『壹』 我想知道電腦操作系統的詳細發展歷史
七種操作系統發展歷史及特點
CP/M系統篇
CP/M其實就是第一個微機操作系統,享有指揮主機、內存、磁鼓、磁帶、磁碟、列印機等硬設備的特權。
通過控制匯流排上的程序和數據,操作系統有條不紊地執行著人們的指令……
主設計人:Gary Kildall博士
出現年月:1974年>>>>>詳細內容
MS—DOS系統篇
DOS系統是1981年由微軟公司為IBM個人電腦開發的,即MS-DOS。它是一個單用戶單任務的操作系統。在1985年
到1995年間DOS占據操作系統的統治地位。
主設計人:Tim Paterson
出現年月:1981年>>>>>詳細內容
文件管理方便
外設支持良好
小巧靈活
應用程序眾多
Windows系統篇
Windows是一個為個人電腦和伺服器用戶設計的操作系統。它的第一個版本由微軟公司發行於1985年,
並最終獲得了世界個人電腦操作系統軟體的壟斷地位。所有最近的Windows都是完全獨立的操作系統。
主設計:微軟
出現年月:1985年>>>>>詳細內容
界面圖形化
多用戶、多任務
網路支持良好
出色的多媒體功能
硬體支持良好
眾多的應用程序
Unix系統篇
Unix是一種分時計算機操作系統,1969在AT&TBell實驗室誕生。從此以後其優越性不可阻擋的佔領網路。
大部分重要網路環節都是Unix構造。
主設計:AT&TBell實驗室
出現年月:1969年>>>>>詳細內容
網路和系統管理
高安全性
通信
可連接性
Internet
數據安全性
可管理性
系統管理器
Ignite/UX
進程資源管理器
Linux系統篇
簡單的說,Linux是Unix克隆的操作系統,在源代碼上兼容絕大部分Unix標准,是一個支持多用戶、多進程、
多線程、實時性較好的且穩定的操作系統。
主設計人:Linus Torvalds
出現年月:1991年>>>>>詳細內容
完全免費
完全兼容POSIX 1.0標准
多用戶、多任務
良好的界面
豐富的網路功能
可靠的安全、穩定性能
多進程、多線程、實時性較好
支持多種平台
FreeBSD系統篇
FreeBSD是由許多人參與開發和維護的一種先進的BSD UNIX操作系統。突出的特點FreeBSD提供先進的聯網、
負載能力,卓越的安全和兼容性。
主設計:加州伯克利學校
出現年月:1993年>>>>>詳細內容
多任務功能
多用戶系統
強大的網路功能
Unix兼容性強
高效的虛擬存儲器管理
方便的開發功能
Mac OS系統篇
Mac OS是一套運行於蘋果Macintosh系列電腦上的操作系統。Mac OS是首個在商用領域成功的圖形用戶界面。
現行的最新的系統版本是Mac OS X 10.3.x版。
主設計人:比爾·阿特金森、傑夫·拉斯金和安迪·赫茨菲爾德
出現年月:1984年>>>>>詳細內容
多平台兼容模式
為安全和服務做准備
佔用更少的內存
多種開發工具
『貳』 簡述windows的發展歷史
Windows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司進行的工作。1970年,美國Xerox公司成立了著名的研究機構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PARC),從事區域網、激光列印機、圖形用戶介面和面向對象技術的研究,並於1981年宣布推出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GUI(圖形用戶介面)系統:Star 8010工作站。但如後來許多公司一樣,由於種種原因,技術上的先進性並沒有給它帶來它所期望的商業上的成功。
當時,Apple Computer公司的創始人之一Steve Jobs,在參觀Xerox公司的PARC研究中心後,認識到了圖形用戶介面的重要性以及廣闊的市場前景,開始著手進行自己的GUI系統研究開發工作,並於1983年研製成功第一個GUI系統:Apple Lisa。隨後不久,Apple又推出第二個GUI系統Apple Macintosh,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商用GUI系統。當時,Apple公司在開發Macintosh時,出於市場戰略上的考慮,只開發了 Apple公司自己的微機上的GUI系統,而此時,基於Intel x86微處理器晶元的IBM兼容微機已漸露崢嶸。這樣,就給Microsoft公司開發Windows提供了發展空間和市場。
