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成都歷史有哪些
成都歷史悠久,也是中國的古文化之都,具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往成都,構築城池。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國時,後蜀皇帝孟昶偏愛芙蓉花,命百姓在城牆上種植芙蓉樹,花開時節,成都「四十里為錦綉」,故成都又被稱為芙蓉城,簡稱「蓉城」。
成都是中國城址未變、延續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於前311年),僅次於江蘇的蘇州(建於前514年)。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有確切記載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陽建制修築城垣。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揚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文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世界第一:始建於公元前250年左右,歷時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61年在臨邛開采深井天然氣,用於制鹽、煮飯和照明;成都的蜀錦,又稱「錦綉緞」,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錦緞絲織品,東漢(公元25-220年)年間的足踏織錦機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織機;到漢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成都成為了世界漆器工藝的中心和茶文化的誕生地;到唐代,成都在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雕版印刷術,成都的卞家《陀羅尼經咒》、西川過姓金剛經殘頁、成都樊賞家歷殘頁為世界現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北宋(公元960-1126年)年間這里的商人聯合發行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官府在這里設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儲蓄銀行「交子務」。
中國第一:公元前250年左右李冰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這是中國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這里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西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時的司馬相如、枚乘、賈誼、楊雄、王褒奠定了漢賦的基礎;後蜀主孟昶(公元943-965年)親筆書寫了中國第一幅春聯「豐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公元355年之前,常璩編纂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書《華陽國志》;後蜀人趙崇祚編輯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花間集》;公元1082年前後北宋名醫唐慎微撰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葯典《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公元10世紀,成都畫家黃筌開創了中國工筆花鳥畫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後蜀主孟昶特創「翰林圖畫院」,成為中國最早的皇家畫院;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早在漢代,成都的俳優百戲就很突出,在成都出土的漢代說唱俑,造型活潑,在中國同類文物中無出其右者。這是成都獻給世界的珍貴禮物,也是成都文化的精華所在。
『貳』 成都有哪些名勝古跡
成都是歷史文化名城,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文殊院、昭覺寺等眾多歷史名勝古跡。
五:昭覺寺位於成都市北郊5公里,素有川西"第一叢林"之稱,在唐貞觀年間(627-649)改為佛剎,名建元寺,宣宗時賜名"昭覺"。宋崇寧年間(1102-1106)佛果克勤(宋高宗賜號圓悟禪師)說法於寺,復名昭覺。南宋紹興初年,敕改昭覺為禪林。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修。殿宇規模宏大,林木蔥蘢,為成都著名古剎之一。
『叄』 成都簡介(從古到今,在政治,經濟,文化,典故上講)
人文成都
作為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成都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就有216處之多,其中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樓、蜀王陵、永陵、金沙古蜀文化遺址等更是中外聞名。
●望江樓
望江樓公園是為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建,薛濤一生愛竹,常以竹子的「蒼蒼勁節奇,虛心能自持」的美德來激勵自己。後人在園內遍植竹子以表示對薛濤的敬意。
園內建築以崇麗閣最為壯麗雄偉。該樓建於清光緒十五年,高30多米,共4層,朱柱碧瓦,寶頂鎏金。因樓身位於錦江邊,故名「望江樓」,現已成為成都市的標志物。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後在此居住3年多,創作詩篇240多首,很多詩都是以草堂為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為後人推崇的千古絕唱。
草堂建築樸素典雅,楠木參天,帶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是成都遊客最集中的觀光勝地之一。
●武侯祠
武侯祠是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始建於蜀漢末年,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搬進了祭祀劉備的「漢昭烈廟」內,成為君臣合祀的祠廟。
由三絕碑、劉備殿、武侯祠、劉備墓、三國文化博物館等景點組成,全面展示了三國蜀漢文化。
●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附近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都江堰—青城山一線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由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青城山組成。
