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電子產品發展歷史

電子產品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8 14:02:15

『壹』 家電的發展史急

海爾集團是在1984年引來進德國利勃海源爾電冰箱生產技術成立的青島電冰箱總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家特大型企業。海爾集團在總裁張瑞敏提出的「名牌戰略」思想指導下,通過技術開發,精細化管理、資本運營,兼並控股及國際化,使一個虧空147萬元的集體小廠迅速成長為中國家電第一名牌。創業初期,只有一個產品,全廠職工不到800人,現在海爾擁有42大門類8600餘規格品種的名牌產品群,職工2萬多人。海爾從引進冰箱技術起步,現在依靠成熟的技術和雄厚的實力在東南亞、歐洲等地設廠,並實現成套家電技術向歐洲發達國家出口的歷史性突破。

海爾集團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

名牌戰略階段(1984--1991年),用七年的時間,通過專心致志乾冰箱的過程實施了名牌戰略,建立了全面質量管理體系。

多元化戰略發展階段(1992--1998年),用七年的時間,通過企業文化的延伸及「東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念,成功的實施了多元化的擴張。

國際化戰略階段(1998--),以創國際名牌為導向的國際化戰略,通過以國際市場作為發展空間的三個三分之一的策略正在加快實施與進展。

目前,海爾已在海外發展了62個經銷商,30000多個營銷點

『貳』 電子書的發展歷史

電子書是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反展而誕生的一種數字書籍形式。任何一種事物產生都是有原因的,下面就介紹一下電子書的產生背景和電子閱讀的開發現狀。

[編輯]電子書的產生背景
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全世界的人們提前很多年享受到虛擬網路世界給人們帶來的幸福與快樂,信息的快速傳遞和思想情感的充分交流是IT和Internet給人們帶來最為美好的一面。但是IT和Internet經濟的泡沫,卻讓過早的享受這一切的人們也付出了代價,尤其是使投資者們損失了巨額的資金。

當帶有許多泡沫的網路大潮退卻的時候,人們發現海灘上還留下了電子郵件,資訊的快速瀏覽和尋找,聊天和免費的互動娛樂,除了這樣幾件東西以外,還有另外一件東西,那就是電子書。電子書簡介,請參見條目:電子書

網路的存在,無疑會使傳統的精神文化產品受到沖擊。人們歡迎電子書,但是電子書卻不能違背產業發展的規律,也不能無視資本的力量。不然我們絕對不會看到:現在所有新出的「書籍、雜志和報紙」原本都已經數字化了,可就在面向讀者的最後一關——出版,沒有將「數字化」進行到底,仍舊使用的是紙張。如果說,這是由於技術的原因而不能實現以電子顯示的方式進行大眾閱讀,那麼這顯然不是正確的回答。

[編輯]電子書閱讀器具的開發現狀
美國
l 、Microsoft PC機操作系統及工具軟體王國的事實上的統治者,同時憑借內容格式和經營閱讀平台方面的技術優勢,期望通過eBook產業闖入經營內容的王國。 2、 Gemstar 美國新聞集團為主要股東的NSDAQ上市企業,准備在IPG和eBook方面找到未來消費類電子產業中最具發展力的增長點,並於1999年徹底的收購了美國ebook閱讀器最著名的兩家公司Rocket Book 和SoftBook. 在專用閱讀器方面准備實行技術壟斷控制。 3、HP&Adobe HP無疑是IT公司中的佼佼者,尤其在列印機語言方面HL已基本形成了業界的標准。而Adobe公司以PS語言與之抗衡,特別是其網路上的PDF格式更加著名,目前60,70%以上的西文電子文檔都使用該格式。這兩家公司豈能放棄eBook方面的積累優勢,都投入巨資,希圖佔領未來的肥沃市場。4、 Franklin 美國著名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品牌,且擁有自己的內容渠道,但其ebook的形象是稍大一點的PDA形象ebookman,目前出貨量在美國號稱第一,但年出貨量仍然小於10萬台。

日本
l、 Toshiba(東芝) 憑借著其綜合的優勢,在非揮發超大容量存儲器、數字版權處理、存儲卡和顯示技術方面頻頻出大手筆,據說在ebook閱讀器方面也投入了巨資開發。
2、 Sony(索尼) 在許多的電子類終端產品都有長線的投資,其在PS2方面的成功,使得全世界的業內人士清楚的看到,沒有系統、內容和運營的全面服務,很難在未來的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Sony在ebook產品所涉及部分大舉投資,是其本能的反應。 3、 MEI(松下) 松下SD卡全系列技術和盟員的出台,不但在版權和半導體技術上進行了集成,而且在盟員的聯合和新品的開發上都採取了全新的模式,可謂出手不凡。e平台方面的全面投入,使得他在未來的經營中取得了綜合優勢,ebook已經被松下聚焦為重中之中的旗艦產品。

中國
l、 (港台)漢文化傳信 香港上市公司,中文倉吉輸入法的發明人朱邦復為整體的領軍人物,協同人民教育出版社大力開展中文學生課本的工作,理念宏達、手筆龐大,核心技術為字型檔、操作平台和中文MCU.
2、北大方正 依據多年來,在華文出版界和報界的排版系統和相關設備的行業優勢,大舉進攻網路出版,並搶占內容格式(CEB與XEB)方面的制高點,以形成事實上的標准,目前主要的戰略是:廣泛與出版界聯合,建立網路出版的依託平台,同時密切與國內外的硬體閱讀器廠商合作。
3、南開津科 專心致力於電子書閱讀器具的研發,生產「翰林電子書」,廣泛與網路出版、傳統出版商合 作,重點突破閱讀器具與版權控制的瓶頸,為形成新型的產業構築堅實的基礎。
4、遼寧秦通 遼寧出版集團與美國矽谷一家公司合資,其「掌上書房」,主要仿製Rocket Book,缺乏可競爭的技術核心,運營思路是內容和閱讀器一起上。
5、 湖南遠景科技 整體思路和概念十分類似一Rocket Book, 內容有湖南出版集團的支持。
6、北京伯通 推出主要針對中小學市場的「綠色電子書包」,其實是擴大的PDA,技術主要來源於台灣的PDA廠商。

『叄』 誰知道電子製造業的發展歷史

電子製造業是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產業,其經營過程函蓋了研發、工程、采購、生產、質量、銷售、物流、服務、財務控制等一系列重要環節,龐大的數據流通、頻繁的業務往來、多變的排程,復雜的生產工序,讓企業難以掌控,很難實現預期經營目標。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促使近年來電子製造業向亞洲的轉移逐步深入,中國成為電子產業發展最活躍的地區,由於中國國情的特殊性,逐漸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加工工廠,同時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競爭與挑戰。主要體現在:一、產業、技術融合加快,使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增大;二、貿易摩擦呈增長態勢,特別是在中國企業迫切要求「走出去」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壁壘、知識產權糾紛等對中國企業出口形成障礙;三、電子產品價格不斷降低,而成本卻在上升,這使得電子製造商的贏利空間更加微小;四、客戶要求的服務質量越來越高,環保觀念逐步增強,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企業要想發展,贏得更大的利潤空間,不得不突破傳統尋找新的出路;重視管理、控制過程,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良品率,才能使企業更具競爭力;精細管理,有效控制,才能掌控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各個關鍵環節,提高獲利能力。

