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玄武門的象徵是
玄武抄門是中文裡門的一種稱號襲。玄武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根據五行學說,它是代表北方的靈獸,形象是黑色的龜與蛇合體,故玄武俗稱「龜蛇」。玄武門就作為北宮門或北城門的名字。歷史上比較著名的玄武門有:1、唐朝首都長安大內皇宮(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李世民在此發動了玄武門之變。2、唐朝首都長安大明宮的北宮門——玄武門,武則天作為唐高宗皇後時的招攬的一批被稱為「北門學士」的人才即指出入此門的官員。3、明朝初年首都南京城皇宮紫禁城(南京故宮)的北宮門——玄武門,該門的北面即玄武湖。4、明朝、清朝首都北京城皇宮紫禁城(北京故宮)的北宮門——玄武門,清朝為避康熙帝玄燁的名諱,改稱神武門。
② 李世民為何發動玄武門之變其歷史意義是什麼
起因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斗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歷史意義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2)玄武門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
2、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3、由於唐太宗勵精圖治,在政治上加強對西域等地區的管轄,在外交上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在軍事上積極平定四夷,在民族關繫上對待少數民族「愛之如一」,貞觀年間,唐代版圖空前遼闊,超過漢宣帝在位時期。
③ 玄武門詳細歷史文化
唐以四神獸命名禁闕四門.北方為玄武門,主殺伐,所以李唐家族 內部經常在玄武門用殺戮解決家族矛盾.
唐高祖李淵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淵次子世民與太子建成爭奪皇位繼承權,世民先發制人,率比部郎中長孫無忌、左二副護軍尉遲敬德伏兵玄武門發動政變,世民射死太子建成,尉遲敬德殺建成的同黨、李淵的另一個兒子齊王元吉,擊敗東宮和齊王的衛隊,並殺死建成、元吉諸子。李淵遂立世民為太子,到八月傳位給世民,是為太宗。淵自稱太上皇。李世民發動的這次玄武門之變的玄武門為長安本極宮(又稱西內)宮城北面正門,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舊城北。
神龍元年(公年705年)已82歲的武則天病勢加重,她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想乘機謀反。正月。皇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韋與羽林將軍李多祚、駙馬都尉王同皎等率羽林軍500餘人闖入玄武門,當時聖神皇帝武則天在迎仙宮,張易之、張昌宗均在此,遂斬二張於廊廡下,二張的黨羽全部收捕,把腦袋割下來,掛在洛陽天津橋南面。不久武則天傳位給皇太子李顯。李顯於是從嗣聖元年(公元684年,也就是睿宗文明元年,則天後臨朝興宅元年)二月被廢,至此復位。這次政變的玄武門是洛陽宮北面正門。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
唐中宗李顯的韋皇後認為太子重俊不是她的親生子,就勾結上官婉兒、武三思,與一心妄想當皇太女的安樂公主准備廢太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七月,皇太子重俊與羽林將軍李多祚率羽林千騎兵300餘人殺武三思、安樂公主之夫武崇訓及其親黨十餘人,又引兵肅章門入關,叩門索上官婉兒。中宗與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驚慌登玄武門樓避兵鋒,重俊 引兵到樓下,中宗用富貴利祿引誘千騎兵殺李多祚,余眾皆散。重俊及百餘人逃到鄂(今陝 西省戶縣),為部下所殺。
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中宗李顯的韋皇後想效仿武則天臨朝稱制與安樂公主合謀毒死唐中宗,立中宗第四子重茂為少帝(也就是殤帝),進封韋後為韋太後,韋太後臨朝稱制,引用其黨羽分握權柄。不久,睿宗李旦第三子李隆基與朝邑尉劉幽宗、苑總監鍾紹京率羽林軍入玄武門殺韋太後及安樂公主,又殺諸韋、武黨羽,少帝重茂讓帝位於李旦,李旦從則天後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登位改周號為周起,降皇嗣,至此復位。
寶應元年(公元762)四月,上皇李隆基死,肅宗李亨亦病危,張皇後與肅宗第二子越王系以閑廄使李輔國和飛龍廄副使程元振作亂為名,命內謁者監段恆俊選宦官有武力者200餘人授甲長生殿。這里所說的長生殿是長安大明宮寢殿,而唐一般寢殿均稱長生殿。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長生殿是華清宮的長生殿(故址在今西安市臨潼)。越王系授甲長生殿後召太子李豫進宮。程元振得知其陰謀在於害死太子,就與李輔國伏兵玄門武以西的陵霄門候太子到時立刻迎護到玄武門外面的飛龍廄,李、程率兵收捕越王系、段恆俊等百餘人殺之,遷張皇後於別殿,等肅宗死後,太子李豫即位,是為代宗,不久殺張皇後。
