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縉雲有哪些民風民俗
縉雲民風淳樸,習俗簡樸厚實,重禮節,好往來,重農崇儒,重教崇文,節儉自奉,慷慨待人。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 民俗節慶
縉雲的民間節慶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立夏、祭祀黃帝典禮、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春節:春節是我國的農歷新年,是全國城鄉最大規模和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人們要做一系列的准備工作,如辦年貨、大掃除、掛彩燈、貼春聯,農村還要燃放煙花爆竹。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員,一般需在大年三十之前趕回家過年。
縉雲各地過年從農歷12月25日開始到30日止。吃年飯除自家人外,還要請鄰居及至親好友,人越多越好。表示鄰里和睦,預示人丁興旺。大年三十這天還必須准備好第二天要吃穿用的所有東西。而初一則穿新衣、吃余飯,其他什麼也不做。預示來年有吃有穿、有錢有閑。春節期間還要探親訪友。現在也有不少人去全國各地或外國旅遊觀光,這是一種新興的過節方式與社會新時尚。
元宵節:縉雲人把正月十五稱作正月半,從上古以來人們早就形成鬧月半或鬧元宵的傳統。初一剛過,大家就興高采烈,忙著操辦元宵節鬧花燈的各項准備工作。如板龍,一般以 1 丈 2 尺長、 18 公分寬、 8 公分厚的龍板為一節,而且要上等的松木做成;龍殼要上等的毛竹,劈成很細很薄的條子,用貯麻紮好,糊上透明的紙,最後請有相當水平的美術藝人上彩,一條以假亂真的龍就創作成功了。正月十二正式開迎,迎前要祭拜,並由德高望重的老者畫龍點睛後,才可上燈起龍。一條板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長的有 300多節,短的也有100多節,每節2人扛,龍頭要 16 人抬著,搖頭擺尾,前面四面大鑼,樂隊開路,龍珠滾動,排燈兩立,時而是一條長龍,時而是一條盤龍,燈光閃爍鞭炮齊鳴,好一場熱鬧景象。天天從下午 3 點出發,晚上12點後返回,到正月十六晚上結束,要將龍撕碎,將龍板歸房以待明年重用。板龍出迎了,抬閣、走馬燈、秧歌隊、八仙隊、獅子隊也出發了,大街小巷出迎、觀看的人擁擠在路的兩邊,鑼鼓聲、鞭炮聲、喝彩聲、響徹雲天。
清明節:主要是祭祀活動。大的有仙都民祭黃帝活動,由縣政協主持,民間企業負責人或個人出資為主祭。禮儀與公祭黃帝一致。小的是民間的族祭與家祭,一般出門在外的人員都要回家參加祭祖,表示對祖先的敬仰與懷念。祭祖時,清明餜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縉雲的一種特色食品,農村家家都會自製,縣城市場可以購買。
立夏:立夏要吃立夏飯、立夏湯,也有的吃橡塗(一種用雞蛋與麵粉糊的薄餅)。立夏飯以米摻蠶豆、筍、芥菜等做成,外加煎雞蛋。立夏湯為紅棗、桂圓、荔枝、豆、花生加紅糖煮成,一般作點心或晚上吃。立夏開始,農事漸漸繁忙,民間傳說吃筍可以接腳骨,煎雞蛋好象箬帽,說是可以遮日蔽雨。立夏這一天忌諱坐門檻,以防苦夏,民間還有稱體重的風俗。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這一天,縉雲習俗是家家都將艾葉懸於堂中,用來避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魔祛鬼的神效。人們要吃雄黃酒,在家中的角落處灑雄黃粉末,或者大人要用雄黃酒在孩子的臉上和身上塗抹,目的是驅逐病菌蠹蟲等病害。給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面用絲布包好,清香四溢,再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在縉雲,端午節的粽子必須是已出嫁的女兒送的。這一天,也是孩子可以開始洗冷水澡的第一天。
七夕節:七月七,最大的活動是獻山廟會(我們在後面導游詞中會詳細介紹),其次是疊羅漢。羅漢是縉雲縣歷史流傳下來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分迎羅漢、疊羅漢和背羅漢三種。
