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景德鎮的歷史文化

景德鎮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7 23:56:03

A. 關於景德鎮陶瓷的歷史資料

景德鎮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和象徵,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精美絕倫,聞名全世界,故有「瓷都」之譽稱。景德鎮生產陶瓷的歷史源遠流長,唐代燒造了潔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稱。在宋代御賜殊榮,即以宋真宗皇帝的年號景德賜給景德鎮,於是景瓷馳名天下。爾後,歷經元、明、清三代,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時至清康、雍、乾三朝,景瓷的發展躍為歷史顛峰。2000多年的制瓷歷史,豐富的陶瓷資源,絢麗的陶瓷藝術,陶瓷文化和藝技的深厚積淀,為景德鎮奠定了舉世公認的瓷都地位。
漢代時景德鎮的地區就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兩晉、南北朝時期,新平鎮陶器生產已經逐漸向瓷器過渡,雖然當時燒制的溫度不是很高,燒品質量還不算不乘,但式樣和釉色已達到較高水平,新平鎮因此名聲漸起。到隋唐,這里燒制出名副其實的瓷器,完成了由陶到瓷質的飛躍。
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窯林立,突出有汝、官、鈞、定、哥五大名窯,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從宋代開始,景德鎮獨創了一種叫做青白瓷的新品種,這種瓷器青中有白,白里泛青,釉色像玉一樣潤澤有光,在溫潤的釉色下,刻花、印花的紋飾清晰可見。元朝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專門督促瓷器的生產。北方陶窯的燒制技術也隨著南下的工匠傳到這里,景德鎮的陶瓷燒得越來越白,瓷坯上的釉色漸漸變得像鵝蛋殼一樣的顏色,人們把這種瓷稱為卵白瓷。元朝的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常常定製這種白瓷,所以也有人稱它為樞府瓷。
元代景德鎮窯在宋代青白釉生產的基礎上迅速崛起,到元朝中期,景德鎮的白瓷燒制技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創燒了成熟青花、釉里紅及各種單色釉品種。尤其是高嶺土的發現和瓷石加高嶺土二元配方制胎法的廣泛使用,改善了瓷器的物理性能,使瓷器的燒制溫度達到了1300攝氏度以上,出現了世界陶瓷史上劃時代的高溫硬質瓷。隨後出現一種在素白色的坯體上描繪圖案的釉下彩技術—用鈷料在瓷胎上作畫,然後蓋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燒制好的瓷器質地潔白細膩,散發美麗迷人的藍白色調,輕輕一敲,就會發出銀器一樣的聲音,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青花瓷。中國青花瓷一露面,立即被各伊斯蘭國家、大小蘇丹奉為最珍貴的寶貝和收藏。檢舉補充回答: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明王朝。景德鎮設立了御器廠,由朝廷委派督陶官並由國家投入資金,專門為皇室和朝廷大臣們燒制祭祀和生活用品。不惜人力,不惜工本,在滿足宮廷需要的前提下,景德鎮生產出當時世界上最精美的瓷器,景德鎮迎來了制瓷業的興盛時期。
在品種上,明瓷的異彩紛異呈也是空前的。這個時期,又創造成功了薄如蛋殼,輕若綢紗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紋飾豐富的瓷板書。還有精妙無比可以亂真的各種仿古瓷。
十五世紀初,三保太監鄭和攜帶大量絲綢和景德鎮燒制的瓷器,七次出使當時稱為西洋的南亞和西亞諸國,誘發了中國海外貿易的熱潮。
在鄭和出使西洋一百年後,葡萄牙人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開辟了歐州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513年,第一艘葡萄牙商船到達廣州,從此,景德鎮的瓷器隨著歐洲人的商船大量進入歐洲市場。隨後制瓷技術也開始傳統入法國、日本、韓國等國家。
公元1369年,明朝政府以國家財力支持景德鎮瓷器生產,並且在鎮上的珠山一帶建立御器廠,專門為朝廷燒制瓷器。明朝中期,景德鎮的制瓷業完全擺脫了農業生產的附屬地位,成為分工明細的手工業行業。
