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鹽城的歷史文化

鹽城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8 02:45:02

1. 關於鹽城的歷史故事

1、「鹽城」名字的由來

鹽城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海鹽產區,「淮鹽出,天下咸。」淮鹽屬天下之珍、一國之粹,為世人所公認。鹽城本不叫鹽城,西漢年代,叫鹽瀆。先民們在蘇北這塊海邊灘塗上「煮海為鹽」,為了把曬出的鹽運出去,陸續開鑿運鹽河道,於是便有了「煮海興利、穿渠通運」的海鹽文化。

到了東晉年間這里才改名為鹽城,但那時候的鹽城其實沒有城,只不過就是一個個產鹽賣鹽的集散地。

2、抗戰時期鹽城淪陷

1938年3月30日,鹽城首次遭日機轟炸;4月24日,日軍由東台北犯;26日,鹽城淪陷。侵華日軍荻島靜夫在日記中記錄:「昭和十三年4月26日,陰,大團——鹽城南方2000米……我們終於到達了鹽城,大火中的鹽城令人恐怖。」

鹽城原有58700多間房屋,被燒毀80%以上。26日下午,鹽城淪陷,日軍進入鹽城,貪婪地搶劫財物,殘暴地屠殺平民,僅紅十字會收斂的屍體就有480多具。一座擁有13萬人口的千年古城淪為人間地獄。

3、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

皖南事變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1年1月20日的命令,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在江蘇鹽城重建軍部,任命陳毅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部隊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並於25日在鹽城正式成立新的軍部,設司令部、政治部、供給部、衛生部、軍工部。

同年7月11日,為便於指揮反擊日偽軍的夏季大「掃盪」,新四軍軍部撤出鹽城;1943年1月供給部、衛生部合並為供衛部。1944年10月供衛部重新分為供給部、衛生部。

抗戰中的鹽城,曾先後四次被日軍及偽軍佔領。八年抗戰,新四軍數易軍部,但日偽軍卻始終沒能在這片土地上站穩腳跟。八年裡,新四軍對日偽作戰2.46萬余次,斃傷29.37萬人。新四軍也由初建時的1萬餘人,發展到21萬多人,8萬多名將士、300多名團以上幹部壯烈犧牲。

(1)鹽城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鹽城市是江蘇省的省轄市,下轄城區、東台市、大豐市和響水、濱海、阜寧、建湖、射陽、鹽都6縣,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795.6萬。鹽城是一座古老而又新興的城市,從西漢因鹽置縣起,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1988年3月,鹽城市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經濟開放地區。

鹽城市海岸線長582公里,占江蘇省的56%。鹽城的灘塗資源得天獨厚,灘塗面積680多萬畝,佔全省的75%,近期可開發利用的有240萬畝,是江蘇省後備土地資源潛力最大的地區。灘塗盛產海鹽、對蝦、貝類等海產品以及蘆葦、中草葯、牧草等500多種植物。

鹽城市水域廣闊,內河水面200多萬畝,盛產魚、蝦、蟹、鱉、菱角、河藕等。是江蘇省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科技進步,國民經濟蓬勃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2. 鹽城的歷史文化

在鹽城、阜寧一帶農村,歷史上有僮子做香火的巫覡活動,其內容包括:祈求豐收做青苗會、加苗會;延福消災做太平會、火星會等。隨著歷史的變遷,這類演出內容不斷豐富,經長期衍化,逐漸發展成為香火戲。
香火戲是一種與民間鬼神信仰聯系緊密的地方小戲,又名三伙子、三可子等,最終形成於清同治元年(1862)前後。其唱腔由流行於境內的《香火調》和淮陰、寶應等地的《淮蹦子》組成。同時,香火戲藝人常與門彈詞藝人結伙搭班,故香火戲中亦有許多曲調來自門彈詞。 鹽城方言屬於漢語官話方言江淮官話。
鹽城話具有江淮方言的共同語言特徵,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鹽城方言內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異,大體可分為濱阜、建鹽、豐台三小片。
豐台小片分布於大豐、東台一帶,受到鄰近泰州、興化方言影響,具有江淮方言泰如片的特徵,屬於江淮官話泰如片,如部分古全濁聲母上聲、濁聲母去聲字今有兩讀,文讀去聲不送氣,白讀陰平送氣等。
濱阜小片則無以上現象,基本保留江淮方言洪巢片的特點,屬於江淮官話洪巢片,分部於阜寧、濱海一帶。
建鹽小片分布於亭湖、鹽都、建湖,處於洪巢與泰如兩片的過渡地帶,特點上有交叉,但以洪巢片特點為多具有泰如片特徵,但仍屬於江淮官話洪巢片。建國以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教育的普及與普通話的推廣,使得鹽城方言內部的新老差別益顯著,一些老的字音、詞語正在逐漸為新的字音、詞語所代替,例如父親的稱謂,由「爺」變成了「爸爸」。

