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辯證法、歷史和認識論的統一有何意義
傳統哲學在理論與實踐、科學與道德、自然與社會、真理與歷史之間設置了不少隔閡,康德關於理論哲學與實踐哲學的區分是這一傳統的延續。與之相反,謝林做出了意識歷史與自然歷史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的猜測,試圖把這兩個被分割開的領域結合在一起。在這一方面,黑格爾繼承並徹底貫徹了謝林的作法,把本體論、認識論、自然哲學、道德哲學、藝術哲學、歷史哲學和宗教哲學等各門學科結合成一以貫之的體系。辯證法是貫穿在所有這些領域的原則、規律和過程。絕對精神的辯證運動構成了本體論,這是黑格爾的《邏輯學》研究的內容。絕對精神的辯證運動在個人意識內的表現是認識論,這是他的《精神現象學》的內容。絕對精神在自然界的異化是他的《自然哲學》的內容,它在人類精神各個領域的顯現分別構成了道德哲學、歷史哲學、藝術哲學和宗教哲學的內容。另外,黑格爾還寫了《哲學史講演錄》,說明哲學家們認識絕對精神的過程。
按照黑格爾的解釋,不管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不管是個人意識,還是人類精神,都有自己的歷史,都是辯證發展的過程。辯證法是歷史的本質和規律,歷史是辯證法的具體應用。從原則上說,歷史的每一個階段都與辯證法的某一個環節相對應;按照辯證法螺旋上升的方向,歷史發展的方向是進步,達到了辯證法規定的最後目標,歷史也就終結了。
黑格爾是用辯證法來規定包括認識過程在內的一切歷史過程的,本體論(即闡明絕對精神辯證運動的邏輯學)是全部體系的基礎和核心。我們知道,近代哲學是以認識論為中心的,黑格爾卻說:「辯證法是科學認識的靈魂」,「辯證法以知識為對象」。他嘲笑說,康德要求在知識之前首先考察知識的可能性的條件,猶如迂腐學究式的教導:「在沒有學會游泳之前,切勿冒險下水。」這不僅是對康德哲學,而且也是對近代哲學的批判。因為幾乎所有主要的近代哲學家都要求在認識一對象之前先要考察認識的可能性,康德的先驗哲學只是這種以認識論為中心的哲學的典型。按黑格爾的理解,真理、知識、理性如同主體和精神一樣,並不是純主觀的,絕對精神的運動是客觀的辯證法,也是客觀知識和真理,並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但是,黑格爾並不因此而把本體論置於認識論之上,他深知這樣一個道理:即使說辯證法是絕對精神的客觀運動,他也要首先回答人們如何能夠知道絕對精神的辯證法這一認識論的問題。就存在的順序而言,絕對精神在先,人的意識在後;但就認識的順序而言,人的意識在先,絕對精神在後。黑格爾的《邏輯學》是按照存在的順序處理人的意識的,把它當作絕對精神發展的一個階段,即「主觀概念」的階段,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等環節。另一方面,他的《精神現象學》則是按照認識的順序來處理絕對精神的,它只是在人的意識發展到最後階段才呈現出來。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辯證法與認識論是統一的。這是因為,辯證法的范疇和規律是認識論的對象,認識論是辯證法在人的意識中的應用。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雖然黑格爾的邏輯學具有本體論的性質,但它與哲學的其他部分並不是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分,辯證法與歷史運動也不是本質與現象之分;用黑格爾的話來說,兩者是「自覺的理性」與「事物之中的理性」的區別。辯證法不僅是絕對精神本身的自在自為的運動,而且也是具體的、個別的事物的運動。不能簡單地把絕對精神的辯證法與具體事物的辯證法之間的關系理解為主觀與客觀、內在與外在的關系。毋寧說,前者是自我構成的過程,後者是自我應用的過程,兩者是連續的過程,先在的絕對精神的運動構成了辯證發展過程的環節和階段,它應用於自然界、社會和個人意識,賦予那些邏輯環節和階段以新的內容和本質,最終豐富了自身,成全了自身。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導言中說:「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這句話也適用於他的辯證法體系。辯證法的合理性總會應用於現實,一切現實都有辯證法的因素而具有合理性。按照這樣的理解,我們可以把黑格爾的體系分為邏輯學和應用邏輯學兩部分,前者是關於絕對精神的辯證法,後者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精神活動的辯證法。
我們對黑格爾哲學的解釋將遵循黑格爾本人敘述他的體系的順序,按這樣三個部分進行。
一、精神現象學:說明人是如何認識絕對精神的。
二、邏輯學:說明絕對精神是如何運動的。
三、應用邏輯學,包括:
1.自然哲學:說明絕對精神如何被異化為自然的運動;
2.精神哲學:說明絕對精神是如何在人類社會和精神領域中運動的。
Ⅱ 「辯證」是否有「歷史」的含義
歷史辯證法 關於社會歷史過程自身的辯證法.有唯
心主義的歷史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辯證法之
分.唯心主義的歷史辯證法,指在哲學史上有些哲學家對
社會歷史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歷史發展的辯證過
程.例如黑格爾把辯證法的聯系原則運用到社會歷史;把
人類歷史看作是前進的運動過程,是有必然性和規律性;
較系統地闡述了歷史現象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
等.但他認為社會歷史變化發展的本質是絕對精神的自
我實現.因此,他僅僅是猜測到了歷史辯證法.唯物主義
的歷史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歷史辯證發展過程的
正確揭示,是科學的歷史辯證法.唯物主義的歷史辯證法
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處於普遍聯系、永恆運動
發展之中,事物運動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
盾.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人類社會既與自
然界相聯系,又區別於自然界,這就表現為社會具有不同
於自然規律的辯證發展規律.社會是由有生命的人組成
的,人的個體生存和類的繁衍是通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
產活動來保證的.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中,形成了
人與自然的關系即生產力,又結成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
即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構成人類社會的第一對
基本矛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
力.當生產關系適合於生產力的時候就推動生產力的發
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於生產力的時候就阻礙生產力的
發展.生產力是一個連續變動的因素,所以生產關系總是
從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到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構成
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
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經濟基礎之上建立了
