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推薦關於軍統的歷史書籍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大,常常進攻別的國家。 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 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罷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 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敢機智,也許能解決這個難題。 趙王把藺相如找來,問他該怎麼辦。 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來。那時候秦國理屈,就沒有動兵的理由。」 趙王和大臣們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 藺相如到了秦國,進宮見了秦王,獻上和氏璧。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把璧真的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藺相如知道秦王絲毫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一回到驛館,就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趙王和大臣們商議說∶「去吧,怕有危險;不去吧,又顯得太膽怯。」藺相如認為對秦王不能示弱,還是去的好,趙王才決定動身,讓藺相如隨行。大將軍廉頗帶著軍隊送他們到邊界上,做好了抵禦秦兵的准備。 趙王到了澠池,會見了秦王。秦王要趙王鼓瑟。趙王不好推辭,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看秦王這樣侮辱趙王,生氣極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 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這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 有一天,藺相如坐車出去,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順眼了。他們說,藺相如怕廉頗像老鼠見了貓似的,為什麼要怕他呢!藺相如對他們說∶「諸位請想一想,廉將軍和秦王比,誰厲害?」他們說∶「當然秦王厲害!」藺相如說∶「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於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後,他們倆成了好朋友,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❷ 軍統康澤職務及歷史
康澤(1904—1967),字兆民,湖北襄樊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三期。國民黨著名特工,中華復興社創始人之一,復興社的名字就是康澤所取。同時也是三民主義青年團三位創始人之一(另外二人為劉健群、陳立夫),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名字也是由他建議而被採納的,其受蔣中正之寵信可見一斑。
康澤曾留學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1928年畢業,但不認同馬列主義,認為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回國後不久建議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採用俄國保衛局制度(格別烏),保護政權。初在南京國軍總部任侍從副官,中原大戰結束後,1931年經蔣批准成立南昌行營別動總隊,康澤任少將總隊長,在江西剿共時期為蔣所重用。在紅軍曾建立過的根據地,康澤的別動總隊特別活躍,督促地方進行清剿,恢復政權行使。在紅軍長征之際,蔣派薛岳率中央軍追剿紅軍進入川、康、貴、滇地區,每個縣都有康澤的別動總隊,以之監視地方共產黨與左派分子,作用極大。
康澤所帶領的別動總隊(共產黨稱為特務武裝,而康澤不認為自己為大特務),其隊員的成分,乃是收容黃埔軍校的失業學生而組成。按期別有校尉之別,人數初為數百人,後來發展至數以萬計,當年的劉伯龍、公秉藩等將軍都是康澤系要人。1932年後,康澤擔任過中華復興社中央幹事與書記及國民黨中央委員,深受蔣的器重,即成為共黨所謂蔣中正的十三太保之一。1933年,蔣中正在廬山成立中央軍校特別訓練班,任用康澤當主任,招收各省高中畢業生,每期數百人,爰成為康澤集團的政治骨幹。