Microsoft公司早就意識到建立行業標準的重要性,在1983年春季就宣布開始研究開發Windows,希望它能夠成為基於Intel x86微處理晶元計算機上的標准GUI操作系統。它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別推出Windows 1.03版和Windows2.0版。但是,由於當時硬體和DOS操作系統的限制,這兩個版本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此後,Microsoft公司對 Windows的內存管理、圖形界面做了重大改進,使圖形界面更加美觀並支持虛擬內存。Microsoft於1990年5月份推出Windows3.0並一炮打紅。這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操作系統一經面世便在商業上取得驚人的成功:不到6周,Microsoft公司銷出50萬份Windows3.0拷貝,打破了任何軟體產品的6周銷售記錄,從而一舉奠定了Microsoft在操作系統上的壟斷地位。
一年之後推出的Windows3.1對Windows 3.0作了一些改進,引入TrueType字體技術,這是一種可縮放的字體技術,它改進了性能;還引入了一種新設計的文件管理程序,改進了系統的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增加對象鏈接合嵌入技術(OLE)和多媒體技術的支持。Windows3.0和Windows3.1都必須運行於MS DOS操作系統之上。
隨後,Microsoft借Windows東風,於1995年推出新一代操作系統Windows95(又名Chicago),它可以獨立運行而無需DOS 支持。Windows95是操作系統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對Windows3.1版作了許多重大改進,包括:更加優秀的、面向對象的圖形用戶界面,從而減輕了用戶的學習負擔;全32位的高性能的搶先式多任務和多線程;內置的對Internet的支持;更加高級的多媒體支持(聲音、圖形、影像等),可以直接寫屏並很好的支持游戲;即插即用,簡化用戶配置硬體操作,並避免了硬體上的沖突;32位線性定址的內存管理和良好的向下兼容性等等。以後我們提到的Windows一般均指Windows95。Windows操作系統特點,以後windows又相繼推出了98,Me,2000版本,不過 windows2000又分為專業和伺服器兩個版本。
Windows發展中的又一個里程牌--Windows Xp
Windows XP在現有Windows 2000代碼基礎之上進行了很多改進,並且針對家庭用戶和企業用戶的不同需要提供了相應的版本:Windows XP Home Edition和Windows XP Professional.
Windows Vista是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的最新版本
『叄』 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歷史
市場需求是很大的,而供應方面卻略顯不足,尤其是擁有核心知識產權,技術過硬的企業並不多,行業整體缺乏品牌效應。
⒈WIMP界面的形成
Xerox Palo研究中心於70年代中後期研製出原型機Star,形成了以窗口(Windows)、菜單(Menu)、圖符(Icons)和指示裝置(Pointing Devices)為基礎的圖形用戶界面,也稱WIMP界面。
Apple最先採用了這種圖形界面,斯坦福研究所60年代的發展計劃也對WIMP界面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該計劃強調增強人的智能,把人而不是技術放在了人機交互的中心位置。該計劃的結果導致了許多硬體的發明,眾所周知的滑鼠就是其中之一。
⒉WIMP界面面臨的問題和發展多媒體計算機和VR系統的出現,改變了人與計算機通信的方式和要求,使人機交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多媒體系統中繼續採用WIMP界面有其內在的缺陷:隨著多媒體軟硬體技術的發展,在人機交互界面中計算機可以使用多種媒體,而用戶只能同時用一個交互通道進行交互因而從計算機到用戶的通信帶寬要比從用戶到計算機的大得多,這是一種不平衡的人-計算機交互。