社會的上層建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人類社會的
第二對基本矛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
用於經濟基礎.維護先進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會
發展起推動作用,維護落後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
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作用,構成
了它們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
建築都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兩對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的
始終,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
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社會基本
矛盾根源性的方面.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要求改變生產關
系,生產關系的改變或遲或早地要引起整個上層建築的
變化.這個變化在階級社會中是通過階級斗爭和社會革
命來實現的.當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打碎舊的
上層建築和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並建立起
新的生產關系時,從而使生產力獲得解放,社會便從一種
低級的社會形態進到高一級的社會形態.這是人類歷史
發展最一般的規律.揭示這個一般規律的科學就是唯物
主義的歷史辯證法.
Ⅲ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的基本觀點
辯證唯物主復義歷史觀認為:
1.社會制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2.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
3.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4.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
Ⅳ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
簡單地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是唯物的辯證法。而黑格爾的哲學是唯心主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聯系的、發展的,而黑格爾的辯證法則是強調「絕對觀念」的運動、變化、發展的。即是主觀的運動、變化、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建立是吸收了黑格爾的合理內容,給辯證法的內容,加上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在此基礎上,從而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人為本→研究社會→自然理論。黑格爾主義先從絕對精神→自然理論→社會過程→人的狀態。兩個不同方向。下面舉三個例子:①抽象與具體,一對常用的哲學范疇。原來有分離與聚合的含義,在G.W.F.黑格爾的哲學中,有特殊的含義。通常所說的抽象,指在認識上把事物的規定、屬性、關系從原來有機聯系的整體中孤立地抽取出來;具體是指尚未經過這種抽象的感性對象。黑格爾承認前面所說的抽象為抽象,但並不承認感性對象為具體。黑格爾認為具體是理性的具體,即具體概念,也就是以概念為本質的一切事物的多方面的規定、屬性、關系的有機整體性,以及它們在認識中的反映。在哲學史上黑格爾第一次按照上述含義使用這對范疇,明確地把孤立、割裂、片面這類思想方法稱為抽象思維,把不同規定性的統一、對立面的統一、普遍和特殊的統一作為具體性的根本特徵。他主張世界上客觀存在著的真實事物、概念、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是不同規定性的有機統一體。世界上決沒有那種抽象的、孤立的、非此即彼的東西。具體性是概念、真理最基本的特性。哲學的目標就是要把握具體真理、具體概念。在黑格爾看來,為要達到這個目標,認識必須經歷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具體概念自我發展、自我認識的過程,是它所包含的各個規定性在內部矛盾推動下互相推移、轉化、由不統一到逐步統一的過程,也就是由抽象發展為具體的過程。認識開始只能得到一些抽象的規定性,它們是孤立的、片面的。隨著認識的前進,愈是在後的概念所包含的規定性愈多,因而內容愈豐富、愈具體、愈真實。馬克思主義用辯證唯物主義工具改造了黑格爾使用的這對哲學范疇,馬克思第一次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對它們作出了科學的表述,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感性的具體上升為理性的抽象,進而把各種抽象的規定通過更深刻的思維加工,達到具體的再生產,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體,從而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和本質的過程。②異化 哲學和社會學的概念。黑格爾的異化思想最初表現在對於基督教的「實證性」所作的批判中。他繼費希特揭示人與自然的異化關系之後,通過思想異化的形式揭示了人與人的異化關系。他認為,所謂基督教的「實證性」,就是指人所製造的基督教變成了一種僵化的反過來壓迫人的異己力量。在《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的異化理論達到高峰,異化成了說明自然、社會、歷史等辯證發展的核心概念,成為在「自我意識」所體現的人類意識和社會發展整體中始終起重要作用的中介。黑格爾把存在的一切都歸結為「自我意識」,把異化也歸結為「自我意識」的異化。自我意識作為絕對理念外化為自然,在社會歷史中作為「自我意識」環節的人異化為「絕對精神」。他認為,人和由人所組成的各種社會形態及其歷史作為主體,在異化中不僅表現為「分裂為二」、「或樹立對立面的雙重化過程」,而且這種由主體所產生的對立物,對於主體是一種「壓迫性的」、「吞食它的力量」,從而賦予異化概念不同於外化概念的深刻含義。但是,黑格爾在把異化作為發展中介的同時,往往也把對象化和對立面轉化籠統地當作異化,把「自我意識」作為異化的前提和歸結點,表現了他的異化理論的唯心主義歷史局限性。 馬克思的異化觀馬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學形態的異化理論,並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最典型的異化本質。在馬克思之前,人們所揭示的種種異化,基本上還停留在異化的外部現象。馬克思則揭示出決定異化外部現象的本質異化,即異化勞動或勞動異化。它所反映的實質內容,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從馬克思主義觀點看,異化作為社會現象同階級一起產生,是人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的一種社會現象。私有制是異化的主要根源,社會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終根源。