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宗教寬容的歷史意義

宗教寬容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8 02:06:26

1. 古印度阿育王的宗教行為有哪些歷史意義

佛教徒認為阿有王是一位理想的君主,把他尊為「護法名王」。用今內天的眼光來看,容阿育王更值得稱道的是,他雖然特別熱心地扶植佛教,但是反對宗教狂熱。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他實行宗教寬容政策,既沒有宣布佛教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他宗教派別。當時各種宗教在阿育王的國度都允許傳播。他對婆羅門教、古耆那教等等也都予以贊助。阿育王宣稱,他所關心的,主要不是臣民們信仰什麼,而是他們的行為和態度是否高尚。

2. 宗教寬容含義

無條件的原諒,以德報怨,不記恨,不能以德報怨可以選擇遠離,但絕不報復,也不恨一個人太久,迅速自我調整。如果有人向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有害他人就微笑拒絕,或者只是微笑轉身當作沒聽到,如果是向你索要什麼東西,合理范圍內你可以直接給他,並希望他幸福。寬容不是縱容,縱容對他人有害,不是愛的表現,是無知和貪欲和愚痴的表現。
寬容就是不會看不起任何人,慈心待一切眾生,無人無我無眾生壽者相,施一切而不計功德,不覺得我幫了誰,誰要回報或者那個人怎麼可以恩將仇報,將自己忘卻,施捨也忘卻對象也忘卻,慈心做事無條件。度一切眾生而無一人得度的心態,不居高自傲。嚴於律己,因為你有了信仰和追求,寬以待人,因為社會都是迷的狀態,寬容他們的惡,把他們當成是對於世人是合理的事情,同理心看待,以同情心看待。心中容納的眾生越多心就越大,比如我要貢獻江西,中國,亞洲,地球,還是所有生物,乃至地球環境和外太空環境(地球周圍太多人造垃圾了),佛的話是心包太虛,周量沙界的胸懷,所以能救度一切眾生,反正一個人仇恨社會,只能幫助很少的人,寬容的人心中懷有大愛,從不受逆境影響而收縮,不會因為老虎吃人,也不會因為日本的侵華改變,無條件的包容和愛。

3. 很多人提到的宗教的寬容,應該怎樣理解

堅持自己的信仰,理解他人的信仰,平等對話,和睦相處,求同存異

4. 中國歷史上宗教寬容的史實有哪些

「我有信奉七種宗教的子民,只要不是反對我大蒙古帝國宗教我一律予以保護。」這是一段翻內譯成漢文的蒙文。容

好象只有唐朝的盛唐時期。
當時除了有道教、佛教,還有由西域遠來的祆教(拜火教)、摩尼教、景教(基督教的一支異端派別-聶斯脫利派)等都被允許在長安和其他重要城市建立自己的禮拜祭祀場所。而後由大食(阿拉伯)和波斯(伊朗)等地來的商人們也被允許在中國居住,並保留和自由地進行自己的宗教傳統。當時的長安是世界上最繁華、富裕和文明、開放的世界都市

5. 學術評價對《論宗教與寬容》有什麼看法

洛克的時代,各宗教之間的互相謾罵和殘酷斗爭達到了極點,甚至軍隊和世俗內政權也捲入了這容場斗爭中,經過數十年的宗教斗爭後,各宗派都認識到,酷刑、流放、屠殺都不能把對方消滅,互相寬容、和平共處是惟一的選擇。洛克的《論宗教寬容》一書便是這一背景的產物。

6. 宗教寬容的名詞解釋,簡潔點,大概100字左右。寫了

宗教寬容即寬容宗教,善待宗教,對文化意義上的宗教持開放式態度.其核心要求有二:接納與和平.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開放性、平和性與中庸性等根本特徵.這三個根本特徵充分滿足了宗教寬容的上述兩個要求.

