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渭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渭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約在2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大荔人」頭骨化石和新石器時代的沙苑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共100多處。這里還有壯美雄奇的華山黃河奔騰咆哮的龍門以及氣勢恢宏的唐帝王陵墓。五千年文明傳承不息,孕育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留下了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燦爛的文化造就了傑出的人才,字聖倉頡、酒聖杜康、史聖司馬遷、詩人白居易等是古代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他們是渭南的驕傲和自豪。渭南市悠久的歷史和主要的文化積淀造就了瑰麗多姿而又獨具特色的渭南文化,亦稱東府文化。近年來渭南市委、市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大搶救和保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經申報,阿宮腔、合陽提線木偶戲、華陰老腔、華縣皮影戲、堯頭陶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級保護名錄;穀雨祭祀倉頡典禮、杜康酒釀造技藝、司馬遷民間祭祀、合陽提線木偶製作技藝等26項入選省級保護名錄。渭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保護工作任重道遠。當地政府計劃在已經取得成績的基礎上,把這項工作進一步推向深入,使其在建設新型工業大市、現代農業強市、特色旅遊名市、文明綠色新市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一、傳統音樂(1項)
韓城行鼓 韓城市文化館
二、傳統戲劇
華縣皮影戲 渭南市群眾藝術館
華陰老腔 華陰市華山老腔藝術保護發展中心
阿宮腔 富平縣劇團
合陽提線木偶戲 合陽縣文化館
華陰迷胡 華陰市迷糊劇團
同州梆子 大荔縣文化館
合陽跳戲 合陽縣文化館
三、曲藝
韓城秧歌 韓城市文化館
四、傳統美術
澄城刺綉 澄城縣文化館
五、傳統手工技藝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澄城縣文化館
蒲城桿火技藝 蒲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⑵ 渭南為什麼自稱東府呢
因為渭南屬於陝西東部啊!看下面這個人說的,雖然好像言之不詳:
東府本是渭南的古稱。關於這名稱,還有一個比較復雜的歷史演變過程。史載,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把關中分為京兆、左馮翊、右扶風三大板塊,因地屬畿輔,因而又稱做「三輔」。雖然三輔機關都設在京
都長安,但管轄區域卻不同。京兆管轄京都長安,左馮翊管轄京東地區,右扶風管轄京西地區。這時關中東、西府格局已初具雛形,算到今已有年之久。左馮翊後來把政府機關遷到了高陵,涇河以東、黃龍山以南、今渭南市渭河以北各縣市都是其管轄范疇。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左馮翊政府機關東移到臨晉,也就是如今的大荔。到了三國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左馮翊改名馮翊郡,管轄臨晉、合陽、夏陽(今韓城)、重泉(今蒲城)、粟邑(今白水)、下邽(今臨渭區河北一帶)、蓮勺(今臨渭區北部)、頻陽(今富平)等八縣,至此,東府區域框架大體形成,迄今也有1808年歷史。歷經多次變遷,自南北朝西魏元欽三年(公元554年)以後,馮翊郡便逐漸被同州取代。從南北朝始,中經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直到民國初年,大約有1300餘年,同州的設置都不曾改變。
再說渭河以南各縣,從西漢以後隸屬京兆的歷史較長。渭南(今臨渭)、二華潼諸縣,歷史沿革雖頗多變更,但歸屬華州的時間卻比較長。華州基本上是一個小州,大多數朝代下轄不過三個縣。從兩漢到隋,它差不多都隸屬於京兆。金元以後,直到清末民初,它則一直歸西安府管轄,算起來也有1300餘年。華州與同州的歷史年代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說關中東府就是這二州的合稱。到了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同州改為同州府,降華州為散州,原管轄的縣並入同州府。至此,同州府共管轄八縣一州一廳,即:大荔、朝邑、合陽、澄城、蒲城、韓城、白水、華陰八縣及華州、潼關廳。這也就是民間至今樂道的「二華關大水,三城朝合陽」的東府「十大縣」。這時,東府的管轄區域已經定型為現在渭南市的范圍。在這漫長而復雜的歷史演變中,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將近兩千年一直是關中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此可見東府的歷史何其古久!
