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結合身邊的現實生活,對一種新疆的民族民俗文化現象的形成,發展,特點,歷史影響和社會功能進行分析和認識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立都護府,標志著新疆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成為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30年的考古證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個民族、多種宗教、多元文化並存的地區。千百年來,各民族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相互依存,共同維護著祖國統一,推動著社會發展。西漢在新疆設立西域都護府之前,新疆的歷史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這段歷史被史學界稱為新疆的史前時期。現在的研究就是到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已經有人類活動,
形成13個民族,多民族聚居這個格局是到了清代末期的時候,逐漸形成的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13個民族共同聚居的格局,大概經歷兩三千年。而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
這13個世居民族是歷史上眾多民族相互接觸、相互吸收、同化融合,最終發展出來這個結果。同時也有遷居的、遷徙的因素在里邊。根據現在的研究,兩千多年前,新疆的民族已經比較多元了。當時根據司馬遷《史記》里邊所記載的說,新疆是西域36國。這些地方的政權、民族構成就比較多。那麼,大家比較公認的你比如說塞族人,這是西方人種民族。然後呢,從祁連山這一帶遷居而來的有月氏、烏孫,阿爾泰山周圍的呼揭,包括以後的像匈奴。新疆還有羌族,羌族是中華民族的源頭民族之一,漢民族的祖先進入到新疆活動的歷史都是非常久遠的。
『貳』 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的特點是什麼
詳情在
http://wenda.tianya.cn/wenda/thread?tid=7779a2fe5ffbe3c0&fid=#
『叄』 新疆民族開發的特點是什麼
一、民族地區特色第一產業的發展 (一)民族地區第一產業的特色優勢分析 1.草場資源。我國5大牧區全部分布在民族地區,1990年草原面積為30722萬公頃,佔全國的97.6%。草山草坡總面積3261.5萬公頃,佔全國的52.36%。目前,我國西部民族地區草地面積佔全國的84.37%,是與農牧民結合最緊密的優勢資源。草業既是一個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又是一個勞動密集型和經濟效益較高的產業,特別適合作為我國西部開發的主要經濟支撐點,同時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和國家扶貧工作的主要經濟支撐點。呼倫貝爾大草原廣袤無垠,面積將近八萬平方公里,水草豐茂,未受污染,有人稱之為「綠色凈土」,有人譽之為「北國碧玉」。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以牧草為主的植物達1300餘種。 2.森林資源。我國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區,民族地區森林面積達到6548萬公頃,佔全國森林面積的43.9%,林木蓄積量為52.49億立方米,佔全國林木蓄積量的55.9%。 3.氣候條件。民族地區的氣候條件具有多樣性,西南民族地區陰雨寡照、雨量充沛、氣候濕潤、無霜期長、熱能相對豐富的特徵,很適合種植業、林果業和花卉業的發展。因此,這些地區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加快發展,以促進生態建設、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4.其他特色資源。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一帶,有一種馳名中外的絨肉兼用型山羊──阿爾巴斯白山羊,被牧民們稱為草原上的珍珠。新疆庫爾勒市盛產香梨、棉花、番茄及蘆葦、甘草、羅布麻等。 (二)發展民族地區特色農業 民族地區的農業是民族地區國民經濟的基礎和支柱。有些地區的農業產值比重超過工業。絕大部分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和生活在農村,以農牧業為生,因此農業的發展事關民族地區發展的全局,然而,民族地區農業一直以來沒有充分發揮其優勢,應該利用民族地區的優勢,發展民族地區的特色農業。 1.發展特色畜牧業 利用內蒙古鄂爾多斯、呼倫貝爾民族地區的草原優勢,發展畜牧業,並且帶動乳製品業、肉製品業的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是內蒙古工業經濟的支柱,目前農畜產品加工業增加值佔全區工業增加值的16%,實現利稅占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的27%。草原畜牧業也是甘肅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畜牧業也是青海傳統的特色產業。四川的豬、羊、牛肉總產量45317 萬噸, 居全國第一位。 2.發展特色林果業 民族地區地廣人稀,可以利用其豐富的土地資源,和適宜的氣候條件,發展特色林果業廣西百色利用當地的植物資源,發展林果業;新疆庫爾勒市的香梨,還有新疆葡萄,哈密瓜等。廣西是中國最大的蔗糖之鄉,蔗糖業是農民最大的收入來源之一。 3.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種植業 新疆庫爾勒市棉花,雲南花卉,廣西糖產業等。「白色產業」已成為新疆僅次於石油產業的第二大經濟支柱,全疆棉花及棉紡產品產值約占工農業產值1/5 以上。「紅色產業」是新疆近年來培育和發展起來的支柱產業,它是依託於番茄、紅花、枸杞、辣椒、大棗、石榴等地道的新疆「土貨」優勢資源發展起來的特色經濟,到1999年,番茄、枸杞、紅花等產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一,枸杞產品年出口總額達到1000萬美元,紅花種植面積和產量迅速提高到佔全國的80%以上,成為出口創匯的重要產品,產品供不應求。