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廣州的歷史
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
1、文學
東漢,廣州漢議郎學者楊孚寫出了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產專著《異物志》,是廣東最早著書立說的學者。
宋代,珠三角成為嶺南文學中心,廣州的崔與之、李昴英是有全國影響的人物,崔與之更是開嶺南宋詞之始。
明代,廣州以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詩社為代表的文人社團盛行,代表人物有孫蕡、黃哲、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鄺露、陳子壯、黎遂球等。
清代,廣州出現了以「嶺南三大家」和「嶺南七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包括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程可則、王邦畿、方殿元、方還、方朝、張維屏、梁鼎芬等,使嶺南詩壇與中原、江浙詩壇三足鼎立。「嶺南三大家」的詩作在清代詩壇享有極高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居於重要地位。
2、繪畫
嶺南畫壇從明清起有較大發展,人才輩出,廣州有林良、顏宗、何浩、張譽、黎簡、謝蘭生、羅天池、居巢、居廉、蘇六朋、陳璞等。
20世紀初,在廣東產生了「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均為番禺人。他們在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東洋、西洋畫法,自創一格,著重寫生,章法、筆墨不落陳套,色彩鮮艷,學者甚眾,與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為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畫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盧傳遠、何香凝、方人定、伍嘉陵、黃獨峰、司徒奇、何磊、黎葛民、黃幻吾、黃少強、陳凝丹等。另外通草畫是19世紀起源於廣州的一種繪畫藝術。
3、工藝
「三雕一彩一綉」是廣州傳統工藝美術的主要代表,即廣州象牙雕刻、廣州玉雕、廣州木雕、廣彩、廣綉。
廣雕還包括廣州欖雕、石雕、磚雕、骨雕、貝雕等。清代以來,廣州工匠根據西方客戶的要求,選擇各種名貴材料,精鏤細刻,形成了新穎、生動逼真、精巧細膩的廣雕藝術品,更成為朝廷貢品,故宮博物院均有收藏,代表人物有陳祖章、翁昭、翁榮標、李定寧等。
廣彩是廣州特有的釉上彩瓷工藝品,已有300多年歷史。作為外銷瓷,廣彩在清代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有「世界官窯」之稱,歐洲許多國家的皇室用瓷都是廣彩瓷品。
廣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成為朝廷貢品,到明代中期已揚名海外,18世紀風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有收藏,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綉的優秀作品。
4、園林
在18至19世紀初期,廣州海珠區、西關一帶曾涌現出由十三行商人興建的規模宏大、雍容華麗的私家園林,包括潘家花園、伍家花園、海山仙館在內的眾多名園,被稱為「行商庭園」。它們不僅是嶺南園林的巔峰之作,還引發了清代時期歐洲各國模仿「中國式」園林的盛況。
廣州現存的清代古典式嶺南園林有餘蔭山房,是嶺南四大園林之一。
5、民俗
廣州迎春花市在南漢時就已有之,到19世紀中葉,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幾天舉行,花木湧入城市,十里長街,市民結伴「行花街」,熱鬧非凡,越辦越旺,發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城市都有此俗。
廣州民俗還有飄色、醒獅、龍獅、鰲魚舞、黃閣麒麟舞、市橋水色、魚燈、乞巧、鳳舞、八音鑼鼓、木魚書、龍舟、北帝誕、生菜會、波羅誕、鄭仙誕、金花誕、何仙姑誕等。
(1)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擴展閱讀: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
廣州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從公元三世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唯一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市
2. 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有幾大主題分別是什麼
來源: 廣州日報 昨日下午召開的廣州市規劃委員會今年第一次會議上,歷時5年,經過眾多國內知名專家多次論證,廣州市規劃部門反復斟酌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規劃方案首次公開。記者了解到,廣州今後將越秀路至江灣大橋共20.39平方公里的封閉環狀地區列為歷史城區范圍,對西關騎樓等廣州典型騎樓分為四大區重點保護,新增的13個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價值不亞於現有歷史文化街。方案剛公布,立即引起了眾委員的熱議,他們強調,保護歷史城區,也應合理利用。廣州市規劃局負責人表示,該方案還不是最終結果,還需進一步修改完善。 廣州歷史文化將分八大主題 據介紹,1982年廣州市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00年廣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16片歷史文化保護區和21片內部控制歷史文化保護區。從2003年8月開始,廣州市城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就開始了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7年11月提交了廣州歷史文化名城規劃的最終成果,昨日正式提交廣州市規劃委員會審議,並首次公開。 