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頤和園的資料有什麼
頤和園來歷
北京西郊的西山腳下海淀一帶,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山光水色,風景如畫。從公元11世紀起,這里就開始營建皇家園林,到800年後清朝結束時,園林總面積達到了1000多公頃,如此大面積的皇家園林世所罕見。
在西山園林中,最著名的是「三山五園」。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這三座山上分別有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再加上暢春園和圓明園,這就是所謂的五園。「三山五園」獨立成園,各具特色,但又相互連接,浩浩盪盪次第展開,如此集中的園林也為世所僅見。 金、元、明三代的主要精力在修建北京城池和城內的皇宮,因此,西山花園多為私家擁有。從清朝康熙帝開始,內城已無發展,皇家園林才開始湧向西山。現存的皇家園林多為清代中葉所建。
最初,皇家園林只是帝後宮妃們的消閑避暑之處,政務、祭祀和生活都在城內。清雍正帝繼位後,園林開始有了離宮的味道,最後乾脆就長期居住在西郊園林里,政務、讀書、游樂等都一並處理。園林成了政治的心臟。
「三山五園」中的頤和園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 頤和園大約有四大景區。最東邊是東宮門區。這一帶原為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之所,包括朝會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玉瀾堂是光緒皇帝的寢宮,後來又成為囚禁他的地方,現在還能看到當時修築的封閉通道的高牆。
中間高聳的萬壽山前山景區,建築最多,也最華麗。整個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就是著名的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等。佛香閣是全園的中心,周圍建築對稱分布其間,形成眾星捧月之勢,氣派相當宏偉。
最北部的後山後湖景區,盡管建築較少,但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的風格和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頤和園的水面占 全園面積的四分三,特別是南部的前湖區,煙波淼淼,西望群山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6座不同形式的拱橋掩映其中;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既是通往湖中的道路,又是一處叫人過目不忘的景點,造型十分優美。
頤和園集中了中國古典建築的精華,容納了不同地區的園林風格,堪稱園林建築博物館。
頤和園中的主體建築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佛香閣建築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閣高40米,有8個面、3層樓、4重屋檐;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相當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迴廊和角亭建築是園林的常用形式。頤和園的長廊長約728米,為世界長廊之最。廊上繪有圖畫14000餘幅,均為傳統故事或花鳥魚蟲。昆明湖東岸的8角重檐廓如亭,也是中國最大的。此外,萬壽山頂的無梁殿,全用磚石砌成拱頂,沒有一根支撐物,技術水平極高。
頤和園體現出的鑄造雕刻技術也是一流水平,如昆明湖東岸的巨大鎮水鐵牛,形態逼真,背上還鑄有銘文;湖北岸的巨大石舫,雕梁畫棟,精彩無比。
頤和園的建築風格吸收了中國各地建築的精華。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一個的封閉院落由游廊聯通;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鋪林立,水道縱通,是典型的水鄉風格
頤和園簡介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海淀區,距北京城區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佔地約290公頃。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中國四大名園(另三座為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拙政園,蘇州的留園)之一。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前身清漪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4400 畝),水面約佔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後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築物。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修復。後來在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1949年之後政府不斷撥款修繕,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准則。頤和園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是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傑作,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有聲有色。
頤和園景區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公里(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古樹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園中主要景點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以莊重威嚴的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朝末期慈禧與光緒從事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等庭院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及後妃居住的地方。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游覽區。也可分為萬壽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以長廊沿線、後山、西區組成的廣大區域,是供帝後們澄懷散志、休閑娛樂的苑園游覽區。前山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香閣、排雲殿建築群起自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顛的智慧海,重廊復殿,層疊上升,貫穿青瑣,氣勢磅礴。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面三層,踞山面湖,統領全園。碧波盪漾的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佔全園面積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島,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蜿蜒曲折的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閱看耕織圖畫柔桑拂面,豳風如畫,乾隆皇帝曾在此閱看耕織活畫,極具水鄉村野情趣。與前湖一水相通的蘇州街,酒幌臨風,店肆熙攘,彷彿置身於二百多年前的皇家買賣街,諧趣園則曲水復廊,足諧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邊,還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點景建築非常好。後山後湖碧水瀠回,古松參天,環境清幽。
