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揭西河婆歷史上曾經有多少原住民姓氏
目前可考的只有唐、宋、元期間人口姓氏,這些應都屬於客家民系。之前原住民姓氏不可考。
河婆先賢口傳, 彭姓 始祖受章公妣 何 太,在元朝時遷居揭陽霖田都茜坑,當時曾在豬子崗沙壩唇開設囚(系旁)祭(系旁)寮並擺賣擂茶,久之成為市集。且豬子崗附近有一南關城,住有 倪 陶 兩姓,故有「未有河婆,先有倪陶」之稱。
目前各姓源流簡述:
1.張姓:(A)厚埔喬公派,由福建遷蘇州、潮州,於成化七年(1471)遷霖田都厚埔,已有五百三十多年。(B)石肚派,由福建遷興寧,五華遷石勝,遷年不詳。
2.蔡姓: 25世福粵公居福建長汀,傳至綿基公之子程源公,於明成化十二年(1477)從程鄉(梅縣)遷尖田尾,已歷五百三十多年。
3.劉姓:(A)龍潭派,上代千一郎公由福建遷五華,揭陽南門坑,至綿基公傳至韶廣公遷陂尾樓;倚峰公傳至能臣公遷居大埔頭、泉水塘、井田等村已五百多年。(B)山下樓派,十一郎公原江西瑞金,後遷五華棉洋約,傳至啟佑公遷山下摟,於明代弘治初年(1488)至今五百多年。
4. 黃姓:(A)連城派,上祖潛善公自寧化石壁村遷湯坑,傳至金國公攜子崇富公,崇貴公遷坪上升基,已有五百年。(B)馬頭派,潛善公之子久昌公,自福建遷饒平,傳至溫恭公生湖江公於明天啟年(1620)以裁縫衛生遷河婆和寶寨(馬頭),已有三百七十年。
5.貝姓:貝氏第五代仲勛公,由福建遷湯坑,曲湖,已有四百多年。
6.溫姓:因馬輅溫氏族譜不詳,溫氏千八郎公之七世孫德九公始有年譜,為明正德11年(1516),溫氏遷坷婆約五百年。
7.庄氏:(A)上砂派,上砂始祖森公,傳至五十七世,羅公遷潮州,宋未應勤王詔,備兵於贛(江西),不利師潰汀澤津,羅氏偕子韶公(十八世)遷陸豐(沙坑洞)上砂,歷時七百多年。(B)石碑牌派。始祖森公傳至十二世大山公,從潮州遷揭陽,至十三世益能公於清乾隆年間(1780)遷河婆經商,住石碑牌已二百二十年。
8.吳姓:上祖名號不詳,遷河婆殿區公,生於明代天啟年(1621)上溯七世始祖,吳氏迂居河婆已五百七十多年。
9.韓姓:按韓氏上代來自福建漳州,始祖清奇公遷河婆年代不明。韓氏大宗祠建於1644年,於今已三百多年,據韓氏族譜載,「越九世至明崇禎甲申(1644)鼎沸之秋始築大宗詞,及韓姓已傳至二十一世,推算韓氏遷河已逾六百年」。
10.彭姓:據吉康彭氏家傳事跡。元季漢卿,漢用兄弟奉母何氏遷居揭陽霖田茜坑,明洪武初因賊蘇文山、曾谷大之變。漢用、漢銘擇連境海豐縣吉康都黃妮嶺以居,據此,彭氏遷居五雲已六百多年。
11. 楊姓:(A)陂洋始祖礎臣公,傳至思聰公遷陂洋約三百多年。(B)大塘系始祖斗惠公,其十四世孫崇貴公,由惠來遷居大塘。(C)上寮始祖金剛公,自豐順遷上寮。(D)新寮系始祖懷東公,由豐順遷新寮已四百五十年。(E)下圩楊屋街派。由惠來遷河婆,約二百多年。
12.陳姓:南和鄉陳屋樓派,遷居年代不詳。
此外,邱姓於明嘉靖遷居謝洞,已五百多年;鄧姓於明嘉靖十六年遷居南山,有五百多年。
李姓. 灰寨上祖龍溪公,攜父骸於明成化丙戍(1466)迂龍路徑,距今五百多年。
⑵ 廣東歷史文化名村有哪些
翠亨村
翠亨村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的故鄉位於中山市南朗鎮東南部,相傳,清朝康熙年間,蔡姓人在此建村,因地處山坑邊,故名蔡坑。後人見該村山林蒼翠,坑水潺潺,風景優美,且方言「蔡」與「翠」、「坑」與「亨」諧音,又寓意萬事亨通,於是在道光初年改稱翠亨,沿用至今。
翠亨村從村落的選址、布局,建築的設計、裝飾到村落文化的形成,展現出儒家禮儀文化與地域文化傳統的滲透融合,是物質空間形態與意識形態的完美結合,處處體現出香山文化、嶺南文化乃至中華傳統文化。
歇馬村
歇馬舉人村人傑地靈。明、清時期,村上培育出600多位功名人士,其中,舉人級以上有280多人,九品至二品官員有280多人,成為聞名遐邇的「舉人村」。
歇馬古村建築布局匠心獨運,村場巷道扇狀展開,百年老宅鱗次櫛比,是一條名符其實的古村落。鄉民在錦江河畔曾豎起200多塊功名碑,還有皇帝賜贈的敕命石刻,八大功名旗桿夾尤引人注目。教子地台、勵志園遺址、六大雕梁畫棟的祠堂、烈馬雄風、烈女碑和五公庄園等景觀讓人流連忘返。
塘尾村
塘尾村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境內,於宋代立村,是一個李姓宗族村落。塘尾古村佔地面積39565平方米,現保存有明清時期祠堂21座,民居268座,古井15眼,書室19座,圍門4座,譙樓17座,水塘6口。
塘尾村以古圍牆為界,依自然山勢而建,坐北朝南,圍前一大兩小三口池塘,分別代表蟹殼與兩只蟹鉗,圍面兩口古井代表兩只蟹眼,仿生喻意一隻巨蟹守護著村落和村前的千畝良田。圍牆上開東、南、西、北四個圍門,附設17座譙樓,加上村中的獨立譙樓,共計28座,按照二十八星宿的名稱來命名。古村的圍牆、圍門和譙樓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
南崗古排村
南崗千年古寨房屋依山傍坡,密密匝匝,擠在一起。往往是前面的房子的屋頂和後面房子的地面平高。其間有一條走廊過道。橫街直巷,就地取材,以石塊鋪路,把各家各戶串連起來,形成瑤排的格局。其房舍,普遍分住宅、谷倉、柴寮等三種類型。
住宅大部分是二層樓房(稱吊腳樓)和平房。一般以三間為一單元,住一戶人家。而村內的房子多數建於明清時期,以石灰拌沙砌青磚,屋頂蓋瓦,四檐翹角,普遍高度一丈三尺至一丈六尺,瓦檐伸延到門口一公尺多長,再從樓板伸出一公尺,用木條把樓板與瓦檐木條連接起來,將伸出的樓台(陽台)吊在屋檐下,形成風格獨特的吊腳樓(其實沒有腳)。
⑶ 梅姓的由來
梅姓起源參考之一
梅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梅姓出自子姓。殷商時候有梅國,是殷的同姓封國。殷王太丁分封他的弟弟於梅國(今安徽毫縣東南),後來太丁有封了他為伯爵,於是世稱梅伯。梅伯是位忠於國家、愛護百姓的王族,但後來到了商朝的末代君主紂王統治的時候,由於紂王的殘暴荒淫,導致國家敗壞,百姓苦難。梅伯關心民生疾苦,看到殷商如此,心急如焚。梅伯曾多次勸說紂王改邪歸正,而紂王竟惱羞成怒並因此用殘酷的刑法將梅伯折磨至死。後來周武王起兵,打敗紂王奪得天下,周武王很尊重梅伯的為人,追加給梅伯的稱號叫忠侯,並優待梅伯的子孫後代。而梅伯的子孫為了紀念梅伯,就以封地為姓氏,並且世代姓梅。在古代,梅姓望族大多聚居在汝南。 梅堯臣,北宋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他認為寫詩應注重政治內容,在寫作技巧上要重視細致深入。他的詩歌大多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風格力求平淡,對轉變當時靡麗的詩風影響很大。