有人認為康澤不僅是蔣中正的愛將,一度亦為蔣蓄意培植的接班人之一;但後來蔣經國自俄歸來,且在贛南頗有表現,康澤與蔣經國為爭三民主義青年團組織處長和團中央領導位置及青年軍的編練工作而發生直接沖突,終不敵蔣經國。他長期控制的別動總隊,改編為新28師、新29師,編為第66軍,遠征緬甸。康澤想任該軍軍長,但何應欽認為康澤沒有作戰經驗未予批准,改由張軫充任。抗戰勝利後,蔣中正派康澤出國考察,1947年回國,就任第15綏靖區中將司令官。1948年襄樊戰役中,襄陽城破,康澤被俘,蔣中正曾在軍事會議中肯定地說:「我所知道的康澤,是不會被俘的,很可能像張靈甫那樣壯烈成仁。」事實上康澤受共黨改造13年後出獄,並被安排在中共全國政協委員會任文史專員。同樣身屬戰犯,與康澤相處十年的李以劻曾言:康澤思想仍忠於蔣中正,雖經改造仍無多大改變,更談不上有認罪服輸的心理,表面上痛罵國民黨與培植他的校長蔣中正,共產黨宣稱改造成績很好,但實際上康澤對於共產黨是仇恨的,對共產黨私下亦有微詞。
毛澤東曾講過「農民對於康澤是不能饒恕的」等話,共產黨與康澤長期勢如水火,雙方都沾滿了對方的鮮血,所以康澤沒過得了文化大革命這關,其下場是半夜被紅衛兵打得半死,後被拖進秦城大牢,傷重而亡。
❸ 中統的中統與軍統的演變歷程
1928年初,國民黨在中央組織部中設立專職情報的「黨務調查科」,此時,軍隊系統也有「參謀本部第二廳」,負責軍事諜報與電訊偵測;1931年,「中華民族復興社」(又稱「藍衣社」)的秘密核心組織「力行社」下設「特務處」,從事情報暗殺活動。1932年,黨務調查科擴充為「特工總部」,1935年改組為「黨務調查處」。
1937年4月,徐恩曾負責的「黨務調查處」與戴笠負責的「力行社」合並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陳立夫任局長;原調查處為一處負責黨務,仍由徐恩曾任處長;原力行社為二處負責特務,仍屬戴笠管理。可以看出,初創階段的國民黨特務機關,組織機構變動相當頻繁。
1937年七七事變全國抗戰,1938年初國共達成合作,隨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和抗日戰爭的不斷深入,共產黨在國統區由完全秘密轉為公開;人民的抗日愛國運動亦日益高漲,勢不可擋。1938年春,蔣介石借口抗日戰爭時期國難當頭,為了防止日諜漢奸活動,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抗戰力量,在3月29日召開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把原有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改組,擴大成為3個公開的特務組織:
一、以第一處為基礎,建立隸屬中央黨部秘書處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或中統局),局長由國民黨中央秘書長朱家驊兼任,徐恩曾任副局長,由徐負責日常實際工作。
二、第二處擴大為隸屬軍事委員會辦公廳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首任局長由陳立夫兼任,戴笠任副局長。這個局簡稱「軍統」。
三、隸屬軍事委員會辦公廳的特檢處(主管郵電檢查)。
中統局的全稱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抗日戰爭時期發展起來的國民黨特務機關。它和「軍統」都是蔣介石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的重要工具。中統局在國民黨各省、市、縣黨部都有有分支機構,以黨政機關、文化團體和大中學校為活動重點,特務活動遍及全國。他們網路黨羽、特務的手段和對中國共產黨的破壞活動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捕風捉影,亂抓亂捕,製造了許多冤獄。
中統局特務組織的原始機構是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內的黨務調查科,它成立於1928年2月。在1928年—1931年這段時間內,陳立夫、張道藩、吳大鈞、葉秀峰、徐恩曾先後擔任調查科主任一職。1930年徐恩曾繼任後,開始了他對中統特務系統長達15年的直接領導,直到1945年2月,蔣介石突然下手令,免去他「本兼各職,永不錄用」,由葉秀峰繼任。
調查科最初分設采訪、整理兩個股,各設總幹事一人,下設幹事、助理幹事若幹人。1930年夏為了加強對付共產黨的力量,調查科內又增設了一個「特務組」,除一般特務活動仍由采訪股負責外,舉凡對共產黨的調查研究、密謀策劃以及被認為屬於最機密的情報搜集、破壞指導統由該組負責。該組的負責人由調查科采訪股的得力幹事顧建中擔任。1930年夏,該科也增設了一個「言文組」,其任務是負責搜集各省市的報章雜志、各種進步刊物以及國外的華文刊物,分門別類加以剪貼,逐日送科主任轉部長參閱。該組由整理股幹事劉清源負責。1932年秘密成立「特工總部」,地點設在南京道署街今瞻園路132號瞻園內。該部迄1938年撤銷之時止,前後共七年時間。特工總部是一個完全秘密的組織。它成立後即在各省、市、縣和國民黨特別黨部內陸續建立了下屬機構「特務室」,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地方還設立了秘密「行動區」。