迎羅漢是縉雲鄉村的一個傳統節慶,主要是在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寺廟開光時進行,全縣鄉村組成羅漢隊,其中大號、長號、鑼鼓隊開路,毛公旗(長旗)緊隨,羅漢隊、三十六行、十八狐狸、銅錢鞭、秧歌隊,從村裡出發步行到固定的廟,沿途所到的村莊都要用茶水、便飯招待,用鞭炮、鑼鼓接送,廟前塔2-——5個戲台,請業余和專業戲班演戲或叫品戲場,熱鬧非凡。這種節慶主要是乞求風調雨順、年年有餘和天下太平。
疊羅漢選擇在比較大的道壇,身著古色服裝,腰系大扎包,由身強力壯的人任羅漢柱(由基柱、中柱、頂柱)及左右、前後4人(叫插翼)和羅漢頂,共8-——12人組成,這種叫疊羅漢。
羅漢疊好後,鞭炮齊鳴,羅鼓喧天,嗩吶、大號響起,要繞天井8-——10圈,並且選村中最寬敞的道路沿街迎,觀眾緊隨,熱鬧非凡,主要是為了乞求好運氣、好收成。
中秋節:是縉雲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其形式與全國各地大致相似,上輩要求下輩盡量回家團聚。過節時,每戶人家除了吃月餅外,還烹制一桌豐盛的宴席,全家人會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重陽節:最重要的是官方舉行的祭祀黃帝典禮。仙都鼎湖峰是黃帝煉丹觴百神飛升之地,黃帝祠宇是我國南方祭祀黃帝的重要場所,與陝西黃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緬懷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節和重陽節分別舉行民祭和公祭黃帝典禮。祭祀活動採用「禘禮」(古代最高的禮祭)的規格,以傳統與現代、禮與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期間將開展各種競技活動、民間文藝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動(這一點我們在鼎湖峰景區的導游詞中會詳細講解)。九月九日,又是老人節,全縣開展一些老年人健身娛樂及尊敬老人活動。有時還舉行大型的攀岩登山活動。在這一天,民間有吃麻糍、金團(糯米做的一種甜食)的傳統。
二 文化娛樂
1、婺劇:是浙江著名的劇種之一,原稱高腔、崑腔、徽班、亂彈、三合班等,因主要流行於金華(古稱婺州)一帶,解放後統一改用此名。婺劇兼收崑曲、徽戲等戲曲精華,是經過多方融合與發展而形成的新劇種。婺劇的表演誇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台」。由於過去服裝沒有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畫的人物姿態,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變臉、耍牙、滾燈、紅拳、飛叉、耍珠等。角色行當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凈)、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凈)、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雜(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婺劇名演員有江和義、徐東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錫貴、王金龍、葉阿苟、鄭蘭香、葛素雲、吳光煜等。
婺劇的傳統劇目十分豐富,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僧尼會》、《對課》、《黃金印》、《孫臏與龐涓》、《三請梨花》、《斷橋》、《西施淚》和現代戲《桃子風波》等。
2、採茶戲:屬民間戲劇,又稱「燈戲」,相傳早在明代永樂年間新碧小溪村已有演出,到清代時已流傳很廣。其音樂來自民歌小調,節目有《十二採茶》、《販茶》、《盤茶》、《討茶租》、《四姐妹採花》等。20年代開始摻入徽、亂小戲。到現在民間仍有演出。