⑶ 陝西渭南的歷史文化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專地,農牧業屬、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⑷ 陝西歷史遺跡
大明宮遺址,大雁塔,青龍寺
重點文物
陝西境內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延安革命遺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漢至宋 漢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興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牆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漢至近代 西安市
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銅川市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豐鎬遺址 周 西安市長安區
阿房宮遺址 秦 西安市
漢長安城遺址 西漢 西安市
大明宮遺址 唐 西安市
黃帝陵 黃陵縣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臨潼區
茂陵(漢武帝劉徹墓) 西漢 興平市
霍去病墓 西漢 興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禮泉縣
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 唐 乾縣
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墓) 唐 咸陽市
陝西境內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安事變舊址 1936年 西安市
藍田猿人遺址 舊石器時代 藍田縣
周原遺址 西周 扶風縣、岐山縣
司馬遷墓和祠 西漢至宋 韓城市
陝西境內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瓦窯堡革命舊址 1935年 子長縣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1937-1946年 陝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縣
鍾山石窟 北宋 子長縣
昭仁寺大殿 唐 長武縣
西嶽廟 明至清 華陰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遺址 東周 鳳翔縣
秦咸陽城遺址 戰國至秦 咸陽市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唐至元 銅川市
長陵 西漢 咸陽市
杜陵 西漢 西安市長安區
橋陵 唐 蒲城縣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戶縣
陝西境內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臨潼區
鄭國渠首遺址 戰國 涇陽縣
魏長城遺址 戰國 華陰市、大荔縣 、韓城市
統萬城遺址 十六國 陝西省靖邊縣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隋、唐 麟游縣
灞橋遺址 隋-元 西安市
華清宮遺址 唐 西安市臨潼區
武侯墓 三國 勉縣
泰陵 隋 咸陽市
永陵 西魏 富平縣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縣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縣
西安鍾樓、鼓樓 明 西安市
水陸庵 明 藍田縣
延一井舊址 清 延長縣
陝西境內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甜水溝遺址 舊石器時代 大荔縣
花石浪遺址 舊石器時代 洛南縣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縣
康家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商 西安市
櫟陽城遺址 戰國至漢 西安市
京師倉遺址 西漢 華陰市
良周遺址 秦、漢 澄城縣
東渭橋遺址 唐 高陵縣
玉華宮遺址 唐 銅川市
西漢帝陵 西漢 咸陽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
三原城隍廟 明 三原縣
鳩摩羅什舍利塔 唐 戶縣
公輸堂 明 戶縣
倉頡墓與廟 明、清 白水縣
泰塔 北宋 旬邑縣
香積寺善導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隍廟 明、清 西安市
白雲山廟 明、清 佳縣
八雲塔 唐 周至縣
涇陽崇文塔 明 涇陽縣
彬縣開元寺塔 北宋 彬縣
韓城普照寺 元 韓城市
韓城文廟 明 韓城市
韓城城隍廟 明 韓城市
黨家村古建築群 明、清 韓城市
耀縣文廟 明 銅川市耀州區
澄城城隍廟神樓 明 澄城縣
鎮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陽宮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戶縣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縣
洛川會議舊址 1937年 洛川縣
楊家溝革命舊址 1947~1948年 米脂縣
陝西境內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龍崗寺遺址 舊石器時代至漢 南鄭縣
石峁遺址 新石器時代 神木縣
石摞摞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 佳縣
李家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鄉縣
北首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寶雞市
東龍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漢 商洛市