多年以來,頤和園管理處以「文化建園 」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大力推進頤和園的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環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觀為頤和園的核心保護內容,建立了完整的頤和園保護管理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頤和園加快了建設和保護的步伐,先後投入巨資恢復了四大部洲、蘇州街、景明樓、澹寧堂、耕織圖等景區,積極參與周邊環境改造,延續頤和園的歷史人文環境,恢復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設了國內園林系統內最先進的文昌院博物館。
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卓越的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徵。
主要景區
東宮門區: 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東宮門現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徵。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後出入。
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所陳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
樂壽堂 :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原建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樂壽堂殿內設寶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風。座旁有兩只盛水果聞香味用的青龍花大磁碟,四隻燒檀香用的九桃大銅爐。西套間為卧室,東套間為更衣室。室內紫檀大衣櫃為乾隆時遺物。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這里的玉蘭花很有名,現在邀月門前一株是乾隆從南方移植來的。
玉瀾堂: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南臨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築。正殿玉瀾堂坐北朝南,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後門直對宜芸館。後檐及兩配殿均砌磚牆與外界隔絕,是頤和園中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後,曾把主張變法的光緒皇帝囚禁於此。是光緒皇帝的寢宮。
大戲樓: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里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於最高的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演神鬼戲時,可從「天」而降,也可從「地」而出,還可引水上台。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盪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
萬壽山前景區: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是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萬壽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閣為中心,形成了一組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建築群。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寶雲閣。登臨山頂,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後山後湖景區:位於頤和園最北部,建築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與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比。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佛香閣:位於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原閣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雲山,但見金銀台」,比喻似在雲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
智慧海:是萬壽山頂最高處一座宗教建築,是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建築外層全部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藍色的琉璃瓦蓋頂,整座建築顯得色彩鮮艷,富麗堂皇。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千餘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該建築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又因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
長廊:長廊位於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的每根枋樑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餘幅,內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
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園時,改台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
『貳』 關於頤和園的故事
【園林簡介】
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海淀區,距北京城區千米。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佔地約290公頃。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中國四大名園(另三座為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拙政園,蘇州的留園)之一。