④ 玄武門之變的歷史的簡介30字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斗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4)玄武門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玄武門九將
1、尉遲敬德
鄂國公尉遲恭(585—658),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朔州朔城區)人。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
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最終得享天年,謚曰忠武。
2、侯君集
陳國公侯君集(?—643年4月29日),漢族,豳州三水(今陝西旬邑土橋鎮侯家村)人,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戰有功,漸受重用。
在玄武門之變中他為李世民出謀劃策,立下大功。貞觀年間,任左衛將軍、禮部尚書等職,先封潞國公,後封陳國公,作為唐24功臣之一,被唐太宗圖形凌煙閣。貞觀17年(643年),因依附太子李承乾謀反,事敗被誅。
3、張公瑾
郯國襄公張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北魏縣)人。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後為尉遲敬德等人薦於李世民,引入幕府。後參與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得皇位。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
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632年5月2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4、劉師立
襄武郡開國公劉師立,(?-640年),宋州虞城人(今河南商丘虞城縣)。本來是李世民屬下的一名親衛,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因參與誅殺李世民的政敵原太子李建成有功,加官進爵升至左驍衛將軍。黨項首領拓跋赤辭,先附吐谷渾,負險自固,師立亦遣人為陳利害,赤辭遂率其種落內屬。
太宗甚嘉之,拜赤辭為西戎州都督。後師立以母憂當去職,父老上表請留,詔不許赴哀,復令居任。時河西黨項破刃氏常為邊患,又阻新附,師立總兵擊之。軍未至,破刃氏大懼,遁於山谷,師立追之,至恤於真山而還。吐谷渾於小莫門川擊破之,多所虜獲。尋轉始州刺史。十四年卒,謚曰肅。
5、公孫武達
東萊郡公公孫武達,京兆櫟陽(今陝西西安市臨潼縣櫟陽鎮)人。隋末從軍,素以豪俠聞明。李淵父子兵進渭北,他前往長樂宮(在今陝西大荔縣)投奔李世民,遂為秦王李世民部將。武德初年,隨從李世民多次征戰立功,為秦王府右三軍驃騎,封清水縣公。
李世民繼皇帝位,為檢校右監門將軍。貞觀初年,出任肅州刺史。突厥數千騎兵騷擾,他率精兵兩千與張掖河大敗突厥,唐太宗璽羽褒獎,遷為左監門將軍。後奉太宗命令率軍進擊靈州之突厥可邏拔扈部,以功封為東萊郡公。唐高宗永徽年中,升為右衛大將軍。卒,贈荊州都督,陪葬於昭陵。
6、獨孤彥雲
歷陽郡公獨孤彥雲武德九年,隱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將害太宗,長孫無忌請太宗先發誅之。於是奉旨密召房玄齡、杜如晦等共為籌略。六月四日,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平之。
獨孤彥雲後以功進幽州都督、歷陽郡公。獨孤彥雲後在頡利可汗與唐對峙中犧牲,唐會要卷六諸帝公主中記載安康公主下嫁獨孤謀,與新唐書記載一致,然而卷二十一關於昭陵陪葬人員又記載安康公主駙馬獨孤彥雲。
7、杜君綽
懷寧郡公杜君綽,唐朝前期的人物,曾經出任荊州都督、懷寧郡公等官職。唐高宗朝,官左戎衛大將軍,封懷寧縣公,玄武門九將(李世民進入玄武門隨行九人)之一。
8、鄭仁泰
同安郡公鄭仁泰(601年-663年11月19日),名廣,字仁泰,以字行,滎陽開封人。曾祖鄭景,北齊金紫光祿大夫、陽平太守、滎陽郡公,追贈司州刺史。祖父鄭繼叔,北齊咸陽王斛律光的記事參軍。父鄭德通,隋眉州錄事參軍,唐朝追贈使持節平州諸軍事、平州刺史。
貞觀二十一年三月,詔左武衛大將軍牛進達為青丘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李海岸副之,自萊州度海;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將軍孫貳朗、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副之,率營州都督兵,繇新城道以進。」
9、李孟嘗
漢東郡開國公李孟嘗(593年-666年7月7日),趙州平棘人(今河北趙縣城南),字待賓,唐初功臣之一,玄武門之變參與者。隋末中原大亂,李孟嘗入山為盜。大業末年,與王君廓一起歸附唐朝,時年十四。
武德元年李淵登基後,王君廓封彭國公,李孟嘗授開府儀同,被秦王李世民招入府中為將。同年8月跟隨李世民征討薛舉、薛仁杲,武德三年征討劉武周,前後以功勛加上柱國,累功賞賜財物一千五百段。
貞觀四年(630年)2月,李孟嘗跟隨李世勣在嘖北陰山大破突厥,以功賞賜奴婢一百口。貞觀五年,進封食邑二千戶,後改封漢東郡開國公,移食隨州實封四百戶。乾封元年五月三十日(666年7月7日)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的府第,年七十四。