3、鼓詞:屬民間曲藝,俗稱「唱鼓事」,在縉雲縣內流行。唱鼓詞的大多為盲人。鼓詞內容多改編傳統戲文、民間故事,大多沒有唱本,靠口傳心記。鼓詞伴奏樂器為鼓和板,唱詞以7字句為主,間或有4--11字句。唱腔多為吟誦式,白、表、唱兼容。根據情節需要,也插入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有慢板、中板、緊板三類節奏;根據不同感情,又有平板、清板、罵板、哭板、浪板之分。
常唱傳統曲目有:《買柴記》、《情義緣》、《玉鳳釵》、《滿門賢》、《雙金鈿》、《水紅袍》、《玉簪記》、《芙蓉扇》、《雙珠連》、《天寶圖》等。
4、蓮花:屬民間曲藝,在迎神賽會時,演唱隊身穿長袍,頭戴草帽,規模大的有數十人、上百人,使用的打擊樂器有大板、小板、蜈蚣簽、響碟、響盞、木魚、竹綁等。基本曲調有「高韻」、「平韻」、「沙臘梅」等,演唱時一領眾和,節奏性強。蓮花隊各有一套固定曲目,世代相傳。由於曲調通俗化,唱詞口語化,演唱內容多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在民間流行很快。
5、鋼叉舞:據朱氏宗譜記載,鋼叉舞開始於明隆慶年間(公元1570年),離現在將近500年了。其起源與祭祀關雲長有關。據說每年的五月十三是關雲長紀念日,村民為表示對他的感謝,總要請有名的戲班演三天三夜的戲,村裡組織迎案。迎案是民間的一種籠統說法,包括羅漢班、台角、高台、長腳鹿、推車、疊牌方、翻豬刀等內容。羅漢班其實就是武術班,包括舞刀、打棍、打拳、雙鐧、矛、盾、響鈴、叉等,響鈴叉又代表一種兵器,是從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模仿過來,他充滿陽剛之氣,據說有驅邪護正的作用,能發揚關雲長忠義效國、除惡護正之精神,因此每年起案時都要先到關帝廟祭拜,而後才能上街表演,響鈴叉(即鋼叉)由此產生。為發揚這項民間文化,先前的少數幾個表演者將它逐步推廣,成為廣大群眾的一項活動。《鋼叉舞》還參加了麗水大型踩街活動和省吳山廣場文化藝術節,深受好評。「鋼叉舞」還獲2002浙江省第三屆廣場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暨全省廣場民間舞蹈(鼓樂)大賽金獎。
6、廟會迎案:由祭祀胡公、陳十四娘娘等發展起來的文化廟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俗稱"迎案"的廟會,其實是規模宏大的民間體育文藝大會演。
每年農歷正月初八宮前村迎胡公、外前村迎白衣丞相,二月初二水口村迎陳十四娘娘,五月十三金竹村迎關公,六月初六岩背、桂村迎朱相公,七月初七前村年迎三太祖,七月初七和十月十五獻山廟會迎陳十四娘娘,八月初九臚膛、靖岳村迎胡公,十四橫塘岸村迎胡公,九月初十赤岩山迎「三將軍」,十月十五日縣城迎城隍老爺。其中以赤岩山、獻山廟和城隍廟會最為隆重盛大,方圓數里鄉村組隊送案,多時達三四十支隊伍。迎案隊伍以羅漢班為主,另有高蹺、三十六行、十八狐狸、蓮花、啞口背風、小唱班等。羅漢班組班前,設「大頭」主事。主事者以此為榮,率先出資串聯村眾,叫做「穿鼻」,然後設飯菜聚會,籌資聘請教練,事成後再次設食慶賀。廟會的那一天,迎案到場,好幾個村都要獻演,高潮時,一天有四五十丈「打羅漢」隊伍,各村各顯絕技,異彩紛呈,蔚為壯觀。
這是相沿成習的民間娛樂健身活動,是農民自己的盛大節日。其中不少優秀傳統節目保留至今,成為民間藝術瑰寶。
此外,縉雲的歌舞、音樂會、夜總會、民俗表演及卡拉OK活動等等,都是多姿多彩,為人們的夜生活平添無窮的樂趣。
三 土特產
朋友們,我們縉雲的土特產十分豐富,主要有蕃蒔片、縉雲土面、黃花菜、高山茭白、高山蘿卜、高山辣椒、十月酒,還有石雕、香菇、茶葉、麻鴨等。
1、蕃蒔片:古時縉雲人被稱為「縉雲蕃蒔」,其原因有二:一是指縉雲人敦厚老實,二是指縉雲縣是產蕃蒔大縣。蕃蒔片由薯塊經挑選、清洗、去皮、切片、煮撈、曬干而成。藏品柔軟透亮,鬆脆香甜可口。上等品為8×16厘米左右,長方形,經剪切翻成各種吉祥特有花樣,經炸制後極具觀賞、食用特色,作為迎送貴賓之用。
2、黃花菜:俗稱金針。縉雲黃花菜栽培歷史在600年以上,黃花菜乾品為淡黃色或金黃色條狀,有光澤、肉質豐厚,營養豐富,含18種氨基酸。據《本草綱目》記載,黃花菜有安神健胃、解熱鎮痛、利尿消腫等效用,是家庭食用佳品。
