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發展原理

歷史發展原理

發布時間:2021-02-08 19:34:37

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馬克思主來義科學揭示的規源律。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同時,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又有反作用;人類社會由低年級向高級發展,依次存在著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共五種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社會意識、社會制度。這一規律的發現徹底揭開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秘密。為人類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科學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唯一正確、無比強大的思想武器。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獲得徹底解放,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共產主義制度,實現世界大同指明了道路。它是迄今為止人類研究自身社會所獲得的最偉大發現。是對人類作出的最偉大貢獻。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核心和靈魂,是馬克思主義的真諦,是貫穿於馬克思主義整個思想體系的一條紅線。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學說都同這一規律緊密聯系著,都是對這一規律的證明和運用,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一個科學的、統一的、徹底的、完整的思想體系。所以完全可以用「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學說」來概括馬克思主義。

❷ 如何理解馬克思關於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階段或歷史發展形態的重要理論

馬克思在歷史階段劃分理論中運用典型形式方法,將人類社會的發展劃分為亞細亞的回、古代的、封建的答和現代資產階級、共產主義五個階段。就所運用的典型形式方法而言,黑格爾把世界歷史行程劃分為東方世界、希臘世界、羅馬世界、日耳曼世界,與馬克思的歷史階段的劃分,有著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實質上卻完全不同。差別的根源在於:黑格爾是以邏輯框架規定歷史,而馬克思則認為邏輯的抽象是從經驗的歷史中得出的。典型形式方法有其自身的優長和局限性。

❸ 歷史發展規律性原理有哪些

1、重復性。這是其最基本的屬性,也是同於自然規律的一種屬性,由此也表明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性。人們正是對歷史現象的多次重復進行探索,抓住其內在聯系,證明它是歷史規律;一旦如此,它就在一定范圍內具有了。

2、預見性。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預見性,就不稱其為歷史規律(如唐太宗等總結出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規律,不僅適用於他以後的封建社會,也適用於現當代社會),這樣,發現規律才有價值。

3、層次性。基於以上,某些歷史規律適用於幾種社會形態或整個人類社會,而更多的則只適用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即所謂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

4、不確定性與開放性。由於人的主觀限定,即使是被揭示出來的歷史規律,也要經由長期歷史發展進程的檢驗,看它是否確是歷史規律,尤其是看它究竟在什麼層次上,或在什麼范圍內是歷史規律。

(3)歷史發展原理擴展閱讀

人類社會具有復雜的結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結構,這就是:

1、由人的勞動生產活動形成的人同自然界的關系,實現著社會與自然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構成為生產力系統;

2、在勞動生產活動中形成的人和人的聯系,使生產力獲得具體的社會形式,構成生產關系體系;

3、以生產關系為社會的基礎而派生出的其他各種社會關系,建立起由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政治法律觀點、各門社會科學、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意識形態組成的龐大的上層建築系統。

中國歷史發展過程

中國史前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早期文化多元發展、互相滲透、融聚一體,炎黃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社會經濟和文化取得巨大飛躍。東周推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民族融合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兩宋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2]
19世紀,滿清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對外交流,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共和政體取而代之,但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也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國共十年內戰,八年抗日,以及解放戰爭,終於1949年在北京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政府撤守至台灣。
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再次崛起,2011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❺ 即時通訊的原理和發展歷史

即時通訊(Instant Messenger,簡稱IM)軟體可以說是目前我國上網用戶使用率最高的軟體,無論是老牌的ICQ,還是國內用戶量第一的騰訊QQ,以及微軟的MSN Messenger都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它們能讓你迅速地在網上找到你的朋友或工作夥伴,可以實時交談和互傳信息。而且,現在不少IM軟體還集成了數據交換、語音聊天、網路會議、電子郵件的功能。

即時通訊的歷史

IM軟體的歷史並不久遠,但是它一誕生,就立即受到網民的喜愛,並風靡全球。在它的發展史上,以色列人是功不可沒的。正是四位以色列籍的年輕人,在1996年7月成立的Mirabilis公司,並於同年11月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個即時通訊軟體ICQ,取意為「我在找你」——「I Seek You」,簡稱ICQ了。直到現在,ICQ已經推出了它的2002a版本,在全球即時通訊市場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國內最為流行的即時通訊軟體是OICQ(簡稱QQ)。它以良好的中文界面和不斷增強的功能形成了一定的QQ網路文化。Messenger雖出道較晚,但依託微軟的強大背景,實力也不可小視。作為Windows XP的一部分,Messenger 整合了操作系統的許多功能,如多種形式的聊天選擇、多人的單窗口討論式交流以及充分的文件與桌面共享功能等。它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中文界面和注冊方式,連同它強大的功能,著實吸引了眾多的眼球的注視,此外還有許多有特點的IM軟體。