姓氏:梅
祖籍:汝南
祖宗:梅伯
郡望:汝南郡 華萼堂
分類:以國為氏
歷史名人
最早的梅姓名人就是十分有名氣的高士梅福,宋、明這際,較有地位、名聲的梅姓人士很多,如梅詢、梅堯臣、梅旋等人,都是備受後世推崇的文人學者;又如曾助岳飛討賊有功的梅成和,明初靖難之變時盡忠維護建文帝的大臣梅殷等,也是受人敬仰的人物。清代畫家梅清、天文數學家梅文鼎、古文學家梅曾亮等,都是很在影響的文人、學者
姓氏來源
根據明代宋濂所著的《梅府君墓誌銘》記載,梅姓出自子姓,始祖是梅伯,在殷商時被紂王所滅,周武王伐紂滅商以後,封梅伯的孫子黃梅,號稱忠侯,後代從此就以梅為氏。而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梅姓出自子姓,殷王太子受封於梅,稱為梅伯,後代以國為氏。另一支梅姓,根據《姓氏考略》記載,古代南蠻之地有梅姓,在魏志中記載,北狄族奠長中有梅姓。望族居於汝南郡,即現在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
【梅】梅 MEI
一、姓氏來源 梅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居136位,尤以雲南、浙江、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等省多此姓,六省梅姓人口約佔全國梅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四。 梅姓起源有三:一為出自子姓,是商湯的後裔。殷商時,商王太丁封其弟於梅(今安徽亳縣東南)為伯爵,世稱梅伯。到商紂王時,紂荒淫無道,梅伯數進諫均不聽,反遭紂王廢黜,後遭紂殺戮。周武王滅商後,又封梅伯的後裔於黃梅。號為忠侯,其後世子孫遂以祖先封地為姓,稱梅氏。二為漢時南方少數民族的姓氏。三為清滿族八旗姓梅佳氏者,改為梅姓。 梅氏的郡望為汝南郡,世稱汝南世第。汝南郡,漢高祖時設置,其地相當於今河南中部偏南和安徽淮河以北地區。 梅姓族人在全國各地均有居住。二、梅姓名人 梅蘭芳:現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出生京劇世家,工青衣,兼演刀馬旦。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對京劇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樂、服裝、化裝各方面都有所創造發展,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世稱 梅派 。與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並稱 四大名旦 。代表戲有《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1961年逝世,終年67歲。 梅文鼎:宣城人,清代天文數學家。以學識為康熙賞識。他曾系統地考察古今中外歷法,指出《明史》歷志初稿謬誤五十餘處;又介紹歐洲數學,綜合研究中西歷算,對後世頗有影響。一生著作達八十餘種,富有科學價值。 梅堯臣:宣城人,國子監直講,北宋文學家。與歐陽修為同僚,切磋詩文,推動了宋初的古文運動。其詩平淡樸素,含意深刻。與蘇舜欽齊名,人稱 「蘇梅 」。 梅詢,年少時即好學,尤愛詩詞,官至許昌知州。喜焚香,每日清晨必焚香兩爐,罩住香爐,灌香盈袖,坐後方開,濃香滿室,人稱梅香。 梅郎中:清代詩書畫家。善詩書畫,時稱 三絕 。有《畫帶園集》。 梅 月:明代進士。嘉靖間,人川南道憲副。為人持躬謙讓,人稱長者。民間有「 梅月雙清 」之譽。 漢代有列侯梅鍡、名士梅福(任南昌尉),東晉有儒學家梅賾,宋代有三司戶部判官梅詢,明代有經學家梅鶚、戲曲家梅鼎祚,清代有畫家梅清、古文家梅曾亮。 當代有京劇表演家梅葆玖,香港著名藝人梅艷芳。
⑷ 寶安歷史
寶安區為原寶安縣的一部分。寶安縣設於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番禺縣地,置寶安縣,後設今南山區,屬東官郡。因境內有一山名曰寶山,山有寶,得寶者安,故而得名,明朝曾改名為新安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重改為寶安縣,解放後續稱寶安縣。1979年,寶安縣升格為深圳市,撒銷寶安縣。1981年中央決定恢復寶安縣建制,轄深圳經濟特區之外的部分。1982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恢復寶安縣建制,隸屬深圳市。1992年11月11日國務院再次批准撤銷寶安縣,分設隸屬於深圳市的寶安、龍崗兩區,寶安區於1993年元旦掛牌辦公。寶安區現轄新安、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石岩、龍華、觀瀾、光明10個街道辦事處,設173個居民委員會。2004年年末總人口198.703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33.0986萬人,暫住人口165.6045萬人。