虛擬現實技術除了要求有高度自然的三維人機交互技術外,由於受交互裝置和交互環境的影響,不可能也不必要對用戶的輸入做精確的測量,而是一種非精確的人機交互。三維人機交互技術在科學計算可視化和三維CAD系統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基於WIMP技術的圖形用戶界面,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二維交互技術,不具有三維直接操作的能力。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平衡的通信,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必須適應從精確交互向非精確交互、從單通道交互向多通道交互以及從二維交互向三維交互的轉變,發展用戶與計算機之間快速、低耗的多通道界面。從右上表可以看出在計算機系統不同的發展階段中,人機交互模型的發展過程。在傳統的人機系統中,人被認為是操作員,只是對機器進行操作,而無真正的交互活動。在計算機系統中人還是被稱為用戶。只有在VR系統中的人才,是主動的參與者。
人類生活中的事件都是多通道的,人-計算機多通道交互技術的發展雖然受到軟體和硬體的限制,但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多通道整合,不同通道的結合對用戶的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其二,在交互中容許用戶產生含糊和不精確的輸入。
⒈非精確的交互
· 語音(Voice) 主要以語音識別為基礎,但不強調很高的識別率,而是藉助其它通道的約束進行交互。
姿勢(Gesture) 主要利用數據手套、數據服裝等裝置,對手和身體的運動進行跟蹤,完成自然的人機交互。
頭部跟蹤(HeadTracking)主要利用電磁、超聲波等方法,通過對頭部的運動進行定位交互。
視覺跟蹤(Eye-Tracking)對眼睛運動過程進行定位的交互方式。
⒉多通道交互的體系結構
多通道交互的體系結構首先要能保證對多種非精確的交互通道進行綜合,使多通道交互存在於一個統一的用戶界面之中,同時,還要保證這種通道的綜合在交互過程中的任何時候都能進行。圖1和圖2表示了這兩種不同的體系結構。良好的體系結構應能保證多個通道的綜合不只是發生在應用程序這一級。
人機交互技術是目前用戶界面研究中發展得最快的領域之一,對此,各國都十分重視。美國在國家關鍵技術中,將人機界面列為信息技術中與軟體和計算機並列的六項關鍵技術之一,並稱其為對計算機工業有著突出的重要性,對其它工業也是很重要的。在美國國防關鍵技術中,人機界面不僅是軟體技術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是與計算機和軟體技術並列的11項關鍵技術之一。歐共體的歐洲信息技術研究與發展戰略計劃(ESPRIT)還專門設立了用戶界面技術項 目,其中包括多通道人機交互界面(MultiModal Interface for Man-MachineInterfa
ce)。保持在這一領域中的領先,對整個智能計算機系統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以發展新的人機界面交互技術為基礎,帶動和引導相關的軟硬體技術的發展,使更有效地使用計算機的計算處理能力成為可能。
『肆』 Internet的發展歷史
1968年
1968年,參議員Ted·Kennedy(特德.肯尼迪)聽說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特德.肯尼迪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1978年
1978年,UUCP(UNIX和UNIX拷貝協議)在貝爾實驗室被提出來,1979年,在UUCP的基礎上新聞組網路系統發展起來。新聞組(集中某一主題的討論組)緊跟著發展起來,它為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換信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
然而,新聞組並不認為是互聯網的一部分,因為它並不共享TCP/IP協議,它連接著遍布世界的UNIX系統,並且很多互聯網站點都充分地利用新聞組。新聞組是網路世界發展中的非常重大的一部分。
第一個檢索互聯網的成就是在1989年發明出來,是由PeterDeutsch和他的全體成員在Montreal的McGillUniversity創造的,他們為FTP站點建立了一個檔案,後來命名為Archie。
這個軟體能周期性地到達所有開放的文件下載站點,列出他們的文件並且建立一個可以檢索的軟體索引。檢索Archie命令是UNIX命令,所以只有利用UNIX知識才能充分利用他的性能。