電子製造業ERP行業解決方案

一、行業分析

電子製造業是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產業,其經營過程函蓋了研發、工程、采購、生產、質量、銷售、物流、服務、財務控制等一系列重要環節,龐大的數據流通、頻繁的業務往來、多變的排程,復雜的生產工序,讓企業難以掌控,很難實現預期經營目標。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促使近年來電子製造業向亞洲的轉移逐步深入,中國成為電子產業發展最活躍的地區,由於中國國情的特殊性,逐漸轉變為世界最大的加工工廠,同時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競爭與挑戰。主要體現在:一、產業、技術融合加快,使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增大;二、貿易摩擦呈增長態勢,特別是在中國企業迫切要求「走出去」的情況下,國際貿易壁壘、知識產權糾紛等對中國企業出口形成障礙;三、電子產品價格不斷降低,而成本卻在上升,這使得電子製造商的贏利空間更加微小;四、客戶要求的服務質量越來越高,環保觀念逐步增強,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企業要想發展,贏得更大的利潤空間,不得不突破傳統尋找新的出路;重視管理、控制過程,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良品率,才能使企業更具競爭力;精細管理,有效控制,才能掌控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的各個關鍵環節,提高獲利能力。

二、行業特點

1、客戶需求多變,交期短,插單頻繁,要求製造商備料,訂單變化大,難把握。

2、產品結構穩定。但產品升級快,版本多,控制復雜。

3、生產周期短,對生產計劃,物料計劃及采購、倉庫等部門的協調配合要求高,多種生產方式並存(自製,外協)。

4、產品質量受重視,良品率要求高。

5、多品種,小批量,返工頻繁,大部分生產可逆。

6、生產方式多樣。有的企業按照訂單生產,有的企業採用訂單結合預測生產,有的企業以預測為主生產,有的可能三種生產方式兼有。

7、成本核算復雜,成本難以真正的分攤到每一個產品。

8、供應商交期不好把握,一些主元器件交期長,需做市場預測,提前預訂或倉庫備貨。

9、供應商根據付款條件經常月底提前送貨,增加庫存資金積壓。

10、通用物料存在物料替換,做物料計劃時應充分考慮。對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要求很高。

11、物料種類繁多,發料數量大,普通物料需要發備料,經常出現二次發備料的情況。

三、行業困擾及解決方案

1、電子產品結構復雜,物料種類繁多,性質復雜。

■解決方案

天尊ERP提供專業的物料管理模塊。編碼唯一性控制,人工審核物料是否生效,源碼控制物料的用途,系統自動識別物料是否需要備料。ABC編碼進一步優化物料管理。避免了物料重復,極大降低物料使用出錯幾率。

2、產品升級快,版本多,管理復雜。

■解決方案

天尊ERP提供完善的BOM管理模塊。方便的BOM信息錄入,通過BOM復制功能,產品升級只要復制原來的BOM,進行簡單修改。即可減少工作量,又降低錯誤的發生概率。引進了組合BOM的理念,一個組合的BOM相當於多種產品的集合,用戶通過選擇產品的功能就可以得到標準的BOM。大大減少了工程部門的工作量。

3、電子產品供應商眾多,如何篩選優秀的供應商是電子業管理的重點

■解決方案

天尊ERP提供供應商管理子模塊,記錄了供應商的基本信息。透支額度、付款條件,支付貨幣的設置,方便了與財務對帳。供應商業績報表自動統計采購交期、送貨品質,方便企業評估供應商,幫助企業篩選優秀供應商。

4、生產周期短,對生產計劃,物料計劃及采購、倉庫等部門的協調配合要求高,多種生產方式並存(自製,外協)

■解決方案

天尊ERP根據采購提前期、製造提前期等要素,提供了物料需求可行性分析,對物料的當前庫存,現行分配,當前缺料量,在單量,品質控制數量,短缺數量,本期可用數量整合分析。自動生成申購單,縮短做生產計劃,物料計劃的周期,增強了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

5、電子製造業采購物料眾多,價格變化快;采購訂單數量繁多,跟蹤困難,容易造成交期延長。

■解決方案

天尊ERP提供完整的物料價格管理,公用與特殊價格的定位;嚴格的采購審核,全程的采購單追蹤及監控,實時反饋采購單從下單到品質(QC)質檢入庫的狀況。配套報表有追溯功能,能分析某一階段的采購狀況。對交貨日期的控制,可避免供應商月底提前送貨。

6、倉庫管理混亂,庫存難以控制,需要的物料倉庫沒有備料,不需要的卻出現了呆滯料。

■解決方案

天尊ERP提供理想庫存的理念,存貨功能能靈活設置不同用途的倉庫,物料間位置可清楚知道物料在倉庫的具體存放位置,規范了倉庫管理;安全庫存實現對物料庫存的監控,提供決策依據,優化物料的庫存。配套報表可追溯某一階段進出庫記錄。

7、盤點困難。電子製造業物料型號規格多,盤點工作繁重,盤點周期長,需要停工,倉庫凍結,影響正常作業。

■解決方案

天尊ERP提供了完整盤點管理功能。可依據倉庫物料類別盤點;可對一種物料存放在倉庫不同位置的數量進行統計。配套的報表把系統庫存量與盤點實物數量對比,自動計算出數量及庫存金額的差異。

8、生產過程管理混亂,成品/半成品報廢數量多,卻又難以發現是哪個環出現問題。

■解決方案

天尊ERP提出生產過程式控制制,精益生產的理念,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縮短交期,改善安全,提升士氣。提供的「途程」功能,靈活的班組分配,細化的生產工藝,明確的工序,使生產過程更加流暢;完整的工令功能對每個生產工序實行監控,自動統計直通率,提供良品率分析,讓用戶准確掌控每個生產環節。

9:成本核算復雜,電子產品零件多,采購次數頻繁,物料成本核算工作量大,人工成本分攤難 。

■解決方案

天尊ERP提供行業成本、理想成本、標准成本、實際成本等多種成本相比較,精細的成本核算,把成本真正分攤到每個產品,提出目標理念,強調過程式控制制。

10、電子業供應商,客戶復雜,存在多種付款方式,多貨幣的。應收、應付帳統計復雜,對帳煩瑣。

■解決方案

天尊ERP提供的財務模塊,實現了多貨幣共同使用,多匯率之間的轉換,以本幣核算;規范的財務流程,清晰的應收應付明細報表,最大限度的降低風險,簡化對帳。

11、多點辦公。

目前許多公司擁有不同的部門,存在多個辦公地點,這就使多點辦公成為了一種實際需求,通過對網路的應用就使多點辦公成為了可能。

■解決方案

系統採用B/S結構,支持多地點多人聯網操作,支持遠程VPN連接,無論管理人員走到哪裡都可以進入系統進行操作,監控公司運作。

『肆』 智能手機的發展史

手機,是現代社會極其重要的通訊工具,曾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回

手機歷史可追溯到1958年,答1958年,蘇聯工程師列昂尼德.庫普里揚諾維奇發明了ЛК-1型行動電話,這就是最早的行動電話。

手機的前身是座機電話,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提出電磁波理論後,終於在數十年後得到驗證。座機電話由美國科學家貝爾發明(1876年),此後,電話的方便傳遍了整個世界。

手機在早期體積非常大,大小與磚頭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板磚電話」,「水壺電話」等。早期手機的著名代表諾基亞,摩托羅拉等,爾後有更多的牌子出現,兩大老牌逐漸淡出市場。

2009年,觸摸屏技術發生飛躍性的突破,原本只屬於國家擁有的觸摸屏開始廣泛進入民間,2012年,全世界將近50%的手機都使用了觸摸屏技術。2015年後,世界范圍內80%的手機和智能產品都實現了觸控智能化。

現今手機的著名代表:

外國品牌:iphone,三星電子,黑莓。

中國品牌:華為,魅族,小米,oppo,vivo,TCL,聯想,步步高。

『伍』 得捷電子的發展歷史

Ronald A.Stordahl博士在大學期間,研發組裝了一種能發射無線電報代碼的字式電子鍵控器套件,並銷售給無線電業余愛好者,當時Stordahl將這個套件叫做Digi-Key。Stordahl先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後,回到了他的家鄉明尼蘇達州的ThiefRiver Falls市。 他在1972 年停止銷售鍵控器,轉而銷售電子元器件。
Digi-Key從一開始就採用直銷方式,將此作為贏得潛在客戶的唯一方法。在第一個十年把營銷工作重點放在了電子愛好者身上。從1982年開始,將郵購目錄直接發往商業市場,商業用戶在公司全部業務中的比例由20 %增長到98%。Barry Goldwater購買過Digi-Key的數字時鍾套件,迪斯尼樂園和聯邦航天局也在Digi-Key的客戶名單之列,美國100強電子公司中有99家與Digi-Key 建立了業務關系。
Mark Larson先生於1976年加入Digi-Key,擔任首席運營官,當時Digi-Key的銷售額僅為80萬美金,並且只有14個員工。在他的領導下,Digi-Key在幾年的時間里,年銷售額增長到超過15億美金,並且公司現已擁有約3100名員工,從北美地區300多家電子產品經銷商中上升為北美第5大經銷商[2]。在Mark Larson的管理下,以技術為杠桿,目錄式現貨銷售為中心,「重新定義」了電子元件經銷模式。
Digi-Key 的第一份目錄只是一張內容用打字機打出並採用油印的薄紙,通過出版物向電子愛好者派發。Digi-Key每年為北美、歐洲、日本和亞洲的客戶印製 25個版本、超過 2500 頁的目錄。除採用英語印刷外,Digi-Key的目錄還翻譯為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日語、韓語、簡體中文以及繁體中文。Larson先生和公司副總裁成功實施企業策略的另一個途徑是停止使用紙質印刷目錄,最近全面停止分發其2700頁的目錄,成為一個完全整合的網路公司,其60%的銷售額都是通過網路實現。

『陸』 電子產品的歷史

SONY發展史
技術者的夢想

在唱片業界算是後進的CBS SONY,培養出日本第一位的音樂大型聯合企業,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業績推上全美第一位。對軟體最了解的硬體企業「SONY」,是個秉持「以技術為基礎的企業公司」。
盛田昭夫,SONY公司的會長在談到SONY發展史時,將這一特點表露無遺:「這是一連串實現井深先生夢想的故事。」
SONY創辦者井深大先生,自太平洋戰爭前已是一位有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盛田與井深是在赴任海軍技術將校研究所時認識的,盛田購並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後,在記者招待會上發表了下列的言論:『由技術者所創立的SONY公司,是以軟體產業為契機。沒有軟體的硬體,是無法成為真正的大事業。」
為了擴大硬體事業,軟體事業是絕對必要的,這正是SONY公司長年以來的結論。投資龐大金額購並軟體企業的SONY,是對軟體產業最了解的公司。即使SONY在投入莫大金額,購並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之後,也絕對沒有讓硬體為主、軟體為副的理念崩壞。
一九八九年十月,SONY發表並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後,在美國引起強烈的反響。在NEWS WEEK的頭條新聞上,將自由女神換上和服,標題是「日本購買了美國之魂」,在全美引起相當大的批評(因為哥倫比亞所製作的電影.片頭使用自由女神像)。盛田除了堂堂正正的反擊這類的言論外,並在日本的訪談中表示,對美國非常失望。
所謂失望的背景是相當奧妙的。引起騷動的原因是日本和美國的部分人士也提出為什麼澳洲資本購並MGM/UA(米高梅)、二十世紀FOXS(福克斯)時並沒有人作任何批評,這根本就是種族歧視。
但是盛田並不是因為如此,才提出對美國失望的定論。盛田在談話中提到:「我在美國演講時,曾提到為什麼CA賣給法國人時,並沒有人說什麼,這是美國根本上的問題。我在孩提時候就很喜歡電氣,對收音機很痴狂。RCA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的代表,戰後的日本電子產業全部都是問RCA買專利權。因此對技術者出身的我來說,RCA才是代表美國靈魂的泉源。奇異公司購買了RCA研究所及RCA,其後又賣給法國企業。這對美國的產業才是一件不得了的事。美國的媒體應該對這個事實多加註目才對,檢討為什麼美國會失去RCA…」RCA被賣的時候完全不關心,SONY並購電影公司,才提出是美國之魂等言論,這是美國方面站不住腳的地方。媒體所注目的事,代表美國大眾的關心。美國人已將重心轉移至軟體事業,不製造東西,也不販賣東西。這也是美國持續赤字的決定性原因。但是這樣的討論,只是談到美國經濟根本問題的表面而已,並無法切入真正的主題。
RCA賣掉,美國國民並未有任何危機意識。但是遠在東方的外國人卻因此而感嘆,這又象徵了什麼?SONY自戰後秉持著「技術思想」,開創出一條象徵著「技術立國的日本」道路,同時也將軟體定位予以表面化。盛田會長自豪的「MADE IN JAPAN」,事實上和SONY歷史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從廢墟出發

就象並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一樣,SONY一直站在時代高科技的領先地位。「模仿他人或其他公司,無法開創一條自己的道路,要做別人不做的事。」這個時候,SONY已確定向東京通信工業發展。打開記載SONY的歷史書,可以找到一段文章提到「東京通信工業」,這個名稱事實上就是SONY公司的前身。
戰敗的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創建人井深與戰前經營公司東京支店七位職員共同出資,在被B-29轟炸後的東京,日本橋白木屋百貨大樓的一個房間內設立了「東京通信研究所」(其後改為東京通信工業)。創建時全公司的財產不過是井深口袋裡的金錢而已。
那是一個能夠吃飽就很了不起的時代,所以他們就先著手嘗試製作和飲食相關的產品,如電飯鍋、烤麵包機等等,可是製作每樣東西都無法成功。最後,終於出現了第一件商品:電氣座墊。是一個將電線包在兩片布料之間的產品,在小商店賣得相當好,對剛成立「東通研」來說,是非常珍貴的現金收入。
接下來製造的是與現在的SONY比較相關的「短波受信天線」。這個很容易裝在普通調幅收音機上面,用來接收短波訊號的設備賣得相當好,對未來SONY的發展巨頭正面的影響。
朝日新聞的「青鉛筆」專欄在一九四五年十月六日介紹井深們的奮斗史。盛田回到鄉下後,剛好有人問他是否願意擔任東京大學的講師。看到朝日新聞專欄後,盛田借著到東京就職的機會,與井深再度見面。
井深的公司在東通研時代,經營上非常的困難,盛田一邊繼續擔任大學講師,一邊幫忙工作。隔年(一九四六年)「東京通訊研究所」改組為資本金十九萬日元,具有二十位職員的「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在目前SONY總公司,也就是品川·御殿山的位置設立了總公司和工廠。盛田辭去了講師的工作,專心在公司的工作上發展。當時的井深年紀三十八歲,盛田年僅二十五歲。

