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洛邑改為洛陽的寓意是什麼及其發展的演變過程!
位於抄洛水之北,水之北乃謂「陽」,故襲名洛陽,又稱雒陽、雒邑。洛陽歷史悠久。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起, 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等13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歷史上曾先後6次進入世界大城市之列,從商周到隋唐時期,洛陽曾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與歐洲、北非和亞洲各國有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洛陽豐厚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給後人留下了不盡的財富和供人憑吊的遺跡舊址。
❷ 保護非物質文化對民俗保護的意義
悠悠中華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見證,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結晶,是鐫刻著人類智慧光芒的「活化石」。
中國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江南水鄉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煙,東方海島之漁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黃土高原之窯洞,東北密林之木屋,西南邊陲之寨子……千姿百態,魅力迷人。
但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演進,許多歷史街區、古鎮、古村落正遭遇著被忽視、甚至被毀滅的命運。
這些即將消失的歷史遺存,在中國的文化中占居著何等的地位,它們目前的境遇如何,現在的人們又該如何對其進行保護和利用?帶著這些疑問和擔憂,近日中外專家聚首西塘,探討古村落保護之法。
在前來參加論壇的五十多名專家學者當中,有被稱作「民間文化守望者」的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畫家馮驥才;有以「罵」著稱、且被媒體稱為「保護古城的衛士」的國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還有遠道而來的兩位日本民俗學界的領軍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福田亞細男和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菅豐博士。
另外,國內外具有典型意義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順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數到場,為論壇帶來了更多的聲音。讓我們借著專家的智慧,試著尋找延續這些傳統文化的良方。
宣言書
4月27日清晨,銀色的月光剛剛退去,蘇醒中的古鎮西塘充滿了生機,鳥鳴聲、搖櫓聲、腳踏車聲、還有清風拂柳的婆娑聲裊裊不絕於耳……一如「生活著的千年古鎮」本色。
而此時,馮驥才和西塘鎮黨委書記沈國強兩人早早地就出現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樓露台上,參加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的節目錄制,主題正是「古村落保護」。
第二次來到西塘的馮驥才還是老樣子,一頭桀驁不馴的頭發,說起話來慷慨激昂。這幾年他一直為搶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護的重點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堅定地認為,在民間文化遺產和搶救過程中,古村落是民間文化的「箱底」,因此從2005年3月至今,他已輾轉考察了國內七八個省的古村落。他說:「時間很緊迫,我們現在連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麼保護?因此在這里開這個會議,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討今後古村落的出路。」
「古村落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農耕文明留給後人的財富,我不希望我們的後代只能在博物館里看到鐮刀、鋤頭,那將是無比的悲哀。」這是他最大的擔憂。
不止在一個場合,馮驥才用「來晚了」來形容對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講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時偶遇的一個細節:「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鎮長陪我在岸邊走,走著走著天有些涼了,我看到一個老太太正把支窗戶的棍子拿起來關窗戶,同時把一盆窗外的花拿進去。我注意到當時花盆上落了一隻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輕輕一抖,蝴蝶飛走了。西塘連生活的詩意都保存下來了,這種和諧讓我感動。」
馮驥才認為西塘的經驗是一種生態的保護方式,它延續了當地人生活的原態,是以人為本,可以作為典型供其他地方學習。當談到為什麼選擇西塘作為論壇主辦地時,他說,除了西塘的保護做得成功之外,當地政府的觀念也讓他感動。
「當時西塘鎮領導有兩句話給我印象特別深,一句是『對於古村落的保護,責無旁貸是政府的事』,還有一句是『當經濟的GDP和文化保護發生沖突時,我們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層的領導能有這樣的先見之明和文化責任感,讓我看到了希望。」
帶著這樣的希望,馮驥才把論壇帶到了西塘,並發出了旨在呼籲開展古村落保護的《西塘宣言》。他說:「必須要抓緊時間,不然的話,很多古村落可能我們還沒來得及認識它,就要失去它。」
觀點論
一批重量級專家、學者、官員的到場無疑為本次論壇增色不少,他們在會場上激烈的觀點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絕倫的火花。
馮驥才:古村落遺產,比萬里長城還大
「我一直認為古村落是中國最大的文化遺產,比萬里長城還大。」馮驥才這樣解釋他的觀點,「從規模上講,我國有5000年到7000年的農耕文明,56個民族,960萬平方公里,約1600個縣,19000個鎮,按照一個鎮10個行政村來算,我們有20萬個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來估計中國的古村落大約有3000個到5000個。但後來聽說僅貴州黔東南地區就有六七百個古村落。所以我們心裡應該有個數,我們的古村落數量至少過萬。」
他認為,古村落應該符合以下幾個標准: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物質與非物質歷史文化遺存,基本保留原來村莊的體系以及鮮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歷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體。它的建築,它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獨特規劃,都是其物質遺產,還有很多諸如民俗之類的非物質的文化遺產。」
關於民俗,他補充道:「我所說的民俗,包括人們生產、生活的民俗,商貿的民俗,婚喪嫁娶的民俗,起居飲食的民俗,節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還有類似神話、故事、諺語、歌謠之類的口頭文化。民間戲劇、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藝人們身懷的民間技藝和民間手藝都是這個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什麼要進行保護?馮驥才這樣回答:「我們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價值、學術的價值、見證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審美的價值、欣賞的價值,但最終的價值還是它的精神價值。我們之所以傳承文化遺產,最終的目的就是傳承我們民族的獨特文化,就是把我們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傳承下來。」