1934年,蔣介石為統一特務組織,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內設立調查統計局(這與後來以戴笠為首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兩碼事),以賀耀祖為局長,陳立夫為副局長,下設3個處:一處為黨務處,徐恩曾任處長;二處為軍警處,戴笠任處長;三處為郵電檢查處,丁默任處長。1935年,國民黨中央機關擴編,黨務調查科改為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處。調查科和黨務調查處均設於南京丁家橋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內,在二樓西南角兩間房子內辦公。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於1938年成立,至1947年前後歷時9年。在這9年中,其組織之龐雜,人員之眾多,罪惡之重大較其他各階段為甚。中統局開始設於湖北漢口的黃陂路,後遷到重慶儲奇門葯材公會大樓樓上。1939年7月始遷到中山二路川東師范。1946年遷到南京道署街(即今瞻園路)。中統局成立後,原特工總部宣告結束。
1947年4月中統局改頭換面,歷稱中央黨員通訊局(簡稱黨通局)。
1949年2月,國民政府黨通局劃歸內政部領導,改稱內政部調查局,簡稱內調局。
國民政府敗退寶島台灣後,於1954年10月,又將內調局改組為司法行政部調查局。
軍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國民黨統治集團為維護其統治而設立的特務組織。1938年8月成立。
軍統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主要負責人為戴笠。軍統局內勤組織有軍事情報、黨政情報、電訊、警務、懲戒、訓練和策反等八處、六室、一所;外勤組織在各在城市設「區」,在各省設「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別班」。其基本組織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
當年「軍統局」特務,專門以監視、逮捕、綁架和暗殺等手段,進行反共活動。另一方面,軍統特務在抗日戰爭時期深入淪陷區,製造針對日軍的恐怖活動,對打擊日本侵略和漢奸,起了一定作用。
1946年戴笠乘坐飛機失事死後,軍統局進行改組,其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並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軍統局的正式名稱亦改為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為局長。專責保密防諜工作,確保國家安全。
1949年,軍統主要機構撤至台灣。1950年,保密局恢復正式編組,於台北士林芝山岩設立局本部,以持續執行國內保防工作及情報搜集之重責大任,並主導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案及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案等白色恐怖。
1955年,情報機構改制。保密局改組為國防部情報局,專責執行戰略預警情報搜集、研整之任務。保防偵查等業務撥歸「司法行政部調查局」接管。
1984年發生江南案,當時之情報局長汪希苓亦被捕入獄,情報局再次大改組。1985年7月1日,情報局與國防部特種情報室並編成立軍事情報局,隸屬國防部參謀本部,受參謀總長直接指揮。其總部在台北陽明山下的芝山,設有情報學校訓練間諜,軍方內部稱該處為山竹營區。
❹ 15「軍統」及「中統」發揮了怎樣的歷史作用
中統與軍統是國民黨歷史上兩大著名的特務組織,他們共同為國民黨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常識歷史篇。
❺ 軍統的歷史
軍統系統
軍統局全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軍統的成立基礎是中華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1日,蔣介石命令戴笠組建該處,並擔任處長,戴笠屬黃埔系軍人派,該處一直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同年,又成立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戴笠兼任調查局第二處(特務處)處長。1934年7月,戴笠繼鄧文儀任南昌行營調查科(特務科)科長。1935年初,調查科並入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
