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汽輪機廠最大的生產廠家是哪家發展歷史有三十年以上的
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是東方汽輪機廠的承續公司(以下簡稱東汽),隸屬於中國東版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權。東汽於1965年籌建,1966年開工建設,1974成投產,是我國研究、設計、製造大型電站設備的高新技術國有企業,是全國機械工業100強企業和三大汽輪機製造基地之一,也是最大的汽輪機廠。
❷ 蒸汽機的產生的主要原因和對歷史的發展的直接影響是什麼
蒸汽機的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早期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需要.歷史的發展的直接影響是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❸ 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的歷史
哈爾復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制公司,已經形成了批量生產 30 萬千瓦、 60 萬千瓦汽輪機, 30 萬千瓦、 60 萬千瓦直接空冷氣輪機, 60 萬千瓦超臨界汽輪機,百萬千瓦以上的超超臨界汽輪機、百萬千瓦等級的核電汽輪機、艦船主動力蒸汽輪機和重型燃氣輪機組,年 1200 萬千瓦的生產製造能力。
❹ 百年電力發展史
百年電力發展史:
19世紀百年電力發展史1800年,伏打發明第一個化學電池1831年,人們開始獲得連續的電流法拉第製造了最早的發電機——法拉第盤1866年,西門子製成第一台使用電磁鐵的自激式發電機1870年,格拉姆製成了環形電樞自激發電機供工廠電弧燈用電1875年,巴黎北火車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個火電廠。
用直流發電供附近照明1879年,舊金山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商業發電廠,兩台發電機共22盞電弧燈。同年先後在法國和美國裝設了試驗性電弧路燈1879年,愛迪生發明白熾燈1881年,英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小型水電站1882年;
愛迪生在紐約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正規發電廠1882年法國人德普勒在慕尼黑博覽會上表演了電壓為1500~2000V的直流發電機組經57km線路驅動電動泵1884年英國人製造了第一台汽輪機1885年製成交流發電機和變壓器1886年3月在馬薩諸塞州的大巴林頓建立了第一個交流送電系統,電源側升壓至3000V,經1.2km到受端降壓至500V。
,顯示了交流輸電的優越性1891年德國在勞芬電廠安裝了第一台三相100kW交流發電機,通過第一條三相輸電線路送電至法蘭克福1894年建成利亞加拉大瀑布水電站。1896年採用三相交流輸電送至35km外的布法羅。結束了1880年來交、直流電優越性的爭論。
20世紀百年電力發展史1903年,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裝設了第一台5000kW汽輪發電機組,標志著通用汽輪機組的開始。1916年,美國建成第一條90km的132kV線路1922年,美國在加州建成第一條220kV線路。
二戰後,美國於1955、1960、1963、1970和1973等年份分別製成並投運30、50、100、115和13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1954年,瑞典首先建成了380kV線路,採用2分裂導線,距離960km,將北極圈內的Harspranget水電站電力送至瑞典南部。
1954年,前蘇聯建成第一座核電站,1973年法國製成120萬kW核反應堆1964年,美國建成第一條500kV交流輸電線路1965年,加拿大建成第一條765kV交流輸電線路1965年,蘇聯建成第一條±400kV的470km直流輸電線路,送電75萬千瓦1970年,美國建成±400kV的1330km直流輸電線路,送電144萬千瓦1989年,蘇聯建成第一條最高電壓1150kV的1900km交流輸電線路。
(4)汽輪機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百年電力的意義:
溶思想性、權威性、文獻性、可視性和科普性於一體,是一部反映中國百年電力發展歷史的文獻片,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節約型社會的電視教材,同時又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教育的主旋律作品。同時該片為社會公眾提供了解中國電業及其發展歷史的一扇窗口,是對電力職工進行職業教育和傳統教育的理想教材;對電力企業文化建設,增強職工凝聚力、鼓舞士氣和激發職工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❺ 汽輪機的發展歷史
公元1世紀,亞歷山大的希羅記述的利用蒸汽反作用力而旋轉的汽轉球,又稱為風神輪,是最早的反動式汽輪機的雛形。1629年,義大利的Gde布蘭卡提出由一股蒸汽沖擊葉片而旋轉的轉輪。1882年,瑞典的C.G.Pde拉瓦爾製成第一台5馬力(3.67千瓦)的單級沖動式汽輪機。1884年,英國的C.A.帕森斯製成第一台10馬力(7.35千瓦)的單級反動式汽輪機。1910年,瑞典的B.& F.容克斯川兄弟製成輻流的反動式汽輪機。
