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埔港的歷史.
現在的廣州被外地人譽為「物流天堂」,而這似乎在很早以前就有跡可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廣州;清朝時,清政府撤消了其他三個海關,只留廣州一地進行對外貿易……或者,很多廣州人都不知道,廣州港去年再度躋身世界十強之列;目前廣州仍在使用的鐵路車站竟有15個之多。交通樞紐系統的發達程度,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縮影。讓我們試著走近這些每天都在默默運作的地方、這些改變我們生活質量的地方。
說文解字
黃埔·黃埔村·黃埔港
黃埔古港舊址在黃埔村,黃埔村不在黃埔區。
一提到黃埔兩個字,廣州人也好,外地人也好,腦子里想起的可能會是黃埔軍校、黃埔港,還有黃埔區,這些地名的來源,都和位於海珠區新胺鎮的這個普通村子有著莫大關聯。這個如今叫做黃埔的村子,經過專家們的考證,其實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一直以「鳳浦」為名,到了清朝,眾多外國商船上下來了許多金發碧眼的「夷人」,這些夷人以他們的發音習慣,把這里稱作「Wanpooh」,漸漸地以訛傳訛,鳳浦就成了黃埔,久而久之,原來的「鳳浦」反沒人叫了。外國船隻與商人的到來,給本地帶來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地名的變化,更是一段輝煌的歷史。
心靈地圖
翻開一段塵封的歷史
如果對這一段歷史沒有去特意了解,很多人會想當然地以為,黃埔古港的位置即使不在如今的黃埔港,也一定就在不遠的周圍,坦白地說,我就是其中的一個。然而事實是,黃埔古港是在與如今黃埔港隔江相望的黃埔村。
黃埔村和廣州的城郊村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新的來得太快,舊的還來不及引退,新與舊的並存,就容易給人呈現出凌亂的感覺,廣州的許多城中村就是這個樣子。如同黃埔村裡古色古香的舊建築夾雜在眾多新式樓房之中而不為眾多人所知一樣,黃埔古港的歷史也一度被歷史的灰塵所掩蓋,不為外人所知。
我們需要認識黃埔古港的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廣州市華僑研究會對華僑出洋歷史進行調查時,在黃埔村找到了一些港口文物,對黃埔古港的考證進入一個新時期。之後有多批專家到黃埔村考察,黃埔古港的輪廓更為清晰起來,而在北帝廟發現一面被石灰封住的牆,鏟掉石灰後顯露出8塊石碑,上面寫有「黃埔稅口四元」等字之後,黃埔古港的歷史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顯現。
中國向來是以農業文明為主的國度,對向海洋的拓展顯然缺乏熱情,但這一點並不意味著海上航運的缺失,否則也就不會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值得一提的是,黃埔古港也被許多專家認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不過,在明清兩代,政府採取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真正使中國陷入一個封閉的環境之中,這種主觀上的拒絕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統治者對海洋文化的恐懼。然而,門想關都關不住,該來的還是來了,最終西方列強還是來了,帶來的是他們的堅船利炮。
其實,廣州自古以來就與海外有了相當頻密的接觸。尤其在清朝,清政府撤消其他三個海關,只允許廣州一地進行對外貿易,這樣一種對整個中國來說是畸形的局面,客觀上卻是廣州的大好時機,這種「萬千寵愛集一身」的機遇,狀況與香港相似,從而成就了萬商雲集廣州的歷史輝煌一頁,也使整個嶺南的文化形態吸收了諸多西方文明的成分,呈現出與中原文化風格不盡相同的另一面。