記者從部分公開的廣州歷史文化名城規劃中了解到,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八大保護主題分別為歷史悠久古都城、嶺南中心文化城、絲綢海路港口城、革命策源英雄城、田園風光山水城、千年發展商業城、改革開放前沿城、全國著名華僑城。通過保護,廣州將形成「八個主題區域」:蓮花山自然人文主題區域、從化市歷史村鎮主題區域、沙灣鎮嶺南市鎮主題區域、黃埔港絲綢海路主題區域、先烈路革命史跡主題區域、三元里鴉片戰爭主題區域、長洲島軍校史跡主題區域、沿珠江工業舊址主題區域。 廣州典型騎樓分四個區來保護 據介紹,全市共劃定48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區),其中在歷史城區內劃定22片,歷史城區外的市域范圍內劃定26片。 新增的13片歷史文化街區絕大部分緊鄰已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形成合理的保護體系,基本涵蓋廣州三大歷史區域的重要地段。新增的13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價值並不亞於已公布的歷史文化街區,五仙觀-懷聖寺-六榕寺、華林寺、海珠南-長堤等歷史文化街區,既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又有比較完整的近代街區;寶源路、多寶路、寶華路、和平中、光復南、文德南、洪德巷等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密集典型,具有濃厚的嶺南特色。 在此次規劃中,特別強調對騎樓的保護,廣州典型騎樓街分為4個區加以保護,第一個區為大新路-海珠南路騎樓區,第二個區為西關騎樓區,第三個區為北京路-萬福路騎樓區,第四個區為同福路-南華路騎樓區。 首次公開的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引起了規劃委員會委員的激烈討論。有委員提出,該規劃在歷史文化遺產所列的7個重點區域中遺漏了越秀區,「越秀區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區,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該委員認為,應該具體介紹歷史文化遺產在越秀區分布的特徵。
3. 廣州文化遺產有哪些
廣州名城有許多美麗的風景線,在這些風景線上集中了廣州主要的著名自然、文化遺產,是自然風光線、文化風景線,也是廣州旅遊的主要景觀線。
廣州的鎮海之樓與鎮城之石
被稱為廣州主山的越秀山有座雄偉壯觀的鎮海樓,又叫望海樓,因樓高五層,谷稱五層樓,高28米,為全國最大的鎮海樓。明朝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為「壓紫雲黃氣之異者」,奏請朝庭批准,於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把廣州城牆擴展至越秀山時,建築了鎮海樓,說是「雄鎮海疆」,又可以「壯三城之觀瞻」。所以,它既是城防建築,又是風水樓。明以前,廣州出現過三朝十帝,自建鎮海樓後,再也沒出現過地方皇帝和心懷異志的亂臣賊子。「東南霸氣散如煙」,「樓外關河盡漢封」了。正如胡漢民說:「層樓晚望,白雲仍是漢時秋」。
由於自然和人為原因,鎮海樓歷史上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重建,不下十餘次。據說每修一次,廣州就發展一次。人們說其「樓冠全城」。清人屈大均說,「雖黃鶴、岳陽莫能過之。」《羊城古鈔》說它「輝煌壯麗,為嶺南第一勝覽」。《廣東通志》和《南海縣志》認為,「嶺南奇觀,此為最然」,「實為五嶺以南第一樓也。」歷史以來,直到今天都被推崇備至。歷來古籍記載不漏,並留下很多詩詠和文章,為到廣州的國內外旅遊者必看之景點。
從風景名勝的角度看,越秀山是廣州的主山,而鎮海樓則是廣州的第一景,600年威鎮嶺南,其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因這里是「高踞仙城最上頭」(丘逢甲語),可以「風起雲飛攬九州」(康有為語),「飛樓重得壯南藩,下瞰群峰控北門。江海繞闌天勢盡,溪山如掌霸圖存」,不僅可以體味古代王者之霸氣,而且還可以盡覽廣州山水城市之勝境,欣嘗「一泓珠海抱城流」的美麗風光。
鎮海樓現在是廣州博物館,到這里可參觀廣州建城二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展覽。頂樓正面懸掛著兩廣總督彭玉麟所撰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頭摩霄,目空古今;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依欄看劍,淚灑英雄。」幾分霸氣,幾多悲壯,十分膾灸人口。
鎮海樓歷史上曾先後以「鎮海層樓」和「越秀層樓」列為清代和現代的「羊城八景」而聞名中外。
廣州不但有鎮海之樓,還有鎮城之石,就是海珠石。
古代珠江河面寬闊達3000米(今天最窄處只有100多米),煙波浩渺,稱為小海,故有鎮海樓之名。廣州還有鎮城之石,就是古代珠江河中的海珠石。由河沙沖積,河床淤塞,至本世紀初,已與北岸連接,20世紀30年代修築長堤馬路時已完全埋在地下,建設了高樓大廈。今年初開挖市政工程時,被挖出來,重見天日。專家們緊急呼籲保護海珠石!市政府已決定將已顯露的部分(30-60米)保護起來,供市民和旅遊者參觀。
古代,屹立江中的海珠石,又叫海珠島,以鎮城之石出名。「神人驅石立,湧出水晶」(明·倫以詵語)。明代梁儲《海珠石》詩雲:「是誰驅石到江心,天為羊城鎮古會。」說這是廣州的鎮城之石。島上有慈度寺(又叫海珠慈度寺,建於南漢)、文溪祠、海珠炮台,民國初年辟為海珠公園,為歷史上著名的旅遊聖地,龍舟競渡之地。
傳說海珠石為異域商人遺珠所化,所以又叫走珠石。清人鄭惠南有《海珠石》詩雲:「賈胡手持摩尼珠,失手飛珠入東海。寶物通靈莫能秘,陸離夜夜吐光彩。卷白浮出明珠園,珠女珠兒不敢采。」實是一塊巨大的白堊紀紅色砂礫構成的大礁石,其位置在今沿江西路永安堂至愛群大廈一帶,長130多米,寬50多米,因長期江水沖刷而渾圓如珠,水光波映,閃閃發亮。海揣在游海珠寺時作了一首游覽口占雲:「南海麗龍不愛珠,水心擎出夜明孤」,說海珠石晚上也會發光。又因珠江潮汐變化而似浮在海上,非常漂亮。明代詩人梁喬升說:「兀然一石江心浮,撞破紅潮兩道流。」多麼動感的關景!
