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刺綉的發展歷史

刺綉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8 00:04:41

❶ 中國刺綉的發展歷程

刺綉作為一個地域廣泛的手工藝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通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在中國除了蘇綉、湘綉、粵綉和蜀綉這四大名綉外,還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中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綉。
四大名綉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產品銷路尤廣,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中國刺綉的「四大名綉」
蘇綉,蘇州地處江南,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因此,素有婦女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五顏六色的花線,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朗、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從欣賞的角度來看,蘇綉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為: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蘇綉的仿畫綉、寫真綉其逼真的藝術效果是名滿天下的。在刺綉的技藝上,蘇綉大多以套針為主,綉線套接不露針跡。常用三、四種不同的同類色線或鄰近色相配,套綉出暈染自如的色彩效果。同時,在表現物象時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淺變化中,空留一線,使之層次分明,花樣輪廓齊整。因此人們在評價蘇綉時往往以「平、齊、細、密、勻、順、和、光」八個字概括之。
經過長期的積累,蘇綉已發展成為一個品種齊全,畫面豐收,變化多端的一門完整藝術,涉及裝飾畫(如油畫系列、國畫系列、水鄉系列、花卉系列、賀卡系列、鴿譜系列、花瓶系列等)。實用品涉及服飾、手帕、圍巾、賀卡等。
粵綉,廣東地區刺綉品的總稱。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主要有衣飾、掛屏、褡褳、屏心、團扇、扇套等綉品。在藝術上,粵綉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施針簡約,綉線較粗且松,針腳長短參差,針紋重疊微凸。常以鳳凰、牡丹、松鶴、猿、鹿以及雞、鵝為題材。粵綉的另一類名品是用織金緞或釘金襯地,也就是著名的釘金綉,尤其是加襯高浮墊的金絨綉,更是金碧輝煌,氣魄渾厚,多用作戲衣、舞台陳設品和寺院廟宇的陳設綉品,宜於渲染熱烈歡慶的氣氛。
蜀綉,亦稱「川綉」,指以成都為代表的四川刺綉。蜀綉的歷史也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蜀綉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 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綉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清中後期,蜀綉在當地傳統刺綉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綉和蘇綉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綉之一。蜀綉用針工整、平齊光亮、絲路清晰、不加代筆,花紋邊緣如同刀切一般過於齊整,色彩鮮麗。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長沙城裡的商人們為了滿足一批因鎮壓太平軍而發跡的新貴,開設了「顧綉庄」,不久又以湘綉之名壓倒了顧綉。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晚清至民國年間,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民不聊生的可悲可泣時代,從列強侵略到軍閥割據,內憂外患,戰事不斷。在這種情況下,刺綉與其它民族工商業一樣,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幾近奄奄一息。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刺綉與其它工商業一樣,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許多地方為了保持發揚當地的刺綉技藝特色,紛紛成立了相應的研究機構,撥出專門的經費扶持推動刺綉技藝的整理和研究。特別是對流失於民間的許多刺綉絕技加以系統開發和利用,使刺綉的針法內容大為豐富,綉品更為美麗,品類也更為繁多。特別是在「雙面綉」的基礎上,又發展創研出「雙面全異綉」,即在同一面料上正反兩面能綉出畫面、針法、色彩完全不同的綉品,使世人連聲驚嘆:「堪稱世界絕技」。
刺綉,又名「針綉」,俗稱「綉花」。以綉針引綵線(絲、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綉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綉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綉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綉、粵綉、湘綉、蜀綉,號稱「四大名綉」。此外尚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和苗綉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❷ 刺綉的傳承發展史是什麼

我國刺綉的起源,復歷史久遠,文制獻記載創於虞舜,考古出土遺物目前發現僅到商周。原始刺綉用途,本為裝飾衣服以表徵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輔助工具的作用;後來始逐漸擴充為美化生活的裝飾物,並且普及民間。至於刺綉具備的藝術性,隨著發展階段變化,呈現不同的特色。
刺綉是中國古老的工藝之一,對文化生活的提升,有很大的貢獻。早期的刺綉遺物顯示:周代尚屬簡單粗糙;戰國漸趨工緻;漢代開始展露藝術之美。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綉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製作也邁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綉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

❸ 刺綉發展的起源

刺綉發展的起源來自1000多年前的漢朝時期,在我們國家擁有悠久的歷史

❹ 中國刺綉的由來和發展

  1. 由來: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刺綉,起源於人們對裝飾自身的需要。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早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