在廣州的對外貿易當中,黃埔古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貨物與人員的進出都必經此地,位置極其突出。如果說歷史機遇對廣州來說是起到了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廣州無論如何都是嶺南的中心——那麼,對黃埔古港卻是千載難逢。到後來航運船隻的進步,再到黃埔古港的水道限制,再到中國對外貿易重心的轉移,都讓黃埔古港在持續近一個世紀的繁榮之後逐漸退出歷史的中心舞台。畢竟,黃埔古港只是一處暫時停泊之地,中外海上貿易的真正中心還是在廣州城,更在背後寬廣的中國腹地。
清同治年間,各國商船停泊黃埔古港的盛況已然不再。在江邊村落的一輪夕陽中,留在此地的眾多遺跡又經歷著歲月的滄桑,昔日的繁榮逐漸遠去,幻化成古港遺韻與後人的想像。不過,古港並未真正淡出,它的余脈延續到了如今繁忙的黃埔港,再抬眼看遠方,新落成的廣州國際會展中心裡眾商雲集,歷史在這里彷彿又是一個輪回,感覺似曾相識。
無可否認,機遇總是偶然,然而,歷史又正是種種偶然寫就的必然。黃埔古港的興盛與淡出,正是對應著一段歷史的真實書寫。
古港溯源
黃埔古港的形成
廣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歷史上資格最老、歷代相傳、惟一長盛不衰的對外貿易港口。而作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唐代時設在今黃埔南崗廟頭村的菠蘿廟,到了清朝,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尤其是康熙24年(1685年),清政府在廣州設置粵海關,並在黃埔村南邊的醬園碼頭設立黃埔掛號口後,黃埔村就成為中外貿易的必經之地和向外國商船徵收關稅之所。
乾隆22年(1757年),清政府宣布撤消江、浙、閩海關,僅僅保留粵海關,並作出關於「嗣後口岸定於廣東」,夷船「只許在廣東收泊貿易」的決策。這樣一來,偌大的中國海上對外貿易集中於廣州一口進行,而且延續到道光20年(1840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
鴉片戰爭後,廣州對外貿易的首要地位為上海所取代,黃埔古港也逐漸失去昔日的繁盛,醬園碼頭也由於逐年淤積終於不利於船隻的停泊而被放棄。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粵海關的黃埔掛號口遷至長洲島,但仍沿用「黃埔」之名。
尋訪之旅
古港死了,但生命力仍在
從嶄新的廣州國際會展中心一直往西,就能見到標有黃埔村的大牌坊。黃埔村內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清式建築,可看處極多,我借著尋找黃埔古港歷史陳列館之機,在村裡轉了好一陣,著實領略了一番這個古老村莊的古舊遺風。
歷史精華所在 黃埔古港歷史陳列館
黃埔古港陳列館是在村內梁姓祠堂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總面積約達到2000平方米,由壁畫區、實物區以及中心展區3個部分組成。在偌大的院內,最醒目的是一幅長達31米、高1.5米的大型漢白玉描金壁畫。這幅壁畫描繪的,正是當年黃埔古港「一港通商」時期萬船來埠的繁榮景象,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瑞典著名的「歌德堡號」以及美國的「中國皇後號」。這樣一種萬舸爭流、千帆滿江的場景,在早期的外銷畫中是較為常見的題材,當年來廣州的外國人留下了一幅幅生動的寫生,這幅壁畫正是在此基礎上的再現,生動地反映出黃埔古港曾經的繁華景象。
因為是以黃埔古港為主題的陳列館,位於2樓的展館中心區自然是必看之處。展覽陳列的布置頗有特色,以清朝古建築風格,按照傳統的「鑊耳屋」形狀設計的展板位「九曲十八彎」,將黃埔古港的輝煌以及黃埔村的歷史娓娓道來。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4塊重修南海神廟碑刻也被收藏在這里。而在院內的實物展區,散落在黃埔古村內的40多件歷代建築材料,如石樑、石柱、石刻等,被集中擺放在這里,給人一種「殘垣斷壁」的感覺,有意無意間,歷史的滄桑感與黃埔古港的過去找到了某種聯系。