寶安是嶺南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境內沿海己有先民聚居。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置縣,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在這里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這里"劃了一個圈",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從此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寶安也是著名的僑鄉,旅居海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同胞10多萬人。寶安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四季鮮花飄香,綠樹蔥寵,是理想的置業和居家之地。
寶安民風淳樸,具備創新與包容並重的人文環境。寶安經濟發達,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達518億元,是未來現代化經濟中心城市——深圳的工業基地和西部中心,正建設成為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工業、加工貿易、「三高」創匯農業和生態旅遊基地。寶安科技進步、社會文明,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示範點,榮膺全國文化先進區、全國體育先進區、全省教育強區、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城區稱號。
寶安現已初步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過渡,形成了以工業為主導,出口創匯型"三高"農業和規模經營的第三產業共同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推動"三來一補"、"三資"、內聯、自營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展。利用深圳高交會和區政府舉辦的各種招商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目前已有來自日本、美國、英國、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在寶安投資,項目包括電子、機械、化工、印刷、倉儲等20多個行業。2004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952宗,實際利用外資13.5億美元,完成外貿出口總額560.7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4.85%、31.7%、21.42%。以電子信息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先後引進了施樂、友利電、北大方正、長城計算機、富士康、砂感微訊等一批高科技項目,2004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94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1%。穩步發展"三高"農業,建立了蔬菜、水果、畜牧、水產、花卉五大鮮活產品基地和創匯農業基地,走出了一條有寶安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積極發展第三產業,重點開發了富有寶安特色的生態型旅遊觀光項目。全區擁有星級酒店24家。觀瀾高爾夫球會是全球第一大高爾夫球會,享譽海內外。位於沙井鎮西海堤沿線,配合發展觀光農業誕生的旅遊龍頭項目西部海上田園風光旅遊區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態旅遊景區。
建區以來,先後創辦了《寶安日報》、有線廣播電視台,建成了寶安體育館、區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科技檔案館等文化設施,全區建成村級圖書館130多座,藏書總量達到217萬冊。全區共有25間非營利性醫療單位,共有病床3410張,醫護人員6586人。深入實施科教興區戰略,全面推進教育強區工作,普及全民12年教育,現有中、小學校200所,其中公辦92所;幼兒園184所。全區中小學(幼兒園)在校學生達到27.4萬人。設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寶安發展中心,規劃建設桃花源科技創新園,加快發展科技事業。高度重視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工作,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寶安女足代表深圳市多次獲得廣東省冠軍。創建文明區、文明鎮、文明村、文明企業和"文明單位"活動不斷深入,一批粵劇隊、醒獅隊、龍舟隊、文藝隊和各類球隊長年活動活躍全區,全區廣場文化、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等群眾性社區文化活動異彩紛呈。以沙井鎮"愛心一族"為代表的先進典型,把傳統美德和現代文明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全區文明創建蔚然成風。寶安區被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示範點",沙井鎮沙一村被授予"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寶安先後還獲得"全國村民自治模範區"、"全國先進文化區"、"全國先進科技城區國體育先進區達標區"、"全省雙擁區"、"全省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⑸ 琅勃拉邦的歷史介紹