  2. 發展:開始時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綉在服裝上。

❺ 刺綉的悠久歷史

中國刺綉起源很早,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綉」,夏、商、周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發展,從早期出土的紡織品中,常可見到刺綉品,早期的刺綉遺物顯示:周代尚屬簡單粗糙;戰國漸趨工緻精美,這時期的刺綉用的都是辮子綉針法,也稱辮子綉,鎖綉。湖北江陵馬山硅廠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綉品,有對鳳、對龍紋綉、飛鳳紋綉、龍鳳虎紋綉禪衣等,都是用辮子股施綉而成,並且不加畫填彩,這標志此時的刺綉工藝已發展到相當成熟階段。
刺綉 ,古代稱之為針綉,是用綉針引綵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綉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綉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中國的手工刺綉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綉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綉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產了蘇綉、粵綉、隴綉、湘綉、蜀綉,號稱「五大名綉」。此外還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麻綉和苗綉等,
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扎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

❻ 刺綉的歷史

刺綉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刺綉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綉,又稱絲綉。據《尚書》記載:四千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宋代以後崇尚刺綉服裝,後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促使了中國絲綉工藝的發展。

上海的露香園顧綉,就是當時最出名的刺綉。顧氏家族世襲相傳,善於刺綉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並得到朝廷的賞識。清代,顧綉不僅名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

如今,中國的刺綉工藝幾乎遍於全國,蘇州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四川的蜀綉、廣東的粵綉各具特色,被譽為中國的四大名綉。發展到今天的刺綉藝術品,工藝精細復雜。例如雙面綉《貓》,是蘇綉的代表作品之一。藝人們將一根頭發粗細的綉花線分成1/2、1/4,以至1/12、1/48的細線綉,並將千萬個線頭、線結藏得無影無蹤。無論從正面或反面都可以看到小貓調皮活潑的神態。綉貓最難的是一對貓眼睛,藝人們需用20多種顏色的絲線才能把貓睛綉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1958年,在中國長沙楚墓中出土了龍鳳圖案的刺綉品,這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刺綉品,是目前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刺綉實物之一。

中國古代的刺綉,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不走銷,價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才開始有人專門收集。據市場分析家推論,要使刺綉品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新寵兒,還需收藏家們10年的努力。近兩年國內的一些藝術品拍賣會上,刺綉拍品,價格競相高攀,非常吸引買家競爭。

