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抗戰歷史現實意義

抗戰歷史現實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8 13:27:21

1. 現在我們學習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有什麼現實意義

是教育我們:不忘記歷史。吸取貧困挨打的教訓,平時
努力工作,使祖國強大,繁榮。

2.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意義:

1、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

2、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也促進了民族覺醒和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

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使黨和人民得到巨大發展。這一切都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軍隊,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英的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2)抗戰歷史現實意義擴展閱讀

戰爭損失——軍隊傷亡

1、日本方面

抗日戰爭期間,在華日軍人數最多時有近200萬,協助日軍的中國「偽軍」最多時超過100萬(整個抗戰期間「偽軍」總人數約為210萬)。

日軍在侵華戰爭中死亡的人數約為44萬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調查後統計)(不包括印緬戰場上中國遠征軍和駐印軍和美英協同殲滅的約16萬日軍及蘇軍在東北消滅的日軍。);另一說日軍損失48萬3708人,而傷者更達193萬4820人(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

2、國軍方面

據中華民國國防部1946年統計,國民政府軍作戰傷亡322萬7926人、病亡42萬2479人,總計損失365萬0465人;軍令部統計自七七事變以來陸軍陣亡131萬9958人、負傷176萬1135人、失蹤13萬0126人,空軍陣亡4321人、負傷347人。

行政院發布的《關於抗戰損失和日本賠償問題報告》中公布全國軍民人口傷亡統計數字如下:軍人作戰傷亡3227926人(其中死亡1328501人,負傷1769299人,失蹤130126人),軍人因病死亡422479人,此數字不包括台灣省、東北地區和解放區軍民的傷亡數字。

3、中共方面

《中共抗日部隊發展史略》記載:中共抗日部隊人員損失共計58萬4267人,其中傷29萬0467人、亡16萬0603人、被俘4萬5989人、失蹤8萬7208人。《抗日戰爭8年敵我兵力損失統計》載:「中共軍隊負傷29萬人,陣亡16萬人,被俘4.6萬人,失蹤8.7萬人,合計58.3萬人。」

3. 抗日戰爭的意義是什麼啊

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意義
(1)、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
(2)、抗戰勝利,大大增強了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
(3)、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同時,使黨和人民軍隊得到巨大發展,為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陸軍和大量空軍,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英的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5)、結束了近代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屢遭失敗,備受屈辱的歷史,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
(6)、這一勝利,創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的光輝典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地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斗爭。
(7)、抗日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歷史階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8)、中國革命經驗,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進一步結合進來,提出了關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理論和政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得到多方面展開而達到成熟,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
(9)、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抗日戰爭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使中華民族煥發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10)、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4. 抗戰有什麼歷史意義

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外來侵略斗爭的勝利。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

5. 抗戰精神的現實意義

第一抗戰精神為中華民族構築起了一道精神長城。抗戰精神不僅是喚起中華民族奮起反抗外來
侵略的精神動力,也是中華民族能夠堅持抗戰到底,並取得最後勝利的精神支持,它使中華民族能夠
繼承民族優良傳統的同時,也使得中華民族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得到歷史地發展,這樣就為中華民族
在精神上建立起了一道堅貞不屈、百折不撓的精神防線,猶如萬里長城般堅不可摧。抗戰精神對於中
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民族精神的振興,以及最後戰爭勝利的取得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正是由於抗戰精神支撐起了中華民族的堅強脊樑,才使得中華民族能夠取得反抗外來侵略的最終勝
利,也使得中華民族在民族精神的指引下能走向民族復興的道路。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
族之林,能夠保持立於不敗之地的精神財富。

第二抗戰精神喚起了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與戰鬥力。抗戰精神中所包含
的民族堅韌精神和民族團結精神,喚起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民族情感,激發出了民族的尊嚴感與自豪
感,喚起了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同時,也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進而發揮出了民族的戰鬥力和生
命力。抗戰精神在促使民族覺醒
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上,對中華民族的精神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抗戰精神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品質和
精神風貌,對抗日戰爭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抗戰精神對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戰鬥力對於團結一
心地建設小康社會和富強中國,也是具有時代價值的。此外,用抗戰精神來喚起強烈的民族尊嚴感和
自豪感,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戰鬥力,對於遏制目前日本國內存在的軍國主義分子的囂張氣焰,增強中華民族的防範意識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第三抗戰精神極大地弘揚了愛國主義精神,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
神財富。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內容的抗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得到了
大力弘揚,而愛國主義精神卻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的精神。因此,抗戰精神中愛國主義精神成分具有較
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提倡愛國主義精神和繼承愛國主義傳統在今天的現實意義表現為:抗戰精
神能夠提供愛國主義教育所需要的精神資源和歷史素材。抗戰精神還使得中華民族精神在抗戰時期得
到了豐富和發展,使得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更加深刻,中華民族精神中蘊涵的力量得以發揮,中華
民族精神的發展做出了歷史貢獻。