管理陳列館的阿姨是黃埔村人,笑著說自己以前並不清楚這里曾經是一個世界性的大港口,這些年才開始漸漸知道一些情況。在我參觀的時候,正巧村裡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也來看一下展覽。的確,黃埔古港需要更多的人來認識。
延續歷史之處 醬園碼頭
黃埔村內民風淳樸,得知我要去尋古港碼頭時,一位路邊的男子還特地給我指路,讓我感動不已。
古港如何缺得了碼頭?黃埔古港原稱醬園碼頭,現在仍有一條海傍街,從前緊靠碼頭,是一個繁鬧的集市,商鋪林立,據說現在村民建房時,還偶爾會挖出木樁和樁基。這里在繁榮時期,除了海關關卡之外,還有兵營等處所,另外,一些外國商船也曾把倉庫修建在這一帶。碼頭也許早已重修很多次了,但至今仍在使用,村裡人還靠著擺渡到對岸,船費只是五角錢。
擺渡的女子對於過去的歷史顯然知之甚少,只聽過一些老年人的只言片語。我和攝影記者特地坐船到對面,遠處的琶州塔清晰可見,與歷史圖片中的畫面幾無二致。
歷史鉤沉之地 黃埔直街
離碼頭不遠的黃埔直街,是當年重要的貿易區。這里曾經有過許多廟宇,基本都與航海和海外貿易有關,現在保存下來的只有一座北帝廟,廟里的碑文記載著清朝政府對海外貿易征稅的內容,是專家們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
曾經有一些外國人死後就葬在黃埔古港的附近,廣州市荔灣區編志辦主任胡文中告訴我,在不遠處的長洲島上,至今仍有許多不同文字的墓碑。而在黃埔村附近的鋪路石中曾發現一塊黃埔古港碑刻,雖字跡多已模糊,但大部分字仍可辨認,主要記載當時按察司與布政司發令,粵海關監督,出示嚴禁兵役滋擾載運貨物船隻的事項,同時還記有買辦、裝卸工、鐵匠等情況。這塊碑於上世紀80年代移到黃埔軍校舊址放置。這些都算是黃埔古港的見證與延續吧。
專家訪談
一代名港的前世今生
受訪專家:沙文鍾,廣東省社科院老專家工作組研究員,其主編的《黃埔村史》即將出版
這里才是「海上絲路」的起點
記者:黃埔村的古港從整體上來說應該有多長歷史了?
沙文鍾:有些專家認為黃埔古港的歷史有九百多年,但我根據自己的考證,應該有一千四百多年。而且,我認為黃埔古港和菠蘿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我不贊成海上絲綢之路在徐聞的說法,一是廣州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有航運了,進出廣州的貨物都要先運到這兩個港口,船舶也停泊在這里;另外一個,當時海上的貿易中心不可能舍棄經濟發達的廣州地區,而選擇較為偏僻的徐聞。
記者:黃埔古港的歷史很悠久,但最輝煌時期應該還是在清朝,那麼這一段大概持續了多長時間?
沙文鍾:起碼在85年以上。從清康熙年間起,黃埔古港就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貿易港口了,尤其在18世紀中期,清政府撤消了江、浙、閩海關,只留一個粵海關,粵海關的掛號口就設在黃埔古港。港口最繁忙的時候,同時有六七個國家的商船停在這里。
同步見證十三行輝煌
記者:也就是說,黃埔古港最繁忙的時期其實與十三行的輝煌時期是同步的?
沙文鍾:沒錯,黃埔古港是廣州的外港,可以說見證了十三行的輝煌。當時的外國商船是在黃埔古港下貨、驗關,然後坐駁輪通過珠江到廣州,十三行與黃埔古港實際是一種相互依存、一里一外的關系。另外,黃埔村裡的梁經國本人就是十三行的行商之一,他在村子裡興建的「左垣家塾」,你現在到村子裡還能看得到,保存得相當好。
記者:在外國商船集中停泊在黃埔古港的時候,應該有外國人在這里興建房子,清政府的粵海關在這里也有一些辦公所需的地方,建築這方面的情況怎麼樣?
沙文鍾:那是肯定的。以前外國人來做生意,不是一來馬上就要走的,一待可能就是幾個月的時間,就必須要有住的地方,還要讓貨物在這里周轉,又要蓋倉庫。不過,因為時間太久了,這些建築保存下來非常困難。在長洲島上,是有許多外國海員、領事等人的墳墓,當時的長洲島與黃埔村也是一個整體的。至於說粵海關的標志等歷史文物,這些年還是發現了不少的。
與黃埔港的沿襲關系
記者:後來黃埔古港逐漸衰落,原因何在?