橫陣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陰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澗縣
梁帶村遺址 周 韓城市
楊家村遺址 周 眉縣
法門寺遺址 南北朝至清 扶風縣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縣
秦東陵 秦 西安市
張騫墓 漢 城固縣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倫墓和祠 清 洋縣
精進寺塔 唐至宋 澄城縣
長安聖壽寺塔 唐 西安市
長安華嚴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壽聖寺塔 唐 合陽縣
昭慧塔 唐 高陵縣
開明寺塔 唐 洋縣
大秦寺塔 宋 周至縣
太平寺塔 宋 岐山縣
武陵寺塔 宋 永壽縣
神德寺塔 宋 銅川市
法王廟 宋至清 韓城市
北營廟 元 韓城市
五門堰 元 城固縣
吳堡石城 明至清 吳堡縣
周公廟 明至清 岐山縣
榆林衛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張良廟 明至清 留壩縣
扶風城隍廟 明至清 扶風縣
玉皇後土廟 明至清 韓城市
玄武廟青石殿 明 合陽縣
慶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陽文廟 明 咸陽市
盤龍山古建築群 明 米脂縣
姜氏庄園 清 米脂縣
豐圖義倉 清 大荔縣
靈岩寺摩崖 漢至民國 略陽縣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縣
楊珣碑 唐 扶風縣
萬安禪院石窟 宋 黃陵縣
易俗社劇場 民國 西安市
渭華起義舊址 1927年 華縣
吳旗革命舊址 1935年 吳起縣
保安革命舊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縣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延安、韓城、榆林、漢中、咸陽。
⑸ 陝西有哪些名勝古跡
秦始皇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⑹ 渭南師范學院的文化傳統
2011年前使用的舊版渭南師范學院「校徽」呈圓形,上方文字為渭南師范學院的中文全稱,下方文字為渭南師范學院的英文全稱(先後更改了3次,即Weinan Teaches College、Weinan Teaches University、Weinan Normal University)。中間為「S」形圖案,「S」是師范的第一個漢語拼音字母,同時也是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的第一個漢語拼音字母。「S」圖案上半部分中的山峰圖案是華山的寫意圖形。「S」形下方中的圖案是兩個字母「W」的重疊。「W」是渭南師范學院所在地渭南的第一個漢語拼音字母,「W」也是「水」的英文拼寫的第一個字母,同時也是水的寫意,象徵著渭南師范學院地處黃河與渭河交匯之處,源遠流長,興旺發達。設計者為《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黨大恩編審,設計時間為2000年5月。
整個圖案表達著這樣的理念:渭南師范學院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學院所在地渭南市被稱為「秦東第一市」,這里是「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地理位置聯接南北,融貫東西,是陝西省和中國西部地區進入東南沿海的「東大門」;渭南師范學院地處人傑地靈的司馬故里,東依華山,北臨渭水,遠望黃河,可謂地理位置優越、自然風光秀美、人文底蘊豐厚;渭南師范學院全體師生將秉承這里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齊心協力、奮力拚博,為把我校建設成為「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
2011年以後採用新版校徽。 2011年前的校歌歌詞如下:
迎著西嶽朝陽,沐浴著渭水霞光,
我們擁抱青春,放飛絢麗的夢想,
我們擁抱青春,放飛絢麗的夢想。
倉頡造字,子長編史,中華文明留絕唱。
勵志篤學,求實敬業,厚積薄發續華章。
用知識滋潤生命,用科學升華理想。
肩負起教育未來,身系著全族希望,希望;
團結拼搏共創輝煌,輝煌。
2011年確定的新版校歌為《向創幸福的方向前進》,歌詞如下:
《向創幸福的方向前進》
詞:渭華
曲:李清樂 白銳 梁晶
大家向創幸福的方向前進!
渭水華岳的師生們,
創業的步伐加快了,
創業的腳步強勁了!
治學為學子的成長路,
勤學為家國的發展夢,
踐行經世致用,和而不同;
科學為指引,
天天奮斗,天天快樂!
努力,努力,
大家向創幸福的方向前進!
努力,努力,
大家向創幸福的方向前進!
前進! 2011年之前的早期校訓為:勵志篤學,求實敬業。
2011年3月後,更改為:經世致用,和而不同。 勵志、篤學、求實、敬業
⑺ 陝西渭南的歷史文化
渭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華民族的又稱「華夏」即源於渭南:版「華」即華山,「夏」指「權夏陽」特指橫亘於這區間的狹長地域。由這里產生的文明即就是「華夏文明」,因此渭南也有「華夏之根」的稱謂。因其卓著,故延伸為後世中華民族之典。距今約8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曾在市域內繁衍生息;「大荔人」頭骨化石,是 距今約20萬年前的原始人類化石;「禹門口洞穴堆積」是舊石器時代遺址;沙苑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亦影響深遠。
秦腔、老腔、同州梆子、碗碗腔、迷糊戲、阿宮腔等多種戲曲劇種蘊積深厚,是中國北方梆子劇聲腔的發源地;石雕、木雕、面花、皮影等民間藝術獨具匠心。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等1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潼關萬盛園醬菜製作技藝等84項,名列陝西乃至中國前列。
沙苑文化,龍山文化,西嶽廟,太史祠,倉頡廟等,如絕本的經典,記載著華夏文明悠久的歷史;蒲城橋陵等數十座唐帝王陵墓,如遙遠的星座,閃爍著神奇的亮光。盛唐的古韻,盛世帝國雄風,迷人的大唐歷史文化風采。
《詩經》開篇之作《關關雎鳩》即產生在這里。這里亦是「鄭」姓、「楊」姓之祖籍。
⑻ 關於渭南文化歷史遺產的作文
我們一定要爭取做一名成功者,讓我們一起建設祖國!
