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幾次大的經濟危機有哪些
2007年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其實,次貸危機早在2006年就已顯現苗頭,到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房價的持續下降。利息上升使得原先信用不好的用戶還款壓力增大,違約數量急劇上升,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也受到波及,被迫關閉。股市隨之動盪,影響到全球的金融市場。實體經濟接著也不能倖免。目前,這場危機何時終結,還很難斷言。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
這場風暴從泰國開始。由於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和國家外匯政策的不當,泰銖在7月2日宣布放棄和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的當天,泰銖與美元兌換的匯率就大幅下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隨即,風暴席捲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相應國家的貨幣紛紛跌入貶值通道,導致經濟進入蕭條,部分國家的經濟在1998年甚至呈現負增長。
1973年
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又一次爆發,阿拉伯國家為打擊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決定利用石油武器給西方國家一個教訓。10月17日,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年底,石油價格從每桶3.01美元提升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增加了許多國家的收入赤字,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均明顯放緩。
1929年
大崩潰
這場持續到1933年的經濟大衰退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大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是木材價格,然後是小麥的過量生產,迫使美國壓低基本穀物價格。同時,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暴漲。但10月24日,紐約證劵市場突然崩盤。10月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國際貿易急劇衰退,失業人數激增。
1907年
股市恐慌
1907年,紐約的多數銀行貸款都被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一種極度投機狀態。3月13日,由於市場傳言,股市突然暴跌。銀行紛紛收回貸款,加劇股市的下行行情,民眾紛紛擠兌,市場瀕於崩潰。在此危機關頭,銀行家摩根組建一支由財團和政府官員組成的救援團,投入資金救市。但這場由股市恐慌導致的市場衰退直到4年後才走出陰霾。
1837年
銀行恐慌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將聯邦基金從第二銀行轉移至州銀行,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走下坡路。《自由銀行法》的誕生又使得各州銀行的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產生的欺詐行為也屢見不鮮。1837年,馬丁-范布倫擔任總統後的幾個月內,因失去信用而倒閉的銀行與日俱增,局面終於變得失控,美國也由此進入衰退期。
1720年
南海泡沫
為進行海外貿易,南海公司於1711年成立。1720年,英國國會同意南海公司發行股票來緩解國債壓力,此舉導致股票價格大漲。從1720年1月的每股128.5英鎊瘋狂漲至同年8月的1000多英鎊。市場推波助瀾,一些公司趁機效仿發行股票牟利。英國國會於是通過《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以嚴控市場。9月,股市開始下跌。至年底,南海股票泡沫破裂,許多投機客血本無歸。
B. 歷史上經濟危機的年份
經濟危機經濟周期
在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危機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機與危機之間的間隔表現了一定的規律性。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普遍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隨後發生危機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以及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又發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發生一次危機。
從一次危機爆發到下次危機開始之間的這個期間,構成資本主義再生產的一個周期,或稱經濟周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每一個周期都包括危機、蕭條、復甦、高漲四個不同的階段。戰後的周期雖然發生了某些形態變化,但四個階段的交替仍然是周期的基礎。
關於經濟危機的周期性,有兩個問題需要研究。一個是周期性的原因,一個是周期長短的原因。
危機周期性的原因,要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運動變化中去尋找。這一基本矛盾雖然貫穿於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始終,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處於嚴重激化之中,而是有時尖銳,有時緩和,呈現出一種波浪式發展的狀態。經濟危機是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又反過來通過對生產力的破壞暫時強制地緩解這一矛盾。但危機並不能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一次危機過去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其基本矛盾又會逐步重新激化起來,使另一次危機成為不可避免。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資本主義生產產生了新的『惡性循環』(《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 卷,第315頁)。
關於周期長短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沒有占統治地位的時候,主要是由固定資本更新的周期決定的。固定資本的更新是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物質基礎。固定資本的更新必然會引起對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的大量需求,從而促進生產資料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這反過來又會增加就業,提高勞動群眾的購買能力,擴大消費資料市場,從而促進消費資料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因此,固定資本的更新為資本主義經濟走出危機准備了物質條件。同時,它又會引起新的一輪生產過剩,為下一次經濟危機提供物質基礎。在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階段,把物質磨損和精神磨損合起來看,大工業中最有決定意義的部門的固定資本,平均大約10年左右就需要實行更新,固定資本的這個平均的生命周期,是決定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一個重要因素,為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間隔時間創造了物質基礎。
實際情況
不但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中,沒有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就是在資本主義的早期,其經濟危機也是不規則的。當時,由於資本主義大工業還不夠發達,固定資本的再生產還沒有能夠成為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盡管當時的英國頻繁出現過1788年、1793年、1797年、1803年、1810年、1815年和1819年的經濟危機,但它們的出現和交替是沒有規則的,而且從整個社會來看,危機還是一種局部性的或地方性的。只有當大機器工業發展到對整個社會生產產生決定性影響的程度時,地方性的、局部性的危機才逐漸轉變為波及一切主要工業部門、震撼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周期性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1825年首先在英國爆發的危機,就是最早一次這樣的危機。
固定資本的更新固然是經濟周期的物質基礎,對危機間隔時間的長短有重大影響,但也不能把這一點絕對化了。上述論斷,對於1825年以後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以及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是有效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時期,情況卻發生了變化。決定周期長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資本的更新以外,還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加強干預經濟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延緩或加速經濟危機的爆發,情況是錯綜復雜的,在當代,不能只用固定資本更新這樣一個因素去解釋經濟周期的長短。
C. 在人類的發展史中,曾有過哪些滅亡危機
什麼是生物大滅絕?
