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艾滋病的流行病歷史
艾滋病自1981年發現患者,95%以上在發展中國家常見,次撒哈拉非洲是當前流回行最嚴重的地區,流行危答機持續增長,非洲南部一些地區的孕婦HIV感染率超過30%,亞太地區HIV攜帶者總數超過720萬表現為局部地區流行嚴重。~~~~
......~
2. 艾滋病最早是從哪裡來的
生物書上似乎說過,最早在猩猩身上發現,最早在人體發現是在美國
3. 歷史上第一例艾滋病是什麼時候發現的
第一例艾滋病什麼時候發現已無從考究,但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是在1981年。
研究認為,艾滋病起源於非洲,後由移民帶入美國。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登載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報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
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不久以後,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國旅遊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後很快死亡,後被證實死於艾滋病,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艾滋病病例。
(3)艾滋病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艾滋病預防:
艾滋病的預防,要從它的傳播途徑,控制感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這是最基本的防範。
艾滋病從切斷傳染源來講是不現實的,不能說患有艾滋病就隔離起來,而且它的傳播途徑也不是通過日常的接觸就能傳染的。
保護易感人群,就像比如我們得了麻疹水痘,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接種過麻疹疫苗了,所以你即使在接觸麻疹的患者,可能得麻疹的概率就很低。
艾滋病不一樣,直到現在也沒有有效的疫苗被研製出來,由於這種病毒的特殊性,所以這一點也被排除掉了所以關鍵點就在中間,切斷傳播途徑,那就要從艾滋病的三個傳播途徑下手了。
血液傳播,我們要嚴格的國家管理血源,避免針具的交換,不要吸毒;母嬰傳播,要盡早的發現母親是HIV陽性,生孩子的話要去正規的傳染病醫院做母嬰阻斷;性傳播避免性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艾滋病
4. 愛滋病的起源
科學家試解愛滋病起源之謎
來源:《中國保健》時間: 2003-10-30
據BBC報道,科學家們周一(9月11日)在倫敦開會,試圖確定愛滋病和導致愛滋病的人體免疫缺損病毒的出現究竟是意外還是人為所致。
與會代表將進行辯論的是一個推測:愛滋病病毒可能是五十年代在非洲進行小兒麻痹症疫苗試驗時,從猴子身上傳給人類的。
科學家們的辯論可能會導致一個可怕的結論:在非洲造成極大破壞且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的愛滋病的出現,並不是一次偶然的意外,而是科學實驗中的過錯這個人為因素造成的。
疑雲重重
雖然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愛滋病病毒很可能是從黑猩猩身上傳給人類的,但沒有人能真正解釋,為什麼人類同猴子過去數十年來一直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卻直到二十世紀末才出現這種致命的傳染病。
相信小兒麻痹症疫苗試驗為病源之說的人譴責五十年代末期在剛果和其它中非國家進行的疫苗測試。
他們懷疑科學家在進行試驗時,使用了感染上一種叫SIV病毒的黑猩猩的肌體組織。SIV病毒同造成人類愛滋病的病毒十分接近。
這些人最強的論據是,愛滋病最初只在那些使用這種小兒麻痹症疫苗的地方爆發。
難以定論
研究這種疫苗的科學家們否認曾經使用黑猩猩的肌體組織,並已經把一些剩餘的疫苗樣本送去作獨立檢驗。
然而,即使檢驗結果出來了,也不表示有關這個問題的爭論就此可以平息。
如果樣本含有黑猩猩的肌體組織,或者SIV病毒,就意味著愛滋病的出現要歸咎於那種小兒麻痹症疫苗。
如果樣本不含黑猩猩肌體組織或SIV的成份,也只能證明這些樣本沒有受到病毒的感染,卻並不代表其它樣本也是如此。
5. 艾滋病治療的發展歷史分為幾個階段
目前也就上述四格階段
現在國內在CD4低於350之後國家提供免費的抗病毒葯回物治療
也就是雞尾答酒療法,就是用不同的抗病毒葯物組合進行治療,目前主要的用到的一些葯物有齊多夫定,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奈韋拉平,依非韋倫,替諾福韋等等,會根據不同情況制定不同方案使用。
同時還會用到一些免疫調節治療葯物白細胞介素-2和丙種蛋白等都具有增強免疫功能,但一般在進行抗病毒治療後才會使用。
另外還會用到一些,針對各種機會性感染和合並感染用葯,包括抗病毒類感染葯物、抗細菌感染用葯、抗真菌類葯物、抗原蟲類抗生素。
在中醫葯治療方面,國內也取得一些不錯的經驗,中醫葯治療HIV/AIDS的各種並發症,如腹瀉、皮膚瘙癢、發熱、皮膚潰瘍等有較明顯的效果。中醫葯在退熱,減輕乏力、咳嗽、腹瀉等症狀以及增加體重方面均有一定效果。國家中醫葯管理局已經批准生產的中葯新葯——唐草片。用於這方面的治療
6. 艾滋病的歷史
艾滋病日的概念來源於1988年,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發現至今,短短30多年間,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為號召全世界人民行動起來,團結一致共同對抗艾滋病,
1988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倫敦召開了一個有100多個國家參加的「全球預防艾滋病」部長級高級會議,會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
1996年1月,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在日內瓦成立;1997年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將「世界艾滋病日」更名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傳運動」,使艾滋病防治宣傳貫穿全年。
(6)艾滋病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設立目的
第一,讓人們都知道艾滋病在全球范圍內是能夠加以控制和預防的;
第二,讓大家都知道,防止艾滋病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三,通過艾滋病日的宣傳,喚起人們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同情和理解,因為他們的身心已飽受疾病的折磨,況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動的、無辜的;
第四,是希望大家支持各自國家制定的防治艾滋病的規劃,以喚起全球人民共同行動起來支持這方面的工作。
7. 艾滋病是怎麼起源的
研究認為,艾滋病起源於非洲,後由移民帶入美國。1981年6月5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登載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報告,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艾滋病的正式記載。1982年,這種疾病被命名為"艾滋病"。