19世紀末,瑞典拉瓦爾和英國帕森斯分別創制了實用的汽輪機。拉瓦爾於1882年製成了第一台5馬力(3.67千瓦)的單級沖動式汽輪機,並解決了有關的噴嘴設計和強度設計問題。單級沖動式汽輪機功率很小,已很少採用。
20世紀初,法國拉托和瑞士佐萊分別製造了多級沖動式汽輪機。多級結構為增大汽輪機功率開拓了道路,已被廣泛採用,機組功率不斷增大。帕森斯在1884年取得英國專利,製成了第一台10馬力的多級反動式汽輪機,這台汽輪機的功率和效率在當時都佔領先地位。
20世紀初,美國的柯蒂斯製成多個速度級的汽輪機,每個速度級一般有兩列動葉,在第一列動葉後在汽缸上裝有導向葉片,將氣流導向第二列動葉。速度級的汽輪機只用於小型的汽輪機上,主要驅動泵、鼓風機等,也常用作中小型多級汽輪機的第一級。 1.1882年瑞典工程師拉瓦爾設計製造出了第一台單級沖動式汽輪機,隨後在1884年英國工程師帕森斯設計製造了第一台單級反動式汽輪機,雖然那時的汽輪機與現代汽輪機相比結構非常簡單,但是推動了汽輪機在世界范圍內的應用,被廣泛應用在電站、航海和大型工業中。
2.在60年代,世界工業發達的國家生產的汽輪機已經達到500—600MW等級水平。1972年瑞士ABB公司製造的1300MW雙軸全速汽輪機在美國投入運行,設計參數達到24Mpa,蒸汽溫度538°C,3600rpm;1974年西德KWU公司製造的1300MW單軸半速(1500 rpm)飽和蒸汽參數汽輪機投入運行;1982年世界上最大的1200MW單軸全速汽輪機在前蘇聯投入運行,壓力24 Mpa,蒸汽溫度540°C。
3.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大容量、高參數汽輪機的研究和開發,如俄羅斯正在研究2000MW汽輪機。主要是大容量汽輪機有如下特點:
1)降低單位功率投資成本。如800MW機組比500MW汽輪機的千瓦造價低17%;1200MW機組比800MW機組的千瓦造價低15%—20%。
2)提高運行經濟性。如法國的600MW機組比國產的125MW機組的熱耗率低276kj/kW.h,每年可節約燃煤4萬噸。
加快電網建設速度,滿足經濟發展需要。
提高電網的調峰能力。
4.汽輪機按照工作原理分為沖動式汽輪機和反動式汽輪機。
汽輪機是一種以蒸汽為動力,並將蒸氣的熱能轉化為機械功的旋轉機械,是現代火力發電廠中應用最廣泛的原動機。汽輪機具有單機功率大、效率高、壽命長等優點。
——沖動式汽輪機蒸汽主要在靜葉中膨脹,在動葉中只有少量的膨脹。
——反動式汽輪機蒸汽在靜葉和動葉中膨脹,而且膨脹程度相同。
由於反動級不能作成部分進汽,因此第一級調節級通常採用單列沖動級或雙列速度級。如中國引進美國西屋(WH)技術生產的300MW、600MW機組。
世界上生產沖動式汽輪機的企業有:美國通用公司(GE)、英國通用公司(GEC)、日本的東芝(TOSHIBA)和日立、俄羅斯的列寧格勒金屬工廠等。製造反動式汽輪機的有美國西屋公司(WH)、日本三菱、英國帕森斯公司、法國電器機械公司(CMR)等,德國(SIEMENS)。
沖動式汽輪機為隔板型,如國產的300MW高中壓合缸汽輪機;反動式汽輪機為轉鼓型(或筒型),如上海汽輪機廠引進的300MW、600MW汽輪機。
5.汽輪機按照蒸汽參數(壓力和溫度)分為:
—— 低壓汽輪機:主蒸汽壓力小於1.47Mpa;
—— 中壓汽輪機:主蒸汽壓力在1.96—3.92Mpa;
—— 高壓汽輪機:主蒸汽壓力在5.88—9.8Mpa;
—— 超高壓汽輪機:主蒸汽壓力在11.77—13.93Mpa;
—— 亞臨界壓力汽輪機:主蒸汽壓力在15.69—17.65Mpa;
—— 超臨界壓力汽輪機:主蒸汽壓力大於22.15Mpa;
—— 超超臨界壓力汽輪機:主蒸汽壓力大於32Mpa;
由於冶金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汽輪機結構也有了很大改進。大機組普遍採用了高中壓合缸的雙層結構,高中壓轉子採用一根轉子結構,高、中、低壓轉子全部採用整鍛結構,軸承較多地採用了可傾瓦結構。各國都在進行大容量、高參數機組的開發和設計,如俄羅斯正在開發的2000MW汽輪機。日本正在開發一種新的合金材料,將使高中、低壓轉子一體化成為可能。 1.中國汽輪機發展起步比較晚。1955年上海汽輪機廠製造出第一台6MW汽輪機。1964年哈爾濱汽輪機廠第一台100MW機組在高井電廠投入運行;1972年第一台200MW汽輪機在朝陽電廠投入運行;1974年第一台300MW機組在望亭電廠投入運行。70年代進口了10台200—320MW機組,分別安裝在了陡河、元寶山、大港、清河電廠。70年代末國產機組佔到總容量70%。
2.1987年採用引進技術生產的300MW機組在石橫電廠投入運行;1989年採用引進技術生產的600MW機組在平圩電廠投入運行;2000年從俄羅斯引進兩台超臨界800MW機組在綏中電廠投入運行。
3.上海汽輪機廠是中國第一家汽輪機廠,在1995年開始與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合作成立了STC,1999 年德國西門子公司收購了西屋電氣公司發電部, STC 相應股份轉移給西門子。哈爾濱汽輪機廠1956年建廠,先後設計製造了中國第一台25MW、50MW、100MW和200MW汽輪機,80年代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了300MW和600MW亞臨界汽輪機的全套設計和製造技術,於1986年製造成功了中國第一台600MW汽輪機,自主研製的三缸超臨界600MW汽輪機已經投入生產。東方汽輪機廠1965年開始興建,1971年製造出第一台汽輪機,主力機型為600MW汽輪機。北京北重汽輪電機有限責任公司做為後起之秀,以300MW機組為主導產品,它是由始建於1958年的北京重型電機廠通過資產轉型在2000年10月份成立的又一大動力廠,2台600MW汽輪機也已經投入生產。
4.中國四大動力廠以600MW和1000MW機組為主導產品。
❻ 火電的發展歷史
火電就是市電啊!我們電腦使用的就是火電啊!220V啊!