高宗下詔追贈使持節大都督荊、硤、岳、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謚曰襄公。陪葬昭陵。夫人清河崔氏,隋昌平郡公崔寶山之女。
⑤ 玄武門的真相,它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清晨,在剛剛誕生九年的李唐王朝的皇宮的玄武門外,發生了一場兄弟相殘的慘劇,整個事件所牽連的人命高達數百人,甚至動搖了唐朝在河北的統治。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由於這場政變中的勝利者唐太宗李世民對史書動了不少手腳,因此事件的真相一直撲朔迷離,眾說紛紜。可以說,「一千個人心裡就有一千個『玄武門之變』」。某雖不才,閑時亂翻史書,漸漸的,心中便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個「玄武門之變」。
一、李建成其人
李建成如今一出現在影視作品裡就是一酒色之徒,真是可憐!其實歷史上的李世民比他可好色多了,而且還從不注意影響,於是「納諫」之外留下「唐宗好色」的「美譽」。李建成也是一個很有才乾的人,這已是史學界公認的了。但是他比不上李世民,我也這么認為,李淵他都比不上的。不過治國理政的才能倒很難說,因為貞觀之治的制度基礎就是武德年間打下的,只是當時李建成在老爹身邊究竟做出了些什麼貢獻也不得而知。而在軍事謀略和政治謀略上,李建成恐怕就遠不如李世民了。這一來嘛,是因為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實在太強了,整個歷史上都沒幾個能跟他比肩的,所以很難想像與之同時代的除了李靖竟還有一個李建成堪與其相比。二來李建成本身在軍事上也沒有多大建樹,一方面是因為李世民每逢戰事就主動請纓,李建成就懶得跟他爭了;另一方面則他提出過一個餿主意:遷都避突厥。李淵當時頭腦發熱竟也一時同意了。要真這么做,關中不知道會有多少突厥兵來搜掠,幸虧李世民又積極勸諫了回去。而政治上的謀略不怎麼樣,則是因為李建成跟李世民斗,主意幾乎都是李元吉出的。而且李世民去收買李建成的部下,都是那種官職較低卻又掌握關鍵性權力的人,所以「一槍一個准」,比如在玄武門看門的常何;而李建成卻去收買李世民的心腹愛將,結果當然一個沒撈著——簡直太小看他弟弟得人的才能了。
但是,李建成有一點很好,跟與他的出身相差十萬八千里的無賴皇帝劉邦有點像,就是「好謀能聽」。有三件事可以證明,第一件事,是李淵在隋大業十三年起兵望關中進發的途中,遇上大雨,糧草難繼,前方鎮守霍邑的宋老生是一員猛將,後方又傳來劉武周將要聯合突厥襲占太原根據地的消息。這時李淵想要退兵回太原再作打算,很多將領都表示贊同,關鍵時刻,李世民挺身而出,慷慨陳辭,仍是說不動李淵,卻把李建成說服了,表示贊同。只是接下來李建成的表現就遠不如李世民,李世民性格主動積極,當晚便跑到李淵帳外去哭訴,終於使李淵回心轉意。當然這件事有不少人認為李世民是吹牛的,不過我倒覺得,這件事也很符合李世民的性格,我很喜歡這個故事,就寧可相信了!
而第二件事,則是李淵初得關中,由於洛陽有內應,就派李建成和李世民去攻打洛陽,很快便陷入了僵局。李世民再次分析形勢,認為「關中未定,雖得東都亦不能固守」,不如回去算了。當時的關中割據勢力還有西秦霸王薛舉父子,而洛陽的守將王世充又是群雄中軍事能力最出色的,洛陽附近則還有李密的幾十萬瓦崗軍在等著坐收漁利,所以這個建議無疑是非常正確的。李建成作為主帥,聽了點點頭,認為弟弟說得有道理,立馬撤軍了,路上又聽李世民的設下埋伏,讓前來追擊的王世充偷雞不成蝕把米。
第三件事,是李建成去平定劉黑闥的二次起義時,聽從了竇建德的降臣魏徵等人的建議,採取剿撫並行的戰略方針,終於徹底平定了河北,並由此在河北獲得了極高的威望。這一手,比先前純粹的殘酷鎮壓要強多了!
除此之外,李建成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很能得人心。當李淵帶著李世民在太原為起兵作準備時,李建成就帶著李元吉和李智雲在河東結交豪傑,為起兵拉人脈。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有不少部將在見到李建成的人頭後仍肯為之「死難」,而河北更是立刻大亂。這些情況都說明了李建成有「人傑之表」,能得「士民之心」。這當中,很可能還因為他的性格「仁厚」(擁有這種性格的人,通常不會傲慢辱人,反而多數能夠折節下士),這又可以從兩件事中看出。
第一件事,就是有回李世民去齊王府,李元吉執意要趁機除掉李世民,卻遭到李建成的極力勸阻,氣得李元吉大叫:「我這么做是為了誰呀?還不都是為了你!」
當然這件事有一大缺陷,就是李建成這時候不殺李世民也不一定就是因為不忍心,也有可能是因為沒有計劃好就倉促下手,父親李淵震怒之下,很可能會廢掉他和元吉,更立他子(反正李淵做了皇帝之後兒子越生越多,其中也不乏出色的)。後來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擊退其部將之後,就立即按計劃帶兵進入皇宮,脅迫李淵交出實際政權,這才保得大位不失。
而第二件事是一個旁證,就是玄武門之變過後,李世民抓住李建成的部下魏徵,厚顏無恥地罵道:「你丫的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感情?」魏徵冷冷答道:「倘若太子爺當初肯聽我的,你還能有今天?!」李世民聽了一愣,心想:這傢伙說得也有道理啊!看他也是一人才,河北還得靠他去安撫,留下自己用得了!這件事可以從側面證明,李建成為人比較厚道的傳言應是真的,魏徵顯然給他出了不少狠主意,雖然不一定就是致李世民於死地的,但肯定也不會讓李世民好過到哪兒去!但是李建成並未採納。而這也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李建成其實從未想過要對李世民下殺手!