即時通訊的原理

我們經常聽到TCP/IP和UDP(用戶數據報協議)這兩個術語,它們都是建立在更低層的IP協議上的兩種通訊傳輸協議。前者是以數據流的形式,將傳輸數據經分割、打包後,通過兩台機器之間建立起的虛電路,進行連續的、雙向的、嚴格保證數據正確性的文件傳輸協議。而後者是以數據報的形式,對拆分後的數據的先後到達順序不做要求的文件傳輸協議。

QQ就是使用UDP協議進行發送和接收「消息」的。當你的機器安裝了OICQ以後,實際上,你既是服務端(Server),又是客戶端(Client)。當你登錄OICQ時,你的OICQ作為Client連接到騰訊公司的主伺服器上,當你「看誰在線」時,你的OICQ又一次作為Client從QQ Server上讀取在線網友名單。當你和你的OICQ夥伴進行聊天時,如果你和對方的連接比較穩定,你和他的聊天內容都是以UDP的形式,在計算機之間傳送。如果你和對方的連接不是很穩定,QQ伺服器將為你們的聊天內容進行「中轉」。其他的即時通信軟體原理與此大同小異。

1、用戶首先從QQ伺服器上獲取好友列表,以建立點對點的聯系;

2、用戶(Client1)和好友

❻ 從地理位置分析地區歷史發展是什麼歷史理論

應該是歷史地理抄學。襲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輕分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關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然而,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歷史學科中有哪些原理

主要史學理論和史學研究法總結
一.主要史學範式(史觀)
史學範式是史學家研究歷史的范型和模式,是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統一,也是史學觀點、史學范疇和史學方法等有機集合體.高中新課標程式下的史學範式已從單一走向多元,由傳統單一的階級斗爭範式(或稱革命史範式),發展為階級斗爭範式、文明史範式、整體史範式(亦稱全球史範式)和現代化範式等四種史學範式.這些新的史學範式,提高了歷史研究的框架性認識.
1.文明史範式(通史順序)
文明史範式認為:人類歷史從本質上說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及其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人類文明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交替促進、共同發展.
例:請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歷史事實來分析「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構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協調互補中共同發展.」?
2.全球史範式(經濟一體化全球化)
全球史觀,又稱整體史觀.他們把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視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分散發展到整體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交往、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交往的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走向整體發展的決定因素.
例:請分析16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是如何加強與世界各地區交往的?並以此分析其對歐洲及世界發展的影響.
3.近(現)代化範式
現代化是以商品經濟為特徵的工業文明取代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農業文明的結果,它主要表現為經濟領域的工業化和市場化、政治領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領域的理性化和科學化.
例:請從現代化範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國的歷史,以此說明這一時期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4.革命史範式(階級斗爭)
革命史範式作為中國近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範式.其理論基礎源於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
例:請從革命史範式出發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歷史(提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
二.史料的分類
一般可分為:
1,實物史料: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物件
如:遺跡,遺址,遺物,出土文物等
2,文獻(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
如:官私史書,文書檔案,地方史志,傳記譜牒,文集日記,野史筆記,報刊,雜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話,傳說,故事,史詩,俗諺,遺訓,回憶錄,對話錄,采訪記,座談錄音等
4,圖片、影像史料:
如:新聞圖片,照片,紀錄片,影視資料等
另一種分法:
1,第一手史料:實物史料,原始的圖片、影像史料,真實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獻史料
2,第二手史料:文獻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圖片、影像史料
三.獲取史料的途徑
1.去圖書館或相關機構查閱檔案、文字史料、圖片史料
2.參訪當事人或目擊者獲得口述史料
3.觀看紀錄片的影視資料
4.到當事人活動過的地方探訪遺跡或獲取實物資料
5.現場考古(或考古現場的實跡復原)
四.影響史學觀點和史料運用的幾個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場不同;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選取和運用上的差別;4.時代的局限性等.
五.運用史料時,要保持結論的客觀性,在史料選擇上應堅持的方法或原則
1.重視史料來源的真實性,選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堅持正確的史學觀點
3.選取客觀、公正、正確的史料
4.對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論結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對多種史料進行甄選、辨別
六.唯物主義歷史辯證法理論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是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合理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進步、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原來合理的生產關系也會逐漸落後,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阻礙.這時,生產關系就必須作出調整或變革(表現為統治者的改革或劇烈動盪的社會變革)
(2)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近代以來主要表現為科技的進步)三個方面,其中生產工具(科技)的進步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
例1:鐵犁牛耕——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奴隸制生產關系過渡到封建制生產關系.(奴隸制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發展,導致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革)
例2:第一次工業革命——自由競爭——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壟斷組織間的自由競爭加劇生產力與生產關間矛盾——羅斯福新政.
例3:斯大林模式的前期和後期
例4: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和工業進步;人民公社化運動對生產力發展造成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關系,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
2.階級斗爭理論
(1)不同的社會形態有著的相應的對立階級.
(2)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階級利益和階級立場;任何階級的措施、觀點都是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注意選擇題中的「根本目的」)
例:分封制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百家爭鳴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法家——新興地主階級;孔子、道家——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墨家——小生產者、社會下層;孟子荀子——地主階級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決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例1:資本主義萌芽——文藝復興——新航路開辟——經濟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政治變革——經濟發展……)
例2: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市民階層出現壯大——市民文學、工商皆本、經世致用思想出現.
例3:近代中國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七:主觀題的幾種重要的題型.
1.歷史事件或現象的縱向發展(考查歷史事件脈絡與發展規律):
如: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由秦、漢、唐、宋元到明清的演變
2.考查一個歷史的橫斷面(考查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關系):
如:春秋戰國時期經濟(鐵犁牛耕)、政治(分封制瓦解、諸侯兼並、中央集權趨勢在各諸侯國中出現)、思想(百家爭鳴)、文化(詩經、楚辭)科技(司南)等
3.小切口、深挖掘,考查一個重點知識(全面認識、闡釋一個歷史問題的能力).
如:對晉商和徽商現象的認識
4.不同考點中聯系緊密或相似知識點的歸納(比較、聯系)(調動和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知識遷移、歸納、聯系分析的能力)
如:民生問題:孟子仁政思想、秦朝暴政危害民生、重農抑商、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經世致用思想、孫中山民生主義、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引發自然災害威脅民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
5.中外歷史的比較(或世界歷史的發展對中國的影響問題)
如:17世紀西方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中國的思想活躍局面