頤和園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後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築物。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修復。後來在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1949年之後政府不斷撥款修繕,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評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准則。頤和園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是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傑作,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有聲有色。
頤和園景區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公里(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古樹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園中主要景點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以莊重威嚴的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朝末期慈禧與光緒從事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等庭院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及後妃居住的地方。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游覽區。也可分為萬壽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以長廊沿線、後山、西區組成的廣大區域,是供帝後們澄懷散志、休閑娛樂的苑園游覽區。前山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香閣、排雲殿建築群起自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顛的智慧海,重廊復殿,層疊上升,貫穿青瑣,氣勢磅礴。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面三層,踞山面湖,統領全園。碧波盪漾的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佔全園面積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島,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蜿蜒曲折的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閱看耕織圖畫柔桑拂面,豳風如畫,乾隆皇帝曾在此閱看耕織活畫,極具水鄉村野情趣。與前湖一水相通的蘇州街,酒幌臨風,店肆熙攘,彷彿置身於二百多年前的皇家買賣街,諧趣園則曲水復廊,足諧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邊,還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點景建築非常好。後山後湖碧水瀠回,古松參天,環境清幽。
多年以來,頤和園管理處以「文化建園 」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大力推進頤和園的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環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觀為頤和園的核心保護內容,建立了完整的頤和園保護管理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頤和園加快了建設和保護的步伐,先後投入巨資恢復了四大部洲、蘇州街、景明樓、澹寧堂、耕織圖等景區,積極參與周邊環境改造,延續頤和園的歷史人文環境,恢復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設了國內園林系統內最先進的文昌院博物館。
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卓越的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徵。
【歷史沿革】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歷時15年竣工,是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 靜宜園、玉泉山 靜明園、萬壽山 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最後建成的一座。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同遭嚴重破壞。
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開始重建,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以海軍軍費的名義籌集經費)修復此園,改名為「頤和園」,其名為「頤養太和」之義。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結束。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898 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戊戌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洗劫,翌年,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後,再次動用巨款修復此園。1924年,頤和園辟為對外開放公園。
【區域劃分】
慈禧大力修復此園的目的乃為了避暑和頤養天年,她獨獨看中了這塊具有「萬壽」名稱的寶地。從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由於慈禧常需在這里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為此在園的前部專門建置了一個宮殿區和生活居住區,所以頤和園是一個兼具「宮」,「苑」雙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園林。全園可大致分為宮廷區和苑林區。
由於頤和園兼有宮和苑的雙重功能。因此,在進園的正門內建置一個宮廷區作為接見臣僚、處理朝政的地方。宮廷區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組成多進院落的建築群,佔地不大,相對獨立於其後的面積廣闊的苑林區,二者既分隔又有聯系。其中,以仁壽殿為中心,仁壽殿後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芸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後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芸館東側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是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所陳的銅龍、銅鳳、銅鼎等,雕制均極精美。樂壽堂面臨昆明湖,東面有德和園大戲樓,西接長廊,是慈禧居住的地方,「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庭院中栽植玉蘭、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 玉瀾堂在昆明湖畔。是光緒皇帝的寢宮。為一組四通八達的穿堂殿。正殿玉瀾堂,有東西兩配殿,東名霞芬室,西稱藉香榭。後檐及兩配殿均砌磚牆與外界隔絕,是頤和園中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
