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師的發展歷程
教學生知識的人,尊稱傳授文化、科學和技術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老師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後來把教學生知識的人也稱為「老師」。《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我們平時雖然稱呼學校里某教師為「某老師」,但這里的「老師」其實是教師這種職業,「傳道授業解惑」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直至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將西學(美式教育)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在《學生操行規范》裡面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但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將「先生」改稱為「老師」,則是從國民政府時代開始,並一直沿用至今。
事實上,「老師」的外延比「教師」的外延要大,除可以稱「教師」為「老師」外,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用「某老師」表示對別人的尊稱,類似「老師傅」的簡稱。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從這個標准衡量,老師要先正己身,方可施教於人,「老師「兩字可分解來看,中國歷來推崇老子的思想和哲學,而老子尤其注重德行的修養,而這個「老」就代表了「德」,師者就不必細言了。
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 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如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我國有悠久的尊師重道的傳統,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雲:「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古人席地而坐,以西邊為尊,故尊稱家庭教師為「西席」和「西賓」。《師說》中:「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原來,彷彿老師只是教授知識,解答問題的人,不苟言笑。其實,自古而今,存在著良多的亦師亦友的典範。老子與孔子便是如此。在我國幾千年的燦爛歷史中,「師」,總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老師,是人類文化得以傳承的功臣。他(她)們做的貢獻是極其巨大的。 中國古代教師的稱謂很多,其中尊稱有以下五種:
老師:原是宋元時代對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謂。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雲:「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後專指學生對教師的尊稱,一直沿用至今。
西席、西賓:由來是這樣的:漢明帝劉庄為太子時,拜桓榮為師,登皇位後,對桓榮仍十分尊敬,常到桓榮住的太常府內,聽桓榮講經。漢代席地而坐,室內坐次以靠西牆(西邊),面向東方為尊。漢明帝給桓榮安排坐西南面東的坐席,表示對啟蒙老師的尊敬,從此,「西席」便成了對教師的尊稱,也稱西賓。
師長:是古時候對教師的尊稱之一。《韓非子·五蠹(音度)》:「有不才之子……師長教之弗為為變。」
山長:源於《荊相近事》。五代時,蔣維東隱居衡岳,以講學為主,受業者眾多,尊稱蔣維東為「山長」。此後,山中書院中的主講教師亦稱為「山長」。久而久之,「山長」成為對教師的一種尊稱。
先生: 1.老師。
2.對知識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稱。
3.稱別人的丈夫或對人稱自己的丈夫(特定用途:前面都帶人稱代詞或定語;比如你先生、我先生)。
4.舊時稱管帳的人。如:他在當鋪當先生。
5.舊時稱說書、相面、算卦、看風水等為業的人。如:風水先生。
6. 後來意義有所外延,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如宋慶齡、楊絳、冰心、丁玲等均可稱為先生。「先生」這個稱呼由來已久。不過歷史上各個時期,對「先生」這個稱呼是針對不同對象的。《論語·為政》:「有酒食,先生饌。」註解說:「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餚,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為出此言也。」這一「先生」是指長輩而有學問的人。
7.對所有男性都可以稱為先生如:王先生、李先生
老師的宗旨:沒有人可以教人,只能去發現!
教師的十一個稱謂:
老師——最廣泛流行的敬稱
先生——最歷史悠久的尊稱
園丁——最質朴無華的褒稱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愛稱
蠟燭——最溫馨動人的稱謂
春蠶——最純摯的稱謂
春雨——最生動形象的默稱
人梯——最高評價的專稱
孺子牛——最具中國特色的喻稱
教練——是指導、訓練和督導他人,試圖完成某種使命或任務的人
人類靈魂工程師——最富哲理的稱謂(作為教師應該以愛心和知識觸摸、改變人的內心。)
㈡ 教師這一職業從古到今的發展歷史,誰幫一下忙啊,謝謝了!〈急需〉
老師的稱謂由「塾師」、「書師」、「學究」、「老學究」、「村夫子」、「門版客」、「權館師」、「館賓」等等的,進行演變,指導確定為現在的老師。
從這些稱號可以看出,老師所處的歷史背景決定了他們這個職業的工作環境、待遇水平,受尊敬程度,也就是所謂的社會地位的高低。是一種由私到公,由小到大,由低向高的過程。
㈢ 教師的歷史由來
在今天「科教興國」的口號下,教(老)師作為教育者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 教師的稱謂,最早見於西周金文中,稱為「師氏」,簡稱「師」,系教國子之官。原是商、西周軍隊的組織單位。
西周統治者為培養善戰的貴族子弟,開辦了「國學」,由高級軍官「師氏」任教。 由於「師」是傳授知識的,而「教」又是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手段,從而使「教師」一詞成為「傳道授業解惑」者的美稱。
何謂師?《說文解字》注曰:「師教人以道者之稱也。」教師,一般指直接從事教育工作或其他傳授知識技術的人,還泛指在其他方面值得學習的人。從史書中看,先秦時期就有師傅、師長、先生此類稱謂,一直沿用至今。
至於「老師」原是對年輩最高學者的稱呼,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到後來,人們習慣地把「老」與「師」並稱,逐漸地就不再管年齡的大小,一概稱教師為老師了。
明清兩代時曾稱主考官為老師;清末辦學堂,稱教師為教習;辛亥革命後,因教師同其他官員一樣依法令任免,所以又稱教師為教員。
(3)教師職業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淵源流變
教學生知識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