不過李建成的仁厚程度當然也很有限的。李淵在太原起兵,他為了逃難,只帶上十六歲的元吉,扔下了十四歲的智雲,結果智雲被殺了。這當中具體發生過些什麼事,會不會是因為當時時間確實太緊迫來不及回邸招呼智雲了之類,我們今天當然是不知道了。但是給人的感覺,還是很有可能是因為智雲跟他不是一個媽生的。
而綜上所述,我們便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李建成雖然謀略平庸,但是性格仁厚,好謀能聽,能禮賢下士。這些優點,已足以讓他成為一位出色的皇帝了!
二、李元吉其人
李建成不是庸才早已被承認了,可是李元吉,很多人還是認為他是個不成器的。其實我認為,李元吉雖然比不上李世民和李建成,但起碼也是一個將才,因為他勇武過人,曾經上演「三英戰元吉」。他相貌不好,曾被敵將戲謔為「胡兒」;性格也不好,頑劣暴躁。李淵在關中經營事業,他卻在山西胡鬧,搞得太原根據地都丟了,狼狽逃到長安。李淵雖然極力維護下他,但相信私底下肯定也沒少挨罵,所以後來懂事多了。當二哥李世民在虎牢關激戰竇建德時,他便老老實實地和屈突通「坐克」王世充。而暴躁,則可見於他挑戰尉遲敬德那次,輸了就惱得動真格的,人家讓了又讓他卻還是不依不饒,結果還是輸了!
但李元吉的性格不好,應該說也不全是他的錯。他生下來就因為相貌問題爹不疼娘不愛(人家說「兒不嫌母醜」,這里母卻嫌兒丑)。這小孩子若是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往往就會故意淘氣以求引起父母注意,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頑劣的性格;加上又是一貴公子,在父母那兒憋的火難免就要往下人身上發泄,長期下來,暴躁的性格也就養成了。他在這方面跟李世民正好相反,李世民從小就是家裡的寵兒,尤其他娘喜歡得不得了,寫字都親自一筆一劃地教(難怪長大後書法那麼好),小元吉看見了不妒忌才怪。所以很可能這哥倆兒打小感情就不咋樣。而李建成作為大哥,年長元吉十四歲,性格又較仁厚。父母帶著世民在外做官,他負責打理家裡,肯定平時就比較照顧這個最可憐的四弟(平陽公主等女的不排行),所以元吉長大後極力幫大哥爭位就不奇怪了。玄武門之變中,李建成先被射死,李世民去追元吉,結果被樹枝掛下馬來,元吉沒有趁機逃跑,而是跑去殺李世民,誰知尉遲恭迅速追上,殺死了元吉。元吉為什麼不逃?顯然是想和李世民拼了,替李建成報仇!雖然這實在是意氣用事了,若他能逃出去,東宮和齊王府的兩千兵馬就不會散掉大半!天下就是他李元吉的了!而有的人想法復雜,認為李元吉幫助李建成是為了先搞定李世民再來對付李建成,聽了只覺頭暈。
三、李淵的態度
李淵作為父親,對於長子跟次子爭位是個什麼態度呢?李世民寫的史書上當然都是說父親一直想立自己只是自己高風亮節才沒答應。但史實顯然不是這樣。武德七年楊文干叛亂那次,李淵盛怒之下許諾李世民只要平定叛亂就立他做太子我還相信,其他的就不可信了。
楊文干叛亂的那次,李建成可說是倒霉到了極點,派人送盔甲給楊文干,大概也就是想和老朋友增進些關系。誰知送盔甲的那兩小子被李世民的人嚇唬加攛掇,去李淵那兒告他圖謀不軌!李淵驚怒之下,召李建成去見他。李建成倒磊磊落落地去了。李淵見了,先舒了口氣,派人去楊文干那兒再調查調查。不料楊文干突然就真的叛亂了!當時李世民與李建成的斗爭已逐漸顯山露水,李淵也清楚,但一時氣昏了頭,竟相信了李世民等人在一旁的煽惑。李建成百口莫辯,氣得要自殺,李淵把他關去蹲班房,然後又對李世民說:你去平叛,成功了就讓你做太子!李世民歡天喜地地去點兵,剛到寧州,楊文干已被部下殺死的消息就傳到京城了。原來楊文干要造反,他的部下並不想跟著瞎鬧,於是找個機會把他一刀殺了,叛亂自己就平息了。而這時候李淵也冷靜下來了,心想:對呀!這建成為什麼要叛亂啊?沒有理由啊!我要是偏向了世民他叛亂還說得過去,但我並沒有啊!這幾年我連戰功都不讓世民去立了,他犯得著冒天下之大不韙嗎?!越想越不對,再一查,便知李世民在當中的手腳。於是李建成被釋放,恢復太子之位,總算有驚無險。不過,他將李世民的人杜淹和李建成的人王硅(打不出來,不得已打個別字)等流放,各打五十大板,也算對得起李世民了。
