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衍生品發展歷史

衍生品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8 18:38:55

『壹』 傳播效果研究的發展歷程如何

傳播效果研究,主要指的是20世紀初以來的現代研究,它為傳播學特別是大眾傳播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並構成了它的一個主要領域。從20世紀初到現在,傳播效果研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它本身也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從對大眾傳播效果的性質和影響力強弱的認識而言,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為第一時期
20世紀初至30年代末是傳播效果研究的初級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理論是「子彈論」或稱「皮下注射論」。
(2)20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為第二時期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傳播效果研究開始進入第二個時期,「魔彈論」的效果觀逐漸受到否定。該時期的重要特點是,社會調查和心理實驗法普遍應用於傳播學研究,學者們開始對傳播效果產生過程與機制進行實證考察。主要研究領域有三個:一是「傳播流」研究,二是說服性傳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與滿足」研究。
這些研究揭示了大眾傳播效果的產生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社會過程,其間存在著眾多的中介環節和制約因素,單一的大眾傳播並不能左右人們的態度。這些結論,從正面否定了「子彈論」觀點。但另一方面,正因為「傳播流」研究的焦點集中於解釋效果產生的制約因素,其結論強調了大眾傳播效果和影響的無理性,人們把它稱為「無力的大眾傳播觀」。這種理論對我們理解效果問題的全部復雜性是有益的。
但是,這種研究本身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從60年代末開始「有限效果論」觀點開始受到人們的批評。批評的矛頭並不是指向過去的實證研究得出的具體結論,而是它的效果觀和理論框架整體的缺陷。這些缺陷就是:首先,在認知、態度和行動這三個效果層面上,有限效果論充其量只探討了後兩者而忽略了更早的認知階段——大眾傳播在人們的環境認知過程中的作用;其次,它只考慮了具體傳播活動微觀、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個傳播事業日常的、綜合的信息活動所產生的宏觀的、長期的和潛移默化的效果。
(3)20世紀70年代至現在為第三個時期
20世紀70年代後,在對「有限效果論」進行批評和反思的基礎上,傳播效果研究領域又出現了一批新的理論模式或假說,包括「議程設置功能」理論、「沉默的螺旋」理論、「知溝」研究以及「培養分析」等等。他們有幾個共同點:第一,它們研究的焦點大都集中於探索大眾傳播綜合的、長期的和宏觀的社會效果;第二,它們都不同程度地強調傳媒影響力的有力性;第三,它們都與社會信息化的現實密切結合在一起。這些理論的產生既是對「有限效果論」進行反思和批判的產物,也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20世紀60年代以後,電視成了佔主導地位的大眾傳媒,作為一種新的電子媒介,電視集視聽覺手段於一體,擁有高度的現場感和實時性,其效果和影響需要新的效果理論來說明。
從20世紀早期的「子彈論」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論」,再到70年代以後的宏觀效果理論,人們對大眾傳播效果和影響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貳』 衍生金融工具的產生和發展歷程

金融衍生工具的產生和發展
金融衍生工具是在一定的客觀背景中,一系列因素的促動下產生和發展的
(一)客觀背景
金融衍生工具產生的動力來自金融市場上的價格風險。20世紀70年代以後,金融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利率、匯率和通貨膨脹呈現極不穩定和高度易變的狀況,使金融市場的價格風險大增。
從匯率變動看,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完全解體,西方主要國家紛紛實行浮動匯率制,加之70年代國際資本流動頻繁,特別是歐洲美元和石油的沖擊,使得外匯市場的匯率變動無常,大起大落。
從利率變動看,60年代末開始,西方國家的利率開始上升,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更是使國際金融市場的利率水平扶搖直上,把金融市場的投資者和借貸者暴露在高利率風險中。60年代,西方貨幣學派興起,至70年代對西方國家的領導人產生影響,西方國家普遍以貨幣供應量取代利率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從而放鬆對利率的管制,利率變動頻繁。
匯率、利率以及相關股市價格的頻繁變動,使企業、金融機構和個人時時刻刻生活在金融市場價格變動風險之中,迫切需要規避市場風險。因此,作為新興風險管理手段的以期貨、期權和互換為主體的金融衍生工具應運而生。進入80年代後,美、英、日等發達國家不斷放鬆金融管制,實行金融自由化措施,創造更為寬松的金融競爭環境。這一方面使得利率、匯率等市場行情更加頻繁地波動,規避風險的要求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為新市場的創立和新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從而促進了金融衍生工具的持續發展。
(二)新技術的推動
通訊技術和電子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金融業的運用大大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於此同時,新興的金融分析理論和信息處理與技術設備的結合,為開發設計和推廣金融衍生工具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三)金融機構的積極推動
1.銀行在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下拓展新的業務,受金融自由化和證券化的影響,非銀行金融機構利用其新穎而富有競爭力的金融工具,與銀行展開競爭。
2.銀行國際監管的外在壓力迫使銀行積極實現盈利方的轉移,金融衍生市場吸引了為數眾多的金融機構,並因此而迅速發展起來。
(四)金融理論的推動
金融理論也直接推動了衍生工具的產生和發展。1972年12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的一篇題為《貨幣需要期貨市場》的論文為貨幣期貨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
衍生工具的功能:
1.遠期:最重要的功能在於通過固定將來實際交付的利率而避免了利率變動風險。另外,由於遠期利率協議交易的本金不用交付,利率是按差額結算的,所以資金流動量較小,這就給銀行提供了一種管理利率風險而無需通過大規模的同業拆放來改變其資產負債結構的有效工具。最後,與金融期貨、金融期權等場內交易相比,遠期利率具有靈活、簡便、不需支付保證金等特點,更能充分滿足交易雙方的特殊需求。
2.期貨:轉移價格風險;價格發現
3.期權:轉移價格風險;價格發現
4.互換:降低籌資成本、提高資產收益、優化資產負債結構、轉移和防範利率風險以及外匯風險和逃避管制等功能。

