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的作用是指什麼
第一: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第二: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第三: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認同,但歷史是考試必考的,這個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夠了,你必須學習、學好。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B. 關於馬的歷史典故的寓意
馬的典故 「拍馬屁」的由來人們把阿諛奉承稱為「拍馬屁」。「拍馬屁」一詞最初來自蒙古族。古代蒙古人凡是牽馬與別人相遇,就要互相拍拍對方的馬屁股,連聲稱道:「好馬,好馬。」以示贊賞和友好。但在那時,也確有些趨炎附勢之徒,只要遇到王公貴族牽的馬,便不分好差優劣,總要跑上去拍拍馬屁股,不斷贊嘆:「好馬,好馬,大人真有福氣!」久而久之,「拍馬屁」就變為謅媚巴結之意的貶義詞,流傳至今。 「露馬腳」的起源人們把不小心露出原形稱為「露馬腳」。那麼,「露馬腳」之說是怎麼來的呢?有兩個版本。一說源於唐代,每逢喜慶活動,人們有舞麒麟的習俗。其實世上沒有麒麟,是古人想像出來的吉祥仁獸。為此,人們便把繪制的麒麟皮包裹在馬身上假作麒麟。馬在翩翩起舞時,若麒麟皮包裹不嚴密,則會露出馬腳來,於是被稱之為「露馬腳」。另一說源於明代,那時婦女均是小腳,而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後卻有雙未經纏裹的大腳。女子大腳為當時一大忌諱,故馬皇後終日用長裙掩飾,從不將腳露出裙外。一次,馬氏乘轎游覽金陵街頭,不料轎簾忽然被一陣大風掀起,結果她擱在踏板上的一雙大腳露了出來,故稱「露馬腳」。 「馬虎」的來歷人們把辦事粗枝大葉稱為「馬虎」。宋朝有位畫家,一次剛畫好一隻虎頭,此時又有人請他畫馬,於是他不假思索,居然就在畫好的虎頭後面畫上了馬的身子,成為馬身虎頭的「馬虎圖」。此時,畫家的大兒子問他「是馬還是虎」?他說是虎。可是他的小兒子問他,他又說是馬。豈料,後來大兒子去打獵,遇見一匹馬,他誤為是虎,將馬射死,結果不得不給馬主賠償損失;小兒子在野外遇到一隻虎,他誤為是馬,便跑上前去騎它,結果被虎吃掉。最後,這位畫家痛心疾首,憤然把「馬虎圖」付之一炬,並作詩一首引以為戒:「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大兒依圖射死馬,小兒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燒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
C. 九二共識對兩岸的關系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也是台灣當局和各政黨進行交往的基礎和條件。
只要做到這一點,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煽動兩岸同胞敵意和對立,是台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必須堅決反對。
一、兩岸經濟聯系密切、互補性強,擴大深化經濟合作、促進經濟融合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強大動力。優先同台灣企業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將認真落實《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在相關政策方面對台企實行與大陸企業一視同仁的待遇。
二、密切人文交流、促進心靈契合,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牢固紐帶。歡迎更多台灣同胞參與到兩岸大交流中來,將認真落實惠及兩岸同胞的各項政策措施,擴大兩岸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尤其要為兩岸基層民眾、青年創業就業提供更多機會。
三、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這種天然的血緣紐帶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斷;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一基本事實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兩岸交流合作得天獨厚,這種雙向利益需求任何力量都壓制不住;
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中華兒女有決心通過自己的不懈奮斗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種全民族共同願望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只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一定能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四、兩岸關系形勢越是嚴峻,兩岸同胞越要堅定信心、排除干擾,開大門、走大路。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進一步密切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
在鞏固通郵、通商、通航成果的基礎上,大力促進通學、通婚、通就業,使「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習馬會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九二共識的歷史背景
1987年底,長達三十多年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同時也衍生出種種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台灣當局不得不調整「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
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權的與大陸聯系與協商的民間性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出面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
為便於與海基會接觸、商談,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推動於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並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兩會在香港商談中,就海峽兩岸事務性(公證書使用)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海協的基本態度是,海峽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協商。
1992年11月大陸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台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所達成的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
