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這件事被稱為商代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它使商朝出現了"百姓由寧,殷道復興"的政治局面,從此商朝結
A.盤庚遷殷
C.牧野之戰
B.四川三星堆
B.晉文公
B.(1,2,3,)
A.老子
❷ 什麼是商朝歷史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國家的物質
盤庚遷殷是商朝歷史發展關鍵性的轉折點。 ,國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斷積累
盤庚繼位後,決定遷都於殷。
自盤庚遷都殷後,商族才定居下來不再遷徙。 從此,政局穩定,諸侯來朝,商朝遂強盛起來。
❸ 商朝末期的歷史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從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時間。總的來說,商朝是處於奴隸制的鼎盛時期,奴隸主貴族是統治階級,形成了龐大的官僚統治機構和軍隊。奴隸主對奴隸既可以買賣,也可以隨意殺死;奴隸主死後還要由奴隸殉葬,從商朝帝王顯貴們的陵墓中可以看到,殉葬的奴隸少則幾十,多則上千。
在作為商朝鼎盛階段的武丁時期以後,相繼為王的是祖庚和祖甲兄弟兩人。祖甲的情況和武丁類似。《尚書·無逸》篇說:「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作其繼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於民,不敢侮鰥寡。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祖甲可能對商朝的一些制度進行過改革,周祭制度即為祖甲所創。在卜辭中他被稱為父甲,祖甲和帝甲。廩辛是祖甲之子,在位時間不長。其弟康丁,《史記·殷本紀》作庚丁,關於他田獵的卜辭數量很多。康丁子武乙不僅和康丁一樣酷好田獵,而且以蔑視天神著稱,《史記·殷本紀》說他「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叩辱之;為革囊,盛血,僇而射之,命曰射天」。他去河、渭之間田獵時被雷震死。武乙子文丁,又被稱為文武丁、文武帝。為了遏制周的勢力興起,文丁曾經殺掉周王季歷。帝乙是文丁之子,曾對東南方的一些方國部落大規模地用兵。據卜辭記載,帝乙繼位後的第十年九月,率眾和侯喜等從大邑商出發,經雇、商、毫、攸、杞等地到達今淮河下游一帶征伐人方,第二年五月才返歸。過了5年,帝乙再次征伐人方。他還用五十月的時間征伐孟方(今河南雅縣南)。這些都表明向東方經營是帝乙注目之所在。
帝辛名紂(或作受),為帝乙之子。《史記·殷本紀》說他「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一位天分甚高的人物。但是紂驕傲拒諫,生活奢侈。古本《紀年》說「殷紂作瓊室,立玉門」。相傳紂在邯鄲以南、朝歌(今河南淇縣)以北的廣大區域里建造離宮別館。紂王十分暴虐,設置了炮烙之刑。他重用讒毀善諛的費中、惡來等人,誅殺和廢逐比干、箕子、商容等賢臣,致使商朝的大師、少師、內史等官員持祭器、樂器、圖法等叛紂而奔周。關於紂王末年商朝的形勢,紂兄微子曾說,「殷罔不小大,好草竊姦宄,卿士師師非度,凡有罪辜,乃罔恆獲。小民方興,相為敵讎。今殷其淪喪,若涉大水,其無津涯」,可見已經相當嚴重。致使紂玉覆滅的另一個方面的重要原因在於許多方國部落對商朝態度的轉變。紂王醢九侯脯鄂侯囚禁周族首領西伯於羑里,使得不少方國部落叛紂。西伯之臣閎夭等獻美女奇物良馬等以後,西伯才被紂赦免。紂的時期,周族迅速崛起,《論語·泰伯》篇說周文王時期「三分天下有其二」,《史記·周本紀》說周武王時期「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可見許多方國部落都投靠了周。這時候,紂仍不改悔,化續與諸方國部落為敵,並向東方大舉用兵,討代東夷,雖然取得不少勝利,但也耗損了國力,使商朝走向覆滅,所以《左傳》說「紂克東夷而殞其身」。
大約在前11世紀中期,紂發大軍抗拒周武王所率武裝,可是兵無鬥志,在朝歌郊外的牧野之戰中前徒倒戈。紂王兵敗之後,逃登鹿台,身穿綴滿寶玉的華麗衣服,自焚而死。紂死後,其子武庚受封於周。周初三監叛亂被平定之後,周以微子代武庚。盡管「殷祀」還保存了很長時間,但作為一個朝代而言,紂王之死則是商朝壽終正寢的標志。