而 除此之外,我認為李淵從未動過立李世民為儲的念頭。而史書上所記,除此之外還有兩次。一次是起兵之初,李淵許諾大事成了就立李世民,但這時候的李淵根本就沒有多看好李世民,畢竟還是未弱冠的少年,攻西河之戰和後來初定關中時出征洛陽,都是李建成為主帥,李世民做副手,可見這時候的李淵更看重二十七歲的李建成,根本不可能許這樣的願。而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後,要封爵了,史書上又稱李淵這時候要立李世民而李世民再次謙辭,這也是不可能的。李建成當時已是唐王世子,這時候做皇太子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且李世民在進軍關中的過程中,功勞並不比李建成大,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廢長立幼呢?而且,李淵的最終選擇,也是李建成,如果不是玄武門之變,九年後李建成必定順理成章地登基。關於這個有一件事可以證明,就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
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門之變前些天,突厥南下的消息傳來,李元吉趁機進言李淵,願領兵北拒突厥,但希望調用秦王府的秦叔寶等人,全是李世民的心腹。此舉若是成功,無異於折斷李世民的翅膀,李淵一代梟雄,豈會不知?而他居然同意了!
早在武德七年,李世民就率領李元吉等人,在五隴阪阻擊突厥。初時突厥勢大,李世民於是以一百騎親臨突厥陣前,指責其負約南侵,又挑撥頡利和突利之間的矛盾;隨後趁連天陰雨,算準突厥弓膠俱解,發揮不了作用,於是夜襲突厥大營,漂亮地攆走了突厥大軍。此戰中,李世民伐謀、伐交、伐兵,充分顯示了其超人般的膽識與智謀。(在他的百戰百勝中,這一仗在下是最佩服的,自嘆弗如,至少現在弗如)而武德九年這次,李淵為何不用李世民呢?而李世民又有沒有主動請戰呢?我認為李世民這次沒有請戰,因為自從平定劉黑闥的第一次起義後,李世民除了五隴阪之戰外,無論是統一江南,還是二平劉黑闥,都再沒有立功了。以李世民的作風,相信在這些大戰中,他也有主動請戰,但是李淵已經不派他去了,為什麼?就是不想讓他功勞太高,威脅太子的地位,以致造成內亂。所以李世民大概也早已失望了,便也沒有請戰。而這一次,李淵更是要翦除他的羽翼了!
這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了李淵的態度,他要的接班人不是次子李世民,而是長子李建成!
可是這樣一來,李世民也感到絕望了,秦王府人心惶惶,最後在李世民的帶領下破釜沉舟,冒險一搏,居然反敗為勝了!
有人認為,李淵在處理儲位之爭時遠不如曹操。曹操在立曹丕為魏王太子後,立即就果斷地抑制曹植的勢力,殺了楊修等人,翦除了曹植的羽翼,以避免將來出現內亂。而李淵則沒有採取這類措施,結果導致兒子們自相殘殺的悲劇發生。但是,我們要注意到,李淵跟曹操的情況大不一樣。李建成在李淵建立唐朝後即被立為太子,順便又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李世民這時應當還沒有爭位的野心,也就談不上抑制,更何況當時還要靠他出力去打天下呢!只是後來他的功勞越來越大,威望越來越高,手下的文臣武將越來越多(搞不好真如李淵所說是被那些讀書人教唆壞了的),野心就上去了。洛陽、虎牢一戰,奠定了大唐統一天下的基礎,然而李世民也從此「恃有大勛,不服屈居人下」了。(正史上還說李世民當時和房玄齡去找個道士算命,道士說他有皇帝命,自己就把當時的野心寫出來了。)而到李淵也發現李世民的野心之後,他也確實不忍心一下子把這個功高蓋世的兒子的翅膀折斷,讓他鬱郁不得志一輩子。只是在武德後期,幾乎不再讓他立功罷了。但到後來李淵下定決心採取措施之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這個兒子立馬就造反了,而且成功了!坦白地說,就算李淵狠下心早幾年下手,以李世民的性格,恐怕也會造反的。沒辦法,掌握一定實權和極為主動的性格,李世民都跟曹子建不一樣啊!、
四、辨惑
在李世民命令親信房玄齡主編的史書中,有兩件指稱李建成想要他命的事,很多人認為是假的,我也認為是假的。
第一件事,就是李建成在校場替李世民挑了匹烈馬,想讓李世民被那馬摔死。結果那馬連蹶三下,李世民都及時跳離馬背,毫發無傷,說:「生死自有天命!」李建成於是抓住這條小辮子,跑去跟李淵講李世民有野心,自稱有「天命」。結果害得李世民被老爸臭罵了一頓。這件事顯然是假的,李建成有心要殺李世民的話怎會在一匹馬上試手氣?而且李世民一蹶就該換馬了,還三蹶干嗎?故意表演?更何況李淵當時也在一邊看,見這馬老蹶,主動就會要李世民換馬了,以他那極度護崽的性格,難道還捨得寶貝兒子摔死?