❼ 機械製造製造發展史
公元前~公元元年
公元前7000年,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建立傑里科城,城市文明首次出現在地球上,最早的車輪或許是此時誕生的。傑利科是世界第一城,也被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
公元前4700年,埃及巴達里文化進入青銅器時代,搬運重物的工具有滾子、撬棒和滑橇等,如埃及建造金字塔時就已使用這類工具。
公元前3500年,古巴比倫的蘇美爾誕生了帶輪的車,是在橇板下面裝上輪子而成。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達米亞人和埃及人開始普及青銅器,青銅農具及用來修造金字塔的青銅工具(比如:鑿子)在此時已廣泛使用。
公元前2800年,中國中原地區出現原始耕地工具——耒耜(木製)。
公元前2800年,青銅器製作技術傳入我國周邊,西域的游牧民族(現中國甘肅東鄉馬家窯文化遺址)出現錫青銅鑄成的銅刀。
公元前2686(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開始出現牛拉的原始木犁和金屬鐮刀。銅制工具的製造多用鍛打法。
公元前2500年,歐亞之間地區就曾使用兩輪和四輪的木質馬車.埃及古代墓葬中曾發現公元前1500年前後的兩輪戰車。
公元前2500年,伊拉克和埃及用失蠟法鑄造青銅金屬飾物。
公元前2400年,埃及出現腕尺、青銅手術刀,滑輪等機械設備。
公元前2070年,中華民族開始出現,傳說中大禹治水就在此時期。
公元前2000年,中國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齊家文化遺址留存經過冷鍛的紅銅刀、鑿。
埃及等地出現切割樹木的車床。
中國中原地區開始製造以圓木板為行走部件的車輛(輪子)。
公元前1700年,西亞巴格達附近,歐貝德文明進入鐵器時代。
公元前1600年,青銅器正式傳入中原,中國開始用天然磨料磨製銅器和玉器。
公元前1400年,中國河北藁城和北京平谷縣留存經過熱鍛的鐵刃銅鉞。
公元前1400——1300年,得到考古學支持的商代甲骨文出現,中國進入有文字時代。
公元前1400年,中國河南安陽殷墟留存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方鼎。
中國河南安陽殷墟留存經過再結晶退火的金箔。
中國出現象牙尺。
公元前1400年,小亞細亞的古國赫梯王國開始使用鐵器。
公元前1300年,中始用銅犁。
中國用研磨方法加工銅鏡。
公元前1200年,敘利亞出現磨穀子用的手磨。
兩河流域文明在建築和裝運物料過程中,已使用了杠桿、繩索滾棒和水平槽等簡單工具。
滑輪技術流傳到亞述,亞述人作城堡上的放箭機構。
埃及出現絞盤,最初用在礦井中提取礦砂和從水井中提水。
埃及初步出現了水鍾、虹吸管、鼓風箱和活塞式唧筒等流體機械。
公元前1000年,鐵器製作技術自印度傳入中原鄰近的少數民族,中國西部國家(南越,楚國)出現帶鐵犁鏵的犁。
公元前1000年,中國發明冶鑄青銅用的鼓風機。
公元前770年,中國開始使用失蠟鑄造方法鑄造青銅器。
中原出現可鍛鑄鐵和鑄鋼。
中國已普遍用漏壺計時
西元紀年法(陽歷)誕生(凱撒公元前48年,經凱撒修正後,這一歷法稱為凱撒歷),羅馬文明確定太陽歷與24節氣。
公元前770年,中國湖北銅綠山春秋戰國古銅礦遺址留存木製轆轤軸。
中國出現製造戰船的工場。
公元前700年,中國出現滑輪。
公元前600年,古希臘和古羅馬進入古典文化時期,這一時期在古希臘誕生了一些著名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們對古代機械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如學者希羅著書闡明關於五種簡單機械(杠桿、尖劈、滑輪、輪與軸、螺紋)推動重物的理論,這是已知的最早的機械理論書籍。
公元前513年,中國的《左傳》記載中國最早的鑄鐵件——晉國鑄刑鼎。
希臘羅馬地區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進,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鋸、弓形鑽、鏟和鑿外,還發展了球形鑽、能拔鐵釘的羊角錘、伐木用的雙人鋸等。此時,長軸車床和腳踏車床已開始廣泛使用,用來製造傢具和車輪輻條。腳踏車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紀,為近代車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500年,中國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留存春秋戰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曾侯乙尊盤和曾侯乙編鍾,編鍾由8組65枚組成,採用渾鑄法鑄造。
中國春秋末期的齊國編成手工藝專著《考工記》。
世界上第一枚沖製法製成的錢幣在羅馬誕生,這是金屬加工方面的一大成就,是現代成批生產技術的萌芽。
公元前476年,中國出現用天然磁鐵製成的指南針—司南。