琅勃拉邦抄(Luang Prabang或Louangphrabang)亦名「鑾佛邦」。是襲寮國的佛教中心,寮國上寮重鎮。琅勃拉邦是寮國著名的古都和佛教中心,琅勃拉邦省首府,位於南康江與湄公河匯合處,其狀似「L」形半島。面積不到10平方公里。人口3 萬(1985)。城市市區沿湄公河左岸延伸,依山傍水,氣候涼爽,地勢平緩,平均海拔290米。13至14世紀是老聽族國家,㳕滄國王法昂的祖父擊敗他們,自號川東王。這里成為老族文化中心。1353年法昂統一寮國,建立瀾滄王國,定都於此,改名川銅(意為「金城」)。1560年起,因供奉來自高棉「勃拉邦」佛像,改今名。是寮國國寶。曾是瀾滄國(孟騷)、瀾滄王國(南掌)、琅勃拉邦瀾滄王國國都。1945至1975年間,寮國王國定都萬象,琅勃拉邦仍為王都。21世紀之後,這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城。擁有神奇的文化底蘊。市內名勝古跡有帕維遜摩訶維漢寺、瑪莫塔、金塔山和王宮等。
⑹ 關於深滬的資料
【自然地理】
深滬鎮位於東經118o39′,北緯24o37′,地處晉江市東南沿海突出部,台灣海峽西岸,三面臨海,一面依山,南鄰金井鎮,西接龍湖鎮,北臨深滬灣。面積33.4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8公里,有遼闊的海域和儲量7500多萬噸量多、質優、易采、易選的石英砂,海洋、礦產、旅遊資源豐富。
【歷史沿革】
深滬建於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時稱壁山裡,宋稱弦歌里,元正式啟用深滬。明洪武二十年置巡檢司,設九品司官,並築司城造煙墩(烽火台),駐防正七品武職把總及五品千總,此制一直沿襲至清。1940年深滬建鎮,解放後為第19區,1958年屬金井公社,1966年拆出成立深滬公社,1984年復建鎮制至今。現轄有19個行政村(居),面積33.46平方公里,人口4.8萬多人。歷史上深滬是一個海上運輸的重要港口,處在泉州灣「三灣十二港」之中。據《泉州府志》記載,唐代泉州港十八渡,深滬占兩渡,是一個較大的商埠。明清時,海運業相當發達,據傳有200—400噸位的「大福船」30多艘,碑載:清乾隆壬戊年發展到96艘之多,並在陳家渡設「里金局」(海關)。志載:「時深滬島上萬人煙,民財多至千萬。」
【行政區劃】
轄區有12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共51個自然村。
行政村名稱:首峰村(坫頭、竹腳、馬廠、宜富、下新厝、西寮、圭庵寮);華峰村(土地寮、赤下、五七柱、三柱、大柱、雪上、黑土);群峰村(灰寮、長房寮、湖仔寮、二房寮、龍寮、大寮、宿困寮);東華村(東後);華山村(後山寮);潯光村(西舊房寮、王厝);華海村(海尾寮、雪上寮、東舊房、鯉魚穴、南寮、後山寮、碧林);運伙村(呂宅、石井、西尾、坑前、坑後);柳山村(柳山);東山村(東山);坑邊村(坑邊、顏厝、畲下);科任村(科任、科任新村)。
居委會名稱:獅峰居委會(獅峰);金嶼居委會(金嶼);東垵居委會(東垵);南春居委會(南春);壁山居委會(壁山);後山居委會(後山);港阜居委會(港阜)。
【基礎設施】
供水工程:擁有日供水10萬噸的自來水廠一座。
污水處理:擁有日處理污水能力為1.25萬噸的晉江金泉環保污水處理廠一座,准備擴容至日處理污水4萬噸。
供電工程:發電量3億千瓦時的火力發電廠一座,3.5萬伏和11萬伏供電線2條,農村電網改造已全面完成。
交通工程:「一環三橫三縱」的交通網路基本形成,全鎮通車里程76.8公里,鎮域水泥道路密度2.3公里/平方公里,陸路、海路運輸十分方便快捷。
郵電通信:裝機容量3萬門的電訊模塊局一座,已裝機1.3萬多門。
碼頭建設:現擁有商業碼頭、漁業碼頭各一個。萬噸級商業碼頭總投資1.41億元,年設計吞吐量為120萬噸,2003年吞吐量已達102.58萬噸。深滬漁業碼頭總投資5800多萬元,順岸碼頭443米,防波堤長300米。2003年深滬港晉升為國家開放口岸,深滬國家中心漁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家農業部批准,漁港擴建工程總投資概算6675萬元。
【城鎮規劃】
深滬鎮總體規劃進入修編評審階段,鎮區規劃用地5.55平方公里(不包括東海垵開發區),以建設「開放型的工業、港口、旅遊型僑鄉城鎮」為目標,合理布局工業區、生活區、商貿區、旅遊區,從風景旅遊、生態環境、港口建設、抗震防災及交通、能源、電訊、科教文衛、商貿服務、園林綠化等方面全面科學規劃,總體規劃趨於科學化、合理化,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經濟發展】
2003年,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9.4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9.59億元,其中工業產值35億元,農業產值4.59億元,財政收入1627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829元。市級東海垵開發區,現有落戶企業34家,年產值超過13億元。市級晉南工業園區首期1028畝征地工作正在進行中,鎮級兩個開發區已完成規劃會審,即將開發建設。全鎮現有鄉鎮企業622家,產值41億元,三資企業93家,產值17.8億元。工業以漂染織造、內衣服裝、五金拉鏈、冷凍加工等為主。全鎮規模染織企業14家,是全市最大的漂染產業基地;內衣服裝是產值最大的支柱產業,年產值30億元,僅短褲業產值就超13億元,成為面向國際市場的區域性生產基地,是全國最重要的內衣生產基地之一,2003年被授予 「中國內衣名鎮」稱號,浩沙、通億2個內衣品牌獲福建省著名商標;潯興集團公司是「中國拉鏈中心」,是中國拉鏈生產規模最大的企業,其「SBS」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農業有糧食、水產、畜禽、蔬菜、水果和農副產品的保鮮深加工等六大生產工具基地。漁業產值3.91億元,產量12.8萬噸,有漁船347艘,總噸位2.2萬,馬力9.3萬匹。冷凍加工公司12家,日製冰1495噸,冷藏能力3000噸/次。是福建省「漁業十強鎮」。
【社會事業】
科技:科技領域成績斐然。潯興公司成為拉鏈行業的科技創新領跑者,潯興緊密模具有限公司獲得「省級高新技術企業」榮譽稱號,該公司研製的「防止阻燃拉鏈技術開發」列入國家星火計劃重點項目,其世界首創的30#塑鋼拉鏈納米技術應用和拉鏈計算機模擬填補了國內空白;福成良種畜牧場獲得「泉州市科學技術協作獎」,該場復合預混合飼料獲省級實施項目。