●青城山
青城山是道教發祥地,處處藏幽納翠,四季風光各不相同。公元143年「天師」張陵來此結茅傳道,著道書24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數十座宮殿和大量的文物古跡。
提示:成都西門車站有到都江堰的旅遊車,旅行社也有1、2日旅遊線推出。
風情成都
到過成都的人都會感嘆於成都人悠閑,成都人只要消消停停悠悠閑閑過日子就行了,所以時世變遷仍然改不了成都悠閑安逸的氣質。
●茶館文化
成都現在的茶樓、茶館有3000多家,從裝修豪華的高檔茶樓到路邊的小茶館應有盡有,消費從上百元到幾元不等,生意都很不錯,這在全國可是絕無僅有的。
●農家樂 http://www.enjoycd.com/
成都人好玩,前些年炒得紅紅火火的農家樂就是從成都開始的。農家樂一般離市區不遠,飯菜是典型的農家風味,蔬菜、水果都是地里現摘的。臨走還可以買些自己摘的水果,一天下來,一個人的全部消費也不過幾十元。
●成都熊貓基地
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是以造園手法模擬大熊貓野外生態環境,現佔地560畝,綠化覆蓋率達96%,營建
了適宜大熊貓及多種珍稀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生態環境。這里常年圈養著20餘只大熊貓以及小熊貓、黑頸鶴、白鶴等珍稀動物。
●成都動物園
成都動物園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北郊,與川西名寺昭覺寺隅牆相望,距城區4公里。園內綠樹成蔭、湖光瀲灧、鳥語花香、風景誘人。30餘組各種造型新穎別致的動物館舍散落於17.342公頃的綠樹、翠竹、花叢之中。當您漫步於其中,定會感受到自然、動物、人類的和諧氛圍。如果時機合適,您還可以體驗到飼喂野生動物的樂趣,您還可以抱著小獅子和小老虎合影。
始建於1953年,在1976年遷到現址的成都動物園。經過近50年的建設與發展,已成為常年展出各種獸類、兩棲爬行、鳥類以及觀賞金魚等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300餘種、3000餘只(頭)的專類公園。年接待遊人150萬人次,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動物園,位列北京、上海、廣州等十大動物園之第4位。
●成都植物園
成都植物園位於北郊天回鎮,距城區10公里,佔地774畝,綠地率94%。前身系成都市林場。園內綠樹成蔭,花繁葉茂,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是四川省第一所人工植物園。
該園共設8個專類植物區和10多個植物專類園,另有香樟林、千丈林和松林。園內草木繁茂,植物種類眾多。現有木本栽培植物1000餘種,園藝栽培品種800多個,其中銀杉等國家一、二、三級保護植物67種。
1987年成都市植物園與成都市園林科研所合署辦公,使成都植物園成為一座具有風景園林外貌,融科研、科普、旅遊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植物園。1990年被市政府評為蓉城新八景之一,命名為「綠海藏珍」。
成都位於中國西南,地處成都平原腹心地帶,總面積1.239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區面積為283.86平方公里。成都生物資源豐富,珍稀植物有銀杏、珙桐等。珍稀動物有大熊貓、小熊貓、金絲猴等。中葯材有860多種,川芎、川鬱金、烏梅、黃蓮等蜚聲中外。成都市旅遊資源豐富,名勝古跡中外馳名。全市現有人文景觀172處,其中尤以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都江堰、二王廟、青城山最具特色。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處。有世界唯一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地處由劍門蜀道、九寨溝、峨嵋山、長江三峽等地組成的四川旅遊環和全國旅遊環的聯絡點上,還是內地前往西藏的主要通道,旅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成都市擁有四通八達的現代化、立體交通網路。全市道路總長度約5500公里,2003年完成新改擴道路長度110公里。郊區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114公里。成都有6條呈放射狀通往全國各地的高速公路,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85.4公里。2002年全市有機動車176.5萬輛,成都交通地圖其中私人小轎車已達45.8萬輛。全市有發達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火車站公交智能線路776條,年客運量47億人次。成都是全國最大的鐵路樞紐之一,成都旅遊地圖與全國大多數大中城市之間均開通有直達列車,經過幾次提速,加之採取夕發朝至、電腦聯網售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鐵路吸引了大批客流,2003年旅客運輸量31237.4萬人次。成都是全國航空線的交匯中心,在線查詢2003年民用航空運送1245.5萬人,成都電子地圖首都機場已開通200條國際國內航線,通往世界主要國家及地區和國內大部分城市。首都國際機場新航站樓啟用後,已進入亞洲最繁忙機場的行列。
成都市基本氣候特點
一、氣候概況:
成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較少。多年年平均氣溫為16.2度,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7.3度,年極端最低氣溫為-5.9度,最熱月出現在7~8月,月平均氣溫為25.4和25.0度,最冷月出現在1月, 月平均氣溫為5.6度;年總降水量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別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為12和1月, 月降雨量分別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現在5~9月,常年暴雨出現的始終期分別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常年大雨出現的始終期分別在5月底到6月初和9月中旬左右, 全市1960-2001年區域性洪澇總次數為44次,常年出現區域性洪澇為1次.年總日照時數為1148.9小時;最多風向為靜風,風向頻率為39%,次多風向為北風,風向頻率為14%。穩定通過10度的初終日期為3月中旬到下旬初, 穩定通過20度的初終日期為5月下旬,金堂最早,在五月中旬,都江堰最遲,在6月下旬初.常年霧日多達兩月以上,秋冬季為高發期,11—12月的霧日多達一月以上.春旱出現頻率為59%,出現嚴重春旱年份的頻率為32%,一般年份的頻率為27%.夏旱出現頻率為63%,出現嚴重夏旱年份的頻率為39%,一般夏旱年份的頻率為24%.常年雷暴日數為34天,初日在4月13日,終日在9月27日.常年冰雹日數為0.1天.
