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機器人的發展
機器人的發展
機器人的歷史並不算長,1959年美國英格伯格和德沃爾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機器人的歷史才真正開始。英格伯格在大學攻讀伺服理論,這是一種研究運動機構如何才能更好地跟蹤控制信號的理論。德沃爾曾於 1946 年發明了一種系統,可以「重演」所記錄的機器的運動。 1954 年 , 德沃爾又獲得可編程機械手專利,這種機械手臂按程序進行工作,可以根據不同的工作需要編制不同的程序,因此具有通用性和靈活性,英格伯格和德沃爾都在研究機器人,認為汽車工業最適於用機器人幹活,因為是用重型機器進行工作,生產過程較為固定。 1959 年,英格伯格和德沃爾聯手製造出第一台工業機器人。 它成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實用工業機器人。此後英格伯格和德沃爾成立了「尤尼梅遜」公司,興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機器人製造工廠。第一批工業機器人被稱為「尤尼梅特」,意思是「萬能自動」。 他們因此被稱為機器人之父。 1962 年美國機械與鑄造公司也製造出工業機器人,稱為「沃爾薩特蘭」,意思是「萬能搬動」。」尤尼梅特」和「沃爾薩特蘭」就成為世界上最早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工業機器人。
近百年來發展起來的機器人,大致經歷了三個成長階段,也即三個時代。第一代為簡單個體機器人, 第二代為群體勞動機器人,第三代為類似人類的智能機器人,它的未來發展方向是有知覺、有思維、能與人對話。第一代機器人屬於示教再現型 , 第二代則具備了感覺能力 , 第三代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 , 它不僅具有感覺能力 , 而且還具有獨立判斷和行動的能力。 英格伯格和德沃爾製造的工業機器人是第一代機器人,屬於示教再現型,即人手把著機械手,把應當完成的任務做一遍,或者人用「示教控制盒」發出指令,讓機器人的機械手臂運動,一步步完成它應當完成的各個動作 。
第一代機器人
20世紀70年代,第二代機器人開始有了較大發展,第二代機器人則對外界環境實用階段,並開始普及。 第三代機器人是智能機器人,它不僅具有感覺能力,而且還具有獨立判斷和行動的能力,並具有記憶、推理和決策的能力,因而能夠完成更加復雜的動作。中央電腦控制手臂和行走裝置,使機器人的手完成作業,腳完成移動,機器人能夠用自然語言與人對話。 智能機器人在發生故障時,通過自我診斷裝置能自我診斷出故障部位,並能自我修復。今天,智能機器人的應用范圍大大地擴展了,除工農業生產外,機器人應用到各行各業,機器人已具備了人類的特點。機器人向著智能化、擬人化方向發展的道路,是沒有止境的。
機器人是雖然外表可能不像人,也不以人類的方式操作,但可以代替人力自動工作的機器。後來美國著名科普作家艾薩克 . 阿西莫夫為機器人提出了三條原則,即「機器人三定律」: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或任人受到傷害而無所作為;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與第一定律相抵觸時例外; 第三定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與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觸。 這些「定律」構成了支配機器人行為的道德標准,機器人必須按人的指令行事,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服務。
從機器人的用途來分,可以分為兩大類:軍用機器人和民用機器人。
Ⅱ 什麼是機器人,機器人的發展主要經歷哪幾個歷史階段
機器人發展至今已出現了三代。
第一代機器人是簡單的示教再現型機器人,這類回機器人需要使用者答事先教給它們動作順序和運動路徑,再不斷地重復這些動作。目前在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自動線上大量使用的就是這類機器人。它們基本上沒有感覺也不會思考。
第二代機器人是低級智能機器人,或稱感覺機器人。和第一代機器人相比,低級智能機器人具有一定的感覺系統,能獲取外界環境和操作對象的簡單信息,可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做出簡單的判斷並相應調整自己的動作,以減少工作出錯、產品報廢。因此這類機器人又被稱為自適應機器人。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生產企業中這類機器人的台數正逐年增加。
第三代機器人是高級智能機器人。它不但有第二代機器人的感覺功能和簡單的自適應能力,而且能充分識別工作對象和工作環境,並能根據人給的指令和它自身的判斷結果自動確定與之相適應的動作。這類機器人目前尚處於實驗室研究探索階段。
Ⅲ 機器人學的發展歷史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隨著工業自動化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機器人開始進入版大量生產和實際應用階段。爾權後由於自動裝備海洋開發空間探索等實際問題的需要,對機器人的智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危險環境,人們難以勝任的場合更迫切需要機器人,從而推動了智能機器人的研究。
機器人學的研究推動了許多人工智慧思想的發展,有一些技術可在人工智慧研究中用來建立世界狀態的模型和描述世界狀態變化的過程。關於機器人動作規劃生成和規劃監督執行等問題的研究,推動了規劃方法的發展。此外由於機器人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除機械手和步行機構外,還要研究機器視覺觸覺聽覺等信感技術,以及機器人語言和智能控制軟體等。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設計精密機械信息感測技術人工智慧方法智能控制以及生物工程等學科的綜合技術。這一課題研究有利於促進各學科的相互結合,並大大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
Ⅳ 機器人的發展歷史你了解嗎
Ⅳ 機器人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智能型機器人是最復雜的機器人,也是人類最渴望能夠早日製造出來的機器朋友。然而要製造出一台智能機器人並不容易,僅僅是讓機器模擬人類的行走動作,科學家們就要付出了數十甚至上百年的努力。
1968年 美國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們研發成功的機器人Shakey。它帶有視覺感測器,能根據人的指令發現並抓取積木,不過控制它的計算機有一個房間那麼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機器人,拉開了第三代機器人研發的序幕。
1969年 日本早稻田大學加藤一郎實驗室研發出第一台以雙腳走路的機器人。加藤一郎長期致力於研究仿人機器人,被譽為「仿人機器人之父」。日本專家一向以研發仿人機器人和娛樂機器人的技術見長,後來更進一步,催生出本田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