教育:全鎮有首峰、深滬2所中學,11所小學,7所幼兒獨立園,其中首峰中學為省三級達標中學,中心小學、華峰小學為省級農村示範小學及晉江市一級達標學校,全鎮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入學率均達98%以上。2003年9月深滬中學順利完成新址搬遷,成功合並華海、潯光、華山三所小學,進一步優化學校布局,高水平、高質量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文體:文體事業蓬勃發展,活動異常活躍,全鎮有投資500多萬元的鎮文化活動中心一座,體育館一座,村級文體活動中心10個。有 370年歷史的深滬御賓南音社、深滬音樂愛好者協會、太極拳協會、乒乓球協會、滬江燈謎社、滬江書畫社、深滬民樂社、等各種文藝社團組織。日常性及節慶性的群團組織活動常年不斷。
衛生:全鎮有一級乙等衛生院一家,衛生所41家。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通過省級驗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制度改革順利推進。
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有線電視入戶數5735戶,入戶率58.9%。
計劃生育:被國家計生委評為「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集體。2003年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精神,嚴格執行計生法律法規,強化督查、落實責任,較好地完成市委、市政府下達的各項計生責任指標。2003年度全鎮出生386人,出生率7.98‰,政策內出生370人,政策符合率95.85%,計生合格村(居)和基本合格村(居)率達94.74%,晚婚晚育蔚然成風,晚婚率達70.90%,沒有出現早婚現象。
小康建設:寬裕型小康建設成績斐然,18個村(居)通過晉江市寬裕型小康村驗收。東華、群峰、運伙為晉江市文明精品村。文體事業蓬勃發展,移風易俗深入人心,科學文明已成新風尚。幾年來,我鎮先後榮獲「福建省百強鄉鎮」、「省明星鄉鎮」,連續三屆榮獲「省文明鄉鎮「等榮譽。
【旅遊景點】
深滬鎮地理位置獨特,山明水秀,風光旖旎,素有「峙海金獅」的美譽,瀕臨泉州十八景之一深滬灣,境內自然、人文景觀豐富,有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區內有至今7500—8000多年的全國獨有、世界罕見的海底古森林遺跡和至今9000-25000多年的古牡礪礁;有至今80—50萬年的舊石器古人類活動遺跡;有市級文保單位崇真殿、保泉庵、烽火台、汪公墓、壁山崖刻、節孝流芳坊等7處。深滬灣省級地質公園獲省國土資源廳批准,公園面積68平方公里,正著手國家地質公園的申報工作。
【地方特產】
深滬水丸,又稱魚丸,以佐料講究,搭配嚴格,精工製作而馳名中外。享有「觸壁如球,質脆而不硬,肉嫩而非爛,味鮮又不腥味之湯點佳餚」之美稱。
馬鮫羹,以新鮮馬鮫魚為原料,生抽、白清、蒜泥和蛋清為佐料。味道鮮美清香、可口生津、百吃不膩。
野生紫菜,其質細嫩,色澤棕黑,清甜可口。含有多種維生素和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有降壓祛瘀之功效。
石花糕,採摘生長在礁石上的石花,再經洗滌、暴曬、提煉,使之結凍成品。具有清涼解毒、生津止渴,驅油腥、降虛火之功效,是夏季極佳飲品。
⑺ 屏東縣的歷史文化
百合盛開的民族
百合盛開的民族處在一片青蔥蒼翠中的霧台聚落,多數房舍已平地化,偶有改良式石板屋及雕刻圖騰點綴期間,洋溢著幾許魯凱風味。路旁山坡梯田栽種最多的是山芋和小米,兩者都是魯凱人的主食,而象徵著純潔與堅忍不拔的百合花,常可見於當地住家庭院或路旁,是魯凱族人的族花;夏秋時節,高山絕壁上裝點著朵朵紅色的高山杜鵑,更添高山聚落之美。
精雕圖飾的石板屋
精雕圖飾的石板屋除了豐年祭以外的時日,隱匿山中的霧台只是一片寧靜,唯有登山露營者及喜愛探訪部落風情的遊客尋幽而來。石板屋與創作工藝是魯凱族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魯凱族的文化特色
魯凱文化以刺綉和木刻藝術見長,人物、臉譜及百步蛇圖案是木雕中常見的題材,百步蛇是貴族特有的紋飾,將百步蛇圖案應用在住屋的木雕、身體的刺青、陶壺的紋飾及服飾的刺綉上,是身份的表徵。 林德義(林歌):第一位在台灣主流媒體擔任重要職務的原住民,曾任台灣原住民第一份新聞性報紙-南島時報的總編輯,現任民眾日報副總編輯,也是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的拓荒者之一,1993年行政院文建會第一屆原住民藝術季文學創作新詩組以一篇〈太陽族〉獲第一名。 在文學史及其相關論述方面,到(2012/2/20)為止,還沒有一本「屏東文學史」、「屏東文學發展」之類的專書出版。比較相關的專書有:文訊雜志社所出版的「高屏澎地區文學會議」論文集、林欣慧與吳中傑合著的《屏東地區馬卡道族語言與音樂研究》。其次,屏東地區的古典詩歌、縣市文學獎、日治時期新文學作家等議題,已有人從事研究。博碩士論文有王俊勝〈清代台灣鳳山縣詩歌研究〉、邱春美〈六堆客家古典文學研究〉、張宏誠〈台灣解嚴後縣市文學獎研究(1987~2010)〉等;期刊論文有庄永清〈日治時期高屏地區新文學作家簡介〉、文訊雜志社所出版的「高屏澎地區文學會議」論文集、江海〈屏東文學發展現況淺析—從屏東縣文學泰斗陳冠學說起〉等論文。
在民間文學方面,有陳枝烈等人采訪、編輯而成的《排灣族神話故事》、戴錦花編采而成的《排灣族傳統歌謠精華》;盧正君編采《魯凱族歌謠采擷》、陳美玲編著《魯凱之歌》(有聲書);康啟明編注的《台灣三字經:漢文讀本》、賴慶智等人著的《客謠新調》、江海主編的《念念屏東集作品集》等書。
縣內屏東市於2008年3月成立阿緱文學會。文學活動方面,屏東縣政府舉辦「大武山文學獎」徵文活動,每隔幾年也會舉辦「青少年大武山文學獎」徵文活動。