在香港商談中,海協提出了5種文字表述,台灣海基會也根據「國統會」的結論提出了5種文字表述,台方雖然也同意兩岸公證書使用是中國內部的事務,雙方均應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並表達了謀求國家統一的願望,但在文字表述方案上,兩會很難達成一致。
在會談即將結束時,海基會代表又增提了3種表述方式,並拿出了他們的最後表述內容:「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
惟鑒於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為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於文書查證,應加以妥善解決。」還建議「用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海協代表表示這是此次商談的主要成果,等把海基會的建議與具體表述內容報告後再正式答復。
D. 簡述啟蒙運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一、啟蒙運動的內容
1、批判君主專制:在君主專制體制下,國王把自己看成是國家的化身和象徵,他的一切權力來自上帝,不受任何制約,啟蒙思想家認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權利,專制統治則侵犯了每一個人都應當享有的這些權利。
2、宣揚自由和平等針對封建專制下人們受奴役的狀況,啟蒙思想家從「天賦人權」理論出發,宣揚人生來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於自己獨立意志的一種行為,包括經濟活動的自由和思想、言論與出版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
啟蒙思想家們也積極倡導平等,認為沒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兩者是有機聯系的統一體。平等意味著獨立和不受奴役,是一種天然的權利。在社會狀態下,人們在法律規定上都是平等的,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來源於私有財產和國家權力。
二、啟蒙運動的歷史意義
1、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論的准備。
2、為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
3、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
4、激勵了中日等國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
(4)習馬會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背景:
17世紀下半葉,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18世紀的法國成為歐洲大陸封建勢力最頑固、最反動的堡壘,專制統治、等級制度、天主教勢力盛行,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特別尖銳。
自文藝復興以來,神學權威在西歐各國雖遭多次打擊,但在法國卻仍然相當嚴重。18世紀的法國,「教士是無惡不作的偽善者,教皇是古老的偶像,人們按習慣向他「焚香」。
可他只是一名大魔術師。法國國王是僅次於教皇的大魔術師,用嚴刑峻法壓制臣民,又利用一些有錢人的虛榮心賣官胃爵,肆意揮霍和挑動戰爭。」
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國,是西歐封建專制的典型。君王乃絕對權威,神學乃絕對真理,任何對現實稍具改變的念頭都不允許存在。波旁王朝的專治統治成為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牢籠。
因而也成為正在成長著的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眾矢之的。在法國啟蒙運動正在興起時期的法國統治者路易十四在法國統治了七十三年(1643一1715)是世界歷史上在位最久的一個封建君主。
也是法國有名的暴君。漫長的路易十四的統治,是法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過程。路易十四不斷採取各種措施加強王權,強化國家機器,使中央王權空前強大。
他流放部份法官,宣稱「聯即國家」。從而使高等法院喪失了對國王的救令表示異議的權利。並下令取消1631年以來大資產者以重金買得的貴族爵號,對貴族頭銜和特權的「合法性」進行審查。
這個措施實質意味著貴族特權等級地位的提高,大資產階級加入貴族等級的道路因此而受到阻塞。他厲行中央集權制,親自主持國務會議,簽署一切國事公文。
向各省派出具有財務、司法、警察、行政和軍事權力的財政官,任命各省市主要官吏。對地方兵力集中管理,直接由各省省長和國王派遣的監督官統轄。他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極端仇視。
他在干涉英國革命、扶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同時,為不讓英國革命的火種傳到法國,便在國內竭力維護封建的意識形態,瘋狂鎮壓異教徒。1685年,他宣布取消「南特救令」。
迫使幾十萬胡格諾教徒流亡國外。對此恩格斯曾指出:「這有什麼用處呢了,那時自由思想家比埃爾·培爾已經在進行活動,1694年伏爾泰誕生了。
路易十四的暴力措施只是方便了法國的市民階級,使他們可以賦予自己的革命以唯一同已經發展起來的資產階級相適應的、非宗教的、純粹政治的形式。」
在法國封建專制統治日益加強的同時,法國的封建經濟卻逐漸走向崩潰。路易十四在其統治時期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連年不斷的對外戰爭和凡爾賽宮廷的揮霍無度。
使國家財力消耗殆盡,國家財政陷入困境,封建經濟開始瓦解。到18世紀初,法國封建經濟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國家的財政困境最終成為了平民肩上的負擔。
在農村,農民除向領主交納苛重的實物地租外,還須向教會和國家交納各種苛捐雜稅,如人頭稅、什一稅、二十分之一稅、鹽稅等。同時還負擔各種封建義務,如為地主服勞役。
向領主交納租地繼承捐、婚喪及受洗的貢物、橋梁通行捐及烘爐、榨酒坊、磨坊使用費等。在城市,手工業生產仍佔主導地位。
各個封建行會對產品數量、質量及幫工、學徒人數等都作出嚴格規定,無理限制工業的發展。學徒、幫工受行東的剝削,行東受政府捐稅的壓榨。
所有城市平民都受到物價高漲的威脅。湧入城市的農村無產者使城市失業人數激增。此時的法國,封建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極其尖銳。
然而路易十四的繼任者路易十五更加昏庸專橫,完全沉溺於凡爾賽宮中荒淫奢靡的生活。對內不斷加征新稅,加緊封建壓榨,對外繼續進行戰爭,其所作所為更加速了法國封建經濟的崩潰。
同時,在政治領域也出現了無法調和的矛盾。貴族和教士作為特權等級,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們不僅不負擔納稅義務,而且占據了全部宗教、軍政、司法要職。
對農民、城市平民及資產階級等第三等級實行專政,壓制言論,與第三等級處於尖銳的對立之中。國王作為特權等級的總代表,對國家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