McFill大學,擁有第一個Archie的大學,發現每天從美國到加拿大的通訊中有一半的通信量訪問Archie。學校關心的是管理程序能否支持這么大的通訊流量,因此只好關閉外部的訪問。幸運的是當時有很多很多的Archie可以利用。
BrewsterKahle,當時是在ThinkingMachines(智能計算機)發明了WAIS(廣域網信息服務),能夠檢索一個資料庫下所有文件和允許文件檢索。根據復雜程度和性能情況不同有很多版本,但最簡單的可以讓網上的任何人可以利用。
在它的高峰期,智能計算機公司維護著在全世界范圍內能被WAIS檢索的超過600個資料庫的線索。包括所有的在新聞組里的常見問題文件和所有的正在開發中的用於網路標準的論文文檔等等。和Archie一樣,它的介面並不是很直觀,所以要想很好的利用它也得花費很大的工夫。
1989年
1989年,在普及互聯網應用的歷史上又一個重大的事件發生了。TimBerners和其他在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的人----這些人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非常出名,提出了一個分類互聯網信息的協議。
這個協議,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當你閱讀這些頁面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用他們選擇一段文字鏈接。雖然它出現在gopher之前,但發展十分緩慢。
由於最開始互聯網是由政府部門投資建設的,所以它最初只是限於研究部門、學校和政府部門使用。除了以直接服務於研究部門和學校的商業應用之外,其它的商業行為是不允許的。
90年代初,當獨立的商業網路開始發展起來,這種局面才被打破。這使得從一個商業站點發送信息到另一個商業站點而不經過政府資助的網路中樞成為可能。
1991年
1991年,第一個連接互聯網的友好介面在Minnesota大學被開發出來。當時學校只是想開發一個簡單的菜單系統可以通過區域網訪問學校校園網上的文件和信息。緊跟著大型主機的信徒和支持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擁護者們的爭論開始了。
開始時大型主機系統的追隨者占據了上風,但自從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宣稱他們可以很快建立起一個原型系統之後,他們不得不承認失敗。客戶-伺服器體系結構的倡導者們很快作了一個先進的示範系統,這個示範系統叫做Gopher。
這個Gopher被證明是非常好用的,之後的幾年裡全世界范圍內出現10000多個Gopher。它不需要UNIX和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知識。
在一個Gopher里,你只需要敲入一個數字選擇你想要的菜單選項即可。今天你可以用theUofMinnesotagopher選擇全世界范圍內的所有Gopher系統。
當University of Nevada(內華達州立大學)的Reno創造了VERONICA(通過Gopher使用的一種自動檢索服務),Gopher的可用性大大加強了。
它被稱為VeryEasyRodent-的首字母簡稱。遍布世界的gopher像網一樣搜集網路連接和索引。
它如此的受歡迎,以致很難連接上他們,但盡管如此,為了減輕負荷大量的VERONICA被開發出來。
類似的單用戶的索引軟體也被開發出來,稱做JUGHEAD().
Archie的發明人PeterDeutsch,一直堅持Archie是Archier的簡稱。當VERONICA和JUGHEAD出現的時候,表示出非常的厭惡。
(4)界面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互聯網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在於它的成本低,優點如下:
1、互聯網能夠不受空間限制來進行信息交換
2、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更新速度快)
3、交換信息具有互動性(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可以互動交流)
4、信息交換的使用成本低(通過信息交換,代替實物交換)
5、信息交換的發展趨向於個性化(容易滿足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