苑林區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體。萬壽山東西長約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約佔全園面積的78%,湖的西北端繞過萬壽山西麓而連接於北麓的「後湖」,構成山環水抱的形勢,把湖和山緊密地聯成一體。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樑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即是碧波盪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萬壽山後山、後湖古木成林,環境幽雅,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後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
【造園手法】
萬壽山,屬燕山余脈,高58.59米。建築群依山而築,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雲閣。後山有宏麗的西藏佛教建築和屹立於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還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樓台亭閣,登臨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徵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由於島堤分隔,湖面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使昆明湖益發神似西湖。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的玉峰塔影排闥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傑出範例。湖區建築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湖岸和湖堤綠樹蔭濃,掩映瀲灧水光,呈現一派富於江南情調的近湖遠山的自然美。
萬壽山的南坡(即前山)瀕昆明湖,湖山聯屬,構成一個極其開朗的自然環境。這里的湖、山、島、堤及其上的建築,配合著園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連續展開、如錦似綉的風景畫卷。前山接近園的正門和帝、後的寢宮,游覽往返比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區,所以園內主要建築物均薈萃於此。造園匠師在前山建築群體的布局上相應地運用了突出重點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築群,從湖岸直到山頂,一重重華麗的殿堂台閣將山坡覆蓋住,構成貫穿於前山上下的縱向中軸線。這組大建築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築物——帝、後舉行慶典朝會的「排雲殿」和佛寺「佛香閣」。後者就其體量而言是園內最大的建築物,閣高約40米,雄踞於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攢尖頂的形象在園內園外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軒昂,凌駕群倫,成為整個前山和昆明湖的總綰全局的構圖中心。與中央建築群的縱向軸線相呼應的是橫貫山麓、沿湖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這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前山其餘地段的建築體量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鑲嵌在蔥蘢的蒼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莊、典麗的中央建築群。
後湖的河道蜿蜒於萬壽山北坡即後山的山麓,造園匠師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與宮牆的局促環境,在北岸堆築假山障隔宮牆,並與南岸的真山脈絡相配合而造成兩山夾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寬有窄,時收時放,泛舟後湖給人以山復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為園內一處出色的幽靜水景。
後山的景觀與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林木蓊鬱,山道彎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築物大都集中為若干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境組成精緻的小園林。它們或踞山頭,或倚山坡,或臨水面,均能隨地貌而靈活布置。後湖中段兩岸,是乾隆帝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後山的建築除諧趣園和霽清軒於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餘都殘缺不全,只能憑借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模。諧趣園原名惠山園,是摹仿無錫寄暢園而建成的一座園中園。全園以水面為中心,以水景為主體,環池布置清朴雅潔的廳、堂、樓、榭、亭、軒等建築,曲廊連接,間植垂柳修竹。池北岸疊石為假山,從後湖引來活水經玉琴峽沿山石疊落而下注於池中。流水叮咚,以聲入景,更增加這座小園林的詩情畫意。
【主要景區】
1、東宮門區: 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台、庭院等。東宮門現在是頤和園的正門,它坐西朝東,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雲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徵。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後出入。
2、萬壽山前景區:景區由兩條垂直對襯的軸線統領,東西軸線是長廊,南北軸線從長廊中部起,依次為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萬壽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閣為中心,形成了一組氣勢雄偉、巍峨壯觀的建築群。東側有「轉輪藏」和「萬壽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側有五方閣和寶雲閣。登臨山頂,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3、後山後湖景區:位於頤和園最北部,建築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優雅恬靜,與前山的華麗形成鮮明對。一組西藏建築和江南水鄉特色的蘇州街,布局緊湊,各有妙趣。