SONY飛躍的原點

創業不久,支撐「東通工(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的簡稱)的就是製造修理收音機所用的配件。然而,縈繞在井深頭腦中的是製造自己品牌的產品。
當時SONY的產品是收音機,當然在公司也引起廣泛討論,是否該踏入製作收音機的行列。但是井深非常反對,主要原因是戰後收音機的廠商剛從戰爭的後遺症慢慢復甦,所以井深看好的是WIRE RECORDER(鋼絲磁氣錄音機)。不過當時具有製作WIRE的廠商,卻對井深的計劃沒有興趣。 不過這樣的結果反而比較好。井深在NHK上看到在日的美軍,使用剛問世的錄放音機,因此也開始開發錄放音機的製作。根據WIRE RECORDER的開發經驗,井深他們在短短幾天內就完成了試作品。
比較麻煩的是磁帶問題,不過在試驗後已成功完成。在開發著手兩年後的一九五零年,稱為G型的日本國產第一台錄放音機終於商品化,開始上市銷售。雖然製作技術非常優秀,但是卻賣的不好;好產品不等於暢銷品,是井深們第一次學到的經驗。在大學剛畢業、職員薪水都未滿一萬日元的時代,以十七萬日元的價格出售,當然是過高了。
最先購買G型錄音機的是法院,而且還是一次訂二十台,這是個破天荒的訂貨量,願因是當時法院很缺乏速記員。也因為這次的事件,讓盛田和井深了解到市場需求的重要性。其後G型慢慢的以公家機關、學校為中心,開創出一條銷售網路。 錄音機漸漸小型輕量化,由H型到P型,然後還發展到M型錄音機。而在這個時候,G型錄音機更取得交流偏壓法的基本專利權,東通工開始獨占國內市場,並得到大量創業者的利潤。

認識半導體

收音機就是接收電波,根據電波將訊號調變增幅,讓人可以聽到聲音的機器。當時的增幅設備必須使用真空管;年輕一代的人可能已經沒看過真空管了,真空管的外型看起來象是一個電燈泡。所以使用真空管的家電,體積都比較大。在一九四七年,美國貝爾研究所的博士,發明了奇跡般的電子組件。雖然體積象是牙簽尖端大小的固體,但卻擁有與真空管一樣功能。這就是半導體。井深和盛田已經注意到這個將來一定會獲得諾貝爾獎的技術。所以一九五二年,第一個到達美國的井深,知道貝爾研究所的後台(WE)不久將會允許其他廠商擁有半導作的專利使用權。而當時擁有一百二十位員工的「東通工」,其中三分之一是優秀的技術者,集合他們的力量來完成半導體產品化的工作,是最適合的選擇。因此井深下定決心,一定要取得半導體的使用使用權。
次年的一九五二年,盛田昭夫(現在SONY會長)為了和WE簽約而赴美。盛田在自己的著作「MADE IN JAPAN」中,提到第一次到紐約的心境:「我第一次訪問美國時,被美國的幅原所震驚。所有的事情都是這么大、這么遠、這么廣闊,而且是這么的多樣化。想要在這樣國家中梢售本公司的產品,簡直就是不可能的。我唯一的感覺,就是被美國所凌駕而已。」在盛田訪美時,東通工對半導體的未來完全不清楚;即使是WE也只不過是將半導體用在助聽器上。但是井深和盛田,已決定將半導體使用於收音機。RCA戰前使用小型真空管所製造的收音機,只能維括四小時,而且還是價格昂貴的電池,佔去收音機空間的一大半。如果使用半導體的話,可以解決電力和電池大小的問題,生產出來將是劃時代的產品。井深和盛田已經想到,如果可以製造出攜帶型的收音機,一定可以創造新市場。盛田和WE簽完約後,到歐洲旅行。盛田後來提到,歐洲當時剛從戰爭復興,所以心情感覺上十分憂悶。有一天在德國某餐廳點冰淇凌時,盛田看到象是日本傘般的裝飾品。服務生帶點拍馬屁的神態說,這是你的國家做的呢。可見全世界的人,對日本產品的認識僅止於此。帶給盛田夢想的是飛利浦工廠。荷蘭是個農業國家,在這樣一個城市的角落,飛利浦博士完成他的理想,建成了一座世界性的現代化企業。盛田想:「我們應該也可以。」

世界上最小的收音機

技術者廢寢忘食努力的結果,在半導體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費用,這也使得當時主要來往的銀行——三井銀行,嚇了一大跳。非常遺憾,世界第一位開發半導體收音機成功的公司不是SONY,而是由一九五四年美國REGEMCE公司完成。第二年SONY完成了日本第一台半導體收音機TR-52。收集各方對性能的評價之後,美國公司只有四成,SONY為五成,很明顯是SONY的勝利。而且美國公司的半導體是外製,而SONY是自行製造,讓技術者更加放心的擁有自信。

SONY的由來

SONY在英國設立歐洲總公司,是後來的事情。得到王立藝術學院榮譽金獎的盛田,在頒獎典禮上做了以下的致辭:「SONY一直在創造新的東西。」出席者聽了之後,覺得這句話充滿玄機,說不定其中也有人暗笑著,認為SONY不過是利用歐洲人的發明而成功的典型例子罷了。盛田的眼光慢慢掃視聽眾後,繼續說了下去:「所謂新的樂西,就『SONY』這個名稱,與『WALKMAN』同樣是新出現的英語。」此言一出,即使是在一個嚴肅庄嚴,滿是英國紳士的會場中,也造成一陣突如真來的笑聲。這樣的演講內容,會員紛紛提出應該頒發「高級英語會話的名譽證書」給盛田,可見英國人是個十分巨頭幽默感的民族。
SONY所製作的第一項產品,是日本第一次使用半導體開發而成的TR一52型收音機,但公司名稱並不象盛田在英國演講所說的命名。在TR一52外銷美國時,所使用的是TORT-SUKO(ト-ッ-コ日文的發音)這個名字,可能是覺得美國人會不喜歡嚴謹的發音,因此考慮要改品牌的名稱。這就象是TKK與東急地鐵使用的簡稱一樣,NHK、CBS的簡稱則與電視台雷同,容易在大眾的心目中留下印象。當時東通工出售自行研發錄放音機錄音帶的名字為SONI—TAPE。英語的SONICI(音)是語源的拉丁語的SONUS的復數形,這個SONI和當時的流行語「SONNY BOY」(可愛小男孩)合而為一,則為SONNY,但為易於發音,所以將字母改為四個字,因此目前已聞名全世界的SONY就這樣誕生了。新的半導體收音機「TR-52」,也借著這個新名稱開始發光。當時甚至有上班族特地訂作大口袋的襯衫,以便放半導體收音機,一時間風靡全國。一九五八年正式將公司改名為「SONY株式會社」,同時股票也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對品牌的執著

盛田第一次帶著刻上「SONY」名字的TR--52到美國去,以二十九點九五美元的價格跑遍各個零售店,但卻賣不出去。這個時候有一家「BURORBA公司」訂了十萬個,但被盛田拒絕了。主要原因是這家公司的條件,必須要SONY使用他們的商標在美國發售。當時的BURORBA公司是美國少數手錶廠商,但盛田不願意成為衛星工廠。該公司員工向盛田表示,「本公司擁有五十年以上的歷史,並且是一個有傳統的公司。」但盛田也不客氣回答說:「本公司在五十年後一定不會輸給你,一定會成名。」然而不用經過五十年,結果已經很明顯了。知道BURORBA公司的只有對手錶有興趣的人。很諷刺的是,現在五十年代的BURORBA手錶確實是十分有價值的,因為這樣的手錶已經可以列入古董了。相形之下,SONY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品牌。「我對拒絕這樣的訂單,一點也不覺得可惜,相反的對自己的品牌反而有信心。」在當時10萬訂單簡直就象一個夢境,而盛田竟然拒絕了。因此很容易了解盛田在發現一個巧克力廠商利用SONY名稱推出產品而提出控告的心情。「商標是企業的生命,即使是排除萬難也要保護,我在平常都是這樣想的。商標、公司名稱必須負起責任,保證產品品質。因此使用他人一點一滴努力所建立的商標,也算是一種盜竊。我們絕對無法原諒這樣的小偷。」