1938年8月,統計局二處擴充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復興社這支山寨隊伍給正式招安進軍委直屬,並入軍統局。由此軍統局正式成立。的
軍統局同中統局類似,由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賀耀祖兼任局長,副局長戴笠負實際責任。軍統局是按軍隊編制的,中央機關設八處六室一所,外勤設區、站、特別組。
軍統局負責軍、憲、警部門以及對外的情報安全工作(類似今天美國的CIA)。但是由於軍統局成立後不久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形勢嚴峻,軍統局也擔負了一些諸如對行政機關、交通、金融等要害部門的監控,這樣後來就引起了與中統局的許可權沖突。
1946年3月,該局副局長戴笠墜機死亡,6月,蔣介石對該局進行改組。由軍事委員會第二廳與軍統局合並組成國防部二廳(國防部由軍委改組而來),廳長鄭介民。原軍統局核心系統改組為以毛人鳳為首的國防部保密局。
軍統局還有兩點不得不說:一.軍統局為終身特務。二.抗戰期間軍統局大為發展,在敵後進行了大量的破壞、暗殺活動。
再送你一個中統
中統系統
中統局全稱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電視劇上那種證件封皮上印「中統」二字是不對的,而且大小尺寸也差好多。中統成立基礎是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為首的CC系分子掌控的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科長徐恩曾。1935年黨務調查科升格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務調查處,直屬於黨中央(亦即蔣系國民黨中央),處長由徐恩曾擔任。1937年黨務調查處並入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軍統)第一處(黨政處),仍由徐恩曾任處長,但一處實際上仍是獨立於軍統局的一個系統,這時的軍統亦是老軍統系統,並非一般電視劇中的新軍統系統。
1938年3月29日的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蔣介石提議設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8月,蔣介石對軍事委員會調查局進行改組,調查局第一處擴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擴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這才是新軍統系統)。這樣中統局就正式成立了。
中統局的人事組織中,由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兼任局長,但實際負責工作的則是副局長。民國三十八年敗離大陸前擔任局長的有陳立夫、朱家驊;擔任副局長的有徐恩曾、葉秀峰。中統局內設人事科、專員室、經濟調查處、交通處、統計處;以及一、二、三組(分別負責訓練、黨派、情報工作,所以二組直接大搞特務活動的說法也是不對的)。中統局組織設立依附於各級黨部機關,在各省市設調查統計室,省以下設專員負責「統計調查」。
中統局負責除軍、憲、警等軍事部門外的情報安全工作。實際工作中也是基本上維持在這個范圍之內的,因為軍統局也不允許他干涉越權。中統局的工作重心在黨政機關內部,另一個重點就是暗中打擊一切反對派政黨,尤其是共產黨。此外對於社會輿論、思想言論也負有監控責任。(類似現在美國的FBI)
1947年中統局改名為黨員通訊局,1949年改名為內政部調查局,習慣上仍稱為CC或中統。內調局隸屬於國民政府行政院內政部,事實上仍屬蔣系中央掌控。伴隨著國民政府的全面敗退,中統局後來也迅速的在大陸消散了。中統局的另一個衰落原因是,權高震主,尾大不掉。蔣系中央不會允許這種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所以另外扶植了軍統系統作為牽制。
❻ 軍統簡介
詳細:
中國國民黨設立的特務組織。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1938 年8月成立。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建)、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建)。主要負責人為戴笠。特工人員最多時近5萬名,分布到國民黨的軍隊、警察、行政機關、交通運輸機構,乃至駐外使領館,專門以監視、綁架、逮捕和暗殺等手段進行活動。軍統局在許多地方設有集中營、秘密監獄和看守所,囚禁和迫害共產黨人、進步人士和革命學生。1943年軍統和美國海軍參謀部情報署合作,共同組成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抗日戰爭期間,軍統也從事一些搜集敵方情報並對敵施行恐怖活動,因此,對打擊日本侵略者及漢奸起了一些作用。1946年軍統局進行改組,其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並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秘密核心部分組成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為局長。1949年,軍統主要機構撤至台灣。
軍統的抗日歷史
「軍統」,全稱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BIS)。其前身為蔣介石於1928年創立的「藍衣社」(一說為1932年)。1934年4月,蔣介石將南昌行營調查科與藍衣社特務處合並,成立軍事委員會特務處,由戴笠(黃埔6期)任處長。1937年4月,蔣介石重組特務機關,以加強搜集共產黨人情報,組成「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中央黨部秘書長陳立夫兼任局長。「軍統局」內設兩處,第1處負責黨務調查(即後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前身),由徐恩曾(黃埔4期)任處長;第2處為特務處,戴笠擔任處長。1938年9月,第2處另立門戶,升格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仍由戴笠一手掌管,內設軍事情報處、黨政情報處、電訊情報處、警務處、懲戒處、訓練和策反處、特種及心理作戰處、特種技術研究應用處。
「軍統」(BIS)在其最鼎盛的時期,擁有特工以及各類准軍事的交通警察大隊共約10.2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勢力滲透至黨政、軍事、教育、文化、警務各個層面。在整個第2次世界大戰中,BIS一直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效率最高同時也是電訊破譯技術最先進的情報機關。而那時,CIA前身美國戰略情報署(OSS)不過才剛剛起步而已。
抗戰中,軍統特工在抗日戰爭時期深入淪陷區,製造針對日軍的恐怖活動,而隸屬BIS的各個「游擊司令部」和「交通警察大隊」則深入日寇佔領區開展廣泛的游擊戰,對打擊日寇和漢奸,起了不小的作用。
刺殺、顛覆
1938年,日軍佔領上海後,為穩定局面,有意拉攏有影響的中國上層人物出面組織所謂的「臨時政府」。經過一番斟酌後,日本人選中民國初年擔任過內閣總理的唐儀。唐經反復考慮後接受了日本人的邀請,晚節不保。蔣介石知道此事後,怒不可遏,著令BIS「剪除附逆」。
1938年,就在唐儀接受邀請出面組織「政府」後三個月,潛入上海的BIS「敵占區行動組」便用斧頭結果了他。
在隨後的時間里,BIS 先後策劃了對殷汝耕(組織『華北自治政府』的大漢奸)、季雲卿(上海青幫『通』字輩大佬,汪偽『76號』後台老闆)、汪精衛、周佛海等大漢奸的刺殺行動。盡管這些行動並未完全成功,但無疑有效地震懾了投敵叛變人員。
破譯偷襲珍珠港密電
1940年4月,蔣介石為集中對日本軍隊電訊密碼的破譯力量,下令BIS「特種技術研究應用處」(6處)加強對日情報工作。在6處中,有一人名叫池步洲,1908年生,福建閩清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曾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工作,並與日本姑娘白濱英子結婚,生有一子二女。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出於愛國赤誠,毅然沖破重重阻力,挈婦將雛回到祖國。1939年2月,正值何應欽准備在軍政部內組建破譯日本軍事密電的機構,池步洲應邀參加,擔任了軍政部軍用無線電總台第43台主任,不久改稱軍政部研譯室,池仍任主任。經他摸索、研究,破譯了日本外務省外交密電的電碼,從中收集到一些很有價值的日軍情報,獲得軍政部頒發的光榮獎章。1940年4月,池步洲領導的軍政部研譯室奉命並入6處。
1941年5月開始,池步洲在破譯的日本外交密電中,發現日本外務省與檀香山日本總領事館的往來電報數量突然劇增,被破譯出的有六七十封,內容總的是,日本外務省多次要求檀香山日本總領事館報告:美軍艦艇在珍珠港的數量、艦名;停泊的位置;進、出港的時間;珍珠港內美軍休息的時間和規律(答復是「星期天」);夏威夷氣候情況等。他把譯出的電報交給組長霍實子,霍也很重視,指示池步洲繼續密切注意日本有關珍珠港的往來密電,一有破譯立即上報,並且指示池步洲每月專就此事寫出報告,上報侍從室。池步洲按指示每月寫出報告,並將有關內容摘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在「文化大革命」紅衛兵抄家中,這個筆記本有幸逃過了劫難,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下面抄錄的兩則電報,就是記錄在這個筆記本中當時日本外務省與日本駐檀香山總領事館的往來電報:
其一:發報:檀香山,喜多總領事
收報:東京,外務大臣
日期:1941年5月13日
電文:
(一)11日停泊在珍珠港的艦艇如下: 轉
戰艦11艘重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10艘驅逐母艦2艘驅逐艦35艘潛水母艦1艘潛水艇12艘運輸艦15艘
(二)航空母艦××號,由兩艘驅逐艦護航,正在××海域航行中。
其二:
發報:東京
收報:檀香山
時間:1941年9月24日
等級:絕密
電文:今後你必須盡量按下列所示,報告艦艇活動狀況:
(一)珍珠港分5個水域:甲水域(佛德島與武器庫之間)乙水域(佛德島之南及西)丙水域(東流之江面)丁水域(中央流之江面)戊水域(西流之江面及其通路)
(二)軍艦與航空母艦只須報告其在港停泊者。
(三)扼要說明艦型、艦種。
(四)凡有二艘以上的軍艦靠港時,盼照實登記。
12月3日,池步洲又於12月3日破譯出一份日本外務省致日本駐美大使野村吉三郎的特級密電:
(一)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本,只留一種普通密碼本,同時燒毀一切機密文件。
(二)盡可能通知有關存款人將存款轉移到中立國家銀行。
(三)帝國政府決定按照御前會議決議採取斷然行動。
池步洲破譯出這份密電後,激動不已,結合他半年多的時間里所破譯的日本外務省與檀香山日本總領事館的往來電報,他已感到日本要對美國「採取斷然行動」了,他把這份密電立刻交給組長霍實子,並說出自己的判斷:
(一)日本對美進攻的地點可能是在珍珠港;
(二)發動戰爭的時間可能選擇在星期天。
霍實子也同意這樣的分析,當即提筆簽署意見:「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駐華大使川越,曾向日本駐華各領事館發出密電:『經我駐滬陸、海、外三方乘出雲旗艦到吳淞口開會,已作出決定,飭令在華各領事館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電報本子』,說明日寇已決定對我發動全面戰爭。現日本外務省又同樣密電飭令日本駐美大使館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本子,這就可以判明日本已經快要對美發動戰爭了。」對於這個重要情報,霍實子也不敢怠慢,馬上送交代主任毛慶祥,毛閱後,立即親自送到侍從室。
據蔣介石侍從室第六組組長唐縱在1941年12月5日所寫的日記記載:「三日東京東鄉發往英領各地領事電稱:『電報密本O密O密各留存一份,其他全部焚毀之,完畢後,立即以明電Haruna示知,又秘密及重要文件,全部焚毀之。以上系准備不測時而考慮者,仍希寧靜。』查此種電報,『八·一三』前夕,日外相亦曾致電青島、濟南、廣州等地,著即焚毀密本。今忽見此電文,其將臨於日英美戰爭,可想而知也。」唐縱的這則日記所記,日本外務省發出的密電,與池步洲所記,雖然收報單位有所不同,但所記發報時間都是12月3日,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的5天。
軍統局破譯出日本海軍將要偷襲珍珠港的密電後,由駐美國使館副武官、軍統駐紐約站站長肖勃通知美國海軍,但孤立主義情緒泛濫的美國當局懷疑是中國挑撥日美關系,未引起重視,以致釀成嚴重後果。
抗戰期間,軍統局的正式在冊人員和學員,在抗日戰爭中犧牲者就達18000人以上,而抗戰結束時全部注冊人員為4萬5千餘。其他附屬人員犧牲者更眾。
❼ 中統和軍統各是什麼 由來和發展
。「軍統」的前身和班底是1932年春成立的三民主義力行社特務處。力行社是蔣介石召回集黃埔答少壯軍人滕傑、賀衷寒等20餘人建立的秘密政治核心組織,對外用它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相稱。力行社特務處也稱作復興社特務處,於1932年4月1日定為創業紀念日,「軍統」的歷史就從這時算起。
):「中統(局)」是國民黨C.C系領導人陳果夫、陳立夫所控制的特務組織,其前身就是由C.C系分子所組成的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科。調查科成立於1928年2月,最初分設采訪、整理兩個股,1930年調查科內增設「特務組」和「言文組」,以對付共產黨和負責搜集各省市的報刊雜志內容和言論。1932年中央組織部將調查科擴編為特工總部。1935年黨務調查科升格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務調查處,直屬蔣系國民黨中央。1937年,黨務調查處並入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一處。
❽ 國民黨軍統
軍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國民黨統治集團為維護其統治而設立的特務組織。1938年8月成立。
