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大改造完成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麼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有制這樣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它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一起,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礎。
『貳』 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第一,社會主義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的經濟基礎。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我國的所有制結版構發生了根本變化。權
到1956年,
在國民經濟中,國營經濟佔32.2%,
合作社經濟佔54.4%,公私合營經濟佔7.3%,資本主義經濟下降到0.1%,個體經濟則下降到7.1%。總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佔92.9%,這表明,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已被消滅,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
第二,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勝利完成帶來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變化,必然引起階級關系的根本變化。在建國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過程中,帝國主義勢力、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已被消滅。剩下的剝削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富農階級,由於失去了賴以剝削他人的制度,也正處在消亡的過程中。工人階級已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農民已經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
第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已經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生產關系更加適合生產力水平,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特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改變了國民經濟結構,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叄』 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有什麼歷史意義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意義:
『肆』 簡述三大改造的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三大改造標志著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三大改造的歷史背景:
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是總路線的兩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2、三大改造的結果:
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三大改造」後期,由於發展速度過於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成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
『伍』 三大改造的歷史意義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後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有制這樣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它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一起,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礎。
『陸』 三大改造有什麼歷史意義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有制這樣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它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一起,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歷史性巨變。這是中國從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勝利,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了前提,奠定了基礎。
『柒』 論述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意義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第一,社會主義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的經濟基礎。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到1956年, 在國民經濟中,國營經濟佔32.2%, 合作社經濟佔54.4%,公私合營經濟佔7.3%,資本主義經濟下降到0.1%,個體經濟則下降到7.1%。總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佔92.9%,這表明,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已被消滅,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
第二,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勝利完成帶來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變化,必然引起階級關系的根本變化。在建國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過程中,帝國主義勢力、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已被消滅。剩下的剝削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富農階級,由於失去了賴以剝削他人的制度,也正處在消亡的過程中。工人階級已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農民已經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
第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已經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生產關系更加適合生產力水平,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特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改變了國民經濟結構,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對於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點。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因為它有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但資本主義工商業又存在著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出現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為了把原來落後、混亂、畸形發展的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引上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從1953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果斷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改造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把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第二步是把國家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據中央統戰部的調查,起草了《關於利用、限制、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意見》。9月,毛澤東同民主黨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談,指出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必經道路。10月,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召開了會員代表大會,大會傳達了中共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營工業企業多數已經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轉變為公私合營企業。在商業方面,則在國家掌握一切重要貨源的情況下,通過使私營商業執行經銷代銷業務的方式向國家資本主義商業轉變。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趨勢。11月,中共中央召集各省、市、自治區黨委負責人會議,加強了對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領導。這時,農業合作化高潮的興起,最後地斷絕了資本主義和農村的聯系,資本主義工商業全行業公私合營的條件已經成熟。全行業公私合營,是國家資本主義的最高形式,是使資本主義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步驟。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接著,上海、天津、廣州、武漢、西安、重慶、沈陽等大城市以及50多個中等城市相繼實現全行業公私合營。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國全行業公私合營的私營工業已達到99%,私營商業達到85%,基本上完成了對資本主義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發出一系列指示,對民族工商業者的選舉權、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業者在不太勉強的情況下接受社會主義,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中,也存在著過急過快和過粗的問題。同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還順利地開展和完成了對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為新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創造了條件。
『捌』 如何認識我國三大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作用
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它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牌。它為進一步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使全國人民逐步過上富裕的生活,為我國今後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可靠的基礎。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第二,黨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即創造了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逐步過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同時把經濟制度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相結合,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關於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設想。這是國際共運史上的偉大創舉,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這樣的變革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反而極大地加強了人民的團結,並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擁護的情況下完成的.這些情況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下面了解一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歷程。
首先,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又叫農業合作化運動。從1951年12月開始,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通過合作化道路,把農民個體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理論和實踐。1953年春,中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獲得土地的農民有著極大的生產積極性。
第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通過合作化道路,把個體手工業轉變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11月開始至1956年底結束,全國90%以上的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個體手工業是以私有制和個體勞動為基礎、從事商品生產的一種個體經濟,在中國國民經濟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從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發展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將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和實踐。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是過渡時期的一項基本任務。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黨對之採取了「和平贖買」的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逐步將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而且將所有制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努力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至1956年底,實行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已佔原有資本主義工業總戶數和職工人數的99%,企業成為全民所有制企業。
當然,我們肯定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同時,也應總結一些經驗教訓: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出現了一些失誤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後,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劃一」。總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也是20世紀中國又一次劃時代的歷史巨變。
『玖』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歷史意義
第一,社會主義公有制已成為我國的經濟基礎。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到1956年, 在國民經濟中,國營經濟佔32.2%, 合作社經濟佔54.4%,公私合營經濟佔7.3%,資本主義經濟下降到0.1%,個體經濟則下降到7.1%。總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佔92.9%,這表明,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制度已被消滅,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
第二,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被消滅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勝利完成帶來的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變化,必然引起階級關系的根本變化。在建國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過程中,帝國主義勢力、官僚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已被消滅。剩下的剝削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富農階級,由於失去了賴以剝削他人的制度,也正處在消亡的過程中。工人階級已成為國家的領導階級。農民已經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
第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已經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勝利完成,使生產關系更加適合生產力水平,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特別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改變了國民經濟結構,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