7. 歷史上伊斯蘭教對其他宗教是寬容的嗎

在今天談論伊斯蘭教與宗教多元,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不論是發生在法國的系列恐怖主義事件,還是所謂「伊斯蘭國」在中東地區的所作所為,似乎都彰顯出伊斯蘭教與宗教多元的不相容。但事實上,宗教多元卻是穆斯林信仰和思想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具體來說,伊斯蘭教關於「有經人」(ahl al-kitab)的概念及其在歷史發展中的體現就明確地表達出了這一主題。
「有經人」身份肯定了亞伯拉罕的傳統
所謂「有經人」,也被譯為「有經典的民族」。這一詞語曾多次出現在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當中,主要指猶太人、基督徒以及賽伯邑人,有時也用來指其他的宗教社團,比如瑣羅亞斯德教徒,因為他們和穆斯林一樣,擁有獨一無二的神所啟示的經典。
早期穆斯林以麥地那社會為基礎,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共同體。這一實踐成為後期穆斯林關於政治共同體的效仿源泉。但是與慣常的認識不同的是,在這一以宗教認同為基礎的政治規劃中,並不排斥其他宗教信仰者的存在。
無可置疑的是,伊斯蘭教與此前產生在中近東地區的猶太教和基督教有著緊密的聯系。伊斯蘭教從不諱言自己與先知亞伯拉罕(易卜拉欣)之間的關聯。《聖經》中所記述的以色列人的傳系,是通過亞伯拉罕的次子、他的妻子撒拉所生的以撒而來。而伊斯蘭教則通過亞伯拉罕的另外一個妻子、埃及人夏甲所生的以實瑪利(伊斯瑪儀)與亞伯拉罕建立了聯系。就這一點來說,伊斯蘭教經典與猶太教、基督教經典中的記述並無矛盾。
根據《古蘭經》和聖訓(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言行實錄),先知穆罕默德與亞伯拉罕同屬一族。穆斯林所景仰的麥加天房「克爾白」,就是由亞伯拉罕和以實瑪利建造。在建完這一崇拜場所之後,他們二人祈禱,求主「從我們的後裔中造成歸順你的民族」(《古蘭經》2:125)。神在此時啟示說:「除妄自菲薄者外,誰願鄙棄易卜拉欣的宗教呢?在今世,我確已揀選了他;在後世,他必居於善人之列。」(2:130)。也就是說,亞伯拉罕和先知穆罕默德以及歸順真主的人——穆斯林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獨一無二的神通過穆罕默德所啟示的宗教,就是亞伯拉罕的宗教。
不過伊斯蘭教認為,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雖然信仰同一個造物主,但不幸的是,先前神啟示的信息卻被人類背離了。因此,神派遣了終極的先知穆罕默德,重申主命,帶領人類重返正道。盡管伊斯蘭教認為真主啟示給穆罕默德的經典最終取代了此前的經典,但是並不否認其作為天啟經典的神聖性。而「有經人」,指的正是猶太人、基督徒、瑣羅亞斯德教徒等同樣被授予經典的人。
「有經人」在多元宗教格局時期的地位
除了《古蘭經》中關於「有經人」的規定,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期間,也以鮮明的態度表明了對待其他宗教的態度。據聖訓記載,穆罕默德在一個猶太人的送葬隊伍經過之時起立致哀。當人們提醒他那是一個猶太人時,他回答道:「他也是一個人啊!」這生動地展現出伊斯蘭教對於其他宗教信徒的尊重。
雖然早期穆斯林社團在歷史上曾經因為政治原因以嚴厲的手段對待過生活在麥地那的幾個猶太人部落,但在此後伊斯蘭帝國的歷史上,不同信仰的人群之間逐步形成了一種比較積極的關系形態。在「有經人」這一概念的指導下,伊斯蘭國家一般不強迫被征服地的人民皈依伊斯蘭教。只要他們願意交納一定數目的人丁稅,便可以得到庇護。
歷史上眾多穆斯林學者從倫理和律法角度對此進行了論證,而伊斯蘭教法中也以相關規定對「有經人」進行保護。具體來說,「有經人」屬於伊斯蘭國家中的迪米(dhimmīs)階層,即受保護的少數派。與穆斯林相比,正常的迪米男子應該按照其收入繳納人丁稅,在著裝、職業、居住地點等方面也受一定的限制,並且不得公開宣傳自己的宗教信仰或勸使他人改宗。但是,作為伊斯蘭國家一方,承諾保證迪米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為其抵禦外敵,「有經人」在社團內部可以自治,並履行自己的宗教功課。嚴格說來,「有經人」的概念與現代社會的平等、自由觀念並不完全一致,但在千年前的人類歷史上,這一主張無疑具有積極意義,與今天某些極端主義者對其他宗教信仰者的迫害和濫殺亦有天壤之別。
回顧歷史,穆斯林治下的宗教寬容乃是人類歷史上的亮點。以巴格達為首都的阿巴斯哈里發王朝發起了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百年翻譯運動」,將大量的古希臘、印度和其他文化傳統的哲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著作翻譯為阿拉伯語,而後又以這些成果反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在接受阿巴斯哈里發的優渥待遇、為翻譯運動做出傑出貢獻的學者中,不僅有穆斯林學者,更多的是基督教徒和其他宗教信仰者。
而穆斯林統治過8個世紀的西班牙,更被認為是《古蘭經》律法的古典案例在歐洲亞伯拉罕宗教氛圍下的現實表達。在當時的西班牙,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生活在一起,共同創造出一種寬容的文化。在為《世界的亮點:穆斯林、猶太人和基督徒如何在中世紀西班牙創造了寬容的文化》一書撰寫的前言中,哈羅德·布魯姆寫道:「在阿卜杜·拉赫曼大膽的努力之下,伍麥葉人的統治從大馬士革轉移到了科爾多瓦,在穆斯林統治下的安達盧西亞,猶太人和基督徒在經濟和文化上達到了繁盛。實際上猶太人從巴比倫最終來到美國,其流亡文化曾經三次達到頂峰:第一次是在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第二次就是在穆斯林的安達盧西亞。」
對多元宗教格局的認可一直延續到最後一個強盛的伊斯蘭帝國——奧斯曼土耳其時期。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不僅包括傳統上的西亞和北非區域,還延伸到了巴爾乾地區。雖然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在政治、軍事上具有絕對的優勢,但是並沒有要求建立一個純粹由穆斯林組成的國家,相反它以「米列特」制度對疆域內的「有經人」予以治理,體現出宗教寬容和認可多元並存的態度。在這一制度之下,帝國將臣民分為穆斯林、希臘東正教徒、亞美尼亞基督徒和猶太人四個米列特,每一個米列特代表一個宗教自治社團,有自己的法官、稅務官和宗教權威。
在1492年猶太人被逐出西班牙之後,奧斯曼蘇丹拜亞齊二世更是下令各地總督向猶太人敞開大門,為他們提供幫助。在奧斯曼蘇丹治下的猶太人寫信給自己遍布歐洲的朋友和代理人,鼓勵他們一同投奔帝國。猶太人懷揣可以開啟格拉納達香料的倉庫、猶太會堂和銀行的鑰匙,心存返回故鄉執念,陸續在奧斯曼帝國的各大城市安下了家。當時的一句諺語說「寧要蘇丹的頭巾,不要主教的法冠」,就側面體現出奧斯曼帝國的寬容。
激進極端泛濫和宗教多元缺失並存
20世紀前半期,歷史上穆斯林帝國曾長期統治的西亞北非地區陸續建立起了多個現代民族國家。成為現代世界體系一部分的同時,西方處理宗教少數派的觀念也影響到了穆斯林世界。20世紀40年代以後,大批猶太人進入阿拉伯地區,這使得從傳統帝國遺產中四分五裂產生出的諸多穆斯林國家面臨深刻的困境。之後西方的政治干預更促使穆斯林處理宗教多元的傳統觀念和實踐產生重大的變化。在「有經人」曾經生活了上千年的地區,此前較為積極的宗教多元關系形態漸漸消失。
今天,西亞北非政治版圖不斷碎片化,這顯示出二戰之後建立的所謂現代民族國家的國家建構和政治治理均遭遇嚴峻挑戰。作為現代世界體系中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重要板塊,這一地區政治秩序的崩潰已經並將繼續帶來進一步的系統性風險,並成為伊斯蘭激進主義蔓延的肥沃土壤。
應該看到,與宗教有關的暴力從來不是某個宗教或是某個傳統所獨有。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歷史上都曾出現與今天伊斯蘭世界類似的暴力。在穩定的社會結構中,一個宗教會顯現出勸人向善、注重兩世吉慶的特點,但是處在叢林法則之下的人群,則會更青睞宗教中那些崇尚武力、排斥異己的因素。恩格斯把宗教定義為「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今天,不論激進極端的泛濫還是宗教多元的缺失,也正以一個側面反映了宗教信仰者所處的現實社會。