第二件事,就是玄武門之變前兩天,李世民去李建成家裡飲宴,結果酒里被李建成下了毒,回家後狂吐血,險些沒命。有的人認為這便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哼!那可真是著了李世民的道了!試想:李建成當時和李世民的矛盾已經激烈到那種程度,怎麼可能李世民還去太子府喝酒?!而李建成要毒死李世民,肯定是用劇毒了。試問古代名毒鶴頂紅、砒霜等等,有哪樣不是一丁點兒就要人命的?怎會吐吐血就完了?而且兩天後李世民就能在玄武門彎弓躍馬了,恢復得這么快啊?!而且箭射得超准,頭腦也超冷靜。李元吉先給了他三箭他不意氣用事先還手報仇,而是頭一箭就先將首要目標李建成射死。
而且最重要的是,李淵在當時的態度也很明確了,就是支持太子,與李元吉心照不宣地折斷李世民的翅膀就是證明,那麼他還用得著下什麼毒手?武德七年有點威脅時都不下手,這次反而下手了?笑話!
其實,李世民在史書上這么寫的原因,無非就是想告訴他人,他是迫不得已才發動政變的。他要是不這么做就沒命了。但實際上,如我們前面所說,他是不會有性命之虞的。他若是失敗了,不過是像曹植那樣,郁悶一輩子不得志而已。可是他下手有多狠?建成與元吉當時各有五個兒子,全殺光了!元吉當時才二十四歲,最小的兒子恐怕還沒斷奶呢!而且,李世民去滅兄弟的門的時候,看上了李元吉的王妃楊氏,於是順手牽羊娶了她做小老婆,後來替他生了最小的兒子叫曹王李明。也不知道他殺了兄弟又跟兄弟的老婆睡還生下一孩子,究竟睡得著不?!心理素質真是好極了!
有人說,這是斬草除根,李世民這么做無可厚非的。我則認為,李世民根本就不需要殺這么多人!只要把兄弟的家人和後代好好安頓,你哪怕軟禁起來都行,他們哪兒還造得起來反呢?非得下此毒手?雍正帝也逼死不少兄弟,但都沒有下這樣的毒手,兄弟的後代們也沒見有造反的。這李世民造反,心裡大約也很怕,所以殺紅了眼,殺完兄弟親人又要大殺兄弟部下,幸虧尉遲恭及時勸止住了,否則還不知道會多死多少人呢!如此傷天害理,也難怪他不長命了!他的兒子也都不長命,而且絕大多數死於非命,真正善終的僅有李治和李福兩人,也許真的是天道好還吧!而像玄武門之變這種針對親族及親族部下的迫害,只有八百年後的朱棣超過了其殘酷的程度。(李世民主要害親人害得厲害,朱棣則是害親人部下害得變態。)
五、政變結局
正史上記載,在玄武門激戰後,李世民立即讓尉遲恭等帶兵進宮,當時李淵還在後花園休閑。尉遲恭告訴他,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已誅滅了他們,現在請陛下把大權都交給秦王掌管。李淵聽了只是大驚了一下,然後就說:「善,吾之夙願!」慷慨地就把政權交了出來。這時李世民見最尷尬的場面已過,便出來與父親相擁而泣,父子情深。
好個冷血的父親呢!
譬如你是一位父親,你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與其他兩個兒子素來不和,平時一見面就吵架,吵厲害了還打架,有一天打架也打厲害了其中一個兒子便到廚房操了菜刀砍死了另外兩個兒子。如果你是父親,聽到這個消息,你會這么平靜?你不會先悲痛萬分,繼而狠狠地給那個不肖子幾個耳光?!
更好笑的是,竟有人千方百計地為李淵這么平靜找合理性,說什麼他一早預見到了遲早會有這種事發生,所以先已有了心理准備,到那天才會這么平靜。哇靠!就算真能預見到有一天可能發生這種事,你那時候就能不悲痛了?更何況李淵哪有預見到?他才折斷李世民的翅膀,就是為了防止這種事的發生,結果還是發生了,他能不哀痛嗎?
所以我們可以肯定,李世民等人當時肯定對李淵進行了脅迫。雖然這種事不會讓李世民來做,而還是會讓尉遲敬德等先搞定了他再出場,但是李淵絕對不會如此平靜如此慷慨!而且我認為,李淵當時若是強硬地不答應,已殺紅了眼的李世民很有可能會一不做二不休的!