在屏東縣出生以及後來歸入屏東縣的作家、學者,比較知名的有:林德義(林歌)、鍾吉雄(內埔)、利玉芳(內埔)、謝明芳(內埔)、林清泉(萬巒)、馮喜秀(麟洛)、曾寬(竹田)、陳寧貴(竹田)、鍾理和(高樹)、梁景峰(高樹)、葉菲(本名:葉輝明)(高樹)、曾貴海(佳冬)、王成勉、白葦(本名:林鈴)、李男(本名:李志剛)、阮慶岳、林剪雲(本名:林素珍)、金士傑、封德屏、凌拂(本名:凌俊嫻)、孫大偉、馬西屏、高岱君、張仁傑、張雪媃、張誦聖、郭品潔、琹涵(本名:鄭頻)、曾國民、童元方、劉愛微(本名:劉頻華)、劉廣華、蔡富澧、羅任玲。此外,縣籍作家還有杜I紫楓、邱金士、周廷奎、林文彥、連水淼、許其正、庄世和、郭漢辰、沙穗、張瓊秀、張慶輝、許思、林開海、黎華亮、魏連坤、路衡、陳田薌、梁明雄等人。 古跡名稱地址類型創建年代藍家古厝屏東縣里港鄉鄉玉田村玉田路48號宅第、祠堂1723年佳冬蕭宅屏東縣佳冬鄉溝渚路1號宅第1834年六堆天後宮屏東縣內埔鄉廣濟路111號寺廟1803年屏東書院屏東縣屏東市勝利路38號書院1815年萬金天主教堂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萬興路24號教堂1869年阿猴城門(朝陽門)屏東縣屏東市中山公園內關塞1836年茄冬西隘門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上關塞1890年新北勢庄東柵門屏東縣內埔鄉豐田村懷忠路1號關塞1786年建功庄東柵門屏東縣新埤鄉建功村建功路150號關塞1883年石頭營聖跡亭屏東縣枋寮鄉玉泉村大向營段947地號其他清嘉慶年間佳冬楊氏宗祠屏東縣佳冬鄉六根村冬根路19之30號祠堂1918年宗聖公祠屏東縣屏東市勝豐里謙仁巷23號寺廟1927年九如三山國王廟屏東縣九如鄉九明村仁愛街174號寺廟明代以前崇蘭蕭氏家廟屏東縣屏東市崇蘭里69號祠堂1880年朝林宮屏東縣潮州鎮通潮一巷4號寺廟日大正年間北勢寮保安宮屏東縣枋寮鄉保安路215號寺廟1927年
⑻ 青秀山的悠久歷史
青秀山歷史悠久。據《南寧府志》記載,東晉時期已有道人羅秀在泰青峰頡青崖煉丹。到了唐代築有白馬寺、萬壽禪寺。明代嘉靖年間,刑部主事董傳策被貶到南寧,他常游青秀山,留下《青山歌》等許多詩篇;之後青秀山盛極一時,修建了許多景點,其中有著名的泰青遠眺、山房月夜、夕陽塔影、子夜松風、江帆破浪、涼閣聽泉、沙浦漁燈、餐秀觀圓等八大景,但到了明末清初,由於幾經戰亂,長年失修,許多園林建築遭受破壞。青秀山自古是人們旅遊休閑、吟詩作畫、燒香祈福之地。1984年人民政府應人民願望重建青秀山風景區。
目前,景區有鳳凰塔、古道摩崖石刻、古榕抱石、蕭台、及明代風格的龍象塔、佛教名剎—-觀音禪寺、別具異國風情的中泰友誼園、堪稱廣西第一山門的青秀山大門、具有鮮明亞熱帶風光特色的棕櫚園、獨具熱帶雨林特色的生態園林景觀—-熱帶雨林園、具有活化石之稱的全國最大的蘇鐵保護中心—-蘇鐵園、匯聚東盟各國國花國樹的中國—東盟友誼園等。此外,還有董泉、雲天閣、碑廊、桃花園、香花園等30多個景點,現存明清時期古跡和名人文士的題吟頗豐,成為人們觀光游覽、尋古探幽、休閑娛樂的旅遊勝地,也是集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科研科普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董泉位於擷青崖南側不遠處,泉水清冽,終年不涸。明嘉靖年間,董傳策與友人同游青秀山時,發現此泉,為它取名「混混泉」,是喻學之有本也。並讓石匠在泉水出口處鑿一石龍頭,在其下方用石砌成一方形池。泉水從石龍頭口中溢出流入池中。池內種上蓮花,起名「青蓮池」。因其接納自龍口流出的泉水,故又稱「龍涎井」。後來為了紀念董傳策,更名為「董泉」,在泉眼上建了一座「董泉亭」。南寧市人民政府於1989年將董泉列為市級文物保護。
觀音禪寺,又稱三寶堂、三寶佛,為觀音菩薩道場。禪寺座北朝南,圓通寶殿前白衣玉觀音,左手握瓶,右手持柳,寶殿內供奉的千手千眼觀音座像,為國內最大手工最精美的檀香木鍍金千手千眼觀音座像;卧佛殿內供奉的緬甸玉卧佛像重18.4噸,為緬甸皇室贈送,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由整塊天然玉石雕成的卧佛像;院內供奉的關聖帝君為佛教護法,是東南亞最大的錫青銅關公造像;兩尊北宋正佛以及明代香爐為市級保護文物,寺院側面的舍利塔供奉近代禪家大德——元老和尚的舍利子,是佛教人士聚集之地,香火旺盛。而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在此舉辦的「浴佛節」,更是吸引各方善男信女來此祈福許願,祈求「灑一身聖水,得一生幸福」。
2004年,在原禪寺北面新辟的15畝土地上,原寺進行了擴建。新建有大雄寶殿、福慧講堂、觀音閣、地藏殿、卧佛殿、伽藍殿、天王殿、五觀堂、客堂、僧寮、居士寮、鍾鼓樓、照壁為一體的仿唐建築,擴建後的觀音禪寺將成為東盟博覽會及風景區的一個新的亮點,是廣西最大的佛教寺院。
水月庵位於青秀山天池西側,佔地0.22公頃。始建於清朝康熙四十四年,距今已有了300多年的歷史,因夜裡水月相映美如仙境而得名。水月庵有大門殿,設有彌勒尊像和韋陀天將菩薩。前方大雄寶殿中央設有釋迦牟尼像,右邊站立大弟子迦葉尊者,左邊站立侍者阿難尊者。大雄寶殿右側是玉佛殿,左側是觀音殿。庵堂兩側是廂房和齋餐館。整座庵堂紅牆、紅柱、黃琉璃瓦頂,翹角重檐。
民族風情園由青秀山大門、壯錦廣場、銅鼓音樂台三部分組成。具有濃郁的廣西地方民族特色的青秀山大門,屋頂採用了廣西侗族風雨橋的造型,有「廣西第一門」的美譽,形似鳳凰展翅,造型與漢字「山」相似,蘊含「青秀山」之意。壯錦廣場依照壯族民間工藝品——壯錦的風格,用石材拼成一副3000平方米的壯錦圖案,中心為太陽光芒的圖案,象徵著光明,寓意著壯族是一個崇尚光明的民族。廣西被稱為銅鼓之鄉,銅鼓是壯族先民留給後人的珍貴文化遺產,而銅鼓音樂台上的雕塑正是以銅鼓作為視覺焦點,輔以花山壁畫人像、動植物圖案,用獨特的語言、粗獷的造型展示了廣西民族精神。廣場周圍的燈柱也採用銅鼓的造型,青蛙雄踞銅鼓之上,充分體現了青蛙是「銅鼓之精」的壯文化精髓。在這里曾舉辦過廣西壯族自治區四十周年大慶、1999年南寧國際民歌節開幕式、2000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式晚會等大型活動,《綜藝大觀》、《生活》等知名電視欄目也曾在這里攝制過節目。
