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山的歷史文化
http://61.142.114.242/history/bzsls.htm
裡面是中山歷史網.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進取精神,為了謀生不惜背井離鄉、遠涉重洋艱苦創業;辦事靈活求實,頭腦敏銳,較少保守思想,力求創新;民風平和有禮,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崇尚正義,惟富有者多豪奢、愛面子、講排場、慕虛榮。
根據中山人的民性民風,人民政府曾在80年代擬定「團結、愛國、求實、創新」為中山人精神。
鄉土舊習與陋習
中山部分地區長期以來因襲一些傳統的舊習甚至陋習。這些舊習俗自民國時期以來已逐漸為人們所摒棄;而其中有的是陋習,與現行的法律和法規相違背,解放後已被人民政府明令禁止。
不落家
中山北半部接近順德的小欖、古鎮、東鳳、南頭等地,歷史上曾有過「不落家」的風俗。這種習俗是新娘出嫁後名義上是夫家的人,但從回門之日起仍在娘家居住,只有逢年過節或在丈夫、翁姑生日時才返夫家一日一夜或半日不宿,一直到懷孕後或結婚滿三年才正式到夫家長住,稱「落家」。
自梳女
解放前,小欖、古鎮、東鳳、南頭、黃圃等經濟作物地區受鄰縣順德的影響,部分鄉村婦女也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由於這一地區的農業以桑蠶為主,婦女都是主要勞動力,收入並不少於男性,所以才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當某姑娘立下決心不嫁時便擇定吉日,宴請親友,並拜神發誓,表態「梳起」。她們保留長辮,尊稱姑婆,俗稱自梳女。自梳女可選擇志趣相投的(亦是自梳女)結為「金蘭」,甚至另闢一居所聚居,生活上互相提攜,這種房子稱為「姑婆屋」。自梳女可收養嗣女,承繼產業,嗣女及長也要「梳起」,如此代代相傳,但長幼之間全無血緣關系。解放後,自梳女的習俗已逐漸絕跡。
娘子出家
解放前,小欖、古鎮等地曾盛行已婚婦人以「不落家」為名,逃避夫妻生活而外出當傭工,過獨身生活,但名義上仍保留原來的婚姻關系。這些婦人稍有積蓄時則出資為丈夫娶「平妻」(又稱二娘),以其為夫家生兒育女,並資助丈夫維持家計。到終老時,則在夫家殮葬,並得到平妻所生子女的供奉。民間稱此俗為「買門戶」。稱呼這類已婚女人,一般前冠其夫姓,後稱其本姓,即某某氏大媽。此俗解放後已廢。
公雞拜堂
民國以前,香山一些地區曾有這種陋習:當男女兩家議定婚盟後,新郎突然出走抗婚,或出洋做工求學,不能及時返家成親,而女家又不肯易期相就時,男家則由大妗姐抱一隻大公雞代替新郎與新娘拜堂。這公雞在拜堂後放進專設的雞籠飼養,永遠不殺,讓其自然死亡。這種陋習使一些女子與公雞拜堂成婚後,往往由於丈夫永遠不歸而寡居一生。
冥婚
解放前中山有冥婚的習俗。一般人家、特別是富有人家在未婚兒子死後為其物色對象(已死去的未婚女子),並擇吉日成婚,此謂冥婚。在迎娶之夜,男家的轎扛神位到女家迎娶,女家用紙制鬼衣及竹紙粘合製成的各類嫁妝,抬至男家供拜焚燒。男家則設這對鬼夫妻的靈位於神樓,並擇一侄輩為其嗣,常年供奉香燭。男女兩家永遠行姻親之禮。
秋社
小欖解放前有農民在秋收後(即立秋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祭祀酬謝土地元神的儀式,其後倡為「春祈秋報」。今此俗已廢。
行儺
行儺,又叫「打伙福」,是小欖地區的舊俗,意為祛除邪鬼遊魂作祟以保地方平安。每年冬至前十餘天起由各坊社(以明代衛所所轄范圍,每一衛所為一個坊)的主事人組織信眾,抬出主帥廟中的菩薩偶像安放在適合的祠宇內座鎮,等候善男信女膜拜。從翌日起,按照佔卜的順序,依次在每個坊社活動一天。當日,坊眾上香燭,奏鼓樂,抬著神像遊行於坊社內街巷。解放後已廢此陋俗。
另外,解放前的迷信陋習還有贊星、許願、契神、游神等,今均已廢棄。
㈡ 中山文化
中山文化即中山國文化---古中山國的文化。
中山國是中國春秋末年由鮮虞人建立的一個小國,戰國初年逐漸強盛起來,創造了極為光輝燦爛的文明。
中山國(公元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山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曾長期與晉國等中原國家交戰,一度被視為中原國家的心腹大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的事件。後來,魏國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在公元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後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鼎盛,有戰車九千乘。公元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中山國建立後,鮮虞部落在思想、文化、藝術上與漢文化逐漸融合,它的音樂舞蹈藝術既有游牧民族剽悍雄健的傳統,又吸收了華夏藝術柔和婉麗的風格,陽剛與陰柔同存並濟,形成了中山藝術的獨有特色。 思想方面,「中山專行仁義,貴儒學」,接受了儒家文化,中山國君尊賢重士,在重大政治活動中發揮士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平山出土的銅器銘文中,大談天命、忠、孝、仁、義、禮、信等,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色彩。