四川是中國西部的糧食基地和副食品基地,1999年糧食總產量366815萬噸,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22%,在西部12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一位。 4.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生態農業 發展民族地區生態農業,促進產業協調發展,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和一些保護政策來保護民族地區生態環境,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生態、保護環境作為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大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發展民族地區特色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 二、民族地區特色第二產業的發展 (一)民族地區第二產業的特色優勢分析 1.特色原材料 民族地區特色小吃,土特產和中葯材原料豐富。廣西百色山區面積大、森林面積大,生物資源豐富,具有種類多、開發價值大的特點。植物資源有236科、955屬、2775種,素有「土特產倉庫」和「天然中葯庫」之稱,著名土特產品有:芒果、白毫茶、八渡筍、八角、茴油、桐油、板栗、田七、蛤蚧、雲耳、香菇等。 2.能源優勢 鄂爾多斯境內地下有儲量豐厚的能源礦產資源,目前,已經發現的具有工業開采價值的重要礦產資源有12類35種:煤、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鄂爾多斯有品種齊全、蘊藏豐富的化工資源。主要有天然鹼、芒硝、食鹽、硫磺、泥炭等,還有伴生物鉀鹽、鎂鹽、磷礦等。建材資源是鄂爾多斯境內的又一大優勢資源。資源遍布全市8個旗(市)。主要有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白雲岩、黃土、大理石、花崗岩、石墨等。主要礦產資源有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等。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資源也非常豐富。 貴州水城縣河流縱橫,有珠江幹流的北盤江和烏江幹流的三岔河貫穿境內。南部北盤江流域面積2626.01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64.5%;北部三岔河流域面積1444.99平方公里,占幅員面積35.5%。新疆庫爾勒市的鹽湖資源。廣西百色的鋁礦豐富。 (二)發展民族地區特色加工業 1.發展加工製造業。利用民族地區特產和食品資源,發展食品加工業。如廣西百色「土特產倉庫」。煙草產業是雲南有比較優勢、有特色的產業之一,對財政貢獻最大,是雲南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以煙草業、釀酒業為主的輕工業是貴州重要的支柱產業。烤煙產量居全國第二位,1998 年全省生產卷煙195179萬箱,產值52133億元,實現稅利3013億元;全省酒產量達48萬噸。 2.發展葯材製造業。利用民族地區葯材資源。發展葯材製造業。每個民族都有中國其民族的特色醫葯,並且效果非常好,比西醫更能有效根治疾病,因此,很有潛力發展民族特色葯材製造業。如廣西百色「天然中葯庫」資源,發展其葯材製造業。藏葯是西藏正在培育和發展的特色產業。 3.發展紡織業。利用民族地區的棉毛資源等,發展紡織業。如新疆的棉花,內蒙古羊毛。發展紡織業的原料成本相對較低,在基本成熟紡織市場上,降低成本意味著更有競爭力。民族地區一些手工藝品也有一定的時常,可利用民族地區手工藝技術,形成規模化,企業化,提高生產的效率。 (三)發展民族地區特色能源工業 1.發展水電業。利用貴州水城縣豐富的水資源發展水電業,能源工業是貴州的特色產業之一,目前已有發電裝機容量528萬千瓦,發電量達291177千瓦/小時。以水電為主的電力工業產業是雲南省21 世紀重點開發和培育的特色經濟、支柱產業,至1999 年,雲南全省發電裝機容量增至73518萬千瓦,年發電量為29812億千瓦/小時。以電力為龍頭的能源產業是寧夏的基礎產業,有大中型發電廠5座,裝機容量220萬千瓦,人均佔有發電量居全國第二位。 2.發展採掘業。利用煤、天然氣、礦產、石油、鹽湖資源,發展採掘業,並促進化工業的發展。例:廣西百色。雲南以綠色產品為重點的生物資源開發產業,已有獨立核算企業1660餘家,固定資產原值93億元。有色金屬和磷化工產業是雲南省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是雲南特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底,有色金屬工業已具有采礦能力1259萬噸,位居全國第四位;雲南磷化工產業是以其得天獨厚的磷礦為資源基礎發展起來的優勢產業。 3.發展建築業。國家正投入巨資加快西部民族地區的交通、水利、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一大批重點工程啟動及完成,特別是公路、鐵路工程的建設,拉動水泥,鋼鐵工業的發展。建築業是民族地區的一大增長點。 4.發展新材料科技產業。新材料產業是寧夏的特色產業,青銅峽鋁廠年生產能力將達到20萬噸,是全國最大的電解鋁生產企業。機械工業是寧夏傳統優勢產業,數控機床、自動化儀表、軸承、材料試驗等生產技術居全國領先水平。以天然氣資源為依託的石化工業正在成為自治區新型的支柱產業。寧夏有色金屬冶煉廠生產的鉭、鈮、鈹製品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三,是我國的高科技產品。 新疆庫爾勒市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形成了一個以農牧業為依託,以優勢產業為龍頭,擁有石油、化工、紡織、造紙、食品、電力、煤炭、建材、機械、電子等初具規模的工業及建築、運輸、商貿協調發展的綜合經濟體系。庫爾勒市已成為以石油化工為主導,以輕紡、造紙、機電為支柱,以食品加工為輔的新興綜合工業城市。
『肆』 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總的特點有哪些
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特點怎麼樣?