沙文鍾:中間有幾方面的原因。從大的方面來講,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已經不再是廣州一口對外通商,對外貿易的重心轉移到上海,這是個大的趨勢。但對於黃埔古港本身來講,主要的原因是當時運輸條件的提高,船隻起了變化,從原來的帆船變成了鐵船,而黃埔古港的水道比較淺,大的船隻停靠比較困難,所以港口只能往外發展,先是轉移到長洲島,再後來就到了現在的黃埔港。現在的黃埔港、黃埔區與黃埔古港之間是一種自然的沿襲關系。
古港地位
黃埔古港的功用
設置於黃埔村范圍的掛號口,簡稱黃埔口,是粵海關省城(廣州)大關下屬的一個稅口。從《粵海關志》與《黃埔掛號口圖》可以知道,在黃埔口設有黃埔稅館、夷務所、買辦館和永靖營等機構,所以,黃埔掛號口雖然只是粵海關省城大關的一個分口,卻負擔著管理廣州對外貿易的許多職能:
首先,黃埔古港是外國商船到廣州貿易的必經口岸;清政府明文規定:「凡載洋貨入口之外國商船,不得沿江停泊,必須下錨於黃埔。」所以粵海關建立後,進廣州貿易的外國商船基本都是經黃埔古港進出。據統計,康熙24年至乾隆22年(1685年-1757年),外國到中國貿易(此時江、浙、閩、粵四海關同時開放)的商船共有312艘,其中經黃埔口岸進入廣州的外國商船有279艘,占總數的89%。這些外國商船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秘魯、智利、墨西哥、美國等地。從粵海關開始統計的入口商船390艘,絕大部分是從黃埔口岸進入廣州的。
第二,向外國商船徵收船鈔等;據《粵海關志》記載,除進出口關稅的貨稅不在黃埔口徵收外,其他外國商船的船鈔、引水費、船規銀、通事買辦費、掛號銀等,均由粵海關黃埔掛號口進行徵收。約翰·菲利浦斯回憶時說,當時外國商船「在黃埔付出的費用共有四種,即船料、規禮、引水費及雜項費用。」
第三,辦理外國商船進出黃埔古港和外國商人由黃埔往返廣州城以及貿易方面的有關事宜,都由設在黃埔村的夷務所負責。
第四,為停泊在黃埔港的外國商人提供食物等生活用品服務,由設在這里的買辦館具體負責。
第五,黃埔港的安全保衛,由永靖營負責。清政府向例酌撥廣州協標外委一員,帶兵12名防守。
古港記憶
外國人眼中的黃埔古港
「12月29日,星期日。昨晚埃拉墨斯高佛先生將雄獅號開進黃埔……黃埔從廣州去約11英里,船程為3小時,可實際常不用兩個鍾頭便可以達到。我查看了9艘東印度公司在那兒的船……茶葉和粗賤的貨物是他們的主要運輸項目,又多以美元付款。」
「廣州河面幾乎為船隻和各種舢船所覆蓋,哪怕是最小的船隻,也都是成排成隊地棲身在那裡。靠近江面的陸地平整開闊,在10或12里遠的地方有山隆起,左邊是黃埔村……」 ——馬嘎兒尼爵士是1793年英國派到中國的第一任大使他在乾隆皇帝的特許下來到廣州,在逗留期間他寫下了諸多日記。
「清朝的皇帝曾下令全部對外貿易只限於廣州口岸——通稱為黃埔港……黃埔島上是一個住有幾千人的市鎮,他們差不多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外國船運有關,充當買辦、裝卸工、鐵匠等等……」 「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比公司船隊集結在黃埔的那些景象更好看了,各船的進口貨已經卸完畢,每艘船排成優美的行列,等待裝運茶葉。那些巨大的船隻,不是飛剪船的式樣,而是後部寬闊,船舷隆起,船頭寬圓。船上各物整潔,秩序井然,顯示出紀律的力量。」 ——美國人威廉·亨特在《廣州「番鬼」錄》中寫道
鏈接
哥德堡號與黃埔古港
在眾多停泊過黃埔古港的船隻當中,現在名聲最大的當屬瑞典的「哥德堡號」了。根據史料記載,「哥德堡號」是清朝時瑞典東印度公司最大的一艘商船,排水量達883噸,在1739年到1745年間曾3次遠航到廣州。在1745年最後一次航行中,「哥德堡號」滿載著來自中國的貨物返航,其中包括茶葉、瓷器、絲綢、藤器等,但是在離瑞典哥德堡不到一公里的地方觸礁沉沒。船員獲救後努力打撈船上貨物,但仍有三分之二的貨物留在沉船里。
