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華表的歷史
華表又名恆表、表術,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於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隨著歷史的變遷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徵皇權的雲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志。還有人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恆星,可觀測恆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築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一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築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每每成為宮殿、壇廟寢陵等重要建築物的標志。後世華表多經雕飾美化,表柱有圓形。八角形,雕有蟋龍雲紋,柱頭有雲板,校頂置承露盤,華表的實用價值逐漸喪失而成為一項藝術性很強的裝飾品。華表在我國由來已久,不論它的原型究竟是什麼,但是它發展到今天的形狀,是隨著歷史的變遷,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我們今天看到精緻壯觀的華表,是我們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結晶。
② 華表有著怎樣的歷史
華表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歷史,最早是在堯舜時代,但那時的華表是「以橫木交柱回頭,狀若花,形似桔槔」(《古答今注•問答釋義》),叫「誹謗木」。據《淮南子•主術訓》上說舜在各交通要道設立誹謗木,讓人民書其善否於木上,以錶王者「納諫」。由於此木立於街道口,因此也成了一個標志物。隨著歷史的發展,路標作用也就更大。秦始皇廢除誹謗木,統治者變得獨裁專制起來。漢代恢復,但已不是用來納諫,而是叫「桓表」,「舊亭傳於四角面百步,築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柱出,高丈余,貫柱四齣」。後來「桓表」改名「華表」,則純屬標志性了。漢以後,作為宮殿、橋梁、陵墓等的飾物,當然也是一種等級的表示。天安門(當時叫承天門)前後兩面的兩對華表是明永樂年間所立的。
③ 古代的華表的定義是什麼
華表是我國古時宮殿、宗廟、亭榭、墳墓等建築前面的一種柱形標志回,原為木製高柱,其頂答端用橫木交叉成十字,似花朵狀,起特殊標志作用,因此稱為「華表」。
華表是我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為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已出現了。
華表在我國由來已久,隨著歷史的變遷,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其精緻壯觀外形以及深刻寓意,是我們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結晶,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標志符號之一。
④ 華表的來歷
由原始社會在交通要道設立的木柱演化而來。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於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4)華表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天安門前的一對華表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後的一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犼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遊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
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⑤ 為什麼叫華表,有什麼歷史
華表是來一種中華民族源傳統建築形式,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底座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
天安門前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每根華表由須彌座柱礎、柱身和承露盤組成,通高為9.57米,其直徑為98厘米,重約2萬多公斤。柱頂上承露盤上雕刻有一個蹲著的神獸,栩栩如生,這神獸名'犼',性好守望門戶。
(5)華表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晉· 崔豹《占今注·問答解義》:「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之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 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錶王者納涑也。亦以表識衢路也。秦乃除之,漢始復修焉。今西京謂之交午木。」
古代立於宮殿或陵墓前的石柱。柱身往往刻有花紋,北魏·楊衍之《洛陽伽藍記·龍華寺》:「宣陽門外叫四里,至洛水上,作浮橋,所謂永橋也...南北兩序有華表,舉高二十丈,華表上作風凰似欲沖天勢。」
⑥ 天安門前的華表的來歷和意義是什麼
華表的來歷,據來《史記.五帝紀》自公公元前2255年,舜帝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信。」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聽納群眾意見的專職官員。
另據《綱鑒易知錄》卷一:舜帝「丁亥二載,求賢才,納諫。立誹謗木。帝廣視聽,求賢才以自輔。欲納諫,以聞其失。立誹謗之木,使天下得攻其過。置敢諫鼓,使天下得盡其言。」
這里看出兩點,1,誹謗木為舜帝時設置。但也有文獻記載為堯時設置,如前漢書文帝紀中有記。2,誹謗木設置為了聽納下言。據史料記當時小聲提意見為誹,大聲提意見稱謗,而舜帝不管你小聲議論還是大聲提意見都要有指定地點,故立木為地,即誹謗木。且有專人聽取,即納言官。
改稱華表柱的歷史記載是南朝齊高帝簫道成時期。據《二十五史.南史》記載,齊高帝(蕭道成)在即位前,便在其故有之地武進彭山崗立「誹謗木",名曰"華表柱"。這是正史上首次專門而又明確的記載。……
⑦ 華表的含義
華表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屬於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7)華表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相傳堯時立木牌於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大柱。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雲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