他認為我們的文化遺產有一個問題,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面對的是全球化這種同質化的文化,它把我們的文化變成了同一個樣子。同時它又是商業文化,能成為賣點的就利用,不能成為賣點的就拋棄、甚至毀掉。「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文化危機,也是我們這一代文化人的失職。」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從去年開始做的,但是由於目前沒有法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現在只能做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關方面正在加緊相關法律的制定。
阮儀三:村落是最後的「凈土」
「阮儀三」這個名字,對於關注中國遺產保護的人並不陌生。作為一名建築學家,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就發起了山西平遙古城的保護運動,而他最讓人熟悉的「力作」莫過於周庄古鎮的保護了。
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紀80年代,北京、西安、開封、揚州、洛陽等城市相繼被列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遙、江蘇周庄、雲南麗江等又在上世紀90年代同時進入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列;進入21世紀,阮儀三又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潯、烏鎮、西塘等古鎮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擴展文化內涵」的道路,為中國留下了嘆為觀止的「水鄉」。
阮儀三認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城市建設熱潮使許多傳統歷史地域遭到了滅頂之災。許多舊城在「舊貌換新顏」的同時,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風貌。
他說:「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種精神文明的傳承,需要載體。而我們所說的非物質的東西,民俗文化的東西,就依存在建築等物質載體當中。所以那些具有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的遺存都應該保護。比如江南水鄉,就要保護構成江南水鄉的構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鄰水建鎮的特點,這是它的靈魂。」
在談到「城市記憶」這一概念時,阮儀三舉了「上海猶太人保護區」的例子,那裡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現在是上海市第12塊歷史風貌區。
「二戰期間,德國法西斯殘酷屠殺猶太人,在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3萬多猶太人。曾任美國卡特政府財政部部長的布魯門撒爾60年後舊地重遊時,淚流滿面,對身邊的女兒說,『記住,沒有上海就沒有我們一家,沒有中國就沒有我們這些猶太人的活路。』為什麼?就是因為這個街區反映了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慈愛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諧相處的里程碑。這個街區就是重要的城市記憶,記憶著一代人的友誼,這不是語言能夠承擔的。相反,如果承載著歷史信息的載體消亡了,負載在其上的歷史和文化也必然會被沖淡或消亡。」
他對把旅遊與保護等同起來的看法嗤之以鼻:「我們通常認為用保護來發展旅遊,來搞經濟開發,把保護等同於賺錢。」他認為保護不應該圍繞著商業利益,因為商業利益的背後必然是破壞。「保護不是為了政績,不是為了開發旅遊,為的是留存我們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民族建築的精華、和諧的人與自然相處的環境。而這些是我們今後創造新城鎮、新建築的規范。」
青島泰之:保護活態的文化
聯合國教科文駐亞太地區總代表青島泰之應邀出席了論壇。他在發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個特定文化歷史發展的珍貴的有形見證,反映了人們文化、哲學和審美價值的演變過程。與考古遺址和廢墟相比,這些歷史遺產群落是活態的遺產。
青島泰之認為,在快速的經濟發展、社會轉型以及全球化過程中,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體系正面臨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傳統建築和街道正不斷被現代建築所替代。因此,保護歷史遺產群落的非物質文化元素與保護其物質形態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而在保護這類遺產的努力中,提高當地社團保護遺產的意識,促進他們的參與至關重要。
他說,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在中國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文化遺產保護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平遙古城、麗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他同時希望中國政府、非政府機構和組織以及地方社團都能夠參與到遺產保護工作中來。
他山石
在「中國古村落保護」(西塘)國際高峰論壇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順化等地代表的經驗發言也為其他古村落的保護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江西婺源——文脈的延續
婺源的鄉村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馮驥才對婺源也是贊不絕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磚、灰瓦、白牆、翠綠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藍色的山野、紅色的霞光,簡直像一幅畫。」
婺源縣政府根據各村落的實際情況,確定了不同的保護方式。包括景區式、博物館式、分區保護式和原始生態式。
由於婺源境內徽派建築遍布鄉野,獨具地方特色的儺舞、徽劇、茶道等文化絢麗多彩,因此政府出資對分散在鄉村的古建築進行普查、登記、建檔,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保護性規劃,同時成立了「婺源縣歷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設管理領導小組」,還制定了詳細的農村建房審批流程,以抑制亂拆亂建的現象。
為了增強古村落的生命力,該縣還專門成立「婺源文化研究會」,研究會下設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藝文化和民間故事等9個分會,負責對全縣民間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性挖掘整理。
今年,婺源儺舞、婺源徽劇、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硯製作技藝等4項民間藝術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榆次後溝古村——民居博物館
