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30多年前,安徽鳳陽小崗村以「包產到戶」一舉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先進典型,在中國改革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版鍋飯」的舊體權制。而且,隨著承包制的推行,個人付出與收入掛勾,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大增,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可以將多餘的糧食出售,形成了自由市場,農民手上的現金大增,農村經濟大為好轉。在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間,糧食的增幅達建國以來的最高峰。而農民除了需要上繳的公糧外,對種穀物擁有完全的自主權。農民可以選擇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農民的收入亦因而提升,部分的農戶更躍升為萬元戶。農村出現了一番新境象。
「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普遍實行,為農村商品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使傳統農業經濟開始朝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方向發展。
② 十7大30年改革開放中農村經濟改革的重要性
一個重大戰略決策——確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專題研究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既是對改革開放30周年最好的紀念,也是開創改革開放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在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必須始終緊緊抓住這個全局性、根本性、戰略性問題。
30年前,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摁下紅手印,毅然實行「大包干」。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和探索勇氣,受到黨中央尊重和保護。勢如破竹的改革歷程首先從農村起步、率先在農村突破,並以磅礴之勢推向全國,形成不可阻擋的滾滾洪流。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始終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置於重中之重的地位,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農村改革的序幕,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多次召開中央全會,研究農村改革發展問題,部署農業農村工作。
30年來,黨中央就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先後發出10個「一號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全局,密集出台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這一切極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極大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
這是農村體制改革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的30年: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得到確立;糧食等農產品流通全面放開,農產品和生產要素市場體系逐步建立;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初步形成;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逐步擴大,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框架著手構建……
這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的30年:我國糧食生產先後跨上7000億斤、8000億斤、9000億斤、10000億斤4個台階,創造了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跡。糧食、蔬菜、水果、肉類、禽蛋、水產品等產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這是農村經濟日益繁榮的3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農村貧困人口由2.5億減少到1479萬;農林牧漁全面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小城鎮蓬勃發展,縣域經濟不斷壯大,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億萬農民工成為產業工人重要組成部分……
這是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的30年:1.5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交學雜費和教科書費,7.3億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566萬農村困難群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農村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放眼30年改革開放全過程,回望30年風雨兼程不凡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壯麗恢弘的農村改革發展偉大實踐,不但使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而且為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創造性探索,為實現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為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積累了寶貴經驗。
成就舉世矚目,經驗彌足珍貴,任務仍然艱巨。
③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大意義。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之舉。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我們要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就一刻也不能放鬆農業農村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我們要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要求,就要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使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我們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致力於促進各產業之間、城鄉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關系,使城鄉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環境水平不斷提高、區域聯系更加緊密。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題中之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是我省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主線。從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來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就要毫不動搖地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切實改變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從我省經濟發展的布局特徵來看,只有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才能使各類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和三次產業之間進行順暢流轉,得到合理配置,為工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保障。從經濟發展的動力來看,只有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不斷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農村公共服務基本到位,才能使廣大農民群眾的潛在購買意願轉化為巨大的現實消費需求,拉動整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相關產業的持續發展。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的全局之要。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今後五年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真正實現「惠及全省人民」,首先必須惠及千萬農民,關鍵在於實現農村居民的全面小康,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成為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農村不同利益群體普遍受益的過程。