從1984年到1997年,哥德堡水下考古學會利用現代技術,通過不斷地考古發掘,總共打撈上來400多件瓷器及近300噸茶葉,為研究18世紀中國與歐洲的貿易以及中西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材料。
本版執行/本報記者 劉煒茗
2. 黃埔港的歷史精華所在:黃埔古港歷史陳列館
黃埔古港陳列館是在村內梁姓祠堂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總面積約達到2000平方米,由壁畫區、實物區以及中心展區3個部分組成。在偌大的院內,最醒目的是一幅長達31米、高1.5米的大型漢白玉描金壁畫。這幅壁畫描繪的,正是當年黃埔古港「一港通商」時期萬船來埠的繁榮景象,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瑞典著名的「歌德堡號」以及美國的「中國皇後號」。這樣一種萬舸爭流、千帆滿江的場景,在早期的外銷畫中是較為常見的題材,當年來廣州的外國人留下了一幅幅生動的寫生,這幅壁畫正是在此基礎上的再現,生動地反映出黃埔古港曾經的繁華景象。
因為是以黃埔古港為主題的陳列館,位於2樓的展館中心區自然是必看之處。展覽陳列的布置頗有特色,以清朝古建築風格,按照傳統的「鑊耳屋」形狀設計的展板位「九曲十八彎」,將黃埔古港的輝煌以及黃埔村的歷史娓娓道來。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4塊重修南海神廟碑刻也被收藏在這里。而在院內的實物展區,散落在黃埔古村內的40多件歷代建築材料,如石樑、石柱、石刻等,被集中擺放在這里,給人一種「殘垣斷壁」的感覺,有意無意間,歷史的滄桑感與黃埔古港的過去找到了某種聯系。
管理陳列館的阿姨是黃埔村人,笑著說自己以前並不清楚這里曾經是一個世界性的大港口,這些年才開始漸漸知道一些情況。在我參觀的時候,正巧村裡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也來看一下展覽。的確,黃埔古港需要更多的人來認識。
3. 黃埔港的歷史文化
黃埔港是中國南方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是華南、中南地區最大的水陸聯運樞紐。
地理位置 黃埔港位於北緯23°06′、東經 113°26′,地處中國廣東省珠江口內,西距廣州市31公里。黃埔港腹地深遠,包括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雲南、貴州等省和自治區。
發展簡況 黃埔港始建於1936年,建成400米鋼板樁順岸式碼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建成3000噸級泊位一個,木碼頭3座;1960年建成萬噸級泊位2個,3000噸級泊位1個;1967年建成萬噸級泊位2個和客運站。1973年起,在墩頭基開辟新港區,1977年建成2萬噸級泊位4個投產,1978年建成 3.5萬噸級泊位1個和駁船碼頭400餘米投產。現正在下游籌建新沙港區。黃埔港已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港口。
主要設施 黃埔港現有黃埔和墩頭基兩個作業區,有萬噸級以上泊位12個,設計水深9~12.5米,碼頭岸線長2470米。黃埔作業區有萬噸級泊位7個,水深9.0米;中級泊位1個,水深7.0米。墩頭基作業區有2萬噸級泊位4個,水深11.0米;3.5萬噸級泊位1個,水深12.5米;另有千噸級駁船碼頭1座,水深5米。港內作業錨地有 8個錨位。
黃埔港裝卸搬運作業機械化程度較高,全港共有各種機械約500台,其中浮式起重機最大起重量為250噸,陸上起重機最大起重量30噸。散糧卸船用吸糧機是目前全國能力最大的,額定生產率為每小時 400噸。現有各類港作船舶140艘。
黃埔港進港航道全長115公里,其中淺段人工航道有伶仃航道,長45公里,寬160米,深8.6米;蓮花山航道長9公里,寬140米,深9.0米;大濠洲航道長4公里,寬120米,深8.5米。2萬噸級船舶可以乘潮進入港區。