第四抗戰精神是團結和教育人民繼續拼搏和奮勇前進的重要思想資源。抗戰精神能在精神上為
中華民族的前進,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和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它深刻的內涵和鮮明的特點,使得
它成為教育和團結廣大人民團結奮斗的重要思想資源。從抗戰精神中繼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韌不
拔、奮勇進取的精神吸收具有永恆價值的精神資源,將有力地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進程,也將使得
中華民族能夠經受住歷史的考驗,保持民族的活力與創造力。

6. 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的現實意義

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不僅是一個史學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因為教材是面向學生的,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能讓學生更全面、真實地認識抗戰歷史,更完整地了解日軍侵略罪行和我國人民為抗戰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從而能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為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讀書、學習。1931年至1937這六年間,中國軍民發起的東北抗聯、一二八抗戰、長城抗戰等局部戰爭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了巨大犧牲,這段歷史不應忘記,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具有歷史普及的意義,也是對先烈的緬懷和紀念。

將「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並不代表就否認「七七事變」的歷史意義,它還是全面抗戰的開始。所以,在教材修改之後,還需要在日常教學及宣傳中釐清「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的關系:以「七七事變」為開始來標記的「八年抗戰」是「全面抗戰」,而「十四年抗戰」是「全程抗戰」,包含著「八年抗戰」;而之前「九一八事變」就已開始了局部抗戰,整個抗戰歷史是前後貫通的整體。

(6)抗戰歷史現實意義擴展閱讀: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7. 紀念抗戰有何現實意義

對內來說,是為了更好地緬懷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英烈回,紀念所有為中國人答民抗日戰爭作出貢獻的人們,銘記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不忘歷史,更好地開創未來,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建設美麗強大的中國。
同時,也進一步確定中國人民艱苦日卓越的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為世界的和平友好作出的犧牲。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維護領土的完整和世界和平,有決心、有能力與一切侵略者抗爭到底,直到最後的勝利。向全世界庄嚴地宣告,中國人民堅決維護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決不允許任何人踐踏勝利成果,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堅定意志。

8. 繼續抗戰精神的現實意義

「精神為主人,形骸為屋舍;主人漸貧窮,屋舍亦頹謝。」一個人沒有一點精神是不行的,一個民族更不能沒有精神。在抗日戰爭中,偉大的抗戰精神便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同胞曾誓言:「寧教白山黑水盡化為赤血之區,不願華胄倭奴同立於黃海之岸。」這其實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心聲。面對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化敵為友,實行第二次合作,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下,中華民族結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華兒女「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舉國上下,萬眾一心,用血肉築成了一座侵略者不可逾越的新長城。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民頑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殲滅日軍150萬多人,占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傷亡總數的70%以上。中國軍民為此付出了傷亡35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多億美元的巨大代價。在抗戰中,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所鑄就的抗戰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品格,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概括起來,這種精神表現為不畏強暴、不甘屈辱的自強精神,萬眾一心、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捨生忘死、前仆後繼的犧牲精神,百折不撓、奮斗到底的堅韌精神。