❼ 傳統文化中刺綉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❽ 中國刺綉的歷史

刺綉,起源於人們對裝飾自身的需要。史傳黃帝時代就有彩繪花紋的記載。也就是說古代原始人類早懂得用色彩來美化自己。開始時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綉在服裝上。
《尚書》說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種花紋,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下裳六花紋,為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共十二種花紋,稱十章。這里至少有兩種刺綉的(指黼黻)。
周代《禮記·祭義篇》中說「古代天子諸侯都有公室養蠶。蠶熟,獻繭繅絲,把它們染成紅、綠、玄、黃等色,以為「黼黻文章」(即用不同色彩的絲線,在禮服上刺綉成各種圖案)。
據《辭海》,「黼(音輔)」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綉半黑半白的花紋;「黻(音符)」字解釋為在古代禮服上綉半青半黑的花紋。至於「文章」兩個字,在古漢語中,用青、紅兩色線綉稱之「文」,用紅、白兩色線綉稱之為「章」。實際上,「文章」二字古意為錦綉,後來轉義喻文。「文」的另外一個意義是指畫,同「紋」。《禮記·月令篇》說「文綉有恆」,據注釋「文,是指畫,古代古代祭祀的禮服上衣是畫的,下裳是綉的」。總之一句話,刺綉發源很早,古已有之。
商代已有專門的紡織業和縫紉工業。絲織品受王室重視,商王室設專管蠶事的文官「女蠶」。刺綉最起初的形式是鎖綉,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刺綉要數荊州戰國楚墓出土的「龍鳳虎紋綉羅」了。
在稍後的漢墓出土文物中,綉品更多了,如馬王堆西漢文物中就有綉花絹綿袍、黃綉花袍、紅菱紋羅綉花袍等;甘肅武威東漢墓出土一幅絹地刺綉,所用綉線極細,是前所未有的;漢代王充襄邑地方織錦,沒有一個婦女手不巧的,眼睛看著,手裡活就出來了,看來一點也未誇張。
漢代的刺綉,大部分是鎖綉(即辮綉),當然也有少數物品是平綉。 據《拾貴記》,三國時,吳主孫權常把魏、蜀未能平定,在軍旅作戰之際,總希望得到一個善於作畫的人,可以把山川地勢、行兵布陣的圖象畫下來,丞相趙達有一個極善繪畫,巧思無雙,能在纖纖玉指間以彩絲織出雲霞、龍蛇花紋的錦緞的妹妹。趙達就將他的妹妹引進給孫權,稱為趙夫人。孫權讓她畫九州島、江湖、平地與山嶽的形勢,趙夫人說:「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妾能刺綉,作列國方帛之上,可以五皇、河海、城邑,行陣之形。」地圖綉成後,進獻給孫權,吳主看了大喜。當時人稱之謂針(綉)絕(活)。所以歷史上就傳流下來,刺綉之成畫圖,是三國時趙夫人所創。可惜這幅刺綉未能保存下來,僅能供後人推測而已。
在敦煌125-126窟發現了北魏的刺綉佛像殘片,是一佛二菩薩說圖,下有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廣陽王字樣。梁沈約有綉像題贊,序言上說:「造綉無量壽尊像一軀」。可見六朝時刺綉之應用已在服裝、服飾之外,又開辟了綉佛、綉這個領域。
唐時綉佛亦很盛行,《法苑珠林》載:「康顯慶之際,於西京造二十餘寺,爰束力內宮式模遺形,造綉像一格,高舉十有二丈,驚目駭聽, 絕後光前,此為綉像之最巨者。」詩聖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一句「蘇晉長齋綉佛前,醉後往往愛逃禪」,也反映了唐朝綉佛之普遍。唐代服裝刺綉也開始盛行。據《舊唐書·後妃傳》載,「宮中供貴妃院織錦刺綉的工人多達700人」。宮內如此,官僚當然相互仿效。發展到後來,連皇帝也覺得太過分了,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下詔說:「織錦、刺綉,太耗費婦女勞動力......,以後凡織的、 綉的花紋如盤龍、對鳳、麒麟、獅子、天馬、辟邪級及大繝錦等一律禁止生產。至於長生高麗白錦、大小花綾錦,仍按慣例造。曉諭各級官員,按此招待,不得有誤。可是,皇帝的詔書終究抵擋不住歷史車輪和時代潮流的前進,刺綉非但尚未被禁止住,反倒更向前發展了。除傳統辮綉外,發展平銹類齊針、纏針、套針、接針、釘線銹類、平金法、圈金、圈銀、拉金鎖、鋪絨、堆綾、貼絹等技術。套針、切針、滾針為此時期所創。
宋朝時由政府部門設置文綉院。上自天子下至百官,都穿綉衣,按照官階等級,各式服裝均有明文規定。由於政府倡導,民間風氣益盛,刺綉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除文綉院外,還設綉畫專科,專門從事依樣綉制各類繪畫藝術品,分為山水、樓閣、人物、花卉、鴒毛等各科。從此刺綉又分為兩道,一道為實用服飾藝術,一道為欣賞藝術。
在官府這樣大力倡導下,刺綉工匠的藝術素質也不斷提高,刺綉的運針、綉法都有很大的創新。屠隆《考盤餘事》描寫宋綉說:「宋代的閨綉,畫山水、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有時把絲劈開,只用一根絲的十分之一二,用的針象頭發絲一樣細,所以人物眉目都很清楚,絲色光彩奪目,神形俱備,設色配色比畫還要好,女紅手巧,十指春風,真是不可及。」
明代書畫家、鑒賞家董其昌對宋綉的成就也極度贊賞,他說:「宋代刺綉,設色精妙,無論山水、人物、花鳥,莫不生動有致,精彩處比繪畫更妙,婦女刺綉,十指春風,直能勝過畫家的筆墨」。文震亨《長物志》也說:「宋綉針線細密,設色精妙,光彩奪目,山水有遠近的趣味,花鳥則綽約多姿、親昵活潑,不可不藏一二幅,以備畫中之一格。」在刺綉工藝高度發達的宋代,刺綉名匠相斷脫穎而出,如當時的思白、墨林、啟美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台灣博物館內收藏有宋綉觀音大士像,綉長生佛會圖,綉老子像,綉老子騎牛圖,綉秋葵蛺蝶、梅竹山禽圖,綉芝仙祝壽圖,綉咸池浴圖,綉黃荃(五代工筆畫家)花鳥畫等。這些都是綉品傑作。
元朝於大都設有文綉局。從南宋偏安江南,元王朝建立後,知識分子或苟安為官或隱居庄園,於中國南方興起地主文化,純欣賞性刺綉流派以仿綉書畫為長,與民間刺綉工藝分離,與繪畫藝術結合。平綉類針法處理技巧細膩化與創新發展。綵線網綉技法已十分成熟,在綉品中自成一格。明代於北京設有刺綉作坊。因染織技術精練,發展多元化的色相彩度色絲。婦人多擅長女紅,綉制家庭所需綉品,收藏和鑒賞精妙綉品成為上層社會風尚。
民間顧綉脫離生活實用成為獨立的欣賞工藝。江蘇露香園顧家發揚宋元綉畫技法,以古今名人書畫作品為底稿,運用各式材料入綉畫,如蒲草、胎兒細發等。其構思講究、用材精妙天成,綉工善美,吸收西方浪漫主義突顯透視的效果,風格得以聞名傳世、名噪一時。
清代織綉工藝仍分為官營和民營兩種形式,官營集中在南京、蘇州和杭州,稱為江南三織造,以最精良的技術生產帝王官員用品,因而產生技術水平驚人的作品。 城市中出現經營刺綉工藝品的行庄,許多畫家參與刺綉畫稿設計工作,刺綉品類萬千,日用品為刺綉主流,刺綉商品出口至日本、南洋及歐美等地。"鈍婦無不巧、恆女無不能",精緻燦爛、各家百花爭妍的風格,於全國各地形成地方特色的刺綉系統,如四大名綉:蘇綉(安徽) 、蜀綉(四川)、粵綉(廣東)、湘綉(湖南)。 清朝道光元年出刊有史以來第一本刺綉專書「綉譜」,為丁佩所著。清末西學東漸,沈壽融會西方寫實表現,創「模擬綉」,針法多變且富立體感。沈壽同時也是傑出的刺綉教育家以及藝術理論家,於多處執教刺綉,並口述著撰「雪宦綉譜」。
清代早期繼承明代傳統,多用幾何圖案和大型纏枝/折枝花卉,以及傳統吉祥圖案,色彩以濃艷的重色為主,風格古樸、典雅、莊重、大方。清代中期花紋圖案趨向小巧精細,受西畫影響,使用西洋花卉圖案,用色艷麗豪華。晚期刺綉題材大量運用吉祥圖案。服裝上的圖案組織常見有團花、皮球花。開光、滿地、錦紋等刺綉圖案組織亦相當流行。乾隆時期用色喜金色,清朝晚期出現水墨綉及三藍綉等特殊風格。數十種針法成熟融會運用,劈絨彩綉為針法主流民國初年有不少傳承清朝時期的刺綉藝術家,在各重要刺綉產地亦有刺綉研究所成立。非帝制下的新時代統治者,不再使用刺綉為裝飾的官服,民間學習及從事刺綉工藝的風氣,因崇尚西風及國家戰亂的情況下逐漸式微,刺綉工藝雖然續有發展,但不復見家家戶戶從事刺綉的盛況。
刺綉發展到今天,逐漸由手工縫織<