吞吐情況 黃埔港進出貨物主要有煤炭、石油、糧食、礦砂、化肥、雜貨等。貨物進港量大於出港量,貨物種類、流量、流向復雜多變。1983年吞吐量為1600萬噸,其中對外貿易物資占近40%;集裝箱吞吐量為6萬多噸。貨物集疏運60%以上靠水路運輸,其次為管道和鐵路。黃埔港國際貨運航線遍及五大洲,外輪來港一年達400艘次,330萬總噸。
黃埔港設有國際客運站,有通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客運航線。1982年旅客進出港口 1萬多人。有國際旅遊船靠泊。
不過黃埔古港是有千年歷史的,據說是海上絲綢之路廣州的發源地,從這里開辟了一條通向印度洋、大西洋,連接古代中國和東南亞、波斯灣以及歐洲的航線;黃埔的菠蘿廟(南海神廟),出海經商的船隻都要先在那裡拜神,祈祝旅途平安。
近年來,黃埔港的業務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已經逐漸向南沙等新港轉移
4. 黃埔港的古港溯源:黃埔古港的形成
廣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歷史上資格最老、歷代相傳、惟一長盛不衰的對外貿易專港口。屬而作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唐代時設在今黃埔南崗廟頭村的菠蘿廟,到了清朝,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尤其是康熙24年(1685年),清政府在廣州設置粵海關,並在黃埔村南邊的醬園碼頭設立黃埔掛號口後,黃埔村就成為中外貿易的必經之地和向外國商船徵收關稅之所。
乾隆22年(1757年),清政府宣布撤消江、浙、閩海關,僅僅保留粵海關,並作出關於「嗣後口岸定於廣東」,夷船「只許在廣東收泊貿易」的決策。這樣一來,偌大的中國海上對外貿易集中於廣州一口進行,而且延續到道光20年(1840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
鴉片戰爭後,廣州對外貿易的首要地位為上海所取代,黃埔古港也逐漸失去昔日的繁盛,醬園碼頭也由於逐年淤積終於不利於船隻的停泊而被放棄。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粵海關的黃埔掛號口遷至長洲島,但仍沿用「黃埔」之名。
5. 黃埔古港的主要景點
黃埔古港歷史陳列館投資45萬元左右,利用黃埔村內的梁姓祠堂改造而成,總面積約達2000平方米,將由壁畫區、實物區以及中心展區3個部分組成。其中,實物區是陳列館最有特色的部分。設計人員將四散在黃埔古村內的40多件歷代建築材料,如石樑、石柱、石刻等集中在一起,在院落中營造出一個「殘垣斷壁」的景區。設計人員稱,他們沒有選擇把這些文物圍起來展出,是希望讓遊客能夠近距離地感受古港文化的輝煌,能喚起一種類似走進圓明園的懷舊之情。
在展館的壁畫區內,橫亘著一幅長31米、高1.5米的大型漢白玉描金壁畫。畫內描繪了黃埔古港「一港通商」時期萬船來埠的繁榮景象,著名的「歌德堡號」、「中國皇後號」等都位列其中。據了解,這幅壁畫是在一些外國人寫生留下的圖畫的基礎上設計而成,全畫力求逼真地反映出黃埔古港當時的繁華景象,堪稱經典之作。
展館2樓是全館的中心展區。此處沿用了清朝古建築風格,區內按照傳統的「鍋耳房」形狀設計的展板位「九曲十八彎」。這布置26個展板,古港的輝煌和古村的遺韻盡歸於此。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4塊重修南海神廟碑刻也收藏在這里。
百年滄桑。當昔日的輝煌逐漸消失在慢慢淤積的古港渡口,黃埔村沉默了。今天的黃埔村已經看不到昔日黃埔港口碼頭那種繁榮的景象,但依然保持著古樸的底蘊。一塊青磚,承載著一段輝煌;一片瓦礫,掩蓋著一個故事;一塊碑石,銘刻著一處繁華。 梁氏宗祠(人文歷史博物館)
建於清代,相傳用60年建成。是村中梁姓的祠堂。現存頭門及天井,中座台基。頭門硬山頂、灰塑龍船脊,臂脊飾高翹灰塑圓弧花飾。頭門次間置包台,磚雕花卉紋飾隔窗。石雕花卉門墩,木門,高腳門。是黃埔村古祠中用料和手工最好的建築之一。現為黃埔古村人文歷史展覽館。