3. 有關鹽城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

鹽城,隸屬於江蘇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中部,江蘇省中部,位於長江三角版洲城市群北翼。鹽城東權臨黃海,南與南通接壤,西南與揚州、泰州為鄰,西北與淮安相連,北隔灌河和連雲港市相望。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物產富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後裔,因而民俗文化屬於傳統的江南文化范疇。鹽城也是淮劇主要的發源地。——常識地理篇。

4. 鹽城的來歷

鹽城的來歷:

鹽城西周前為淮夷地,戰國時期,先民們利用近海之利煮海為鹽。秦漢時代,境內煮海興利、穿渠通運。西漢武帝元狩四年,朝廷將古射陽縣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單獨設縣,因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運鹽的鹽河,故稱鹽瀆縣。

其時有縣無治,由射陽丞代管。三國時,曹操令江淮民西遷,廢鹽瀆縣。西晉復縣。東晉安帝義熙七年,鹽瀆因環城皆鹽場而更名為鹽城。北齊時於鹽城設射陽郡,陳時改為鹽城郡。隋大業末年,江淮農民起義軍領袖韋徹據鹽城稱王立射州,分為射陽、新安、安樂3縣。

唐初,廢射州,復置鹽城縣,屬楚州。乾元元年,置鹽城監以管楚州鹽務。宋代,鹽城屬楚州。元末張士誠率鹽民起義,建立大周政權,前後堅持了14年,是震撼和瓦解元朝腐朽統治的一支重要力量,最後在平江稱吳王。

明朝,鹽城屬南京淮安府、揚州府。朱元璋洪武趕散,蘇州、松江、嘉興、湖州、杭州等地4000餘無田農戶遷往江北,一部分落戶鹽城。清初,先屬江南省,後劃歸江蘇省。清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

民國期間,民國年間先屬淮揚道,後廢道隸省,境內先後設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江蘇省鹽城行政督察區、江蘇省第六行政督察區,駐鹽城縣,轄鹽城、東台、興化、阜寧4縣。民國二十九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民國三十年9月,成立鹽阜區行政公署。轄鹽城、鹽東、建陽、阜寧、阜東、淮安、漣水7縣和漣灌阜邊區辦事處。次年,漣灌阜邊區改建射陽、濱海2縣。民國三十六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

1949年4月21日,鹽城專區轄鹽城、射陽、建陽、阜寧、淮安、濱海、漣東7縣。專員公署駐鹽城鎮。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專區的東台、台北2縣劃歸鹽城專區。同年撤銷漣東縣,並入淮陰專區的漣水縣。1951年7月11日,台北縣改名為大豐縣,建陽縣改名為建湖縣,鹽城專區轄8縣。

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設鹽城專區。鹽城專區轄鹽城、淮安、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8縣。1954年,將淮安縣劃歸淮陰專區。鹽城專區轄7縣。1966年,以濱海縣中山河以北地區設響水縣,鹽城專區轄8縣。

1970年,鹽城專區改稱鹽城地區,轄鹽城、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8縣。1983年,撤銷鹽城地區和鹽城縣,建立省轄鹽城市。

(4)鹽城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鹽城市全境為平原地貌,西北部和東南部高,中部和東北部低窪,大部分地區海拔不足5米,最大相對高度不足8米。

分為3個平原區黃淮平原區、里下河平原區和濱海平原區。黃淮平原區位於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其地勢大致以廢黃河為中軸,向東北、東南逐步低落。