後溝古村以古樸的農耕文化、精美的建築文化、傳統的信仰文化、靈動的生態文化,構成了完整的民間文化體系。特別是精巧別致的古戲台、玉皇殿、觀音堂等堪稱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後溝古村因地制宜、順勢選址、擇吉而居,強調和諧的「田園山水」和「耕讀文化」。2005年,在經過周密論證的基礎上,當地政府對後溝古村進行了搶救性的整理和修復開發。同時還成立工作組,圍繞村民生產生活的自然形態開展調查、挖掘、整理、引導工作,再現了古村久遠的民間藝術、獨特的飲食文化、特色地域節慶活動,並籌建了農耕民俗博物館。
在搶救和保護古村過程中,始終貫穿「簡單不簡陋,民俗不粗俗」這一主線,在修復保護過程中,力求展現其簡單而精巧的建築、悠久而古樸的風俗、厚重而傳統的民風,使「田園風光、淳樸民風、古村風貌」躍然而出。
越南順化——新舊的和諧
順化市是承天化的省會,位於越南的中部。在順化市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和金屬時代遺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當時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響和北方青銅時代文化的影響。因此從古代起,這里就成為獨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樣風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調。
順化的一個特點是博採眾長,歷史上所有的獨特藝術形式都為順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宮廷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共存與互融。
順化是一個都市,但仍保存著歷史中形成的諸多傳統。因此,順化不僅扮演著多樣城市和歷史城市的角色,其實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在這座博物館里有著很多的可觸與不可觸的文化遺存。
❸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意義
政府對歷史文化名城的評定和保護,其主要目的在於保持這些城市的歷史特色、地方版特色、文化權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反映城市自身的發展歷程、城市文化的時空連續,確保城市建設的有序發展,其工作重點是保護好文物、歷史地段、歷史遺址和歷史風貌。
很多歷史文化名城因其豐富的人文資源、深遠的文化影響、廣泛的知名度而吸引海內外眾多旅遊者紛至沓來,而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也為發展旅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大家牢記歷史,同時也為了探索古代建築特點和工業技術。也是本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有利證據。
❹ 洛陽的來歷
洛陽位於河南西部,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侯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
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唐大運河上,舳艫相接,帆影聯翩,從洛陽東達於海,西至關隴,南下蘇杭,北朔幽燕;以洛陽為東端起點的「絲綢之路」,可以直馳地中海東岸,明駝宛馬,絡繹不絕。 洛陽是文化的讀本。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
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里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里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地理】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1.8』至112.59』,北緯33.35' 至35.05'之間。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錯綜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廛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歷史沿革】
以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
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 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
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 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
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 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展,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
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 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 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 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
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後期設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圍。 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 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 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范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展,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 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 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
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19縣。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1932,日軍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 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歷史聯系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
【行政區劃】
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總面積15208平方公里, 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洛陽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46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98.8%, 其他少數民族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2%,其中超過10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6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0%以上。