公元1644年,清朝順治皇帝入關,承襲了明朝皇帝修建的紫禁城,也承襲了他們遠在江西的御器廠。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執政的150年時間景德鎮的陶瓷業又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繼承了明代的工藝和品種,而且還有不少的發明創造比如康熙時的青花瓷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凈,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晰,著色鮮明;鬥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增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製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制了以「玻璃白」為填料,使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作宮廷御器的琺琅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下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讕絢麗奇觀的「窯變」等等。其他如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豇豆紅最為著名。總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質、造型、釉彩都達到空前水平,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清朝把明朝的御器廠改為御窯廠,選派內務府官員駐廠督造,這時的制瓷技藝日益精湛,品種也更加豐富多彩。景德鎮的四大名瓷中的玲瓏瓷、粉彩瓷和高溫顏色釉,正是在這期間發展起來的。
清朝後期,景德鎮陶瓷生產受到外國洋瓷器的挑戰。由於社會動盪和連年戰亂,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事頻繁,政局動盪,外貿入侵,市場縮小,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摧殘,陶瓷生產一落千丈。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也壽終正寢。民國時期,社會仍不安,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特別是日寇侵華期間,景德鎮多次遭受日寇飛機的轟炸,坯坊、窯房大面積遭受破壞,全鎮瓷窯能營業稅的只有33座,處於奄奄一息境地,整個瓷業生產陷入低谷。不過沙漠中也有綠洲,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里,瓷業生產在操作方面卻有所進步,如出現腳踏轆轤車,手搖碎釉機,石膏模型鑄坯,霧吹器吹釉等較先進的方法。特別是清末宣統二年,江西瓷業公司在景德鎮宣告成立,標志著景德鎮陶瓷進入一個企業化時代,顯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這家公司在設計上比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創新,製作也十分精巧,同時還進行一系列技術革新,試行機械生產、貼花紙彩瓷、以煤代柴燒造等,有較大的促進力。民國期間,瓷業改革者杜重遠為景德鎮陶瓷工業的改革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新振興景瓷,成立陶業管理局,自任局長。從外地招攬人才,培訓瓷業工人,制訂改革陶瓷工業的各項措施,促使景德鎮瓷業生產煥發出勃勃生機。

B. 景德鎮陶瓷館的歷史文化

瓷都——景德鎮,是世界陶瓷藝園一顆燦爛的明珠。景德鎮陶瓷館以特有的陳列形式,集歷代名瓷於一室,述千年歷史於一時,展示了瓷都的悠久歷史。
據史籍記載:景德鎮冶陶始於季漢,唐代有陶窯、霍窯。產品色素潤,有假玉器美稱。五代至宋,窯場遍布鎮內及鎮郊南河兩岸,五代白瓷已達到現代的瓷質標准;宋代影青瓷質細膩,色瑩潤,光致茂美,著行海內,成為我國青白瓷系的故鄉。宋景德年間(1004-1007年)在鎮置監鎮官,制器進御,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元代曾設浮梁瓷局掌燒宮廷用瓷,當時成功燒造了青花、釉里紅、銅紅釉、霽藍釉、卵白釉及釉上三彩、金彩等新品種,尤以青花藝術名揚四海。明初在鎮珠山設御窯廠,瓷業出現官、民窯竟市的繁榮景況。官窯以永樂、宣德青花、祭紅、甜白釉,成化鬥彩、孔雀綠與嬌黃釉,以及嘉靖、萬曆的五彩、礬紅彩,均名噪一時;民窯則以自由奔放的青花、弘治至嘉靖的琺華彩及素三彩等引人注目。這時的景德鎮,正是火光紅焰照天,夜令人不能寢的四時雷電鎮。清代制瓷技藝精進,康、雍、乾時期攀登了我國制瓷歷史上的高峰。康熙五彩、三彩、琺琅彩,雍正粉彩、墨彩,以及乾隆古銅彩、玲瓏等品種精妙絕倫;這一時期的郎窯紅、美人醉、鈞紅、天青、茶葉末和爐鈞、琺翠等高、低溫顏色釉豐富多彩,取得了超越前古的成就。此後,隨著社會的江河日下,瓷業生產日漸衰敗,陶瓷藝術流入堆砌、繁瑣,黯然失色。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生產資料社會化以及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古老的手工瓷業的生產、管理,沿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景德鎮陶瓷重綻新蕾。具有傳統特色以及創新花色的品種不斷增加,產品質量、產量日新月異。青花、粉彩、青花玲瓏等品種榮獲國家金質獎、高溫顏色釉瓷,薄胎瓷獲國家銀質獎,另有多項產品分別獲得輕工部、江西省優質產品獎。
景德鎮瓷器以她特有的藝術魅力贏得了中外人民的贊譽。景德鎮--這顆燦爛的明珠將永放光華!