4、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水面,佔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碧波盪漾,煙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卧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築。
5、佛香閣:位於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築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築;閣高41米,閣內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築精品。原閣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
6、長廊:長廊位於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的每根枋樑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餘幅,內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於中國古典名著。
7、排雲殿:在萬壽山前建築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二字取自郭璞詩神仙排雲山,但見金銀台」,比喻似在雲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雲殿與牌樓、排雲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
8、樂壽堂 :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中的主建築,原建於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
樂壽堂殿內設寶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風。座旁有兩只盛水果聞香味用的青龍花大磁碟,四隻燒檀香用的九桃大銅爐。西套間為卧室,東套間為更衣室。室內紫檀大衣櫃為乾隆時遺物。
樂壽堂庭院內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這里的玉蘭花很有名,現在邀月門前一株是乾隆從南方移植來的。
9、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為園中最大石橋。石橋寬8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石獅500多隻。
10、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築。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園時,改台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設計十分巧妙。
11、大戲樓: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里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於最高的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演神鬼戲時,可從「天」而降,也可從「地」而出,還可引水上台。
12、蘇州街:是後湖兩岸仿江南水鎮而建的買賣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宮女妝扮。皇帝游幸時開始「營業」。後湖岸邊的數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現在的景觀為1986年重修。
13、銅亭(寶雲閣):銅亭是中國目前尚存的工藝最精緻、體量最大的銅鑄品之一。建在佛香閣西側的五方閣院中一座高4米的漢白玉石座上始建於乾隆年間,高7.5米,重207噸。四面有菱花扇。雖為銅制,但完全按照木構架結構而做。東、南、西三面有門,門為四扇格扇門,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門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簾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為內外二層。
14、畫中游:畫中游是萬壽山西部一組重要景點建築。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兩層的樓閣,左右各有一樓,名「愛山」、「借秋」。閣後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後邊的是「澄暉閣」。建築之間有爬山廊。由於地處半山腰,建築形式豐富多彩,樓、閣、廊分別建在不同的等高線上,青山翠柏中簇擁著一組由紅、黃、藍、綠琉璃瓦覆蓋著的建築群體,酷似一幅中國山水畫。
15、智慧海:是萬壽山頂最高處一座宗教建築,是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佛殿,由縱橫相間的拱券結構組成。建築外層全部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藍色的琉璃瓦蓋頂,整座建築顯得色彩鮮艷,富麗堂皇。尤以嵌於殿外壁面的千餘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詞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該建築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又因殿內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
16、銅牛:銅牛在昆明湖東岸,十七孔橋東橋頭北側。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銅牛是為鎮壓水患而設。
17、玉瀾堂: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南臨湖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築。正殿玉瀾堂坐北朝南,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後門直對宜芸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發動宮廷政變後,曾把主張變法的光緒皇帝囚禁於此。
18、諧趣園:諧趣園在萬壽山東麓,是一個獨立成區、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清漪園時名叫惠山園」,是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後,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園內共有亭、台、堂、榭十三處,並用百間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園內東南角有一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
19、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萬壽山後山中部,是漢藏式的建築群。佔地2萬平方米,因山順勢,就地起閣。前有須彌靈境(現改為平台),兩側有3米高的經幢,後有寺廟群主體建築香岩宗印之閣。四周是象徵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北俱盧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東北、西北還有代表佛經「四智」的紅、白、黑、綠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層環狀「相輪」,表示佛經「十三天」。塔型別致,造型端莊美觀。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間有兩個凹凸不平的台殿,一個代表月台,一個代表日台,象徵著日月環繞佛身。