海珠石又因為南宋著名詩人李昴英(又名文溪)在這里讀書而出名。島上修有文溪祠,著有《文溪存稿》。他是廣州歷史上第一位探花,歷任大學博士、校書郎、吏部侍郎等職。所以有人說在文溪祠讀書可以中狀元。
海珠石(島)是宋代、明代羊城八景「珠江秋月(色)」和「珠江靜瀾」的核心景點,歷代有關詩詠達50多首。
古城傳統中軸線
古城傳統中軸線,是從越秀山鎮海樓、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人大常委會大樓、市政府大樓、人民公園、海珠廣場至海珠橋,全長約5公里的古城區城市傳統中軸線。是從南越國趙佗建越王台、越王宮、越王井開始,南漢時期有呼鸞道、游台,明代有觀音閣、鎮海樓,從越秀山至人民公園、起義路一帶,元、明、清、民國直至解放後都是官府衙門重地,歷經二千多年逐步形成的,在民國時期建築了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府合署大樓、海珠橋四個標志建築後基本定型。
清人陳恭尹用「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來形容廣州城的山川形勝,其所說的「峰在地」就是越秀山,「水浮天」就是珠江(古代稱海,文革前廣州市民從河北到河南過渡還叫過海)。有專家形容這條中軸線是「一條扁擔挑起山和水」,充分說明這條中軸線的歷史份量。
中山紀念堂是我國最大的紀念會堂(有5000個座位),也是世界著名的中西合璧的傳統大屋頂建築,前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和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想照樣建一個,都沒有搞成。紀念堂為紅柱黃牆藍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八角亭式頂蓋。堂頂為玻璃鑲嵌的園形大吊頂,幾十米跨度不見一柱,通風音響一流。頂部的金鼎高達4米,貼金片36166張,重1.8公斤。整個外型庄嚴雄偉,堪稱建築藝術之傑作。
傳統中軸線有四多:文物古跡多,著名建築多,古樹名木多,專業購物街多,文化含金量很高,是廣州名城的一條千年文化軸線。她既是一條山水相連自然風光線,也是一條雄偉壯觀的景觀軸線,是廣州首選的旅遊風景線。
《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城市傳統中軸線景觀帶內,「新建、擴建、改建的建(構)築物,其建築形式、體量、高度和風格,必須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協調。」市規劃局正在制定保護性的控制規劃。
天河新城市中軸線
新城市中軸線是天河新城區和珠江新城建設後規劃建設的新發展區的中軸線,北起瘦狗嶺,經火車東站(廣場)、中信大廈(80層)、天河體育中心、海心沙島,跨過珠江至琶州塔、洛溪新客運港口的新城區中軸線。天河路以北以中信廣場和中國市長大廈、大都會廣場為標志的建築、綠化景觀,已經形成,這一帶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群和綠化廣場顯示出廣州新城市中心的現代都市風貌。她與古城區傳統中軸線相比是不同風格和特色風貌,反映了廣州城市發展的現代化美好前景,是廣州發展都市旅遊的最吸引旅遊者的美麗景觀。目前,附近天河路一帶的天河城、宏城廣場和廣州購書中心已形成人氣很旺的購物旅遊區,附近的一號線地鐵站是最旺的地鐵站之一。
白雲山、越秀山綠色風景線
白雲山被稱為廣州的「綠肺」,是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21平方公里,風景秀麗,古樹參天,交通方便,是著名的旅遊聖地。由30多個山峰組成,主峰摩星嶺海拔382.3米,為全山最高點,是每年重陽節市民登高的熱點,這里可俯瞰廣州全景,新城、古城、南到珠江、北至白雲機場,盡收眼底。
越秀山在50年代已辟為公園,是廣州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休息公園,佔地面積82萬平方米,其中三個人工湖的水面積6.69萬平方米。
白雲山、越秀山在市中心區的北廓,東西綿延數十里,古人稱為「青山半入城」,是一條非常美麗的綠色風景線。它不但自然景觀漂亮,而且對廣州市區起著調節氣候的作用,環境幽靜雅緻,空氣清新,是市民休閑游覽的好去處,也是廣州旅遊的最大、最好的旅遊點,每年接待的國內旅遊者達1000多萬人次。
這條綠色風景線的文化品位很高,獨具特色。
一是歷史悠久。歷史上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自秦漢以來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二是傳說故事多。如秦始皇、安期生的傳說。
三是文物古跡多。秦漢以來,越王井、呼鸞道、鎮海樓、古之楚亭、白雲仙館、九龍泉、天南第一峰牌坊,以及眾多的古墓葬和名人遺跡、遺址等。
四是宗教寺廟多。如三元宮、景泰寺、明珠樓、能仁寺、雙溪寺等。歷史上僅白雲山就有13個寺廟。
五是各具特色的公園旅遊點多。如越秀公園、麓湖公園、雕塑公園、雲台花園、山頂公園、山北公國等。
六是歷代羊城八景多,共有11景。
珠江風光旅遊線
珠江是廣州人的母親河,幾千年來先人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建設了美麗的廣州城,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嶺南文化。
珠江廣州河段風光旖旎,兩岸的文物古跡和特色建築很多。如石門風景區,沙面風景區的歐洲風格建築群,粵海關大鍾樓、郵政局大樓、南方大廈、愛群大廈、永安堂、江灣新城建築群、孫中山大元帥府、琶洲塔、赤崗塔、黃埔軍校、長洲要塞、長洲文化旅遊風景區、波羅廟、蓮花塔、下橫檔島、虎門炮台、南沙炮台、龍穴島風光等。
從南方大廈、愛群大廈到永安堂一帶被稱為廣州的「外灘」,歷來都是廣州的標志。廣州的幾大銀行總部和賓館、飯店、戲院、百貨點相當多,市有關部門擬把這里建成休閑步行街。
珠江廣州河段70多公里,有11座各具特色的跨江大橋,有許多江心島,其中最大的河南島有90多平方公里,這里河叉縱橫,果林飄香。新滘的萬畝果園,被稱為廣州的「南肺」。
現在,前航道已被辟為旅遊航道。近年來,市政府投資數億元整治珠江提岸,設置燈飾,進行綠化和景觀建設,已初步展現了兩岸的新美景,這里將建成廣州的「塞納河」。兩岸的地盤建築商大做江景樓盤廣告,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珠江夜遊是廣州的熱點旅遊線之一。
南越國古都文化風景線