『叄』 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進程

中國的金融衍生品很少,目前主要是期貨
國內期貨歷史

期貨是個標準的「舶來品」,是由國外傳入的。

1892年,洋人首次在上海設立中國境內最早的交易所——上海股份公所,開始進行證券集中交易。幾年內,這里就興起了證券和貨物的現貨與期貨交易,從此揭開了中國境內期貨市場的序幕。但由於期貨市場規模和交易量都有限,於1949年底關閉。

20世紀80年代,正值世界期貨市場大發展時期,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步上正軌。198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商業體制改革,探索期貨交易」。1990年10月12日,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正式開業,從此宣告中國期貨市場的成立。

1993年11月4日,國務院發出《關於制止期貨市場盲目發展的通知》,標志著中國期貨市場進入治理整頓時期。1999年全國期貨交易所只保留了大連、上海、鄭州三家,交易品種和代理機構數量也大幅縮小。

1999年9月,《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出台,使規范期貨市場的法律體系日趨完備。2000年12月,中國期貨業協會成立,至此,中國期貨市場進入平穩發展軌道。簡單地說,中國期貨市場經過十年的演變,目前已達到:監管系統及法律體系已建立;市場有了一批成熟的期貨品種;從業機構,從業人員日趨規范;交易量穩步上升,已形成一個龐大市場。

『肆』 2007年或2008年美國金融衍生品發展的基本情況

衍生品是英文(Derivatives)的中文意譯。其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

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從原生資產(Underlying Assets)派生出來的金融工具。由於許多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在資產負債表上沒有相應科目,因而也被稱為「資產負債表外交易(簡稱表外交易)」。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徵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進行全額交易,不需實際上的本金轉移,合約的了結一般也採用現金差價結算的方式進行,只有在滿期日以實物交割方式履約的合約才需要買方交足貸款。因此,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

金融衍生品的分類

保證金越低,杠桿效應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國際上金融衍生產品種類繁多,活躍的金融創新活動接連不斷地推出新的衍生產品。金融衍生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1)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

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都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資產的交易形式。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所制定的標准化合約,對合約到期日及其買賣的資產的種類、數量、質量作出了統一規定。遠期合約是根據買賣雙方的特殊需求由買賣雙方自行簽訂的合約。因此,期貨交易流動性較高,遠期交易流動性較低。

掉期合約是一種為交易雙方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合約。更為准確地說,掉期合約是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相等經濟價值的現金流(Cash Flow)的合約。較為常見的是利率掉期合約和貨幣掉期合約。掉期合約中規定的交換貨幣是同種貨幣,則為利率掉期;是異種貨幣,則為貨幣掉期。

期權交易是買賣權利的交易。期權合約規定了在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種類、數量、質量原生資產的權利。期權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標准化合同,也有在櫃台交易的非標准化合同。

(2)根據原生資產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如果再加以細分,股票類中又包括具體的股票和由股票組合形成的股票指數;利率類中又可分為以短期存款利率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長期債券利率為代表的長期利率;貨幣類中包括各種不同幣種之間的比值:商品類中包括各類大宗實物商品。

(3)根據交易方法,可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文易。

場內交易,又稱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進行競價交易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參與者收取保證金、同時負責進行清算和承擔履約擔保責任的特點。此外,由於每個投資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設計出標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資者選擇與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數量進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個場所進行交易,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動性較高的市場。期貨交易和部分標准化期權合同交易都屬於這種交易方式。

場外交易,又稱櫃台交易,指交易雙方直接成為交易對手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有許多形態,可以根據每個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設計出不同內容的產品。同時,為了滿足客戶的具體要求、出售衍生產品的金融機構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場外交易不斷產生金融創新。但是,由於每個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雙方相互負責進行的,交易參與者僅限於信用程度高的客戶。掉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櫃台交易的衍生產品。

據統計,在金融衍生產品的持倉量中,按交易形態分類,遠期交易的持倉量最大,占整體持倉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貨(18%)和期權(13%)。按交易對象分類,以利率掉期、利率遠期交易等為代表的有關利率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占市場份額最大,為62%,以下依次是貨幣衍生產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產品(1%)。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間,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模擴大了5.7倍。各種交易形態和各種交易對象之間的差距並不大,整體上呈高速擴大的趨勢。