推進農村改革發展,是解決現階段「三農」發展面臨眾多難題的必由之路。同30年前相比,當前我們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起點更高、基礎更好、條件更為有利,人民群眾對改革發展的期盼和要求也更高,改革觸及的領域也更加深廣,面臨的問題和矛盾也更加復雜,對農村的投入也需要更多。我們只有繼續不斷地深化改革,扎扎實實地推進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嶄新格局。
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征程上,新的挑戰帶來新的機遇,新的機遇孕育新的希望。毋庸置疑,在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的實踐中,在建設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農村大地依然是充滿希望的熱土,農民群眾依然是創業創新的主體。我們要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不斷開創浙江農村改革發展的嶄新局面。
④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農村改革的重要政策及歷史意義是什麼
中共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內容:包產到戶;包干到戶。
意義是:1是新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2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3標志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到來。
⑤ 我省農村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有何重要的意義
這位知友,我省農村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有何重要意義在於:
1、有版利於改善農民生活,豐富權農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2、有利於農村的穩定,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措施;
3、有利於增強農民愛國愛黨的熱情,努力提高生產積極性;
4、有利於幫助農民渡過生產生活難關,更好奔向小康社會。
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是中國發展的戰略基礎;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經濟建設必須把農業真正擺在首位;農村仍然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沒有農村的和諧就沒有全社會的和諧;農民仍然佔中國人口的大多數,因而是政治強定和社會安定的基礎。所以,「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在新的世紀,當資源和環境問題嚴重影響到人類生存時,人類應當尋求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綜觀歷史和當今世界的各大文明模式,只有建立在農商文明基礎上追求「天人合一」和「無為而治」的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從而強調協調、和諧和平衡的中華文明,才有可能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新的最優選擇。要使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優秀農商文明生生不息和發揚光大,必須始終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村改革與發展。
⑥ 加快農村改革的意義的論文(3000字)
《政府工作報告》對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作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確任務,要求「十一五」期間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這些改革既涉及農村生產關系調整,也直接觸及農村上層建築變革,比取消農業稅更深刻、更艱難。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意義重大,十分必要。
第一,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是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的迫切需要。在全國徹底取消農業稅,標志著在我國實行了長達2600多年的古老稅種從此退出歷史舞台。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農村稅費改革不僅取消了原先336億元的農業稅賦,而且取消了714億元的鄉統籌村提留和農村教育集資,還取消了種種不合理收費,農民得到了很大的實惠。按理說,取消了農業稅,農民的各種不合理負擔也都應該取消了,但實際情況並非這么樂觀。千萬不能以為農業稅取消後,農民負擔問題就解決了。從有關部門調查了解到的情況看,目前一些地方農村教育、計劃生育、用水用電、修建道路、農民建房、農民外出務工等領域的亂收費、亂罰款和各種攤派問題仍然存在;越權審批涉農收費項目或超范圍、超標准收費,強行服務收費或只收費不服務的行為一再發生;一些鄉鎮為了解決稅費改革以後的財政收支缺口,出現了用行政辦法大搞招商引資和以舉債彌補經費缺口的現象。如果不及時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下決心解決「食之者眾」和轉變政府職能這兩個根本性問題,勢必是「稅取消了、費又來了」,農民負擔就會加重,就會失信於民。我國歷史上幾次大的賦稅制度改革,從隋唐的「租庸調」、「兩稅法」,到明清的「一條鞭法」、「攤丁入畝」,之所以都沒能跳出周而復始的「黃宗羲定律」,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稅制改革後沒有進行更深層次的經濟和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保障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從歷史和現實出發,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全部取消農業稅並不意味著農村稅費改革的任務已經完成。只有下決心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才能鞏固和發展農村稅費改革取得的減負成果。
第二,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是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關鍵所在。為保證農村基層政權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需要,農村稅費改革以來,國家逐年增加了對基層財政的專項轉移支付補助。從2006年起,國家財政將安排支出103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每年將達到780多億元,地方財政每年將安排支出250多億元。盡管如此,由於轉移支付的標准和額度留有缺口,而且沒有考慮到近年來鄉鎮經費剛性支出大幅度增長的因素,在不少地方取消農業稅勢必給基層財政收支平衡造成壓力。這個問題不解決好,將會帶來兩種嚴重後果:要麼是各種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卷土重來,農民負擔出現反彈,要麼是基層組織難以正常運轉,無法履行應盡的職責。解決好這個問題,一方面要大力推進鄉鎮機構改革,精簡鄉鎮機構和人員,建立精幹高效的基層行政管理體制,減輕基層財政支出壓力,做到減人減事減支;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和鄉鎮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的有效機制,使鄉鎮財政收入能夠隨國家整體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長。必須明確,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的目的和出發點,既是為了鞏固減負成果,也是為了增強基層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農村綜合改革特別是鄉鎮機構改革不能以減少對「三農」的服務為代價。鄉鎮機構該履行的職能、該提供的服務,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逐步加強。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有利的政策環境和良好的工作基礎。中央提出了「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作出了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重要判斷,制定了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大方針,為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現在,我國綜合國力明顯提升,國家財政收入明顯增加,對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的承受能力明顯增強,已經有條件推進以前多年想改而未能付諸實施的改革。農民盼望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各級政府支持農村綜合改革,社會各界關心農村綜合改革,共同構成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的良好社會氛圍。農村稅費改革試點以來,一些地方進行了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等改革試點,取得了一定進展,探索了一些路子,積累了一些經驗,為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礎。