8. 論宗教與寬容主要有哪些內容

《論宗教與寬容》:關於信仰自由的著作〔英國〕約翰·洛克著,《論宗教與寬容》內容精要:宗教狂熱分子打著「保衛真正的宗教」的旗幟,以關心其他教派信徒的靈魂為借口,把信仰不同的教徒打成異端,進行迫害,但對泛濫於本派信徒之中的真正的罪惡活動卻視若無睹,這證明他們所說「保衛真正宗教」的言論不過是黨同伐異的偽善之辭。

真正的教會最基本的標志是有宗教寬容精神,真正的基督徒應具有寬容精神。任何人,如果缺乏仁愛,就談不上對人類、對非基督徒的友善和理解,就不配被稱作真正的基督徒。只有在宗教問題上對那些持有異議的人實行寬容,才與基督教教旨和人類理想的本質相一致。對不同信仰者實行迫害並非真正的基督徒所為。

為了保證信仰自由和宗教寬容,必須實行政教分離,以剝奪教會和政府對執不同信仰者進行迫害的權力。政府和教會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組織,政府皆外,即保護公民對財物的所有權,教會皆內,即拯救信仰的靈魂。政府可採取強制性手段干涉公民行為,而宗教只是內在的信仰,無法強制干涉,教會也無權強制干涉。因而,政府無權插手宗教信仰,教會也無權使用法律和武力來處理信仰問題。