可見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志。北京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
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物,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又有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⑧ 華表的起源和用途是什麼
華表在天安門前、明十三陵以及盧溝橋等處都可以看到,尤其是天安門前的那對高大的華表,用漢白玉雕刻而成,古樸精美,高大挺拔,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象徵的一部分。但華表的起源和用途,至今還眾說不一。
一般認為,華表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樹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另一種觀點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現在天安門廣場的華表上蹲著一頭怪獸,非獅非狗,名為「望天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喜好觀望,讓它望著宮外,是讓它眺望遠游的皇帝早日歸來,整理朝綱。而遠古的人們都將本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在華表上,頂禮膜拜。後來隨著圖騰崇拜時代的結束,華表柱頂的圖騰也就逐漸演化為「望天吼」類的吉祥動物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華表在上古名為「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樁,為人們出謀劃策提意見提供方便,後來演化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志。還有意見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樂器演變而來的,這種樂器名為木鐸。先秦時,代天子徵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奔走於全國各地,敲擊木鐸引人注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詢意見,而是將木鐸放大,樹立於王宮之前,提醒人們勸諫,逐漸演變成了華表。也有人將華表認定為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恆星,以觀測恆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築施工期長,立表必須長久保存,就改立木柱為石柱。施工完成後,石表就保存下來了,逐漸演化為一種標志性建築,由實用性的儀器,變為裝飾性的華表。盡管上述說法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華表凝聚著中華祖先的智慧。
⑨ 華表的來歷
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物,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華表既有道路標志的作用回,又有答過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出現了。
那時,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後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後來統稱為「桓木」,因為古代的「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慢慢讀成了「華表」。
在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寫意見,因此它又叫「謗木」或「誹謗木」。「誹謗」一詞在古代是議論是非的意思,就是現代的提意見,所以它又具有現代「意見箱」的作用。
據史書上記載,堯時的誹謗木以橫木交於柱頭,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門前的華表仍然保持了堯時誹謗木的基本形狀。
不過,天安門前的這對華表上都有一個蹲獸,頭向宮外;天安門後的那對華表,蹲獸的頭則朝向宮內,傳說,這蹲獸名叫犼,性好望,犼頭向內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宮內吃喝玩樂,希望他經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頭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戀遊山玩水,快回到皇宮來處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歸」。
⑩ 天安門前的華表有什麼歷史意義
明永樂年間建造「承天門」(即今天安門)時建立的兩對華表,巧妙點綴了整個精美的故宮建築群,增強了古老建築藝術的整體感。如今天安門內外的兩對華表,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的,是以巨大高聳的圓柱為主體,通身塑有纏柱雲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雲板,好似行雲插入雲際。頂端承露盤上的蹲獸,栩栩如生。
「華表」究竟是什麼東西呢?說起來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
遠在中國文字還未健全的時候,華表的前身就已經出現了。
相傳在原始社會的堯舜時代,就有了類似的標志。堯曾把刮
去皮一根的大木柱立在自己住處的外面,讓人們在木柱上刻
寫意見,指責他的過失,讓他引以為鑒,因此該木柱又叫「
誹謗木」,其作用類似今天的「意見箱」。後來在大路口上
也設了誹謗木,並在木柱上端加一橫木,作為指明路站、識
別道路的標志,因此又叫「華表木」或「恆表」。隨著原始
社會的瓦解,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的解立,廣大人民群眾議
論政治是非的權利被剝奪了,「誹謗木」上不能再刻寫「意
見」了,而被刻上雲龍紋,既當作宮殿前面的裝飾物,更作
為皇權的象徵。
天安門前的一對華表的頂上,都有一個石頭蹲獸,頭向
宮外;天安門後面還有一對華表,上面的蹲獸是頭朝宮內。
據說這種石獸名叫「孔」,性好望。孔頭向內的,名叫「望
君山」,是希望皇帝不要深居宮廷,沉湎於紙醉金迷的生活,
而要經常出來看看自己的臣民;孔頭向外的,名叫「望帝歸
」,是希望皇帝外出巡視完畢就馬上回宮,不要耽戀山水,
快些回來治理朝政。當然,這只是古人對君王的一種虛幻的
期望,另一方面,又是封建統治者欺騙、收買人心的伎倆。
總之,華表是我國特有的古代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民
族悠久的歷史產物,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產生,也是隨著朝
代的更替,逐漸改變著它的歷史作用。今天,它已經成為中
華民族的標志之一,巍然屹立在天安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