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必須抓住三個關鍵環節。一是積極穩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認真總結各地改革試點的做法和經驗,緊緊抓住轉變政府職能這個重點,強化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轉變工作方式。精簡人員和機構,妥善安置分流人員。創新事業站所運行機制,保證各項農業社會化服務正常開展。二是加大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級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中央和省級政府要更多地承擔經費保障責任。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有關規定,使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有穩定的資金來源。三是進一步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提高縣鄉財政的自我保障能力。進一步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對地方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獎補辦法。改革縣鄉財政的管理方式,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推進「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鄉用」等改革試點。按照公共財政原則,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支出比重。
⑦ 如何認識農村綜合改革大重大意義
實踐充分證明,只有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勝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要更加自覺地把繼續解放思想落實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繼續解放思想,必須結合農村改革發展這個偉大實踐,大膽探索、勇於開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為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提供不竭源泉。堅持改革開放,必須把握農村改革這個重點,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強農業發展這個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促進社會和諧,必須抓住農村穩定這個大局,完善農村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農民安居樂業,為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農村正在發生新的變革,我國農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正面臨新的局面,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具備許多有利條件,也面對不少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深層次矛盾突出。農村經濟體制尚不完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家農業支持保護體系不健全,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要求緊迫;農業發展方式依然粗放,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落後,耕地大量減少,人口資源環境約束增強,氣候變化影響加劇,自然災害頻發,國際糧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供求平衡壓力增大;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區域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改變農村落後面貌任務艱巨;農村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變化,一些地方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社會管理任務繁重。總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斷鞏固和發展農村好形勢。
全黨必須深刻認識到,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當前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適應農村改革發展新形勢,順應億萬農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時機、乘勢而上,努力開辟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廣闊道路,奮力開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嶄新局面。
⑧ 展望未來,我國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建立新農村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和農村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重點和難點都在於農村。自從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三年制定的推動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以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都明確指出了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深刻地說明,如果農村的經濟沒有大的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沒有大的提高,農村的面貌沒有大的改變,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缺乏了強有力的支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
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證。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當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針對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抓住關鍵環節,採取綜合措施,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當前,中國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物質技術裝備條件較差,經營管理模式比較粗放。具體來說,一是農用水利設施薄弱,抗禦旱澇災害的能力不強;二是生產力水平低下,許多農業勞動仍靠人工畜力,勞動強度大,勞動生產力低;三是農業技術儲備不足,農業推廣機制不活,科技貢獻率不高;四是農民經濟管理理念陳舊,單憑經驗搞種養經營,缺乏參與市場競爭的思路和觀念。
再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必須要把堅持和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廣辟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就業途徑,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要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實現增產增效、提質增效和節本增效,就必須發展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農村二、三產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轉移,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只有農用基本建設搞好了,土地產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只有農業裝備水平上去了,農業勞動生產率才能提高,農民才能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多形式、多層次的轉移。
最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公共服務嚴重不足,是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⑨ 黨和國家提出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意義是
1 新農村建設需要
2 農業是根本問題
3 小康社會建設需要
4 維護農村穩定和發展
⑩ 簡述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因、主要內容、意義。
解析: 原因:①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要求。②人民公社的弊端。③安徽、四川自然災專害嚴重。④屬地方政府政策開明,黨中央的肯定。⑤農民的首創精神。 內容:一是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體的土地制度的改革;二是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建立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三是改革經濟管理體制,使農業生產適應市場需要,主要是改革農產品的統購派購制度,允許農產品進入市場;四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進行多種經營。 意義:農村的全面改革克服了過去經營管理中的弊端,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同時適應了現代化發展的方向,為農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提示: 閱讀課本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和「學思之窗」,思考並回答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原因和現實原因。關於改革的內容可從經營體制、管理體制、流通體制、產業結構幾個角度思考。關於意義,要從對農民、農業、工業化、現代化的影響等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