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現狀

金融衍生品市場可以分為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OTC)市場。自1980年代以來,兩類市場的衍生品交易均取得了長足發展:1986~1991年間,交易所市場和OTC市場交易額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36%和40%;1991年兩市場的未清償合約名義價值分別達3.5兆美元和6兆美元,其中利率合約在兩市場均占據了主導地位;2001年末,交易所市場合約名義價值已增長至23.54兆美元,OTC市場增長到了111兆美元,並且全球OTC市場的市值達到了3.8兆美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巨幅增長反映了機構投資者對流動性增強型(即增加現貨市場流動性)金融創新的需求,OTC衍生品交易的增長迎合了機構投資者對風險轉移型金融創新的需求。

金融衍生品區域分布結構

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場

歐美發達國家集中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全球80%以上的交易分布在北美和歐洲,近年來這種集中趨勢更加明顯。1999年末的未清償金融期貨和期權合約名義價值中,有全球80.5%屬於北美和歐洲,到2002年6月末,這一比例上升到了93.7%,北美地區的合約價值佔到總價值的64.6%(見表4)。

美國是全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市場,但其地位正在趨於下降,美國交易所成交的金融衍生品合約在1986、1988、1990、1992、1994年分別佔全球交易量的91.4%、74.7%、65.1%、53.5%、44.7%;歐洲市場的增長最為顯著,1994年的交易量是1986年的399%;其間日本的交易量大約增長了7倍。從交易額統計看,直至1986年,美國尚佔有交易所市場交易額和未清償合約價值的80%份額。1990年後,美國以外的市場日趨活躍,交易增長率開始超過美國,到1995年,美國以外市場的交易額已超出美國,而未清償合約價值稍遜於美國。從交易量統計看,1990年後美國以外市場衍生品交易的活躍趨勢更加明顯(見表5)。

OTC金融衍生品市場

與交易所市場類似,OTC 金融衍生品市場也主要分布在歐美國家。英國一直保持著OTC市場的領先地位,而且市場份額不斷上升,之外的OTC交易主要分布在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見表6)。倫敦是OTC金融衍生品市場最重要的中心,2001年日均交易額達6280億美元,較1998年增長6%。紐約日均交易額位居第二,為2850億美元,較1998年下降3%,法蘭克福交易額名列第三,業已取代東京在OTC市場中的位置,法蘭克福地位的上升明顯得益於引入歐元和歐洲中央銀行(ECB)的設立。

金融衍生品投資者結構

金融機構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以美國為例,參與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機構主要有商業銀行、非銀行儲貸機構(Thrift)和人壽保險公司三類,其中商業銀行是最早和最熟練的參與者。根據三十國集團1993年的一份報告,被調查的大部分金融機構參與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其中有92%的機構使用過利率互換,69%的機構使用過遠期外匯合約,69%的機構使用過利率期權,46%的機構使用過貨幣互換,23%的機構使用過貨幣期權。BIS的統計顯示,金融機構在全球OTC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的交易額穩步增長,2001年較1995年提高60%。交易主要發生在金融機構之間,日均交易額由1995年的7100億美元提升至2001年的1.2兆美元,金融機構間交易占市場的份額由1995年的80.7%提高到2001年的86.7%(見表7)。

銀行無疑是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的主角(尤其在OTC市場上),1970年代末以來,銀行日益熱衷於金融衍生品交易,例如,美國銀行業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十分活躍,從1990年到1995年,銀行持有與衍生品相關的資產增長了約35%,達到3.1兆美元,其間銀行持有的衍生品合約名義價值增加了2倍。銀行是金融互換市場的主要參與者,1992年末全球利率互換合約的未清償價值達6兆美元,持有頭寸最大的20家金融機構佔到三分之二強,其中銀行佔了18家。

非金融機構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顯然不如金融機構活躍,例如目前非金融機構只佔到OTC金融衍生品交易額的10%,與1995年相比其市場份額有明顯萎縮(見表7)。根據三十國集團1993年報告,被調查的非金融類公司中,使用過有利率互換、貨幣互換、遠期外匯合約、利率期權和貨幣期權的公司的比例分別是87%、64%、78%、40%和31%。
中國有句古話『四兩撥千斤」 就是為什麼一斤的秤砣可以稱100的東西 這就是所謂的杠桿效應

一般買100的東西賣出去120元 賺了20 元利潤率20%

現在我和貨主商量 用5元先定好100的貨(一般要有信用擔保)但不交貨 然後我又把它賣給別人120 ,讓貨主把貨直接發往買主我賺了20元利潤率是400% 比原來高了8倍

金融衍生品里的杠桿效應是
1指利用很少的錢就能控制很多的貨
2 用很少的錢獲得很多的利潤
3 高利潤必然有高風險 上面如果我的貨忽然行情不好,買不出去 我有沒有跟多的錢支付 那我只好破產