自80年代以來,廣州先後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南越王宮署遺址的地下石構建築、南越國御花園和南越國宮殿遺址,是嶺南地區的重大考古發現,分別被列為全國五大和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這些二千多年前的南越國時期的文物,內容非常豐富,許多為廣州及我國首次發現,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文帝」趙昧的陵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嶺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的一座西漢前期彩繪壁畫石室墓,《考古學年鑒》定為當年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如「文帝行璽」金印、絲縷玉衣等,還有15個殉人。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開發、城市物質文化發展、南越國歷史都有重要價值,墓地現在已建成「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1995年以來陸續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到兒童公園一帶發現的南越國宮署遺址、水榭、御花園和宮殿遺址,反映了當時王宮的物質生活和社會文化情況,特別是地下石構建築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媲美羅馬古城。御花園則是我國首例宮苑實例。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目前,忠佑大街到北京路財廳前一帶4.8萬平方米的地方已列為文化保護區,兒童公園將搬遷,繼續進行地下挖掘。市政府已決定在這里建立南越國博物館。專家們預測不久的將來,還將會給市民一個驚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出土的海外泊來品文物,如銀盒、玻璃碗、象牙、瑪瑙、銅薰爐、銀幣等,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物證,說明廣州在秦漢時期已和海外通商,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早於陸上絲綢之路的證明。
先烈路近現代革命風景線
廣州,是我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洪秀全在這里領導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康有為在廣州舉辦「萬木草堂」培養了一批維新運動的革命骨幹人才;黃埔軍校師生在這里舉行東征和北伐;孫中山在廣州領導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起義,並在這里三次建立革命政權;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震驚中外的革命事件,產生了一批革命英雄人物,留下了一批革命紀念建築和遺址,其中最為集中的是在先烈路,有10多處近現代革命文物保護單位,是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其中最著名的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國、十九路軍抗日陣亡烈士陵園和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我在1959年到中山大學讀書的時候,到廣州第一個要看的地方就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墓,因為在讀小學時就學習過。這個地方已辟為黃花崗公園,是革命聖地,也是廣州主要的旅遊點,每年接待的遊客很多,僅是國外旅遊者就有30多萬人次,特別是海外僑胞來廣州,都要去黃花崗瞻仰烈士墓,敬獻花圈。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位於先烈中路,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於1911年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在廣州發動起義,攻打兩廣總督府而壯烈犧牲的七十二位烈士墓園。1912年廣東軍政府撥款始建,1919年海外華僑募款建設了墓亭、紀功坊、月台、四方塘等建築,以後又增建了黃花亭、西亭、正門。1954年又一次擴建,形成了今天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庄嚴肅穆,綠樹成萌,滿園黃花的紀念性公園。正門是凱旋式的大門樓,門額上刻有孫中山手書的「浩氣長存」金色大字。內有230米的墓道、泮池、石拱橋、七十二烈士墓碑、「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還有孫中山親植青松和高舉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黃花浩氣。
十九路軍陵園佔地5.2萬平方米。始建於1928年,主要建築有花崗石的凱旋門、羅馬園柱形紀念碑和半園形柱廊、門亭、英雄題名碑、抗日亭、蔡廷鍇、蔣光鼐墓、將士墓、戰士墓、先烈紀念館、浮雕牆和展覽館等。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於先烈南路和東風路交界處。正門刻有周恩來手書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八個大字。廣州起義紀念碑刻有鄧小平手書的漆金碑名。陵園中心為烈士墓包,護牆刻有朱德題字:「廣州公社烈士之墓」,還有「中朝人民血誼亭」、「中蘇人民血誼亭」、四烈士墓、葉劍英碑和廣東革命歷史紀念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紅陵旭日」為羊城八景之先烈一。
先烈路上還有鄧蔭楠墓、興中會墳場、張民達墓、鄧仲元墓、朱執信墓、史堅如墓等。
在一條幾公里的路上有那麼多的陵園、英雄墓和紀念建築,是全國少有的,這是一條內涵非常豐富的革命文化風景線。
宗教文化風景線
在城市傳統中軸線西側有一條宗教文化風景線,從解放北路——六榕路一一光孝路一一光塔路——一德路有三元宮、六榕寺、光孝寺、光孝堂、,懷聖寺、五仙觀,、石室聖心堂等五個宗教的七個寺廟和清真先賢古墓等八個宗教文化旅遊點,是一條獨特的風景線,特別是佛教、道教的遊客很多,人氣鼎盛。
清真先賢古墓位於解放北路蘭圃西側,為唐代著名伊斯蘭教傳教士阿布·宛葛素來華傳教在廣州逝世後的墓地,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古墓,被國際穆斯林視為聖地。墓園四周用青磚高牆圍繞,內作庭園式布局,有敞口廳和拜堂等建築。附近還有歷代知名的伊斯教徒墓地。每年來廣州參加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阿拉伯商人及其他來訪的阿拉伯朋友都要前往朝拜。
三元宮。位於應元路,其前身是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建的趙崗院,唐代改稱悟性寺,明萬曆年間改名三元宮(道教以天、池、水為三元),是廣州現存歷史最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寺廟。宗教哲學思想家和科學家葛洪曾到此修道。三元宮的建築風格獨特。每逢初一、十五人氣甚旺。
六榕寺。位於六榕路。始創於南朝劉宋年間,初名寶庄嚴寺,北宋時改名凈慧寺。蘇東坡到此游覽,見寺內有六棵榕樹,便題寫「六榕」二字,後人便稱六榕寺。內有建於梁大同年間的六榕塔,八角九級(內17層),高57.6米,珠欄碧瓦,丹珠紅牆。內藏曇裕法師從海外帶回的佛舍利。南有碑廊,有一批珍貴文物。六榕花塔為廣州標志的旅遊景觀之一。