在專制暴政下,國王昏庸專橫,甚至賣官弩職,官僚機構臃腫失靈,行政混亂,政治黑暗,貴族官員腐化無能。封建政治已經腐敗不堪。而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
尤其是教會推行的文化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則使已經無法調和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教會製造了所謂「君權神授」說,把封建制度奉為神意的體現,樹立封建王權的絕對權威。
它作為封建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為維護封建政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利用一切宗教手段,愚弄、欺騙人民群眾,控制和支配著社會思想文化的各個領域。
誠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教會教條同時就是政治信條,聖經詞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在政府的支持下,教會手握大權,瘋狂地扼殺、撲滅一切科學和民主自由的思想。
這必然導致思想文化領域的尖銳斗爭。與嚴重衰敗景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十八世紀的法國經濟迅猛發展,資產階級力量愈益壯大,形成了一批既有經濟實力。
又有文化教養的新興階級的代表,為啟蒙運動的掀起提供了階級基礎。他們在經濟上擁有雄厚的實力,在政治上卻處於無權地位,被列入,處處受限制。
資產階級從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遭受的不平等、不公平待遇,感到了自己的經濟實力同政治、社會地位越來越不相稱,他們再也不堪忍受這種經濟上受束縛、政治上無權的地位。
因此,他們強烈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壓迫,要求、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他們贊美英國的和度,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對舊體制發起猛烈攻擊,從而完善了。
形成了的高潮,使法國成為歐洲的中心。而在經歷運動後,法國自然科學也取得很大進展,為啟蒙思想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理論實踐經驗。17、18世紀的科學家們揭示許多自然界的奧秘。
天主教會的很多說教不攻自破。如笛卡爾認為認識世界和取得知識的唯一方法是數學推理,培根則提出了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法。
這二人的觀點打破了束縛人們頭腦的中世紀經院哲學枷鎖,提倡科學實驗,提倡研究自然界客觀事物之風隨之盛行起來;牛頓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則是在這一風氣影響下最偉大的發現。
它一下子揭開了宇宙的面紗,把它的秘密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到18世紀上半期,自然科學研究在物理學、植物學、地理學等領域內取得了更加顯著的成就。
使得很多人相信人類是可以征服自然,人類社會是不斷前進的。「法國啟蒙思想正是在十八世紀自然科學的土壤中萌發、生長的」,「科學的本質就是啟蒙,啟蒙必須依靠科學」。
「科學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點燃『理性之光』,引導人們從黑暗走向光明。」到了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已經強大得足以建立他們自己的、同他們的階級地位相適應的意識形態了。
經過16、17世紀以來科學的發展,人們在思想上經過深刻的洗禮,開始動搖對上帝的信仰,神學不再是主宰人們生活的唯一信條。文學的蓬勃發展,豐富了廣大人們的精神生活。
開闊了新的視野!在思想領域里,新的意識形態對舊的意識形態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在政治上,腐朽的專制政權已經沒落不堪,卻仍然垂死掙扎。
因此,18世紀的法國,急切需要一種有力的思想武器來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大革命進行喧聲造勢,所以,啟蒙運動呼之欲出。歷史的發展是客觀的,啟蒙運動的到來,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
E. 毛澤東思想的歷史意義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為何具有與當今時代主題和時代特徵契合的內容?這是因為:
第一,科學理論作為時代的產物,一經形成之後,又具有超越時代的屬性,不會完全因時而變,因時而廢,毛澤東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這樣的屬性。
第二,毛澤東思想中關於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些理論,實際上已經反映了當今的時代特徵。盡管當時戰爭的危險依然存在,但毛澤東和第一代領導集體其他成員敏銳地洞察到了世界和平的曙光和發展的趨勢,並在理論和實踐上作出了一定的回應,因而其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部分內容具有切合當今時代主題的特點。
第三,和平與發展盡管是當今的時代主題,但這兩大課題至今一個都沒有解決,局部動盪依然存在,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在威脅世界和平,天下仍很不太平。我們常為20世紀90年代世界格局呈現多極化趨勢而欣慰,但由於冷戰結束以後,世界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經濟、科技、軍事上處於超強地位,世界走向政治多極化必將經歷較長的發展過程,而不會一帆風順。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下,毛澤東思想中和戰爭與革命時代相適應的一些內容,就很難說完全與當今時代背離,毫無當代價值可言。
因此,毛澤東思想與時代主題和時代特徵契合的程度和滿足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程度,應該作為評價毛澤東思想當代價值的基本標准和參照系統,只有這樣才能合理評價毛澤東思想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真諦在於運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走自己的路。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適合中國情況的科學的指導思想」,是全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毛澤東思想在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的歷史功績這一實踐層面來說,它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和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革命從大革命的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從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到抗日戰爭的興起,兩次失敗和兩次勝利的的歷史經驗充分顯示出:毛澤東思想是被中國革命實踐檢驗所證明了的正確理論原則。