綜合來說就是將盈利或虧損放大
透過美國次貸危機給予我們的啟示,我們非但不能減緩我國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的金融創新決心和金融創新步伐,而且還應當從五個方面釐清我們進行金融創新的清晰思路:第一,我們必須對金融創新利弊可能產生的市場影響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第二,我國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不能脫離中國國情;第三,盡管借鑒或引進是金融創新的有效途徑,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境外的金融創新工具;第四,金融創新一定要有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第五,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更要堅持「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引領了全球金融創新的歷史潮流,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產品的確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銀行業務,但同時金融創新也帶來了接連不斷的麻煩,特別是今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更是發人深思。

從某種角度來看,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確實給世界范圍內方興未艾的金融創新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但我們也可以從中能得到某些啟示,這將有助於我們釐清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思路。

第一,我們必須對金融創新利弊可能產生的市場影響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

透過此次美國次債危機發現,金融創新中類似衍生產品的創新工具確實存在著事前不為人知的巨大殺傷力。

我們注意到,次級債在很大程度上的確滿足了美國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尤其是有些中低收入者也希望通過房價的不斷上漲進行博利。盡管美國承受了此次次貸危機的巨大壓力,但美國也通過金融創新方式將次貸風險成功地向全球輸出。因為,美國通過金融創新將次級債的收益與風險轉嫁給全球資本市場投資者,次級債引發的投資風險自然要由全球資本市場來共同承擔。

對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行為是應當充分肯定還是予以徹底否定?或許,我們難以做簡單評判。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不能因為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所引起的諸多負面影響,放棄我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決心或推遲我們的金融創新腳步。

第二,我國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不能脫離中國國情。

事實上,金融創新永遠也離不開一國的經濟、金融環境,如美國次級債就產生於「9·11」事件之後的那個特殊年代。因此,在金融創新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今後一定時期內我國國情變化的幾個基本特點。

一是我國的資本市場已形成氣候並逐步走向成熟。隨著我國股票和基金市場的不斷擴大和規范,以及普通老百姓對這個新興市場認知的不斷加深,傳統的銀行業務必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即便資本市場發展還很難從根本上顛覆傳統存貸款業務的壟斷地位,但將會動搖銀行主要依靠存貸款利差過日子的基礎。

二是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和財富結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二十多年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我國城鎮居民長期以來的金字塔型收入結構,正在被「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取而代之。從國際經驗來看,伴隨著這種橄欖型分配結構的形成,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隊伍也將逐步壯大起來,此時不斷滿足投資者各不相同的投資風險偏好要求,既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同時也是實現其業務轉型、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三是社會主流消費群體以及消費觀念也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受第三次「嬰兒潮」的影響,與前代人相比,無論是價值取向、生活方式還是消費觀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如何適應這樣的一種新變化,同樣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個既緊迫又十分艱巨的任務。

第三,盡管借鑒或引進是金融創新的有效途徑,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境外的金融創新工具。

從此次美國次貸危機中,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所借鑒或引進的國際金融創新工具。

通過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方式,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銀行的信貸違約及房貸的非流動性風險問題。但證券化不等於沒有風險,將風險從銀行內部轉移到社會並不等於風險並不存在。此外,本次美國次債危機的爆發,對於當前我國到境外投資於金融創新工具也有積極意義。

但筆者認為,不管是實施QDII,還是借鑒ABS,如果我們不從國情出發,不時刻綳緊風險管理這根弦,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不管是自己進行直接投資,還是引導投資者進行境外投資,總有一天會遭遇「滑鐵盧」。

第四,金融創新一定要有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

筆者認為,由美國次貸危機顯示,金融創新工具能把本該屬於本國的經營或投資風險,通過風險輸出影響全球資本市場。因此,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進行金融創新,一定要堅持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

鑒於此,我們要特別突出地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把金融創新的目光投向國際資本市場。對此,我們應當想方設法創造有利的創新環境,充分鼓勵國內金融機構能像歐美國家的金融機構那樣,精心設計一套體系完整、應有盡有的創新操作工具,將那些蜂擁而至的巨額游資一起裹進風險投資之中;二是必須突破傳統狹隘經營理念的束縛。對銀行來說,在信貸資產的組合結構中,房屋抵押貸款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優質資產之一,而且還可以把其他金融理財產品延伸進中高端客戶群體中。面對這樣一個利益巨大的信貸資產,我國銀行業難有動力將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這也是目前我國房貸證券化起色不大、步履維艱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兼得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才是創新戰略應該鎖定的目標;三是要把金融創新的目光指向混業經營。從國際經驗及長遠來看,混業經營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而且也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第五,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更要堅持「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美國次貸危機給予我們的最深刻教訓之一就是,金融創新不能違背了金融機構「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首先,金融創新的杠桿效應正在公開挑戰金融機構「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房屋抵押貸款被證券化後帶來的最直接後果是,會調動銀行或次貸公司在重新獲得現金流後擴大信貸規模的積極性,次貸不僅很快會被衍生出各種金融產品,並被分配到各種金融機構的投資產品組合之中,而且對沖基金及其他高杠桿機構以其財務杠桿工具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與次級債有關的各種交易,最終會放大相關的投資和交易風險。此時,相當多的衍生產品價值與其真實資產價值之間的聯系被完全割斷了,金融創新的杠桿效應不僅遠離了金融機構的「謹慎經營」原則,而且也把市場參與者完全隔離在「謹慎經營」的藩籬之外。