二、各季的主要氣候特點:
冬季:冬無嚴寒,對小春和畜牧生長有利,連續的多霧天氣對交通航運影響較大,冬干、寡照比較明顯。
春季:氣溫回升較早,對林木和小春作物生長有利,但忽升忽降不穩定,易出現持續低溫或」倒春寒」,影響大春作物適時播種或造成爛種爛秧。
初夏:溫度適中,日較差較大,對小春作物成熟收割有利,但往往出現的夏旱易造成丘陵和尾水地區大春栽插用水緊張。初夏的冰雹、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有時出現的較長時間的低溫、連陰雨給小春收割、大春栽插、水稻分櫱等帶來不利影響。
盛夏:夏熱多雨、光照強的氣候是大春作物生長的黃金季節。但頻繁出現的強降水天氣易造成澇災。同時,高溫高濕有利於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發展。
秋季:秋短陰涼多綿雨的天氣和秋長秋高氣爽的天氣都有出現。
歷史沿革
成都自古為西南重鎮,三國時為蜀漢國都,五代十國時為前蜀、後蜀都城,文化遺存豐富,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有2300多年建城史。秦漢以來,成都就以農業、手工業興盛和文化發達著稱,歷代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長江流域的重要城市。漢代成都與洛陽等並列為五大都會之一。唐代商貿繁榮,與揚州齊名,稱為"揚一益(成都)二"。宋代成都印刷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就是成都。杜甫的著名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生動地描繪了成都當時作為長江上游重鎮和西南經濟文化中心商賈如雲、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
成都是我國西南開發最早的地區,是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有確切記載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紀,蜀國開明王朝遷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陽建制修築城垣。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剌史部,四川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西漢時期,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其他手工業如巢絲、織綢、煮鹽、冶鐵、兵器、金銀器、漆器等手工業也很發達。秦漢成都的商業發達,秦時成都即已成為全國大都市,西漢時成都人口達到7.6萬戶,近40萬人,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少城"為成都商業最發達的城區,那裡商品堆積如山,商店、貨攤櫛比。此外,"漢代成都的文學藝術也達到很高的水平,司馬相如、楊雄、王褒是為時全國最有名的學家,成都出土的漢代畫象磚和畫象石,繪畫精美,內容廣泛。
隋唐時期,成都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佛教盛行。成都成為全國四大名城(長安、揚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農業、絲綢業、手工業、商業發達,造紙、印刷術發展很快,經濟地位有所謂"揚一益二"(揚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綉"為全國三大名綉之一,"蜀錦"被視為上貢珍品,產量全國第一。成都是中國雕板印刷術的發源地之一,唐代後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國重要的菜市、蠶市外,還有"草市",即分布在鄰近地區的鄉鎮集市。唐代成都文學家雲集,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薛濤、李商隱、雍陶、康術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開發了開摩河池、百花潭等旅遊勝地,貞觀年間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間改名為昭覺寺,稱"川西第一叢林"。
宋元時期,成都鼎興,經濟文化更加發達。絲綢業規模擴大,品種增多,蜀錦花樣由唐時的10多種發展到宋元時期的40多種,能織出天馬、流水飛魚、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樣,每年成都上交絲綢商品,佔全國各地上交總數的70%以上。成都造紙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規定,國家圖書館的書必須用成都造的麻紙來抄寫。唐宋之時,成都城東西南北都設有專門的蠶市、葯市、花市燈會。由於商業發達,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仁宗時,在益州(即成都)設官辦交子業務,由官府公開印刷,發行"交子"。
宋元以後,成都為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明在四川設立布政使司,設所在成都。公元1654年,清順治將四川布政使司改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歷史上正式出現。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廢除成都府設治所,改稱西川道,領成都、華陽等31縣,1921年,成都、華陽兩縣合並為市,成立市政籌備處,處以下設總處、文牘、法治、會計、調查、庶務六科。1922年,市政籌備處改名為市政公所。1928年,設市政公所為市政府,國民政府置成都市為省轄市和四川省省會。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為川西行署所在地。1952年,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為四川省省會。1989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成都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享有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成為全國14個計劃單列城市之一。