異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們的生產活動及其產品反對人們自己的特殊性質和特殊關系。在異化活動中,人的能動性喪失了,遭到異己的物質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從而使人的個性不能全面發展,只能片面發展,甚至畸形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異化達到最嚴重的程度。異化在一定歷史階段同對象化與物化有關。但是,異化決不等於或歸結於對象化與物化。對象化與物化作為人的社會活動,將與人類社會一起長存,而異化活動則是短時期的歷史現象,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會分工的最終消滅,異化必將在社會歷史上絕跡。馬克思在批判吸取黑格爾的合理思想時,明確指出異化的產生和演變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並且有其進步的歷史意義。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異化「是過去歷史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馬克思認為異化決不是永恆存在的現象,而是受一定生產關系制約的歷史現象。因此,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制約的異化,必將隨著這種生產關系的徹底消滅而消滅。③絕對理念, 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G.W.F.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基本概念。指作為一切存在的共同本質和根據的某種無限的、「客觀的」、無人身的思想、理性或精神。自然、社會、人的思維是它的特殊存在的不同形態,是作為它的「異在」和從異在向自身回復的階段,藝術、宗教、哲學是它認識自身的不同方式。在這一廣泛的意義上,絕對理念可以和絕對精神互用,是黑格爾哲學的唯一對象和內容。狹義的絕對理念僅指尚未表現為自然和人類精神的邏輯理念從抽象到具體的辯證發展的最高階段和最後結果。它包括前此的全部邏輯過程,是最具體、最豐富的普遍,是邏輯理念的有機統一的全體和全部的真理。新黑格爾主義者在解釋絕對理念時,摻入了大量主觀唯心主義和反理性主義的因素,甚至把它變成了絕對經驗,即絕對化的知覺經驗,其中包括感覺、感情、思想和意志。黑格爾的絕對理念是絕對化和神化了的人的理性思維過程。馬克思主義卻認為這個概念本身同科學的事實相違反,是一種唯心的和神學的虛構。馬克思主義哲學徹底拋棄了它,但卻批判地挽救、改造和發展了黑格爾關於絕對理念學說中全部有價值的辯證法的合理內容,理念是存在的但必需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是事物的附屬物。。
Ⅳ 「辯證」是否有「歷史」的含義
歷史辯證法 關於社會歷史過程自身的辯證法。有唯
心主義的歷史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辯證法之
分。唯心主義的歷史辯證法,指在哲學史上有些哲學家對
社會歷史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歷史發展的辯證過
程。例如黑格爾把辯證法的聯系原則運用到社會歷史;把
人類歷史看作是前進的運動過程,是有必然性和規律性;
較系統地闡述了歷史現象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系
等。但他認為社會歷史變化發展的本質是絕對精神的自
我實現。因此,他僅僅是猜測到了歷史辯證法。唯物主義
的歷史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對社會歷史辯證發展過程的
正確揭示,是科學的歷史辯證法。唯物主義的歷史辯證法
認為,宇宙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處於普遍聯系、永恆運動
發展之中,事物運動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
盾。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人類社會既與自
然界相聯系,又區別於自然界,這就表現為社會具有不同
於自然規律的辯證發展規律。社會是由有生命的人組成
的,人的個體生存和類的繁衍是通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
產活動來保證的。在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中,形成了
人與自然的關系即生產力,又結成了人與人的社會關系
即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構成人類社會的第一對
基本矛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
力。當生產關系適合於生產力的時候就推動生產力的發
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於生產力的時候就阻礙生產力的
發展。生產力是一個連續變動的因素,所以生產關系總是
從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到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構成
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
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在經濟基礎之上建立了
社會的上層建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人類社會的
第二對基本矛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
用於經濟基礎。維護先進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會
發展起推動作用,維護落後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對社
會發展起阻礙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互作用,構成
了它們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
建築都是社會的基本矛盾,兩對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的
始終,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
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社會基本
矛盾根源性的方面。生產力的發展變化要求改變生產關
系,生產關系的改變或遲或早地要引起整個上層建築的
變化。這個變化在階級社會中是通過階級斗爭和社會革
命來實現的。當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打碎舊的
上層建築和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的生產關系,並建立起
新的生產關系時,從而使生產力獲得解放,社會便從一種
低級的社會形態進到高一級的社會形態。這是人類歷史
發展最一般的規律。揭示這個一般規律的科學就是唯物
主義的歷史辯證法。
Ⅵ 人類社會經歷了哪些歷史階段
人類社會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目前正向共產主義(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過渡。