廢黃河海拔最高處達8.5米,東南側的射陽河沿岸最低處僅1米左右。里下河平原區位於蘇北灌溉總渠以南,串場河以西,屬里下河平原的一部分,總面積4000多平方千米。

該平原區四周高、中間低,海拔最低處僅0.7米。濱海平原區位於灌溉總渠以南,串場河以東,總面積為7000多平方千米,約佔全市總面積的一半。

該平原區大致從東南向西北緩緩傾斜,東台境內地勢較高,一般海拔為約4米到5米間,向北逐漸低落,到射陽河處為1米到1.5米。

5. 鹽城的自然地理,風土人情,歷史文化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寧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歷史上鹽、漁、農業較為發達,尤以產淮鹽著名。先秦時期開始零星煮鹽,從西漢至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還是我國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據新、舊《唐書》記載,高麗僧人封大聖、新羅國王了金士信、日本國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呂,都是經鹽城登陸轉赴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來鹽屯墾,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頗為發達,明清時期的建湖周氏冶鐵、李氏花炮,東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濱海的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綉和東台安豐的木芙蓉織品等,在江淮之間是負有盛名的。
建國以後,鹽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五十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鹽城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鹽城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1926年春,鹽城建立了黨的組織。1932年間,胡喬木同志在鹽城加入地下黨,辦報宣傳革命。1940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從此鹽城成了蘇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心臟。華中局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在鹽城為黨培養了大批抗日幹部。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了戰斗足跡。1947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鹽阜區回到了人民懷抱,又成為解放戰爭的大後方,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文化的發達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鹽城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歷史上的鹽城曾是鹽漁繁榮、經濟為發達的地方。自從南宋紹熙五年黃河決口奪淮,以及清咸豐五年黃河改道以後,洪水泛濫,水患頻仍,致使民不聊生,鹽、漁、農業生產日趨凋蔽。二十世紀初,南通實業家張謇在沿海廢灶興墾,移民20餘萬人,推動了灘塗的開發和紡織工業的發展。

6. 鹽城地區的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

[鹽城]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
[鹽城]施耐庵故里
[鹽城]胡喬回木故居
[鹽城]枯枝牡答丹園
[鹽城]朦朧塔
[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鹽城]丹頂鶴自然保護區
[鹽城]吳嘉紀祠堂
[鹽城]喬冠華故居
[鹽城]郝柏村故居
[鹽城]古雲梯關
[鹽城]海春軒塔
[鹽城]五穀樹
[鹽城]永寧寺
[鹽城]西陽寺
[鹽城]泰山寺
[鹽城]鎮海禪寺
[鹽城]望夫台
[鹽城]晾網寺
[鹽城]荷葉亭
[鹽城]董永祠墓
[鹽城]古慶豐橋
[鹽城]正北樓
[鹽城]陸公祠
[鹽城]宋曹故居
[鹽城]馮道立故居
[鹽城]戈公振故居
[鹽城]顧正紅烈士故居
[鹽城]盧秉樞烈士故居
[鹽城]興國寺
[鹽城]凈土院
[鹽城]北極殿
[鹽城]紫雲山

7. 鹽城的歷史是什麼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8. 鹽城文化的內涵和特徵

簡單的說一下:

1、海鹽文化(歷史上產鹽);
2、紅色文化(老新四軍根據地);
3、濕地文化(水綠鹽城、百河之城、灘塗濕地);
4、淮劇雜技文化(淮劇發源地,雜技之鄉)。

9. 鹽城市的歷史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將古射陽縣東部,靠黃海的一部分劃出來另立一縣,稱鹽瀆縣。瀆,是溝渠或水道的意思,那麼,鹽瀆就是鹽河的意思了。這是皇帝首次正式給鹽城賜姓"鹽"。東晉安帝時,鹽瀆因"環城皆鹽場"而更名為鹽城,這個名字一直延到如今。縣里的其他地名,許多也與鹽相關。歷代朝廷為管鹽政,從上到下設立了嚴密的管理機構,比如元朝,鹽政最高管理機構是中書省,即中央政府,下面的各級管理機構是行中書省--鹽運司--分司--場--團--鹽戶(有的朝代稱亭戶)。古代的淮南和淮北鹽政專職管理機構--鹽運司,分設在揚州和淮安,鹽城一帶是鹽生產基地和中轉集散地,因此,當地的地名多與場、倉、團、鹽戶姓氏有關,明代嘉靖年間繪制的一張兩淮鹽場圖上,共有30處鹽場,其中13處在現在的鹽城境內。著名的鹽場有:《水滸》作者施耐庵和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的故里白駒場,《鏡花緣》作者李汝珍的撰書地草堰場。此外,還有獨具特色的枯枝牡丹出產地伍佑場,以及丁溪場、劉庄場、西團、便倉……鹽城的地名又有許多與古代的制鹽方式及工具有關。煮海水要用許多柴草,柴草要事先割來曬干、堆垛備用,於是便有了草堰、何垛、梁垛這些地名。煮鹽要有灶、鍋、釒敝這些用具,於是便有許多小村莊叫做某灶、某釒敝。鹽城古代又有許多運鹽的河道,將鹽由水路向南運往長江與大運河的交匯處,向北運往黃河與淮河的交匯處淮安,最重要的一條運鹽河叫串場河,它是清代開掘的人工運河,由南到北,穿流在黃海之濱的鹽城十多個鹽場之間,是鹽城運鹽的大通道。地名"姓"鹽,古代如此,現在還是如此,上世紀90年代,鹽城市郊區撤區建縣,人們給它起的名字是鹽都,仍舊"姓"鹽。據鹽城有關方面統計,鹽城境內數百個地名,其中三分之二與鹽有關,它們都"姓"鹽。
鹽城鹽官多名人。在古代,由於鹽是朝廷的一條經濟命脈,因此歷代帝王對鹽官的選擇任用是十分用心的,他們要麼是有才乾的能人,要麼是皇帝的親信,所以鹽官里名人不少。也有些下層鹽官靠理鹽政時業績頗佳而升為朝廷大官。北宋時的晏殊、呂夷簡、范仲淹,都曾先後被派在鹽城做過低等級的鹽官--西溪鹽倉監。這個鹽倉監,只是監管白駒、丁溪等五個鹽場的生產和儲運事務,大約相當於今天的鹽務管理所所長。西溪在鹽城的東台境內,是鹽倉監官衙所在地。晏殊就是那位寫出了"一首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池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新詞的著名詞人。這是一首很有名氣的詞,詞牌名《浣溪沙》,據研究考證,這首詞就作於西溪。詞裡面透出了晏殊的孤獨感和失落感,他是個才華橫溢的文人,大約對做鹽倉監這樣的小官有些不滿意。但他在任時,還是有些政績的,不僅理好了鹽務,還在西溪辦學,培養人才,西溪一帶,不是鹽商便是鹽民,為他們培養人才。也是一件好事。千百年來,當地人沒有忘記他,還將附近的一條溪流稱作晏溪。後來,他到朝廷做了參知政事,也就是丞相。
繼任鹽倉監叫呂夷簡。他在西溪任上寫了一首以牡丹花自況的詩,"異香濃艷壓群芳,何事栽培近海崖?開向東風應有恨,憑淮移入五侯家?"他對做鹽倉監這樣的小官不滿意到了發牢騷的程度,內心很痛苦。但據當地人說,他的鹽倉監還是當得不錯的,所以,後來也當上了丞相。范仲淹在西溪則寫了一首題為《至西溪感賦》的五言詩:"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參知兩丞相",指的就是他的前任晏殊和呂夷簡。范仲淹在西溪不僅鹽倉監當得認真、出色,而且還自告奮勇、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地做了一件分外的大事:率眾修築了一條由通州(今南通)至海州(今連雲港附近)全長181華里的捍海大堤,擋住了凶險的海潮,保衛了堤內人民的生命財產,當然也保住了堤西的鹽場。這條大堤,被後世人稱為"范公堤"。范仲淹後來也因才幹出眾而當了參知政事。西溪一個小地方,三個小鹽官,後來都當上了丞相,這在其他地方是少見的。

10. 你知道鹽城有哪些具有特色的傳統文化

1、海鹽文化(歷史上產鹽);
2、紅色文化(老新四軍根據地);
3、濕地文化(水綠鹽城、百河之城、灘塗濕地);
4、淮劇雜技文化(淮劇發源地,雜技之鄉)。

閱讀全文

與鹽城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