粵海第一關紀念館
粵海第一關紀念館,是黃埔古港景觀區依據歷史資料原貌修建的仿古建築群。館內設置了《流淌的輝煌》專題大型展覽。展覽以圖片、實物、模型、蠟像、電子屏幕影像、展示和DVD播放等形式,讓觀眾了解廣州海上絲路在歷史積淀上過程中,耀眼的輝煌。紀念館主體建築包括有二層前後兩進的黃埔稅館、永靖兵營、買辦館,和「古港遺風」紀念牌坊。黃埔古港景觀區設計具濃郁的嶺南風韻,是廣州市城區內新的一處參觀、游覽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
黃埔村牌坊
黃埔村作為現代黃埔港名稱的由來,極具歷史文化意義。據專家介紹,目前能反映廣州外貿名城歷史的遺址有南越王墓、古代船塢、南海神廟、長洲島等,但反映17~19世紀歷史開發的仍很少。黃埔村則可以填補、銜接這段歷史。
胡氏大宗祠
胡氏大宗祠是胡姓的始遷祖祠堂。胡姓祖籍福建崇安,其祖先到南雄保昌縣,南宋時從南雄珠璣巷遷到廣州濠畔街,後遷至黃埔村。祠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頭門兩側的門聯上寫著「派溯崇安源遠流長綿世祚」、「基開黃埔根培本固大宗祊」。
村裡人最引以為豪人物,是胡姓中的胡旋澤。他是19世紀中後期名噪一時的新加坡僑領,中國駐外領事第一人,同時又是國際外交史上第一個身兼三國領事的外交官,曾先後被澳大利亞國封為男爵、被英國授予CMG三等寶星爵位。由於他的卓絕貢獻,人稱「黃埔先生」。現胡氏家族重新做了「欽命新加坡領事胡旋澤」的豎式掛匾懸掛在宗祠內。
6. 黃埔古港的相關傳說
當你走進這村莊,徘徊在用石板鋪砌的古老街巷裡,你就會聽到說不完的故事;當你沿著前輩的足跡來到黃埔昔日的碼頭遺址,你會尋找到歷史的沉積,當年港口碼頭輝煌的歷史彷彿就發生在昨天……
在黃埔村,至今流傳著關於一家婆媳、兩代日本女人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
早在清朝中後期,黃埔村港口作為中國重要的對外港口之一,一時船舶雲集,經濟十分繁榮。因此,不少人外出留學、經商。公元1900年,黃埔村村民馮佐屏便到日本求學,其間認識了一位日本姑娘,二人感情很好,不久結為夫妻,村民傳說,這位姑娘是日本天皇一位遠親,皇室還將一把「尚方寶劍」(一把寶刀)作為新婚禮物送給他們。二人婚後生下兩個兒子。1924年,四十多歲的馮佐屏為侍奉父母,加上思鄉情濃,於是攜妻帶子一家四口從日本歸來,回黃埔村定居。
馮佐屏非常疼愛離鄉別井的日本妻子,為了使妻子開顏,翌年興建了一幢三層高、日式風格的小洋樓,使她能安心居住下來。
馮佐屏與妻子回國定居不久,日本便發動了侵華戰爭。日軍在中國燒殺擄掠,殘害中國人民。廣州淪陷後,一股日軍來到黃埔村,眼看村民即將大難臨頭,這時,馮佐屏的日本妻子取出她的「尚方寶劍」,高舉過頭,怒視日軍。眾日軍一見,噼里啪啦齊齊下跪,然後迅速撤離黃埔村,從此不敢再進黃埔村騷擾。附近村莊村民得知日軍不敢進黃埔村,便紛紛躲進黃埔村避難。因此,黃埔村又被稱之為「平安村」。1944年,馮佐屏的妻子生病過世,葬於黃埔村內山頂。
馮佐屏夫婦的長子後來也去日本留學,也娶回一位日本妻子。她日本名叫小野八重子,還起了個地道的中文名字「陳四妹」。陳四妹於1941年隨夫來黃埔村定居,生有一子一女,另外還收養了一個女兒。
黃埔村村民馮國玉告訴記者,陳四妹身材小巧,誠實友善,勤勞儉朴,但不善繁重農活。解放後,村裡曾安排她到幼兒園照看孩子,她非常負責,熱情有禮,深受孩子和家長們的歡迎。她能說一口地道的黃埔村方言,反倒是因為離開自己祖國多年,後來已不大懂說日本話了。
遺憾的是,90歲高齡的陳四妹於今年初去世了。過去每逢日本新年,日本國駐廣州領事館均邀請其參加宴會。由於其長子長女均已移居美國,陳四妹後來與其長女之子一家生活在海珠區赤沙村,偶爾也回養女家小住數日。每逢黃埔村舉行龍舟比賽或其他重大社會公益活動,她必贊助100元至200元不等。她最大的願望是中日兩國人民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無戰爭,永駐和平。