在大革命失敗後共產黨人陷入白色恐怖的緊要關頭,正是在毛澤東創立的「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指引下,才開辟了井岡山等農村革命根據地,有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開始了土地革命;在毛澤東正確的軍事戰略戰術思想指導下,才有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取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軍事奇跡,保衛了根據地和紅色政權。而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是由於執行了「左」傾路線,違背了毛澤東思想的正確理論原則和軍事戰略戰術,使黨的事業遭受了重大損失。正是由於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核心地位,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馬克思主義的中央領導集體,才實現了黨的歷史上的偉大轉折,挽救了全黨,挽救了中國革命。
抗日戰爭興起後,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建立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爭取對統一戰線和民族解放戰爭的領導權,制定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和斗爭原則,堅持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克服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分裂和倒退,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黨領導下的軍隊和人民武裝才能在抗戰中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堅持持久戰方針和人民戰爭的軍事路線,開展敵後游擊戰爭並把它上升到戰略地位,開辟了大面積的抗日民主根據地,使日本侵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正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的戰火中才能發展壯大為一個全國范圍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鞏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堅強的中央領導集體,以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成為團結全國各民主黨派和民主力量的堅強領導核心,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中流砥柱。在黨的七大高舉的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的指引下,我黨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又經過人民解放戰爭迅速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推翻了長期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我黨制定並執行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1956年基本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由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暫短的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積貧積弱的農業大國轉變為一個擁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獨立的社會主義國家,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物質基礎。
毛澤東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淵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先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最有現實意義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武器。毛澤東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系列基本理論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積極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思想淵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先導.
毛澤東是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他把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與中國的基本國情相結合,創立了一整套符合我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和理論。在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和決策下,新中國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體是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新中國的國家結構形式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在單一制國家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黨的十七大充分肯定了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領導核心為我們奠定了國體和政體及相關的理論和政策等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我國現行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政黨制度和統戰理論等都是在毛澤東有關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完善和發展起來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黨派關系,現在發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其思想和精神實質是完全一樣的,是自毛澤東1956年提出後一直延續下來的。