3、縉雲索麵:也叫縉雲土面,選用當地特種麥粉、食用鹽、天然泉水,沿用傳統手工藝製作,沒有任何添加劑。為民間傳統特產中的珍品。縉雲人每逢走親訪友,都用索麵相贈;慶賀生日用索麵開宴,來表示長壽;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吃索麵蛋,來求得新年吉利、好運富裕。
4、高山茭白:高山茭白肉質松軟,質地嫩白,味道鮮美適口,營養豐富,含糖類約4%、蛋白質約1.5%,以及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作為一種「無公害」綠色食品暢銷省內外大中城市。
5、高山蘿卜:高山蘿卜是根菜類的主要品種,含有糖分、維生素及無機鹽,特別是含有澱粉分解酶,能促進人的食慾和消化。這種蘿卜具有肉質細嫩、含水豐富、不易空心、表皮光滑等特點。
6、高山辣椒:屬茄科蔬菜,其果實未熟時為綠色,成熟後為紅色,果實中含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特別是維生素C居蔬菜首位。我縣產的辣椒,辣味中等,果皮軟,適合熟食、腌制或加工成辣椒粉。每一克辣椒中含鐵約97.5毫克、含鈣約353毫克,多種成分均高於其它同類蔬菜。
7、十月酒:縉雲人有自釀土酒的傳統,每家每戶都選在農歷十月釀制,所以又叫十月酒。十月酒,口感香,味甜,且有強身健體的功效。縉雲人招待朋友、客人都用十月酒。如果把酒加微熱再配以姜絲、紅糖,喝後可通筋、活血、養神、去寒,縉雲人生孩子,都要喝十月酒。
四 地方風味
縉雲的風味小吃花樣繁多,品種齊全。最常見的有餛飩(面餃)、油條(天羅絲)、包子、豆漿、燒餅、麻糍、敲肉羹、豆腐丸等。我主要給大家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小吃:
1、麻糍,民間特色小吃。入夏後新糯米上市,把糯米蒸熟後,在石臼中打爛成餅,然後摘成小塊,裡面裹上紅糖,外面擦一層熟糯米粉,以不見糖為合格。每到集市,古樹下、柳亭邊,都有人在叫賣。入冬後,可把糯米做成薄餅,用平鍋熱烤,加入紅糖,潤甜香糯,很受人們青睞。
2、縉雲燒餅,也叫桶餅。製作方法是先拌和麵粉、搓揉、擀薄、塗油。先把麵粉擀薄成捲筒樣子、摘成小段,然後用手掌壓扁,裡面放入乾菜和鮮肉餡,擀成餅後,外面塗上薯粉糖油,最後貼在桶爐內壁烤熟。這種餅既酥又鮮,滿口生香。
3、敲肉羹:民間的傳統小吃。它的做法是:先把豬後腿精肉細細地切,拌上山粉,放到砧板上,再用刀背把肉敲細,鍋內同時燒沸鮮湯汁,然後將肉下鍋,熟了後勾芡成羹。這種羹滑、爽、鮮、嫩,四味俱全,人人喜歡。
4、豆腐丸:民間的傳統小吃。它的做法是:將兩勺已搗碎的豆腐舀到碗中,加入肉末攪拌均勻,再用手搖碗,使碗中的豆腐肉末滾成圓球狀。而後,放入開水鍋中,燒煮片刻撈出,再放入另一肉骨頭湯鍋中繼續燉。也怪,豆腐丸無論怎麼燉就是不會散。花一元錢,就能吃上4個豆腐丸,豆腐鮮嫩,湯味香醇。
5、千層糕:又稱早米糕。壺鎮一帶稱糖餳。將米磨成漿,在蒸籠內蒸熟一層,再添一層,這樣多達十來層,厚地象糖糕一樣。出鍋後,分劃成菱形小塊,就可以享用了。如果加青菜炒制或油煎味道就更佳。剝片曬干,油炸成酥,稱為糖餳松,節日作果點食用,香脆爽口。
6、清明餜:採用青蓬洗凈,沸水煮浸,去其苦味,細剁,拌入米粉,搓揉分團,以豆腐、筍絲、豬肉等為餡,墊上果葉蒸炊,清香異常,是清明時節祭祖必備的食品。在3月至5月期間,縉雲的酒店、餐館及市場均有供應,深受市民與遊客的喜愛。
五 地方名菜
朋友們,我們縉雲可以說是一個品嘗美食的天堂,不僅有品種豐富的風味小吃,還有原料新鮮、做法講究的各式菜餚。
1、紅燒溪魚:主料是產自好溪的野生五彩魚,特點是色澤紅亮,魚肉鮮嫩。
2、菜乾豆腐:也叫婆媳豆腐,主料是農民自己曬制的霉乾菜和鹽鹵豆腐,一般用慢火燉制,特點是豆腐有咬勁,爽口入味。以前在農村是作為婦女養月子的滋補菜。
3、縉雲麻鴨:主料是縉雲老麻鴨一隻,取小竹筍若干,放入煲中燉爛。特點是鮮美、清口。
4、飄香童鴨:也叫椒鹽童鴨,主料是剛孵出的雄性乳鴨若干只,放入新鮮的菜油中炸烤。特點是又香又酥。
5、縉雲土雞:主料是農家飼養雞一隻,加上嫩姜若干,一並燉制,既純香又滋補。
6、農家土面: 主料是土索麵、小青菜、油渣,特點是湯清味鮮、色澤鮮艷,土索麵不易漲糊。
7、黃花菜扣肉:主料是黃花菜、五花肉,特點是色澤紅亮、香味濃郁,肉質酥爛而不油膩。
8、蜜汁薯條:主料是紅薯條若干,油炸熟後加蜂蜜攪拌。特點是香酥、味甜。
9、酸菜豆:主料是自製的鹹菜和毛豆,特點是色澤鮮亮、清爽開胃。