顧名思義,是指一個或多個物種大規模地被消滅,有可能是全部絕種,也有可能是極少數存留下來。
根據外國媒體的報道,在地球的發展過程中,最起碼遭遇過六次生物大滅絕。
不過,現在關於這次生物滅絕的說法還有很多,除了火山爆發這個因素外,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大陸漂移。由於海平面的下降 ,原本零零散散的大陸聚集成了一個聯合大陸,海洋面積減少,很多生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空間。此外,更重要的是,海底有著豐富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隨著海水的消失暴露在陽光之下。之後,分解這些有機物需要大量的氧氣,而消耗氧氣的同時也會釋放二氧化碳,這對陸地生物也十分不友好。
所以,不管原因到底如何,這次生物大滅絕都是生物演化的一個轉折點,希望在科學家的探索下,更多秘密能夠被人們揭開。
在地球的發展史上,生命從無到有,再到多樣化,經歷了長達數億年的時間。而且,在這漫長的時間里,不單單是動植物生命輪回的過程,還是無數物種滅絕再生的過程。所以,時至今日,只有珍惜現有的物種,探索物種滅絕的秘密,才能更好地預測未來。
D. 歷史上世界大型經濟危機
2008 年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其實,次貸危機早在2006年就已顯現苗頭,到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這場危機的直接原因是美國的利率上升和房價的持續下降。利息上升使得原先信用不好的用戶還款壓力增大,違約數量急劇上升,導致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也受到波及,被迫關閉。股市隨之動盪,影響到全球的金融市場。實體經濟接著也不能倖免。目前,這場危機何時終結,還很難斷言。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
這場風暴從泰國開始。由於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和國家外匯政策的不當,泰銖在7月2日宣布放棄和美元掛鉤的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的當天,泰銖與美元兌換的匯率就大幅下跌。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隨即,風暴席捲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相應國家的貨幣紛紛跌入貶值通道,導致經濟進入蕭條,部分國家的經濟在1998年甚至呈現負增長。
1973年 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又一次爆發,阿拉伯國家為打擊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決定利用石油武器給西方國家一個教訓。10月17日,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年底,石油價格從每桶3.01美元提升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增加了許多國家的收入赤字,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增長均明顯放緩。
1929年 大崩潰
這場持續到1933年的經濟大衰退是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大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是木材價格,然後是小麥的過量生產,迫使美國壓低基本穀物價格。同時,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的野馬一路暴漲。但10月24日,紐約證劵市場突然崩盤。10月29日,美國股市又一次出現大幅崩盤,成千上萬普通美國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大蕭條還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國際貿易急劇衰退,失業人數激增。
1837年 銀行恐慌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將聯邦基金從第二銀行轉移至州銀行,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走下坡路。《自由銀行法》的誕生又使得各州銀行的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產生的欺詐行為也屢見不鮮。1837年,馬丁-范布倫擔任總統後的幾個月內,因失去信用而倒閉的銀行與日俱增,局面終於變得失控,美國也由此進入衰退期。
希望採納
E. 中國歷史上有哪幾次亡國滅族的危機,如果真的發生,如今的世界格局將會變得怎樣
一般而來言,各種文明一旦自成型,就很難被其他文明取代,即便有更為先進的文明,也只是被成型的文明吸收,但不會滅亡現有文明。
在世界歷史上,我們中華(儒教)文明,還有印度(印度教)文明、阿拉伯(伊斯蘭)文明以及西方(基督教)文明,從成型以來基本沒有被滅絕可能。
國家可能滅亡,甚至民族有可能消亡,但是文明幾乎是不滅的。比如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滅亡羅馬的蠻族(斯拉夫人、哥特人、日耳曼人、撒克遜盎格魯人)依然繼承了基督教文明。
中國歷史上即便漢族的國家別滅亡,但是儒教文明或許被改變,但不會被滅亡。
至於世界格局,人類歷史自有其內在規律,不會有大的變化的,航海業發展之前,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競爭;大航海時代之後,還是海洋民族和大陸民族的競爭。
F. 人類歷史的發展經歷了無數次的災難、危機和風險,人類也正是在抗爭中不斷發展
人類確實在於天災人禍斗爭的過程中不屈不撓,逐漸發展。
G. 歷史上的經濟危機爆發在那一年
經濟危機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經濟危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產能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
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沖擊。
經濟危機從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數據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在上述各次危機中,最嚴重的一次是戰前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它的影響非常大,甚至使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成為二戰策源地,是二戰爆發的原因。
H. 人類在歷史上發生過幾次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概述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爆發普遍的經濟危機以來,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沖擊。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由於資本主義的特性,其爆發也是存在一定的規律。
經濟危機是指經濟系統沒有產生足夠的消費價值。也就是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有的學者把經濟危機分為被動型危機與主動型危機兩種類型。
所謂被動型經濟危機是指該國宏觀經濟管理當局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出現經濟的嚴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貨幣貶值從而引發金融危機進而演化為經濟危機的情況。如果危機的性質屬於這種被動型的,很難認為這種貨幣在危機之後還會回升,危機過程實際上是對該國貨幣價值重新尋求和確認的過程。
主動型危機是指宏觀經濟管理當局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採取的政策行為的結果。危機的產生完全在管理當局的預料之中,危機或經濟衰退可以視作為改革的機會成本。
產生經濟危機原因
經濟危機可能是:
★經濟政策錯誤
★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自然災害
★全球化的後果
★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的後果
經濟危機的後果可能是:
★社會動亂
★國民經濟調節和經濟恢復
★政變
★戰爭
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各種矛盾的深化,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限性和歷史過渡性。主要表現在:
①經濟危機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的破壞。
②經濟危機進一步加深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③經濟危機進一步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
④經濟危機加劇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
當代的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 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