毛澤東創立的統戰理論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政治策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的總方針對新時期黨的事業發展尤其是統戰大業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任何理論都是時代的產物並具有時代的局限性。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於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之下,在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得出的某些具體結論確實時過境遷了,但我們不能因為毛澤東思想的某些具體結論的不合時宜而無視甚至否定其恆久價值和普遍意義。時代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特定階段,生活在一定社會歷史發展階段的人們對理論的認識同樣會受到自己所處時代歷史條件的限制。30年前,人們根據當時的實踐需要和認知水平從毛澤東浩瀚的理論著作中挖掘、提煉、概括出了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形成了符合那個時代要求的毛澤東思想這一科學的理論體系。隨著歷史的推移、形勢的變化、實踐的發展,我們要站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時代高度,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實踐、新需要,以寬闊的視野挖掘毛澤東思想寶庫中所蘊涵的許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仍然具有當代價值的思想理論觀點、智慧火花,並進行新的系統闡釋,發揮毛澤東思想的恆久魅力,使它在新時代不斷彰顯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歷史和現實的結合是最有發言權的。縱觀發展至今長達近一個世紀的中國社會實現的歷史性巨變充分證明:毛澤東思想的貢獻是開創性的、奠基性的、導向性的,是中國一切發展與進步的根基所在。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不可動搖,它已經滲透到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腦海里和血液中,內化為一種思想的自覺,成為我們的習慣性話語表達和習慣性思維方式,並不知不覺地表現在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沒有毛主席,至少我們中國人民還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長時間」我們必須珍視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優秀成果,在今後新實踐中運用和發展這些成果,保證我們的事業沿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軌道繼續前進。
F. 趙靈王胡服騎射有何歷史意義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除了為適應同周邊國家的軍事競爭外,胡服騎射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以代郡和邯鄲為代表的兩種文化、兩種政治勢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
戰國初期,各國圖強范乏頓何塥蠱舵坍罰開,紛紛進行改革,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韓國的申不害等先後倡導主持改革,這是軟體上的壓力。加之趙國地處列強包圍之中,西有秦、東有齊、北有燕、南有魏,還有中山國深入腹地,這些國家對趙虎視眈眈,而且還有東胡、婁煩等少數民族在西北邊,國際關系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復雜,戰爭屢有發生,光修魚之戰,秦便斬趙軍八萬,燕與中山也經常大規模入侵,可謂危機四伏。因此武靈王提出「胡服騎射」改革,簡單地說,就是使軍民穿上胡服以便騎射。關於此事,《內蒙訪古》有提,「只要讀一讀《戰國策·趙策》就知道當時趙武靈王發布了胡服騎射的命令以後,他立即遭遇到來自趙國貴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趙武靈王擊敗了那些頑固分子的反抗,終於使他們脫下了那套用以標志他們身份的祖傳的寬大的衣服,並且把過了時的笨重的戰車扔到歷史的垃圾堆里去。」這可以說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鼻祖。最為難得的是各國改革都是謀士首先提出,只有「胡服騎射」是諸侯王親自提出與貫徹。
「胡服騎射」後來成功實施且取得實質性效果,便是使趙招募與建立強大騎兵,出兵消滅中山國,擴地東胡,使趙國領土達到頂點,在諸侯中地位大升。這是意義其一。其二,促進民族融合。此也是趙武靈王的既定方針,《史記·趙世家》中他說:「昔有舜舞有苗而有苗服,禹袒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務以論德而約功也」前半句意思是舜舞有苗族因素而使苗人服,禹袒對裸國而使裸國化。表明他有利用胡服以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趙國文化圈的目的。「胡服騎射」取得成效後,齊楚等國紛紛效仿,使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縮短與中原人民的心理距離(當時少數民族在中原人面前有民族自卑感),加快各民族融合過程,這在一定意義上是秦統一各民族的思想准備。胡服騎射因此也成為戰國時期與商鞅變法齊名的重大變革事件。
G. 馬體書法有什麼歷史意義~
馬體,也叫馬書、馬書體和馬體書法,是當代書法家馬永安所創作的一種新書體。馬體,2009年被中國書法新天地研究中心取名叫「馬氏書法」,入編《現代書譜》。2010年2月13日經專家論證,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批 准注冊登記,正式命名《馬體書法》,被稱作「第六書體」。
馬體書法改寫了中國書法史關於馬永安先生的書法精神與藝術
一
幾千年來,中國漢字的書寫,形成了完整而嚴謹的規范體系,歷代書法家都是小心翼翼地沿襲前人的古訓成說,不敢越雷池一步。子子孫孫,孫孫子子, 翻來覆去還是《蘭亭序》和《多寶塔》,總是那幾個範本。因此,成規的束縛與書體的單調,致使書法千人一面,書壇沉寂而缺少活力。馬氏書體的誕生,可謂橫空出世,轟然一聲巨響,劃破了書壇幾千年的寂靜,照亮了書壇沉寂的夜空。馬氏書體從點畫結構,到使轉到取勢,都刷新了書法,刷新了世紀。馬氏書體與傳統的書寫習慣截然相反,且點畫靈動凝重,誇張高妙,極富藝術張力。可謂,反其道得「道」。聽起來象一個神話,然面卻是一個偉大的事實!
二
第六種書體誕生
我們把馬氏書體和傳統的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和楷書五種書體進行了嚴謹縝密的比照,發現馬氏書體或許帶有五種書體的痕跡,就象行書帶有楷書的痕跡,草書帶有行書的痕跡。但是,五種書體中,哪一種書體都涵概不了馬氏書體,甚至相去甚遠,甚至截然相反。它和任何一種書體的距離的跨度,都遠遠超過和大於行書和楷書,行書和草書之間的距離和跨度。而且,馬氏書體小到毛發,大到宇宙,都是反其道而行。因此,其結果必然是一個全新的面貌。至此,我們宣布:繼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和楷書五種藝術書體之後,第六種書體馬氏書體已經誕生!至此,幾千年的尋覓和懷疑,終究有了結論和結果。馬氏書體的誕生以鐵一般的事實,證實了第六種書體的存在!
然而,我們為此走過了幾千年!