20、聽鸝館:原是乾隆皇帝為其母看戲所建,內有兩層的戲台,因古人常借黃鸝鳥的叫聲比喻音樂的優美動聽,故名之為「聽鸝館」。咸豐十年(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光緒時改建。在德和園大戲樓建成前,慈禧經常在這里看戲,宴飲。現在聽鸝館已成為專營宮廷菜式的餐廳,先後接待服務過上百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聽鸝館飯庄是著名的宮廷菜系飯庄。
『叄』 頤和園簡介和歷史
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後動用448萬兩百銀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
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為燕山余脈,山下有湖,稱七里澧、大泊湖 、瓮山泊、西湖。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置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瓮山前建圓靜寺,後荒廢。此後瓮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樂。明熹宗時,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
『肆』 頤和園簡介和歷史,以及昔日的輝煌
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始建於1750年,那時,中國的清朝正值盛世時期,疆土廣闊,國力強盛,是一個強大的東方帝國,當時執掌朝政的是清王朝第四位皇帝乾隆,他憑借自己對中國園林的理解和至高無上的權力以及國庫大量的存銀,以「興修水利、為母祝壽」為名,選定燕山腳下一處具有江南水鄉風韻的絕妙之處,吸收了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之精華,繼承了歷代皇家園林的成就,薈萃了全國的能工巧匠,連續施工15年,建成了這座規模巨大的皇家御苑,當時名為「清漪園」,成為三山五園中最能彰顯皇家氣派的一座園林。
其實不光是清漪園,在大部分的園林題名中,乾隆大都賦予深意,而清漪園則是直接以景觀特徵命名,沒有沿用慣例。這是因為自宣布建園祝壽開始,乾隆就立刻確定了山名和水名,並且寫下了《萬壽山昆明湖記》,其中深意已經說盡,所以概括整體風貌的園名反而難以確定,曾有「金海龍王廟行宮」、「萬壽山行宮」、「萬壽山別墅」等代稱,他們或從水論,或從山論,動工一年之後乾隆皇帝才把園子的名稱確定下來。
「清漪」一詞強調了園中的水景,畢竟這一景觀在皇家各園中最為突出,乾隆詩詠道:「一字由來不曾著,風流盡是得昆明!」。另外在三山五園中,清漪園不屬於朝政居住的離宮,這也是以景命名的原因。由於「萬壽山」名稱出現的很早,更適合祝壽初衷,因此在皇帝詩賦、宮廷記載或檔案中,「萬壽山」之名常常代替「清漪園」使用。乾隆時候每一座新園的建成,都要製作一方公文印璽,唯有這座清漪園製作了兩方,分別為「萬壽山昆明湖寶」和「萬壽山清漪園寶」。
自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九題名開始,至光緒十四年二月初一宣布改名為止,「清漪園」這個名稱沿用了137年,乾隆皇帝御筆「清漪園」匾文收藏於紫禁城乾清宮西暖閣。
乾隆之後,嘉慶、道光和咸豐也都曾游幸清漪園,不過他們留下的清漪園痕跡非常少。不幸的是,這座舉世無雙的清漪園在1860年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一起,被入侵北京的英法聯軍大量搶掠並且焚毀。
不過幸運的是,清漪園最終被重建。1886年,慈禧太後下令在清漪園的遺址上將其重建並於1888年改名「頤和園」。頤和園相比清漪園,減少並改變了不少建築,規模比起清漪園相差了不少,畢竟當時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晚清,無力復原曾經的清漪園。
在頤和園名稱之前,清代皇家宮苑中已經有數處有乾隆皇帝題寫的同名殿堂,寓意相同。位於紫禁城的頤和軒,避暑山莊的頤和書屋,都是乾隆皇帝預備自己歸政之後的頤養住所。而乾隆皇帝最早命名的「頤和殿」則是為皇太後所建,位於沈陽故宮,、是乾隆皇帝北巡盛京時為母親修建的寢宮。歷代清朝皇帝都注重孝行,康乾二帝更是身體力行,為後代所尊崇,尤其是乾隆皇帝為母祝壽的盛況,更是後來慈禧重修頤和園的借口。
曾經,這里為慶祝崇慶太後60大壽,從紫禁城到清漪園沿途設置萬壽彩棚,此後又在園中舉行了崇慶太後的70、80大壽。咸豐十年清漪園被毀後,同治皇帝曾經想修復圓明園供慈禧享樂,但是由於財政困難,戶部拿不出銀子,外加大臣們的堅決反對,此事才作罷。後來慈禧找了個理由,她表示「載湉已經到了親政的年齡,而自己要規整養老,於光緒十四年以光緒皇帝的名義昭告天下:萬壽山大報恩延壽寺為乾隆皇帝為母三次祝壽之地,她想繼承先輩典範,於是改清漪園為頤和園,殿宇適量修葺,以備臨幸。
光緒「遵循」祖上的孝行,慈禧「效仿」乾隆皇帝的歸政。於是挪用了乾隆皇帝的舊題以及海軍軍費的園林,就這樣名正言順了。隨著工程的完成,光緒十九年慈禧太後常駐園中,每年十月十日群臣再次祝壽。光緒甲午年還曾准備仿乾隆皇帝為母祝壽那樣從紫禁城到頤和園搭萬壽彩棚,但由於那年甲午戰爭戰敗,所以只好停止。
但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慈禧西逃,頤和園又一次遭受了一定的破壞。此後在1902年清政府又一次部分重修。縱觀三山五園的命運,頤和園算是經歷最大規模恢復的園林。清朝政治中心圓明園被毀之後,建築僅存遺跡,而且其文物流離失所了150年,而康乾時期輝煌一百多年的暢春園甚至連一個地名都沒有留下來。但頤和園經歷1903年重建以及後來共和國的修繕和復原,恢復了不少曾經的建築。另外頤和園是當今世界上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內涵最豐富的皇家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1998年,頤和園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東方皇家園林文化的代表。
『伍』 頤和園有什麽歷史文化價值
園林融匯了建築美、藝術美和自然美,它是科技和藝術相互滲透、交融的結果。中國的園林建築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世界園藝史中獨樹一幟,成就斐然。
幾千年來,在中國的大地上創建有成幹上萬的精美園林。頤和園就是現在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皇家園林,在中國的傳統園林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世界的園林建築中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1、文物收藏:
新中國成立後,頤和園園藏文物計有四萬余件,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書畫、古籍、琺琅、鍾表、竹器、樂器、根雕、雜項等,幾乎涵蓋了中國傳世文物的所有門類,並有不少外國文物;從價值上看,國家級文物有二萬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犧尊、緙絲長軸佛像圖等國寶級珍品。
2、建築格局:
頤和園自萬壽山頂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樑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
萬壽山後山、後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後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