『伍』 新疆民族文化演變(跪求)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劇,新疆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正經歷著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為了對新疆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和文化選擇有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的認識和把握,筆者於2003年5月~8月間,在新疆全疆范圍內進行了一次調研。調研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性調查主要採用座談會、個別訪談和觀察法等,定量調查主要採用問卷法。問卷發放採用分類抽樣的方式,從烏魯木齊市、哈密地區、吐魯番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的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等民族中隨機抽樣調查。之所以把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確定為調查樣本,是因為筆者認為,這些民族的文化分別代表著新疆民族文化的主要類型。通過對這些民族文化變遷狀況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總體面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見表1)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此次調研主要限於精英文化范疇,但是,精英文化在民族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此次調研成果可以反映新疆各民族文化在變遷過程中的某些代表性傾向。從整體看,同一民族內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並不是毫無聯系的,它們互相聯系,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民族文化。所以,此次調研成果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狀況。
在本次調研中,筆者將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作為測量指標,通過這三個變數測度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變遷狀態。
語言是一個民族發展所必須依賴的工具,同時,也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載體。在民族諸特徵中,語言是民族最外顯的特徵。人們在使用本民族語言時,往往傾注了民族情感。透過新疆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程度,還可以感悟到他們由此表現出來的價值取向和情感狀態。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行為方式和歷史傳統,它往往通過飲食、服飾、生產、居住、婚姻、生育、喪葬、節日、娛樂、禮儀等方面反映出來,是民族文化中最能凝練地反映民族文化特質的部分。在民族文化體系中,它處於中介地位,且以外化的習俗行為與蘊涵其中的共同文化心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為特徵。宗教是一個民族對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種認識,它構成民族文化中宗教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式,宗教既是一種信仰體系,又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本質上是一種信仰,屬於民族文化的內隱層面。在民族文化體系中,風俗習慣作為一種他律性的文化力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宗教則作為一種自律性的文化力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從不同方面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可以說,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從不同層次上,依次遞進地反映著民族文化的變遷程度和趨向。
調查表明,新疆各主要少數民族在語言使用方面已出現交融現象。其中,使用漢語的人數相對較多。
節慶習俗是民族風俗習慣的組成部分,節慶習俗的變化發展是民族風俗習慣變化發展的一種反映。新疆少數民族認為,傳統與現代節日對他們的影響程度相當。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調查人數的31.4%,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0.5%,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6.4%。可見,傳統與現代相交織是目前新疆各民族節慶習俗的基本狀態。
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疆各少數民族對傳統節日和現代節日影響的體驗和感受還有很大差異。在維吾爾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27%,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3.2%,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5%。在哈薩克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是26.3%,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20.2%,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48.5%。在蒙古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65%,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21.6%,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10%。在回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31.9%,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4.7%,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0.8%。在柯爾克孜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33.3%,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5.2%,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2.2%。由上可見,對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這一判斷認同度最高的是蒙古族,認同度最低的是哈薩克族。