1、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以親族關系為基礎,以母系社會為前提,經濟生活採取平均主義分配辦法,對社會的控制則靠傳統和家長來維系。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會,形式多樣。
有些以狩獵和採集經濟為主,有些則以漁業為主,或者以簡單的自然農業為主,部落組織是某些原始社會的特徵,但是並非所有的原始社會都有這一特徵。
根據文化進化論者的學說,有些原始社會保持著平均主義的性質,但另一些則已經逐步變成等級制度的社會,並進而發展成為酋長領地,其組織形式更為復雜。
2、奴隸社會
隨著私有制的產生,社會上出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原始社會開始解體,奴隸制度逐漸形成,奴隸社會產生。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在經濟和上層建築居於主導地位,奴隸佔有制生產方式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基本發展方向。
奴隸社會最早出現於埃及、西亞、中國和印度,繼而在希臘和義大利等地產生。隨著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激烈,作為奴隸主階級鎮壓奴隸和其他被剝削者工具的奴隸制國家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最早在亞洲、非洲和歐洲出現的國家,都是奴隸制國家。
3、封建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根據領主們的封地規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國王授予公、侯、伯、子、男爵位。
地主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社會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的自然經濟是以土地為基礎,農業與手工業結合,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具有自我封閉性、獨立性,以滿足自身需要為主的經濟結構。
4、資本主義社會
勞動力轉化為商品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標志著簡單商品生產向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也標志著對勞動者的剝削形式的變換,即由封建剝削變成資本主義剝削。
資本原始積累還包括對殖民地的侵佔和掠奪,以及其他利用國家權力的暴力手段。以使用機器的大生產為特徵,生產社會化同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之間 的矛盾構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這一基本矛盾貫穿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始終,它在經濟上具體表現為個別企業生產有組織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現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兩大階段——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
5、共產主義社會
共產主義社會是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勞動者自由聯合的社會經濟形態。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完全的公有制,基本生活資料是按需分配的,即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為社會作出貢獻,而依照自己的需求索取。
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必須實現家庭的分化,形成共產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結構,客觀上依賴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共產主義分配方式,並形成人人平等的社會機制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我國古代設想的「大同」社會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萌芽。
Ⅶ 社會科學認識史 經歷了哪些主要發展階段
一、將社會組織制度劃分為原始社會時代、民族國家社會時代和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三種宏觀歷史形態,既是對社會歷史五形態分期理論的辯證繼承,亦是對其辯證發展
馬克思曾經指出:「人類始終只能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進程中的時候,才會發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9頁)既然全球一體化發展趨勢已成為當代人類無法否認的社會歷史的客觀現實,將全球一體化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歷史形態的提出也就成為當代人類「能夠解決的任務」;既然解決全球一體化社會宏觀歷史形態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進程中的時候」,因此,對其進行理論考察研究亦就必然「會發生」.
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種基本形態,這種劃分方法和觀點在十九世紀是一種偉大的進步,奠定了社會歷史形態科學理論觀的理論基礎,在社會歷史形態理論領域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但是,由於五形態理論產生於十九世紀,因此,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進步,隨著時代的變遷,五形態理論必然會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從方法論方面來看.原始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都屬於無私有制、無階級、無民族國家的社會形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屬於存在私有制、階級、民族國家的社會形態,從社會組織制度形態的角度,我們可將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概括為「民族國家社會形態」.因此,我們可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原始社會、民族國家社會、全球一體化社會三種宏觀歷史形態或三個宏觀歷史時代.進一步可將原始社會宏觀歷史時代劃分為原始自然社會歷史時期、原始母系氏族社會歷史時期、原始父系氏族社會歷史時期、原始氏族部落聯盟社會歷史轉型時期四個中觀歷史時期;可將民族國家社會宏觀歷史時代劃分為奴隸制社會歷史時期、封建制社會歷史時期、資本主義社會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社會歷史轉型時期四個中觀歷史時期;可將全球一體化社會宏觀歷史時代劃分為全球一體化網路社會歷史時期、全球一體化文化生態社會歷史時期、近地太空文明社會歷史時期、遠地太空文明社會歷史轉型時期四個中觀社會歷史時期.