3、重要事件:
頤和園是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5)頤和園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頤和園的開放時間:
旺季(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
大門開放時間:6:30——18:00
園中園開放時間:8:30——17:00
靜園時間為:20:00
淡季(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大門開放時間:7:00——17: 00
園中園開放時間:9:00——16:00
靜園時間為:19:00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頤和園
『陸』 頤和園的燦爛文化遺產資料
清漪園時期,乾隆皇帝對文玩多有搜羅,商周銅器、唐宋元明瓷玉及書畫很多,當時著錄的陳設達四萬余件,清廷內務府專門設立《陳設清冊》,建檔管理。
鴉片戰爭後,由於清朝國力轉衰,清漪園陳設有所裁撤,至咸豐五年(1855年)時實有陳設三萬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豐十年(1860年),包括清漪園在內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園林,皆遭英法聯軍野蠻焚掠。據英法聯軍劫掠後的清冊載,清漪園各處陳設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殘破不整。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浩劫,園藏文物又被毀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復頤和園並大力充實園內陳設。
新中國成立後,頤和園園藏文物計有四萬余件,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書畫、古籍、琺琅、鍾表、竹器、樂器、根雕、雜項等,幾乎涵蓋了中國傳世文物的所有門類,並有不少外國文物;從價值上看,國家級文物有二萬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犧尊、緙絲長軸佛像圖等國寶級珍品 。
(6)頤和園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頤和園是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頤和園東宮門外右側建一小型發電廠,稱「頤和園電燈公所」,供給頤和園電燈照明。該所與城內「西苑電燈公所」同為北京最早的發電設施。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西苑、頤和園電燈公所兩套發電機組及電燈設備均被毀壞。1902年,清政府籌銀12.49萬兩重修西苑與頤和園兩處電力設施。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苑電燈公所恢復發電;同年五月,電燈重新在頤和園亮了起來 。
『柒』 頤和園長廊的歷史文化和特點
長廊傳說
傳說,頤和園修建好以後,慈禧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時間要在這里「頤養天年」。
開始的時候,慈禧很是喜歡頤和園的江南景色,然而時間一長,就什麼都不覺得新鮮了,尤其是慈禧每天要從寢宮樂壽堂出來到湖邊散步,起初在路上還看一看左邊的水、右邊的山,到後來竟厭煩得哪兒都不想看了。慈禧心想:一眼望去山水全在眼前,四季不變,真是沒意思,如果在湖邊建造點兒什麼,讓我走一步就看一個景色該多好。那建造點兒什麼呢?她一時也沒有想好。
一日,心情煩悶的慈禧又要出去散步,王公大臣們忙順從並伴其左右,當一行人走到萬壽山下的南坡時,老天爺竟不分時候地下起了雨,太監李蓮英慌忙上前撐起雨傘並順勢觀察了一下慈禧的臉色。沒想到,此時慈禧的臉竟由陰轉晴了,李蓮英正在納悶,慈禧說話了:「雨傘真好,不僅可以遮風擋雨,還讓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緻,」眾人不解。
回到寢宮後,慈禧立即召見了工匠,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不久,在萬壽山的南坡與昆明湖之間出現了一條長長的走廊。
一代皇後的奇想,成就了一座美的長廊,讓我們追隨歷史,漫步在現實的長廊里.
特點
1、長達750米的長廊,無依靠。無磚牆的支撐,二百多年間,雖經多次暴雨狂風的襲擊,但卻未被吹倒過一次。
2、長廊如綵帶一般,把前山各風景點緊緊連接起來,又以排雲殿為中心,自然而然把風景點分為東西兩部分。
3、廊中夾亭,東西兩翼各有亭三座。這些亭軒既有點景作用,又有一定距離倚襯和支撐長廊的妙用。
4、長廊柁畫是園中最珍貴的藝術品
『捌』 頤和園為什麼沒有被列入世界十大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的列入,需要資源的唯一性,頤和園對中國來說,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是在世界范圍來說,不具有唯一性,它的價值跟故宮雷同,但是又沒有故宮的代表性。
『玖』 中國歷史文化遺產頤和園資料400字
那就是那個太後住的地方非常的美麗
『拾』 頤和園中 中國傳統文化體現在哪
頤和園,集中國傳統文化之大成,匯集中國傳統的吉祥文化的精髓,是「絕版的皇家園林」。
有人說她是風月無邊的園林;
有人說她是營造山水的絕唱;
還有人說她是一位傾國傾世的美人;
她兼有詩、畫、風水、儒、釋、道等多重因素,259年前乾隆的一次大手筆,造就了這個絕版的頤和園。那麼,你知道乾隆是如何精心設計園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嗎?
中國吉祥文化往往通過一種圖案來表達心中的祈福追求。而當今,如果從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個壽桃,而萬壽山佛香閣兩側的建築恰是蝙蝠兩翼的形狀,整體看來成了一隻蝙蝠,振翅欲飛。大多到過頤和園的知道頤和園的人則幾乎沒人知道這暗含「福壽」圖案的園林規劃布局。
頤和園的風水布局暗示了什麼?我們能從中能夠感受到什麼樣的中國吉祥文化呢?讓我們從《絕版頤和園》說起吧。(以下文位元組選自《絕版頤和園》撰文/李明新岳颺 攝影/姚天新等)
很多人說,乾隆因為一生6次南巡,酷戀江南景色,尤其對杭州西湖格外鍾情,因此在他所經營的園林中,均不遺餘力地追求再現江南山水風景和園林藝術之美。此話不假,譬如在圓明園中,乾隆就先後興建模仿西湖小有天園、龍井、花神廟等名勝景點,甚至還把園中另外九處景點也按照西湖十景來一一命名,湊成十景之全數。那麼在清漪園中有多少江南景色呢?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清漪園的大體形貌吧。清漪園為北山(萬壽山)南湖(昆明湖),西面是西山諸峰。但是,萬壽山的山體比較低矮,也不夠延展;昆明湖的水面大致為東南斜向的狹長形狀,山與水的關系有些疏離。怎麼改造呢?乾隆下旨將湖山整治工程與治水工程相結合。正如前文所述,首先將湖面向東、向北大大擴展,一直抵達萬壽山的南坡;然後將挖出來的土方堆在山的東半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山的形狀。結果是湖面更加遼闊,山更壯偉。
然後,他在湖面西側增添了一道幾乎與西湖蘇堤一模一樣的西堤,也把昆明湖劃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進一步把外湖分為兩個部分。這樣昆明湖就和杭州西湖一樣,變成了有內外幾層的「重湖」了。還有人說,考慮到杭州西湖中有幾個大小不同的島嶼成為重要的點綴,清漪園在挖湖堆山的同時,也特意在水面上保留了三個大島和兩個小島。這些說法也許都沒有錯。但是如果僅僅只是模仿江南,對乾隆的理解就顯得淺白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後,達到「山環水抱」的格局。