而兩個月後,也許是怕夜長夢多,已是皇太子的李世民又迫使李淵傳位於他。我認為到此時,玄武門之變才能算真正結束。而他剛剛即位,得到唐朝發生內亂的消息的突厥大軍已兵臨長安,列陣於渭水,而這一次,李世民又表現極為出色,當然在這里就不用多說了。
李淵一直活到貞觀九年,他見到了李世民的「貞觀之治」,「胡越一家」,以及李世民成為「天可汗」的殊榮。但是,父子倆的感情卻早已無法修復了。李淵做了太上皇後,不但生活水平降低,而且人身自由也不大,很可能是一種半軟禁狀態。因為李世民去避暑,不帶李淵去,李淵就沒去成。有人向李世民進諫,提醒他應該帶上父親,但李世民卻沒有採納。
六、結語
唐太宗李世民,出身皇親,生逢其時;少年早成,神武天縱;貞觀之治,威加胡越;雄才大略,千年難遇。雖然在貞觀末期他也開始驕奢黷武,尤其兩次親征高麗,不但搞得有些地方農民們不堪重負發動起義,而且使得有些後人對他的軍事才能大扣印象分,但總的來說,貞觀之治對於後來的唐朝達到「開元盛世」仍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世民這人,出身好,才能好,性格也是做大事的那種,可是偏偏不是媽媽的頭一胎,而那頭一胎偏偏也是能幹人,他要做皇帝,人生里就不得不加上一筆濃重的污點了!而他身上最大最嚴重的一個缺點,就是篡改歷史。以前的史書,盡管「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盡管對帝王們吹牛的諸種奇談怪論盲目地採納,但總算基本尊重史實,就算他不提,他「避諱」,但他至少不會亂改啊!可到李世民這兒,就開始「寫小說」了。整個李唐王朝的建立與統一,全是他一個人的功勞,他爹李淵怎麼樣?是因為喝醉了被李世民和劉文靜等設「仙人跳」,糊里糊塗地睡了表弟楊廣的兩個小老婆,這才被迫起兵的。而在這之前,也都是李世民在暗中准備起兵,李淵則是一聽到李世民進言起兵就火大,不是要綁就是要殺的。李世民這么「編」,一方面固然是要替他爹塑造一個忠臣的形象,是萬不得已才起兵反隋的,另一方面則是替自己貼金,咱李家有今天都是咱的功勞,咱不繼承這皇位誰還有資格?別說,這么改還真能蒙倒不少讀死書的,範文瀾的《中國通史》里,就寫李淵只是一個酒色草包,得天下純粹是因為生了個叫李世民的兒子。
如果沒有李世民,李靖可能早就被李淵殺了,唐朝也可能沒有那麼快平定關中,掃平北方。但是我們來看當時的天下群雄:李密,有一定的智謀卻缺乏魄力;薛舉父子,都有勇也有點謀,可惜素來不得人心;劉武周,則還不如他手下大將宋金剛呢!至於王世充,是有軍事沒政治;竇建德,則是有政治沒軍事;而劉黑闥,軍事不如王世充,政治不如竇建德。至於江南那兩位,更是大庸才不用提了(而且當時的江南生產力也北方相差太遠,所以總是北方統一南方)。而這些人當中,有哪一位比得上李淵和李建成的?沒有!另外宗室李孝恭和李道宗等也是很不錯的帥才。所以其實沒有李世民,唐朝一樣可以統一天下,只是時間晚一點罷了,七年不行,十年二十年還不行么?!