中國開始用疊鑄法鑄造青銅刀幣。
中國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留存的鋼劍中有淬火組織,矛、箭鋌中有正火組織。
中國河南洛陽留存經脫碳退火的白口鑄錛,表面已脫碳成鋼。
中國河南信陽留存汞齊鎏金器物。
公元前476年,中國山西永濟縣櫱家崖留存青銅棘齒輪(直徑25毫米,40齒)
中國河北武安午汲古城遺址留存鐵制棘齒輪。
公元前400年,中國的公輸班發明石磨。
公元前220年,希臘的阿基米德創制螺旋提水工具。
希臘的阿基米德提出物體浮力理論——阿基米德原理。
古希臘人在手磨的基礎上製成了輪磨。
中國西安兵馬俑出土的青銅秦劍大約誕生於此時期。
公元前206年,中國西漢出現青銅鑄件透光鏡。
公元前206年,齒輪在歐洲出現,最早的應用是裝在戰車用來記錄行車里程的里程計上。
中國四川成都市站東鄉留存滑車。
羅馬在單輪滑車的基礎上發明復式滑車。它最早應用是在建築上起吊重物。
公元前113年,中國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留存經過滲碳處理的佩劍。
公元前110年前後,羅馬桔槔式提水工具和吊桶式水車使用范圍擴大,渦形輪和諾斯水磨等新的流體機械出現,前者靠轉動螺紋形桿,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主要用於羅馬城市的供水。後者用來磨穀物,靠水流推動方葉輪而轉動,其功率不到半馬力。
公元前100年,羅馬功率較大的維特魯維亞水磨出現,水輪靠下沖的水流推動,通過適當選擇大小齒輪的齒數,就可調整水磨的轉速,其功率約三馬力,後來提高到五十馬力,成為當時功率最大的原動機。
公元元年至1700年
公元1世紀,亞歷山大的西羅著有《氣動力學》,其中記載利用蒸汽作用旋轉的氣轉球(反動式汽輪機雛形)。同時,西羅發明的汽轉球(又叫風神輪)出現。汽轉球作為第一個把蒸汽壓力轉化為機械動力的裝置,它也是最早應用噴氣反作用原理的裝置。
公元9年,中國制出新莽卡尺。
25~221年,中國的畢嵐發明翻車(龍骨水車)。
中國的杜詩發明冶鑄鼓風用水排。
中國出現水輪車(水輪機雛形)。
78~139年,中國的張衡發明渾天儀(水運渾象),由漏水驅動,能指示星辰出沒時間。
2世紀,中國用花紋鋼製造寶刀、寶劍——類似大馬士革剛。
105年,中國的蔡佗監造出良紙。
220~230年,中國出現記里鼓車。
235年,中國的馬鈞發明由齒輪傳動的指南車。
265—420年,中國的杜預發明由水輪驅動的連機碓和水轉連磨。
4世紀,地中海沿岸國家在釀酒壓力機上應用螺拴和螺母。
西方機械技術的發展因古希臘和羅馬的古典文化處於消沉而陷於長期停頓。黑死病等瘟疫的蔓延,是西方世界陷入長達400年的黑暗。
5~6世紀,中國發明磨車。
420~589年,中國出現車船。
550—580年,中國的綦母懷文發明灌鋼技術。
618—907年,中國西安沙坡村留存銀質被中香爐,結構奇巧。
700年,波斯開始使用風車。
953年,中國鑄造大型鑄鐵件——滄州鐵獅子(重5000千克以上)。
1041~1048年,中國的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88年,中國的蘇頌、韓公廉製成帶有擒縱機構的水運儀象台。
1097年,中國在山西太原晉祠鑄有四個大鐵人——宋代鐵人。
1127~1279年,中國發明水轉大紡車。
1131~1162年,中國記載走馬燈(燃氣輪機雛形)。
1263年,中國的薛景石完成木製機具專著《梓人遺制》。
1330年,中國的陳椿在《敖波圖》中記載化鐵爐(攙爐)。
1332年,中國用銅製造大炮。
文藝復興時代開始,意、法,英等國相繼興辦大學,發展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培養人才,西方機械技術開始恢復和發展。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成機械鍾,以重錘下落為動力,用齒輪傳動。
1395年,德國出現桿棒車床
1439年,德國谷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凸版印刷機。
1608年,荷蘭的李普希發明望遠鏡。
1629年,義大利的布蘭卡設計出靠蒸汽沖擊旋轉的轉輪(沖動式汽輪機的雛形)。
1637年,中國刊印了宋應星的科學技術著作《天工開物》,書中對中國古代生產器具和技術有詳細記載。
1643年,義大利的托里拆利通過實驗測定標准大氣壓值為760毫米汞柱高奠定了流體靜力學和液柱式壓力測量儀表的基礎。
1660年,法國的帕斯卡提出靜止液體中壓力傳遞的基本定律,奠定了流體靜力學和液壓傳動的基礎。
1650~1654年,德國的蓋利克發明真空泵,1664年他在馬德堡演示了著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首次顯示了大氣壓的威力。
1656~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創制單擺機械鍾。
1665年,荷蘭的列文胡克和英國的胡克發明顯微鏡。
1698年,英國的薩弗里製成第一台實用的用於礦井抽水的蒸汽機—「礦工之友」。它開創了用蒸汽作功的先河。
公元1700年~1800年
