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安鎮的歷史文化
新安鎮是座歷史來悠久自的古城。早在1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到了5000年前,這里形成較大部落。東周時期,是鍾吾子封地,曰「鍾吾國」。清道光、咸豐年間,新安鎮曾鼎盛一時,城廓沿河而築,主街長約4華里,店鋪林立,商賈雲集。其中以來自山東青州、濟寧、聊城的商商為最多,僅在此開店的就有100多家。
B. 新安縣歷史遺產有哪些
新安縣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地處北緯34°36′至北緯35°05′,東經111°53′至112°19′之間。北臨黃河,與濟源縣及山西省垣曲縣隔河相望;南與宜陽縣接壤;西與澠池縣及義馬市為鄰;東與孟津縣及洛陽市毗連。
新安歷為九朝古都洛陽畿地和西方門戶,地扼函關古道,東連鄭汴,西通長安,自古為中原要塞,軍事重地。當代,隴海鐵路及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橫貫東西,更成為連接祖國西北、華東及華北間的重要通道。
新安是河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有實物為證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從秦時置縣推算,迄今也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早在幾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息和繁衍,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和華夏文化。相傳黃帝、炎帝曾在這一帶活動,因而人們又稱新安為「表裡山河」、「帝王之鄉」、「華夏之祖」、「炎帝之根」。境內有多處仰韶文化遺址,有著名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最大的墓誌銘博物館——千唐志齋,還有漢函谷關、王喬洞、洞真觀等人文景觀。「詩聖」杜甫《三吏三別》中的《新安吏》就是寫於新安。
新安縣歷史遺產:
千唐志齋位於洛陽新安縣鐵門鎮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張鈁先生所建,是中國唯一的墓誌銘博物館。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於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2007年被國家確定為絲綢之路捆綁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青要山曾為軒轅皇帝「密都」,位於新安縣西北部,距洛陽市66公里。
C. 新安縣的歷史沿革
據史書記載:新安置縣於秦時,取新治安寧之意。隋置谷州,因縣境內有谷山。
1936年復新容安縣名。故址在今澠池境內,屬宏農郡,漢代因之,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改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大業初省東垣入新安,唐貞觀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唐宋以來長期屬河南府(或路),直至清末。明永樂五年(1407)六月置,屬諒山府,永樂十三年(1415)八月廢,故治在今越南諒山省祿平縣。民國初,屬河洛道,以後道撤,直屬省轄。
建國後屬洛陽專區,現為洛陽市轄縣。
D. 「新安古道」的歷史
河南省新安縣
新安縣位於河南省西北部,洛陽市西部,北臨黃河,與濟源縣及山西省垣曲縣隔河相望;南與宜陽縣接壤;西與澠池縣及義馬市為鄰;東與孟津縣及洛陽市毗連。地處北緯34°36′至35°05′,東經111°53′至112°19′之間。 總面積1160平方千米。總人口49萬人(2003年)。郵編:471800代碼:410323區號:0379拼音:Xin'an Xian。
新安歷為九朝古都洛陽畿地和西方門戶,地扼函關古道,東連鄭汴,西通長安,自古為中原要塞,軍事重地。當代,隴海鐵路及310國道、連霍高速公路橫貫東西,更成為連接祖國西北、華東及華北間的重要通道。
新安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境內地形復雜,山地、丘陵、河谷川地等各類地形齊全。地勢自西北向東南、自西向東逐漸降低。綜觀全貌,黃河橫於北,秦嶺障於南,中間四山(荊紫山、青要山、邙山、郁山)夾三川(青河川、畛河川、澗河川)。總的特徵是:「山高,嶺多、河谷碎,七嶺、二山、一分川」。
新安山地主要分布於西北部新安澠池交界地區,包括曹村、石井、峪里3個鄉的大部分。這里群山綿亘,峰巒重疊,岩石裸露,溝谷幽深。多為石質中、低山區,一般海拔700~1000米,最高點海拔1384.7米。山地總面積222.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9.2%。
新安丘陵為全縣主要地形,分布於澗河南北二嶺及畛河北岸等廣大地區。這里嶺坡連綿,溝壑縱橫,地勢起伏,切割嚴重,多為黃土覆蓋。一般海拔300~400米。面積833.6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71.8%。
新安境內自北向南有黃河、青河、畛河、金水河、澗河等主要河流,其沿岸均有河谷川地分布。這里地勢平坦,河渠縱橫,為農作物主要產區。除澗河岸川平地較為寬闊外,其餘河谷均比較狹窄,一般海拔200~300米,川平地面積104.1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9%。黃河、畛河川平地現大都被小浪底庫區蓄水所淹沒。
全縣土地總面積1160.3平方公里,摺合174.05萬畝,人均土地3.57畝。耕地多分布在海拔200~400米的地帶,總面積52.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0.4%,全縣人均耕地1.1畝,略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新安縣屬北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受太陽輻射、地形地勢和季風影響,各種氣象因素變化明顯,四季分明。可以用四句話加以概括:「春季少雨天乾旱,夏熱雨大伏旱多,秋高氣爽寒來早,冬冷風多雨雪少」。境內氣候的突出特點是:光熱資源充足,潛力大,降水時空分配不均,以乾旱為主的災害性天氣時常出現。