⑵ 縉雲山的地域文化
縉雲山名之由來有多種傳說。
一說,黃帝時有縉雲氏後裔居此,故稱縉雲山。據郡志載宋靈成侯廟碑雲;「此山出於禹別九州之前,黃帝時有縉雲氏不才子曰混沌,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於巴(宗)以御魑魅,名基於此」,故得山名,這是一種傳說。
二說,因縉雲寺而得名。另據《重慶府志》描述渝州十二景,有王爾鑒的《縉嶺雲霞》詩,其序雲:「縉雲山九峰爭秀,色赤如霞。縉,赤色也」。縉雲山間雲霧繚繞,氣象萬千,雲霞時常變得色赤如火,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古人以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雲,遂為山名,這又是一種傳說。
三說,縉雲山在遠古時代叫做巴山。山上松翠花香,山下嘉陵碧流,在這一帶,居住著兩個勤勞而善良的氏族,一個是巴族,一個是賨族(音叢)。他們和睦相處,靠打獵和捕魚為生。山上有一個石穴,終年翻湧著一股暖人心脾的溫泉水。這水,據說是王母娘娘的玉液池裂了一條縫,流淌到巴山來的仙水,巴山上的人喝了這仙水,歲數都活得很長很長;洗了這仙水,從不生瘡染病。巴、賨兩個氏族過得十分快樂。到了軒轅皇帝打敗了炎帝,統一了中原以後,大封功臣,把一個掌管驅疫、驅鬼的臣子封為夏官、賜了他一個姓氏,就叫縉雲氏。縉雲氏生了一個名荼的兒子,性情暴躁,常在外為非作歹,塗炭生靈。老百姓控告到皇帝那兒,皇帝大怒,准備下令把荼處以極刑。縉雲氏十分恐懼,他想起了同朝共事的高辛氏也有八個不成器的兒子,便去找他商量主意。他們終於盤算出了一個辦法,向皇帝匯報說,巴山有一個仙泉,懇請皇帝批准由他們的兒子帶兵到巴山一帶去征服當地的氏族,奪取仙泉,將功贖罪。皇帝想佔有仙水,於是,縉雲氏之子荼為帥,高辛氏八子當先鋒,率領上萬兵士,溯江而上。一路上燒殺搶掠,巴族、賨族英勇抵抗。終因寡不敵眾,最後剩下九位年輕的勇士退到嘉陵江邊的巴山上,以喝巴山仙水補充精力,堅持奮戰了七天七夜,進攻者死傷數千人,荼帥氣得兩眼噴出火花,將巴山的樹木燒光了,岩石熔化了,鳥兒飛走了,老虎被燒死了,連巴山上空的雲朵也被烤成緋紅緋紅的,待滿山大火熄滅,九位勇士化成九座雄偉高大的山峰,擋著進攻者的去路,它就是現在的縉雲九峰。從那時起,巴山上空的雲彩,一早一晚,總是緋紅緋紅的,古時稱赤色為縉色,於是人們便逐漸把巴山稱為縉雲山了。
四說,地方誌記載,4700年前,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就在此山修道煉丹,因為丹成之時天空出現非紅非紫的祥雲,軒轅黃帝遂命名為縉雲,縉雲山因此而得名。《大明正統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中也記載:『軒轅黃帝往,煉石於縉雲堂,於地煉丹時,有非紅非紫之雲現,是曰縉雲, 因名縉雲山』。 郭沫若《雲山紀游》
徐凝《鼎池二首》
⑶ 縉雲燒餅的歷史故事
傳說朱元璋當年征戰到縉雲,吃上縉雲燒餅,念念不忘;後來做了皇帝,還派人到縉雲,找到當年的師傅接到宮中,專做燒餅給他吃。有劉基的《燒餅歌》為證:
「明太祖一日身居內殿食燒餅,方啖一口,內監忽報國師劉基進見,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禮畢。帝問基曰:先生深明理數,可知碗中是何對象?基乃捏指輪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食物也。開視果然。」
劉基早年在青田石門洞讀書,離縉雲不遠,肯定吃過縉雲燒餅;我想「捏指輪算」是假,遠遠就嗅到了他熟悉的縉雲燒餅香味是真。說到這里,也許有人當我讓縉雲燒餅去攀宮廷御膳的高親;其實縉雲燒餅的美味全在於「土」。縉雲屬浙南山區小縣,自古民風淳樸,物產豐饒;燒餅師傅大多半餅半農;烤燒餅的原料,或自給自足,或有左鄰右舍的供應鏈。
現代人崇尚綠色食品,如果你游過縉雲仙都,卻漏吃了縉雲燒餅,那是很遺憾的事。 主輔料:麵粉、夾心肉、霉乾菜、面娘(已經發酵的麵粉);
調味料:食鹽、飴糖、芝麻少許
成菜特點:色澤金黃,酥香、生糯。
1、麵粉拌和成發面;冬天,夏天方法不一。冬天用熱湯,夏天用涼水。夏天時,現做與延時做不一。現做用熱湯延時用涼水;
2、夾心肉切粒加霉乾菜和精製食鹽拌和入味成餡;