湖中仙島:昆明湖中象徵著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的島嶼是乾隆皇帝按照道家希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特別設計建造的。如果把長堤比作項鏈,那麼這三座島就像是三顆散落的寶石,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發出璀璨的光芒。它們剛好分別坐落在西堤劃分出的三個大小不等的湖面的中心位置,彼此遙相呼應。
為什麼要山環水抱?「山環水抱必有氣」,這是傳統風水的一條重要定律。有些人以為傳統風水是迷信、無稽之談,其實,傳統風水是一門通過特殊方式對影響人類身心健康因素進行研究的學問,它的本質是強調美——一種對人身心有益的感受。這種美是自然的、和諧的、柔秀的、令人愉悅的。因此,在傳統風水裡,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連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橋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腸之曲。而曲意味著什麼?含蓄、環抱、積蓄、有情,然後必然有勃勃生機。所以要「山環水抱」。可以說,這種思想既是中國園林文化之大極,也是中國文化之要義。而乾隆深諳此道。當疏浚昆明湖的工程完成以後,乾隆登臨萬壽山之巔,看到眼前遼闊的湖面和遠處的西山,他會有怎樣的想法呢?
二百五十多年後,也有一個人像乾隆一樣登臨萬壽山之巔,俯瞰四周的美景。只不過他並不是去布局亭台樓閣,而是去證實一個傳說——頤和園的風水特點:福山壽海。當北京西城區作家協會的成員之一的陸元,站在佛香閣前面時,他覺得有些遺憾,因為眼前昆明湖和萬壽山的輪廓看不出壽桃和蝙蝠的形狀,也就無從證實乾隆是否有意將「福壽」之意體現在園林設計中。
如果視角更高一點,是否就能看出來呢?陸元馬上找到自己的老朋友,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研究員夔中羽,請他找一張頤和園的遙感圖片。拿到遙感圖時,陸元多少有些激動,他清晰地看到占據了畫面五分之四的昆明湖外輪廓就像一個桃子,西堤像是桃子的中縫,昆明湖的入水口像是這個桃子的蒂一樣,而出水口就像桃子上歪著的尖兒。
昆明湖北岸的輪廓線呈拱形,就是蝙蝠的頭部,兩翼伸展就像是蝙蝠的翅膀。陸元甚至還從圖中找到了蝙蝠的兩個小爪子,即兩翼各有的伸出水面的亭子——對鷗坊和魚藻軒。
湖中仙島:昆明湖中象徵著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的島嶼是乾隆皇帝按照道家希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特別設計建造的。如果把長堤比作項鏈,那麼這三座島就像是三顆散落的寶石,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發出璀璨的光芒。它們剛好分別坐落在西堤劃分出的三個大小不等的湖面的中心位置,彼此遙相呼應。
這僅僅是一種巧合嗎?翻遍幾乎所有與頤和園有關的典籍資料,王道成也沒能找到相關的印證。不過他認為,這也可能不是巧合,因為頤和園里有很多這種題材的雕刻,比如有扇門上的圖案是5隻蝙蝠圍繞著1個壽桃,寓意五福捧壽。陸元在經過不斷調查後,也認為這不是簡單的巧合,他的論據有兩點:其一,乾隆疏浚昆明湖時,它的形狀和大小根本不受當時地理環境的限制,理論上說,可以挖成任意一種形狀,所以不排除有意挖成壽桃型,並將湖泥堆砌成蝙蝠狀,以迎合整個園子祝壽的主題;其二,乾隆期間,把福壽這種吉祥的寓意體現在園林藝術造型和建築形式裡面,有很多實例,比如圓明園方外觀建築遺址前方,就有兩個石塊砌成的壽桃形水池。
除了陸元,還有很多人熱衷於解讀頤和園地貌的秘密,比如有人覺得頤和園的山行水系更像一幅太極圖,昆明湖和萬壽山分別組成了太極圖中的S形的陰陽兩部分。如果說這種猜測多少有些臆想的成分,那麼昆明湖上3座仙島的設置,則無疑是道家希求長生不老思想的體現。自秦漢宮苑中模仿海上三山而形成的「一池三山」形制,始終是歷代皇家園林中山水布局的主要樣式,頤和園中有南湖島、藻鑒堂和治鏡閣3座鳥嶼,分別象徵了神話中海上的蓬萊、方丈、瀛洲3座仙山。
不過王道成指出,與園中少量體現的道教、儒家意味相比,祝壽禮佛才是這個園子的主題。在《萬壽山清漪園記》里,乾隆對三山五園的功能有詳細的劃分:暢春園用來侍奉母親,圓明園用於處理朝政,一水相連的清漪園和靜明園是在工作之餘放鬆的場所——散志澄懷。而清漪園中大面積分布的宗教建築,使祀神禮佛也成為其重要功能之一。事實上,這不僅是一種景觀需要,更是一種政治需要。
這一觀點同樣也得到了頤和園管理處研究室王鴻雁的認可,她曾專門研究了清漪園的宗教建築,在對各殿堂的神佛進行粗略統計後發現,園內佛像多達15000餘尊,而神像只有35尊,這懸殊的數字含義明顯:就其宗教性質而論,清漪園建築體現出以佛教建築為主的典型特徵。這些佛教主體建築又以特殊的形式出現:集中分布在中軸線上,並次第抬升,有大報恩延壽寺、慈福樓、羅漢堂、寶雲閣、轉輪藏、後大廟、雲會寺、善現寺等大大小小8座佛寺,此外周邊還分布著曇花閣等其他佛教建築。
乾隆以祝壽來報恩,自己也篤信佛教。當時,園內佛寺的活動相當多,萬壽山上香火繚繞。乾隆十八年(1753),佛香閣工程尚未完工,乾隆帝便在浴佛節前往大報恩延壽寺禮佛。大報恩延壽寺建成後,即使在新春佳節熱鬧之際,乾隆帝也會偷閑前往禮佛。在佛教的節日,乾隆帝更是不會忘記大報恩延壽寺的佛事,乾隆二十五年(1760)的佛誕日,乾隆前往大報恩延壽寺瞻禮後,還特地賦詩一首,重申了自己為母建寺祝壽的意圖——「慈壽希如山樣崇」。
1860年,清漪園被毀後,光緒十二年(1886)在廢墟上重建。但當時清王朝國力日衰,已拿不出大批的款項進行園林建設,修復清漪園尚且是挪用海軍經費秘密開工,所以更談不上對三山五園的全部修復了。於是重修的頤和園勢必要承擔起原來多座皇家園林所具備的主要功能,包括處理朝政、奉養太後和散志澄懷等,而這些功能對於光緒而言,處理朝政和奉養太後當然要比散志澄懷重要的多。所以,光緒重修的頤和園,實際上已經成為帝後理政、居住、游覽、慶典和外交的政治活動場所,成了紫禁城外的第二個權力中心,不再是乾隆極力營造的理想天國,也不再是一座僅供散志澄懷、祀神禮佛的行宮。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建築「佛香閣」在清漪園時究竟有幾層,還引發過不小的爭論。有人說這座建築原本修了9層,但英法聯軍侵佔頤和園時,被炮彈打掉了6層,僅剩3層;也有人說,9層的塔和佛香閣是兩個建築,同時存在。不過這個歷史的謎團在上世紀70年代末就被王道成解開了。
由於要重新編寫《頤和園》導覽的小冊子,王道成及耿劉同、葉捷春組成了一個三人寫作小組,四處去查找頤和園的歷史資料,這其中就包括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館藏的清朝樣式房圖紙。王道成在這堆從未被人研究過的資料里,發現了一張貼著兩個黃簽的圖紙,正是3層的佛香閣。其中一個黃簽上寫著「恭呈慈覽」,另一個寫著「依舊式重建」。「這兩個紙條說明什麼問題呢?首先說明這個圖是樣式房設計好之後,要送給慈禧審查的。另外『依舊式重建』這五個字,恰好說明被焚之前的佛香閣是3層。」王道成說。
可是為什麼會有9層說存在呢?難道是空穴來風嗎?王道成開始在史料中尋找證據。他發現,史料記載乾隆當時確實想要仿照杭州六和塔,在萬壽山頂蓋一個9層的延壽塔,但施工到第8層時,乾隆卻突然下令全部拆掉,改建成3層的佛香閣。什麼原因讓乾隆不惜成本突然做出這樣的改變呢?王道成認為應該不是簡單的工程事故,依照乾隆的處事習慣,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肯定要處罰有關官員,但這次卻沒有追究任何人的責任。後來乾隆的一首御制詩,給了王道成提示,這首詩的大意是說:乾隆南巡迴來後,為了給他母親祝壽,要在清漪園修一個9層的延壽塔,並在大西天仿照南京的大報恩寺修一個報恩塔,兩者遙相呼應。但是就在延壽塔即將竣工的時候,報恩塔出現火災,同時延壽塔也出現了嚴重坍塌的現象,乾隆認為這兩件事情絕非偶然,而是上天在向他提出警告,因此立刻下令縮小了兩座建築物的規格,於是就有了由「塔」變「閣」的史實。姚天新從攝影構圖的角度,有自己不一樣的理解。他認為乾隆是在蓋好第8層後,忽然發現9層的塔在萬壽山之巔稍顯突兀,在藝術上吹毛求疵的乾隆斷然決定拆掉,而選擇改建較矮的佛香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