6、使用者眾多
7、有價值的信息被資源整合,信息儲存量大、高效、快速
8、信息交換能以多種形式存在(視頻、圖片、文字等等)
『伍』 有哪些ui圖標設計的歷史發展關鍵點
有哪些ui圖標設計的歷史發展關鍵點?UI圖標設計的歷史使得有效的文本替換成為可能。一些研究表明,使用易於識別和清晰的圖標可以大大提高界面導航的可用性。對人類來說,視覺信息的處理速度比文本信息快得多。然而,另一方面,圖標需要傳達一個相對清晰的概念。任何輕微的誤讀都可能對整體體驗造成極大的傷害。因此,圖標的選擇應該經過仔細的測試,以達到良好的平衡,並被目標受眾所接受。
眾所周知,圖標和徽標不是界面設計師創造的概念。它們的存在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起源。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早期用來傳達信息的圖標已經演變成系統的文字。在地圖、圖畫書、壁畫和建築等多種多樣的地方,仍然有代表和傳達特定概念的圖標和標志。
隨著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誕生了,顯示器為圖形界面鋪平了道路。20世紀70年代,施樂公司在其位於帕洛阿爾托的研究所生產了第一台具有圖形界面的計算機,被稱為施樂Alto。這個昂貴的概念從來沒有被公眾看到過,但是它的繼任者xeroxstar在1981年推出時,是計算機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施樂Alto給史蒂夫·喬布斯和比爾·蓋茨的靈感引發了計算機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戰役:蘋果對微軟,Windows對Macintosh。當然,這些是後來的。
有哪些ui圖標設計的歷史發展關鍵點?施樂Alto發布了大量的圖標設計,其中文件夾和垃圾桶的圖標設計是此後圖標設計中最為人熟知和接受的設計理念。
在UI圖標設計的歷史上,Macintosh系統是圖形界面歷史上不可避免的里程碑。1991年,蘋果發布了麥金塔電腦的第一個彩色圖標設計。在黑白界面時代,圖標可以包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的信息,新的風格使它在傳遞信息方面明顯更好。
此後,越來越多的圖標以靈活而強大的數字技術出現,並根據不同的需求發展成不同的分支和風格。許多操作系統和工具開始預制系統圖標。基於各種需求,越來越多的自製和重新設計的圖標出現在我們的視圖中。圖標有很多種,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劃分
ui圖標設計的歷史發展關鍵點哪些?UI圖標設計的歷史使得有效的文本替換成為可能。一些研究表明,使用易於識別和清晰的圖標可以大大提高界面導航的可用性。對人類來說,視覺信息的處理速度比文本信息快得多。想知道更多關於ui設計的設計素材與技巧,也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陸』 網頁的歷史與發展
這個問題好高深,你如果只是喜歡做網頁,那建議不要把它當成職業,如果它回是你的職業,那你只有不斷答學習最新的網頁製作趨勢,比如現在的web2.0,走在潮流的最前面你就能贏得價值
當然asp,java都要學習,我個人推薦你學習編寫手機上的網頁wap的,畢竟手機上網也是趨勢
『柒』 操作系統的發展歷史
第一部計算機並沒有操作系統。這是由於早期個人電腦的建立方式(如同建造機械計算機)與效能不足以執行如此程序。
但在1947年發明了晶體管,以及莫里斯·威爾克斯(Maurice Vincent Wilkes)發明的微程序方法,使得電腦不再是機械設備,而是電子產品。系統管理工具以及簡化硬體操作流程的程序很快就出現了,且成為操作系統的基礎。
到了1960年代早期,商用電腦製造商製造了批次處理系統,此系統可將工作的建置、調度以及執行序列化。此時,廠商為每一台不同型號的電腦創造不同的操作系統,因此為某電腦而寫的程序無法移植到其他電腦上執行,即使是同型號的電腦也不行。
到了1964年,IBM推出了一系列用途與價位都不同的大型電腦IBM System/360,大型主機的經典之作。而它們都共享代號為OS/360的操作系統(而非每種產品都用量身訂做的操作系統)。讓單一操作系統適用於整個系列的產品是System/360成功的關鍵,且實際上IBM大型系統便是此系統的後裔;為System/360所寫的應用程序依然可以在現代的IBM機器上執行!