二、原始社會組織制度時代、民族國家社會組織制度時代、全球一體化社會組織制度時代
從宏觀歷史層次結構層面,可將地球人類社會歷史辯證運動發展演化整體過程劃分為原始社會組織制度時代、民族國家社會組織制度時代、全球一體化社會組織制度時代三個宏觀社會歷史時代.
原始氏族部落聯盟社會歷史時期是由原始社會時代向民族國家社會時代的辯證轉化歷史轉型過渡時期,這一過渡時期既存在原始社會時代的部分基本特徵,又逐漸產生形成了民族國家社會時代的部分新特徵,從而會呈現出「亦原亦國」的亦此亦彼的社會歷史轉型過渡特徵.社會主義社會歷史時期是由民族國家社會時代向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辯證轉化歷史轉型過渡時期,在這一過渡時期同樣會既存在日趨衰亡的民族國家社會時代的部分基本特徵,又逐漸產生形成了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的部分新特徵,從而亦同樣會呈現出「亦國亦全」的社會歷史轉型過渡特徵.遠地太空文明社會歷史時期是由地球文明宇觀時代向星際文明宇觀時代辯證轉化歷史轉型過渡時期,這一過渡時期既同地球文明社會保持著內在聯系,又逐漸在向星際文明社會過渡,從而亦同樣會呈現出「亦地亦星」的社會宇觀歷史轉型過渡時期的特徵.
從微觀歷史層次結構層面,可將每一中觀社會組織制度歷史時期劃分為若干個微觀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例如,可將資本主義社會中觀歷史時期劃分為資本主義社會初期發展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全面發展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全面解體終結歷史發展階段三個微觀社會歷史階段;又如,可將社會主義社會中觀歷史時期劃分為社會主義社會初級發展歷史階級、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向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全面轉化歷史階段三個微觀社會歷史階段.
三、原始社會歷史時代社會組織制度的基本特徵
在原始社會時代社會組織制度歷史形態會呈現出以下顯著的基本特徵:⑴從婚姻家庭形態方面來看.將經歷有限制的群內群婚姻制、群外群婚制、對偶婚姻制諸種歷史發展形態,最終將向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形態轉化過渡.⑵從社會組織制度形態方面來看.將經歷原始自然社會組織制度、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組織制度、原始父系氏族社會組織制度、原始氏族部落聯盟社會組織制度四種歷史形態,最終將向民族國家社會組織制度形態轉化過渡.⑶從婚姻家庭組織制度形態與社會組織制度形態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來看.尚處於未分化的原始同一混沌狀態,原始婚姻家庭組織制度形態同社會組織制度形態是辯證同一的,彼此尚未分化而融合為一體的.⑷從社會活動方面來看.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社會管理尚未發生相互分化,處於原始同一的混沌狀態.在這一時代所萌芽的社會分工,主要是因社會成員之間因性別、年齡、生理狀況等方面所存在的自然差異而形成的自然分工,如成年女性擔當生兒育女繁衍撫養後代的分工,成年成員擔當採集狩獵的分工,體力強壯經驗豐富的成員通常成為身體力行的社會活動的領頭人,未成年兒童則一方面得到成年成員的照顧,一方面學習模仿生產生活的基本技能,積累相關的生產生活經驗及常識.⑸從社會成員、社會財富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來看.社會成員之間既存在著生理、年齡、勞動技能、經驗方面的差異,又存在著在對社會財富佔有使用方面的原始平等關系,這是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原始落後,尚未產生積累起可供佔有的社會剩餘勞動產品和社會剩餘財富.⑹從社會組織制度規模方面來看.在原始社會時代,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十分原始落後、通訊交通十分原始落後、社會管理方式亦十分原始落後,因此,原始社會分化為諸多相互隔離、彼此相互獨立規模較小的原始血緣群、或原始氏族社會、或原始氏族部落等原始社會組織制度形態社會單元.