1973年 世界上第一次機器人和小型計算機攜手合作,就誕生了美國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機器人T3。
1978年 美國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業機器人PUMA,這標志著工業機器人技術已經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廠第一線。
1984年 英格伯格再推機器人Helpmate,這種機器人能在醫院里為病人送飯、送葯、送郵件。同年,他還預言:「我要讓機器人擦地板,做飯,出去幫我洗車,檢查安全」。
1990年 中國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論機器人》一文中預言:到二十一世紀中葉,納米機器人將徹底改變人類的勞動和生活方式。
1998年 丹麥樂高公司推出機器人(Mind-storms)套件,讓機器人製造變得跟搭積木一樣,相對簡單又能任意拼裝,使機器人開始走入個人世界。
1999年 日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機器人愛寶(AIBO),當即銷售一空,從此娛樂機器人成為機器人邁進普通家庭的途徑之一。
2002年 美國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塵器機器人Roomba,它能避開障礙,自動設計行進路線,還能在電量不足時,自動駛向充電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銷量最大、最商業化的家用機器人。iRobot公司北京區授權代理商:北京微網智宏科技有限公司。
2006年 6月,微軟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機器人模塊化、平台統一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爾·蓋茨預言,家用機器人很快將席捲全球。
Ⅵ 機器人的發展歷程(從前)
第一代是可編程機器人(從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開始使用):這類機器人版一般可以根據操作員所編的程權序,完成一些簡單的重復性操作。
第二代是感知機器人(40年代後期):即自適應機器人,它是在第一代機器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不同程度的「感知」能力
第三代機器人將具有識別、推理、規劃和學習等智能機制,它可以把感知和行動智能化結合起來,因此能在非特定的環境下作業,故稱之為智能機器人。(1958年)
Ⅶ 機器人歷史
古代機器人
機器人一詞的出現和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的問世都是近幾十年的事。然而人們對機器人的幻想與追求卻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人類希望製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代替人類完成各種工作。
西周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我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春秋後期,我國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面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時代的古希臘人發明了最原始的機器人——自動機。它是以水、空氣和蒸汽壓力為動力的會動的雕像,它可以自己開門,還可以藉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漢代,大科學家張衡不僅發明了地動儀,而且發明了計里鼓車。計里鼓車每行一里,車上木人擊鼓一下,每行十里擊鍾一下。
後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成功地創造出了「木牛流馬」,並用其運送軍糧,支援前方戰爭。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鍾表技術發明了自動機器玩偶,並在大阪的道頓堀演出。
1738年,法國天才技師傑克·戴·瓦克遜發明了一隻機器鴨,它會嘎嘎叫,會游泳和喝水,還會進食和排泄。瓦克遜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機械化而進行醫學上的分析。
在當時的自動玩偶中,最傑出的要數瑞士的鍾表匠傑克·道羅斯和他的兒子利·路易·道羅斯。1773年,他們連續推出了自動書寫玩偶、自動演奏玩偶等,他們創造的自動玩偶是利用齒輪和發條原理而製成的。它們有的拿著畫筆和顏色繪畫,有的拿著鵝毛蘸墨水寫字,結構巧妙,服裝華麗,在歐洲風靡一時。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些玩偶其實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現在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機器人是瑞士努薩蒂爾歷史博物館里的少女玩偶,它製作於二百年前,兩只手的十個手指可以按動風琴的琴鍵而彈奏音樂,現在還定期演奏供參觀者欣賞,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紀中葉自動玩偶分為2個流派,即科學幻想派和機械製作派,並各自在文學藝術和近代技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發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魯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動玩偶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婭》;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問世;1886年《未來的夏娃》問世。在機械實物製造方面,1893年摩爾製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驅動雙腿沿圓周走動。
進入20世紀後,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與支持,一些適用化的機器人相繼問世,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工程師溫茲利製造了第一個機器人「電報箱」,並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是一個電動機器人,裝有無線電發報機,可以回答一些問題,但該機器人不能走動。1959年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可編程、圓坐標)在美國誕生,開創了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
現代機器人
現代機器人的研究始於20世紀中期,其技術背景是計算機和自動化的發展,以及原子能的開發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價格的方向發展。