OS/360也包含另一個優點:永久貯存設備—硬碟驅動器的面世(IBM稱為DASD(Direct access storage device))。另一個關鍵是分時概念的建立:將大型電腦珍貴的時間資源適當分配到所有使用者身上。分時也讓使用者有獨占整部機器的感覺;而Multics的分時系統是此時眾多新操作系統中實踐此觀念最成功的。
1963年,奇異公司與貝爾實驗室合作以PL/I語言建立的Multics,是激發1970年代眾多操作系統建立的靈感來源,尤其是由AT&T貝爾實驗室的丹尼斯·里奇與肯·湯普遜所建立的Unix系統,為了實踐平台移植能力,此操作系統在1969年由C語言重寫;另一個廣為市場採用的小型電腦操作系統是VMS。 第一代微型計算機並不像大型電腦或小型電腦,沒有裝設操作系統的需求或能力;它們只需要最基本的操作系統,通常這種操作系統都是從ROM讀取的,此種程序被稱為監視程序(Monitor)。
1980年代,家用電腦開始普及。通常此時的電腦擁有8-bit處理器加上64KB內存、屏幕、鍵盤以及低音質喇叭。而80年代早期最著名的套裝電腦為使用微處理器6510(6502晶元特別版)的Commodore C64。此電腦沒有操作系統,而是以8KB只讀內存BIOS初始化彩色屏幕、鍵盤以及軟碟機和列印機。它可用8KB只讀內存BASIC語言來直接操作BIOS,並依此撰寫程序,大部分是游戲。此BASIC語言的解釋器勉強可算是此電腦的操作系統。
早期最著名的磁碟啟動型操作系統是CP/M,它支持許多早期的微電腦,且其功能被MS-DOS大量抄襲。
最早期的IBM PC其架構類似C64。當然它們也使用了BIOS以初始化與抽象化硬體的操作,甚至也附了一個BASIC解釋器!但是它的BASIC優於其他公司產品的原因在於他有可攜性,並且兼容於任何符合IBM PC架構的機器上。這樣的PC可利用Intel-8088處理器(16-bit寄存器)定址,並最多可有1MB的內存,然而最初只有640KB。軟式磁碟機取代了過去的磁帶機,成為新一代的儲存設備,並可在他512KB的空間上讀寫。為了支持更進一步的文件讀寫概念,磁碟操作系統(Disk Operating System,DOS)因而誕生。此操作系統可以合並任意數量的磁區,因此可以在一張磁碟片上放置任意數量與大小的文件。文件之間以檔名區別。IBM並沒有很在意其上的DOS,因此以向外部公司購買的方式取得操作系統。
1980年微軟公司取得了與IBM的合約,並且收購了一家公司出產的操作系統,在將之修改後以MS-DOS的名義出品,此操作系統可以直接讓程序操作BIOS與文件系統。到了Intel-80286處理器的時代,才開始實作基本的儲存設備保護措施。MS-DOS的架構並不能完全滿足所有需求,因為它同時只能執行最多一個程序(如果想要同時執行程式,只能使用TSR的方式來跳過OS而由程序自行處理多任務的部份),且沒有任何內存保護措施。對驅動程序的支持也不夠完整,因此導致諸如音效設備必須由程序自行設置的狀況,造成不兼容的情況所在多有。許多應用程序因此跳過MS-DOS的服務程序,而直接存取硬體設備以取得較好的效能。雖然如此,但MS-DOS還是變成了IBM PC上面最常用的操作系統(IBM自己也有推出DOS,稱為IBM-DOS或PC-DOS)。MS-DOS的成功使得微軟成為地球上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而1980年代另一個崛起的操作系統異數是Mac OS,此操作系統緊緊與麥金塔電腦捆綁在一起。此時一位施樂帕羅奧托研究中心員工Dominik Hagen訪問了蘋果電腦的史蒂夫·喬布斯,並且向他展示了此時施樂發展的圖形化使用者界面。蘋果電腦驚為天人,並打算向施樂購買此技術,但因帕羅奧托研究中心並非商業單位而是研究單位,因此施樂回絕了這項買賣。在此之後蘋果一致認為個人電腦的未來必定屬於圖形使用者界面,因此也開始發展自己的圖形化操作系統。現今許多我們認為是基本要件的圖形化介面技術與規則,都是由蘋果電腦打下的基礎(例如下拉式菜單、桌面圖標、拖曳式操作與雙點擊等)。但正確來說,圖形化使用者界面的確是施樂創始的。 Apple 電腦,蘋果電腦的第一代產品。延續80年代的競爭,1990年代出現了許多影響未來個人電腦市場深厚的操作系統。由於圖形化使用者界面日趨繁復,操作系統的能力也越來越復雜與巨大,因此強韌且具有彈性的操作系統就成了迫切的需求。此年代是許多套裝類的個人電腦操作系統互相競爭的時代。
上一年代於市場崛起的蘋果電腦,由於舊系統的設計不良,使得其後繼發展不力,蘋果電腦決定重新設計操作系統。經過許多失敗的項目後,蘋果於1997年釋出新操作系統——MacOS的測試版,而後推出的正式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原先失意離開蘋果的Steve Jobs風光再現。