2007年末洛陽總人口650.45萬人。
【工業科技】
大中型骨幹工業企業集中,是洛陽的一大特色。現有5000多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擁有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輕紡、食品等6大支柱產業和東方紅拖拉機、洛陽浮法玻璃、大陽摩托、HJD04程式控制交換機、白馬棉紗、牡丹銅材等一大批國際國內名牌產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省級14個。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投資100億元,正在全力實施16戶企業、48個項目的「1648」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工程,加快發展石油化纖、煤電鋁一體化、電子信息3大新興優勢產業。「十五」末全市工業銷售收入可達1000億元左右。洛陽科技實力雄厚,拖研所、軸研所、耐研所、014中心、石化工程公司等14個部屬科研所每年都推出眾多的高科技成果。現有「兩院」院士5名,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20%。九五」期間全市科技成果1280項,其中國家級43項,「省部級483項,技術交易額年均3億元以上。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省級軟體園各1個,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企業美國卡博陶粒公司等487家國內外著名企業已入駐創業。全市被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46個,高新技術產品295種。
【城市建設】
近年來,洛陽市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為龍頭,相繼實施了以「建設7路5橋1園、整治3個景點、搞好3項公益設施」為主要內容的「75133」工程,以綠、亮、凈、美、暢為主要內容的「五大形象工程」和以景區建設治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文明景區、文明城市」工程,,大規模改造了城市進出口道路和市區路網,興建了東西長達14公里、綠地147萬平方米、水面148萬平方米的洛河風景游覽區,新建了城市供水、污水處理、管道煤氣、集中供熱等公共設施,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形象品位明顯提升。「十五」時期,全市按照「以洛河為軸線、南北對應發展」的城市布局,城市框架進一步拉大,掀起了以新區開發和現有城區改造為重點的新一輪城市建設高潮。老市區各項建設順利推進。以「兩創」為重點,現有城區改造先後投資174億元,實施了6批共194個項目。王城大道縱貫市區南北,城市出入口交通便捷通暢;周山森林公園、龍門山森林公園、小浪底森林公園、上清宮森林公園等四大森林公園作為「天然氧吧」在日夜不停地為城市供氧;16公里長的洛浦公園宛如一條五彩飄逸的絲帶在河洛大地上飄揚;經過治理的洛河、伊河、澗河、中州渠變得水清、路暢、岸綠、燈明。洛陽城市建成面積已達105平方公里,市區道路總長近300公里。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庭院綠化、道路綠化、廣場景點綠化等綠化工程成效顯著,建成了牡丹廣場、洛浦公園。青年宮廣場、中亞廣場等一批公共綠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7%,人均公共綠地7平方米,已通過國家園林城市驗收。城市綜合管理不斷加強市容市貌整潔暢亮。目前,洛陽正以突出名城特色、實現洛河南北對應發展為目標,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風貌保護,不斷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實現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融合統一。
新區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截止2005年底,新區已累計完成投資180億元。市政道路累計開工48條、75公里,竣工35條、47公里,並配套建設了水、電、熱、氣、通訊等設施。新區園林綠化面積達210萬平方米。房建工程累計開工605棟487萬平方米,竣工323棟234萬平方米。 市四大班子遷入新區辦公,體育館、游泳館建成投用,洛龍區行政中心、勤政苑小區、高層次人才小區等項目建成投用。
【物產資源】
洛陽物產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有鉬、鋁、金、銀、鎢、煤、鐵、鋅、水晶、鉛等甲類礦產資源26種,這些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易於開采利用。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首位,為世界三大鉬礦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欒川縣。洛陽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屬、2308種及198個變種、6個變型。洛陽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全市有陸棲脊椎動物342種,其中有珍稀動物190餘種,天然葯物理學480餘種。水資源也很豐富,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廛河、澗河等河流和陸渾、故縣兩座大型水庫。
【綜合實力】
2007年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595.5億元,增長1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0億元大關,增長30.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41.6億元,增長34.6%,其中工業投資457.3億元,增長5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7.9億元,增長18.5%,增幅創2000年以來新高;外貿出口突破10億美元,增長30.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93.6億元,實現利稅287.7億元、利潤181.3億元,增幅居全省第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雙雙保持兩位數增長,實際增速分別達到10%和12.3%。
【農村經濟】
洛陽農業結構調整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區域化、規模化發展,優質專用糧食、林果、中葯材、煙葉、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產業格局初步形成。畜牧業發展步伐加快,奶業生產取得突破性進展。洛陽境內生物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經濟作物種類繁多。有珍貴的領椿木、鐵杉、連香、銀杏、山白芍等樹種;有天然化工原料植物漆樹、油桐等;有經濟植物核桃、山楂、板栗、蘋果、柿子等。還是重要的葯材產地,種類多達1480餘種。洛陽是河南小麥重要產區,偃師的小麥栽培技術馳名全國,畝產高達千斤以上。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煙葉、油料等。土特產品遠近聞名,主要有偃師的泡桐,孟津的梨和黃河鯉魚,新安的柿子和櫻桃,洛寧綠竹和獼猴桃等等。孟津的奶山羊和伊川的大尾牛享譽海內,分別被國家確定為山羊和大尾牛生產基地縣。
【洛陽市花】