大批量生產的迫切需求推動了自動化技術的進展,其結果之一便是1952年數控機床的誕生。與數控機床相關的控制、機械零件的研究又為機器人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面,原子能實驗室的惡劣環境要求某些操作機械代替人處理放射性物質。在這一需求背景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阿爾貢研究所於1947年開發了遙控機械手,1948年又開發了機械式的主從機械手。
1954年美國戴沃爾最早提出了工業機器人的概念,並申請了專利。該專利的要點是藉助伺服技術控制機器人的關節,利用人手對機器人進行動作示教,機器人能實現動作的記錄和再現。這就是所謂的示教再現機器人。現有的機器人差不多都採用這種控制方式。
作為機器人產品最早的實用機型(示教再現)是1962年美國AMF公司推出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這些工業機器人的控制方式與數控機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徵迥異,主要由類似人的手和臂組成。
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個具有視覺感測器的、能識別與定位簡單積木的機器人系統。
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會(現改名為仿生機構研究會),同年召開了日本首屆機器人學術會。
1970年在美國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工業機器人學術會議。1970年以後,機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廣泛的普及。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製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計算機控制的工業機器人,它是液壓驅動的,能提升的有效負載達45公斤。
到了1980年,工業機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稱該年為「機器人元年」。
隨後,工業機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發展,日本也因此而贏得了「機器人王國的美稱」。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機器人在功能和技術層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動機器人和機器人的視覺和觸覺等技術就是典型的代表。由於這些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機器人概念的延伸。80年代,將具有感覺、思考、決策和動作能力的系統稱為智能機器人,這是一個概括的、含義廣泛的概念。這一概念不但指導了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而且又賦予了機器人技術向深廣發展的巨大空間,水下機器人、空間機器人、空中機器人、地面機器人、微小型機器人等各種用途的機器人相繼問世,許多夢想成為了現實。將機器人的技術(如感測技術、智能技術、控制技術等)擴散和滲透到各個領域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新機器——機器人化機器。當前與信息技術的交互和融合又產生了「軟體機器人」、「網路機器人」的名稱,這也說明了機器人所具有的創新活力。
Ⅷ 中國機器人的發展歷程
我國工業機器人起步於70年代初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開發期和90年代的適用化期。
1、70年代是世界科技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人類登上了月球,實現了金星、火星的軟著陸。我國也發射了人造衛星。世界上工業機器人應用掀起一個高潮,尤其在日本發展更為迅猛,它補充了日益短缺的勞動力。在這種背景下,我國於1972年開始研製自己的工業機器人。
2、進入80年代後,在高技術浪潮的沖擊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機器人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視與支持。
「七五」期間,國家投入資金,對工業機器人及其零部件進行攻關,完成了示教再現式工業機器人成套技術的開發,研製出了噴塗、點焊、弧焊和搬運機器人。
1986年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開始實施,智能機器人主題跟蹤世界機器人技術的前沿,經過幾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地研製出了一批特種機器人。
3、從90年代初期起,我國的國民經濟進入實現兩個根本轉變時期,掀起了新一輪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技術進步熱潮,我國的工業機器人又在實踐中邁進一大步,先後研製出了點焊、弧焊、裝配、噴漆、切割、搬運、包裝碼垛等各種用途的工業機器人;
並實施了一批機器人應用工程,形成了一批機器人產業化基地,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8)機器人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數據統計,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在2012—2017年5年間,平均增長率達31.1%,高於同期全球機器人市場17%的平均增長率,國內整體市場規模仍在進一步擴大。而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交互技術的快速生育,尤其5G的應用,將給機器人產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有理由相信,中國機器人將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的強力助推者。未來是一個「人—機」相融的美好世界。
Ⅸ 機器人的發展歷史
機器人的發展復要看從什麼方面制來說,如果是從發展的階段來說,可以分為3個:
第一階段的機器人只有「手」, 以固定程序工作, 不具有外界信息的反饋能力;
第二階段的機器人具有對外界信息的反饋能力, 即有了感覺, 如力覺、觸覺、視覺等;
第三階段, 即所謂「智能機器人」階段,這一階段的機器人已經具有了自主性,有自行學習、推理、決策、 規劃等能力。
如果從更新換代來看,主要是有3個:
第一代是可編程機器人,這類機器人一般可以根據操作員所編的程序,完成一些簡單的重復性操作。這一帶機器人從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開始投入使用,目前他在工業界得到了廣泛應用。
第二代是感知機器人,即自適應機器人,它是在第一代機器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不同程度的「感知」能力。這類機器人在工業界已有應用。
第三代機器人將具有識別、推理、規劃和學習等智能機制,它可以把感知和行動智能化結合起來,因此能在非特定的環境下作業,故稱之為智能機器人。目前,這類機器人處於試驗階段,將向實用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