❾ 刺綉有什麼樣的發展歷史

刺綉俗抄稱「綉花」,也叫「釒咸襲(針)綉」。是以綵線用綉針按設計紋樣在織物上刺綴運針,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之一。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舜對禹說,「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綉。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1974年在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葬中發現了保留在泥土中的刺綉印痕,極為可貴。這些印痕印跡清晰、色澤艷麗,全部採用辮子股針法綉出。湖北江陵馬山磚廠一號戰國楚墓也出土了大量楚國刺綉以及西漢時期的大量刺綉實物,其中有綉衾、綉衣、綉袍、綉褲和夾袱等。其綉料以絹為主,只有一件為羅綉地。圖案紋樣用墨或硃砂繪出,然後進行刺綉,針法為鎖綉。紋樣以龍鳳為主題,草葉、花卉、枝蔓及幾何紋作輔助穿插。綉線顏色有深棕、紅棕、棕、桔紅、朱紅、深紅、淺黃、土黃、金黃、黃綠、鈷藍等。

❿ 中國刺綉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中國的刺綉藝術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就伴隨著玉器、陶器和織物而誕生。刺綉是繪畫的版姊妹藝術,因權此,《周禮·考工記》便將刺綉隸列在繪畫之內,認為「五彩備,為之綉」,從而首肯刺綉的藝術地位。最初的刺綉又和美麗的絲織錦緞並列,統稱為「錦綉」。這又從另一層面表明,刺綉的實用和審美結合的工藝文化性質,以及它的源遠流長。

閱讀全文

與刺綉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