中國——東盟友誼園位於青秀山內銅鼓歌台至狀元泉之間,東臨狀元泉,南面邕江,北望琅東新區,是一個見證廣西與東盟合作與交流發展的歷程,是象徵南寧與東盟各國人民友誼萬古長青的生態友誼園。該園分為散步活動區及東盟十一國微縮園區及名人名樹園等。其中東盟微縮園區位於一片開闊的大草坪之上,富有各國特色的建築小品和園林小品位置呈圓形分布,別致而清新,體現了和平與團結。園區內空間開闊,造型各異的景觀石草坪點綴於草坪之上,與周圍環境相結合成露天景點,為舉辦各類活動提供開闊的場地。園內景觀綠化以開花植物為主,並種植有中國及東盟十國的國花國樹及特色樹種,如馬來西亞的國花扶桑,緬甸國樹柚木、國花龍船花及越南國樹木棉等等,從多角度體現東盟各國的景觀特點。
2005年10月在此舉辦了「中國—東盟建築藝術大型燈展」活動,16個由彩燈裝飾的具有中國和東盟各國藝術風情的建築造型如馬來西亞雙峰塔、新加坡魚尾獅、柬埔寨吳哥窟、印尼巴厘島女神廟、中國的天壇、東方明珠塔等,其精巧的構思、宏大的規模、華麗的燈光效果,讓遊客一夜之間就遍覽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經典建築景觀。
中泰友誼園,又稱泰國園、泰佛殿,是南寧市與泰國孔敬市在1993年簽定的文化交流項目中互建的園林景點,由泰國設計師設計。整個建築由佛堂、木樓、舍利塔、木鍾群組成,分別代表泰國南、北、中部的建築風格,散發出濃郁的泰國風情。泰佛殿佛堂內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的一座金身,迴廊上還立著八尊神態各異的佛像,或坐或立,九尊佛像都由孔敬市政府贈送。繪制於泰佛殿內牆壁之上的壁畫色彩斑斕,人物表情豐富、栩栩如生,分為兩部分,
上部分描述佛祖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佛的過程,描繪手法細膩,景物形象逼真,有激烈戰爭的場面,也有佛主講經的畫面;而下半部分則體現的是泰國東北部的民俗民風,講述當地居民載歌載舞嚮往美好生活及其宗教信仰、生活習性的獨特風情。泰佛殿左側的九個大鍾,據說傳出的聲音,可上通天堂,下通地府,人們到佛堂內拜佛後,再敲鍾,鍾聲可將人們的心願傳上天堂,祈求神靈的保佑。此外,園內種植各種翠綠的亞熱帶植物,環境清幽,是南寧市唯一的異國風情園。它的建立,是中泰兩國、南寧與孔敬兩市之間的文化交流的結晶,標志著南寧市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取得了新的進展。
鳳凰塔位於青秀山的主峰鳳凰頭,塔高五層,層層敞開,登塔遠眺,山河美景盡收眼底。塔後的三級八卦台階,各級石柱和欄板均雕刻有古代壯族舞姿人物及花鳥圖案,石柱頂端還刻有神態各異的石獅共24隻。塔前方立有「鳳凰戲牡丹」石刻像一座,高4米。故人雲:「鳳凰戲牡丹,牡丹九十九」,站在鳳凰頭山頂遠眺前方,有99座山嶺,每座山嶺好似一朵朵盛開的牡丹花。從南部遠眺青秀山,山形宛如鳳凰展翅,鳳凰塔就建在中間最高處——鳳凰頭上。
龍象塔,俗稱青山塔,以「水行龍力大,陸行象力大」而得名。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明代建築風格,塔形為八角重檐9層,每層翹角下懸掛銅鈴,共72隻,高52.35米,塔基直徑12米,有257級旋梯,塔下南面建有玉帶廊,塔北門前立有「重建龍象塔碑記」一座,是青秀山的標志性建築。登上塔頂,可眺望邕江河水和遠山近嶺,數十里田野風光盡收眼底。龍象塔與其北面的天池交相輝映,池水映塔,塔影入池,被稱為「塔影天池」,為南寧市「十大景觀」之一。
青秀山風景區現有熱帶、亞熱帶植物近1200種,是廣西最大的蘇鐵植物、棕櫚植物、芳香植物聚集地,擁有大量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和野生植物資源。植物景點特色鮮明、景色優美、倍受好評。
蘇鐵園位於青秀山鳳凰嶺西麓的西坡,佔地50餘畝,於1998年11月初步建成開放。蘇鐵,俗稱「鐵樹」,屬珍稀瀕危裸子植物,是一個古老的植物類群,早在距今2億多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便已來到我們這個地球,在中生代侏羅紀達到鼎盛時期,與恐龍共同稱霸地球,在植物進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經歷漫長的興衰,僅少量物種奇跡般地存活至今,故有「活化石」之稱。全世界現有蘇鐵3科11屬240多個種。我國原產蘇鐵僅有一科1屬(即蘇鐵屬Cycads),約30多種,自然分布於南方數省區,其中廣西分布約有20種。近幾十年來,由於毀林開荒、採掘等人為因素的嚴重破壞,種群數量急劇下降,1996年林業部將中國蘇鐵所有物種列為一級保護植物。蘇鐵樹形奇特,羽葉瀟灑,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蘇鐵在我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生長緩慢,每年僅長1-3厘米。蘇鐵全身可入葯,有輕微毒性,莖干含豐富的澱粉,處理後可食用。在困難時期石山蘇鐵被作為食物,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所以在廣西有「神仙米」的美稱。