不久以後,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國旅遊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協和醫院後很快死亡,後被證實死於艾滋病,這是我國第一次發現艾滋病病例。
HIV感染者要經過數年、甚至長達10年或更長的潛伏期後才會發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機體抵抗力極度下降會出現多種感染,多種病原體引起的嚴重感染等,後期常常發生惡性腫瘤,並發生長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雖然全世界眾多醫學研究人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製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葯物,也還沒有可用於預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國列入乙類法定傳染病,並被列為國境衛生監測傳染病之一。
(7)艾滋病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大量破壞該細胞,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因此,人體易於感染各種疾病,並可發生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
HIV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艾滋病
8. 世界艾滋病日的歷史起源
艾滋病日的概念來源於1988年。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發現至今,短版短30多年間,權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為號召全世界人民行動起來,團結一致共同對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倫敦召開了一個有100多個國家參加的「全球預防艾滋病」部長級高級會議,會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
1996年1月,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UNAIDS)在日內瓦成立。
1997年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將「世界艾滋病日」更名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傳運動」,使艾滋病防治宣傳貫穿全年。
(8)艾滋病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世界艾滋病日的標志是紅綢帶。紅綢帶標志的意義:紅綢帶像一條紐帶,將世界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共同抗擊艾滋病,它象徵著我們對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關心與支持;象徵著我們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和平的渴望;象徵著我們要用「心」來參與預防艾滋病的工作。
9. 艾滋病是怎麼傳入中國的
1985年6月初,八達嶺長城景緻迷人,遊人如織。美籍阿根廷旅遊者阿斯克墨西納來到這里,實現了他的一大願望。但正當他興致勃勃,舉步攀登時,突然暈倒在地。事後,由於病情發展,他被迫走進協和醫院就診。
盡管中國醫生對阿斯克墨西納進行了及時的搶救和治療,但病人還是很快就死於重症肺部感染和呼吸循環衰竭。其間,經與其在美國的家人聯系,才知道此人有同性戀史,在美國已確診為艾滋病。這次到中國旅行是他早有準備的一次絕命之旅。
由於阿斯克墨西納之死給中國帶來了艾滋病的陰影,我國開始制定一系列措施,努力控制外來傳染的可能。但國外艾滋病猖獗,日勝一日,來華外國人中的病毒感染者和發病者不斷增多,增加了傳入的機會。
10. 艾滋病的發展史
艾滋病是1981年在美國首先被發現的。 1981年6月到8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陸續接到了96例男性同性戀者患卡波氏肉瘤和卡氏肺囊蟲肺炎的報告。這些人年齡16-51歲,平均39歲,多數人伴有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隱球菌、弓形體等機會性感染,同時還有細胞免疫功 能的缺陷。而在1970-1979年近10年的時間內沒有發現一例50歲以下男性卡波氏肉瘤, 1961-1979年近20年時間內紐約大學醫院也只發現了3例。卡波氏肉瘤是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的惡性腫瘤,表現為皮損和慢性病程,很少死亡。而當時發現的卡波氏肉瘤多發生於中青年男性,病死率高達20%,多數病例是在出現發熱、體重下降、淋巴結腫大等症狀以後,通過淋巴結活檢而診斷的,與以往的卡波氏肉瘤病情迥異。卡氏肺囊蟲肺炎對於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人也十分罕見。這種卡波氏肉瘤和卡氏肺囊蟲肺炎多發的現象使人們感到出現了異常的情況,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關注。 1981年6月至1982年9月,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一共收到了593例卡波氏肉瘤和卡氏肺囊蟲肺炎的報告,並發現這種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上升,平均每半年增加一倍。1982年9月24日,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正式提出了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licierlcySyndrom,AIDS,艾滋病)的概念,指出艾滋病是不明原因的細胞免疫缺陷所導致的卡波氏肉瘤、卡氏肺囊蟲肺炎和其他嚴重的機會性感染。在美國,這種疾病最主要的危險人群是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靜脈注射毒品者、血友病病人和艾滋病患者的性伴等。科學家們推測可以通過性接觸和血液交換而傳播的傳染性因子是導致艾滋病流行的原因。1983年,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Montagnier教授在一名患淋巴瘤的男性同性戀者的淋巴結中分離出一種病毒,並將其定名為淋巴結病相關病毒(LAV)。同年,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的Gallo教授從艾滋病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分離出一株病毒,命名為人類嗜T淋巴細胞病毒III型(HTLV-III)。幾乎是在同時,美國加州大學的Levy教授也從艾滋病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分離出一株病毒,命名為艾滋病相關病毒(ARV)。1986年,國際微生物學會和病毒分類學會將上述LAV/HTLV-III /ARV統一命名為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又可稱為艾滋病病毒。www.aids-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