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盞的前世今生,有著怎樣跌宕起伏的命運
建盞是宋朝時期為了更加精緻的品茶而產生的一種飲茶器具,建盞的存在也表明了我國的茶文化發展到高峰。但是後來宋朝滅亡元朝建立,已經不流行鬥茶的活動了。所以建盞逐漸走向沒落。在那之後我國的建盞製作技術就已經失傳了800多年,後來在現代科技的不斷模擬下而逐漸恢復。所以建盞經歷了跌宕起伏的一生,讓人唏噓不已。
三、建盞的沒落隨著宋朝的滅亡,流行的鬥茶活動也逐漸走向衰落。所以因鬥茶而誕生的建盞也走向了沒落。而且宋朝的飲茶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用蒸餾水泡茶的方法,而且茶盞的顏色基本是白色和青色。而且宋朝的時候茶器比較質朴,不符合元朝皇室追求奢華,色彩豐富的審美。眾多因素的作用下,建盞最終消失。
⑵ 建盞為何叫「盞」,不叫「碗
中國人好茶,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炎帝嘗百草」,而「茶能解之」更體現出茶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伴隨著茶而生的,就是各大的茶皿器具,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茶文化一直伴隨而行,茶具因此也形成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茶具在歷代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都會有所差異,其中以近年來重新興起的「建盞」為例,曾經也是宋朝時期稱霸一時,為帝王所代言的流行茶具。
然而,「建盞」中的「盞」,究竟有啥含義?「盞」所表示的,又是什麼樣的茶皿?
事實上,茶與酒在中國的社會文化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遙遠的古代,茶並沒有占據主流位置時,喝茶所使用的器皿往往與酒皿、食物器皿混為使用。
自進入秦漢之後,茶的地位越發提高,才逐漸所形成自己的器皿。
在宋朝之前,古人把盛茶的器皿稱之為「碗」、「甌」,
正如著名詩人王維《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的「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
其中以白居易的《想東游五十韻》、《想東游五十韻》、《山路偶興》、《招韜光禪師》等著名的詩作最為盛名,更有是茶如命的說法。
由於宋朝以前的煮茶技以煎茶為主,講求的是茶湯的色澤與變化,為此茶皿具有碗口口徑大、矮小的特點,喝茶如喝酒,一樣具有大碗豪飲之風,也與早期民風開放、社會包容性廣等軟性因素有關。
然而,當發展到宋朝時期,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時代背景之下,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從粗獷慢慢地轉變為內斂、沉穩、儒雅、精緻,而鬥茶風氣盛行,讓傳統的低矮茶碗無法滿足鬥茶愛好者的需求。
以蘇東坡《送南屏謙師》的「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瓮鵝兒酒」為例,更出現了「茶碗」轉變為「茶盞」一說。更以建陽生產的建盞為主流茶盞。
茶之清澈見底,白沫消散,想要更好地體味到鬥茶之樂趣,自然需要尋找更為合適的釉面來襯托。
復雜的紋路,絢麗的色彩,多變的紋理,都為建盞謀得一席之位,甚至為了追求更高深的茶理,在佛教盛行之下,建盞千變萬化,無法實現究極的完美的自然缺陷,也成為部分文理哲學家門探索的一大道具。
為此,把建盞與佛理相互串聯起來理解,也未嘗不可。
當然,受到當時的理學思想的影響,建盞更注重秀麗之感。區別於唐朝時期的豪放與張揚,茶碗更顯大氣與豪邁之情,建盞更多突顯的是宋朝的收斂與節制的社會風氣。
到了明朝時期,茶皿已經逐步更換為「茶杯」,它的杯口更小,整體造型更加精緻,小巧玲瓏,袖珍的設計,與當時的閉關鎖國、封閉的社會風氣相互映射。
從茶碗到建盞到茶杯,看著茶皿的變遷,也似乎從中看到了一個個時代在不斷低更替。
直到今天,講究多元化的社會風潮中,我們既能夠享受到唐人的豪邁與不羈,宋人的儒雅而內斂,明清人的精緻和細致,你又更加欣賞哪一個朝代的茶皿呢?