H. 關於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思想為人民所接受和肯定。這場大討論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理論准備,對於端正思想路線,糾正長期存在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是繼五四運動、延安整風運動之後的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它打破了過去盛行的個人迷信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逐漸端正了馬克思主義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大規模進行撥亂反正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准備了思想理論條件。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揭開了兩個撥亂反正——思想路線、政治路線撥亂反正的序幕。
思想路線上,重新確立了以實事求是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個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以階級斗爭為綱」被「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代替。
真理標准問題討論與解放思想
鄧小平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
從這個意義上說,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爭論,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繫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鄧小平的講話,是對持續半年之久的真理標准問題討論重大意義的充分肯定和理論上的科學總結。
I. 中共一大歷史意義及背景
一、中共一大歷史意義:
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此,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完全嶄新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其行動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的無產階級因此有了戰斗的司令部,中國的勞苦大眾從此有了翻身解放的希望,中國的革命從此煥然一新。
二、中共一大的背景:
俄國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把它與中國正在發展的工人運動結合起來。他們在工人中宣傳馬克思主義,講解革命道理,組織工人進行斗爭。
在這個基礎上,各地先後成立了一些黨的早期組織,這些地方分別是上海、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國的中國共產主義者也成立了這樣的組織。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後,積極開展工作,推動了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已經成熟。
1921年6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通知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派代表到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開。
(9)習馬會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3人,他們是:
上海小組的李達、李漢俊,武漢小組的董必武、陳潭秋,長沙小組的毛澤東、何叔衡,濟南小組的王盡美、鄧恩銘,北京小組的張國燾、劉仁靜,廣州小組的陳公博,旅日小組的周佛海。參加會議的還有武漢小組的包惠僧(他是在廣州與陳獨秀商談工作期間,受陳個人委派參加會議的)。
他們代表著全國50多名黨員。當時,對黨的創立作出了重要貢獻的李大釗、陳獨秀因各在北京和廣州,工作脫不開身,而沒有出席大會。共產國際派馬林(荷蘭人)和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克爾斯基(俄國人)出席了會議。
J. 馬島海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馬島海戰,全稱馬爾維納斯群島海戰,是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的主權而爆發的一場現代化戰爭,是二戰結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
戰爭背景