光孝寺。位於光孝路,佔地面積31000平方米。寺址初為南越王趙建德王府,後建為制止寺,南宋後稱光孝寺。社會流傳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說法,說明光孝寺歷史之悠久。禪宗六祖惠能於公元676年(唐儀鳳元年)在此削發受戒,建有瘞發塔、六祖殿以為紀念。寺內還有我國最早的東、西鐵塔(鑄於南漢,又名千佛塔)和訶子樹,聞名中外。光孝菩提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光孝路還有基督教光孝堂。
惠福西路有五仙觀,建於明代,是一座祭祀五仙的穀神廟。內有五仙人拇扯和五羊塑像,為廣州之別稱羊城的起源地。還有建於明代的嶺南第一樓。明、清二代,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一德路有聖心堂(俗名石室),是廣州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全國最大的哥德式石構建築物,高58.5米,歷時25年建成。
4. 廣州的歷史有哪些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專一直是屬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是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廣州從3世紀30年代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期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期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5. 廣州在什麼時候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1988 第一批
6. 廣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普通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一枝梅花。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行花街嘈雜擁擠,難免磕磕碰碰,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滿臉都是笑意和喜悅。一般前幾天多為外省人,因為絕大多數外省人要看央視年歡晚會。年三十逛完花市後常常去嘆夜茶,花市鮮花爭奇斗艷,品種繁多。
行花街顧名思義主要是逛和欣賞,買肯定要買一點,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所以,情侶們雙雙穿梭花市最多也就買一兩枝玫瑰、銀柳、百合;而家庭多選擇傳統的本地金桔、富貴竹、桃花、發財樹、紅運當頭等。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西關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窪,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市區。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她們纖細的身段,軟軟的粵語,受過良好教育,有的還會些手工,尊敬長輩,擁有中國的傳統美德。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
騎樓—建築風格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上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里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外。這一帶有許多典型的傳統舊屋,人稱「西關古老大屋」。 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堂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這種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
曲藝戲劇
著名編劇唐滌生主條目:粵曲、粵劇、南音和鹹水歌
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於兩廣、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後,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後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民國時期達到繁盛的頂峰,並且內戰時一批粵劇藝人遷往香港。建國後一度由於文革受到摧殘,但改革開放後再次得到重視,重新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發展。
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郎筠玉、羅品超等。
7. 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的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名城保護納入本級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名城保護項目所需資金,由本級人民政府按實際需要給予安排。
8. 廣州的歷史
廣州歷史文化
--------------------------------------------------------------------------------
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揭開廣州人文史的初頁。據史書記載,在周朝時,這里的「百越」人民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已有來往,特建「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現在越秀山有「古之楚庭」牌坊。「楚庭」是廣州最早的名字。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嶺南,南海尉任囂在此築番禺城(俗稱任囂城),為廣州信史記載的建城始,距今已有2213年。秦末漢初,趙佗在嶺南建南越國,定都番禺,奠定了廣州在嶺南的中心城市地位,南漢、南明兩個封建王朝也在此建都。
三國吳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吳國孫權劃交州東部另設廣州,即交廣分治。廣州之名取自原交州州治廣信的「廣」字,州治遷到番禺,廣州由此得名。廣州又叫「羊城」、「穗城」,因四季花開不敗故稱「花城」。傳說古代有5位仙人,騎著五色仙羊,羊銜谷穗,降臨「楚庭」,把谷穗贈與百姓,並祝願這里「永無飢荒」。今天,越秀公園的五羊雕像便是廣州的象徵。
