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歷史發展脈絡

中國歷史發展脈絡

發布時間:2021-02-08 00:37:17

A. 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和有較大影響的歷史事件

中國歷史大事年表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四、 近代史

民國(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華民國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運動、護國運動開始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五四運動爆發
1921年 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3年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925年 五卅慘案、五卅反帝運動爆發
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南昌起義
1928年 井岡山會師
1931年 九·一八事變
1934年 紅軍長征開始
1936年 西安事變
1937年 盧溝橋事變,日軍南京大屠殺
1940年 百團大戰
1941年 皖南事變
1947年 發動「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愛國運動

五、 現代史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徹底廢除封建剝削制度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
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76年 四五運動,文化大革命結束
1978年 改革開放
1992年 鄧小平講話,加快改革開放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9年 澳門回歸

B. 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

奴隸社會:夏(產生) —— 商(發展) ——西周+春秋戰國(結束)
封建奴隸社會:秦(確立)——西漢(鞏固)——隋唐(完善)——宋(加強)——元(強化)——明(發展)——清(頂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開始淪為)——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甲午戰爭(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完全確立)

C. 概括中國近代史基本發展脈絡

中國近代史發展概況(1840-1949年)
一、近代前期歷史發展概況(1840-1919年)
1.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1840年-19世紀60年代),這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階段。
1840年,蓄謀已久的英國政府以"虎門銷煙"為借口,發動了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和清軍的愛國將領對英國侵略軍進行了英勇抵抗。腐敗的清政府最終屈膝投降,被迫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先進的知識分子林則徐、魏源開始學習西方,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
太平天國是長期積累起來的階級矛盾,在鴉片戰爭失敗的刺激下迅速加劇,匯聚成的社會矛盾的大爆發,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兩大對抗力量展開了殊死的搏鬥。但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
英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擴大在華利益。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2.民族危機的加深,資本主義的產生,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階段。
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在中體西用的指導下,地主階級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旗號,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開始投資於近代工業,標志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產生了最早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
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竭力向外擴張,企圖侵佔朝鮮,進而侵略中國,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戰爭。1895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大量輸出資本,在中國開設銀行,開辦工廠,開采礦山,修築鐵路,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同時,列強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
面對瓜分危機,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制度,實行維新變法。1898年6月至9月,光緒帝先後頒布了一系列變法法令,史稱百日維新。這次變法在中國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由於資產階級的局限性,這次變法被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封建頑固勢力鎮壓下去。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一次奪權斗爭,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深入,外國傳教士欺壓中國人民越來越猖狂;清政府為了支付賠款,大借外債,增加捐稅,人民負擔大大加重。1899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了,這是農民階級發動的反帝愛國運動。為了鎮壓義和團,英、俄、日等八國組成聯軍進犯天津、北京,遭到義和團的沉重打擊。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這次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1901年,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完全變成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3.民主革命的醞釀,辛亥革命和軍閥割據(20世紀初-五四運動前),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階段。這一時期兩大矛盾趨於匯流,集中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同清朝統治集團和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清政府先後實行"新政"和"預備立憲",客觀上有一定進步性,但其維護封建專制的目的卻加速了革命形勢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廣泛地開展起來。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94年,他創立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在三民主義思想的指導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並取得成功,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它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最終以失敗告終。
袁世凱在北京建立北洋軍閥政府,實行獨裁專制,大量出賣國家主權,復辟帝制,在思想上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和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大旗,解放了人們思想。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軍閥割據的局面,段祺瑞操縱北京政府,實行專制統治,出賣國家主權。中華民族的災難更加深重了。
"一戰"期間,日美加緊爭奪中國,形成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同時,英、法、德、俄等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這就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造成有利條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工人階級的隊伍迅速壯大起來,並在斗爭中不斷提高覺悟,這是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階級基礎。
二、近代後期歷史發展概況(1919-1949年)
1.五四運動和國民革命運動時期(1919-1927年)
1919年5月-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階段。五四運動中,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這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五四運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指導了中國革命,促進了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了思想、組織和幹部基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革命面貌煥然一新。第一次工運高潮的失敗,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不斷成熟和革命的新發展。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為國民大革命時期。革命對象是北洋軍閥,革命力量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大革命高潮--北伐由南而北,迅速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由於帝國主義扶植蔣介石作為新的殖民工具,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黨中央犯右傾錯誤,國民黨右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反帝反封建任務最終沒有完成,中國社會性質依然。大革命失敗了。
2.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年)
大革命失敗後,蔣介石建立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南京國民政府,實行專制獨裁統治,大肆屠殺、"圍剿"中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鎮壓革命。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措施,民族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獨立領導中國革命,找到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正確的革命道路,並日漸壯大。由於王明"左"傾錯誤,中國共產黨及紅軍於1934年被迫長征,歷時兩年,完成了戰略轉移。
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中日民族矛盾日漸上升,國共關系發生變化,從對峙逐步走向合作。西安事變標志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合作抗日)(1937-1945年)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歷史進入抗日戰爭時期。抗戰初期,日本企圖速戰速決,對正面戰場大舉進攻。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幾次大會戰,比較積極地抗戰,但由於堅持片面抗戰路線,會戰都以中國失敗而告終。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初期,積極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中共軍隊深入敵後,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重點進攻中國共產黨,政治誘降國民政府,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逐漸轉為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強化獨裁統治。同時,面對國民黨的進攻和日軍的侵略,中國共產黨採取措施使抗日根據地渡過難關,在毛澤東思想的正確領導下,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由於中國全民族的抗戰,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
4.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經歷了由民族革命戰爭向國內革命戰爭的過渡。國共兩黨就中國未來的前途和命運展開的全面斗爭是這一時期最突出的內容,如重慶談判、舊政協會議的召開。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持下,繼續實行一黨專制獨裁統治,首先挑起內戰,最後失民心而失天下,人民解放戰爭以中國共產黨的勝利告終。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10月,新中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勝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歷史結束。