C. 景德鎮發展史從古至今

景德鎮發展史述略
中國瓷都——景德鎮。
這七個字,概括了景德鎮城市發展的歷史特徵,灌注了歷代瓷業工人的智慧和勞動,顯示了景德鎮對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發展的巨大奉獻。景德鎮是千年窯火不斷的產瓷勝地,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單一行業發展起來的城市,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家批准甲類對外開放地區,是中國出口瓷器的主要生產基地。同時還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革命老根據地。在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中,作出了新的貢獻。
景德鎮市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優越。它位於江西省的東北部,地處東經116°57'~117°42',北緯28°44'~29°56'之間。城區位於東經117°15',北緯29°10'。境域毗鄰安徽省的體寧、東至和祁門,本省的波陽、婺源、德興、萬年、弋陽。2005年,全市總面積為5256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22平方公里。
市域春秋時屬楚東境,秦為九江郡番縣轄地,漢屬豫章郡鄱陽縣。東晉時稱新平鎮。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劃鄱陽縣東部為新平鄉,四年(621)置新平縣。鎮為縣屬,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稱為昌南鎮。八年撤縣,開元四年(716)復置,縣治設在新昌江口,故稱新昌縣。開寶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鎮先後隸於新昌、浮梁縣。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鎮產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並沿用至今。元代,浮梁縣一度升為州,鎮屬州。明代州又改稱為縣,此後景德鎮在行政上一直屬縣轄區。1916年,浮梁縣治年從舊城(今浮梁鎮)遷至景德鎮。1927年~1929年景德鎮曾一度稱市。1930年中國工農紅軍江西獨立第一團於7月6日攻克景德鎮,曾建立景德鎮市蘇維埃政府,同時在里村建立浮梁縣蘇維埃政府。1934年4月,中共贛北特委曾在浮梁小源建立革命政權。後遷至程家山革命根據地擴至皖南邊區。7月間召開工農革命團代表大會,成立皖贛特委和蘇維埃政府。1935年,國民黨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從鄱陽縣遷至景德鎮,景德鎮成為贛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重新合作,1938年在景德鎮設有新四軍辦事處,瑤里設有留守處。
1949年4月2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景德鎮和浮梁縣。景德鎮與縣劃開建市。5月4月成立中國共產黨景德鎮市委員會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先後隸屬贛東北行署、樂平專區、浮梁專區、上饒專區。1953年6月,經政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轄市。1960年,浮梁縣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劃入市境。1983年,國務院批准將樂平縣劃屬市轄,並將波陽縣屬的魚山公社、荷塘墾殖城(現均為鄉)行政區域劃歸市轄。1985年,市轄樂平縣和珠山、昌江、鵝湖、蛟潭四個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浮梁縣建制,撤銷鵝湖、蛟潭兩區。1992年9月,樂平縣撤縣建市(縣級市)。2005年,景德鎮市轄樂平市、浮梁縣和珠山、昌江兩區。