軍統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主要負責人為戴笠。
軍統局內勤組織共有八處、六室、一所;外勤組織在各在城市設「區」,在各省設「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別班」。其基本組織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
1946年戴笠乘坐飛機失事死後,軍統局進行改組,其公開特務武裝部分與軍委會軍令部二廳合並為國防部第二廳,由鄭介民任廳長;秘密核心部分組成國防部保密局,毛人鳳為局長。1949年,軍統主要機構撤至台灣。
中統是國民黨CC系陳果夫、陳立夫控制的全國性特務組織。即中國國民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它正式成立於1938年8月,其前身是1928年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
中統局由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兼任局長,實際由副局長負責。陳立夫、朱家驊先後任局長、徐恩曾、葉秀峰先後任副局長。中統局在國民黨各省、市、縣黨部都有有分支機構,以黨政機關、文化團體和大中學校為活動重點,特務活動遍及全國。
到了台灣,中統沒有了,只有軍統,陳立夫到了美國,開辦養雞場,日子過得很苦。後來,軍統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台灣的安全部門。
1949年蔣家王朝覆滅,「中統」和「軍統」隨著國民黨大陸統治的解體也在大陸覆滅了。但「中統」和「軍統」不少高級官員及分支機構的高級特工大都輾轉至台灣,成為蔣介石在台灣組建情治系統的中堅力量。
蔣介石逃往台灣後,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實現其「光復大陸」的美夢,仍然繼續苦心經營他的特務組織,發展情治系統。所謂情治,就是情報治安的簡稱。
在1949年9月至1950年12月二年多的時間里,台灣當局先後成立了「統一、強化所有情報工作」的政治行動委員會、台灣情報工作委員會,以分析、研究、綜合情報為主要任務的總統府資料室,以訓練、派遣特務為主要任務的「革命行動委員會」,以專門搞武裝游擊騷擾活動為主要任務的「國防部」大陸工作處和黨務系統的國民黨改造委員會第六組等幾個特務機構,並相繼調 整了保密局、內調局和國防二廳三大特務系統的人事,蔣經國出任「總統府」資料室主任。
1952年,蔣介石進一步改組台灣的特務機構,把「革命行動委員會」撤銷,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下設第二組和第六組兩個特務機構,負責以大陸為主要目標的「敵後建黨」和「心理作戰」等特務活動。隨後又設立了「國家最高國防會議」,蔣介石自任主席。
1954年10月,蔣介石仿照美國在國家安全委員會下設中央情報局的模式,在「最高國防會議」之下,。以「總統府」資料室為基礎,成立了「國家安全局」,隨著「國家安全局」的設立,「國防部」保密局和內調局等特務機構也相應地進行了調整:以保密局為基礎,將大陸處和內調局所屬對大陸進行派遣活動的機構改組為「國防部」情報局,成為專門對大陸進行特務活動的機構;以「內政部」調查局為基礎,將保密局中負責「保防」的部門劃歸「司法部」領導,成立「法務部」調查局,專門對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地進行特務活動。
1958年5月,蔣介石又將「國防部」二廳改組為「國防部特種軍事情報處」(簡稱「特情處」),1961年5月,它又擴編為「國防部特種軍事情報室(簡稱「特情室」)、專司搜集軍事情報和勾聯策反活動。同時在「保密局」骨乾的基礎上,組建負責島內安全的警備總司令部和憲兵司令部。上述各情治機構,形成了密布於台灣各地的情治網,成為維護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和鎮壓人民的工具。
此後,還陸續地進行過多次調整,如1972年5月,以國民中央委員會的第三組為主體和第六組的一部分合並為國民黨中委會海外工作委員會;1973年,又將中委會第二組全部和中六組的另一部分合並成為國民黨中委會大陸工作委員會。蔣經國、李登輝主政台灣時,也先後對台灣的情治系統進行改組和強化。比如
1987年,將警備總部改組為「海岸巡防司令部」等等。現將台灣的各情治機關簡介如下:
(一)「國家安全局」
「國家安全局」是台灣國民黨最高的情報指揮機關,於1954年10月,由「國防部」保密局、「內政部」調查局、「國防部」大陸工作處、「總統府」資料室合並而成,由鄭介民出任首屆局長。按照該局的《組織規程》稱:「國家安全局隸屬於國家安全會議」,掌握下列事項:
1、提供國家決定政略戰略參考資料。
2.審定國家安全工作、政策與方案,並對大陸、海外、國內各項工作之執行、負督導、考核與協調、聯系之責。
3.審核各情報、治安機關之情報與調查資料。