語言文字方面,中山國也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響,王墓出土的三件重器上的長篇銘文,篆書文字全部為漢字,字體工整規矩。
1974-1978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中山古城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探明了城址的平面呈不規則的三角形,面積約60平方公里,分為東西二城,東城是宮殿區和手工業作坊區,西城北部和西城外為王陵區,南部為居民區。
在王陵區內發掘了兩座大型的陵墓,兩墓呈東、西排列,西邊的1號墓為中山王厝墓,東邊的6號墓,墓主人為王厝父親成王墓。兩墓的地面均有夯築的巨大封土堆(墳丘),其上再築享堂等墓上建築。1號墓的封土堆東西寬92米,南北長110米,高約15米,自下而上成三級台階狀,從礫石散水和柱洞的情況判斷,這是一座周繞迴廊、上覆瓦頂的三層台榭式建築。墓的兩側各有2座陪葬墓,封土前有對稱排列的車馬坑、船坑和雜殉藏坑。墓室為中字形,中間是方形的槨室,南北長14.9米,東西寬13.5米,南、北方向各有一閣墓道,全長110米。6號墓規模略小,但形制相同。
兩墓中共出土隨葬品19000餘件,有青銅禮器、陶禮器、漆器等。其中青銅器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如金銀鑲嵌龍鳳形銅方案,器足以四隻卧伏的小鹿承托一圓圈,圓圈之上是蟠螭繞成的四龍四鳳,龍頂之上又承托一方案;十五連盞銅燈,高84.5厘米,形狀就像是一顆大樹,樹上攀援著游戲玩耍的群猴,樹下立二人仰面挑逗,造型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妙趣橫生;中山王厝銅壺和嗣子銅壺共有銘文1101字,確切記述了墓主人和中山國世系及有關的史實,是研究中山國歷史的重要史料。此外還有銀首人俑銅燈、銀鑲嵌雙翼神獸等,均為精美非凡的藝術珍品。僅在河北省博物院「戰國雄風古中山國」專題陳列中的青銅器,就有四五百件(套)之多,居河北古代史陳列青銅器之首。
央視網有《中山國》紀錄片,可以參考一下。
㈢ 中山的風俗
包括生產、生活、傳統節日、民間藝術上的風俗習慣,具體如下:
1、生產風俗
擇日開工:新春佳節過後,各行各業都喜歡選擇一個好兆頭的日子開工。當天在工作場所門前燃放爆竹志慶。山區農民則在開工之日在田地插香燭奉神,用鋤頭在地里鋤幾鋤以示正式開工,然後燃放爆竹,取意開工吉利。
鄰里幫工:沙田區農民每逢興建房屋或者辦理婚喪事宜,其親戚鄰里一般都主動樂意幫忙,屆時主人家供應飯食,無須計較酬勞。
干塘:蓄塘養魚的人家當在魚塘捉完大魚,將塘水放干後,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魚蝦,塘主全不介意。
2、生活習俗
中山特色美食中山美食在全國乃至海外都有名,"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僑胞的共識。中山有大小食肆6000多家。小欖菊花肉、神灣菠蘿、荼薇花食品、石硤龍眼、中山粉果金吒、杏仁餅等特產也小負盛名。
中山市的語言狀況較為復雜,主要使用漢語方言,包括粵方言、閩方言及客家方言。其中使用粵方言的人數最多,占總人口的84%,主要分布在北部沖積平原區和中部的石岐地區。粵語方言,一般稱作白話,分為4種:石岐話、沙田話(近順德話)、三角話(近東莞話)、古鎮話(近新會話)。
3、傳統節日風俗
嶺南水鄉旅遊文化節:嶺南水鄉民俗民風濃郁,極富嶺南地方特色。中山於2007年推出「中山市嶺南水鄉旅遊文化節」,舉辦「和諧鄉村」攝影展、名優農產品展銷會、鄉村美食風情街、動物演藝秀、水鄉運動會、水鄉民俗展、水上民歌邀請賽等豐富多彩活動。
慈善萬人行:入選廣東"一城一特"春節文化活動名錄,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行。城區內外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配以「飄色」、舞獅、舞龍、舞鶴以及其他民間藝術隊伍組成萬人大巡遊的龐大隊伍,浩浩盪盪地從西郊起步,沿孫文路步行至孫中山紀念堂。沿途萬人空巷,燈飾輝煌。
4、民間藝術
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崖口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鹹水歌、高棠歌、小調兒歌等,中山舞龍分為木龍、游龍、板龍、雲龍等8個種類。
2006年,坦洲鹹水歌、小欖菊花會、沙溪涼茶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朗崖口飄色、五桂山白口蓮山歌、沙溪鶴舞、黃圃麒麟舞、黃圃飄色等5項民間藝術形式被納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3)中山歷史文化節擴展閱讀:
中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發祥於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源頭,享有廣東省曲藝之鄉(粵劇)、華僑之鄉的美譽。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80多萬人。