四、民族國家社會歷史時代社會組織制度的基本特徵
民族國家社會時代是對原始社會時代的辯證否定,是原始社會時代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民族國家社會時代社會組織制度歷史形態會呈現出以下顯著的基本特徵:⑴從婚姻家庭組織制度形態方面來看.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形態將存在於整個民族國家社會時代,一夫多妻制婚姻家庭和一妻多夫制婚姻家庭形態屬於極為個別的情況.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一方面,使人類社會成員之間的血緣關系得以明析,為私有制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鞏固奠定了明晰的血緣關系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有利於人類生理智力的健康發育進化,為社會的不斷發展進化奠定了生理基因方面的堅實基礎.⑵從社會組織制度形態方面來看.自進入民族國家時代以來,一方面,從社會有機體之中逐漸分化產生形成了各種社會生產類組織、各種社會服務類組織、各種社會日常生活類組織、各種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類組織;另一方面,各種社會組織及其它社會系統要素又在辯證運動發展進化過程中,通過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產生形成各種有機統一的社會組織制度,並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制度歷史發展形態.民族國家社會時代將經歷奴隸制社會時期、封建制社會時期、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社會主義社會時段四個中觀社會組織制度歷史發展時期,這四個時期亦是民族國家社會組織制度的四種中觀社會組織制度歷史發展形態.⑶從婚姻家庭組織制度形態與社會組織制度形態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來看.在民族國家時代,婚姻家庭組織制度同社會組織制度之間已發生了相互分離,婚姻關系只是構成社會關系的一個方面,家庭只是構成社會組織制度的基本細胞,婚姻家庭組織制度同社會組織制度不再處於未分化的原始同一的狀態.但是,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中,奴隸制王族和封建皇族的婚姻家庭形態同其社會組織制度仍然處於相互重合的未分化狀態,奴隸制王族和封建皇族的婚姻家庭關系形態的變化通常會對其社會組織制度產生異常重要的影響.⑷從社會成員、社會財富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來看.在民族國家社會時代,社會財富同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分離,社會財富逐漸向極少數社會成員集中,從而成為剝削階級和統治階級;其餘大部分社會成員逐漸淪落為貧窮的被剝削被統治社會階級.⑸從社會組織制度基本形態及規模方面來看.在民族國家社會歷史時代,人類社會分化為諸多既相互獨立,又彼此發生直接間接聯系的民族國家社會組織制度單元;並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相應提高、通訊交通條件的相應改變、社會管理水平的相應改變、社會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相應發展,從而使得部分民族國家社會的規模得以相應的擴大.盡管在這一社會歷史時代的部分民族國家統治者曾經試圖將其勢力拓展到整個全球各國,但由於受其所生活時代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制約,最終只能成為一種缺乏社會歷史客觀現實基礎的雄心勃勃的美好歷史幻想.
五、全球一體化社會歷史時代社會組織制度的基本特徵
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是民族國家社會時代辯證運動發展進化的必然結果,是對民族國家社會時代的辯證否定和辯證發展.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的社會組織制度形態有以下顯著的基本特徵:⑴從社會組織制度形態及其規模方面來看.在全球一體化社會歷史時代,將由相互分離、相互獨立、彼此矛盾沖突的民族國家社會組織制度形態向全球一體化社會組織制度形態轉型,全球各民族國家將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全球人類社會共同體,全球社會各種族、民族將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地球人類族」;從規模方面來看,全球一體化社會組織制度將在空間上覆蓋整個全地球,其社會組織制度的組織機構將遍及全球社會的每一個區域.⑵從社會成員、社會財富之間的關系方面來看.在全球一體化社會歷史時代,將建構起遍布全球范圍的社會生產設施系統、社會服務設施系統、社會日常生活設施系統、社會管理設施系統,以上四個系統將日趨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全球社會公共設施系統」,這一巨系統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管理權為全球人類社會成員共同擁有.這樣一來,社會成員在社會財富佔有方面的差異將徹底消失,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財富「共同所有制」.⑶從社會分工及社會活動方面來看.在全球一體化社會歷史時代,由於社會科技文化教育得到高度充分發展,使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地提高,使每一社會成員的素質都能獲得全面充分的發展,這就將徹底改變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分工,從而使每一位成年社會成員既可成為生產者、服務者,又可成為消費者和管理者.
Ⅷ 社會科學認識史經歷了哪些主要發展階段
一、將社會組織制度劃分為原始社會時代、民族國家社會時代和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三種宏觀歷史形態,既是對社會歷史五形態分期理論的辯證繼承,亦是對其辯證發展
馬克思曾經指出:「人類始終只能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進程中的時候,才會發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9頁)既然全球一體化發展趨勢已成為當代人類無法否認的社會歷史的客觀現實,將全球一體化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歷史形態的提出也就成為當代人類「能夠解決的任務」;既然解決全球一體化社會宏觀歷史形態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進程中的時候」,因此,對其進行理論考察研究亦就必然「會發生」.