景德鎮「水土宜陶」。全境處於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的過渡地帶,以中低山和丘陵為主。東北、西部多山,群峰林立、崗巒重疊。最高峰海拔1618.4米。東南部多丘陵、平原。最低處海拔高度20米。氣候屬亞熱帶溫熱濕潤型,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特徵為夏熱秋涼,冬冷春寒,四季分明。歷年年平均氣溫17.1℃,歷年年平均無霜期248天,歷年年平均降水量1763.5毫米,歷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68.5小時。氣候對自然植被、農業生產和瓷業生產都甚為有利。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地下蘊藏著優質的瓷土礦。城區東面45公里的高嶺村出產的高嶺土,是中國首先發現應用的制瓷主要原料。18世紀傳到國外,國際上對這種特殊粘土都稱為高嶺土(KaoLin)。高嶺村則成為國內外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的嚮往之地。其它瓷土礦點星羅棋布,包括鄰近各縣共有170處之多。其儲量經批準的生產控制數,可使用數百年。此外,尚有煤、錳、塢、鐵、銅、鉛、鋅、金、大理石、石灰石、耐火粘土、海泡石、瑩石等礦藏。地表資源豐富。古代以南山為主的周圍群山,皆是松柴採伐之地。現在全市仍密荗的森林,面積達300餘萬畝,木材積蓄量700多萬立方米。樹木品種繁多,主要的喬木有杉木、馬尾松、青崗櫟、苦櫧、栲樹、木荷、樟木、楠木、麻櫟、檫樹等數十餘種,灌叢類型的種類則更多。據1981年森林資源調查資料,市區森林覆蓋率達54.15%,整個植被覆蓋則達80%以上。
景德鎮地處贛、皖之交,與浙江僅一縣之隔,周圍群山環抱。古代水上運輸則具備較好條件。主流昌江自北至南貫穿市域,還有東河、西河、南河、小北河等主要支流以及縱橫交錯的數十條小河港,構成水上運輸網路。當地以及鄰縣的窯柴瓷土,都可採用木船、竹筏運載,使窯柴與瓷土源源不斷地從水路運來景德鎮,供應瓷器燒造的需要。所產瓷器自昌江運往外埠,一條經鄱陽湖達長江,到長江上下游各商埠;一條經鄱陽湖通贛江,到贛南轉廣東;並由此而輸往海外。水路運瓷,運載量大,可減少破損,自明以來運送御瓷均由水路,所以古代昌江水上運輸繁忙。古人有詩曰:「坯房挑得白釉去,匣廠裝得黃土來,上下紛爭中渡口,柴船才攏槎船開」、「茅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說明當時水上運輸的繁忙。
昌江流域內多古老變質岩區,岩層質堅耐侵蝕,河床也較穩定,河水含沙量甚微,沖淤現象不明顯,河道下游水流平緩,水量、水質都很適宜瓷業生產。明《江西大志•陶書》中說:「陶廠景德鎮……水土宜陶」。
景德鎮陶瓷燒造源遠流長,馳名中外。
據乾隆四十八年《浮梁縣志》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新平即景德鎮前身)。清雍正十年(1732年)《江西通志》上說:「唐武德二年(619年)里人陶玉獻假玉器,由是置務設鎮,歷代相同,宋以奉御董造」而乾隆《浮梁縣志》所記是:「新平霍仲初制瓷日就精巧,唐興素瓷在天下而仲初有名」。「武德四年(621年),有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獻於朝廷,於是詔仲初等暨玉制器進御」。這些記載,說明唐時景德鎮陶瓷器燒造己達到一定水平。五代,景德鎮窯業有發展,瓷器造型多樣。目前發現最早的是湖田、白虎灣、勝梅亭(又名楊梅亭)等窯燒制的青瓷和白瓷,其中楊梅亭還是中國南方地區己發現的最早的白瓷產地。窯址分布於南河和市區近郊等地段,其窯場的規模、延燒的時間、窯器的品質,都是無與倫比的。
宋代是景德鎮窯的發展時期,首創青白瓷(又稱影青),瓷器白里泛青,溫潤如玉。朝廷命御董造,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置景德鎮。後成為中國古代名鎮之一。南宋時,景德鎮瓷器發展迅速,技藝既精:「器尤光致茂美」,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景德鎮所產青白瓷器。胎薄質堅,釉色晶瑩,聲音清脆,故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的美譽。產品風靡一時,行銷各地。影響及於江西、廣東、福建、安徽、浙江各地窯場,形成景德鎮青白瓷系。
元代是景德鎮制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朝統治者在景德鎮專門設置「浮梁瓷局」,掌管瓷器生產有關事務,進行督燒,管制甚嚴。並更景德鎮稅課監為提領。全國制瓷業逐漸向景德鎮集中。這時創燒了卵白釉瓷(又稱樞府瓷),尤其是青花瓷的逐步趨於成熟和釉里紅初步創燒成功,以及在銅紅釉和鈷藍袖的製作方面的一定成就,為景德鎮成為全國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礎。