武王伐紂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它是商衰周興的轉折點。在《尚書。牧誓》中,對這次大戰的經過曾作了簡略的記載,是我們了解這次大戰的最早文獻。武王伐紂發生在什麼時候?《牧誓》開篇曰:「時甲子昧爽」,僅有紀日,而無明確的年代。因此,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懸案。 我國有記載的確實紀年始於公元前841 年。在這之前的史事年代均要通過推算得到。由於上古史料的缺乏,人們推算的武王伐紂年代簡直令人無所適從。胡厚宣在《古代研究的史料問題》中列舉了前人的十二說法:即公元前1130年、前1123年、前1122年、前1117年、前1116年、前1111年、前1078年、前1067年、前1066年、前1150年、前1051年、前1050年、前1047年。加上樑啟超提出的前1027年,唐蘭提出的前1075年(《新建設》1955年第3 期),丁山提出的前1029年(《商周史料考證》),章鴻釗提出的前1055年(《中國古歷析疑》),凡16種,使武王伐紂的年代問題變得撲朔迷離。這些說法中,以公元前1066年、前1122年、前1027年說最有代表性。 前1066年說最早由日本新城新藏據南北朝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在《東洋天文史研究。周初之年代》中提出。後來,範文瀾的《中國通史》、齊思和的《中外歷史年表》等也採用了此說。前1122年說源於劉歆的《世經》和《三統歷》,此說曾影響了後世的很多學者,但也有人批評劉歆的推算是「欲以合《春秋》,橫斷年數,損夏益周」(《後漢書。律歷志》),肆意縮短夏、商年數而妄增周朝年數,主觀因素太多。前1027年說自梁啟超在1922年提出後,雷海宗的《殷周年代考》、陳夢家的《西周年代考》皆主張此說。 特別是郭沫若的《中國史稿》採取此說後,在國內外史學界,得到了很多人的承認。此說原本於《史記。周本紀》裴駰《集解》引:「《汲冢紀年》曰:『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即從周幽王最後一年(前771 年)上溯257 年,便是前1027年。 近年來,人們又對武王伐紂年代進行了推算,提出了新的說法。黃寶權等對前1027年說「稍事推進」後,提出了前1029年說。他們依據《國語。周語下》「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和《史記。天官書》「作鄂歲,歲陰在酉,星居午」等記載,認定武王伐紂在「酉年」,但用於支推算,從周幽王亡上溯257 年的結果卻非「酉年」,其最接近的酉年是前1032年。那麼是否可斷定前1032年就是武王伐紂之年呢?不能。原來史書上所用的歲星紀年法並不準確,每隔86年要誤差一年,257 年間正好誤差3 年,「減去誤差數得出前1029年就是武王克殷的絕對年代。」再進一步推算後得出結論,武王伐紂之戰是在這年的「周歷二月五日黎明前打響的」(黃寶權、陳華新《周武王克殷年代考》,載《華南師院學報》1979年第4 期)。 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先生利用電子計算機及大行星攝動而求得的這三千多年中的運動軌道,將我國歷史上各次可能是哈雷彗星的記錄加以分析考證後指出:如果武王伐紂時出現的彗星是哈雷彗星的話,「那麼武王伐紂之年便是公元前1057~1056年」(《哈雷彗星的軌道演變的趨勢和它的古代歷史》,載《天文學報》第十九卷一期)。因為《淮南子。兵略訓》中曾寫道:「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其顯示的天象是木星出現在東方的天空上,同時還有彗星出現,頭向著東方。根據1910年4 月19日哈雷彗星的出現逆推40次回歸過近日點,發現在前1057年3 月7 日,哈雷彗星距地球甚近,在這年的頭3 個月里都能看到它,其天象正與《淮南子》記載相同。那時,木星運行在張宿中,正當鶉火之次,與《國語。周語下》所說的「武王伐殷,歲在鶉火」相合。趙光賢據此認為,天象是客觀存在而又有規律可尋的,用電子計算機來算四千年前的天象,並與史料相結合,「推算出來的年代就是可信的。」從史料的考證上,趙光賢進一步充實 和支持了前1057年說,並指出「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史記。周本紀》集解)中的「至幽王」,不是指幽王亡年(前771 年),而是即位之年(前782 年),而「二百五十七年」的「五」、「七」兩字應顛倒過來,這樣推算出來的武王伐紂年代才是正確的:即771 加11(幽王在位年數)再加275 ,共為1057年(《從天象上推斷武王伐紂之年》,載《歷史研究》1979年第10期)。 何幼琦根據天文歷法的知識和方法,通過推算文物、文獻中有關的紀時,也考證了武王伐紂的年代。在推算方法上,以1980年為起點,推算尺度用現代天文常數,回歸年(歲實)為365.2422日,朔望月(朔策)為29.530588 日。何幼琦先通過《小盂鼎》、《庚嬴鼎》的銘文間接地推算出康王元年(前1013年)和成王元年(前1030年),然後依據《史記。周本紀》「既克殷後二年……武王病……有瘳而後崩。……周公乃行政當國,……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的記載,逆算斷定:「克殷之年,當在成王元年前七年又二年」。即前1039年,並算出大戰就發生在這年的元旦(正月甲子胐)。 所以說,武王伐紂是一次利用節日,出敵不意,遠途奔襲的成功戰例(《周武王伐紂的年代問題》,載《中山大學學報》1981年第1 期)。 一個歷史年代的推算竟引起人們的廣泛注目,並提出了19種考證結果,這在史學研究中是非常罕見的現象。雖然上述諸說結論迥異,但各有所據,難道武王伐紂的年代真是紛紛然而不可定一嗎?正確的年代只能是一個,但究竟是哪一年,還有待於努力探討。