其次,金融機構貪婪的逐利性在經營風險被轉移給社會後,必然會以犧牲謹慎原則作為擴大信貸規模的基本前提。一旦風險集中爆發,整個社會在為之震驚時,突然會想到要追溯原生信貸產品的發行質量及是否遵循了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但為時已晚。因此,問題是在無風險約束下的放貸行為與風險隱蔽的嚴重滯後之間,如何實現與謹慎經營原則的有效銜接,這是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再次,金融衍生產品從一開始就遠離了「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典型的衍生產品價值依賴於原生資產價值的變化,但由於金融創新,衍生產品通過切分包裝、評級定價及金融工程模型等方式被投資銀行家們精心包裝並推向資本市場後,其價格與投資價值往往會被高估,市場風險隨時都有可能集中爆發。同時,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也被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美國次債危機給予我們的深刻教訓是,在金融創新中必須很好地堅持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如何有效地處理好創新與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可能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長期和棘手的現實問題

『伍』 衍生金融資產的發展歷程

衍生金融資產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自出現以來,發展迅速。衍生金融資產的產生和迅回速發展主要有以下原因:答
1.70年代高通貨膨脹率以及普遍實行的浮動匯率制度,使規避通貨膨脹風險、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成為金融交易的一項重要需求。衍生工具能有效地轉移投資者某些不願承擔的風險給願意承擔者。
2.各國政府逐漸放鬆金融管制以及通訊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的進步等有利條件促進衍生工具飛速發展。先進技術的出現,使實施套期保值、套利和其他風險管理策略的成本費用得以大大降低,從而也使衍生工具供給量大大增加。
3.金融業的競爭日益加劇促使金融機構不斷進行金融創新,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4.70年代以來期權定價模型等衍生工具估價模型和技術取得突破並有了長足的進展,這有利於投資者更為准確地對衍生資產進行估價、風險管理,有利於衍生工具的發行和使用,從而促進衍生資產的正常發展。

『陸』 目前中國大陸現有的衍生品產品有那些,以及其對應的市場是什麼

國內現有金融衍生品有國債期貨,股指期貨。即將上市的是股指期權,國債期版權,以權及大宗商品期權。國內曾經有外匯期貨以及認證股權,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先後消失。衍生品的價格在上海金融交易所可以看得到,資料方面的話,中國知網比較全!

『柒』 對目前金融衍生市場的看法

摘要:
金融衍生品作為金融市場新生的工具,無論從其具有杠桿效應的特點,還是從其具有規避風險的作用來看,金融衍生品都呈現出「創新」二字所帶來的活力。金融衍生品作為金融創新的產物,在我國金融市場中發展迅速。本文就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現狀及其問題進行闡述,並對比國外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現狀,提出完善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結構的建議和看法:建立健全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體系;金融衍生品市場和現貨市場協調發展;鼓勵金融衍生品的產品創新;完善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交易的透明度。

關鍵詞:
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市場,金融創新

金融衍生品作為金融市場新生的工具,無論從其具有杠桿效應的特點,還是從其具有規避風險的作用來看,金融衍生品都呈現出「創新」二字所帶來的活力。因此,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場的地位不可小覷。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經過早期的嘗試及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仍舊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現狀,並且,對比分析了歐美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現狀,我認為,差距不僅僅是與過去我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現狀作比較,更要分析國外金融市場的成熟之處,取其精華,學習借鑒。本文還對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並提出了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場結構的建議和看法,更全面的闡述未來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方向。

一、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現狀及存在問題

20
世紀 90
年代,金融衍生工具登陸中國,商品期貨、國債期貨、利率遠期及外匯期貨等品種先後出現。我國期貨市場發展經歷了蓬勃發展、清理整頓和恢復發展三個階段。其間衍生品種類十分豐富,涵蓋了農產品、金屬、化工產品、能源、金融等眾多領域。在
2005 年 5
月推出債券遠期交易後,又陸續引入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外匯掉期和貨幣掉期等衍生品,交易量逐漸增長。根據衍生品的形態,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這四大類在我國得到了良好持續的發展。。我國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在近年的成交量均保持著持續增長的趨勢。2010
年 4
月即將推出股指期貨。推出股指期貨這一金融衍生品種並合理的加以誘導利用,不僅能夠降低金融風險,而且還能促進股市的進一步發展。推出股票指數期貨對於我國證券市場是一項創新。而與金融衍生品脫不了干係的美國次貸危機從美國金融市場到全球金融市場再到全球實體經濟逐步演化開來,並於
2008
年下半年開始傳到到中國,雖然以商品期貨與外匯期貨為主的中國金融衍生品市場並未收到嚴重影響,但金融危機被冠以「衍生品」泛濫之名,所以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方向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來我國的金融衍生品在不斷的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的發展也趨向於國際化。隨著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變和利率設定政策的改變,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已是輔助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工具。並且,金融衍生品對國家經濟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其發展加快了金融創新的步伐並為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目前,我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盡管我國金融衍生品發展較快,仍存在以下諸多問題。