除了商業主流的操作系統外,從1980年代起在開放原碼的世界中,BSD系統也發展了非常久的一段時間,但在1990年代由於與AT&T的法律爭端,使得遠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另一股開源操作系統——Linux興起。Linux內核是一個標准POSIX內核,其血緣可算是Unix家族的一支。Linux與BSD家族都搭配GNU計劃所發展的應用程序,但是由於使用的許可證以及歷史因素的作弄下,Linux取得了相當可觀的開源操作系統市佔率,而BSD則小得多。
相較於MS-DOS的架構,Linux除了擁有傲人的可移植性(相較於Linux,MS-DOS只能運行在Intel CPU上),它也是一個分時多進程內核,以及良好的內存空間管理(普通的進程不能存取內核區域的內存)。想要存取任何非自己的內存空間的進程只能通過系統調用來達成。一般進程是處於使用者模式(User mode)底下,而執行系統調用時會被切換成內核模式(Kernel mode),所有的特殊指令只能在內核模式執行,此措施讓內核可以完美管理系統內部與外部設備,並且拒絕無許可權的進程提出的請求。因此理論上任何應用程序執行時的錯誤,都不可能讓系統崩潰(Crash)。
另一方面,微軟對於更強力的操作系統呼聲的回應便是Windows NT於1993年的面世。
1983年開始微軟就想要為MS-DOS建構一個圖形化的操作系統應用程序,稱為Windows(有人說這是比爾·蓋茨被蘋果的Lisa電腦上市所刺激)。
一開始Windows並不是一個操作系統,只是一個應用程序,其背景還是純MS-DOS系統,這是因為當時的BIOS設計以及MS-DOS的架構不甚良好之故。
在1990年代初,微軟與IBM的合作破裂,微軟從OS/2(早期為命令行模式,後來成為一個很成功但是曲高和寡的圖形化操作系統)項目中抽身,並且在1993年7月27日推出Windows NT 3.1,一個以OS/2為基礎的圖形化操作系統。
並在1995年8月15日推出Windows 95。
直到這時,Windows系統依然是建立在MS-DOS的基礎上,因此消費者莫不期待微軟在2000年所推出的Windows 2000上,因為它才算是第一個脫離MS-DOS基礎的圖形化操作系統。
Windows NT系統的架構為:在硬體階層之上,有一個由微內核直接接觸的硬體抽象層(HAL),而不同的驅動程序以模塊的形式掛載在內核上執行。因此微內核可以使用諸如輸入輸出、文件系統、網路、信息安全機制與虛擬內存等功能。而系統服務層提供所有統一規格的函數調用庫,可以統一所有副系統的實作方法。例如盡管POSIX與OS/2對於同一件服務的名稱與調用方法差異甚大,它們一樣可以無礙地實作於系統服務層上。在系統服務層之上的副系統,全都是使用者模式,因此可以避免使用者程序執行非法行動。
DOS副系統將每個DOS程序當成一進程執行,並以個別獨立的MS-DOS虛擬機器承載其運行環境。另外一個是Windows 3.1 NT 模擬系統,實際上是在Win32副系統下執行Win16程序。因此達到了安全掌控為MS-DOS與早期Windows系統所撰寫之舊版程序的能力。然而此架構只在Intel 80386處理器及後繼機型上實作。且某些會直接讀取硬體的程序,例如大部分的Win16游戲,就無法套用這套系統,因此很多早期游戲便無法在Windows NT上執行。
Windows NT有3.1.3.5.3.51與4.0版。
Windows 2000是Windows NT的改進系列(事實上是Windows NT 5.0)、Windows XP(Windows NT 5.1)以及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NT 5.2)、Windows Vista(Windows NT 6.0)、Windows 7(Windows NT 6.1)也都是立基於Windows NT的架構上。
而本年代漸漸增長並越趨復雜的嵌入式設備市場也促使嵌入式操作系統的成長。
大型機與嵌入式系統使用很多樣化的操作系統。大型主機有許多開始支持Java及Linux以便共享其他平台的資源。嵌入式系統百家爭鳴,從給Sensor Networks用的Berkeley Tiny OS到可以操作Microsoft Office的Windows CE都有。 現代操作系統通常都有一個使用的繪圖設備的圖形用戶界面(GUI),並附加如滑鼠或觸控面版等有別於鍵盤的輸入設備。舊的OS或性能導向的伺服器通常不會有如此親切的界面,而是以命令行界面(CLI)加上鍵盤為輸入設備。以上兩種界面其實都是所謂的殼,其功能為接受並處理用戶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鈕,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鍵入指令)。