今天的成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具的風土人情彰顯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恆久魅力,孕育了「和諧包容,智慧誠信,務實創新」的城市精神,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更憑添了一份迷人的現代氣息。2004年,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台商「極力推薦」城市、「十大中國大陸最佳商務城市」、「中國城市綜合實力十強」等稱號。2005年,成都市GDP總量達到2371億元,同比增長13.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9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99.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457.4億元,增速為43.4%;進口總額為18.6億美元,增長24.1%。成都市私人汽車擁有量在全國城市中居第三位。
成都市花市樹
市花:芙蓉 學名:Hibiscus mutabilis L. 英名:Cottonrose Hibiscus
科屬與形態:錦葵科,木槿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m多。枝密生星狀毛。葉互生,闊卵圓形或圓卵形,掌狀3-5淺裂,先端尖或漸尖,兩面有星狀絨毛。花朵大,單生於枝端葉腋,有紅、粉紅、,白等色,花期8-10月。蒴果扁
球形、10-11月成熟。
原產及分布:產於我國南部。長江流域以南廣為栽培,以成都一帶為盛。國內外多栽培觀賞。
習性:喜光,略耐陰。喜溫暖,不太耐寒,喜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繁殖與栽培:播種、扦插和壓條繁殖。春季平床條播。取落葉後枝條沙藏越冬,翌春4月上旬扦插,秋季掘起假植越冬,第二年栽植即可開花。插時切忌損傷插穗皮,以確保成活率。長江以北栽培最重要的是注意防寒越冬。
用途:秋季開花,朵大美麗,是很好的觀花樹種。適宜庭院、坡地、路邊、水旁種植。花、葉、根皮可人葯。
市樹:銀杏
銀杏樹為高大落葉喬木,軀干挺拔,樹形優美,抗病害力強、耐污染力高,壽齡綿長,幾達數千年。它以其蒼勁的體魄,獨特的性格,清奇的風骨,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而受到世人的鍾愛和青睞。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曾作詩詠曰:「銀杏栽為梁,香茅結為宇,不知棟里雲,去做人間雨」。宋代大詩詞家蘇東坡有詩贊曰:「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銀杏樹不僅以其俊美挺撥、葉片玲瓏奇特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她適應性強,葯用功效大,經濟價值亦非常可觀。銀杏樹的果實--白果,品味甘美,醫食俱佳。經過加工之後,可以製成色澤鮮艷,氣味濃郁,香甜可口的各種風味飲料和老幼皆宜的保健食品。銀杏的根、葉、皮也含多種葯物成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銀杏樹通身是寶,含大量生物活性物質,具有擴張血管、促進微血管循環、增進人體生機的作用,補腎健腦、滋膚保容。常食之,可使肌膚紅潤、紅膩、少皺紋等。銀杏還含有豐富的未名物質?D?D「抗衰老素」青年人常食之精神煥發,老人常食之保健延年。
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用銀杏果治療哮喘,咳嗽。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吳瑞《日用本草》,銀杏果均入葯。當代科學家更已成功地提示:銀杏葉提取物能增加腦血管阻力,改善腦血管循環功能;保護腦細胞,免受缺血損害;擴張冠狀動脈,防止心絞痛及心肌梗塞;抑制血小板聚集,防血栓形成;清除有害的氧化自由基,提高免疫能力。具有防癌,抗衰老功能。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腦動脈硬化,老年性痴呆症,高血壓等病有神奇療效。銀杏果,不僅內含大量的抗衰老素,也可開發成各種美容化妝品,還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佳品,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
成都旅遊資源
旅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目前成都有星級酒店賓館113 家,共有客房15970間,床位29934個。公路、鐵路、水運和航空交通十分便利,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是國家一類口岸機場,可停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客機。成都火車站是成都鐵路局管內唯一的客運特等站,它是寶成、成渝、成昆、達成等鐵路干線的交匯點。成都作為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是全省公路的中心,其干支線公路呈輻射狀分布,十分便利。成都是全國八大通信交換中心和全國九大郵政一級處理中心,可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600多個城市直接通話。旅遊服務機構不斷優化,目前有各級各類旅行社24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6家。2003年,受「非典」影響,全市接待入境旅遊者22.65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1.01億美元;接待國內旅遊者2843.55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174.1億元人民幣;國際國內旅遊總收入 182.47 億元人民幣。旅遊業正逐步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成都市、都江堰市、崇州市。
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都江堰市。
世界遺產: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旅遊區(點):青城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點),都江堰國家AAAA級旅遊區(點),劉氏庄園國家AAAA級旅遊區(點),竹溪湖國家AA級旅遊區(點),紅砂村花鄉農居國家AA級旅遊區(點),回龍溝國家AA級旅遊區(點),白塔湖國家AA級旅遊區(點)。
風景名勝區:
國家級: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西嶺雪山風景名勝區,龍門山風景名勝區,天台山風景名勝區。