調查表明,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式,對新疆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仍具有較大影響,對此,新疆少數民族的認同度達51.9%。
在新疆少數民族中,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比較而言,宗教教育對屬於伊斯蘭文化類型的新疆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等社會生活的影響較大,在這些民族中,認同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影響大的佔43.9%。而對屬於非伊斯蘭文化類型的民族,如蒙古族等的影響則一般。在蒙古族中,51%的人認同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影響一般。即使在屬於伊斯蘭文化類型的民族中,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影響程度也還存在差異。在這些民族當中,宗教教育對屬於綠洲農耕經濟文化類型的維吾爾族的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統計顯示,65.2%的維吾爾族認為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影響大,而對屬於草原游牧經濟文化類型的哈薩克族的社會生活影響則相對小一些。統計顯示,只有39.1%的哈薩克族認為宗教教育對他們的社會生活影響大。
如果把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對新疆少數民族的影響作一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對新疆少數民族的影響基本相當。在新疆少數民族中,認同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大的為37.3%,認同宗教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影響差不多的為20.6%,認同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小的為29.1%。
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新疆各少數民族中的影響狀況不盡相同。比較而言,維吾爾族認為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大的比例最高,為52.8%;蒙古族認為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小的比例最高,為77%;回族放棄回答這一問題的比例最高,為25%。
如果我們把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認識和把握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筆者認為,當前,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處於新舊交替、傳統與現代相交織的階段。而且,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各民族文化轉型的程度還存在差異,表現出一種非均衡發展狀態。
從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結構層次來看,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外顯層面處於變革的前沿,它突出地表現在新疆少數民族在語言使用上兼用或轉用其他民族語言的現象增多,雙語人數量增多,各民族在使用語言文字上交融的態勢日益增強。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定性調查中得到了證實。在調研中,少數民族基層幹部告訴我們: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學習漢語,希望將孩子送到漢語學校就讀。他們認為,好多東西都要在漢語中學習,學習漢語好處多。以前,把孩子送到漢語學校的主要是在城市工作的幹部和從事經商活動的人。近兩年來,許多農民甚至阿訇都願意將孩子送到漢語學校。在烏恰縣阿合亞鄉二小(漢語學校),原計劃招生120名,結果,報名500多人,為此,有些人不得不走後門。
一位維吾爾族教師為我們提供了同樣的情況:
在語言問題上,過去,在維吾爾族中,懂漢語的人不多,現在就多了。人們普遍希望學漢語和外語,連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漢語學校,只是沒有條件。
相比較而言,新疆各民族在宗教上互滲的現象則比較少見,各民族的宗教邊界依然清晰,宗教在新疆少數民族社會生活中的影響仍然很大,宗教教育對少數民族的影響與學校教育相當。對此,一位維吾爾族教師作了如下解釋:
在宗教信仰方面,多數人是迫於周圍環境的壓力參加宗教活動的。堅持宗教信仰,是擔心本民族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前途,怕一旦改變,維吾爾族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會消亡。宗教成為新疆少數民族固守民族邊界的一道屏障。
在風俗習慣方面,各民族的傳統風俗開始發生變化。據一些維吾爾族幹部和教師介紹:當前,本民族文化在總體保持原來傳統的基礎上有一些變化。比如,以前,本民族樂器主要使用熱瓦甫等,現在開始使用電子琴等;婚姻習俗過去比較復雜,而且費用高,現在簡單了,費用也減少了。過去結婚要4天時間,現在只要2天或1天時間。過去婚姻一般是父母包辦,現在自由戀愛的人越來越多。