我們平時雖然稱呼學校里某教師為「某老師」,但這里的「老師」其實是教師這種工作,教書是其基本功能。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
直至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將西學(美式教育)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在《學生操行規范》裡面明確將教師稱謂定義為「老師」。但絕大部分學生約定俗成將「先生」改稱為「老師」,則是從國民政府時代開始,並一直沿用至今。
老師,是傳授知識的人。
㈣ 教師招聘中教育的發展歷程是什麼那位大神能給出詳細准確的答案
專業或稱專門職業,是指經過專門教育或訓練,具有較高層次的知識和專門技術,按照一定專業標准所從事的專門職業。教師成為一門專業(專門職業)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歷程。教師職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非專門化階段,專門化階段和專業化階段。
一、非專門化階段
原始社會,由於生產力的落後,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沒有專門的教師群體的。從奴隸社會雖然出現了教師職業,但教師憑經驗和模仿就能勝任教師之職,所以,不論是古代東方的官學、僧學還是西方的教會學校,這些教育實體的出現,並沒有使教師成為專門職業。
二、專門化階段
教師進入專門化階段的標志是師范教育的出現。
1.世界范圍看,師范教育於17世紀末最早出現在法國。1681年,拉薩爾在法國蘭斯創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師資培訓學校,成為人類師范教育的搖籃。
2.我國的高等師范教育始於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該校內設師范院為其他各院培養師資,這是我國最早的近代師范教育機構。
3.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成為國家統一承辦的、獨立設置的、專門培養中學師資的機構,標志著「定向型」高等師范教育體制在我國的開始,也被認為是中國高等師范教育體制的最初形式。
三、專業化階段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對教育的要求日益增高,進而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如何專業化發展就從上世紀後半葉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成為探討研究的主題。
1.1966年,國際勞工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是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對教師專業化作出的說明,提出「應把教師工作視為專門的職業,這種職業要求教師經過嚴格地、持續地學習,獲得並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
2.1989-1992年,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相繼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教師及教師專業化改革的報告:如《教師培訓》《學校質量》《今日之教師》《學校質量》等。
3.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以「加強在變化著的世界中的教師的作用之教育」為主題的第45屆國際教育大會,提出「在提高教師地位的整體政策中,專業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長期策略。」
4.我國教師專業化發展:
(1)1998年,在北京召開了「面向21世紀師范教育國際研討會」明確「當前師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師專業化問題」。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基本含義是:1.教師專業既包括學科專業性,也包括教育專業性,國家對教師任職既有規定的學歷標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識、教育能力和職業道德的要求;2.國家有教師教育的專門機構、專門教育內容和措施;3.國家有對教師資格和教師教育機構的認定製度和管理;4.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教育專業化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既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我國有關法律已經為推進教師專業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證。
(2)法律確認:
1994年我國開始實施的《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第一次從法律角度確認了教師的專業地位;1995年國務院頒布《教師資格條例》;2000年教育部頒布《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教師資格制度在全國開始全面實施。2001年4月1日起,國家首次開展全面實施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㈤ 教師全員培訓中的教師職業定義與歷史發展
這個我們知道,那一定要培育好一個教師的一個職業規范,這是最重要的一個事情。
㈥ 教師職業經歷了怎樣的歷史發展過程
地方法規和宏觀環境很快好機會
㈦ 教師職業形成的歷史前提條件是
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是教師職業產生的歷史前提~
自教師職業產生後,其內發展是緩慢的。這是容因為學校自身發展緩慢的緣故。
17世紀義務教育在西歐各國的普遍推行,意味著教師量的增加和教師職業專門化的發展需要,加之學校教育制度的日趨完善,開始了教師職業的大發展~
㈧ 教師職業發展的歷史階段有哪些
教師專業發展分為八個階段:
第一階段,職前准備階段。是指從進入師范學院版或大學接權受培養開始到初入新崗位時的再培訓,該階段是教師角色的儲備階段。
第二階段,入職階段。是指教師初任教師的前幾年,新任教師努力尋求學生、同事、學校與教育行政人員的認同,在處理日常問題時能夠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第三階段,形成能力階段。在此階段,積極地參加培訓計劃和各種交流會,積極接受各種新的教育觀念,是獲得專業發展的階段。
第四階段,熱心和成長階段。在此階段,教師持續的追求專業的更大發展,不斷尋求進步。
第五階段,職業受挫階段。在此階段,教師的職業滿意度開始下降,體驗到的是挫折和倦怠。此階段多數發生在職業生涯的中期。
第六階段,穩定和停止階段。在此階段,教師已經失去了進步的要求,工作囿於本分,只滿足於完成任務,缺乏進取心和高質量的要求。
第七階段,職業泄勁階段。在此階段,教師帶著各種不同的感情品味著即將離職的感受。
第八階段,職業生涯結束階段。是教師離開工作崗位及離開後的階段,既包括退休教師的離開,也包括因各種原因的被迫或自願的中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