省級:九龍溝風景名勝區、朝陽湖風景名勝區、雲頂石城風景名勝區、龍泉花果山風景名勝區、黃龍溪風景名勝區。
森林公園:
國家級:龍池森林公園、西嶺雪山森林公園、天台山森林公園、白水河森林公園。
省級:雞冠山森林公園、白鹿森林公園。
自然保護區:
國家級:龍溪?D虹口自然保護區、白水河自然保護區。
省級:鞍子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黑水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都江堰、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劉氏庄園、明蜀王陵、升庵桂湖、邛窯遺址等。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0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處。
獲聯合國人居獎: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
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全球500佳」: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動物園。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崇州歷史文化名城、邛崍歷史文化名城、新都歷史文化名城、洛帶歷史文化名鎮、城廂歷史文化名鎮、黃龍溪歷史文化名鎮、安仁歷史文化名鎮、新繁歷史文化名鎮。
世界上第一座以水為主題的城市生態環保公園:活水公園。(
『肆』 成都的歷史文化
成都歷史文化
從四川省博物館陳
列的歷史文物中,我們可以看見最早成都人的生活足跡:青羊宮附近出土的陶紡錘、骨針等和鑽法、灼法及龜甲,足以推測蜀
人的祖先可能於3700多年
前在成都這塊肥美的土地上開始了他們的勞動生活。
2300多年前,古蜀王開明九世從今郫縣、雙流方向遷都到此,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這里才定名為「成都」,其稱號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成都在中國西南所處的特殊經濟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歷史上重要的政治、軍事要地。從西漢未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公孫述據成都稱帝算起,歷史上至少出現過7個地方割據政權。
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700年前劉備、劉禪建立的蜀漢政權。這些歷代割據四川的封建政權,都無一例外地以成都為都城,進而控制全川,雄視西南,問鼎中原。
成都作為一座城市,其城址千古不徙,歷劫不衰,在世界城市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古老的成都,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獲得過不少美稱。東漢(公元25-220年)時因織錦發達,曾設專門機構「錦官」管理,故有「錦官城」(簡稱「錦城」)美譽。西漢末年(公元8年)成都與洛陽、邯鄲、臨淄、宛城並稱為「五均(均是市場管理的意思)」,成為全國五大商業都市之一。五代後蜀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牆上遍植芙蓉,故又有「芙蓉城」(簡稱「蓉城」)之稱。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綜合經濟水平列全國前茅,時人又有「揚一益二」的評價,與有水運商港之利的揚州齊名。自2000多年前秦蜀太守李冰主持興修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後,成都地區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飢饉」,被譽為天府之國。
『伍』 成都的歷史由來
成都,這座西南重鎮,一直以其歷史悠久和文化積淀雄厚而知名於世。然而,成都含義為何?古今學者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說法。茲將諸家之說簡述於下,以明關於此問題的學術淵源。最早對成都二字作出解釋的是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卷七二)。樂史認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輿勝覽》成都府路郡名條認為「蓋取《史記》所謂三年成都之義」。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影響較大。今人王文才先生就贊同其說。他在《成都城坊考》中認為「史稱:舜耕歷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宋人因古語以釋成都之義,亦無不可。」任乃強先生在《成都》一文中認為:「望帝杜宇新營過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義」。因為杜宇「認為建國功成,可垂久遠,這個都城可以一成不變了,所以命名為成都。」李金彝、王家祐先生根據《山海經》有「成都載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記載,認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國名,其字形為戊與丁的合體,戊是斧鉞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這個字來作為部落酋王的權力的象徵。」「都」字在藏語中指兩條河的交匯處
。按照他們的解釋,成都二字的含義就應是成侯居住的(兩河交匯的)地方溫少峰先生則認為成都二字「不過是用中原華夏文字對蜀語『成都』這兩個音的一種對譯罷了」。然後根據讀音推論「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稱,其義為高原人」,「成」字是「蒲卑」二字的對譯。又根據氐羌系統的普米族「很可能是古代蜀族先民的直接後裔」,在普米語中,地名末尾的「都」音是表示「地方」、「地域」,從而推測成都之「都」字也應是這個意思。由此得出結論:「『成都』的蜀語含義是成族人的地方,換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或蒲卑人的地方劉冠群先生對於成都得名的由來提出了一種新看法。他認為:成都二字是蜀語音譯的中原文字,「成都」的古蜀語讀音相當於現代漢語的「
」,而蜀族的「蜀」字古代也讀如現代漢語的「」音,那麼,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西禾先生在《蜀族的演進與成都聚落的形成》一文中,也對成都的得名作了考察。西文通過對古代西南地區民居形式和名稱的分析,提出了成都古代的居住形式是一種稱作「籠」的巢居,成都的「成」字就是重疊的「籠」,「都」字本意是水澤匯聚之地,古成都地勢低窪,池沼密布,故稱為「都」的新看法
