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深遠的歷史意義主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征程,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大會。
㈡ 《天工開物》具有怎樣深遠的歷史意義
明代有一部集中地全面反映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的鴻篇巨著——《天工開物》。這是內博學多容才的學者宋應星(1587~1666)寫的。宋應星28歲在南昌得中舉人,此後曾在八股文考試中五次進京,但均未高中,做過低級官吏。他後半生對技術的熱情和獻身精神遠遠超過了對仕途的追逐。他潛心研究並於1637年撰成的《天工開物》是繼戰國時的《考工記》之後出現的又一部技術巨著,是中國社會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時的一部偉大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網路全書。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序言中表明他寫此書的目的是讓一般的士人了解更多的實際的事物。這是針對當時的知識分子重經文而輕格致之學和技藝而寫的一部著作,因而作者也指出這是一部「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的書。
㈢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重大而又深遠的歷史意義主要包括
歷史意義:
(1)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2)結束了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和連年戰亂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獨立,人民當家作了主人。
(3)中國歷史從此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
(4)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打擊了帝國主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5)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爭。
這一勝利,在遼闊的中國大地上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勢力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當家作主,真正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這是中國人民社會政治地位的根本變化。中國由此實現了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偉大跨越。
這一勝利,徹底結束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封建割據局面已一去不復返。中國各族人民從此生活在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共同進步的大家庭之中。
這一勝利,實現了近代以來多少仁人志士為之奮斗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使中華民族一洗百年來所蒙受的奇恥大辱而光榮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國人民結束奴隸般的悲慘生活而走向光明幸福的未來。
這一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從而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擺脫貧窮落後的面貌,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掃清了障礙,創造了必要的前提。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20世紀繼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這一勝利,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它在一個人口佔全人類四分之一的大國里,掃盪了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的勢力,從而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既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反帝斗爭的勝利信心;也有力地推動了維護國際和平事業的斗爭,極大地增強了世界和平力量。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中國革命的歷史表明,馬克思列寧主義不是教條,別國革命經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公式。不同國家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為了把自己國家的人民解放斗爭引向勝利發展的道路,就不能拘泥於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中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講的某些個別論斷或制定的行動綱領,而必須從本國的歷史條件和現實狀況出發,與時俱進,因地因事而變,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本國革命具體實際正確地結合起來。這個結合是一個歷史過程,不是一次能夠完成的。
㈣ 深遠歷史意義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不僅對當代,而且對子孫萬代都有長遠的借鑒和影響的意思.
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深遠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哪
工作中心轉向經濟建設,實行改革開放,國力增強
㈥ 十一屆三中全會深遠的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又一次解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成為開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時期的偉大轉折。
歷史意義主要體現在:
——1、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申了黨的思想路線,並為其增添了「解放思想」這一具有時代特點的新內容。針對粉碎「四人幫」之後國人的思想迷茫徘徊局面,支持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
——2、深刻剖析了思想僵化的各種原因和後果,認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幹部和群眾的思想,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對解放思想的含義作了科學闡述:解放思想,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解放思想是與開拓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聯系在一起的,體現了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
——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使廣大幹部群眾從過去一度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有力地推動了撥亂反正的工作。同時也使人們的思想從那些不合乎中國實際、不合乎時代進步、不合乎經濟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從而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全面改革的進行。
㈦ 為什麼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轉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轉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提出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務。
2、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
3、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重新了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4、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工作重點轉移的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5、審查和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系統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
6、這次全會結束了粉碎「四人幫」後兩年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揭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序幕,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標志著中國從此迸人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7)深遠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即是轉折也是起點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推動中國從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轉向逐步開放、從墨守陳規轉向全面改革,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偉大轉折。
此次會議召開之前,我國剛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大動亂,「四人幫」也被粉碎,但我國積累下許多嚴重的政治問題、社會問題,眾多冤假錯案期盼得到平反。
然而,當時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傾的指導思想(即「兩個凡是」的方針),由此還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
於是,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全會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再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
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並著重指出了毛澤東在我國長期革命斗爭中的巨大作用;
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的要求;全會還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組織路線。
黨的重要文獻多次論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均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
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已經逐步確立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
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提出了「兩次飛躍」思想,也點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始於十一屆三中全會。
即「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
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30多年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
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指出「一九七八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全會形成的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承擔起艱巨的使命,實現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在論述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這次歷史性變化時,也有類似論述。
2007年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一九七八年,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這既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轉折意義,又指明了全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起點的價值。
㈧ 十一屆三中全會具有怎樣深遠歷史意義
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㈨ 偉大的長征精神有什麼深遠的歷史意義
紅軍長征時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維護黨的統一;堅定共產主義內理想和革命必容勝的信念;堅持嚴守黨的紀律,緊密聯系群眾;為民謀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堅持團結協作、顧全大局;堅持艱苦奮斗、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學習和發揚長征精神,對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