廣州是秦漢繁榮都會。在世界歷史名城中,除古羅馬、雅典等少數幾個城市外,巴黎、倫敦、莫斯科等名城均比廣州年輕。廣州自秦漢起至明清2000多年間,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早在漢代時,中國船隊從廣州出發,已遠航至東南亞和南亞諸國;唐宋時期,廣州已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東方大港,還首設全國第一個管理外貿的機構,委任市舶使;是漢唐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明清時期,廣州更是特殊開放的口岸,一段較長時間曾是全國唯一的對外貿易港口城市。廣州作為中國最早對外和從未關閉過的貿易通商口岸,在世界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廣州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在近代史上有三元里人民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抗英斗爭,孫中山領導的反對封建統治的辛亥起義(即黃花崗起義),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廣州起義。所以,廣州既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是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的英雄城市。革命先驅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政權。毛澤東在這里舉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魯迅、郭沫若、郁達夫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
廣州歷代名人輩出,代代相傳。秦朝任囂,漢朝趙佗,清朝學者屈大均,思想政治家康有為、梁啟超,農民起義領袖洪秀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推翻幾千年封建統治的孫中山等,他們為廣州名城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廣州名城有許多美麗的風景線,在這些風景線上集中了廣州主要的著名自然、文化遺產,是自然風光線、文化風景線,也是廣州旅遊的主要景觀線。
廣州的鎮海之樓與鎮城之石
被稱為廣州主山的越秀山有座雄偉壯觀的鎮海樓,又叫望海樓,因樓高五層,谷稱五層樓,高28米,為全國最大的鎮海樓。明朝鎮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為「壓紫雲黃氣之異者」,奏請朝庭批准,於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把廣州城牆擴展至越秀山時,建築了鎮海樓,說是「雄鎮海疆」,又可以「壯三城之觀瞻」。所以,它既是城防建築,又是風水樓。明以前,廣州出現過三朝十帝,自建鎮海樓後,再也沒出現過地方皇帝和心懷異志的亂臣賊子。「東南霸氣散如煙」,「樓外關河盡漢封」了。正如胡漢民說:「層樓晚望,白雲仍是漢時秋」。
由於自然和人為原因,鎮海樓歷史上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重建,不下十餘次。據說每修一次,廣州就發展一次。人們說其「樓冠全城」。清人屈大均說,「雖黃鶴、岳陽莫能過之。」《羊城古鈔》說它「輝煌壯麗,為嶺南第一勝覽」。《廣東通志》和《南海縣志》認為,「嶺南奇觀,此為最然」,「實為五嶺以南第一樓也。」歷史以來,直到今天都被推崇備至。歷來古籍記載不漏,並留下很多詩詠和文章,為到廣州的國內外旅遊者必看之景點。
從風景名勝的角度看,越秀山是廣州的主山,而鎮海樓則是廣州的第一景,600年威鎮嶺南,其地位是無可替代的。因這里是「高踞仙城最上頭」(丘逢甲語),可以「風起雲飛攬九州」(康有為語),「飛樓重得壯南藩,下瞰群峰控北門。江海繞闌天勢盡,溪山如掌霸圖存」,不僅可以體味古代王者之霸氣,而且還可以盡覽廣州山水城市之勝境,欣嘗「一泓珠海抱城流」的美麗風光。
鎮海樓現在是廣州博物館,到這里可參觀廣州建城二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展覽。頂樓正面懸掛著兩廣總督彭玉麟所撰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頭摩霄,目空古今;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依欄看劍,淚灑英雄。」幾分霸氣,幾多悲壯,十分膾灸人口。
鎮海樓歷史上曾先後以「鎮海層樓」和「越秀層樓」列為清代和現代的「羊城八景」而聞名中外。
廣州不但有鎮海之樓,還有鎮城之石,就是海珠石。
古代珠江河面寬闊達3000米(今天最窄處只有100多米),煙波浩渺,稱為小海,故有鎮海樓之名。廣州還有鎮城之石,就是古代珠江河中的海珠石。由河沙沖積,河床淤塞,至本世紀初,已與北岸連接,20世紀30年代修築長堤馬路時已完全埋在地下,建設了高樓大廈。今年初開挖市政工程時,被挖出來,重見天日。專家們緊急呼籲保護海珠石!市政府已決定將已顯露的部分(30-60米)保護起來,供市民和旅遊者參觀。
古代,屹立江中的海珠石,又叫海珠島,以鎮城之石出名。「神人驅石立,湧出水晶」(明·倫以詵語)。明代梁儲《海珠石》詩雲:「是誰驅石到江心,天為羊城鎮古會。」說這是廣州的鎮城之石。島上有慈度寺(又叫海珠慈度寺,建於南漢)、文溪祠、海珠炮台,民國初年辟為海珠公園,為歷史上著名的旅遊聖地,龍舟競渡之地。
傳說海珠石為異域商人遺珠所化,所以又叫走珠石。清人鄭惠南有《海珠石》詩雲:「賈胡手持摩尼珠,失手飛珠入東海。寶物通靈莫能秘,陸離夜夜吐光彩。卷白浮出明珠園,珠女珠兒不敢采。」實是一塊巨大的白堊紀紅色砂礫構成的大礁石,其位置在今沿江西路永安堂至愛群大廈一帶,長130多米,寬50多米,因長期江水沖刷而渾圓如珠,水光波映,閃閃發亮。海揣在游海珠寺時作了一首游覽口占雲:「南海麗龍不愛珠,水心擎出夜明孤」,說海珠石晚上也會發光。又因珠江潮汐變化而似浮在海上,非常漂亮。明代詩人梁喬升說:「兀然一石江心浮,撞破紅潮兩道流。」多麼動感的關景!
海珠石又因為南宋著名詩人李昴英(又名文溪)在這里讀書而出名。島上修有文溪祠,著有《文溪存稿》。他是廣州歷史上第一位探花,歷任大學博士、校書郎、吏部侍郎等職。所以有人說在文溪祠讀書可以中狀元。
海珠石(島)是宋代、明代羊城八景「珠江秋月(色)」和「珠江靜瀾」的核心景點,歷代有關詩詠達50多首。
古城傳統中軸線
古城傳統中軸線,是從越秀山鎮海樓、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人大常委會大樓、市政府大樓、人民公園、海珠廣場至海珠橋,全長約5公里的古城區城市傳統中軸線。是從南越國趙佗建越王台、越王宮、越王井開始,南漢時期有呼鸞道、游台,明代有觀音閣、鎮海樓,從越秀山至人民公園、起義路一帶,元、明、清、民國直至解放後都是官府衙門重地,歷經二千多年逐步形成的,在民國時期建築了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府合署大樓、海珠橋四個標志建築後基本定型。