飲食方面的風俗習慣變化也很大。過去不吃的帶魚、海鮮,現在也吃了。服飾方面,已經不是很講究民族服飾了,許多人追求時髦。結婚時,許多人都穿婚紗、西服。以前,結婚新娘要過火盆,現在這種習慣也逐漸淡了。
由上述可見,外來文化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的沖擊,不僅引起其外顯層面,還引起其內隱層面的激烈震盪,從民族語言到風俗習慣,再到宗教信仰,這種文化震盪依次遞進,逐漸深入。這種文化變遷狀況我們通過新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豹一窺全。
目前,在生產方式上,維吾爾族農業生產正在由過去生產技術落後,經營方式簡單、粗放的經驗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拔草、鬆土、施肥、選種已經成為維吾爾族農民經常性、普遍性的耕作方法,農田管理越來越精細,生產工具也由傳統的手工工具向現代化機具過渡,機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在一些靠近城鎮的農村,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許多維吾爾族農民轉移到非農產業上,他們或去企業就業,或從事商業活動,或進行勞務輸出。哈薩克族伴隨著游牧向定居、半定居的轉化,由過去單一的游牧畜牧生產開始向種植、圈養畜牧生產為主的多樣化方式發展。一些新技術,如冷凍精液配種、常溫人工授精、牽引交配和胚胎移植等技術手段被廣泛運用到畜牧業生產領域。畜牧產品加工由過去主要使用手工操作為主,開始向機械化方向發展,牛奶分離器、擀氈機等被運用於畜牧產品加工。
在生活方式上,多數人的服飾正在由單一趨向多樣化,由傳統變為時尚,由實用轉向美觀。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或者在特殊的日子才穿民族傳統服飾。飲食結構和方式發生著漸進而緩慢的變化。肉食逐漸減少,蔬菜類和副食品增多,主食中的粗糧逐漸為細糧取代。過去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肉類消費主要以牛、羊肉為主,如今雞肉、魚肉、魷魚、蝦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餐桌上。哈薩克族的飲食過去以肉類及奶製品為主食,現在逐漸變成以米面為主食,吃蔬菜的現象普遍起來。飲食場地也由過去主要在家中到現在更多地在飯館。在維吾爾族中,傳統的土木結構、夯土結構的民居正在被磚木水泥結構的民居取代,一些現代建築材料,如瓷磚、牆紙、寶麗板和石膏等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家庭裝修,一些現代傢具,如沙發、茶幾、組合櫃、高低櫃、大立櫃、寫字台、席夢思床等也進入了原本不放置傢具的維吾爾族人家中。哈薩克族則正在結束以氈房為主的居住形式,隨之,彩電、冰箱、洗衣機、煤氣灶等現代家用電器和用品也進入了哈薩克游牧民家中。小四輪拖拉機、摩托車在新疆少數民族生活中逐漸取代了往日毛驢車和馬車。
這些變化使新疆各民族的顯性文化日趨同質化,同時,也折射出少數民族在觀念上的嬗變。過去,在新疆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觀念中,經商被視為一種不屑一顧的卑賤行為。現在,他們開始羨慕乃至涉足商業活動,從事經商的人在不斷增多。在擇偶觀上,傳統的注重土地、血緣和安分程度的擇偶標准逐漸讓位重知識、重才幹、重感情、重素質的擇偶標准。對此,新疆少數民族幹部和知識分子群體表現出一種矛盾和困惑的心態。在語言問題上表現的尤為典型。據統計數據顯示,新疆少數民族中93.9%的人希望保留本民族語言,但對今後的語言學習,選擇學習本民族語言的卻為22.7%,選擇學習漢語的為46.4%,選擇學習外語的為29.2%,可見,新疆少數民族在對本民族語言價值認定和選擇取向上存在矛盾。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明顯地感受到,新疆少數民族精英階層對本民族文化前途和命運的擔憂。基於這種擔憂,他們特別關注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強調文化的民族性,「尋根熱」和文化自戀情結較為普遍地存在於新疆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之中,隨之相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拒斥傾向,其中一些消極傾向值得關註:如盲目追求傳統文化的復歸,對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一概加以排斥,防禦心理和自我保護意識過於強烈,甚至還出現用今天的信仰體系去確認與評判民族宗教歷史;對於解決發展差距問題的過程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將先富和後富的關系問題視為「不平等」,產生消極抵觸情緒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宗教升溫,甚至出現宗教活動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甚至違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界限的現象和行為。尤以非法修建宗教活動場所、私辦經文學校和私帶「塔里甫」、宗教干預行政、司法、教育和婚姻、計劃生育政策、以教派之名爭奪領導權等現象較為普遍。
為了解這種傾向對新疆民族關系的影響程度,我們用兩個問題進行了測度。在問及「你認為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對本民族的發展有作用嗎?」84.1%的人選擇學習其他民族文化對本民族發展有作用;5.1%的人認為有一點作用;0.5%的人認為沒有作用;還有1.4%的人選擇說不上;7.5%的人未選。這表明,新疆少數民族普遍認識到了相互學習對民族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被調查的民族中,哈薩克族對各民族相互學習對民族發展有促進作用的認同度最高,為99%,回族的認同度相對較低,為79.9%。在問及「你是否願意與其他民族接觸與交流?」時,新疆少數民族中92.6%的人表示願意,1%的人表示不願意,6.3%的人選擇說不上,6.3%的人未選。這表明,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心態總體上是開放的。