3、發面摘劑,包入餡收口捏攏,按扁,擀成圓餅坯直徑大約10--15cm;
4、餅坯正面刷上少許麥芽飴糖並灑上芝麻,反面刷上少許水貼在炭火燒熱的燒桶內壁上;
5、用炭火燒烤3—4分鍾,待餅面金黃,香味溢出時,用特製鐵鉗鉗出即成。
大約過三、五分鍾,爐子里的餅香就往你的鼻孔里鑽了。師傅操起寬嘴燒餅鉗揭開爐蓋,准備往外夾餅。夾餅看似簡單,其實又有一番磨練的工夫;首先,要看燒餅熟透的程度,那通體發胖,餅底邊稍稍翹起的是剛好熟透的;操控鐵鉗的兩片嘴皮稍稍張開,一片嘴皮舔到餅底邊輕輕地一鏟,另一片嘴皮及時銜攏,燒餅才不會掉入爐底,粘一身灰;如此反復將餅夾上爐面。剛剛出爐的燒餅,還冒著火氣,餅皮金黃色,半焦的糖油閃著光亮,漫天星一樣的芝麻,既是香料,又是點綴;餅未入口,先覺色澤養眼,噴香撲鼻。
這時你一定饞得直流口水了;可燒餅師傅裝著沒看見,自顧自去整理爐子——你可別怪他不把你放在眼裡。其實剛出爐的燒餅火燙無比,必須等它稍稍地冷卻一下,師傅才用一張小紙片,半包著燒餅遞到你的手心。而你接上這樣誘人的燒餅,還不能象豬八戒吞吃人參果,那會燙壞你的嘴巴;必須先小心翼翼的在圓餅邊上咬出一小口,再忍一口氣,對著張開小嘴的燒餅吹,把里頭的熱氣吹出一些,才可以放心的享用。有人說縉雲燒餅火氣大,其實不然,因為燒餅里的霉乾菜,用芥菜做原料,性涼。好不容易等來的燒餅,終於吃在嘴裡;表皮鬆脆,內質軟糯,麥香、肉香、蔥香、芝麻香、糖油香,經高溫燒烤熔成一氣,鹹淡適宜,油而不膩,再加糖油淡淡的甜賽過味精,慢慢咀嚼,細細品味,真比軒轅黃帝還要享受! 麵粉因烘烤其蛋白質與維生素有一定的損失,但由於餅中的肉類其營養成份保存較好,其中蛋白質、維生素與麵粉的損失形成互補,並含有脂肪、糖類、鈣、磷、鐵,有補中益氣的作用。
⑷ 縉雲縣的歷史沿革
現縉雲縣建於武周萬歲登豐元年(公元696年),以境內古縉雲山而得名。縉雲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號名。置縣後,屬括州。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改括州為處州,沿屬處州,1949年5月,縉雲解放,屬麗水專區。1952年改屬金華專區。1963年復屬麗水專區。1968年麗水專區改為麗水地區,隸屬不變,2000年麗水地區改為麗水市,隸屬不變。縣人民政府駐地是五雲鎮。
今縉雲地,《禹貢》 「 揚州之域 」 ,春秋戰國時屬吳越,秦代分屬會稽郡、閩中郡。西漢時為會稽郡地,分屬烏傷縣,東漢初改回浦為章安。漢末建安四年(199),分章安縣南鄉置松陽縣,縉雲地分屬烏傷和松陽兩縣。
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分烏傷縣南境上浦鄉置永康縣,今縉雲北部為永康縣一部分。吳太平二年(257),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松陽屬之:吳寶鼎元年(266),又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永康縣屬之。縉雲地分屬臨海郡之松陽縣和東陽郡之永康縣。
東晉太寧元年(323),分林海郡東部置永嘉郡,松陽縣屬之。隋開皇九年(589),分松陽縣東部置括蒼縣,廢永嘉郡置處州。開皇十二年,又改處州為括州。隋初廢東陽郡置婺州,大業初復改婺州為東陽郡,括州為永嘉郡。今縉雲地北部仍屬東陽郡永康縣,南部屬永嘉郡括蒼縣。
唐武德四年(621),李子通改東陽郡為婺州,升永康為麗州,分置縉雲縣,屬麗州。八年,廢麗州及縉雲縣,仍屬永康縣。萬歲登封元年(696),分括州括蒼縣東北界及婺州永康縣南界再置縉雲縣,因境內縉雲山而名,屬括州。天寶元年(742)改括州為縉雲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括州。大歷十四年(779)因避德宗諱(名適,音 kuò),改括州為處州,縉雲縣屬之。
五代時,縉雲縣為吳越國之地,仍為處州屬縣。宋時亦屬處州。
元至元十三年(1276),蒙古軍攻佔處州,改處州為處州路。至正十九(1359),朱元璋占處州,改處州路為安南府,旋改處州府。縉雲縣屬之。順治三年七月,縉雲入清。
明、清時,縉雲縣屬處州府。清宣統三年(1911)十月光復處州,處州成立軍政分府,縉雲縣屬之。