馬島爭端由來已久。英國和阿根廷就馬島主權歸屬的爭論自其發現之日起便一直懸而未決。阿認為,1520年,麥哲倫探險隊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發現了馬島,而英國則認為是由英國航海家戴維斯於1592年8月14日駕駛「希望」號船首先發現的。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來到該島時,發現了東西兩個大島之間的海峽,將其取名為「福克蘭海峽」。此後,英國稱該島為「福克蘭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上建立了居民點,將其命名為「馬洛於內群島」。1770年,西班牙佔領了該島,將其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1816年,阿根廷擺脫西班牙的統治宣告獨立,並宣布繼承對馬島的主權,將馬島定為阿的第24個省。4年後,阿海軍又將國旗插上了索萊達島要塞頂峰,宣布對該島擁有全部主權。
但是英國則以該島為英國人最早發現為由,於1832年和1833年先後出兵佔領西島和東島。為顯示主權,英國人在島上設置了總督府及其他行政機構,向該島移民,並擠走了島上土著居民。此後,馬島便淪為英國殖民地,但阿從未放棄對馬島的主權要求。
1958年,英阿兩國關於馬島的爭端被訴諸於聯合國,聯合國先後4次通過決議,要求英阿兩國以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由於雙方均不願從本國的立場上後退,這種談判只能是談談停停,吵吵爭爭,成為馬拉松式的談判,英國也因此控制著該島100多年。1982年2月26日,英阿關於馬島的談判又重新開始。但是這一次的談判僅僅是阿根廷為掩飾自己正在准備的「羅薩里奧」的行動計劃而故意放出的煙霧。最終談判破裂,英阿關系進一步緊張,阿根廷決定採取軍事行動來奪回對馬島的主權。於是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英阿馬島之戰。
戰爭經過
1982年3月18日,一些阿根廷人到南喬治亞島的利恩港,准備拆除一家鯨魚加工廠的陳舊機器,遭到英駐軍的刁難,絕大部分人被阻止上岸,部分阿人則沖破阻攔,登島並在島上豎起阿國旗。英國得知後,向阿提出了強烈抗議,並派出40名海軍陸戰隊員前去「恢復秩序」。阿也不肯讓步,決定一次性徹底解決馬島主權之爭。於是阿海軍迅速派出2艘導彈護衛艦趕赴南喬治亞島,將該島的22名英軍和13名英考察隊員抓了起來,並再次升起阿軍旗。英聞訊後,急調2艘軍艦和1艘潛艇前往馬島。正當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卻傳來阿海軍艦艇北駛烏拉圭海域要與烏海軍舉行聯合演習的消息。但到3月31日晚,阿海軍卻突然退出演習,掉頭南下,全速駛往馬島,具體實施「羅薩里奧」計劃。原來這是阿海軍臨戰前的一次佯動。直到此時,英國人才驚呼「上當」?時任英首相撒切爾夫人火速通知國防、外交官員到首相官邸商討對策,同時派遣在直布羅陀海峽值勤的一個艦隊赴馬島增援。此外,撒切爾夫人還給時任美國總統里根寫信,要求美製止阿佔領馬島。但是此時,阿軍方已箭在弦上,不能不發。
4月2日拂曉,阿軍5,000餘人突然在馬島登陸。駐島英軍只抵抗幾小時便宣布無條件投降。馬島總督帶著英國文武官員登上阿軍早已為他們准備好的軍用飛機,先到烏拉圭,再改乘飛機回國。第二天,阿軍又在南喬治亞島登陸,島上英軍又宣布投降。阿政府向全國發表公報,宣布已收復馬島。阿舉國群情激奮,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
而英方則處於一片嘩然之中。4月3日,英下院舉行會議,討論面臨的嚴重局面,許多議員指責政府「出賣」馬島。於是英國成立「戰時內閣」並決定抽調海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組成一支特混艦隊赴馬島。至此,雙方擺出一副進行海上決戰的架勢。
其中阿根廷一方擁有各型艦船34艘,主要作戰艦艇18艘;空軍作戰飛機223架,能用於作戰的154架;海軍作戰飛機49架;阿軍守島部隊有1個海軍陸戰旅,3個步兵旅,共約15,000人。英國方面則共有艦船111艘(包括航空母艦「無敵」號和「競技神」號及2艘核動力潛艇),其中作戰艦艇44艘,輔助船隻22艘,商船45艘,兩棲運輸船20艘,艦載鷂式飛機28架,空軍鷂式飛機14架,海軍陸戰隊及步兵旅等9000人,另外還有一些特種部隊。從兵力上來看,落後的阿根廷舊式軍艦很難與英艦相比,更何況時任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還一直認為英軍並不會真的為馬島付出如此的代價,並沒有做好戰爭准備。如此看來,戰爭的結局早已經註定。
4月7日,正當英阿雙方即將開戰之時,美國人前來調停,但英阿雙方都不願從原來的立場上後退。美國人偏向英國,阿自然心知肚明,對黑格提出的包括考慮馬島居民的願望在內的所謂「七點新建議」,自然不能接受。因為馬島居民是英國人後裔,考慮居民的願望,顯然只能是對英國有利。阿不能不拒絕這種「新建議」,美國調解未果。4月29日,美以阿拒絕美建議為由,宣布放棄「中立」,轉而支持英國,不僅對阿進行制裁,還讓英軍使用美阿森松島上的空軍基地和其他軍事裝備,向英國人提供情報,並讓通信衛星成為英國通信中繼站。至此,戰爭已不可避免。
4月26日,英國特混艦隊首先攻下了南喬治亞島,30日完成了對馬島周圍200海里范圍的海上和空中的封鎖部署。隨即,英國國防部宣布從格林尼治時間4月30日11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00海里禁區的飛機和艦只都將遭到攻擊。阿軍也進入最高戒備狀態。5月1日,英國特混艦隊在茫茫濃霧中到達馬島以東海域。一架名叫「火神」的戰略轟炸機,經過空中加油,長途跋涉5,000千米,於凌晨4時30分飛臨馬島,並投下21枚重達1,000磅的炸彈。同時從英航母上起飛的飛機也對阿陣地進行猛烈攻擊。5月2日下午,英國的「征服者」號核潛艇在馬島200海里禁區外36海里處,向阿海軍旗艦「貝爾格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了3枚魚雷,其中2枚命中目標。巡洋艦在45分鍾後沉沒,阿軍官兵陣亡和失蹤321人。次日,英國又在馬島北側用「海鷗」式導彈擊沉了阿軍的「索布拉爾」號巡邏艇。面對接連的勝利,英國官兵開始沾沾自喜,殊不知,一場噩夢正悄悄地向他們襲來。