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種基本形態,這種劃分方法和觀點在十九世紀是一種偉大的進步,奠定了社會歷史形態科學理論觀的理論基礎,在社會歷史形態理論領域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但是,由於五形態理論產生於十九世紀,因此,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進步,隨著時代的變遷,五形態理論必然會存在以下局限性:第一,從方法論方面來看.原始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都屬於無私有制、無階級、無民族國家的社會形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屬於存在私有制、階級、民族國家的社會形態,從社會組織制度形態的角度,我們可將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概括為「民族國家社會形態」.因此,我們可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原始社會、民族國家社會、全球一體化社會三種宏觀歷史形態或三個宏觀歷史時代.進一步可將原始社會宏觀歷史時代劃分為原始自然社會歷史時期、原始母系氏族社會歷史時期、原始父系氏族社會歷史時期、原始氏族部落聯盟社會歷史轉型時期四個中觀歷史時期;可將民族國家社會宏觀歷史時代劃分為奴隸制社會歷史時期、封建制社會歷史時期、資本主義社會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社會歷史轉型時期四個中觀歷史時期;可將全球一體化社會宏觀歷史時代劃分為全球一體化網路社會歷史時期、全球一體化文化生態社會歷史時期、近地太空文明社會歷史時期、遠地太空文明社會歷史轉型時期四個中觀社會歷史時期.
二、原始社會組織制度時代、民族國家社會組織制度時代、全球一體化社會組織制度時代
從宏觀歷史層次結構層面,可將地球人類社會歷史辯證運動發展演化整體過程劃分為原始社會組織制度時代、民族國家社會組織制度時代、全球一體化社會組織制度時代三個宏觀社會歷史時代.
原始氏族部落聯盟社會歷史時期是由原始社會時代向民族國家社會時代的辯證轉化歷史轉型過渡時期,這一過渡時期既存在原始社會時代的部分基本特徵,又逐漸產生形成了民族國家社會時代的部分新特徵,從而會呈現出「亦原亦國」的亦此亦彼的社會歷史轉型過渡特徵.社會主義社會歷史時期是由民族國家社會時代向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辯證轉化歷史轉型過渡時期,在這一過渡時期同樣會既存在日趨衰亡的民族國家社會時代的部分基本特徵,又逐漸產生形成了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的部分新特徵,從而亦同樣會呈現出「亦國亦全」的社會歷史轉型過渡特徵.遠地太空文明社會歷史時期是由地球文明宇觀時代向星際文明宇觀時代辯證轉化歷史轉型過渡時期,這一過渡時期既同地球文明社會保持著內在聯系,又逐漸在向星際文明社會過渡,從而亦同樣會呈現出「亦地亦星」的社會宇觀歷史轉型過渡時期的特徵.
從微觀歷史層次結構層面,可將每一中觀社會組織制度歷史時期劃分為若干個微觀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例如,可將資本主義社會中觀歷史時期劃分為資本主義社會初期發展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全面發展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全面解體終結歷史發展階段三個微觀社會歷史階段;又如,可將社會主義社會中觀歷史時期劃分為社會主義社會初級發展歷史階級、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歷史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向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全面轉化歷史階段三個微觀社會歷史階段.
三、原始社會歷史時代社會組織制度的基本特徵
在原始社會時代社會組織制度歷史形態會呈現出以下顯著的基本特徵:⑴從婚姻家庭形態方面來看.將經歷有限制的群內群婚姻制、群外群婚制、對偶婚姻制諸種歷史發展形態,最終將向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形態轉化過渡.⑵從社會組織制度形態方面來看.將經歷原始自然社會組織制度、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組織制度、原始父系氏族社會組織制度、原始氏族部落聯盟社會組織制度四種歷史形態,最終將向民族國家社會組織制度形態轉化過渡.⑶從婚姻家庭組織制度形態與社會組織制度形態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來看.尚處於未分化的原始同一混沌狀態,原始婚姻家庭組織制度形態同社會組織制度形態是辯證同一的,彼此尚未分化而融合為一體的.⑷從社會活動方面來看.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社會管理尚未發生相互分化,處於原始同一的混沌狀態.在這一時代所萌芽的社會分工,主要是因社會成員之間因性別、年齡、生理狀況等方面所存在的自然差異而形成的自然分工,如成年女性擔當生兒育女繁衍撫養後代的分工,成年成員擔當採集狩獵的分工,體力強壯經驗豐富的成員通常成為身體力行的社會活動的領頭人,未成年兒童則一方面得到成年成員的照顧,一方面學習模仿生產生活的基本技能,積累相關的生產生活經驗及常識.⑸從社會成員、社會財富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來看.社會成員之間既存在著生理、年齡、勞動技能、經驗方面的差異,又存在著在對社會財富佔有使用方面的原始平等關系,這是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原始落後,尚未產生積累起可供佔有的社會剩餘勞動產品和社會剩餘財富.⑹從社會組織制度規模方面來看.在原始社會時代,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十分原始落後、通訊交通十分原始落後、社會管理方式亦十分原始落後,因此,原始社會分化為諸多相互隔離、彼此相互獨立規模較小的原始血緣群、或原始氏族社會、或原始氏族部落等原始社會組織制度形態社會單元.