選擇要安裝的操作系統通常與其硬體架構有很大關系,只有Linux與BSD幾乎可在所有硬體架構上運行,而Windows NT僅移植到了DEC Alpha與MIPS Magnum。在1990年代早期,個人計算機的選擇就已被局限在Windows家族、類Unix家族以及Linux上,而以Linux及Mac OS X為最主要的另類選擇,直至今日。
大型機與嵌入式系統使用很多樣化的操作系統。在伺服器方面Linux、UNIX和WindowsServer占據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在超級計算機方面,Linux取代Unix成為了第一大操作系統,截止2012年6月,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中基於Linux的超級計算機占據了462個席位,比率高達92%。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Android和iOS已經成為目前最流行的兩大手機操作系統。
2012年,全球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份額的變化情況相對穩定。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一直被幾個手機製造商巨頭所控制,而安卓的壟斷地位主要得益於三星智能手機在世界范圍內所取得的巨大成功。2012年第三季度,安卓的市場份額高達74.8%,2011年則為57.4%。2013年第一季度,它的市場份額繼續增加,達到75%。雖然 Android 占據領先,但是蘋果 iOS 用戶在應用上花費的時間則比 Android 的長。雖然在這方面 Android 的數字一度接近蘋果,但是像 iPad 3 這樣的設備發布之後,蘋果的數字還是會進一步增長。Windows Phone 系統在 8.1 版發布後市場份額穩步提高,應用生態正在改善,眾多必需應用不斷更新,但是速度還略嫌遲緩。微軟收購了諾基亞,發展了許多OEM廠商,並不斷發布新機型試圖扭轉WP的不利局面,小有成效。
『捌』 App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主要是App的歷史發展
1、APP的發展是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緊密相連的,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
2、移動互聯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好的一個點,也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社會發展現代化進程加速的重要平台,這為中國APP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3、更重要的是,移動互聯的應用范圍和深度將得到不斷擴展深化,而產業互聯網使得移動應用從生活走向生產,社會發展中各領域移動應用都會得到加快擴展。智能家居、數字家庭以及家庭WiFi熱點結合起來,為APP的拓展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
(8)界面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1、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認為,國內APP的發展最大的短板是需要全部需要依賴於蘋果、安卓系統的支持,而APP產業要獲得更長遠的可控發展,主動權應該控制在自己手裡。
2、目前安卓系統的開放源越來越差,這也不利於中國APP產業的發展,如果APP真正可以實現產品的本國製造開發或者只是提高混合所有制的比重,這樣即便在同等條件下,APP產品在本國的附加值也能實現更高增值。
3、倪光南認為,APP開發最好的方式是眾創,而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科技人才優勢,「把大眾發動起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才能在短時內能夠做足夠好的更多的國產化APP。」 有APP才會有用戶,也才會激勵更多的開發者做APP產品,如此整個產業才能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循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