筆者認為,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心態的主流方面是積極、健康的,這種文化心態有利於少數民族的發展進步,但同時,文化排斥心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新疆少數民族出於擔憂自身文化被淹沒的考慮,極力維護和彰顯民族文化,這一思想意識總體上對於保護和發展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抗拒是維持民族存在和發展的一種要求,但如果對此把握不好,勢必會影響民族發展。
當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基本情況可以概括為物質特徵弱化和精神特徵強化並存,處於新舊交替,傳統與現代相交織的轉型時期。而且,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逐漸萎縮。對此,新疆少數民族精英階層的文化選擇呈現多樣化特點。既有主張維護傳統的,也有主張否定傳統的,還有態度不明朗的,它反映出少數民族在文化心態上的彷徨、猶豫和無所依歸。這表明在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碰撞、滲透和交融的情況下,面對傳統與現代、現代與後現代的糾結與張力,新疆少數民族對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矛盾,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對現代性的一種反思。在這種情態下,文化選擇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
文化選擇關涉民族未來的發展走向,而文化選擇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狀態。對此,我們進行了定量調查。 表2顯示,新疆少數民族一方面對本民族語言的認同度和價值定位很高,但另一方面,語言選擇取向卻非本民族語言。他們選擇和使用漢語主要出於一種實用功利的心理,對漢語的認同主要是工具意義上的認同,在價值和情感層面上,依然保持著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高度認同。
表3顯示,新疆少數民族普遍認為應該保持民族風俗習慣,而且,多數人已經認識到,在民族風俗習慣中,既有積極、精華的內容,也有消極、糟粕的內容,主張保持民族風俗習慣好的方面和內容,對民族風俗習慣有較為客觀和理性的認識。但對多數人而言,這種理性態度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對在實踐中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的社會心理基礎還比較薄弱,傳統習俗對新疆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規范和約束力依然很強。
『陸』 簡述新疆民族歷史發展的特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亞歐大陸腹地,面積166.49萬平方版公里,佔中國國權土面積六分之一,陸地邊境線5600公里,周邊與八個國家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據2000年統計,新疆人口為1925萬人,其中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為1096.96萬人。新疆現有47個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和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從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開始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多年來,新疆各民族人民團結協作,努力開拓,共同書寫了開發、建設、保衛邊疆的輝煌篇章,新疆的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柒』 新疆歷史發展的三個基本結論
新疆歷史重點總結
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我國西北邊陲,面積
166
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
六分之一,
是全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區。
國內與甘肅,
青海,
西藏三省區相鄰,
國外與蒙古,
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
'
印度
8
國接壤
'
邊界
線長達
5600
多公里,是我國邊界線最長的省區。
2.
新疆的宗教演變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佛教為主的多宗教並存的格局。
這一
格局持續了
1000
多年。第二階段是以佛教和伊斯蘭教為主的多宗教並存的格局。這一格局
持續了
600
多年。第三階段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多宗教並的格局。
3.
總之,通過對《教程》的學習,要求同學們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逐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
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增強對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
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殊社會主義特色道路的認同
.
4.
國家的四個要素:國民,領土,政府和主權。
5.
國家主權是國家的根本屬性,也是國家四個基本要素之中最能反映國家本質特徵的要素。
6.
古代中國具有多種含義
'
它既有地域的含義,也有文化和王朝法統的含義。「中國」一詞
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後,認為上天將「中國」交付給了他,佔有了商的京師,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在這里,
「中國」是指王朝京師之地。
歷史上說的「中國」不僅
包括以漢族為主所建立的中原王朝,
也包括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和非中原地
區政權。
7.