中山在辛亥革命後屬廣東省。民國十四年(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縣。1983年1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山縣撤縣改市(縣級),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1月7日,升為地級市。1983年12月,中山獲准撤縣改市,屬佛山市管轄。1988年1月,升格為地級市。
㈣ 中山的歷史文化及其特點
文化名片:孫中山。
㈤ 中山的歷史 (拜託各位多一點)
中山歷史最遠可以追溯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漢屬番禺縣地,晉至唐初為東官郡地,唐於此設內香山容鎮,為東莞縣所轄,唐時,香山繁榮,遂被設縣。清嘉慶時,中山繁榮的經濟將其由宋、元、明時的下縣,推至與南海、番禺、順德、東莞等同列的大縣。
因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生於此,於民國十四年(1925年)易名中山,香山之名則源於五桂山上四野飄香的奇花異卉。
1949年10月30日,中山縣解放。198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改市,1988年1月7日,升中山縣級市位地級市,屬廣東省人民政府。
樓主要多的,可以參考網路。http://ke..com/view/49842.htm
㈥ 廣東中山市--2019今年古鎮燈光文化節是什麼時候開始
2019中山來第24屆秋季古鎮燈博會自
時間:2019年10月22-26日
地點:中山市燈都古鎮會議展覽中心
本屆燈博會以「燈飾源產地,服務全球60億人」為主題,鞏固和提升「一年兩展、展店聯動」辦展模式,打造「1+7」超150萬平方米、品牌展商超2000家、主會場登記人數近8.8萬人的大展會格局。
在主會場,涵蓋裝飾燈、智能照明、家居照明、商業照明、戶外照明、專用燈具、機械、原材料、配件組件等領域的產品和服務一應俱全
主會場活動:
㈦ 中山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可以發些介紹~感激不盡
中山主要旅遊景點:孫中山故居 ·浦江世澤坊 ·嶺南水鄉 ·翠竹林漂流樂園 ·中山翠亨專 ·鄭觀應故居 ·煙墩山塔 ·龍瑞塔 ·安堂牌坊 ·雍陌石板路 ·陸皓東故居 ·安堂石板路·昇平人瑞坊·茅灣石板路·百齡流芳坊 ·獅山海蝕遺址 ·美溪塔 ·雙美橋·步月橋 ·曹邊石板路·期頤偕老坊 ·杜婆橋 ·石嶺山海蝕遺址 ·探花及第坊 ·古鶴石板路·石岐青雲橋 ·紫馬嶺公園 ·濠頭青雲橋 ·小琅環洞·來青亭 ·中山市博物館·孝義坊牌坊·樂善好施坊 ·中山溫泉·鴉崗苑閣·五桂山逍遙谷·孫文紀念公園·屬詹園 ·鹿鳴湖 ·小攬鎮人民公園 ·仙沐園溫泉 ·泉林山莊 ·中山翠竹林漂流樂園 ·長江水庫 ·孫文西路步行街。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石歧老街。中山紀念堂
㈧ 中山的人文歷史
中山概況 中山市古稱香山,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東望香港、深圳,南鄰珠海、澳門,北臨廣州,全市人口130多萬,為享譽中外的富庶僑鄉。
中山市素為「魚米之鄉」,自被列入全國第一批沿海開放城市之後,經濟發展迅速,從一個農業縣變為工農商貿綜合發展的外向型中等城市,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之一。近年來中山市相繼獲得「全國綠化先進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園林城市」、「聯合國授予「人居獎」」、「全國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文明工作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山市現有公路通車里程1067公里,形成了以國道和干線公路及京珠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90公里半徑范圍內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等5大機場;鐵路運輸經由廣州通達全國各地。中山已形成東有中山港、南有神灣港、北有小欖港的碼頭布局。
中山風俗節慶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於進取,勇於創新,靈活求實,較少保守思想。中山民間藝術豐富,其中有中山民歌、舞龍獅鶴鳳、崖口飄色等。中山是民歌之鄉,民間流行的民歌有鹹水歌、高棠歌、大繒歌、客家山歌、鶴歌、姑妹歌、漁鼓、龍舟、小調兒歌等,其中以鹹水歌和高棠歌最有特色,這兩種民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坦洲鎮等大沙田區
中山歷史名人 孫中山:號逸仙,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於翠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致力於救國的政治活動。1905年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系統地提出其三民主義思想,並與保皇派進行了激烈的論戰。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體。
㈨ 中山有哪些節日
小欖菊花節 沙溪服裝節 黃圃美食節 民眾嶺南民化水鄉節 古鎮燈飾節 328招商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