⑥ 玄武門之變發生在什麼時候,對唐朝的歷史有什麼影響
公元六百一十七年,轟轟烈烈的隋末大起義愈演愈烈,隋煬帝的表兄,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向關中進軍。十一月,李世民帶兵攻入長安,李淵擁立留守長安的代王楊侑為帝,自己成為了“大丞相”,加九錫,封唐王。
次年五月,見隋王朝大勢已去,李淵逼迫楊侑退位,定國號為“唐”,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李唐王朝”建立了。
公元七百零五年,武則天病重,在一些支持李氏的大臣的操作下,“神龍政變”發生了,武則天身邊的近臣被誅殺,唐中宗李顯復辟,武則天退位。
公元七百一十年,唐中宗李顯被皇後韋氏毒殺,同年六月,相王李旦在兒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的支持下,發動“唐隆政變”,殺害韋皇後、唐殤帝,李旦登基即位……
⑦ 唐朝的"玄武門"有多重要
玄武門在地理位置和戰略意義上看,是宮城乃至整座長安城最為關鍵的一道門回戶。玄答武門修建在龍首原上,地勢較高,可以清楚地俯視整座宮城。登上城樓,城內任何一處調兵遣將的動向一覽無余。
從歷史地理學角度深入分析「玄武門之變」。首先太極宮北邊的玄武門是皇宮與外界聯系的咽喉要地,是維系宮城安全的重要門戶。其次,太極宮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初唐時期政治活動的中心,因此玄武門的得失事關宮城和皇帝的安危。為確保宮城的安全,玄武門城門建造得非常結實、沉重,不會輕易被打開,攻打城門若沒有內應則很難成功。再次,玄武門是禁軍宿衛的重地,因此,駐守玄武門的禁軍也成為發動政變者爭取的對象。
⑧ 玄武門之變的歷史史實
經過
編輯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一說為長孫無忌、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 [94-95]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此時,高祖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准備查驗這件事情了。 [96]
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了變化,立即掉轉馬頭,准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 [97] 李世民跟在後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卻搭弓射向李建成,將他射死了。 [98] 尉遲恭帶領騎兵七十人相繼趕到,他身邊的將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馬來。可就在此時,李世民的坐騎受到了驚嚇,帶著李世民奔入玄武門旁邊的樹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樹枝掛住,從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時爬不起來。 [99-100] 李元吉迅速趕到,奪過弓來,准備勒死李世民,就在這時尉遲恭躍馬奔來大聲喝住了他。李元吉知道不是對手,趕緊放開李世民,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尋求父皇庇護,但尉遲恭快馬追上他,放箭將他射死了。 [101-102]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得知建成身死,嘆息道:「難道能夠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禍難嗎!」[103] 於是,他與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急馳趕到玄武門,准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張公謹臂力過人,他獨自關閉了大門,擋住馮立等人,馮立等人無法進入。 [104] 雲麾將軍敬君弘掌管著宿衛軍,駐扎在玄武門。他挺身而起,准備出戰,與他親近的人阻止他說:「事情未見分曉,姑且慢慢觀察事態的發展變化,等到兵力匯集起來,結成陣列再出戰,也為時不晚。」 [105] 敬君弘不聽從,便與中郎將呂世衡大聲呼喊著向敵陣沖去,結果全部戰死。把守玄武門的士兵與薛萬徹等人奮力交戰,持續了很長時間,薛萬徹擂鼓吶喊,准備進攻秦王府,將士們大為恐懼。此時,尉遲恭提著建成和元吉的首級給薛萬徹等人看,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頓失戰心,迅速潰散,薛萬徹與騎兵數十人則逃入終南山中。馮立殺死敬君弘後,對部下說:「這也可以略微報答太子殿下了。」於是,他丟掉兵器,落荒而逃。 至此,政變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106]
⑨ 玄武門之變的真實歷史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埋下伏兵。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細,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此時,高祖已經將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裴矩等人召集前來,准備查驗這件事情了。
李建成、李元吉來到臨湖殿,察覺到了變化,立即掉轉馬頭,准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李世民跟在後面呼喚他們,李元吉心虛,先張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於心急,一連兩三次都沒有將弓拉滿,箭沒有射中。李世民卻搭弓射向李建成,將他射死了。
太子李建成的部下、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得知建成身死,嘆息道:「難道能夠在太子生前蒙受恩惠而太子一死便逃避禍難嗎!」於是,他與副護軍薛萬徹、屈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兵馬兩千人,急馳趕到玄武門,准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
張公謹臂力過人,他獨自關閉了大門,擋住馮立等人,馮立等人無法進入。雲麾將軍敬君弘掌管著宿衛軍,駐扎在玄武門。他挺身而起,准備出戰,與他親近的人阻止他說:「事情未見分曉,姑且慢慢觀察事態的發展變化,等到兵力匯集起來,結成陣列再出戰,也為時不晚。」
敬君弘不聽從,便與中郎將呂世衡大聲呼喊著向敵陣沖去,結果全部戰死。把守玄武門的士兵與薛萬徹等人奮力交戰,持續了很長時間,薛萬徹擂鼓吶喊,准備進攻秦王府,將士們大為恐懼。
此時,尉遲恭提著建成和元吉的首級給薛萬徹等人看,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頓失戰心,迅速潰散,薛萬徹與騎兵數十人則逃入終南山中。
馮立殺死敬君弘後,對部下說:「這也可以略微報答太子殿下了。」於是,他丟掉兵器,落荒而逃。 至此,政變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斗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據傳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⑩ 南京玄武門的由來有何歷史典故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兩江總督端方籌辦南洋勸業會,為了增加游覽景點,方專便屬游覽玄武湖,決定新辟城門通向玄武湖,並將玄武湖辟為「五洲公園」對外開放,後由繼任總督張人駿負責,因張人駿籍貫河北豐潤,故命名為「豐潤門」。
豐潤門的開辟,是玄武湖的一大轉折點,標志著玄武湖正式成為近代歷史意義上的公園。1928年 ,國民政府嚴肅門風,豐潤門更名為玄武門,辟時為單孔券門。
南京明城牆的營造一改以往都城牆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礎上,根據南京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鍾山為依託;北有後湖為屏障。
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其中京城城牆蜿蜒盤桓35.3公里,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並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公里,為世界歷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