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次氯酸的發展歷史
現在都興用次氯酸進行消毒、特別高效、安全。次氯酸是人體內一種嗜中性粒細胞吞噬、殺滅病原菌所釋放的免疫物質,隨著技術的發展可以通過人工技術生成低濃度的微酸性次氯酸水;次氯酸在1843年被法國化學家首次發現,在一戰的時候次氯酸的抗感染能力已經為人所知;在日本次氯酸水被作為食品添加劑使用。
據日本科學家Fukuzaki教授2006年發表在《Biocontrol Science》上的論文解釋了次氯酸的殺菌原理,細胞膜表面是帶有負電荷的,而次氯酸是中性小分子,可以穿透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並與其內部的DNA和線粒體發生反應使其死亡,直接殺菌。
次氯酸:廣泛用於食品、飲料、水產品、畜產品工廠的殺菌消毒,廚房、餐飲店、農林牧漁、實驗室、葯廠、醫院、養老院、幼兒園、學校、酒店等環境、雙手、皮膚和黏膜的消毒。它不僅可大面積噴霧使用,還能用於空間殺菌除味、除甲醛除蟎,在殺菌作用後直接還原成水,無腐蝕殘留。
次氯酸:近人體酸鹼度PH值,溫和無刺激,無色無味,可直接接觸皮膚,老幼、孕婦、敏感肌皆適宜。在2019年4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最新標准(GB/T36758-2018)中,唯一明確次氯酸可以進行空氣消毒,直接接觸人體手、皮膚、黏膜。
消毒液智造一體機(次氯酸發生器)利用電化學活化(Electrical ChemicalActivationeECA)技術,以專利配方食品級添加劑和凈化水為原料即產鮮純環保「負氧離子復方次氯HC1O"消毒液,PH值在6-7之間,有0保金效氯濃度為50-500ppm可選,氧化還原電位值(ORP)達1000-1100mv.整個生產過程僅需用到常規220V電及晉通自來水,不存在任何潛在危害及產生危化物,能夠廣泛的應用在多不領域的殺菌消毒
② 簡述黨的發展歷史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
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達等,陳獨秀任書記。
1920年10月,李大釗等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之後各地黨組織如星星之火,發展起來。
1920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推舉的代表共12人,他們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在最後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
大會討論了政治形勢、黨的基本任務、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等問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後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34年,中央紅軍進行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
1935年長征過程中,遵義會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942 年延安整風運動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1949年,10月1日,人民領袖毛澤東庄嚴宣布:「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自此,中國共產黨與他們同全國人民建立起來的新中國開始了新的篇章。
(2)次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
一、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做了榜樣,隨後馬克思主義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 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
四、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③ T244/1次的發展歷史
2008年,根據中國鐵道部《關於實行2008年調整列車運行圖的通知》的要求,為了充分發揮鐵路方面回的運力資源作用,鐵答道部於全路調整列車運行圖,自2008年12月21日零點起分階段實行。其中新增合肥至哈爾濱的T242/243、T244/241次特快列車1對,由上海鐵路局合肥客運段、合肥車輛段擔當,定於2009年1月11日起開行。
2009年1月1日,原定於1月11日首發的T242/243、T244/241次列車提前開行,結束了合肥往東北地區無列車的歷史,使得由合肥始發或途經合肥的列車已覆蓋華北、華南、西南、華東、東北等地區。
④ 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大約經歷了幾次科學技術革命
第一次是語言的使用,語言成為人類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不可缺少的工內具.(時間容:後巴別塔時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現和使用,使人類對信息的保存和傳播取得重大突破,較大地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時間: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4世紀)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使書籍、報刊成為重要的信息儲存和傳播的媒體.(時間:第六世紀中國隨代開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紀才進入臻於完善的近代印刷術)
第四次是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使人類進入利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時代.(時間:19世紀)
第五是計算機與互連網的使用,即網際網路的出現.(時間:現代,以1946年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為標志)
第六次是多媒體和網路化的應用,使網路環境下的資料庫建設和計算機決策支持系統變為可能
⑤ 中國革命的發展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1851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和之後的義和團運動,是農民階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反抗封建主義壓迫的革命運動,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1898年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維新派登上歷史的舞台,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帝國主義列強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產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8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⑥ 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三次歷史性飛躍是指
第一次飛抄躍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發展,這次歷史性飛躍由馬克思恩格斯完成。
第二次飛躍是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這次歷史性飛躍由列寧完成。
第三次飛躍是中國在內的一系列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第三次歷史性飛躍。
(6)次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來源:
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是綜合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特別是社會發展理論與時俱進形成的,而不是以某一個人、某一本書為依據形成的。以某個人、某一本書為依據形成的,是宗教而不是科學;其實踐結果,是宗教狂熱而不是社會發展。
知識經濟時代,不但傳統的公有制理論,而且傳統的商品、貨幣、資本、勞動價值、經濟增長方式等理論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由邏輯推演和實踐發展兩方面共同決定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進程,必然要求我們不但要走進《資本論》,更要走出《資本論》;要使社會主義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得以統一,經濟學的科學性與主體性得以統一,就必須從經濟學的對象、內容、方法、性質、宗旨方面作根本的改變,建立全新的經濟學範式。
⑦ 在世界人類歷史發展上,共發生過幾次工業革命
共三次
18世紀60年代至19時間中期,時間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機械製造時代來臨水和版蒸汽作為動力來源,替代了權動物和人,從而開創了以機器代替人工的工業浪潮。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蒸汽和水作為動力的機器已經滿足不了人類社會高速發展,新的能源和機器引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放映機相繼問世。
時間來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第三次工業革命悄然發生,電子信息化時代,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以電子工程和IT技術的應用,以及它們帶來的生產自動化為標志。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
2010年7月,德國政府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工業4.0拉開序幕,將一切的人、
事、物都連接起來,形成「萬物互聯」,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會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
實現「高度智能的無人工廠」。
⑧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2次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分別是哪2個時期
1、兩漢時期;抄
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民族政治經濟聯系加強,科技由此得到發展。
天文學家制定出「太初歷」,作了關於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並發明製作了地動儀。
數學上編成《九章算術》。
編定出《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名醫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醫聖張仲景著有中醫的重要經典《傷寒雜病論》。造紙術的發明等。
2、兩宋時期;(北宋和南宋)
封建經濟繼續發展,且城市經濟、工商業及海外貿易比前代發達,我國科技也因此發展起來。
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三大發明完成和發展並傳到歐洲,影響人類歷史進程。
建築技術有較大發展,如獨樂寺、木塔、盧溝橋、元大都等。
天文歷法獲得空前發展,十二氣歷等在當時居世界領先水平。
(8)次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科技史源遠流長,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浩若煙海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就最大的是農學、天文學、數學和中醫學,誕生了諸如「四大發明」等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眾多科技成果。
中華民族在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中,在不斷地進取,不斷創新。
⑨ 人類發展歷史上的幾次重大革命有哪些
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
英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