清人陳恭尹用「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來形容廣州城的山川形勝,其所說的「峰在地」就是越秀山,「水浮天」就是珠江(古代稱海,文革前廣州市民從河北到河南過渡還叫過海)。有專家形容這條中軸線是「一條扁擔挑起山和水」,充分說明這條中軸線的歷史份量。
中山紀念堂是我國最大的紀念會堂(有5000個座位),也是世界著名的中西合璧的傳統大屋頂建築,前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和印度前總理尼赫魯想照樣建一個,都沒有搞成。紀念堂為紅柱黃牆藍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八角亭式頂蓋。堂頂為玻璃鑲嵌的園形大吊頂,幾十米跨度不見一柱,通風音響一流。頂部的金鼎高達4米,貼金片36166張,重1.8公斤。整個外型庄嚴雄偉,堪稱建築藝術之傑作。
傳統中軸線有四多:文物古跡多,著名建築多,古樹名木多,專業購物街多,文化含金量很高,是廣州名城的一條千年文化軸線。她既是一條山水相連自然風光線,也是一條雄偉壯觀的景觀軸線,是廣州首選的旅遊風景線。
《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城市傳統中軸線景觀帶內,「新建、擴建、改建的建(構)築物,其建築形式、體量、高度和風格,必須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協調。」市規劃局正在制定保護性的控制規劃。
天河新城市中軸線
新城市中軸線是天河新城區和珠江新城建設後規劃建設的新發展區的中軸線,北起瘦狗嶺,經火車東站(廣場)、中信大廈(80層)、天河體育中心、海心沙島,跨過珠江至琶州塔、洛溪新客運港口的新城區中軸線。天河路以北以中信廣場和中國市長大廈、大都會廣場為標志的建築、綠化景觀,已經形成,這一帶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群和綠化廣場顯示出廣州新城市中心的現代都市風貌。她與古城區傳統中軸線相比是不同風格和特色風貌,反映了廣州城市發展的現代化美好前景,是廣州發展都市旅遊的最吸引旅遊者的美麗景觀。目前,附近天河路一帶的天河城、宏城廣場和廣州購書中心已形成人氣很旺的購物旅遊區,附近的一號線地鐵站是最旺的地鐵站之一。
白雲山、越秀山綠色風景線
白雲山被稱為廣州的「綠肺」,是著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21平方公里,風景秀麗,古樹參天,交通方便,是著名的旅遊聖地。由30多個山峰組成,主峰摩星嶺海拔382.3米,為全山最高點,是每年重陽節市民登高的熱點,這里可俯瞰廣州全景,新城、古城、南到珠江、北至白雲機場,盡收眼底。
越秀山在50年代已辟為公園,是廣州市最大的綜合性文化休息公園,佔地面積82萬平方米,其中三個人工湖的水面積6.69萬平方米。
白雲山、越秀山在市中心區的北廓,東西綿延數十里,古人稱為「青山半入城」,是一條非常美麗的綠色風景線。它不但自然景觀漂亮,而且對廣州市區起著調節氣候的作用,環境幽靜雅緻,空氣清新,是市民休閑游覽的好去處,也是廣州旅遊的最大、最好的旅遊點,每年接待的國內旅遊者達1000多萬人次。
這條綠色風景線的文化品位很高,獨具特色。
一是歷史悠久。歷史上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自秦漢以來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二是傳說故事多。如秦始皇、安期生的傳說。
三是文物古跡多。秦漢以來,越王井、呼鸞道、鎮海樓、古之楚亭、白雲仙館、九龍泉、天南第一峰牌坊,以及眾多的古墓葬和名人遺跡、遺址等。
四是宗教寺廟多。如三元宮、景泰寺、明珠樓、能仁寺、雙溪寺等。歷史上僅白雲山就有13個寺廟。
五是各具特色的公園旅遊點多。如越秀公園、麓湖公園、雕塑公園、雲台花園、山頂公園、山北公國等。
六是歷代羊城八景多,共有11景。
珠江風光旅遊線
珠江是廣州人的母親河,幾千年來先人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建設了美麗的廣州城,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嶺南文化。
珠江廣州河段風光旖旎,兩岸的文物古跡和特色建築很多。如石門風景區,沙面風景區的歐洲風格建築群,粵海關大鍾樓、郵政局大樓、南方大廈、愛群大廈、永安堂、江灣新城建築群、孫中山大元帥府、琶洲塔、赤崗塔、黃埔軍校、長洲要塞、長洲文化旅遊風景區、波羅廟、蓮花塔、下橫檔島、虎門炮台、南沙炮台、龍穴島風光等。
從南方大廈、愛群大廈到永安堂一帶被稱為廣州的「外灘」,歷來都是廣州的標志。廣州的幾大銀行總部和賓館、飯店、戲院、百貨點相當多,市有關部門擬把這里建成休閑步行街。
珠江廣州河段70多公里,有11座各具特色的跨江大橋,有許多江心島,其中最大的河南島有90多平方公里,這里河叉縱橫,果林飄香。新滘的萬畝果園,被稱為廣州的「南肺」。
現在,前航道已被辟為旅遊航道。近年來,市政府投資數億元整治珠江提岸,設置燈飾,進行綠化和景觀建設,已初步展現了兩岸的新美景,這里將建成廣州的「塞納河」。兩岸的地盤建築商大做江景樓盤廣告,房地產價格不斷攀升。珠江夜遊是廣州的熱點旅遊線之一。
南越國古都文化風景線
自80年代以來,廣州先後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南越王宮署遺址的地下石構建築、南越國御花園和南越國宮殿遺址,是嶺南地區的重大考古發現,分別被列為全國五大和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這些二千多年前的南越國時期的文物,內容非常豐富,許多為廣州及我國首次發現,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
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文帝」趙昧的陵墓,距今有2100多年的歷史,是嶺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隨葬品最多的一座西漢前期彩繪壁畫石室墓,《考古學年鑒》定為當年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出土文物1000多件(套),如「文帝行璽」金印、絲縷玉衣等,還有15個殉人。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開發、城市物質文化發展、南越國歷史都有重要價值,墓地現在已建成「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1995年以來陸續在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到兒童公園一帶發現的南越國宮署遺址、水榭、御花園和宮殿遺址,反映了當時王宮的物質生活和社會文化情況,特別是地下石構建築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媲美羅馬古城。御花園則是我國首例宮苑實例。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目前,忠佑大街到北京路財廳前一帶4.8萬平方米的地方已列為文化保護區,兒童公園將搬遷,繼續進行地下挖掘。市政府已決定在這里建立南越國博物館。專家們預測不久的將來,還將會給市民一個驚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出土的海外泊來品文物,如銀盒、玻璃碗、象牙、瑪瑙、銅薰爐、銀幣等,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的物證,說明廣州在秦漢時期已和海外通商,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早於陸上絲綢之路的證明。