❹ 商朝歷史的三個階段是什麼
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重要朝代,從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600年時間。
❺ 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轉折點是哪個朝代
漢代以前,商人地位很高
漢代開始,重農抑商
宋代,商業發展到達巔峰
宋以後,由盛轉衰
❻ 為什麼說盤庚遷殷是商朝歷史發展的轉折點
商王盤庚遷殷的原因
(1)殷地的土地比較肥沃,自然環境和現在的都城淹比起來,無論是建設都城還是發展農業生產,都會比現在的情況要好.
(2)抑制奢侈,倡導節儉,藉以緩和階級矛盾.太甲以後,商朝歷代的君主和奴隸主貴族們,過著腐化的生活.奴隸和奴隸主之間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奴隸們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而遷都以後,一切都得從頭做起,王室、貴族將會受到抑制,這樣階級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緩和.在《尚書·盤庚》中記載了盤庚對臣民的演說詞,將遷之時,盤庚指責貴族中有貪求財富的亂政官吏,既遷之後,他又告誡官吏不要積聚財物,應施惠於民.
(3)通過遷都鎮壓異己,鞏固王位.商代前期,對王位紛爭十分激烈,造成的直接後果是商王的權威削弱和貴族的勢力膨脹,通過遷都可以改變貴族優勢,削弱貴族實力,是商王的慣用措施.據《尚書·盤庚》記載,盤庚遷都時的阻力主要來自貴族,盤庚利用「天命」和「先王」兩面旗幟對反對的貴族發出威嚴警告,遷都後進一步強調,不管與商王血緣關系的遠近,遭罪者處死,立功便封賞.
(4)有些小國和少數民族起來反叛,遷都可以避開那些叛亂勢力的攻擊,都城比較安全,外部的干擾少了,統治就可以穩定很多. 仲丁以後,王室多次遷都.如稟甲遷於相(河南內黃東南),祖乙遷於邢(河南溫縣東)等.據說在盤庚以前,先後遷了五次.如此頻繁遷都的原因,由於史料缺乏,無法確切地說明.而由仲丁到陽甲,前後五代九王,多次發生「弟子或爭相代立」,史稱「九世之亂」. 到盤庚繼立時,政治上的混亂現象仍然相當嚴重,階級斗爭也日趨激烈.盤庚為挽救政治危機,決定再一次遷都,他選擇了「左孟門而右漳、滏,前帶河,後背山」的殷作為新都所在.但是無論貴族或平民,都反對遷都. 因此,在遷都前後,他反復勸說貴族,要求他們一同遷往新都,共同作出一番新的事業.同時,又嚴厲告誡眾民,要他們隨同遷往,不然就要斬盡殺絕. 遷殷以後,「行湯之政」,政治局勢逐漸趨於穩定,社會經濟和文化也隨著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局面. 商朝盛期 在商代後期的273年間,殷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中心. 從盤庚遷殷以後,商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到武丁時期便達到了商代後期的極盛時期. 商王朝與周邊各部,雖然因統治者之間的貪欲引起了一些沖突和戰爭,但各地人民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們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共同創造了商代的燦爛文化,對祖國各地的開發作出了貢獻. 中央官職 夏初確立了王位世襲制度,由夏到商的王位繼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繼,而輔之以兄終弟及.由於嚴格的王位繼承製度沒有完全形成,在商代中期,連續發生「弟子或爭相代立」的現象.到武丁以後,嫡長子繼承製度才逐漸確立,王室內部逐漸趨於穩定. 以王室為中心的眾多貴族,他們有的是許多「舊邦」的舊族,而更多的是王室近親不斷建立的新宗,由此而產生「多子族」. 這些新舊貴族,有的受封在外地建成侯伯之國,有的在王室擔任各級官職.他們是商王朝的支柱,也是奴隸主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 復雜體制 商代的國家機構不斷擴大,形成為相當復雜的體制. 大致說來,在商王之下,地位最高、權勢最大的有冢宰或師尹. 稍次於冢宰而常置的高級官尹稱為卿士,有司徒、司空、司寇、司馬等,都是重要的政務官.他們各有僚佐,總稱為「多尹」或「百僚」. 在「多尹」以下,還有分掌各項具體事務的「多宰」、「小臣」,他們直接為王室管理各項具體事務.他們與「多尹」並列,合稱為「百執事之人」.