(版權歸盞事福建公眾號所有,圖片源於fjbzj520)
⑶ 宋代建盞的歷史有多長為何是在晚唐誕生的呢原因是什麼
宋代建盞產自建寧府甌寧縣建窯,是宋朝皇室專用的飲茶用具,建盞誕生於晚唐時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唐末飲茶方式的改變。建盞的色澤較深,通常為黑色,同時釉質堅硬。在燒制的過程中,又能因為釉土中的金屬元素變化而形成花紋,根據這些花紋不同,建盞可以分為兔毫、油滴、曜變,這突破了黑瓷單調死板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們的審美情緒。
同時,建盞在上方口處還有一道分水線,這正是為了滿足鬥茶時打散茶末的需求,當時宋代對鬥茶技藝的評判,常以湯花是否咬住分水線為標准,由此可見,建盞是為宋代鬥茶量身配製的茶具。
⑷ 什麼才是真正意義的建盞
建盞是真正考驗土與火的結合的陶瓷藝術品。建盞的燒制工藝是瓷器中最難的,回也是成品率最答低的。苛刻的條件使得一點細小的因素就能夭折一隻建盞,從宋代如山的建盞中也挑不出幾件好的作品來就能看出。同時,建盞的原料只有建窯的所在地建陽附近有,粘土越來越少,也是造成建盞成本高的原因。
⑸ 夫物盞集:為什麼說建盞是宋代茶文化的產物
提起建盞,不能離開了宋代茶文化。建盞的產生與宋代茶文化的發展是依託在一起的,相輔相成,可以說是茶文化成就了建盞,建盞傳播弘揚了茶文化。
04
那麼鬥茶活動的評判勝負標准也就對所有的茶器有所要求了:
1茶盞的造型需要便於查看茶湯和湯花色澤
2要使茶湯長時間保溫,久熱難冷。
3最好能與茶湯和湯花的顏色有強烈反差,容易襯托出茶湯和湯花的顏色以決勝負。
而建盞完全能夠符合以上三點要求,所以建盞自然而然就成了鬥茶利器,宋代第一茶器啦。
為什麼說建盞是宋代茶文化的產物
⑹ 建窯是中國南方的宋代名窯,它出產的瓷器有何特色呢
該窯以生產黑陶聞名。建堯生產的黑陶是宋代著名的陶器之一,黑釉光亮且上漆,窯是宋代五個著名窯的冠冕。在唐朝,它被燒制而成,並在宋朝末期沿用,特別是沿用至南宋末期。
3.陶器的特色——黒釉
釉料是黑色且潮濕的,在釉料的內部和外部進行塗覆,底部暴露在外,釉料流掛下來並變稠,有些凝結成水滴。釉料為棕黃色,銀灰色和棕藍色。該釉由於其英俊而下垂而看起來像兔子,因此被稱為「 兔毫盞」,而窯陶釉也被稱為「金蜻蜓」,「錦衣」,「藍蜻蜓」。 「藍色盞」更有價值。在高倍放大鏡下,可以看到釉面小而薄,還有金星,銀星和紅星點綴著雪花。以及緩慢流動的兔子,像高原的土丘,厚,深,彎曲,形狀不規則,厚而輕,就顯示出了它們自然的美。在陽光下,黑釉的表面閃著金紅色斑點,金紅色斑點跳入水中,特別的漂亮。
⑺ 中國建盞創造了哪些奇跡
建窯建盞,是天工與人巧的結合,是宋人審美與飲茶趣味的集中表現。隨著時代的變遷,建盞的輝煌沉睡了幾百年。但它創下的奇跡,並不會被歲月消磨,反而隨著時間流逝,更具傳奇色彩。
第一奇:宋代第一茶器,一國之君為其背書
建盞在宋代的風靡,可以說到了文人雅客人手一隻的程度,自上而下,每個階級都對建盞激賞有加。蘇軾、歐陽修、陸游等兩宋文豪名士,都在飲茶的詩文中,留下了歌頌建盞的詩句,記錄他們以茶、以盞會友的事跡。
大學士蔡襄在《茶錄》中,第一次給建盞做了極為廣泛的宣傳。甚至連一國之君宋徽宗,都在《大觀茶論》里對建盞推崇有加。皇帝的背書,對於一隻小小的茶碗,可以說是最高規格的待遇,舉世罕見。
第二奇:世界上最長的龍窯
宋代建窯遺址,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遺址堆積散布於水吉鎮池中村、後井村周圍的蘆花坪、大路後門、源頭坑、牛皮??、營長??(又名社長埂)、庵尾山(又名廟尾山)等處山坡上,范圍達12萬平方米。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大路後門的最長龍窯
第三奇:以盞制霸的建窯
而建窯鼎盛時期的大型龍窯,如此大規模的匣缽裝燒,燒制的器型居然絕大部分都是茶盞!光靠茶盞,就能夠養活這么大規模的燒造,而且還是在柴燒成品率極低的情況下,可見宋代精品建盞的奢侈與市場之大。
從青瓷改燒黑瓷,並且成為幾乎專門燒黑瓷茶盞的窯口,這一現象在同時代其他窯口是難以見到的。
第四奇:每隻建盞都是獨一無二的
同樣的釉料,同樣的胎,進窯之後因為溫度、氣氛等因素的微妙差距,出窯後會形成截然不同的釉色。兔毫、油滴就有各種形態,烏金釉也常有隱約的結晶出現,其他雜色釉更是數不勝數。
而且因為建盞施釉厚,在高溫下受熱與重力影響流動,每隻盞的流釉情況也不一樣。所以宋代建盞和繼承宋代燒法的正宗現代建盞,每隻都是獨一無二的!連工匠自己都不能預料,究竟上天會賦予自己的作品怎樣的外觀。
第五奇:黑釉之風席捲大宋建盞獨拔頭籌
建盞在宋代風靡全國,令其他地方的窯口也紛紛仿燒黑釉盞,甚至極力靠近兔毫紋、束口器型。宋代的窯口考古結果標明,約有1/3左右的窯口都有燒黑釉盞,光是福建地區就有二十多個縣市在仿燒建盞。
然而即使這么多窯口都在仿燒建盞,宋徽宗還是要從1200公里外的建窯,定製御用黑釉茶碗。建盞在黑釉瓷中的巔峰地位,一直無人能撼動。