中日兩國民間通婚本不為奇,但黃埔村的日本女人,印證了黃埔村曾經有過的黃金歲月,凸顯出村民們開放的精神和包容的情懷。
7. 廣州黃埔古港的歷史文化
黃埔古港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石基村,北臨新港東路,南隔黃埔涌與侖頭相望,西臨東環高速公路,東隔珠江與長洲、深井相望。黃埔古港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自宋代以後,黃埔村長期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黃埔古港地區分為四個功能區,即紀念展示區、古港公園區、棧道餐飲區及村頭廣場區,集展示、傳播、娛樂、休閑於一體的「文化公園型景區」。其中紀念展示區由黃埔稅館、永靖營(兵營)、買辦館、夷務所和展示街組成。黃埔稅館是整個建築群中的重點。兵營處設有營房、瞭望台、兵器架等。該村地處一小島.水邊地區叫「浦」.水中的陸地日「洲」,所以取村名為「凰洲」或「鳳浦」,後演變成為「黃埔」之名。因仿古船瑞典「哥德堡號」來訪而重建。「哥德堡」號商船由瑞典東印度公司於1783年建造,曾經三次抵達廣州,航行海上絲綢之路。
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號裝載著中國的瓷器、絲綢、茶葉等貨物,踏上第三次中國之行返程時,遭遇暴風雨襲擊,不幸沉沒在哥德堡港入口處,相傳當時從沉沒的「哥德堡」號船上打撈出來的貨物除去船的損失以及打撈工程的費用還能有利潤,因此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更為繁榮。黃埔古港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自宋代以後,黃埔村長期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
明清以後,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據《黃埔港史》記載,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閉關自守的清廷撤消了江、浙、閩三海關,保留粵海關,指定廣州為唯一對外貿易口岸長達80多年,期間黃埔古港迅速發展,在這里有黃埔稅館、夷務所、買辦館等,外國商船必須在這里報關後由中國的領航員帶商船入港,辦理卸轉貨物繳稅等手續,然後貨物才能進入十三行交易,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五千多艘,而黃埔村也成為熱鬧繁華的古城,同時這種氛圍自然熏陶了當地人的經商思想。後來因河道堵塞變窄,古港遷至長洲島,沿用黃埔港,據說上海的黃浦江得名也與此古港的盛名有關。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國設江、浙、閩、粵四海關,粵海關在黃埔村設黃埔掛號口和稅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在中國撤銷江、浙、閩三海關,僅保留了粵海關,指定廣州為唯一對外貿易口岸。
據《黃埔港史》記載,從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間,停泊在黃埔古港的外國商船共計5107艘。黃埔古港興旺發達的時候,正是17世紀到19世紀廣州海外貿易最為鼎盛的時期,也就是近代西方商人津津樂道的「對華貿易的黃金時代」。英國人威廉·希克1769年來過廣州,他對廣州贊不絕口:「珠江上船舶運行穿梭的情景,就像倫敦橋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同,還有大帆船,在外國人眼裡再沒有比排列在長達幾哩的帆船更為壯觀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