民國三年(1914),設錢塘、會稽、金華、甌海4 道,縉雲縣屬甌海道。十六年廢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縉雲縣直屬浙江省。1930年,浙江省實行縣政督察專員制,全省分為12個區域,縉雲縣屬第二特區。1935年,全省分為9個督察區,屬第九行政督察區。1948年4月,全省裁並為 6 個行政督察區,7月又改為7個,縉雲縣先後屬第六區和第七區。
1949年5月,縉雲解放。9月,浙江省分為7個專區,縉雲縣屬第七專區。10月,第七專區改為麗水專區。1952年1月撤消麗水專區,縉雲縣屬金華專區。1963年5月恢復麗水專區。1968年11月麗水專區改稱麗水地區,縉雲縣屬之。2000年7月,撤消麗水地區,建地級麗水市,地域不變,縉雲縣屬之。
得名《隋書·地理志》:「括蒼有縉雲山。」貞觀元年,唐太宗按地理形勢,把全國分為十道,浙江屬江南道。縉雲山是江南道名山之一。唐《元和郡縣志》:「縉雲山,一名仙都,一曰縉雲,黃帝煉丹於此。《一統志》在縉雲縣東二十三里,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縉雲山。縉雲縣因境內縉雲山而得名。
⑸ 縉雲十大歷史人物
潛說友
潛說友(1216—1288)字君高,號赤璧子,縉雲人。南宋淳佑元年(1241)進士,官至代理戶部尚書,封縉雲縣開國男。任臨安(今杭州)知府期間,重視疏浚西湖,修葺名勝,整修道路。主修《咸淳臨安志》。後遷任平江(今蘇州)知府。德佑元年(1275)元兵逼平江時棄城逃跑,在福州降元,任福州安撫使,被部將李雄殺死。
趙順孫
趙順孫(1215—1277)字和仲,縉雲人。南宋淳佑十年(1250)進士,曾任吏部尚書、參知政事等職。經常與奸臣賈似道對抗,為賈所忌。度宗欲封趙為相,辭謝。蒙古軍南侵,襄陽危急,賈似道匿而不報,他竭力與之爭論,忿然出朝,因憂憤成疾而卒。著有《四書纂疏》、《孝宗系年錄》、《中興名臣言行錄》等書。
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字聖賓,號東瀛子,縉雲人。唐懿宗時,考進士未中,後到天台山入道。僖宗時,如為供奉麟德殿文章應制。隨僖宗入蜀,後來追隨前蜀王建,官至戶部侍郎。賜號傳真天師。晚年辭官隱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頗多,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青城山記》、《武夷山記》、《西湖古跡事實》等。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虯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
⑹ 縉雲氏的歷史由來
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由若干氏族、部落經過長時期爭斗、兼並、融合而成。我們祖版國經過上古時代的發展,人權王朝時期就逐漸形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見諸於文字記載「傳說時代」的一些某某氏,無論是氏族、部落或代表人物都當視為存在過。如盤古氏(渾沌氏)、女媧氏(女媧、她媧、女希等)、燧人氏、有巢氏、容成氏(庸成)、柏皇氏、中央氏、伏羲氏(宓羲氏、庖羲氏、太昊)、栗陸氏(栗睦氏)、黎連氏、尊盧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亡懷氏、東扈氏等等。其中或有同名異族、同族異名者,因記事簡略難以考究。有的見於《莊子》、《呂氏春秋》等先秦典籍,應當說不是無根之木。還有許多氏族、部落或代表人物因事跡或經後世人補充敘述,有較多的了解,這里從略。
⑺ 縉雲 有哪些歷代遺留下來的文化
建置沿革
縉雲縣歷代建置沿革表
縉雲建縣時間辨證
縉雲建縣時間釋疑
附:我國古籍記載縉雲建縣時間一覽表
女皇武則天封禪與縉雲建縣
經濟
番薯、玉米的種植與縉雲的人口
宋代處州名酒金盤露的傳說與釀造
地質
天然的火山地質博物館——仙都
黃帝文化
縉雲黃帝文化概論
我國古代黃帝馭龍飛升的文化現象
中國古代的自然崇拜和縉雲封禪
三天子鄣山考
東夷、兩昊和蚩尤
軒轅黃帝車駕駐蹕之地——黃碧
黃帝合宮的文化遺產和縉雲河陽民居
仙都文化
縉雲仙都文化發展史綱
唐明皇敕封仙都的綜合考證
縉雲越王山傳說及其研究
括蒼山山脈地理和文化考察
縉雲永康之交東歷山虞舜文化考察
鼎湖峰巡禮