從國家的四個構成要素來看,
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
「中國」
這一國家中的國民,
是由多民族構成,中國政治,
經濟,
文化等的發展也是多民族共同努力
的結果。第二,歷史上中國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和發展的。第三,在歷史上,由漢民族
建立的政權中有許多少數民族參與任職;
而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也大量吸收漢族知識
分子和上層人士進入其政府機構,
他們並不外於中國。
第四,
國家主權是國家要素中最重要
的內容之一。
8.
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區;
而
廣義的西域主要指玉門關,陽關以西,中亞,西亞地區,及至地中海,東歐,北非的廣大地
區。
9.
1884
年,清政府正式決定在新疆建省。從此,「新疆」成為一個固定的名稱沿用至今,
其他幾個名稱則逐漸不再使用了。
10.
新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以下四個方面可以表明:第一,歷代中央政權對新疆的
行政管理。
第二,歷代中央政府在新疆設立的軍事機構與駐軍。第三,
歷代中央政權在新疆
實施的賦稅制度與法律制度。第四,新疆各族人民對祖國的認同。
11.
據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祖國大陸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
13.39
億
人,佔世界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漢族佔全國人口總數的
91.51
%,其餘少數民族佔全國人
口的
8.49
%
。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人口最少的是塔塔族。
12.
我國民族分布的特點是:第一,民族雜居程度進一步擴大。第二,民族人口流動的趨勢
有了新的變化。第三,各民族的共同性將日益增多,但各民族特點將長期存在。
13.
新疆是全國人口密度最低的省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
12
人。
14.
公元前
1
世紀,佛教經克什米爾首先傳入新疆於闐。
15.
佛教寺院分兩種形式,一種是殿堂式寺院,一種是石窟式寺院(又稱「千佛洞」)。新
疆的石窟寺就開鑿於這個時期,其中最著名的是拜城克孜爾千佛洞。
新疆佛教在鼎盛時期還形成了於闐,龜茲,疏勒,高昌等佛教中心。
16.
阿圖什大清真寺是新疆歷史上第一座清真寺。
17.
阿圖什大清早寺的建立和薩圖克·布格拉汗接受伊斯蘭教,是伊斯蘭教傳入新疆的兩個
標志。
18.
新疆現在仍保持著多種宗教並存的基本格局。現有宗教為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天
主教,東正教和道教。
19.
種族是指「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徵(如膚色,發色,發形,眼色,血型等)
的人群」。
20.
印歐語系各種文字的「民族」一詞,一般源於希臘文,意思是依靠歷史,語言或各種族
的聯系而被視作整體的人群,最早見於《荷馬史詩》。
21.
民族一詞是
1899
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首用的。
22.「四個共同」的民族定義:「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
共同經濟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23.
民族發展的基本因素,具體說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二是民族素質的
提高。三是民族關系的和諧。四是社會環境的影響。五是自然環境的制約。
24.
民族同化的概念:民族同化是指在民族交往的過程中,一個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人,
因受另一個民族的影響而喪失本民族特徵變成另一個民族的假象。
25.
民族同化按其性質可分為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強迫同化,另一種是自然同化。
26.
民族問題的涵義:所謂民族問題,是指民族從產生,發展到消亡的歷史過程中,基於民
族差別而產生的一切矛盾,問題和關系的總和。
27.
民族問題產生的根源主要有兩個基本因素:一是自身因素,二是社會因素。
28.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現實生活中,我國的民族問題往往表現為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
交織在一起,
現實問題與歷史問題交織在一起,
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
國內問題
與國際問題交織在一起。」
29.
民族問題具有長期性,重要性,復雜性,普遍性,敏感性和國際性等特點。
30.
正確認識民族問題與社會發展總問題的關系,還必須把握以下兩點:一是要正確理解和
把握社會發展與民族問題的主從關系。
二是要正確理解和把握民族問題與社會發展問題的辯
證關系。
31.
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平等的基本觀點是:第一,所有民族在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上一律
平等。
第二,
各民族在一切權利方面一律平等,
國家應當無條件地保護和保障一切少數民族
的權利。第三,只有消滅階級剝削壓迫,才能實現真正徹底的民族平等。第四,在不同的社
會主義制度下,
民族平等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
以及理論根據和實際情況,
都有這
很大的不同,並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32.
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
異同,
都有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具有同等的地位,
在國家和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
依法享有
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
33.
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團結的基本觀點,是指各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互助合作,聯
合奮斗,和諧發展。
在我國,各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是和睦,
友好和互
助,
聯合的關系。
民族平等是實現團結的前提和基礎。
民族團結是進一步實現完全平等的重
要條件。
34.