蘇鐵雌雄異株,在南方可以開花結種,由於青秀山的良好環境和園林工人的精心養護,青秀山蘇鐵園每年都有很多蘇鐵開花,每年的5-7月份,蘇鐵開出奇特的雄花及雌花深深吸引了眾多遊客。蘇鐵生長緩慢,但壽命很長,青秀山蘇鐵園內有一株巨大的鐵樹,是園內目前最古老的一株蘇鐵,樹齡有1300多年,被譽為「蘇鐵王」,堪稱稀世之寶。目前青秀山蘇鐵園已收集蘇鐵種類28種,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篦齒蘇鐵、石山蘇鐵、德保蘇鐵和叉葉蘇鐵的遷地保護種群地,實現了蘇鐵保護與園林造景的完美結合,充分展現了「科學的內容,藝術的外貌」,得到了各級領導、專家學者和廣大遊客的高度贊譽,是國內外知名的蘇鐵專類園,其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蘇鐵特別是廣西蘇鐵的保護、研究與發展,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地球生態平衡,改善人居環境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熱帶雨林位於青秀山風景區的鳳凰嶺至鳳尾嶺地段,海拔高度在180-289米之間,佔地面積35公頃,種植有高大闊葉喬木、附生植物、藤本植物、蕨類植物等近千種亞熱帶植物,是青秀山獨具亞熱帶特色的生態園林景點。目前已分片種植各類植物115科1000多種,初步形成巨葉植物區、板根植物區、攀援吊掛植物區、水生植物區等幾個區域,逐步形成了熱帶雨林林相。青秀山熱帶雨林園的建設正是模仿大自然熱帶雨林的特徵,採用植物造園的手法,再現了飛藤纏繞、碧波盪漾、鳥語花香、雲霧繚繞的植物王國奇觀。在這茂密的植物王國里,你不僅可以享受到新鮮濕潤的空氣,而且還可以感受到植物世界的神秘莫測,雨林中的植物以它們特有的方式生存、繁衍,並進行著適者生存的激烈競爭。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寄生、共生、附生、絞殺、腐生等有趣的植物現象,千奇百態,變化無窮,讓你領略到自然界的神奇。
由於雨林大觀植物種類豐富,景區給植物掛上了植物標志牌,更有利於人們了解各種植物,因而雨林大觀也就成為了一個倍受歡迎的科普教育基地;並且這里常年所具有的高濃度的負氧離子,也使其成為一個獨特的天然休閑氧吧,因而雨林大觀也就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棕櫚園位於青秀山風景區中心環山秀坪地段,佔地14.2公頃,具有鮮明的亞熱帶景觀,收集了100餘種6000多株棕櫚植物,有原產於廣西的桄榔、董棕、魚尾葵,外國引種的海棗、三角椰、糖棕、虎尾葵、老人葵、大王椰、蒲葵,園中奔騰的人造溪流婉轉曲折,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是遊客開展室外集體活動、休閑運動的主要場所。在半山坡上種植的「澳門回歸林」,是在1999年「五四」期間,用了1999棵大王椰拼成的一個澳門的版圖,這是南寧的青年們為了慶祝澳門回歸祖國懷抱而獻上的一份禮物,是廣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各方面的栽培養護,如今的棕櫚園品種豐富,長勢良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
香花園位於大草坪至簫台地段,佔地200多畝。主要以香花植物作為造園的主體,被稱為青秀山天然「純香吧」,其香花的種植面積、品種、數量均位居廣西園林之最。香花園內種植的香花植物很豐富,既有喬木類,又有灌木類,既有常綠性植物,也有落葉性植物。目前香花園引種種植成功的香花植物有:白玉蘭、荷花玉蘭、紫玉蘭、北京玉蘭、黃蘭、山白蘭、火力楠(醉香含笑)、深山含笑(光葉白玉蘭)、灰木蓮、鵝掌楸(馬褂木)、含笑、九里香、米蘭、桂花等。很多香花植物花期長,香味濃郁,在滅菌、凈化空氣的同時,還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促進血液循環,產生旺盛的精力,使人精神倍爽。故每到花開季節,香花園散發出的陣陣沁人心脾的香味,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流連忘返於其間。
古來今往,不少文人墨客正因為喜愛香花植物的香味,譜寫了許多贊美香花植物的詩詞。例如 「瓜子小葉亦清雅,滿樹又開米狀花;芳香濃郁誰能比,迎來遠客泡香茶」就是香花園中米蘭的真實寫照;九里香濃香久遠,青紅珠果共掛滿枝,所以有「冬夏常青綠成堆,玉琢銀星笑樹叢;芳香萬里又千里,翠珠紅果舞一枝」之稱......
經過幾年的引種栽培,風景區不斷豐富香花園的植物品種,繼續增加引種香花植物,給人們創造一個優雅的、健康的、四季飄香的環境。
桃花園位於鳳凰嶺和鳳翼嶺地段,佔地約200畝,於 1985年開工建設,於1986年初步建成開放。初時集中分布於瑤池周圍的桃花,與三寶堂(現在的觀音禪寺)連成一景,構成瑤池仙境。經過多年的改造、擴大,青秀山桃花園已具有一定規模,共分為火燒地、桃花島(鳳翼嶺)、杜鵑園幾個地塊。特別桃花島的面積、景觀最好,桃樹的種植與原有地貌良好結合,造出美麗、舒適的景觀。現在桃花園種植的桃花品種有毛桃、緋桃、香味桃、菊花桃、人面桃、日月桃、粉玉、五寶垂枝、三義碧桃、紫葉桃等十幾個品種約8000株,種有杜鵑約30000株。
「一年一度春風至,一年一回桃花紅」,桃花園自建成開放以來,已成功地舉辦了十幾屆桃花節。每到2-3月春暖花開的季節,青秀山內桃花、杜鵑爭相盛開,色彩繽紛,萬紫千紅。紅男綠女到此踏青、賞花、納福,祈求來年好運、吉祥如意,真是人面桃花競妖嬈,萬花爭艷醉春風。許多人喜歡賞桃花,不僅因為桃花具有嬌美的花瓣,而且是因為桃的花、果實、葉都有著幸福、美好、吉祥的內涵,常常給人以溫暖、悠遠的想像和安慰。由於桃花島地處山頂,地理位置優越,每當陰雨或多霧的季節,整個桃花園被煙霧繚繞,形成一幅人間仙境的奇妙畫卷!
⑼ 青蓮鎮的歷史文化
青蓮古稱青龍(舊志:復青龍制鎮在縣東35里),明、清時期屬嘗歲鄉。傳說該鎮地處低窪,盛產蓮藕,因名青蓮。清代曾於此設青蓮巡檢司(後司署移駐淇潭)。民國3年 (1914),稱青蓮區。民國17年(1928)改稱青蓮鄉。阜和鎮(圩),屬一區。建國初期仍屬一區,為區政府駐地。1954年,設青蓮鎮(鄉級)。1955年,一區改稱青蓮區。1957 年,復稱青蓮鄉。1958年10月,建立青蓮人民公社。1964年1月,中心大隊的大江圩、新街、菜園寮、遠清、沙市街和江佐大隊的江一、江二共7個生產隊及街道居民委員會從青蓮公社劃出,建立青蓮鎮。1969年10月,青蓮鎮又並人青蓮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撤社建區,稱青蓮區。1987年,撒區建鄉(鎮),稱青蓮鎮。青蓮鎮人民政府駐青蓮圩,政府大院正門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