由縣城至周圍各縣、市的距離
正東:距洛陽市郊區界21.5公里,距洛陽市(老城)35公里;
正西:距澠池縣及義馬市界17.5公里,距澠池縣城41公里,距義馬市27公里;
正南:距宜陽縣界12.5公里,距宜陽縣城25公里;
正北:距黃河(與濟源界)35公里,距濟源縣城72.5公里;東南:距洛陽市界20公里;
東北:距孟津縣界25公里;
西南:距宜陽縣界15公里;
西北:距黃河(與垣曲界)55公里,至垣曲縣城約90公里。按鐵路里程計:縣城東距洛陽28公里,距省會鄭州152公里,東北距首都北京847公里。
E. 新安的悠久歷史
新安是河洛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有實物為證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從秦時置縣推算,迄今也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早在幾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息和繁衍,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和華夏文化。相傳黃帝、炎帝曾在這一帶活動,因而人們又稱新安為「表裡山河」、「帝王之鄉」、「華夏之祖」、「炎帝之根」。境內有多處仰韶文化遺址,有著名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最大的墓誌銘博物館——千唐志齋,還有漢函谷關、王喬洞、洞真觀等人文景觀。「詩聖」杜甫《三吏三別》中的《新安吏》就是寫於新安,也許詩人不會想到,自己飽含酸楚的一筆竟成為今日繁華的映襯和烘托。
先民們刀耕火種的頑強,黃帝鑄鼎祭天的虔誠,老子騎青牛入關的超然,楊仆移取函關的豪壯,杜甫憂國國憂民的長嘆,化鯉講學的謙謙風范,張鈁、康有為蟄廬煮酒品茗、縱論天下的朗朗風神,更有陳謝兵團冰橋飛渡、決盪中原的雄師勁旅;黃帝密都青要山,道教聖地荊紫山、爛柯山、扼要踞險的漢函谷關、石刻唐書千唐志齋……天地悠悠,風雲激盪,沐紫氣、披秦月、撫漢垛、謁北魏石窟、品唐風宋韻……在新安大地上,掬一捧水,就能聆聽到一段動人的故事;抓一把黃土,就能感觸到歷史脈搏的律動。
據史書記載:新安置縣於秦時,取新治安寧之意。隋置谷州,因縣境有谷山。1936年復新安縣名。故址在今澠池境內,屬宏農郡,漢代因之,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改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大業初省東垣入新安,唐貞觀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唐宋以來長期屬河南府(或路),直至清末。民國初,屬河洛道,以後道撤,直屬省轄。建國後屬洛陽專區,現為洛陽市轄縣。
2000年,新安縣轄5個鎮、8個鄉。分別為城關鎮、石寺鎮、鐵門鎮、磁澗鎮、五頭鎮;石井鄉、倉頭鄉、北冶鄉、曹村鄉、正村鄉、南李村鄉、西沃鄉、峪里鄉。
2005年,新安縣鄉鎮區劃調整:撤銷峪里鄉,其行政區域劃歸石井鄉管轄,石井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西沃鄉,其行政區域劃歸北冶鄉管轄,北冶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廟頭鄉,其行政區域劃歸鐵門鎮管轄,鐵門鎮政府駐地不變。(河南省民政廳雖曾批准過新安縣設立廟頭鄉,但實際上廟頭鄉並未正式成立。)
截至2008年底,新安縣轄7個鎮、4個鄉:城關鎮、石寺鎮、鐵門鎮、磁澗鎮、五頭鎮、北冶鎮、南李村鎮;石井鄉、倉頭鄉、曹村鄉、正村鄉。
F. 新安的新安文化
徽州襲的徽文化又稱新安文化,包括:新安理學、新安志學、新安醫學、新安建築、 新安朴學、新安教育、新安畫派、新安藝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藝、文房四寶、徽菜等。徽州歷史上的名字有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此外徽州人多以「新安」作為自己的稱謂,如徽州婺源人、南宋大理學家朱熹就自稱為「新安朱熹」。
G. 寶安從古至今有什麼歷史,文化
寶安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許多獨特的民俗。如吃「盆菜」的風俗、福永鎮的版舞麒麟舞獅、權松崗鎮的賽龍舟、石岩鎮的重陽登山、公明鎮的放風箏等等。在古跡方面,鳳凰山上的鳳岩古廟、鳳凰禪寺、文公祠和文昌塔等,相傳是文天祥的侄孫所建。?與市中心區的都市繁華相比較,這里的大面積綠色郊野風光,展示了恬靜秀美的都市田園景象。這里有田園牧歌、瓜果飄香的觀光農場;荷塘擺渡、泛舟垂釣的海上田園;禪宗聖地、鬧市凈土的鳳凰山;風光旖旎、景色如畫的石岩湖;峰巒疊翠、風景秀麗的羊台山;林幽花艷、恍若仙境的桃花源旅遊中心;健體強身、舒心悅目的玉律保健溫泉;揮桿灑脫、時尚休閑的高爾夫鄉村俱樂部,使君流連忘返…。更有美味可口的「蚝宴」、「烤乳鴿」以及鮮甜爽口的荔枝、龍眼等各種嶺南佳果,令人回味無窮。
H. 安徽歷史文化有哪些
安徽歷史文化: 文明源頭:安徽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 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為成湯之部,古壽春(今壽縣)在春秋戰國時曾為楚國首都。
老、庄故里:安徽省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悠久的歷史產生出對中國傳統主流文化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學派,至今仍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文化。