「天下名園重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名園代出,別饒幽趣,國色天香,艷冠群芳。西周至北宋,洛陽園囿,數以百計,或鳳閣龍樓,上連霄漢;或剔透玲瓏,奼紫嫣紅。歷代文人騷客,潑墨古剎,揮毫岩壁,為古城增添詩情畫意。 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花蕾碩大,色澤艷麗,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范。「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相傳,唐武則天寒冬設宴賞花,令百花綻放,唯牡丹不從,貶之洛陽。豈知遷洛後竟吐蕊怒放。武後聞知,命火燒牡丹。牡丹枝幹燒焦,次年卻依舊葉榮華發,且花更大,色更艷。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做花魁,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所贊:「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周恩來總理曾經說牡丹應當是國花。
推薦於 2017-10-11
❺ 怎麼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傑作,毀之不再生,催之不可成。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讓她們在今天現代化中繼續發光,正是一種現代文明的象徵。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化建設似乎是一對矛盾,但實踐證明兩者完全可以共存共榮,互相促進。-二百年前,歐洲人在產業革命初期也曾大肆破壞古建築古城堡,不過他們很快覺醒,從法律制度和市民意識上著手,嚴加保護。今天,一批批中國人去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看到的是古與今、舊與新之間的和諧生輝,古城區的原汁原味,幾乎看不到拆房擴路的"舊城改造",然而那裡照樣遊人如織,環境優美,經濟發達。可是,我們不少人考察回來後只記住高樓大廈,忘記了保護歷史。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些年文物保護成績是顯著的,同時對文物"建設性破壞"的情況也令人吃驚。中國現有21處世界遺產中,浙江還是空白。其實浙江是文物大省,杭州、紹興、定海、塘棲等地的古城區,原先足以與平遙、麗江媲美,甚至更有優勢。她們躲過了自然災害、政治運動,卻倒在現代化建設的誤區中,真是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後代,實在令人遺憾。搶救歷史文化遺產確實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最近浙江省人大常委會頒布了《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從法律上築起了又一道保護的"屏障"。只要我們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歷史文化遺產就會得到很好的保護。
為什麼歷史文化遺產的破壞屢禁不止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如何看待"政績"的問題。客觀上,"父母官"有壓力,總想在任期內改善群眾生活條件和市容市貌。這當然是好事。我們不但不反對,而且要盡力支持,問題是怎樣正確認識並把握"政績"。我認為,建設新城是政績,保護古城、留住中華民族的優秀遺產也是政績,後者做起來更不容易,更需要有遠見。紐約、香港歷史很短,是在海島、沙灘上建成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倫敦、巴黎、羅馬歷史悠久,精心呵護古城,同樣可以成為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周庄、西塘等江南6個古鎮,今天名聲大振,成為旅遊熱點,其實浙江原來條件更好的古鎮有不少,但都被以"破舊"、"落後"等借口一一拆毀掉了。這些古鎮雖然面貌一新,但沒有特色和知名度,也沒有遊人和吸引力。城市化進程中必須注意保護歷史,堅持特色,而百城一面、千街一面正是現代化的一忌。杭州是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有層層疊疊的歷史積淀,不能將精華與糟粕一起扔掉,在古城區內不宜採用深圳、上海浦東等新興城市的辦法。仇保興同志到杭州上任不久,就與其他市領導在記者來信中批示緊急保護河坊街及其附近地區,保古城建新區,進而將西湖申報世界遺產提上議程,邀請國內外專家獻計獻策,這適合時代潮流,符合民心,我看這就是一大政績。
對外開放使我們意識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艱巨性,然而,我們不少人在觀念、行為上仍處於一種蒙昧或自然滿足的狀態中。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和西湖申報世界遺產,是杭州在21世紀進一步對外開放,成為國際性的風景旅遊城市的關鍵性步驟。因此,從現在起,有關的各項工作就應當按世界遺產的標准來衡量,與世界接軌。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努力,再大的困難也會變小,再小的希望也會增大,直至成功。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http://www.zjol.com.cn/node2/node2352/node2354/node15917/userobject12ai146874.html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TR-c/17392.htm
http://www.xkdesign.net/bbs/dispbbs.asp?boardid=24&id=114
❻ 為什麼要保護傳統文化。。。要寫一篇小論文。。。 O(∩_∩)O謝謝啦···
摘要:歷史文化的傳承既是城市建設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國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如何延續和發揚我國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實現城市文化的復興和飛躍,是規劃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城市發展正在經歷著日新月異
的變化,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速,城市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
巨大的推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在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同時,人
們越來越意識到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的重大意義,
人居環境科學對城市建設的指導作用在不斷加強。其中,文化
傳統、人文精神是人居環境科學的重要方面;中國數千年的建
築與城市文化(有遺跡可考的至7000年前),有極為豐富的人
居環境科學和人文思想。我國城市中的絕大多數都是經歷了
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從歷史人文傳統的角度探
討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規律,對指導今天的城市建設將會起到重
要作用,對引導我國人居環境建設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發展
也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1 中國城市蘊涵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
人文精神在中國幾千年的城市建設史中,留下了豐富的遺
產,隋唐長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都顯示了我國城市建設
史的光輝成就。早在周代,我國的城市建設制度就已經產生,如
《周禮·考工記》中城市布局、等級制度的記載,這種規劃思想直
接影響了歷代的城市建設,並不斷得到完善,形成了我國獨特
的城市布局思想;城市規劃思想中也包含了我國儒家的哲學思
想,例如宮城居中、中軸線對稱布局等都是儒家提倡的居中不
偏、不正不威思想的體現。規劃思想還吸收了我國古代「天人感
應」的自然觀,如城市中日月天地、春夏秋冬、天文星象的體現
等。另外,在城市布局及建築組群設計、住宅群落組織、城市景