沈仲常、黃家祥先生通過對考古材料的分析,特別是根據先秦至秦漢時期四川漆器銘文演變序列: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從而推測「『成都』一名,在周秦以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極大,而且也發生過變更,它是在秦漢之際出現,並在秦以後才普遍流行起來的。」至於「成都」二字的含義,沈、黃二先生未予明確的解釋,只是說《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蜀王開明遷居成都的記載,「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因此,秦漢之際人們遂將開明氏建都這個地方稱之為成都了
『陸』 成都平原的歷史文化
自戰國時期,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調水分流、岷江水利工程後,調節岷江在夏天雨季過多的河水,以均勻的把洪水分流到整個成都平原,從此以後,岷江變成了造福子孫萬代的江流,使成都平原成為了沃野千里的優良農業灌溉區。成都平原既而有了「天府之國」的美譽。
川西平原是三國時蜀的領地,前後經歷了六十多年,建都成都。
五代十國時期的國家之一,孟知祥所建,建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
五代時十國之一,王建所建。
成都平原作為成都平原農耕文化的重要特徵,是指它的內容以及研究方法都比較簡單朴實,是對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等的簡單描述,並不具備現代社會下的科學理論和科學的試驗方法,是當時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共識。而一旦一種思想意識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普遍認同,它就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指導性。正因如此,這種朴實的農耕文化成了當時成都平原人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廣泛運用到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尚處農業社會時期的成都平原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在公元前250年的秦國就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經過不斷地治理改造和擴建,土地利用率高達60%以上,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和油菜,產量高而穩定,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養豬水平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豬基地。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游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龍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范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向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因而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系,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柒』 成都都有哪些名勝古跡
1、武侯祠:
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肇始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它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評選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網路-武侯祠
網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網路-永陵
網路-望江樓
網路-文殊院
『捌』 關於成都市的歷史文化
成都的歷史文化比較久遠了,有文獻記載的話,可以追溯到3700多年前蜀 人的祖先在成都這塊肥美的土地上開始了他們的勞動生活;其次就是2300多年前,古蜀王開明九世從今郫縣、雙流方向遷都到此,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這里才定名為「成都」,其稱號一直沿用至今。很明顯的歷史政權應該是從西漢未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公孫述據成都稱帝算起,歷史上至少出現過7個地方割據政權。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700年前劉備、劉禪建立的蜀漢政權,當時的成都叫做——益州。這些歷代割據四川的封建政權,都無一例外地以成都為都城,進而控制全川,雄視西南,問鼎中原。
當然古老的成都,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獲得過不少美稱。東漢(公元25-220年)時因織錦發達,曾設專門機構「錦官」管理,故有「錦官城」(簡稱「錦城」)美譽。西漢末年(公元8年)成都與洛陽、邯鄲、臨淄、宛城並稱為「五均(均是市場管理的意思)」,成為全國五大商業都市之一。五代後蜀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牆上遍植芙蓉,故又有「芙蓉城」(簡稱「蓉城」)之稱。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綜合經濟水平列全國前茅,時人又有「揚一益二」的評價,與有水運商港之利的揚州齊名。自2000多年前秦蜀太守李冰主持興修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後,成都地區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飢饉」,被譽為天府之國。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