❼ 商朝歷史事件並寫出簡要過程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專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屬的王朝。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以「商」為國號,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後,商朝國都頻繁遷移,至其後裔盤庚遷殷(今安陽)後國都才穩定下來,在殷建都達273年,商朝又被後世稱為「殷」或「殷商」。
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後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餘年。末代君主帝辛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後自焚而亡。
❽ 這件事被稱為商代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它使商朝出現了「百姓由寧,殷道復興」的政治局面,從此商朝
A |
❾ 商朝從繁榮走向衰落是什麼時期
從商建國至盤庚執政,歷經4次遷都。約公元前1312年~公元前1285年,陽甲死,其弟盤庚繼位,為了解決王室內部糾紛,於是決定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西北),但遭到不少商民的反對。盤庚便利用宗教對商民們進行威懾恫嚇,說先王們都按照天帝的意志遷了幾次都,我也經過占卜,「卜稽曰:其如台」,因此遷都的計劃得到天帝的允許,並不是我個人的意願。你們要服從天帝的旨意,否則上帝就要懲罰你們祖先的靈魂。商民們不敢違背天帝的旨意,跟隨盤庚遷至殷地。從此安定下來,直到商紂滅亡,共歷8代,12王,計273年。
殷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作為商代後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立位置的最早的一個都城。盤庚遷殷雖然披上一件神意的外衣,但卻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商遷殷後,政治有所改善,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文化都得到很大發展。盤庚遷殷成為商代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後,殷城逐漸荒蕪,時間一久,變成廢墟,慢慢被埋在地下,後人稱為殷墟。自盤庚遷殷到商辛(紂)亡國共273年,國號也稱殷,一般也稱作殷代。整個商代也稱為商殷或殷商。殷墟被發掘以來,已從墓內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大多數為青銅器和陶器。司母戊方鼑為商代青銅器珍品,堪稱世界之最,是世界最大的青銅器。殷墟還出土了1.5萬片以上甲骨卜辭,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反映了殷商文化高度發展的史實。
從繁榮走向衰落的商朝(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這是商朝從繁榮走向衰落的時期。約前14世紀末,商王盤庚為了抑制奢侈惡習,緩和階級矛盾,把都城遷至殷,商朝從此擺脫轉輾遷徒的局面,開始迅速發展並興盛起來。自盤庚以後,商又稱殷。從盤庚傳到紂共8代12王,雖只有武丁和祖甲比較賢明,但商朝還是鼑盛一時。這一時期,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青銅技術蓬勃興起,教育文化開始出現,尤其是青銅文化,成為商朝最具代表性的光輝寫照。甲骨文的出現,為我國文明走向世界跨出了決定性的一步。在農業生產上,金屬開始用於生產工具, 大大提高了生產力。與此同時,畜牧業也發展到了很高階段。這一時期的手工業種類很多,分工細密,有效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但是大多數統治者講究享樂淫逸,殘暴不堪,尤其是紂王,使得商朝最終告亡。
❿ 歷史上轉折點有哪些轉折點
夏朝的建立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是「家天下」的開始
秦朝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專,秦王嬴政屬大舉修馳道,驪宮,長城,兵馬俑
1840年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由封建社會轉向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孫中山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1年)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中國共產黨的建立(1921年),中國革命的轉折點,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建立黃埔軍校
1927年南昌起義
1935年遵義會議,黨的歷史上生死存亡的轉折點
1936年底的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一直團結對外,共同抗日.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1945年國共和談破裂,開始了三年內戰,中國共產黨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
1949.10.1開國大典,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56三大改造後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階段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O(∩_∩)O我是初二學生,兩年用的都是人教版的歷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