1701年,英國的牛頓提出對流換熱的牛頓冷卻定律。
1705年,英國的紐科門發明大氣活塞式蒸汽機,取代了薩弗里的蒸汽機。功率可達六馬力。
1709~1714年,德國的華佗海特先後發明酒精溫度計和水銀溫度計,並創立以水的冰點為32度、沸點為212度、中間分為180度的華氏溫標。
1713~1735年,英國的達比發明用焦炭煉鐵的方法。1735年,達比之子將焦炭煉鐵技術用於生產。
1733年,法國的卡米提出齒輪嚙合基本定律。
1738年,瑞士的丹尼爾第一·貝努利建立無粘性流體的能量方程—貝努利方程。
1742~1745年,瑞典的攝爾西烏斯創立以水的冰點為100度、沸點為0度的溫標。1745年,瑞典的林奈將兩個固定點顛倒過來,即成為攝氏溫標。
18世紀中葉,法國的拉瓦錫和俄國的羅蒙諾索夫提出燃燒是物質氧化的理論。
1755年,瑞士的歐拉建立粘性流體的運動方程——歐拉方程。
1764年,英國的哈格里夫斯發明豎式、多錠、手工操作的珍妮紡紗機。
1769年,英國的瓦特取得帶有獨立的實用凝汽器專利,從而完成了蒸汽機的發明。這種蒸汽機後於1776年投入運行,熱效率達2~4%。
法國的居諾製成三輪蒸汽汽車,這是第一輛能真正行駛的汽車。
1772~1794年,英國的瓦洛和沃恩先後發明球軸承。
1774年,英國的威爾金森發明較精密的炮筒鏜床,這是第一台真正的機床—加工機器的機器。它成功地用於加工汽缸體,使瓦特蒸汽機得以投入運行。
1785年,法國的庫侖用機械嚙合概念解釋干摩擦,首次提出摩擦理論。
英國的卡特賴特發明動力織布機,完成了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過渡。
1786年,英國的西茲發明割穗機。
1787年,英國的威爾金森建成第一艘鐵船。
1789年,法國首次提出「米制」概念。1799年製成阿希夫米尺(檔案米尺)
1790年,英國的聖托馬斯發明縫制靴鞋用的鏈式單線跡手搖縫紉機,這是世界上第一台縫紉機。
18世紀90年代,英國的邊沁先後發明平刨床、單軸木工銑床、鏤銑機和木工鑽床。
1792年,英國的莫茲利發明加工螺紋的絲錐和板牙。
1794年,英國的威爾金森建成沖天爐。
1795年,英國的布拉默發明水壓機。
1797年,英國的莫茲利發明帶有絲杠、光杠、進給刀架和導軌的車床,可車削不同螺距的螺紋。
1799年,法國的蒙日發表《畫法幾何》一書,使畫法幾何成為機械制圖的投影理論基礎。
❽ 汽車的發展史
世界汽車發展史
汽車同其他現代高級復雜工具如電子計算機等一樣,並非哪一個人坐在那裡發明的,發明之初的汽車也並非是這個樣子的,汽車的發展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總的來說,汽車的發展經歷了蒸汽汽車的誕生、內燃機汽車、汽車量產化、汽車產品多樣化和汽車產品低價格時期以及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幾個階段。
一、蒸汽汽車的誕生
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是逐漸加深的。從最初的利用人力、畜力到後來使用水力、風力。在1705年,紐科門首次發明了不依靠人和動物來做功而是靠機械做功的實用化蒸汽機。這種蒸汽機用於驅動機械,便產生了劃時代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蒸汽驅動的機械汽車的誕生,人類社會開始了永無休止的汽車發展的歷史。
1、有真正意義的第一台蒸汽機
機械動力裝置發展的最初目標並非用於車輛,而是為了給礦井抽水。隨著礦井越挖越深,地下水成了礦井和礦工的大敵。為了開掘礦道和保證安全,必須盡快抽掉地下水。1712年,英國人托馬斯·紐科門發明了蒸汽機,用來驅動一台抽水機將礦井中的水抽出。被稱為紐科門蒸汽機。紐科門蒸汽機將蒸汽引入氣缸,然後向氣缸中噴水冷卻,冷卻後的氣缸內壓下降,氣缸里的活塞在大氣壓力的推動下向上運動,帶動抽水泵抽水。活塞每min只能運動10次,但已經極大地提高了抽水的效率。
1757年,木匠出身的技工詹姆斯·瓦特被英國格拉斯戈大學聘為實驗室技師,有機會接觸紐科門蒸汽機,並對紐科門的蒸汽機產生了興趣。1763年,他在修理蒸汽機模型中發現,紐科門蒸汽機只利用了氣壓差,沒有利用蒸汽的張力,因此熱效率低,燃料消耗大,他下決心對紐科門蒸汽機進行改進。首先,他認為將汽缸里的蒸汽送到另一個容器中去冷卻,既可以獲得能做功的真空,又使氣缸中的溫度下降不多,可大大提高熱效率。另外,為防止空氣冷卻氣缸,必須使用空氣的張力作為動力。1769年,瓦特與博爾頓合作,發明了裝有冷凝器的蒸汽機。1774年11月,他倆又合作製造了真正意義的蒸汽機(圖1)。蒸汽機曾推動了機械工業甚至社會的發展,並為汽輪機和內燃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蒸汽汽車的誕生
1769年,法國人N·J·居紐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蒸汽驅動的三輪汽車(圖2、圖3)。這輛汽車被命名為「卡布奧雷」,車長 7.32m ,車高 2.2m ,車架上放置著一個像梨一樣的大鍋爐,前輪直徑 1.28米 ,後輪直徑 1.50米 ,前進時靠前輪控制方向,每前進12~15min需停車加熱15min,運行速度3.5~ 3.9km/h 。後來在試車途中撞到石頭牆上損壞了。盡管居紐的這項發明失敗了,但卻是古代交通運輸(以人、畜或帆為動力)與近代交通運輸(動力機械驅動)的分水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786年,美國人約翰·菲奇發明了蒸汽動力船。