幼年期的終結

SONY主張以「技術」為產品的象徵,為了保護這個商標,盛田堅持一定要自己來銷售,所以必須在美國設立銷售公司。因此美國SONY(SONAM)在一九六零年誕生了,而在這同時,SONY也改組了瑞士日內瓦事務所,並設立歐洲現地銷售公司(SOSA)。一九五五年TR—55和一九五七年的TR--63出售後,SONY半導體收音機成為世界性的暢銷商吊。面對蜂湧而來的訂單,和無法等待的顧客,SONY根本就不需考慮成本,以空運直接送至全美國。就這樣,SONY在創業第十一年結束了幼年期,也奠定「日本·奇跡式的復興」掌旗手的根基。

新指導者

進入一九八零年後,錄相帶的BETA制式也進入被淘汰的階段,因而使SONY神話出現了陰影。接著是盛田收到岩間和夫社長猝死的惡訊。AV的不景氣,使SONY的存貨堆積如山,這也是創業以來,首度必須靠著節流方能平衡收支的難關。
這個時期就任社長的是大賀典夫。大賀社長當時受到特別的提拔,在一九八二年就任,對剛過五十多而已。出生於一九三零年一月二十九日,靜岡縣沼津市的大賀典夫,家中是富裕的木材貿易商,而目是歌劇演員出身,擁有特殊經歷的人物。雖然BETA失敗原因無法—一細數,但最大的原因是軟體政策失敗。(指主要以SONY的BETA與松下的VHS為對立雙方的錄相機制式之爭中,SONY以失敗告終。)在錄相帶快速增加的時期,BETA軟體幾乎沒有成長。所以開發VHS的日本VICTOR公司,也自行參與製作電影、錄相帶等作品,而且在其旗下具有CIC VICTOR、BACK IN MUSIC等等,VICTOR產業具備了製作電影所需的各項能力;擁有這樣的力量,才能開展多樣化的可能性。
CBS能夠提供少數軟體。盛田會長在純粹是技術者的岩間社長過世後,提拔大賀社長,最主要還是因為大賀是最了解軟體的經營者,而對大賀就任社長具有相當大的期待。
SONY軟體部門的第一次嘗試成立CBS SONY,就是大賀所提出的構想。在一九六七年外資自由化的同時,美國最大的CBS唱片公司在日本找尋有能力開設子公司的夥伴。當時CBS向日本哥倫比亞提出這個構想時,尚未產生結論,最後則選擇在音響部門有實際成績,而目對軟體很有興趣的SONY公司對SONY來說這是一件大好事。如果擁有唱片部門的話,可以直接提升公司音響實力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從一九六七年十月開始交涉,很快地便在十二月簽署合並公司的相關和約。一九六八年正式成立了CBS SONY公司,而以大賀為實質負責人。

外行人經商法的成功

有龐大企業為靠山,CBS SONY被唱片業界、負責監督的官方層層看守。根據日本行政指導法令,SONY不得以挖牆角的方式增加公司的人員,如唱片關系者、藝人等。大賀以不計學歷、年齡、性別,以前所未有的公開徵求人才方式招兵買馬,總共有七千人報名,其中錄取的八十位人選中,並沒有所謂的「業界人員」。這個外行人組成的CBS SONY,以充滿合理性的作法,對古老的唱片界開啟了革命時代。
緊接著,獲得大明星支持,並設立SD部門的SONY,確立了獨特的招募系統,而誕生了不少藝人。將藝人從零來培養,對CBS SONY產生了高收益的體制。

SONY將唱針取消了

提供日本業界八成唱針的第一位廠商「NAGAOKA」,相信對於唱片略有認識的人,應該都很熟悉才對。然而一九九零年八月,NAGAOKA的解散,也是EP、LP唱片的終止符。SONY與荷蘭飛利浦合作開發CD,是SONY創建第八年的事,CD唱盤上市是一八八二年十月的事。在這之前的五日,大賀帶著剛完成的CD喝盤飛往希臘,和全世界的唱片公司一起開會。但是當時的唱片業界,包括美國的CBS唱片公司的反應都非常冷淡,對已經具有成熟市場的LP唱片公司來說,CD並不會引起大大的注意。業界的看法是,市面上不會出現一家唱片店,會願意同時出售唱片和CD唱盤的。大家都知道,CD比起唱片來說,音質相當好,而且體積小操作性佳,聲音是以光學方式自CD上讀取,毋須接觸,所以使用期限可說是接近半永久性的。
雖然CD的優點良多,但是唱片業者為保護現有的唱片市場,並非相當願意配合,所以還是不引人注目。也就是說,在這個階段必須靠著軟體來提供CD唱盤的導火線,此時發揮力量的就是CBS SONY。已經成長為廣受大眾喜愛的CBS,發揮了有力的效果。在硬體方面,八四年世界第一台CD機器「DISKMAND—50」隨之上市。SONY挾著強力軟體戰略進攻市場後,造成了CD的暢銷程度有如火山爆發。在日本開始點火後,CD受歡迎的程度,也慢慢的滲透到全世界。最後CD還是將傳統唱片驅逐於市場之外。大賀後來說,如果不是有CBS的話,CD可能根本無法普及及。所以SONY又再度體會到軟體的重要性。經歷了BETA系統的敗退及CD的勝利,SONY終於漸漸的看重軟體。
一九八七年CBS SONY並購了母公司——美國CBS,總額為二十億美元(以當時的匯率約二千七百億日元)。當時雖然有人批評購買的價格太高,但CBS進入SONY集團後,第二年就創出買價以上的營業額,並有相當高的利益。並購企業成功的SONY,開始注意到影像方面的幣場,而要來美國SONY調查美國電影公司。

IBM的發展史
1945年,IBM創辦人老華生(ThomasJ.WastonSr.)與哥倫比亞大學總裁布勒(NicholasMurray)共同宣布,在哥倫比亞大學內,成立華生運算科學實驗室(),也就是目前華生研究中心的前身。
這雖然不是IBM第一個成立的實驗室,卻是第一個擺脫只為研發商業需求產品,明確定位為科學研究及應用發展的單位。隨著規模的擴大,1961年,華生實驗室從紐約曼哈頓搬到城外的約克鎮(Yorktown),並升格改制為研究中心。

行政架構:各司其職的矩陣形組織
除了華生研究中心之外,IBM還有7個研究中心分布在美洲、歐洲、亞洲等地區,「我們的原則是在最適合的地方,做最適合的研究,」負責IBM全球技術發展及製造應用的高級副總裁唐乃暉(NicholasM.Donofrio)指出,「研發工作要做得好,資源分配的機制很重要。」
拆解IBM研究中心的架構,可以發現研究中心的計劃一如行政組織的矩陣形式,8個研究中心各有其專攻項目,進行獨立研究,另外則有替未來商機打基礎的大型整合計劃。

大型整合計畫:自主運算,未來10年的前途
IBM近來相當積極地推動「自主運算」(AutomaticComputing),此計劃的最終目的,在於解決目前過於復雜的資訊系統,希望借用人體自主神經系統的概念,讓各種主機環境、大小運算系統,可以自行偵測狀況、自行修復、甚至自行改變。各研究中心則依照專長,發展其中某一部份,比如以儲存技術為重點的艾曼登中心,便負責研究當系統發生狀況時,資料放置的問題。
「你必須要集中力量,分頭工作,才能夠一直保持領先的地位,」加入IBM達24年,原為研究中心副總裁,現為軟體事業群自主運算計劃副總裁加奈克(AlanG.Ganek)表示,研發單位的工作,不只是建立架構,更要積極參與產品藍圖的規劃,甚至要考慮到市場行銷。這也是為什麽會由他負責軟硬體整合的工作,「『自主運算』成果,將決定IBM下一個10年的前途。」