先烈路近現代革命風景線
廣州,是我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洪秀全在這里領導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康有為在廣州舉辦「萬木草堂」培養了一批維新運動的革命骨幹人才;黃埔軍校師生在這里舉行東征和北伐;孫中山在廣州領導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起義,並在這里三次建立革命政權;共產黨領導廣州起義。一系列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震驚中外的革命事件,產生了一批革命英雄人物,留下了一批革命紀念建築和遺址,其中最為集中的是在先烈路,有10多處近現代革命文物保護單位,是革命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課堂。其中最著名的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國、十九路軍抗日陣亡烈士陵園和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我在1959年到中山大學讀書的時候,到廣州第一個要看的地方就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墓,因為在讀小學時就學習過。這個地方已辟為黃花崗公園,是革命聖地,也是廣州主要的旅遊點,每年接待的遊客很多,僅是國外旅遊者就有30多萬人次,特別是海外僑胞來廣州,都要去黃花崗瞻仰烈士墓,敬獻花圈。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位於先烈中路,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於1911年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在廣州發動起義,攻打兩廣總督府而壯烈犧牲的七十二位烈士墓園。1912年廣東軍政府撥款始建,1919年海外華僑募款建設了墓亭、紀功坊、月台、四方塘等建築,以後又增建了黃花亭、西亭、正門。1954年又一次擴建,形成了今天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庄嚴肅穆,綠樹成萌,滿園黃花的紀念性公園。正門是凱旋式的大門樓,門額上刻有孫中山手書的「浩氣長存」金色大字。內有230米的墓道、泮池、石拱橋、七十二烈士墓碑、「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還有孫中山親植青松和高舉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黃花浩氣。
十九路軍陵園佔地5.2萬平方米。始建於1928年,主要建築有花崗石的凱旋門、羅馬園柱形紀念碑和半園形柱廊、門亭、英雄題名碑、抗日亭、蔡廷鍇、蔣光鼐墓、將士墓、戰士墓、先烈紀念館、浮雕牆和展覽館等。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於先烈南路和東風路交界處。正門刻有周恩來手書的「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八個大字。廣州起義紀念碑刻有鄧小平手書的漆金碑名。陵園中心為烈士墓包,護牆刻有朱德題字:「廣州公社烈士之墓」,還有「中朝人民血誼亭」、「中蘇人民血誼亭」、四烈士墓、葉劍英碑和廣東革命歷史紀念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紅陵旭日」為羊城八景之先烈一。
先烈路上還有鄧蔭楠墓、興中會墳場、張民達墓、鄧仲元墓、朱執信墓、史堅如墓等。
在一條幾公里的路上有那麼多的陵園、英雄墓和紀念建築,是全國少有的,這是一條內涵非常豐富的革命文化風景線。
宗教文化風景線
在城市傳統中軸線西側有一條宗教文化風景線,從解放北路——六榕路一一光孝路一一光塔路——一德路有三元宮、六榕寺、光孝寺、光孝堂、,懷聖寺、五仙觀,、石室聖心堂等五個宗教的七個寺廟和清真先賢古墓等八個宗教文化旅遊點,是一條獨特的風景線,特別是佛教、道教的遊客很多,人氣鼎盛。
清真先賢古墓位於解放北路蘭圃西側,為唐代著名伊斯蘭教傳教士阿布·宛葛素來華傳教在廣州逝世後的墓地,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古墓,被國際穆斯林視為聖地。墓園四周用青磚高牆圍繞,內作庭園式布局,有敞口廳和拜堂等建築。附近還有歷代知名的伊斯教徒墓地。每年來廣州參加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阿拉伯商人及其他來訪的阿拉伯朋友都要前往朝拜。
三元宮。位於應元路,其前身是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建的趙崗院,唐代改稱悟性寺,明萬曆年間改名三元宮(道教以天、池、水為三元),是廣州現存歷史最長、規模較大的道教寺廟。宗教哲學思想家和科學家葛洪曾到此修道。三元宮的建築風格獨特。每逢初一、十五人氣甚旺。
六榕寺。位於六榕路。始創於南朝劉宋年間,初名寶庄嚴寺,北宋時改名凈慧寺。蘇東坡到此游覽,見寺內有六棵榕樹,便題寫「六榕」二字,後人便稱六榕寺。內有建於梁大同年間的六榕塔,八角九級(內17層),高57.6米,珠欄碧瓦,丹珠紅牆。內藏曇裕法師從海外帶回的佛舍利。南有碑廊,有一批珍貴文物。六榕花塔為廣州標志的旅遊景觀之一。
光孝寺。位於光孝路,佔地面積31000平方米。寺址初為南越王趙建德王府,後建為制止寺,南宋後稱光孝寺。社會流傳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的說法,說明光孝寺歷史之悠久。禪宗六祖惠能於公元676年(唐儀鳳元年)在此削發受戒,建有瘞發塔、六祖殿以為紀念。寺內還有我國最早的東、西鐵塔(鑄於南漢,又名千佛塔)和訶子樹,聞名中外。光孝菩提為宋代羊城八景之一。
光孝路還有基督教光孝堂。
惠福西路有五仙觀,建於明代,是一座祭祀五仙的穀神廟。內有五仙人拇扯和五羊塑像,為廣州之別稱羊城的起源地。還有建於明代的嶺南第一樓。明、清二代,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
一德路有聖心堂(俗名石室),是廣州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全國最大的哥德式石構建築物,高58.5米,歷時25年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