❽ 如何理解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1、從人類社會的起源和存在基礎看,人類社會同自然借一樣,再本質上是一個客觀體系。
2、從內人類社會容的發展來看,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本質上是一個不宜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合乎規律的辨正發展過程。
3、人們有可能像自然科學研究自然那樣,以精神性的眼光來研究人類社會及其發展。

❾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發展原理基本概念

發展的實質:發展就是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一、事物的相互聯系產生運動、變化和發展
事物的發展與事物的聯系密不可分。正是由於事物之間與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才引起事物的運動和變化,導致發展。機械運動是作用與反作用,吸引和排斥相互作用的結果;社會發展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互作用、矛盾運動的結果。世界上只有永恆發展的事物,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產生、發展死亡的過程。事物的發展與事物的聯系同在,具有客觀普遍性。
二、發展是舊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產生
由事物相互聯系引起的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不是事物在原有狀態下的簡單重復,也不是一個一個變化過程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這個過程前後相連,呈現出歷史的聯系;又前後區別,呈現出跳躍的發展。其實質是舊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產生,是質變、是飛躍。自然界中從無機物向有機物再向生命有機體的轉化,從低級生物到高級生物直到向人類的進化,都包含著舊事物的死亡,新事物的產生;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同樣包含著舊制度的死亡和新制度的主生。下是由於 事物的永恆發展,才使得物質世界能夠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前進和上升。
事物的普遍聯系構成事物的永恆發展,使任何事物都作為過程而存在。整個世界就是「過程的集合體」。對具體事物來說,過程是這一事物產生、發展、死亡的歷史。對整個世界來說,過程就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歷史。唯物辯證法以聯系觀和發展觀為基本內容和總的特徵,並進而揭示了事物聯系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展現了世界的辯證圖景。
三、世界永恆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是質量互變規律
二是對立統一規律
三是否定之否定規律

閱讀全文

與歷史發展原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