政府是公民根據契約組織起來的民主機構,它只有保護公民的職責,無權與某派宗教和教會聯系,以行政權力強制公民信仰某種宗教。教會是信教者的自發團體,公民有參加的自由,也有退出的自由。信徒在信仰問題上只聽從自己的意願,而不受任何外在的壓力和約束。教會無權插手公民的私人事務,更無權使用暴力和強制手段。對於不同信仰者,宗教無權干預其信仰自由。即使在你看來,他已步入歧途,但那是他個人的不幸;作為平等的另一宗教信仰者,你無權勸說或強迫他放棄信仰。

所以,任何人都有權按自己的理解來信仰宗教,沒有人有權把自己的信仰當作惟一的信仰強加於他人。對異教徒實行暴力,固然可以達到某種外在的順從,但卻不能真正贏得內在的信仰。

9. 宗教的意義

許多西方人也肯定,無論科學進步到什麼地步,倘若沒有宗教信仰,沒有與安拉的聯系和天啟的話,人便無法生存。
宗教是存在之奧秘,是生命之本質,世界之靈魂,它並非是外力強加給人類的一中東西,而是源自於安拉所賦予人的天性。
人要是失去了宗教,失去了信仰,那他便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根本,也失去了他的昨天和明天,一個人要是沒有了昨天與明天,那麼你說他還如何生活。
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如同一個在黑夜中無燈的夜行人,一個在沙漠荒野中沒有向導的行者,一名在汪洋中既沒有指南針為他導航,也沒有星星給他指向的航海者。
宗教並非是外力強加給人類的一種東西,而是源自與安拉所賦予人的天性,沒有宗教的生活是不符合天性的。
因此,一些真正的學者、思想家和導師乃至一些阿拉伯學者都在呼籲要重塑宗教在生活中的地位,以便人民不再懦弱不在彷徨與不安。
部分哲學家他們雖不相信宗教的真實性,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具有宗教信仰的必要性,因為它能規范人們的生活、揚善抑惡,部分人甚至說:「如果沒有主宰存在,我們一定得造出一位主宰出來」。
另一些人說:「我們為什麼懷疑主宰的存在呢?要不是對主的信仰,我的妻子定會背叛我,我的家僕也會偷我的東西」。
許多著名的學者、思想家指出:宗教對人們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都是必可少的,一個人有了宗教信仰,便會無憂無懼,幸福快樂;一個社會要是都具備了信仰,便會團結,進步。
著名歷史學家 تونبي在其著作《習慣與變更》一書中說:所有的意識形態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它要與各大宗教竟相角逐,以得民心。
這就意味著又要重蹈人崇拜人的覆轍,在宗教把人從社會與個人的奴役中解救出來後又回到社會的囚籠中去,……
宗教讓人們知道了人並非是一種群居的昆蟲, 而是有尊嚴、有意識、有自由的高級生物,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不會讓人忘記這一實質,因為意識形態無力為人實現宗教所賦予人的精神的解放。
宗教是人們生活的中心,是生命的本質,是普照心靈的光明,所以人不能沒有宗教,意識形態也絕取代不了宗教的地位,因為它只會讓人固執己見,相互憎恨,它或許會施捨我們一點點好處,但卻掠奪了我們內心的坦盪與靈魂的解放。

10. 我想知道宗教在歷史長河中對社會進步起到過怎樣的進步意義

在建立社會道德體系和協助法制建立社會秩序中起了很大作用。西方的基督教就不用說版了。中國傳權統社會的道德體系就是建立在儒、釋、道三位一體的宗教觀上。這種宗教道德觀不但提供中國國民以精神支柱,而且發揮了社會穩定器的作用。

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上起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儒釋道,就沒有中國傳統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例如宗教藝術。在政治、軍事、教育(含體育)、語言文字、文學(你看四大名著就知道了)、歷史、地理諸多面都有貢獻。

在科學技術方面也有一定作用,火葯的發明(四大發明之一)就是唐朝一個道士在煉丹時發明的。中國古代化學學科與道教的外丹術密不可分。中國的天文學發展也與宗教有關,發明渾天儀的漢代科學家張衡是道教徒,設立天文觀測點的科學家一行是個佛教和尚。中醫也與宗教有關,例如寫《千金方》的葯王孫思邈就是個道士,少數民族醫葯與宗教也有關系。

各宗教還大辦慈善事業,傳播宗教理念,在中國的戰亂年代裡起了治療社會創傷的作用。

以上只不過講了滄海一粟,限於篇幅不能詳盡展開。

閱讀全文

與宗教寬容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