D. 中國歷史發展過程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 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 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 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

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 大一統局面。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文化淵遠流長,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有 詩詞、戲曲、書法、國畫等,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則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4)中國歷史發展脈絡擴展閱讀

中國的文化

文學

從先秦始,詩經、楚辭、漢賦、晉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章回小說、民國雜文,描繪了中華古代文學史的燦爛。

經史子集是傳統中國的學問。東晉李充正式確定甲乙丙丁即經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經史子集之名。唐初編成《隋書·經籍志》,這是正式以經史子集為類名的四部分類法中現存的第—部目錄。它分經史子集4部,下分40細類,

經史子集各部書籍六萬九千五百七十餘卷,譯本書千三百二十餘冊,釋藏七千零&八卷,書畫圖象等約二百餘種。其外又有藝術志、道書志、書志、畫志、通為八目。

繪畫

中國畫在中國被稱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墨和國畫顏色在帛或宣紙上作畫。

中國畫按照內容可分為花鳥畫、山水畫及人物畫;按照技巧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壁畫、內畫;按照藝術層次可分為具象國畫和抽象國畫等。

中國畫擅長寫意,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場臨摹,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

E. 中國歷史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中國歷史自黃帝時代算起則約有5000年。有歷史學者認為,在人類文明史中,「歷史時代」的定義是指從有文字時起算,在那之前則稱為「史前時代」;歷史中傳說伏羲做八卦,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近代考古發現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約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早於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歷史記載,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封建社會制度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政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同時也結束了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華民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1945年,國民黨發動內戰,中國共產黨經過三年解放戰爭,於1949年推翻了國民黨政府。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庄嚴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

F. 中國的歷史發展順序是什麼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年,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創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共計37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

(6)中國歷史發展脈絡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朝代名稱的由來: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呢?大致有五個來由:

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歷史朝代名歷史朝代名(6張)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新:王莽所創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

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蜀(漢):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稱「蜀」或「蜀漢」,又稱「季漢」。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

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發展脈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