9. 抗日戰爭的重大歷史意義

一、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偉大歷史上的一次血洗百年恥辱,開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解放戰爭,鑄造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世紀之初,面對民族紛爭此起彼伏的國際社會,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各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衛國力量,對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盡管各民族形成的歷史有長有短,社會發育程度、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心理素質、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也不相同,但悠久的歷史、共同的命運,把他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在反抗外來侵略,反對分裂中國的斗爭中,中國少數民族與漢族同胞一道,同仇敵愾,前仆後繼,奮勇殺敵,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作出了突出貢獻,譜寫了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愛國主義樂章。 在抗日戰爭中,蒙、藏、回聯合慰勞抗日將士代表團曾通電表示:「國內各民族絕對不可分,惟有團結一致,犧牲奮斗,方可達到保國衛民的目的。」冀中地區的回族同胞表示:「我們回族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之一,我們有抗日的先天任務。」擲地有聲的鏗鏘話語,表達了他們共赴國難的豪邁胸懷。在台灣,高山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斗爭一直沒有間斷,其中聞名於世的有1930年的霧社起義和1934年的謀炸日本海軍元帥事件。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滿族、朝鮮族兒女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壯士一道,踴躍參加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先投入了抗擊日軍與偽滿傀儡政權的斗爭。在內蒙古的大青山等地,蒙漢人民的抗日武裝在英勇作戰。在河北和山東平原上,活躍著支支抗日回民支隊。在海南島,在滇西南,在廣東、廣西等廣大地區,少數民族與漢族同胞並肩作戰奮勇殺敵。無數少數民族的優秀兒女,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英勇捐軀。他們以捍衛祖國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各族人民的尊敬與信任。 少數民族各界人士反抗日軍侵略暴行的愛國行動是多種多樣的。「九一八」事變之後,在南京的藏族同胞組織了「康藏旅京同鄉抗日救國會」,十三世達賴喇嘛和九世班禪額爾德尼分別命令各自所屬寺廟的數十萬喇嘛,舉行誦經法會,詛咒侵略者,為祖國抗戰勝利祈禱。中國伊斯蘭教近東訪問團、朝覲團等,利用出訪、朝覲等機會,與日寇收買的宗教界敗類進行斗爭,向國外宗教組織和穆斯林群眾揭露日軍暴行,宣傳中國愛國宗教人士的抗敵業績。 中國共產黨高舉起全民族愛國統一戰線的旗幟,堅持平等、互助、團結的民族政策,贏得了中華各族兒女的信任與響應,激發了少數民族的愛國熱情和巨大的衛國力量。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指引下,制訂和堅持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真正平等地對待一切民族,忠實地代表著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贏得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與愛戴。 中國共產黨以「平等、團結、互助」之心待各族群眾,以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和實際行動,為各族人民做出了表率。這一切,贏得了各族人民的信任與欽佩,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各族人民的愛國熱情化為巨大的衛國力量。 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命運的歷史轉折點,成為結束中華民族屢遭外侮的慘痛歷史,改變億萬人民被壓迫、被剝削、被奴役的悲慘命運的契機,為中華各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注入了新鮮的內容。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戰,共同奮斗的結果。在鮮艷奪目的五星紅旗上,也凝結著無數少數民族英烈的鮮血。對於少數民族來說,抗日戰爭的勝利有著更為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增強了少數民族熱愛中華民族和祖國母親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強了他們作為中華民族光榮成員的認同感、自豪感,提高了他們在祖國大家庭中的地位。同時,千百萬少數民族群眾的階級覺悟也大大提高,他們再也不願作本民族統治階級的奴隸、農奴和牧奴,再也不能忍受壓迫、剝削和奴役。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開天闢地地第一次走上了翻身解放的康莊大道。 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華各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注入了新鮮的內容。少數民族人民在抗日戰爭中迸發出來的愛國主義熱情,已經遠遠超越了民族主義的羈絆。他們不再為本民族、本部落的王公貴族或頭人首領而戰,也不再僅僅為屬於自己的那塊山林、草場或良田而戰,而是為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而戰,為整個祖國的疆域神聖不可侵犯而戰。依靠著各民族人民在愛國主義精神鼓舞下迸發出來的抵禦外侮的巨大力量,我們才奪取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抗日戰爭的勝利,使各族人民認識到:熱愛本民族與熱愛整個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只有把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才是正確和完整的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只有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得到捍衛,才能使本民族的利益得到捍衛;任何分裂祖國的行徑,無論冠以如何動聽的名目,其實質,不僅是對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出賣,也是對本民族利益的最大出賣;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都為祖國的統一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作出過突出貢獻,在關心、熱愛和保護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該積極了解、關心、熱愛和保護中華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各民族之間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民族之間的矛盾與糾紛,應該在平等、團結和互諒互讓的基礎上加以解決;各民族的局部利益,都應該服從於整個中華民族發展與進步的整體利益等等。 二、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奠定了中國在現代國際政治格局中無可爭辯的大國地位。 三、世紀之初,日本某些政治家公然否定遠東法庭的審判結果,為二戰甲級戰犯開脫罪責,其意圖在於否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又在東亞上空游盪,我們對此應高度警惕。 四、中日關系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今天的我們更應該弘揚「抗戰精神」,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

10.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歷史意義: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

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10)抗戰歷史現實意義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分別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

戰爭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7年,中國國民革命迅速發展,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內閣在東京召開有外務省、陸海軍省、參謀本部、關東軍及有關中國問題專家等人參加的「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隨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又向天皇上奏了《田中奏摺》,明確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對華政策綱領》和《田中奏摺》的出籠,標志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不可避免。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

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36年11月25日,日本與德國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翌年義大利也加入這個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的軸心國聯盟,標志世界法西斯國家侵略聯盟正式建立。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

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閱讀全文

與抗戰歷史現實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