(一)市場規范化建設不足

我國金融衍生品的發展不僅沒有做到嚴格規范的起步,而且其監督管理也處於混亂的狀態。首先表現在多頭管理上,證監會、人行、國家發改會、財政部、地方政府以及護身證券交易所都享有一定的管理權。這些導致市場缺乏穩定性、交易所之間存在不平等競爭等問題。其次,交易制度和交易程序不規范。一般來說,各金融衍生市場的具體管理制度依各自情況而定,但就其總原則和規章來說,是要一致規范的。

(二)現貨市場規模不匹配

由於衍生品的派生性,任何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都需要成熟完整的現貨市場作為保證。沒有合理的現貨市場規模,就不會有合理的市場價格。市場容量越小,就越容易造成價格的人為控制。所以現貨市場的規模至關重要,它關繫到市場價格機制和對遠期市場的定價問題。

(三)金融衍生品創新不足

金融衍生品的基本功能是對風險的轉移和規避。但是有些品種的衍生品並未起到預期的作用,這就說明金融衍生品自身特點決定了其創新力。
創新是金融衍生品生產力的所在。國外銀行的金融創新,實在金融期貨和金融業務等方面發展,二我國金融創新多停留在創造概念性的品牌效應和爭占市場份額上。雖然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第一要務仍是發展,而任何一個市場的突破和發展必然依賴於市場的持續創新,沒有創新就不會突破現在所處的「瓶頸」,不會有所發展。

(四)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信息披露機制不完善,信用評級制度缺乏透明性和獨立性。交易信息存在匱乏、價值低等問題。我國目前採取政府批準的模式,但銀行間市場產品基本上沒有信息披露。同時,我國是一個對金融價格管制較緊的國家,金融衍生品價格市場化程度不高,國家政策對金融衍生品變化影響較大,而金融衍生品的價格與利率、匯率等基礎性金融產品價格密切相關,因此,信息披露制度是很重要的。在金融創新中,各金融機構都把其金融產品的創造過程看作是商業機密,這一點就使得其在披露方面較為局限,再加上這些金融衍生品本身的復雜性,即使專業的投資者也會經常感到眼花繚亂,無法做到真正的信息披露,不利於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綜合上面的闡述,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才能保證其健全的發展。

二、對比國外金融衍生品市場

歐美發達國家集中了全球絕大部分的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全球
80%以上的交易分布在北美和歐洲,近年來這種集中趨勢更加明顯。歐洲的市場份額由 2000 年的 29%,上升到 2006 年的
42%。而且歐美仍然延續著競爭對立、互相促動向上的格局,美國在衍生品市場以 CME 拔得頭籌,歐洲則以 EUREX 和 EURONET
為左膀右臂爭得霸主的地位。它們分別依據自身的發展需求和歷史背景,形成了適合本國發展的衍生品發展道路,這是歐美在金融衍生品市場立於長久不敗的重要原因。
歐美國家金融衍生品市場具有如下特點:

(一)交易品種豐富,投資者結構以機構為主

金融衍生品市場交易的品種類型很豐富,涉及股票、指數、匯率和利率等品種的期貨、期權、互換和遠期交易,其中交易所市場主要交易期貨、期權等標准化合約,OTC
市場主要交易互換、遠期等非標准化合約。

目前,機構投資者持有美國股票市值的
80%左右,而機構投資者佔美國股指期貨市場的交易量也大致為
80%,這也充分說明做股指期貨真正尋求套保需求的也只是能夠進行多種股票投資的機構投資者。

(二)全球化趨勢明顯,交易所競爭力增強

觀察
2006 年各大交易所在股票期貨、期權和股指期貨、期權的交易量情況可以發現,股票期權交易量以美洲佔先,Eu-ronext.Liffe
交易有下降的趨勢,巴西的聖保羅交易所交易量居南美之首;美國的表現略遜於歐洲;股指期貨方面,CME
一家獨大,不過EUREX和EURONEX的總體市場分量要多一些。從以上對歐美國家金融衍生品市場現狀及其特點的分析,我們要深思熟慮其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並吸取適合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發展的優點。我們可獲得如下幾點啟示:1、集中精力發展金融衍生產品是歐洲國家迅速成為全球衍生品交易中心的重要經驗之一。專注是歐洲衍生品市場得以在短時間內取代美國在該領域的長期霸主地位的重要原因。同為以股票類衍生品為發展龍頭的模式,作為歐洲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經驗,可以對我國未來市場的發展提供借鑒。2、在集中發展優勢品種之後,在市場規模繼續擴大且成熟之時,會有更多衍生品種的需求用以規避現貨市場的風險。未來我國金融衍生品也將走一條依據我國實際情況出發,以股票衍生品為主體,利率、匯率等衍生品種共同促進市場繁榮發展的道路。3、美國直接融資的金融制度促進了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市場格局的形成,機構投資者也利用衍生品市場進行套期保值對沖各種風險。隨著我國金融制度的逐步健全,http://bank.money.hexun.com/
銀行、基金與 http://insurance.money.hexun.com/
保險等機構將逐步參與股指期貨交易,未來市場投資者結構也將以機構為主體。4、歐洲交易所的全面並購給衍生品市場帶來了全面推廣電子化、網路化交易的模式。提高交易所乃至期貨公司的競爭力也是我國未來發展衍生品市場的關鍵問題,降低費率、引入合作與競爭機制、實現規模化經營,是我國衍生品市場乃至全球資本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對完善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結構的建議和看法