小型研究:整合計畫的專業觸角
加奈克說,大型整合計劃之所以能成形,並非高層的單一決策,事實上,大型整合計劃多來自小研究的累積。
分布各處的研究中心,各自進行不同的小型研究,例如矽谷艾曼登中心,就有為解決使用介面的藍板計劃(BlueBoard),配合無線通訊環境,只要利用識別證和雙手,就可以在任何安裝藍板的地方,與系統主機連接,輕易地讀取及傳送資料。
另一個名為「Infoscope」的研究,主要在解決語言翻譯的問題,透過PDA上的數位相機裝置,將文字畫面拍成圖檔後,可以自動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文字,方便各國人士出國旅行時,理解路上看不懂的文字標示;另外,家庭網路環境的各項架構研究,也都是IBM近來積極發展的方向。

基礎科學研究:奈米科技,未來產業進步的動力
當然,基礎科學研究也是IBM研究中心有別於多數企業的特色,像是近期熱門的奈米科技,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參與這項計劃的華裔資深經理黃漢森說,這些技術很難在5年內就有市場成就,卻是未來10年產業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
「有科技基礎,才能走得比別人快、比別人遠,」唐乃暉說,IBM的領先地位,就是這樣累積起來的。

產品化實驗:產品與學術研究的橋梁
然而,IBM也清楚,企業的研發中心,並非學術單位,還必須能跟商業機制結合,除了追求技術的領先,如何將研究落實為可見的應用,才是企業設立研發中心的目標,所以在華生中心底下,IBM還有一個哈斯洛產業解決方案實驗室(HawthorenInstrySolutionLab),做為產品與學術研究的橋梁。
在哈斯洛的展示室內,也是華人的周保羅博士(PaulB.Chou)介紹著整合科技、傢俱設計、以及建築空間的未來辦公室的「藍色空間」(Bluespace)計劃,除此之外,裡面還陳列著像是遠端控制的自動販賣機、蔬果辨識器、智慧機器代理人都其中有趣的項目,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到科技如何改變生活模式。
哈斯洛實驗室客戶經理舒茲(MarkSchunzel)表示,目前哈斯洛實驗室有80多種可產品化的技術正在進行,每年有超過2000人次的IBM合作夥伴參觀此處,討論可行的產業應用,但可惜的是,還沒機會跟台灣的業者進行交流。
對於台灣業者來說,IBM研發中心的規模與運作機制,現階段還是個遙遠的理想,不過,只要跨出了第一步,後面就有無限的可能,IBM研發中心的成就,不也是來自當年老華生的一個堅持?

蘋果電腦國際有限公司,或蘋果電腦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蘋果電腦,英文名Apple Computer, Inc.,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庫比提諾,核心業務是電腦科技產品。蘋果電腦的Apple II於1970年代助長了個人電腦革命,其後的Macintosh接力於1980年代持續發展。最知名的產品是其出品的Apple II、Macintosh電腦、iPod數碼音樂播放器和iTunes音樂商店,它在高科技企業中以創新而聞名。
簡史
蘋果電腦的最早的、在1976年之前使用的標志
早期的蘋果電腦,Apple IIc1976年,由斯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和斯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簡稱沃茲)創立。在當年開發並銷售Apple I電腦。
1977年發售最早的個人電腦Apple II。
1984年推出革命性的Macintosh電腦。
2003年推出最早的64位個人電腦Apple Macintosh G5。
2005年斯蒂夫·喬布斯宣布下一年度將採用英特爾處理器。
成立前
在他們一起創立蘋果電腦前,沃茲已經是一個電子學黑客,自1975年,他在HP上班和幫斯蒂夫·喬布斯設計Atari電子游戲。當時沃茲向由Alex Kamradt開設的分時電腦系統服務公司Call Computer租用小型電腦使用。當時的電腦只能夠以紙張印字輸出,而由德州儀器推出的Silent 700是當時最尖端的熱升華印字機型號。沃茲曾看到大眾電子學雜志 (Popular Electronics) 介紹如何自製電腦終端機,使用現成的零件,Woz設計了一部能夠和電腦溝通的電傳印字機。該部只能印出大階英文字元的印字機能印出每版24行,每行40個字,而且能夠接駁到Call Computer旗下的小型電腦使用。Call Computer 的老闆Alex Kamradt代理了這個設計,並售出少數目的機器。 從1975年起沃茲開始出席家釀計算機俱樂部(Homebrew Computer Club)的活動,當時新型的微型電腦如Altair 8800和IMSAI觸發Woz將微處理內建於其電傳印字機之內,成為一部完整的電腦。
當時在市面上能弄到的微機處理器只有9美元的英特爾(Intel)8080和0美元的摩托羅拉(Motorola)6800。沃茲軟喜歡6800,但兩者都超出他的預算范圍。所以他只能透過觀察和學習學習,在紙上設計電腦,並等待著能買得起處理器的那天。 1976年,當MOS Technology發表只需美元的著名處理器6502時,沃茲為這伙處理器編寫了一個BASIC程序語言版本,再設計一部可運行這種BASIC程序語言的電腦。由於6502的設計者和6800是相同的(因為MOS Technology是由Motorola的前雇員成立的),故此Woz早前在紙上設計,建基於6800的電腦,只需作出輕征修改就可以使用6502作為微處理器。
沃茲完成機器後,把它帶到「家釀電腦俱樂部」的聚會,並向電子同行們展示它的系統。在那裡,他遇到了老朋友斯蒂夫·喬布斯。喬布斯意識到這些細小的業余機器的商業潛力。
1990年的蘋果電腦,Macintosh Classic
蘋果的由來
喬布斯和沃茲兩人決定成立公司,他們想了好幾名字,喬布斯有次旅行回來後向沃茲建議把公司命名為蘋果電腦。
早期
1971年,16歲的斯蒂夫•喬布斯和21歲的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兩個斯蒂夫」)經朋友介紹而結識。1976年,喬布斯成功說服沃茲裝配機器之餘更拿去推銷,他們另一位朋友,羅•韋恩(Ron Wayne)也加入,三人在1976年4月1日組成了蘋果電腦公司。
同年5月份,喬布斯與一間本地電腦商店The Byte Shop洽商,負責人表示如果這部電腦完全裝配好才會感興趣。店主保羅•泰瑞爾(Paul Terrell)考慮得更長遠,他想訂購50部,並在交貨時支付每部0。取了這份訂單後,為了籌備資金,出售自己各種值錢的東西籌款(像計算機和一台大眾麵包車)。喬布斯到大型電子零件分銷商Cramer Electronics訂購零件,店鋪的信用部經理問喬布斯如何結帳,他說:「我有一份Byte Shop向我訂50部電腦的訂單,付款條件是貨到付款,如果你給我30天

『柒』 電子產品的歷史沿革和發展預測怎麼寫

電子產品市場發展預測
<正> 預計1995年電子工業實現總產值將超過2000億元,比上版年增長權25%,實現銷售產值1660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投資類產品實現總產值495億元,比上年增長29%;消費類產品實現總產值928億元,比上年增長26%;元件類產品實現總產值770億元,比上年增長28%。 1995年電子產品市場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市場需求量進一步擴大。供求關系將隨著國家政策和市場變化而呈現起伏,但市場總趨勢將好於上年。 各類電子產品市場繼續高漲。計算機產業將會有更大發展,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技術容量不斷提高,並呈現出多層次拓展市場趨勢,元器件類電子產品市場將保持