面對英軍咄咄逼人的攻勢,阿軍發誓要報仇雪恨。加爾鐵里把目光投向了從法國購得的5枚「飛魚」導彈。5月4日上午11時左右,英國「謝菲爾德」號巡洋艦悠閑地游弋在馬島附近海域,這艘當時號稱英國皇家海軍「最現代化的大型軍艦」服役剛剛7年,具有非常先進的雷達系統,阿根廷的飛機只要從其大陸起飛就逃不過它的眼睛。因此,艦上的英國官兵悠然自得,有的在洗衣服,有的聊天。此時,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搭載的「超級軍旗」戰斗機利用地球曲線超低空飛行,在300千米以外,已經鎖定「謝菲爾德」號巡洋艦的阿軍「超級軍旗」戰斗轟炸機攜帶2枚「飛魚」導彈悄悄起飛了。飛機在接近「謝菲爾德」號雷達警戒區時陡然下降到四五十米的高度,然後關閉機載雷達繼續飛行。12時20分左右,「超級軍旗」順利進入到導彈的有效發射區,在距離「謝菲爾德」號32千米處,2枚「飛魚」導彈
帶著阿根廷人復仇的怒火發射了出去。其中1枚「飛魚」成功避過英軍的防空系統後准確命中目標。爆炸引起大火,英艦官兵拚命搶救5個小時後,不得不棄艦逃生。就這樣,造價高達1.5億美元的「謝菲爾德」號被造價才不過30萬美元的「飛魚」導彈擊沉,這給了驕傲自大的英軍以沉重打擊。5月12日,阿空軍12架「天鷹」戰斗機分3批重創英護衛艦「大刀」號和「華美」號。
5月21日晨,英軍開始登陸馬島,並建立登陸場。阿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呼嘯而來,對英艦進行攻擊,擊落英機5架,擊中英艦8艘,其中1艘護衛艦被擊沉。
5月25日是阿根廷的國慶節,阿軍向英軍發起了大規模空襲行動。這天,2架攜帶「飛魚」導彈的「超級軍旗」戰機從阿根廷大陸起飛,向游弋在馬島東北海面100多海里的英國航空母艦飛去,他們的目標就是要炸毀英軍的航母。接近預定目標區域後,阿軍飛行員發現飛機雷達的熒屏上出現了一個大的脈沖亮點,他判定這就是英軍的航空母艦。於是,阿軍飛行員毫不猶豫地按下了導彈發射按鈕。2枚「飛魚」導彈同時向敵艦飛去,其中1枚准確地擊中了目標。在一陣巨大的爆炸聲後,英艦出現了濃烈的火焰,不長時間之後,就慢慢地沉入了海底。事後阿軍才知道,他們炸沉的這艘英艦並不是英國的航空母艦,而是一艘名為「大西洋運送者」號的運輸艦,其體積同航空母艦大小相仿。盡管如此,英軍也遭受了重創,僅有的4架「支奴干」大載重量直升機中的3架、1個中隊的「威賽克斯」支援直升機、大量的補給物資和設備也被炸沉,英6架鷂式戰斗機也葬身海底。此後阿機又擊沉英驅逐艦「考文垂」號。
受到接連打擊之後,英國人逐漸意識到了「飛魚」導彈的厲害。伍德沃德下令將所有艦船撤到離馬島和阿根廷海岸較遠的地方,以避免遭受新的攻擊。馬島戰爭開始的時候,阿根廷除了已經擁有的5枚「飛魚」導彈外,還向法國訂購了另外9枚。但是,隨著戰爭的進程,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應英國政府的要求,下令不再向阿根廷出售「飛魚」導彈。此舉使阿根廷政府感到十分緊張,被迫尋求從其他國家間接獲得「飛魚」導彈。通過情報部門,阿根廷獲悉秘魯向法國訂購的8枚「飛魚」導彈即將到貨。於是,阿根廷政府開始通過各種途徑希望從秘魯高價購得這些導彈。法國政府聞訊後,故意尋找各種借口拖延交貨時間,直到戰爭結束才把導彈送交秘魯政府手中,使得阿根廷從第三國購買「飛魚」導彈的計劃流產。沒有「飛魚」導彈,阿根廷就沒有了同英國對抗的資本,形勢發生逆轉。
為徹底擊垮阿軍,英軍從5月27日起開始實施登島作戰。5月29日,英軍攻佔了非常重要的達爾文港,斃傷阿軍250人,俘獲1,400人,並繳獲大批彈葯和其他軍需物資。此後的幾天中,阿軍節節敗退。6月8日,為了挽救守島的部隊,加爾鐵里孤注一擲,下令集中尚存的空中力量對英軍展開大規模空襲,結果打死英軍180多人,阿機再現神勇擊沉了包括英國的「加拉哈德爵士」號登陸艦在內的3艘大型登陸艦,並重創「普利茅斯」護衛艦。
但是英軍並未放棄,仍然決心奪取馬島。6月8日晚,3,000名英軍乘坐「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號客輪登上馬島,使島上的英軍增加到了8,000人,而且擁有重炮30門,坦克20輛。6月11日,英軍開始發起總攻,並於12日拂曉前攻佔了距馬島首府阿根廷港15千米的哈里特山和朗頓山。13日晚,英軍再次發起進攻。英軍從東西島間的結合部突破,避開正面,爾後再向東推進,分進合擊,奪佔全島。激烈的戰斗一直持續到6月14日。阿陸軍孤軍奮戰,損失慘重。阿統帥部見大勢已去,電告馬島守軍「在不損害武裝部隊榮譽和國內政策的情況下」可以自由行動。至14日中午,英軍已經推進到距市區約4千米的地方。阿根廷港上空掛起了白旗。午後,英阿雙方戰地司令官會晤,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終於結束。
戰爭結果及評價
這次海戰中,英軍共損失艦船6艘、飛機34架,傷亡1,000人,被俘200人;阿軍損失艦船11艘、飛機105架,傷亡2,300人,被俘1.13萬人,最後英國還完成了馬島登陸,阿根廷被迫投降,英軍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是戰爭的失敗並沒有使阿根廷人放棄爭奪馬島主權的斗爭,他們在戰後把每年的6月10日定為「馬島主權日」,英阿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馬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在南大西洋首次爆發的一場規模較大的戰爭。戰爭中,英阿雙方都投入了相當數量的陸、海、空軍部隊和先進的武器裝備,如導彈、核潛艇等,使這場海戰明顯區別於傳統海戰,揭開了高科技戰爭時代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