到1804年,脫威迪克又設計並製造了一輛蒸汽汽車,這輛汽車還拉著10T重的貨物在鐵路上行使了 15.7km 。
1808年,英國人理查德·特拉唯西克發明了鐵路蒸汽機車。
1825年,英國人哥而斯瓦底·嘉內製造了一輛蒸汽公共汽車(圖3),18座,車速為 19km /h ,開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汽車運營。
1831年,美國的史沃奇·古勒將一台蒸汽汽車投入運輸,相距 15km 格斯特和切羅騰哈姆之間便出現了有規律的運輸服務。
1834年,世界上最早的公共汽車運輸公司——蘇格蘭蒸汽汽車運輸公司成立了。當時英國愛丁堡市內營運的蒸汽汽車前面坐著駕駛員,中部可容納20~30名乘客,鍋爐位與後部配一名司爐員,蒸汽機氣缸位於後軸的前方地板下,以驅動後輪前進。然而,這些車少則3~4T,多則10T,體積大,速度慢,常常撞壞未經鋪設的路面,引起各種事故。
1865年,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機動車法規,即所謂「紅旗法規」。規定汽車最高車速不得超過 6.4km /h ,行車時必須有專人揮動紅旗,以警示路上的行人和馬車。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由於這條法規的實施,使得英國在製造汽車的起步上大大落後於其他工業國家。
1883年,法國人發明了蒸汽動力飛艇。
3、實用內燃機的發明
內燃機的發明是從往復活塞式開始的。這種內燃機的工作原理是:吸入空氣和燃料,壓縮並點燃混合氣,燃料作功,排出燃燒後生成的廢氣。這些是按照一定的行程順序連續進行的。
1794年,英國人斯垂特首次提出了把燃料和空氣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氣以供燃燒的設想。
1801年,法國人勒本提出了煤氣機的原理。
1824年,法國熱力工程師薩迪·卡諾在《關於火力動力及其發生的內燃機考察》一書中,揭示了「卡諾循環」的學說。
1860年,艾提力·雷駱製造了內燃機。
1861年,法國鐵路工程師羅夏發表了進氣、壓縮、作功、排氣等容燃燒的四沖程發動機理論。這一理論後來成為內燃機發展的基礎。他於 1862年1月16日 被法國當局授予了專利,但因羅夏拖欠專利費,使其專利失敗。
1866年,德國工程師尼古拉斯·奧托偶然在報紙上看到一篇關於勒諾瓦赫內燃機的報道,下決心對其內燃機進行改進,並研究了羅夏的四沖程內燃機的論文,成功地試制出動力史上有劃時代意義的立式四沖程內燃機。1876年,又試制出第一台實用的活塞式四沖程煤氣內燃機。這台單缸卧式功率為2.9kw的煤氣機,壓縮比為2.5,轉速為250r/min。這台內燃機被稱為奧托內燃機而聞名於世(圖4)。奧托於 1877年8月4日 獲得專利。後來,人們一直將四沖程循環稱為奧托循環。奧托以內燃機奠基人載入史冊,其發明為汽車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4、第一台柴油機的誕生
本茨和戴姆勒發明的都是汽油機。當時的人們在嘗試用汽油作為燃料的同時,也嘗試用其他燃油作為燃料。
1897年,德國人魯道夫·狄塞爾(1858~1913)成功地試制出了第一台柴油機(圖5)。柴油機從設想變為現實經歷了20年的時間,狄塞爾柴油機是冒著生命危險在一片指責聲中試制出的。狄塞爾雖然未能活到柴油機用於汽車的那一天,但他親眼看到自己的發明用於造船業,以絕對優勢取代了蒸汽機。魯道夫·狄塞爾於 1858年3 月18 日生於巴黎。由於父親是德國移民而遭到法國當局的驅逐,家中生活相當窘迫。12歲時,他又回到法國,畢業後即進入了當地技校學習。兩年後又獲國家獎學金的優等生資格被當時德國最有名的學府——慕尼黑高等技術學校錄取。讀書期間,狄塞爾萌發了研製新型經濟型發動機的念頭。畢業後,當了一名冷藏師。 為了研製經濟型發動機,狄塞爾利用業余時間在一些作坊式的小工廠里以自己的設備開始實驗,一次氨氣實驗時,發生爆炸,險些喪命。
1892年,狄塞爾經過多年潛心研究,提出了壓燃式柴油機的理論。
1893年,製造出第一輛試驗樣機。通過試驗,狄塞爾決定對1892年所獲得的專利作若干改動,其中重大之一是不用煤粉作燃料。
1894年2月7日 ,第二台試驗樣機運轉了1min,轉了88圈。
狄塞爾在日記中寫到:第一台不工作,第二台工作不好,第三台會工作好的。
狄塞爾的柴油機誕生於1897年。柴油機的出現不僅為柴油找到了用武之地,而且它比汽油省油、動力大、污染小。可惜的是,這位對柴油機做出重大貢獻的狄塞爾於1929年9 月29日在自安德衛普去英國的船上結束了生命。
魯道夫·狄塞爾的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柴油機稱做狄塞爾柴油機
❾ 火力發電廠的發展歷史詳細的