『捌』 智能手機的發展史

1989年Casio B.O.S.S.
Casio的B.O.S.S.(Business Organizer Scheling System的簡稱),遠遠領先於它的時代。它是屏幕是用字元而不是像素測度的。早期的版本還是用紐扣電池供電。B.O.S.S.售價$250左右,有QWERTY全鍵盤,只具備基本PIM功能,如聯系人管理,日程和記事,這些功能在現今大多數的PDA上仍是最重要的。
1993年Apple Newton
在iPhone面世14年前發布,具備手寫識別,桌面同步,內置一些第三方軟體。Apple前CEO為Newton生造了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這個單詞,但這個產品很快停產了。讓人訝異的是,至今還有一部分死硬份子在使用這個設備。
1999年Handspring Visor
Visor是第一個由Handspring公司開發的PDA。Jeff離開Palm公司後,創建了Handspring公司。它有多種顏色選擇,還有被稱為Springboard的擴展槽。能連接Modem,相機等一系列外設。Handspring後來開發了Treo系列並與Palm公司合並。
1999年Palm V
第一個散發真正性感氣質的PDA,金屬質感的Palm V纖薄,硬朗,使用充電電池。矽谷的技術精英參加音樂會也拿著它們,屏幕綠光閃動,取代了慣常的香煙打火的光亮。後續的型號如Vx,把內存擴展到8M,售價$299。
2002年Dell Axim
2002年,Dell試圖用Axim突入PDA的市場,看上去蠻吸引但是很重,以$279發售。但它基於一系列Windows平台:Pocket PC 2002,Windows Mobile 2003,Windows Mobile 2003 SE及Windows Mobile 5,從不被用戶待見。Axim在2007年初停產。
2002年T-Mobile Sidekick
T-Mobile Sidekicks對於新潮的小年青來說是最有名的智能手機,它能讓人想起Fox公司2005年難用的「The O.C."。現在T-Mobile發售的是Tony Hawk版本。作為第一款有全鍵盤和內置AOL IM賬號的產品,它找到了手持市場的藍海,LED閃燈和振動功能提示來訊幫助了那些聾人及聽覺有障礙的人。Paris Hilton也有一部,它成功了。
2003年RIM Blackberry 6210
RIM公司發展到6000系列時,它的Blackberry和現在占商業市場主流的型號有點象了。它有電話模塊,反饋清晰的鍵盤和Pushmail,聯系人及日程管理。這些讓人讓癮的設備有了一個Crackberry的綽號。
2007年Apple iPhone
Apple iPhone的發布只能說是轟動。開發在秘密進行,許多蘋果粉猜想Apple在開發一款智能手機,但沒人知道它會是什麼樣。Jobs發布了這個產品,對它的多點觸控和全頁面瀏覽顯示效果大吹大擂。$599也難阻粉絲們的熱情,它也形成了iPod的一個新規格。2008年它推出了支持3G的第二代產品,迅速取得了更大的市場份額。
2008年T-Mobile G1
T-Mobile G1(合約價$179),發布時也是一時騷動。但是因為它的軟體,而不是它那平淡的硬體設計。第一個用Android,GOOGLE系操作系統的手機。開源的android系統,開放手機聯盟的成員都可使用,它和Apple,Blackberry這種封閉平台形成鮮明對比。部分是由於Android的威脅的緣故,現在這些系統正打算對第三方開發者友好地開放「程序商店」。
2009年Palm Pre
Palm最新的PDA運行在代碼名為Nova,專門為移動設備所開發的系統上。它可以同時運行多個程序,Palm宣稱它能進行更快速的網頁瀏覽。它配有多點觸控的屏幕和直滑全鍵盤,小尺寸的外形,Palm希望它能吸引一些女性用戶。