觀色彩設計等方面,都體現出我國古代城市規劃理論的獨特之
處;古代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也在城市建設中有所體現,是非常
寶貴的思想財富。
總之,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強調整體觀念和長遠發展,強調
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強調嚴格有序的城市等級制度。
這些理念在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建設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同時也影響了日本、朝鮮等東亞國家的建設實踐,形成了中國
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是我國人居環境建設的重要文化環
境基礎。
2 歷史文化與城市發展的關系
研究城市歷史文化的目的,是要揭示其在城市發展中的作
用和規律性,為當前我國的城市發展和人居環境建設服務,促
進城市規劃、城市布局、城市職能和結構趨於合理,有利於城市
的可持續發展。
2.1城市興起和發展的啟示
城市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綜合體;它與鄉村相對
立,是一個地區或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處於領導或
支配的地位。各個國家城市出現的時代不同,職能和結構也不
一樣。
《史記·貨殖列傳》精彩地描述了中國早期的城市和它們的
興起。例如,《貨殖列傳》記載的城市共有25處,大多是秦漢時
代十分繁榮的城市。這些城市興起和發展的特點在於都位於
水陸交通要道之上。咸陽(今市東)、臨淄(今淄博市區)、薊(今
北京)、洛陽、溫(今沁陽)、軹(今濟源)、蜀(今成都)等,都是陸
路交通的中心,而滎陽(今縣東北)、彭城(今徐州)、睢陽(今商
丘)、陳(今淮陽)、陶(今定陶西北)等,則是水路交通的樞紐,特
別是陶,位於菏水運河岸上,交通發達,被譽為「天下之中」。可
見交通方便是城市興起和發展的必備條件,故中國早期的城市
多興起於江河沿岸,或平原的中心。平原地區物產豐富,交通四
通八達;江河有舟楫之利,又可以為城市提供豐富的水源。例如
西安地區最早興起的大城市就是西周的豐鎬,位於灃河兩岸;
再次興起的大城市就是秦都咸陽,位於渭河兩岸;第三座大城
市就是漢都長安,位於渭河以南、龍首原以北;第四座大城市就
是隋代大興城,唐改名長安城,位於龍首原以南、少陵原以北。
今天的西安城就是在唐長安城的行政中心———皇城的基礎上
發展起來的。城址愈轉移,地理條件愈優越,愈有利於城市的發
展。隋唐長安城所選擇的城址平原開闊,水源豐富,是周、秦、漢
三代的都城所無法比擬的;正因為選擇了最有利的發展條件,
後來的城市都在這里繼續向前發展。
古代一些城市如北京、蕪湖、臨淄等城址的轉移,也都和當
地自然條件的變遷、經濟發展與交通道路的演變有密切關系。
研究這些城市的興起和變遷,對當前的城市規劃、城市布局有
重要的參考價值。今天西安市的城市規劃,就繼承了唐長安城
和明清西安城均衡、對稱、棋盤式格局的基本特點,保持了古城
的風貌。
2.2城市職能及其轉化的規律
城市是具有多種職能的綜合體,但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會以
某種職能為主,影響城市的發展趨勢。中國的城市,主要城市大
多是國都和地方的政治中心,以政治職能為主,也有海港、碼頭
和運河沿線的城市以經濟職能為主,像泉州、揚州、淮安、濟寧、
臨清、天津等。城市的職能也有它形成、發展的過程,並不是一
成不變的。研究城市職能的形成演變,分析政治、文化、經濟、地
理環境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可以掌握不同因素對城市發展起
作用的規律,從而更好的發揮城市的優勢。
例如,在六大古都中,開封的變遷尤為劇烈。由於開封位於
汴河岸上,是隋唐漕運的咽喉,北宋統一全國後,就只能建都開
封,使它由地區性的政治中心,一躍而轉變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經濟繁榮也達到空前的程度;北宋亡國後,開封失掉了國都地
位(金遷都開封時間很短),運河也淤塞不通,它就迅速衰落下
去,終於成為一個地方性的都會。直到現在,開封的經濟發展還
遠遠落後於洛陽。開封的變遷說明了政治職能與經濟發展、區
域交通的密切聯系。
再如,唐代揚州的繁盛有似於今天的上海,是全國最大的
商業城市。「揚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長街市井連」,「夜市千燈
照碧雲」,都是對揚州繁榮的生動寫照。唐代揚州繁榮的基礎是
長江和運河,海舟河船雲集於此,繁盛無比。宋代以後長江江岸
北移,造成揚州港口不是淤漲,就是崩坍,終於失掉了對外貿易
的地位。加之運河的淤塞與變遷,揚州就不能不衰落下去。今
天,揚州仍然是長江岸上的重要城市,揚州經濟的起飛依然要
靠長江和運河,探討城市經濟興衰的歷史因素,能夠為當前城
市經濟的發展提供借鑒。
2.3區域與城市發展的經驗教訓
歷史上一個城市在某個地區的興起和發展並不是孤立的,
它既要有腹地的發展條件,又與其區域位置、作用和職能分工,
以及與其它城市相互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國城市發展充分
體現了我國特有的區域特徵對城市形成、分布的影響,以及政
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對區域和城市發展的作用。由於最初的農
業生產和漁牧業發展都與水源有著密切關系,因而早期的城市
均靠近河流,形成了我國奴隸社會和早期封建社會的城市分布
在農業發達的黃河中下游流域的特點;隨著秦漢以後經濟文化
中心南移,隋唐至北宋出現了軍事政治中心在中原、經濟中心
在江淮的局面,兩個中心間物資運輸的發展,促使運河、黃河、
汴河城市繁榮,如蘇州、揚州、淮安、泗州、汴州等。元明清時期,
政治中心在北京,供應仍依賴江南,南北大運河的漕運成為統
治階級的命脈,運河沿線城市繁榮,除南段外,北段的臨清、滄
州、天津等也成為商業都會。
又如,唐末和宋元時期,我國海上交通發達,沿海的廣州、
泉州、明州(寧波)、登州(蓬萊)都是繁榮的貿易港口城市;然而
明中葉後,海上交通受倭寇侵擾,海上貿易斷絕,清初又實現海
禁,只辟廣州一城對外貿易,所以我國海岸線雖長,但沿海城市
並不發達,沿海城市也從未成為經濟中心,這一點是我國與歐
洲、美國和日本城市的很大差別,也是我國歷史上沒有充分發
揮區域優勢、對沿海區域發展嚴重忽視的慘痛教訓。
我國區域和城市滄海桑田的變遷,既是區域發展普遍規律
的表現,也是對我國特有的區域特徵、區域條件的揭示,對我國
城市地理學和區域規劃研究具有重大價值,為國土規劃和區域
協調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借鑒和經驗。
2.4城市特色、風貌的的保持和延續
城市特色、風貌是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除剛剛興建的城市
外,絕大多數都保留有歷史風貌。長期建都的歷史名城,保留有
宮苑、廟壇、倉廩、市場、居住區等遺跡,甚至連城市的建築風
格、社會風尚、衣食住行都淵源流長,別具一格;運河沿岸的城
市則與運河的開鑿、變遷相依為命、盛衰與共,保留有漕運的許
多遺跡,諸如航道、倉廩、碼頭、閘壩、船隻、漕運機構駐地等,無
不顯示出水上運輸的壯麗景象,揚州、淮安、濟寧、臨清等都是
例證;海港城市總是圍繞港口不斷擴展,與港口有關的設施比
比皆是,廣州、泉州等正是如此;工商業城市的早期發展,都在
水路碼頭、陸路樞紐地區首先打開局面,然後再不斷擴展,上
海、天津、武漢、鄭州等城市都經歷了這樣的演變過程。上述城
市各有特點,而這些特點的形成歷史悠久,未來的城市風貌也
難於與歷史淵源割斷關系。
我國很多城市既有歷史風貌特點,又要建設現代文明,如
何把二者恰當地結合起來,是城市發展始終關注的問題之一。
例如在2004~2020年北京市的總體規劃當中,把北京的城市
性質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
心;世界著名古都和國際大都市。」這要求北京的城市建設既要
體現古都風貌,又要具有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特徵;歷史特徵、
風貌是北京的基本特點之一,保護、利用文物古跡在城市建設
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尊重歷史文化傳統的基礎
上保護、建設和發展,才能使城市永遠煥發活力、形成永恆的魅
力.