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35.「三個離不開」思想的提出也是有實踐根據的,這主要是指:一是政治歷史條件。二是
政治現實條件。
三是民族分布條件。
四是各民族人口,
經濟,
資源條件。
五是語言文字條件。
36.
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對當代
中國民族關系的新的科學概括。
37.「共同團結,共同繁榮發展」是新世紀,新階段民族工作的主題。
38.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涵義是:
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
各少數民族聚居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
39.
在黨的領導下,
內蒙古人民於
1947
年烏
5
月
1
日設立克內蒙古自治區,
為其他少數民族
和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樹立了榜樣。
40.
截至
2003
年年底,
我國共建立
155
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
其中自治區
5
個,
自治州
(盟)
30
個,自治縣(旗)
120
個。
41.
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一般遵循以下原則和要求:第一,各
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都必須以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和
《民族區域自治法》為依據,自治地方的建立和自治權的實施必須在國家統一領導下進行。
第二,
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建立,必須以一定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第三,民族自治地
方的建立,
民族自治地方名稱的確定,
都要同有關民族代表充分協商,
依照法律程序報請批
准。
第四,
民族自治地方區域界限的劃分也是一個必須慎重處理的問題,
要考慮到民族關系,
歷史沿革,經濟條件和政治穩定等各種因素。
42.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發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43.
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44.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依據:第一,長期以來中國的民族分布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相
互交錯居住的特點,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應我國民族分布復雜的特點。
第二,
中國在
歷史上長期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國的國情和歷史傳
統。第三,
中國各族人民在近代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休戚與共的
親密關系,
中國共產黨成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領導核心。第四,
中國幅員廣大,
各民族經
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45.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第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維護祖國的統
一。
第二,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權利。
第三,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有利於保障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的自治權利和主人翁地位。
第四,
實
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第五,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於
增進民族團結,加強邊防建設,鞏固國家安全,維護祖國統一。
46.
1984
年
5
月
31
日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於
2001
年
2
月
28
日第九屆人大上提出了《民族區域自治法》。
47.
加強少數民族幹部隊伍建設和人才資源開發:第一,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
必然要求。第二,是增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維護祖國統一的重要性。第三,是實施
科教興國,
人才強國和西部大開發戰略,
加速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
48.
發展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途徑。
49.
新世紀解決民族問題的主要任務:一,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從普遍貧窮到總體小康
的歷史跨越。
二,
我國現階段民族問題的集中表現。
三,
發展是新世紀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
50.
從根本上講,
發展是當代中國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
是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和根本途徑。
51.
堅持以人為本,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52.
可持續發展觀,主張環境,資源,人口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把當前利益同長遠利益,
當代人的需要和子孫代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
53.
堅持國家扶持,兄弟省市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
54.
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穩定新疆的核心」。
55.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新疆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56.
中華民族文化是中國各民族在長期的生活中共同創造的,是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綜合體。
57.
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主要是指對中華先進文化的認同。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
『捌』 新疆民族的歷史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新疆開展建黨建政、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運動,各族群眾從政治上、經濟上翻身做主人,從根本上清除了民族壓迫、敵視、仇殺、斗爭的根基和條件,為建立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民族關系奠定了政治基礎。在進行社會改革的過程中,各級黨政部門認真宣傳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強調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號召少數民族幹部要學習漢文漢語,漢族幹部要學習當地的一種民族語言文字,更改了歷史遺留的、含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的某些地名。對各族幹部、群眾、解放軍指戰員加強民族政策的教育,在漢族幹部群眾中強調要反對大民族主義,在少數民族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幹部中強調反對地方民族主義。通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平等團結的新型民族關系在新疆得到加強。
為使少數民族真正當家作主,調動各少數民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新疆在堅持「慎重穩進」的方針下推行了民族區域自治。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標志著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在新疆完全確立。
自治區成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面貫徹落實國家頒布的《民族區域自治法》,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進一步保障了各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各級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選拔和使用,使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幹部在各個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到繼承、保護和發展,已陸續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少數民族文化古籍。
各級黨和政府還根據新疆實際,長期堅持深入開展以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為中心內容的民族團結教育,引導各族幹部群眾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強化對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四個認同」教育,「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正在為建設幸福、和諧的美好家園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