『玖』 液晶顯示器的發展歷程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對於許多的用戶而言可能是一個並不算新鮮的名詞了,不過這種技術存在的歷史可能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早在19世紀末,奧地利植物學家就發現了液晶,即液態的晶體,也就是說一種物質同時具備了液體的流動性和類似晶體的某種排列特性。在電場的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會產生變化,從而影響到它的光學性質,這種現象叫做電光效應。利用液晶的電光效應,英國科學家在上世紀製造了第一塊液晶顯示器即LCD。今天的液晶顯示器中廣泛採用的是定線狀液晶,如果我們微觀去看它,會發現它特像棉花棒。與傳統的CRT相比,LCD不但體積小,厚度薄(14.1英寸的整機厚度可做到只有5厘米),重量輕、耗能少(1到10 微瓦/平方厘米)、工作電壓低(1.5到6V)且無輻射,無閃爍並能直接與CMOS集成電路匹配。由於優點眾多,LCD從1998年開始進入台式機應用領域。
第一台可操作的LCD基於動態散射模式(Dynamic Scattering Mode,DSM),RCA公司喬治·海爾曼帶領的小組開發了這種LCD。海爾曼創建了奧普泰公司,這個公司開發了一系列基於這種技術的的LCD。 1970年12月,液晶的旋轉向列場效應在瑞士被仙特和赫爾弗里希霍夫曼-勒羅克中央實驗室注冊為專利。 1969年,詹姆士·福格森在美國俄亥俄州肯特州立大學(Ohio University)發現了液晶的旋轉向列場效應並於1971年2月在美國注冊了相同的專利。1971年他的公司(ILIXCO)生產了第一台基於這種特性的LCD,很快的替代了性能較差的DSM型LCD。
在1985年之後,這一發現才產生了商業價值,1973年日本的聲寶公司首次將它運用於製作電子計算器的數字顯示。LCD是筆記本電腦和掌上計算機的主要顯示設備,在投影機中,它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它開始逐漸滲入到桌面顯示器市場中。 一直以來,追求更完美的視覺享受都是我們桌面顯示設備的目標,回顧顯示技術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它都是圍繞著同樣一個主題-「追求更佳的人類肉眼視覺舒適性」!
作為近幾年才突然新興起的新產品,液晶顯示器已經全面取代笨重的CRT顯示器成為主流的顯示設備。可是,液晶顯示器的發展之路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一帆風順。下面,我們與新老用戶一起回顧一下LCD發展的艱辛曲折之路。
LCD早期發展(1986~2001)—過高成本抑制其發展之路技術不成熟的早期,LCD主要應用於電子表、計算器等領域。我們平時所說的LCD,它的英文全稱為Liquid Crystal Display,直譯成中文就是液態晶體顯示器,簡稱為液晶顯示器。
液晶是一種幾乎完全透明的物質。它的分子排列決定了光線穿透液晶的路徑。到20世紀60年代,人們發現給液晶充電會改變它的分子排列,繼而造成光線的扭曲或折射,由此引發了人們發明液晶顯示設備的念頭。
世界上第一台液晶顯示設備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初,被稱之為TN-LCD(扭曲向列)液晶顯示器。盡管是單色顯示,它仍被推廣到了電子表、計算器等領域。 機身薄,節省空間
與比較笨重的CRT顯示器相比,液晶顯示器只要前者三分之一的空間。
省電,不產生高溫
它屬於低耗電產品,可以做到完全不發熱(主要耗電和發熱部分存在於背光燈管或LED),而CRT顯示器,因顯像技術不可避免產生高溫。
低輻射,益健康
液晶顯示器的輻射遠低於CRT顯示器(僅僅是低,並不是完全沒有輻射,電子產品多多少少都有輻射),這對於整天在電腦前工作的人來說是一個福音。
畫面柔和不傷眼
不同於CRT技術,液晶顯示器畫面不會閃爍,可以減少顯示器對眼睛的傷害,眼睛不容易疲勞。
液晶顯示器綠色環保,它的能源消耗相對於傳統的CRT來說,簡直是太小了(17''功率大概在65-12W之間);對於逐漸引起國人重視的噪音污染也與它無緣,因為它的自身的工作特點決定了它不會產生噪音(對於那種喜歡一邊使用電腦,一邊有節奏的敲打顯示器的用戶發出的噪音,這里不予以考慮);液晶顯示器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發熱量比較低,長時間使用不會有烤熱的感覺,這一點也是以前的顯示器無可比擬的,以前的顯示器可是寶貴,尤其是夏天,家裡的空調、電扇都得為它服務給它降溫。使用液晶顯示器無形中為大氣降了溫,也為阻止日益升溫的大氣作貢獻。同時減少輻射,降低環境污染。當然了,環保也不會少了輻射這個指數的,雖然我們不能說液晶顯示器就完全沒有輻射,但是相對於輻射大戶CRT,以及日常家電的輻射來說,液晶顯示器那一點點輻射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時代其實還是模擬時代,而未來的時代從發展趨勢來看是數字時代。顯示器智能化操作,數字控制、數碼顯示是未來顯示器的必要條件。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數字技術必將全面取代模擬技術,LCD不久就會全面取代模擬CRT顯示器。
不過從另一個方面講液晶顯示器的數字介面並不普及,還遠遠沒有到應用領域。從理論上說,液晶顯示器是純數字設備,與電腦主機的連接也應該是採用數字式介面,採用數字介面的優點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可以減少在模數轉換過程中的信號損失和干擾;減少相應的轉化電路和元件;其次不需要進行時鍾頻率、向量的調整。
市場上大部分液晶顯示器的介面是模擬介面,存在著傳輸信號易受干擾、顯示器內部需要加入模數轉換電路、無法升級到數字介面等問題。並且,為了避免像素閃爍的出現,必須做到時鍾頻率、向量與模擬信號的完全一致。
此外,液晶顯示器的數字介面尚未形成統一標准,帶有數字輸出的顯示卡在市面上並不多見。這樣一來,液晶顯示器的關鍵性的優勢卻很難充分發揮。
這個問題可能不是很好理解,我們舉例子說明一下吧。使用過液晶顯示器的人都知道液晶顯示器很容易產生影像拖尾現象。
響應時間是液晶顯示器的一個特殊指標。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指的是顯示器各像素點對輸入信號反應的速度,響應時間短,則顯示運動畫面時就不會產生影像拖尾的現象。這一點在玩游戲、看快速動作的影像時十分重要。足夠快的響應時間才能保證畫面的連貫。市面上一般的液晶顯示器,響應時間與以前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一般為40ms左右。不過隨著技術的日益發展LCD和CRT的這個差距在逐漸的被彌補上,一款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就已經縮短到了5ms.
從外形上看液晶顯示器的外觀輕巧超薄,與傳統球面顯示器相比,其厚度、體積僅是CRT顯示器的一半(比如華碩的MS系列產品,其厚度更是達到了讓人驚訝的1.65cm),大大減少了佔地空間。
香港和東京是世界上液晶顯示器普及率最高的地區,香港液晶顯示器的出貨量佔到了顯示器總出貨量的七成。我們觀察一下液晶顯示器普及率高的地區就不難發現,這些地方大多是比較繁華,比較擁擠,生活水平比較高,而且寫字樓、金融大廈林立的地方。在這些地方可謂是寸土寸金。顯示器節省下來的空間的地皮價格遠遠高於液晶顯示器和CRT顯示器的差價。我國大陸的一些大城市的繁華區域也有向著這個方向發展的趨勢。
這個問題其實是問您對顯示器的用途。眾所周知,由於液晶分子不能自已發光,所以,液晶顯示器需要靠外界光源輔助發光。一般來講140流明每平方米才夠。有些廠商的參數標准和實際標准還存在差距。這里要說明一下,就是一些小尺寸的液晶顯示器以往主要應用於筆記本電腦當中,採用兩燈調節,因此它們的亮度和對比度都不是很好。不過主流的桌面版本的液晶顯示器的亮度一般都可以達到250流明到400流明,已經開始逐漸接近CRT的水平了。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把CRT和LCD擺放在一起的話,可以比較輕松的分辨出液晶顯示器和普通的CRT顯示器的亮度和對比度以及色彩飽和度的不同,但是就一般使用來說,這一點點差距並不會影響您的工作。
但是對於專業的美工等要求准確色彩的工作來說,液晶顯示器還不能完全達到其工作的要求。

『拾』 電子元器件的發展史

電子元器件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濃縮的電子發展史。電子技術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起來的新興技術,二十世紀發展最迅速,應用最廣泛,成為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第一代電子產品以電子管為核心。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誕生了第一隻半導體三極體,它以小巧、輕便、省電、壽命長等特點,很快地被各國應用起來,在很大范圍內取代了電子管。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塊集成電路,它把許多晶體管等電子元件集成在一塊硅晶元上,使電子產品向更小型化發展。集成電路從小規模集成電路迅速發展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從而使電子產品向著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穩定、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由於,電子計算機發展經歷的四個階段恰好能夠充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從電子計算機發展的四個時代來說明電子技術發展的四個階段的特點。
在20世紀出現並得到飛速發展的電子元器件工業使整個世界和人們的工作、生活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電子元器件的發展歷史實際上就是電子工業的發展歷史。
1906年,李·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體,用來放大電話的聲音電流。此後,人們強烈地期待著能夠誕生一種固體器件,用來作為質量輕、價廉和壽命長的放大器和電子開關。1947年,點接觸型鍺晶體管的誕生,在電子器件的發展史上翻開了新的一頁。但是,這種點接觸型晶體管在構造上存在著接觸點不穩定的致命弱點。在點接觸型晶體管開發成功的同時,結型晶體管論就已經提出,但是直至人們能夠制備超高純度的單晶以及能夠任意控制晶體的導電類型以後,結型晶體管材真正得以出現。1950年,具有使用價值的最早的鍺合金型晶體管誕生。1954年,結型硅晶體管誕生。此後,人們提出了場效應晶體管的構想。隨著無缺陷結晶和缺陷控制等材料技術、晶體外誕生長技術和擴散摻雜技術、耐壓氧化膜的制備技術、腐蝕和光刻技術的出現和發展,各種性能優良的電子器件相繼出現,電子元器件逐步從真空管時代進入晶體管時代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主播形成作為高技術產業代表的半導體工業。
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電子裝置變的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了電子裝置必須具有可靠性、速度快、消耗功率小以及質量輕、小型化、成本低等特點。自20世紀50年代提出集成電路的設想後,由於材料技術、器件技術和電路設計等綜合技術的進步,在20世紀60年代研製成功了第一代集成電路。在半導體發展史上。集成電路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的誕生和發展推動了銅芯技術和計算機的進步,使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以及工業社會的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憑借卓越的科學技術所發明的集成電路使研究者有了更先進的工具,進而產生了許多更為先進的技術。這些先進的技術有進一步促使更高性能、更廉價的集成電路的出現。對電子器件來說,體積越小,集成度越高;響應時間越短,計算處理的速度就越快;傳送頻率就越高,傳送的信息量就越大。半導體工業和半導體技術被稱為現代工業的基礎,同時也已經發展稱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高科技產業。

閱讀全文

與電子產品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