3 以人居環境科學為指導,實現我國城市文化的復
興和飛躍
歷史文化的傳承既是城市發展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也
是我國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如何延續和發揚
我國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實現城市文化的復興和飛躍,是規
劃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吳良鏞先生曾在《城市特色的認知》
一文中提出了對如何發揚人文傳統的兩點基本要求,應該為城
市規劃者所謹記:第一,文化特性既非僵化的遺產,也非傳統的
簡單匯集,而是一種社會內部動力在進行不斷探求創造的過
程,它自覺自願地從所接受的多樣中汲取營養,並且歡迎外來
部分加以吸收,必要時予以改造。第二,正是由於捍衛特性,將
不僅僅是古老價值的簡單復活(對古老價值的再認識、再創造
不能簡單地貶之為「返古現象」),而是要體現對於新文化設想
的追求,正因為如此,它為人們不斷增加對未來的責任感,把舊
的有價值的工作能持續延綿,而使從語言、信仰、文化、職業
……發揮獨特之點,使之普放異彩,並以此加強內部的團結,迸
發其創造力。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物質文明的創造速度愈來愈
快。由於競爭的激烈,人們過分地把注意力傾向於物質文明的
發展,而精神文明的創造是需要繼承和積累的,它不可能憑空
創造出來。可是近年來,我們在生產力高速發展的同時,不少祖
先創造的歷史文化在我們手中毀掉了;其規模之大,速度之快,
也是空前的。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的國家,保
護、繼承、發展傳統文化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我們必須以人居環境科學為指導,實現現代文明和我國傳統文
化的結合,探索21世紀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模式。
❼ 談談加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
新華社北京月8日電 新華社8日播發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闡述了當前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並對今後的工作提出具體而明確的要求。就這一指導新時期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的意義重點等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 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標志著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單霽翔:「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對於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同樣如此。《通知》對新時期工作形勢進行了分析,並進一步指明方向、明確重點、確定目標,是關於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對我們開啟新的工作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我認為這種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認識和實踐兩個層面上。在認識上,《通知》引導我們從全局上把握當前的工作形勢,再次明確了文化遺產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並對未來10年的總體目標做了一個大致規劃。《通知》提出,到2010年,我國要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文化遺產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2015年,要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文化遺產得到全面有效保護;另一個目標就是要使保護文化遺產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可以看到,這是一個有步驟、有計劃,逐步推進的過程。 在實踐層面上,《通知》明確指出今後將著力解決的幾大突出問題,比如搞好文物調查研究、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規劃的制定實施,抓好重點文物維修工程,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保護,提高館藏文物保護和展示水平,清理整頓文物流通市場等,而且對下一步工作重點進行了部署,涉及的內容很全面、很具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譬如,在制度建設方面,《通知》要求建立歷史文化名城重大建設項目公示制度、文化遺產保護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文化遺產保護定期通報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等;在政策制定方面,《通知》提出要抓緊制定和完善有關社會捐贈和贊助的政策措施;在機構建設上,《通知》要求成立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統一協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並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應的文化遺產保護協調機構。《通知》還進一步明確相關部門的權責,譬如要求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統籌安排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並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測,檢查落實。 總之,《通知》的下發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民主化建設將起到推動作用。貫徹落實《通知》精神是我們今後工作的一個重點,各級文物行政部門一定要認真組織學習,深刻領會《通知》精神,確保各項要求的進一步落實。 「文化遺產日」的設立凸顯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單霽翔: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設立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文化遺產日」的設立借鑒了國外的成功經驗。在我國,設立「文化遺產日」的倡議得到越來越多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和支持。近兩年的政協提案中,有關委員就關於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的呼籲日益強烈。這次國務院在《通知》中決定,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 「文化遺產日」的設立凸顯了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於增強全球華人特別是海峽兩岸同胞對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同時又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當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近幾年,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在逐步增加,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文物保護意識也有很大提高,但是破壞、損毀文化遺產的現象仍然屢有發生,少數地方的領導幹部不按文化遺產工作的客觀規律辦事,公眾關注、保護文化遺產的熱情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設立國家的「文化遺產日」,對於增強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引導民眾廣泛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促進我國建立國家保護為主,社會共同參與的文化遺產保護新體制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遺產日」的活動將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在此期間,各級政府和組織可以舉辦相關的公益活動。比如,對保護文化遺產的先進行為予以表彰,公布文化遺產遭受破壞的重大事件,公布依法核定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名單等。各相關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文化遺產日」活動主題,舉辦學術研討會、交流會、專題講座、知識競賽等面向社會公眾,尤其是面向廣大青少年的宣傳與教育活動,同時還應盡量創造條件讓公眾接近文化遺產,介入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當前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仍面臨文化生態、政策環境、行業自身等多方面問題 單霽翔: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但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譬如城鎮化帶來的基本建設熱潮、經濟發展帶來的旅遊熱等使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不少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古建築、古遺址及風景名勝區整體風貌遭到破壞。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文物非法交易、盜竊和盜掘古遺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在一些地區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貴文物流失境外;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使許多重要文化遺產消亡或失傳。