(一)建立健全的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體系

對於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責任,需要社會各相關主體共同參與並且協同監管,真正建立起市場參與者自控、行業自律、政府監管三方面協作的管理模式。這里著重強調的是政府監管這一方面:應加大對經紀機構的准入監管力度,經紀機構只有向監管當局申請取得與交易者之間的交易條件的批准後,才能進行交易,這樣,監管主體就成交易者的「代理人」,站在維護交易者利益的立場上行動,以交易者的利益最大化作為行動基準。同時,我國政府還應加強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國際監管與合作,更多時候來自國外金融機構的風險會更加難以控制。

(二)金融衍生品市場和現貨市場協調發展

金融衍生品和現貨市場有著密切的關系。穩妥建設現貨市場,對於擴大金融衍生品市場規模、豐富交易品種、改善市場結構、完善市場功能、優化資源配置,乃至對於穩定資本市場,增強國民經濟的抗風險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現貨市場交易量的擴大會大大刺激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打造現貨和衍生品融為一體的市場。

(三)鼓勵金融衍生品的產品創新

創新是金融衍生工具生命力所在,是其不斷發展壯大的前提。新產品創新提供新機會,提供新的交易手段,產生新的盈利模式。因而能促進交易量的持續增長。但我們還是要積極鼓勵創新,目前我國的場外金融衍生品市場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在創新的思路上,總結目前銀行間金融衍生品產品經驗的基礎上,研究推出人民幣利率期權等衍生產品交易,豐富金融衍生產品的品種,促進各類結構性的場外金融衍生品不斷豐富。

(四)完善金融機構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交易的透明度

在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國家,重大的信息披露及有關政策的公布均有嚴格的程序,泄密者和傳播謠言者將會受到懲罰,以保證正常公平的交易。金融衍生品必須相應披露信息,揭示金融衍生品的價格和風險,並且將信息披露與反欺詐條款相連結。探索新的金融市場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產品和金融市場的透明度,也是防範金融衍生品市場風險的重要舉措。
綜合上面的闡述,我國急需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創造更多的衍生品。金融衍生品的重大意義是提供了風險管理的工具。我認為,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有問題,我們就應解決問題。既要滿足投資者的個性化需求,讓金融衍生品為中國的實體經濟服務。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仍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今年我國不斷開發實行新的相關產品和政策,使得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既充滿希望又有必然存在的障礙,任重而道遠。

『捌』 GSR的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

GSR成立於2013年,是來數字資產金融服務領自域的領先者。團隊核心成員來自高盛、Two Sigma、野村國際、IBM和甲骨文等世界頂級傳統金融服務以及技術開發機構。

自成立以來,GSR團隊開發了目前數字資產領域最穩定並且最快速的交易系統,聚焦於提高數字資產市場的流動性。在流動性領域,我們整合了世界各地主流交易所資源,目前我們服務的客戶有Ripple、BlockStack等知名項目方。

同時,GSR團隊利用在傳統金融領域的豐富經驗在數字資產衍生品領域不斷創新

『玖』 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歷程

1865年,芝加哥穀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種被稱為「期貨合約」的標准化協議,取代1851年以來沿用的遠期合同,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早開發出來的金融衍生品。期貨市場早期的參與者,主要是以對沖遠期風險為目的的套期保值者。事實上,以期貨、期權、遠期、互換等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已經成為了能夠有效管理和降低市場參與者風險的工具。
在金融衍生品150年的發展歷程中,美國一直是「領頭羊」,在這里有最廣泛的市場和最尖端的技術。我國的金融業正處在蓬勃發展期,而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速度則明顯滯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金融衍生產品本身、金融衍生品市場監管、行業自律和規范。目前國內的金融衍生品產品種類雖然正在逐步增加,但是和歐美以及香港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還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成熟的金融市場體系中,衍生品的種類和數量往往應該遠超過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而我國在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品種較少,而且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這樣就更限制了產品應用領域的拓展。而金融衍生品的本質是為了分散風險,為投資者服務,由此可見,只有對金融衍生品不斷地的深入研究與創新拓展,才能逐步滿足廣大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我國對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監管相對滯後,相關法律體系尚待完善,其中一方面原因是由於缺乏行業發展經驗和不了解產品之間的內在聯動性的原因。而這也正是中國金融衍生品研究院(以下簡稱「中金院」)研究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中金院結合當前國情與發達國家成功經驗,以自身堅實的研究基礎為依託,形成專業性的、具備參考價值和實踐意義的行業報告,進而履行中金院專業引導和策略建議的社會責任。
2000年12月和2007年9月,我國分別成立了中國期貨業協會和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兩者的性質都屬於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的行業自律組織,而由於管理體制上的原因,監管難度很大,監管效果難以得到有效的發揮。另一方面,目前我國金融衍生品參與者主要是個人和機構,而他們的素質普遍不高,缺乏行業相關知識,容易盲目投資,個別機構在金錢的誘惑下,甚至沒有最基本的職業操守,致使「黑庄」滋生,使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的同時,更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在美國的監管機構中,政府監管機構有聯邦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以及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此外美國衍生品市場還有全國期貨業協會(NFA)這樣的自律監管組織。根據美國等發達國家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經驗,在發展初期,建立行業自律體系和規范行業行為准則尤為重要。金融衍生品市場有著自身的運行規律,我國在建設金融期貨市場過程中,需要認真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但不能盲目全盤照搬,要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加以改造、完善後吸收利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逐步完善制定行業的培訓教育計劃、對機構和廣大投資者進行專業教育以及對市場參與者的職業水平考核等措施。而這,也正是我們不懈努力之方向。