現實與成功之間有專一段漫漫的長路,屬而這些路,需要靠我們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完,把自己的汗珠播撒下去,為自己的人生之路做下鋪墊。如果人生是一張白紙,那麼盼望就是一支彩色的筆,如果你有了盼望,就等於是為人生染上了一份色彩。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一生豐富多彩,就請你和我一樣,
⑼ 陝西省渭南市簡介
渭南市簡介
渭南市地處陝西省東部、隴海鐵路沿線,東瀕黃河,西臨西安,南倚秦嶺,北接延安,渭水橫貫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稱。是中原地區通往陝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歐亞大陸橋的重要地段。全市轄1區(臨渭區)、8縣(華縣、潼關、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大荔、富平),代管兩市(韓城市、華陰市),總面積13134平方公里。現已成為陝西省和國家生產布局中初具規模的農業生產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渭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自周、秦到漢、唐兩千多年間,一直是十二個朝代的京畿之地,農牧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都比較發達,形成許多名城古鎮。經歷代變遷,到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渭南設八縣一州一廳,基本形成了目前各市縣的輪廓。新中國成立後在今渭南轄區設立渭南分區和大荔分區,後大荔分區並入渭南分區,1970年改為渭南地區,1994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渭南市。這標志著渭南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同時為渭南加快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古老的黃河孕育了渭南燦爛的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從大荔猿人到沙苑、龍山文化遺址;從春秋時代的古長城殘垣到隋唐時代的帝王陵冢;從秦漢時期的王室行宮到元明清的古建築群,文物古跡遺存1200多處,僅國家和省市保護的文物就有619處。偉大的歷史造就了偉大的人才。渭南自上而下地靈人傑,歷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著名人物數以百計。有世界歷史文化名人、西漢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有結束南北朝長期戰亂、統一中國的隋文帝楊堅;有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有「功蓋天下,再造唐室」的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有宋代名相寇準;有現代愛國名將楊虎城以及著名水利專家李儀址;有當代著名作家杜鵬程。
優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文化,壯麗的山川河流,使渭南的旅遊資源斑斕多姿,得天獨厚。著名的華山風景區譽滿中外,奇險峻秀居五嶽之首,目前進出道路暢通,高空索道已經建成,初步成為融休養、度假、娛樂、游覽為一體的綜合旅遊勝地。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韓城,琉金映彩的古建築與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交相輝映,遊客可瞻仰、謁拜司馬遷祠墓,欣賞元代建築「禹王廟」,觀賞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元、明古建築群和被譽為「東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黨家村。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特別是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令遊客為修復了的盛唐石雕慨嘆不已,引發思古之幽情,激起振興中華之豪情。
多樣的地質結構和豐富的礦藏資源為渭南發展工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全市已探明的礦藏有30多種,其中儲量大、易開採的有20多種。煤、鉬、金、石為優勢礦種。全市煤炭地質儲量225.84億噸,已探明儲量50.33億噸,年產量1100萬噸。鉬礦已探明儲量為10.69萬噸,居全國第二位,金堆城鉬業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鉬精粉生產基地。黃金儲量豐富,產量居陝西第一位、全國第三位。地熱水和醫飲兼用礦泉水資源豐富,其中大荔礦泉水日出水5.6萬噸,被譽為「中國之冠,世界罕見」。
渭南素以農業著稱,土地廣闊,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可耕地佔總面積的96%,為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實現農業的區域化、商品化、現代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其中糧食、棉花、油料總產量居中全省前列,號稱「陝西糧倉」。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在全國馳名的糧食、棉花、蘋果、烤煙、花生、秦川牛、奶山羊、籠養雞、生豬、漁業10大商品基地。
⑽ 三年級作文以渭南文化,故事,傳承渭南精神為內容
渭南,生我養我的地方。我喜歡渭南這座城市,喜歡它的悠久歷史,喜歡它的人傑地靈,更喜歡它獨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一不留神我就陶醉其中。
渭南之名是因這座城市居於渭河的南岸而取。渭南三面環景,東有華山矗立守望,北有渭河大河護城,南有美麗山塬圍繞。站在渭南城市的土地上,你一定會感受到冥冥之中有神在暗中保衛渭南城,非常有安全感。
渭南魅力之一,即是遊玩覽景。春季渭河灘公園格桑花競相開放,成為花的海洋;夏季水上樂園供人們遊玩避暑,追逐嬉戲;秋季少華山上,火紅的楓葉任你欣賞,站到山頂,還可以領略到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美景;冬天,大家都會嚮往著滑雪場,盡情體驗滑雪帶給人們的快樂和刺激。
渭南魅力之二,即因「三賢故里」的別稱。渭南這座人傑地靈的城市,從古至今生養了著名的三位賢者,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宋代名相寇準、還有唐代大將張仁願。他們三位在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力,為國家、為人民、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是我們渭南人民的驕傲。
渭南魅力之三,名人故事令人嚮往。曾經的梁山好漢—九紋龍史進、神機軍師朱武等人在美麗的少華山上入伙,華山西峰「劈山救母」的故事膾炙人口,更有金庸筆下的「華山論劍」深入人心,說不定,若干年後,或許華山還真的會出現個「令狐沖試劍處」呢。
渭南的無窮魅力使我陶醉,讓我迷戀。我為自己能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魅力的城市中而感到幸福和自豪。我熱愛的渭南,以後我一定加倍努力,讓生養我的這座城市更加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