仙鄉帝里——縉雲瓊閣
元日登黃龍山記
文物考古
縉雲出土石器的年代初探
試探李邕《縉雲三帖》
再探李邕《縉雲三帖》
仙都的摩崖石刻
吏隱山中的李陽冰摩崖石刻
仙都胡塔地的宋元古橋
縉雲的古井
宋縉雲胡份《欽止帖》的考定
人物考索
隋代縉雲山高道——徐則
法華尊者——縉雲智威禪師
附:天台宗六祖——法華尊者智威
唐初麗州刺史——閭丘胤
「縉雲飛聲」的唐縣令——李陽冰
關於李陽冰的讀音
唐代凈土宗五祖——縉雲少康
附:凈土宗五祖——縉雲少康
縉雲詹驥的傳說和考證
縉雲宋代名將詹度
附:宋愛國名將——縉雲詹度
文物考古
人物考索
杜光庭年譜(青少年時代)
呂祖謙後裔族祖譜在縉雲被發現
明代縉雲五重臣
宗教
縉雲仙都道教概述
縉雲仙都與道教南天師道
縉雲是我國佛教初傳之聖地
仙都洞天的開啟和敕封
浙江古代趙炳崇拜
教育
縉雲縣學興廢史略
名家仙蹤
倪翁尋蹤
謝靈運慧眼首識縉雲山
縉雲古代兩胡則
蘇東坡和縉雲詹適的朋黨情結
朱熹與縉雲仙都的獨峰書院
歷代狀元仙都行
元末朱元璋兵取處州和禮聘劉伯溫
徐霞客考察仙都蹤跡
一路詩賦桃花嶺
農民戰事
縉雲鋼叉舞與古代浙中農民斗爭
縉雲宣和紀事
縉雲張山寨陳十四的史實和傳說
太平軍在縉雲的歷史考證
傳說懷古
縉雲龍津懷古
縉雲青田古鍾之謎
玉盒記
好溪玳瑁魚的傳說
縉雲鬼仙的傳說
軒轅天黿在縉雲的蹤跡和傳說
城鎮溯源
五雲鎮的聚邑和集市
縉雲壺鎮的傳說和設鎮
史事鉤沉
辛亥革命時期的黃龍會黨
五四運動與縉雲
趙舒義救周恩來
縉雲大地上的紅軍活動足跡
朦朧的回憶
古史叢考
鬼穀子其人其書
夏禹塗山地名辨識
釋姑蔑
漯水、屯氏河和魯北徒駭河的禹息故城
跋
1996年12月23日
在紀念縉雲建縣1300周年的時候,有人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今年真的是縉雲建縣1300年嗎?」出現這個問題,是我國古籍對縉雲建縣時間記載不一致所造成的。為了對歷史負責,有必要對此作全面的考證和認定。
我國是一個偉大文明古國,有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它們詳盡地記錄著各個時期全國各地的生動歷史,其中有關縉雲建縣的史料,就我目前所知,就有十九種。歸納起來,有六種說法:
一、唐武德四至八年(621-25)說。《舊唐書·地理志》曰:「婺州東陽郡……永康,吳分烏傷縣置。武德四年置麗州,又分置縉雲縣。八年廢麗州及縉雲縣。以永康來屬。」
二、唐中宗嗣聖元年(684)說。明李寅《重建縉雲縣廳記》曰:「縉雲……始唐中宗改置名縣。」同持此說的還有:成化《處州府志》,萬曆《縉雲縣志》,清康熙十一、二十三年、乾隆三十二年三部《縉雲縣志》,還有樊獻科、李鐿等。
三、武周萬歲登封元年(696)說。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曰:「縉雲縣、上、萬歲登封元年分麗水縣北界、婺州永康縣南界置,因山(縉雲)名縣。」持此說的還有五代的《舊唐書》,北宋的《太平寰宇記》,道光、光緒、民國續志和新近修成的四部《縉雲縣志》。
四、武周聖歷元年(698)說。《新唐書·地理志》曰:「縉雲,上。聖歷元年析括蒼及婺州永康置。有縉雲山。」持此說還有元陳性定的《仙都志》。
五、唐代宗大歷中(766-779)說。明李棠的《樊通縉雲集序》中有:「大歷中始分麗水、永康二縣為縉雲。」
六、唐寶歷間(825-826)說。明樊公倫《訪溪圖志序》雲:「縉雲為邑,秦所未聞,唐寶歷間始折括之麗水及婺之永康餘地建置。」
⑻ 浙江的縉雲擁有一個怎樣的自然環境
今天要說的這個地方,是浙江的縉雲。
縉雲是一個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深呼吸”小城,位於浙江麗水市,這里的人均壽命高達80歲左右,一個縣城有三分之二多都是森林,全年的空氣不是“優”就是“良”,出了門就等於進了“氧吧”,可見環境有多適宜居住。
所以人們說:“縉雲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多來走幾趟,一百歲以上”。
“黃帝縉雲,人間仙都”,在這一片“仙境”里,人們溫馨而安心地生活著,春天的時候,乘著小火車觀賞花海,冬天,煙雨蒙蒙中賞山賞水賞紅葉,再來一碗餛飩,來一個縉雲燒餅,是最實實在在的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