火力發電廠簡稱火電廠,是利用煤、石油、天然氣作為燃料生產電能的工廠,它的基本生產過程是:燃料在鍋爐中燃燒加熱水使成蒸汽,將燃料的化學能轉變成熱能,蒸汽壓力推動汽輪機旋轉,熱能轉換成機械能,然後汽輪機帶動發電機旋轉,將機械能轉變成電能。「十五」期間中國火電建設項目發展迅猛。2001年至2005年8月,經國家環保總局審批的火電項目達472個,裝機容量達344382MW,其中2004年審批項目135個,裝機容量107590MW,比上年增長207%;2005年1至8月份,審批項目213個,裝機容量168546MW,同比增長420%。如果這些火電項目全部投產,屆時中國火電裝機容量將達5.82億千瓦,比2000年增長145%。2006年12月,全國火電發電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但增速有所回落。當月全國共完成火電發電量226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5%,增速同比回落1個百分點,環比回落3.3個百分點;隨著冬季取暖用電的增長,火電發電量環比增長較快,12月份與上月相比火電發電量增加223億千瓦時,環比增長10.9%。2006年1-12月,全國火電發電量為230,087,958.32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15.8%,增速高於2005年同期3.3個百分點。2007年1-10月,全國火電發電量為217,564,783.55萬千瓦小時,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6.04%。8月份的火電發電量最高,為23,904,609.94萬千瓦小時,同比增長了10.19%。
❿ 機械的發展簡史
人類成為「現代人」的標志就是製造工具。石器時代的各種石斧、石錘和木質、皮質的簡單粗糙的工具是後來出現的機械的先驅。從製造簡單工具演進到製造由多個零件、部件組成的現代機械,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幾千年前,人類已創制了用於穀物脫殼和粉碎的臼和磨,用來提水的桔槔和轆轤,裝有輪子的車,航行於江河的船及槳、櫓、舵等。所用的動力,從人自身的體力,發展到利用畜力、水力和風力。所用材料從天然的石、木、土、皮革,發展到人造材料。最早的人造材料是陶瓷,製造陶瓷器皿的陶車,已是具有動力、傳動和工作三個部分的完整機械。
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再進而到鐵器時代,用以吹旺爐火的鼓風器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足夠強大的鼓風器,才能使冶金爐獲得足夠高的爐溫,才能從礦石中煉得金屬。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勒克米爾(Rekhmir,約公元前1450年)已有用以冶鑄用的罐狀鼓風器。在中國,公元前1000~前900年有了冶鑄用的鼓風器,並逐漸從人力鼓風發展到畜力和水力鼓風。
15~16世紀以前,機械工程發展緩慢。但在以千年計的實踐中,在機械發展方面還是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和技術知識,成為後來機械工程發展的重要潛力。17世紀以後,資本主義在英、法和西歐諸國出現,商品生產開始成為社會的中心問題。
18世紀後期,蒸汽機的應用從采礦業推廣到紡織、麵粉、冶金等行業。製作機械的主要材料逐漸從木材改用更為堅韌,但難以用手工加工的金屬。機械製造工業開始形成,並在幾十年中成為一個重要產業。
機械工程通過不斷擴大的實踐,從分散性的、主要依賴匠師們個人才智和手藝的一種技藝,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有理論指導的、系統的和獨立的工程技術。機械工程是促成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及資本主義機械大生產的主要技術因素。
動力是發展生產的重要因素。17世紀後期,隨著各種機械的改進和發展,隨著煤和金屬礦石的需要量的逐年增加,人們感到依靠人力和畜力不能將生產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在英國,紡織、磨粉等產業越來越多地將工場設在河邊,利用水輪來驅動工作機械。但當時的煤礦、錫礦、銅礦等礦井中的地下水,仍只能用大量畜力來提升和排除。在這樣的生產需要下,18世紀初出現了紐科門的大氣式蒸汽機,用以驅動礦井排水泵。但是這種蒸汽機的燃料消耗率很高,基本上只應用於煤礦。
1765年,瓦特發明了有分開的冷凝器的蒸汽機,降低了燃料消耗率。1781年瓦特又創制出提供回轉動力的蒸汽機,擴大了蒸汽機的應用范圍。蒸汽機的發明和發展,使礦業和工業生產、鐵路和航運都得以機械動力化。蒸汽機幾乎是19世紀唯一的動力源,但蒸汽機及其鍋爐、凝汽器、冷卻水系統等體積龐大、笨重,應用很不方便。
19世紀末,電力供應系統和電動機開始發展和推廣。20世紀初,電動機已在工業生產中取代了蒸汽機,成為驅動各種工作機械的基本動力。生產的機械化已離不開電氣化,而電氣化則通過機械化才對生產發揮作用。
發電站初期應用蒸汽機為原動力。20世紀初期,出現了高效率、高轉速、大功率的汽輪機,也出現了適應各種水利資源的水輪機,促進了電力供應系統的蓬勃發展。