4.統籌、計劃國家安全工作人員之訓練與工作技術之研究。
5. 審查各情報、治安機關經費概算之編配、並考核其有效使用。
6.考核各情報、治安機關之人事業務。
7.督導該局《組織規程》第3條所列各機關之紀律。
該局《組織規程》還規定,「國家安全局」對台灣其他各情機關在業務上起督導、考核和協調作用,統籌台灣的安全及對外情報工作。它雖直屬「總統府」的「國家安全會議」,但它每年30億元新台幣的預算卻編在「國防部」內的參謀本部,其人事任免也需經「參謀總長」同意。
「國家安全局」本部設在台北市,本部下轄5個處、一個辦公廳和一個國際關系研究中心。
第一處,負責對大陸的情報活動,並作政策性的設計和督導。 第二處,負責對海外情報活動的督導和合作。
第三處,是該局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一個處,主要負責台灣島安全政策的設計與督導。
第四處,負責對大陸及國際情報的研究和分析。
第五處,負責通訊與特種器材的研究。
辦公廳,主要負責對該局的行政管理。
國際關系研究中心,是台灣最重要的公開情報研究機構,專門從事對大陸情況和世界重大或熱點問題進行研究。
除此而外,該局還設有高級情治人員訓練班、安全乾部訓練所,在蓮花島還設有訓練中心。
「國安局」在美國、日本、德國都派有特派員,官階一般為中將,特派員之下設有工作組,每個工作組都設有組長和若干組員,專事情報活動。據傳播媒體披露,這種工作組共有60個散布於五大洲,其中在美國就有11個,在香港、沙烏地阿拉伯、加拿大各設2個,香港的工作組是搜集大陸情報的據點。
蔣經國當政時期,指示「國安局」成立「安康」和「安華」兩個中心。「安康」是「國安局」國際電信監聽工作的代號,又叫「電訊發展室」。「安康中心」的國際電信監聽工作主要是由設在新店的一個正式名叫「科學情報研究室」的單位負責執行,其任務.通過電信監聽和破譯密碼,獲得以軍事為主的情報。「安康」的編制十分龐大,工作人員總數比「國安局」本部的人數還要多。該中心設有7個處,處長的官階均為上校,執行「安康」專案的工作人員大多數都出身於空軍通信電子機構。
「安華」是「國安局」島內電話監聽工作的代號,辦公地點據說是設在「總統府」大樓內,其任務是監聽黨外人士和偵察對象的電話。1990年3月,許多屬於「非主流」的國民黨黨政要員,紛紛購置反監聽器材以求自保,但由於「安華」監聽手段高明難測,許多國民黨要員仍然難逃被「安華」竊聽。
「國安局」與29個國家和地區的情報機關有合作關系,合作的方式主要有情報交換與人員訓練等等。比如為了和美國中央情報局更好的合作,特設了一個「中美情報交換會議」的組織,其核心由「國家安全局」局長、美國中央情報局駐台灣負責人、「國防部」情報局局長、國民黨中央執行會主任、大陸工作委員會主任等人組成,由蔣經國主持定期召開會議,交換情報,商討對大陸的情報特務活動。美國中央情報局每年都要派副局長規格的人到台灣聽取台灣「國安局」的情報匯報,不定期地派專家到台灣提供國際及大陸咨詢,「國安局」也派中共問題專家到美國報告情況。該局還曾派員到以色列摩薩德受訓。
1991年以來,「國安局」在台情治系統改革調整中,進一步強化了對外情報工作功能,擴大子第一處、第二處的人員編制,增加了設施,又把第三處管轄的業務撥給「調查局」、 「警政署」、「憲兵司令部」,該處僅作為分析單位存在。新設第六處,負責管理密碼,加強對世界各國,尤其是日本和東南亞各國的信號情報
戴笠[1](1896一1946)身高167CM
小名春風,字雨農。浙江江山人。早年曾在浙軍周鳳岐部當兵。後脫離部隊到上海,在交易所結識蔣介石、戴季陶等人。1926年入黃埔軍校,畢業後任蔣介石侍從副官。1928年開始進行情報活動。1930年建立國民黨第一個特務組織調查通訊小組,深得蔣介石寵信。1932年3月,蔣介石為加強特務統治,先組織力行社。後在南京秘密成立「中華復興社」(又名「藍衣社」),被任為特務處處長。
以殘酷無情著稱的戴笠,號稱「蔣介石的配劍」、「中國的蓋世太保」、「中國最神秘人物」等等。曾密令刺殺了無數漢奸偽軍,日寇大小官員頭目,為抗日事業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1938年特務處擴大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任副局長。1942年.美蔣聯合組成特務機關「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戴兼為主任。1943年,兼任國民政府財政部緝私總署署長,不久又兼任財政部戰時貨物運輸管理局局長。1945年被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933年6月暗殺民權保障同盟副主席楊銓,同年11月捕殺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第二軍軍長、共產黨員吉鴻昌,次年將上海《申報》主持人史量才刺殺於滬杭道上,種種血腥事件,都由戴一手布置。1946年3月17日,戴笠從北平飛往上海轉南京途中因飛機失事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