四、民族國家社會歷史時代社會組織制度的基本特徵
民族國家社會時代是對原始社會時代的辯證否定,是原始社會時代辯證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民族國家社會時代社會組織制度歷史形態會呈現出以下顯著的基本特徵:⑴從婚姻家庭組織制度形態方面來看.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形態將存在於整個民族國家社會時代,一夫多妻制婚姻家庭和一妻多夫制婚姻家庭形態屬於極為個別的情況.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一方面,使人類社會成員之間的血緣關系得以明析,為私有制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鞏固奠定了明晰的血緣關系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有利於人類生理智力的健康發育進化,為社會的不斷發展進化奠定了生理基因方面的堅實基礎.⑵從社會組織制度形態方面來看.自進入民族國家時代以來,一方面,從社會有機體之中逐漸分化產生形成了各種社會生產類組織、各種社會服務類組織、各種社會日常生活類組織、各種社會公共事務管理類組織;另一方面,各種社會組織及其它社會系統要素又在辯證運動發展進化過程中,通過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產生形成各種有機統一的社會組織制度,並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制度歷史發展形態.民族國家社會時代將經歷奴隸制社會時期、封建制社會時期、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社會主義社會時段四個中觀社會組織制度歷史發展時期,這四個時期亦是民族國家社會組織制度的四種中觀社會組織制度歷史發展形態.⑶從婚姻家庭組織制度形態與社會組織制度形態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來看.在民族國家時代,婚姻家庭組織制度同社會組織制度之間已發生了相互分離,婚姻關系只是構成社會關系的一個方面,家庭只是構成社會組織制度的基本細胞,婚姻家庭組織制度同社會組織制度不再處於未分化的原始同一的狀態.但是,在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中,奴隸制王族和封建皇族的婚姻家庭形態同其社會組織制度仍然處於相互重合的未分化狀態,奴隸制王族和封建皇族的婚姻家庭關系形態的變化通常會對其社會組織制度產生異常重要的影響.⑷從社會成員、社會財富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來看.在民族國家社會時代,社會財富同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分離,社會財富逐漸向極少數社會成員集中,從而成為剝削階級和統治階級;其餘大部分社會成員逐漸淪落為貧窮的被剝削被統治社會階級.⑸從社會組織制度基本形態及規模方面來看.在民族國家社會歷史時代,人類社會分化為諸多既相互獨立,又彼此發生直接間接聯系的民族國家社會組織制度單元;並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相應提高、通訊交通條件的相應改變、社會管理水平的相應改變、社會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相應發展,從而使得部分民族國家社會的規模得以相應的擴大.盡管在這一社會歷史時代的部分民族國家統治者曾經試圖將其勢力拓展到整個全球各國,但由於受其所生活時代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和制約,最終只能成為一種缺乏社會歷史客觀現實基礎的雄心勃勃的美好歷史幻想.
五、全球一體化社會歷史時代社會組織制度的基本特徵
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是民族國家社會時代辯證運動發展進化的必然結果,是對民族國家社會時代的辯證否定和辯證發展.全球一體化社會時代的社會組織制度形態有以下顯著的基本特徵:⑴從社會組織制度形態及其規模方面來看.在全球一體化社會歷史時代,將由相互分離、相互獨立、彼此矛盾沖突的民族國家社會組織制度形態向全球一體化社會組織制度形態轉型,全球各民族國家將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全球人類社會共同體,全球社會各種族、民族將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地球人類族」;從規模方面來看,全球一體化社會組織制度將在空間上覆蓋整個全地球,其社會組織制度的組織機構將遍及全球社會的每一個區域.⑵從社會成員、社會財富之間的關系方面來看.在全球一體化社會歷史時代,將建構起遍布全球范圍的社會生產設施系統、社會服務設施系統、社會日常生活設施系統、社會管理設施系統,以上四個系統將日趨融合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全球社會公共設施系統」,這一巨系統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管理權為全球人類社會成員共同擁有.這樣一來,社會成員在社會財富佔有方面的差異將徹底消失,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財富「共同所有制」.⑶從社會分工及社會活動方面來看.在全球一體化社會歷史時代,由於社會科技文化教育得到高度充分發展,使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極大地提高,使每一社會成員的素質都能獲得全面充分的發展,這就將徹底改變傳統意義上的社會分工,從而使每一位成年社會成員既可成為生產者、服務者,又可成為消費者和管理者~
Ⅸ 「辯證法」與「歷史辯證法」有何異同
辨證法是關於物質存在狀態的學說,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類歷史和社會.而歷史辯證法只是關於歷史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兩者是不重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