在文化遺存相對豐富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由於人們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生活環境和條件的變遷,民族或區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從政策環境來看,政府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雖然有很大增加,但與當今國民經濟發展的速度仍然不相對應。現行的法律法規體系還不夠完備、完善,法律所確立的各項具體制度依然沒有得到全面貫徹執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普遍存在。 就文化遺產保護行業自身存在的問題而言,觀念滯後、基礎工作薄弱、體制障礙、人才匱乏等問題仍然束縛著事業的發展。不少從業人員知識結構陳舊,缺乏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不能適應當今的經濟社會環境;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管理體制也有很多不能適應現今形勢。文物基礎工作方面,盡管我們前三年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力氣,也有很大進展,但一些地方的文物保護單位有保護范圍、有標志說明、有記錄檔案、有專門機構或指定專人負責管理的「四有」工作、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建檔工作還未完成。可以說,我們的工作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還有距離,與文物事業改革和創新的要求還有距離,與文物工作更好地服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的要求還有距離。 近兩年,文博行業的體制改革已經啟動並且向深廣處推進,有的地方已經初顯成效,我們應當以此為契機,逐步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此外,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確實需要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十一大任務勾勒「十一五」期間我國文物保護工作重點 單霽翔:2005年年底召開的全國文物局長會議,在總結前三年工作的基礎上確定了「十一五」期間的主要工作任務,具體地說有十一項任務:開展文物普查;開展文物調查及資料庫管理系統建設,基本實現文物數據的動態管理和資源共享;加大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工作力度;建立大遺址保護和利用的良性互動模式,建設好漢長安城、大明宮、隋唐洛陽城等一批重點大遺址保護展示園區;配合國家海洋開發戰略,加強水下文物的調查保護;繼續加強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預備清單制度;建成與中華文明和綜合國力相適應的博物館體系,加強對博物館藏品保護和管理工作力度,建立全國國有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總目錄;依法規範文物流通秩序,打擊文物非法交易和走私行為;加強科學和技術研究,提高文物保護科技含量;加大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強化科學管理和規范管理等。 此外,《通知》把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提升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高度來強調,對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及其發展提出了更高的標准和要求,我們一定要本著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態度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按照文件的要求,科學規劃,加強協調與自主創新能力,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工作,分步實施,夯實基礎,切實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各項工作。
滿意請採納
❽ 洛陽的歷史淵源
這題簡單,我就是洛陽人,呵呵
洛陽這個城市實際上建成很早,至少在殷商時代就版應該有了,權不過因為沒有史料記載,還沒有確鑿證據。周代的洛陽叫「洛邑」,邑,也就是城的意思
之所以叫洛陽,是因為這座城市南面臨著洛河,北面臨著邙山。古人唱罷山南水北的地帶稱作「陽」,而山北水南稱作「陰」,除了洛陽外,類似的還有渭陽(渭河北面),衡陽(衡山南面)等等
❾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問題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原則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歷史文化名城。應充分認識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重大歷史意義和世界意義。重點保護北京市域范圍內各個歷史時期珍貴的文物古跡、優秀近現代建築、歷史文化保護區、舊城整體和傳統風貌特色、風景名勝及其環境,繼承和發揚北京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
(1)堅持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原則,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強化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
(2)堅持整體保護的原則。完善市域和舊城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資源的保護體系。重點保護舊城,堅持對舊城的整體保護。
(3)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探索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的方法。在政府主導下妥善處理居民生活條件改善與古都風貌保護的關系。防止片面性,解決「建設性破壞」所引發的矛盾,疏解居住人口,消除安全隱患。統籌保護歷史文化資源,重塑舊城優美的空間秩序。
(4)堅持積極保護的原則。合理調整舊城功能,防止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目標,強化文化職能,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旅遊產業,增強發展活力,促進文化復興,推動舊城的可持續發展。
(5)堅持保護工作機制不斷完善與創新的原則。加速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法制化進程,調整和健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的機制與體制。
方法措施
(1)分析總結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發展和現狀特點,確定合理的城市社會經濟戰略,並通過城市規劃在城市空間上予以落實。
城市要不斷發展,歷史文化名城也不可能當做博物館·,不可以讓它的生產和生活停頓凝固。對於名城保護規劃來說,重點在於如何控制和引導而不是排斥發展,保持城市的活力與繁榮。歷史文化名城的經濟發展戰略就要考慮保護城市中大量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需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使之並行不悖。大躍進時期在古城內大辦街道工廠,以後又把發展經濟與發展工業等同起來,認為只有辦工業爭產值才是發展經濟,這樣的「發展」顯然是不適合的。研究城市歷史上的興衰規律,尋找與保護工作相得益彰的經濟發展戰略,比如發展傳統產業、旅遊事業,利用歷史古城知名度大的特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處理與保護有干擾的工業項目時注意選址位置,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2)確定合理的城市布局、用地發展方向和道路系統,力圖保護古城格局和歷史環境,通過道路布局和控制建築高度展現文物古跡建築和地段,更好地突出名城的特色。古城內集中了較多文物古跡和歷史街區,建築的高度和形式往往要受到諸多制約,規劃布局要為保護古城、保護文物古跡創造先決條件。
(3)把文物古跡、園林名勝、遺跡遺址以及展示名城歷史文化的各類標志物在空間上組織起來,形成網路體系,使人們便於感知和理解名城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
許多文物古跡在遭受一定的破壞以後喪失了相互間應有的空間關系和聯系,看起來像是孤立而不相關的。規劃應把文物古跡、園林名勝以及各類提示性標志物(如古樹名木、碑刻、標牌等)在空間上組織起來,形成網路,從而給人們的欣賞創造有機的空間線路和邏輯線索。洛陽規劃建立歷史標志物的體系,日本東京組織散落的文物點建立文化旅遊步行道,這些都是可行的好辦法。
(4)通過高水平的規劃設計處理好新建築與古建築的關系,使它們的整體環境不失名城特色。
文物建築巾於陳舊、體量小等原因非常容易淹沒在新建築的汪洋大海中,如何使人們發
第57頁
現它們,如何突出它們而提示名城的特色,保護規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過道路的選線、建築高度分區控制和重要古建築之間的視廊控制,突出地層現文物古跡。比如蘇州的北寺塔是宋代留存下來的古塔,規劃把城市主幹道正對該塔,使之成為古城內十分醒目的重要景觀和主要的視覺中心之一,並控制幾個主要視線通廊,如要求作為拙政園內借景、作為城市標志從滬寧線上可以看到它等;北京的大鍾寺原在城郊不顯眼的地方,開辟北三環路時把它的大門展露在這條城市環道上,很好地提示了它的存在。
(5)規劃保護范圍,制定有關要求、規定及指標,制止建設性破壞。
只有通過在城市規劃中劃定各類保護及控制區並制定出相應的各種要求和規定、控制指標,並通過規劃管理嚴格把關,才能保證歷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跡保護單位以及歷史文化保護區不致於在建設中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