道家學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今安徽渦陽縣人)、莊子(今安徽蒙城縣人)創立了道家學說,老於主要著作有《道德經》,莊子主要著作有《莊子》。其主要哲學思想是:以道為世界的本原及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以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解釋宇廟萬物的產生。
天文歷法:劉安系漢高祖劉邦之孫,封淮南王。西漢哲學家,主要著作有《淮南子》。他以道家思想的"道"和"陰陽二氣"為理論解釋四季變化,並創立了二十四節氣歷法,至今仍指導我國農業耕作。劉安在壽縣八公山練丹求變,研製出中華美食-豆腐,現已成為世界性的食品文化。
理學學說:朱熹,祖籍安徽徽州婺源(今為江西省婺源)。南宋時期思想家、理學集大成者,也是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有《資治通鑒綱目》。朱熹以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之分為定論闡發理學,完善了"二程"理學,並對孔子儒學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
安徽文學:東漢末年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創立的建安文學,以其現實主義手法和清新的風格,形成建安學派,並對後世五言詩、七言詩產生深遠影響。清初桐城人方苞、劉大槐、姚鼐主張散文應宣揚儒家思想,倡導唐宋古文傳統,形成桐城文派,在清代文壇產生重大影響。
黃梅之鄉:安徽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 黃梅戲已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安徽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其中以淮河岸邊流行的花鼓燈最為有名,被譽為"東方芭蕾"。黃梅戲原系皖鄂交界山區民間流行的採茶小調,經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演出《天仙配》、《女附馬》等電影戲劇片,五、六十年代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進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經新一代藝術家的再創作,並廣泛出訪歐美、東南亞,黃梅戲已成為中外廣受歡迎的大劇種。
名人薈萃:安徽自古人傑地靈,這塊土地上曾孕育出一大批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科技方面,主要有在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外科技術的東漢醫學家華倫,西漢天文歷法創始者劉安,中國珠算的集大成者、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現代美籍物理學家楊振寧,中國兩彈元勛、核物理學家鄧稼先等;文化方面,主要有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莊子,漢末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清初新安畫派代表人物漸江、查士標、汪之瑞、孫逸,清代桐城散文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槐、姚鼐,清代小說家、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清代戲劇家、徽劇領袖程長庚,現代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著名學者胡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經濟方面,主要有清代經濟學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 唯一的中國人王茂蔭等;政治、軍事方面,主要有春秋時期政治家、經濟學家管仲,三國時期的曹操和周瑜,北宋時期執法如山、為官清廉、被百姓譽為"包青天"的清官包拯,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清朝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創始人李鴻章,中國共產黨和新文化運動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等。
I. 新安所鎮的歷史人文
新安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公元前109年(西漢元封二年)建立賁古縣,設治於新安所一帶。公元1508年(明正德三年)在新安所設立守御千戶所,駐扎軍隊,屯田戌邊。之後,地名一直沿用新安所。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建新安所古城。公元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裁所歸蒙自縣。2000多年的歷史滄桑,1000多年的軍事活動,孕育了新安所光輝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留下了區域內星羅棋布的文化古跡,截至2007年底,有明清歷史街道11條、軍事遺址5處和古寺廟9座、古民居68座、古墓葬800多座、古石碑23通和古戲台、古商鋪、古驛道等眾多物質文化遺產,保留著新安特色的妝會、洞經、書法、繪畫、雕刻、刺綉、詩詞、小吃和劉洙、肖崇業歷史名人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明清軍事政治、經濟貿易、文化教育、社會發展的實物見證,比較完整的保存和反映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吸引了大量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