第六奇:中國的瓷器日本的國寶
日本國寶,不是一個泛指,而是特指日本文化廳根據《文化遺產保護法》規范認定的、具備極高歷史或藝術價值的文物,是日本政府對文物的最高分級。
日本官方認定的國寶級文物中,瓷器只有14件,有8件是中國瓷器,8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盞,含3件曜變盞,1件油滴盞。
這些國寶級建盞,都是宋代流傳到日本,之後被當權者、貴族、僧侶悉心保存,傳承至今的。日方把古時中國流入日本的舶來品稱為「唐物」。
從數量上看,光是建窯一個窯口的瓷器,就佔了日本國寶瓷器的28.5%,更是佔了日本國寶瓷器中「唐物」的半壁江山。可見宋代的「中國製造」,在外國看來,是質量的保證,是珍寶的代名詞。和現在的「Made in China」境況截然相反;而建盞,則是「唐物天目」中的佼佼者。
第七奇:陶瓷史未解之謎曜變盞
曜變盞的釉色表現,無法以言語道盡,在光照之下,更是有驚人的玄妙輝彩。它不僅是建盞中最為罕有的珍奇釉色,也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奇跡。
?日本大德寺龍光院藏曜變建盞,已經不對外公開
⑻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的城市是福建什麼地方
福建南平。
「建窯」為中國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建窯建盞是中國古代黑釉瓷的傑出代表。 擁有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的城市是福建南平。
建窯建盞燒制技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傳統手工技藝,特指福建南平窯黑釉茶盞燒制技藝,要經過選瓷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工序。由於歷史的變遷,建盞燒制技術失傳已八百多年,上世紀70年代末,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福建輕工業研究所、建陽瓷廠等多方機構的協作下,成功燒制出仿宋建盞。
建窯建盞是我國古代黑釉瓷的巔峰之作,對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它對認識我國悠久的歷史文明,促進我國對外交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建盞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為圈足且圈足較淺,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稱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數為實足(主要為小圓碗類)。造型古樸渾厚,手感普遍較沉。建盞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每類分大、中、小型;小圓碗歸入小型斂口碗類。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圓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較淺,腹下內收。淺圈足。形如漏斗狀,俗稱「斗笠碗」。
建窯」為中國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建窯建盞,是中國古代黑釉瓷的傑出代表。宋時的建窯建盞,是皇室御用的飲茶鬥茶珍稀茶器。在歷史上,建窯以黑釉瓷器著稱。釉色因燒成技術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釉色效果,歸納起來,可劃分為黑色釉、兔毫釉、鷓鴣斑釉、毫變釉和雜色釉五種類型。
⑼ 建盞是什麼為什麼一個小黑碗有如此魅力
盞是器皿的一種,上口較大,中腹較深,而盞底較小。用途很多,常見於茶盞。黑釉盞初始興起於五代,到宋朝,因建寧府甌寧縣的黑釉盞品質極高,備受宋徽宗推崇,甚至引發了鬥茶風潮而聞名於天下,成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是黑瓷的代表作之一。建盞古樸而穩重,用作茶具是上乘之選。燒制建盞,成品斑紋各異,很難按所想去控制結果,如賭石般充滿猜測和經驗體會,讓建盞魅力無窮。
小小黑碗的魅力不止於言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見到真正的建盞把玩欣賞,泡一杯香茗細細品嘗,才知宋徽宗鬥茶之樂緣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