19世紀後期發明的內燃機經過逐年改進,成為輕而小、效率高、易於操縱、並可隨時啟動的原動機。它先被用以驅動沒有電力供應的陸上工作機械,以後又用於汽車、移動機械和輪船,到20世紀中期開始用於鐵路機車。蒸汽機在汽輪機和內燃機的排擠下,已不再是重要的動力機械。內燃機和以後發明的燃氣輪機、噴氣發動機的發展,是飛機、航天器等成功發展的基礎技術因素之一。
工業革命以前,機械大都是木結構的,由木工用手工製成。金屬(主要是銅、鐵)僅用以製造儀器、鎖、鍾表、泵和木結構機械上的小型零件。金屬加工主要靠機匠的精工細作,以達到需要的精度。蒸汽機動力裝置的推廣,以及隨之出現的礦山、冶金、輪船、機車等大型機械的發展,需要成形加工和切削加工的金屬零件越來越多,越來越大,要求的精度也越來越高。應用的金屬材料從銅、鐵發展到以鋼為主。
機械加工包括鍛造、鍛壓、鈑金工、焊接、熱處理等技術及其裝備,以及切削加工技術和機床、刀具、量具等,得到迅速發展,保證了各產業發展生產所需的機械裝備的供應。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機械產品的需求猛增。生產批量的增大和精密加工技術的進展,促進了大量生產方法的形成,如零件互換性生產、專業分工和協作、流水加工線和流水裝配線等。
簡單的互換性零件和專業分工協作生產,在古代就已出現。在機械工程中,互換性最早體現在莫茨利於1797年利用其創制的螺紋車床所生產的螺栓和螺帽。同時期,美國工程師惠特尼用互換性生產方法生產火槍,顯示了互換性的可行性和優越性。這種生產方法在美國逐漸推廣,形成了所謂「美國生產方法」。 20世紀初期,福特在汽車製造上又創造了流水裝配線。大量生產技術加上泰勒在19世紀末創立的科學管理方法,使汽車和其他大批量生產的機械產品的生產效率很快達到了過去無法想像的高度。
20世紀中、後期,機械加工的主要特點是:不斷提高機床的加工速度和精度,減少對手工技藝的依賴;提高成形加工、切削加工和裝配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利用數控機床、加工中心、成組技術等,發展柔性加工系統,使中小批量、多品種生產的生產效率提高到近於大量生產的水平;研究和改進難加工的新型金屬和非金屬材料的成形和切削加工技術。
18世紀以前,機械匠師全憑經驗、直覺和手藝進行機械製作,與科學幾乎不發生聯系。到18~19世紀,在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的促進下,掌握科學知識的人士開始注意生產,而直接進行生產的匠師則開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他們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啟發取得很大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一整套圍繞機械工程的基礎理論。
動力機械最先與當時的先進科學相結合。蒸汽機的發明人薩弗里、瓦特,應用了物理學家帕潘和布萊克的理論;在蒸汽機實踐的基礎上,物理學家卡諾、蘭金和開爾文建立起一門新的科學——熱力學。內燃機的理論基礎是法國的羅沙在1862年創立的;1876年奧托應用羅沙的理論,徹底改進了他原來創造的粗陋笨重、雜訊大、熱效率低的內燃機而奠定了內燃機的地位。其他如汽輪機、燃氣輪機、水輪機等都在理論指導下得到發展,而理論也在實踐中得到改進和提高。
早在公元前,中國已在指南車上應用復雜的齒輪系統,在被中香爐中應用了能永保水平位置的十字轉架等機件。古希臘已有圓柱齒輪、圓錐齒輪和蝸桿傳動的記載。但是,關於齒輪傳動瞬時速比與齒形的關系和齒形曲線的選擇,直到17世紀之後方有理論闡述。
手搖把和踏板機構是曲柄連桿機構的先驅,在各文明古國都有悠久歷史,但是曲柄連桿機構的形式、運動和動力的確切分析和綜合,則是近代機構學的成就。機構學作為一個專門學科,遲至19世紀初才首次列入高等工程學院的課程。通過理論研究,人們方能精確地分析各種機構,包括復雜的空間連桿機構的運動,並進而能按需要綜合出新的機構。
機械工程的工作對象是動態的機械,它的工作情況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是隨機而不可預見;實際應用的材料也不完全均勻,可能存有各種缺陷;加工精度有一定的偏差等等。
與以靜態結構為工作對象的土木工程相比,機械工程中各種問題更難以用理論精確解決。因此,早期的機械工程只運用簡單的理論概念,結合實踐經驗進行工作。設計計算多依靠經驗公式;為保證安全,都偏於保守,結果製成的機械笨重而龐大、成本高、生產率低、能量消耗很大。
從18世紀起,新理論的不斷誕生,以及數學方法的發展,使設計計算的精確度不斷的提高。進入20世紀,出現各種實驗應力分析方法,人們已能用實驗方法測出模型和實物上各部位的應力。
20世紀後半葉,有限元法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得對復雜的機械及其零件、構件進行力、力矩、應力等的分析和計算成為可能。對於掌握有充分的實踐或實驗資料的機械或其元件,已經可以運用統計技術,按照要求的可靠度,科學地進行機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