『拾』 動漫衍生品的現狀與前景

除了一些大的動漫企業已經形成了以動漫作品為龍頭的產業鏈外,不少動漫企業,還處在就靠電視台播出或出售動畫片掙錢,艱難度日。但對於動漫衍生品市場的開發還不成熟的狀態。因此,一系列的產業鏈的建立對於滿足國內動漫市場需求非常的重要。像美國迪斯尼,依靠產業鏈。年銷售額可以達到220億美元。但是國內動漫企業在這些方面差距依然很大。我們在衍生產品的開發上,如何更好地服務於消費者,更好地為消費者所喜愛,還有我們產業鏈的盈利模式,如何進一步打造我們產業鏈的盈利模式,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國內動漫企業在今後的實踐中來加以逐步地解決。
以動漫衍生品作為動漫經濟發展的動力,帶動了動漫的發展,可以使我們看多更多的動漫新作品,另外還可以看到更多的動漫玩具出現,豐富我們的生活。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20幾個省市將動漫作為新興產業大力扶持,北京、上海、蘇州、廣州、深圳、大連等地相繼出台優惠政策,建立了動漫產業基地;200多所大專院校開辦了動畫專業;動畫節、動漫展、動漫論壇、動漫培訓班也層出不窮。目前我國有大約30個動漫產業基地,大多數正在搭建框架。在美國、日本等動畫製作強國,漫畫、動畫、電影、圖書、音像製品和特許經營產品等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產業鏈」,但我國動漫產業的投資成本大,市場風險高。
動漫產業沒有完整的反饋機制,無可抵押的實體和投資收益的不可預測,使得市場盈利模式不清晰,令投資者望而卻步。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動漫這個產業在中國所蘊涵的巨大商機。但面對我國動漫產業缺乏完整產業鏈、原創形象開發缺失以及後期衍生產品的製作銷售難以形成完整鏈條的現狀,讓擁有深刻歷史積淀的齊天大聖、哪吒等國產動漫形象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其實動漫新技術的運用在我國已經不再是障礙,《火影忍者》等國外動漫選擇在我國加工本身已經展示了國人在動漫製作方面的實力。 進入「十二五」的第一年,《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文化創意、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此外,《服務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以及動漫產業稅收優惠等政策的出台,使得緩慢前行的動漫產業見到了新曙光。2010年,動漫產業總產值達到470.84億元,相比2009年增長27.8%,其中廣東省以168.67億元排名第一,上海、湖南分別以50.90億元、46.55億元名列二、三位。從細分市場來看:2010年,全國製作完成的國產電視動畫片共385部220530分鍾,同比增長19.57%和28.35%。2010年,網路動漫市場規模已從2005年的1000萬元增長到7900萬元,增長率由25%攀升至93%。
認為稅收減免政策的出台,可以給企業減輕負擔,增加企業的利潤點。動漫企業3%的營業稅即征即退的優惠政策雖然受到動漫企業的高度贊譽,但是我國在動漫產業方面的稅收減征方面還有進一步減免的空間。在巨大的市場需求下,中國動漫其實也正在尋找著一條如米老鼠迅猛風靡市場的前進之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動漫產品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動漫產業的外延在不斷擴展,從動漫產品本身的圖書、音像、影視劇、網路動畫、手機動畫、動畫游戲到延伸到多個產業的衍生產品,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按照韓日、歐美動漫產業發展歷程來看,動漫產業鏈流程有以下兩種:一是「漫圖的創作——圖書出版發行——影視動畫片的生產——電視台和電影院的播出和放映——音像製品的發行——衍生產品開發和營銷」;二是「影視動畫片的創作生產——電視台和電影院的播出和放映——動漫圖書出版發行——音像製品的發行——衍生產品開發和營銷」。從日韓、歐美國家的動漫衍生品產業發展來看,動漫產業鏈中最為重要和主要盈利的一環正是動漫衍生品市場。中國的動漫衍生品市場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雖然中國動漫衍生產品產值佔比30%,與動漫發達國家的70%-80%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但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以每年至少20%的速度增長著。不過,中國的動漫衍生品依然對國外的動漫產業較為依賴,國內成熟的動漫形象僅是喜羊羊與灰太狼、藍貓兩大陣營,因此,加強對動漫產業鏈以及盈利模式的重視,加強衍生品市場的授權與開發是國內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閱讀全文

與衍生品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