據文獻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鎮設陶廠,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設置御器廠,專燒宮廷用瓷。有官窯20座,宣德時(1421一1485年)增至58座,各有專用。朝廷內府每年提出式樣,委派中官督造,製品有極高成就。同時民窯生產發展很快,產品質量提高,隆慶時的「崔公窯」萬曆時期的「壺公窯」,都是民窯中的著名者。嘉靖萬曆期間形成官民競市、官搭民燒的局面。明代歷永樂、宣德、成化、嘉靖、萬曆諸朝,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瓷等品種都取得卓越的成就,真是五彩繽紛,繁花似錦,至精至美之瓷器,莫不出於景德鎮,於是景德鎮發展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全國制瓷中心。
清初,曾恢復官窯生產。根據縣志載,順治十一年(1654年),奉造龍缸未成。十六年奉造欄板亦不成。康熙十年奉造祭器,陶成分限解京。十九年御窯廠燒造御器,後派官駐廠督造。此後,景德鎮瓷業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臻於鼎盛,是我國古陶瓷史上的黃金時代。這期間,制瓷工藝達到新的水平。康熙時期的青花、五彩、紅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時期的粉彩、鬥彩、琺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種顏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所以嘉慶時藍浦在《景德鎮陶錄》中寫當時的瓷業是「器則美備,工則良巧,色則精全,仿古法先,花樣品式,咸月異歲不同矣。而御窯監造,尤為超越前古」。並列舉了當時景德鎮著名的窯,有康熙年間的「臧窯」、「郎窯」,雍正年間的「年窯」,乾隆年間的「唐窯」。嘉慶以後,瓷業生產日漸衰落。咸豐五年(1855年)御窯廠停辦,同治五年(1866年)曾派員謀興復御窯廠未成。民窯也一蹶不振。光緒二十九年(1907年),江西巡撫奏請辦景德鎮瓷器公司,三十一年曾訂定瓷工章程。宣統二年(1910年)正式成立江西瓷業公司,終因內戰頻繁,國力衰竭,無法挽回衰頹之勢。
景德鎮的瓷業工人,以己之所長奮力與外瓷抗爭。自清末至民國,仿古瓷、美術瓷均有很高成就,許多雕塑能手,彩繪畫家等優秀藝人脫穎而出,「珠山八友」就是其中一例。廣大瓷業工人的努力,使景德鎮的傳統技藝得以保留。民國18年(1929年)1月江西省政府建設廳提請省政府會議通過在景德鎮設立陶務局,辦理關於瓷業的指導及改良事項。同年11月又經省政府通過《整理並發展本省瓷業方案》。19年陶務局歸並於省立工業試驗所的陶業股,21年劃出改組為陶業試驗所。24年(1935年)陶業試驗所停辦,另設陶業管理局於景德鎮,由杜重遠主持,並創立陶業人員訓練所,制訂陶瓷工業的改革措施,但不久杜氏被迫離鎮,改革未能成功。抗日戰爭爆發後,景德鎮遭到日機的狂轟濫炸,僅有30多座窯生產,瓷器產量急劇下降。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當局又發動內戰,瓷業進一步受到挫傷。至解放前夕,全鎮只剩下百來個處於停業狀態的作坊和1000名左右實際上處於失業的工人。景德鎮的陶瓷工業已是奄奄一息了。
1949年4月景德鎮解放建市,中共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採取了有效措施,恢復瓷業生產,回收流散的技術工人,對失業工人進行救濟,並組織生產自救。對私營工商業則給予低息貸款,幫助疏通供銷環節,調動他們復工開業的積極性。1949年8月著手籌建地方國營景德鎮市建國瓷業公司,1950年正式開工生產。同年5月成立景德鎮市瓷業公司。1952年開始「建國瓷」的試制,這對恢復和發展傳統技藝有著重要意義。景德鎮的瓷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並走上發展的道路。雖然其中由於諸種原因的影響,曾一度出現過停頓萎縮,但總的趨勢是前進的,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的重大變革。
——陶瓷工業在恢復的基礎上向前發展,時間為1949~1957年。這期間,一是整治了舊社會留下來的創傷,迅速恢復瓷業生產;二是經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樹立國營工業的優勢,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實現合作化和全行業公私合營;三是逐步進行技術改革,包括原料精製採用水波池、煉泥機,瓷器成型用機壓和注漿,窯爐燒煉首次採用煤柴合燒等。1953年到1957年底,產量年平均遞增31.6%。1957年日用瓷年產量2.76億件,電瓷2976噸,產值5938萬元,超過歷史最高水平。
——陶瓷工業在調整中曲折前進。從1958~1965年,這期間有成功也有失誤。成功之處,首推窯爐的改革,一是在1951年開始的中小型瓷窯以煤燒瓷的基礎上,1957年試制、試燒大型倒焰窯成功。二是在1965年試制、試燒連續燒成的隧道窯成功,這種窯具有生產連續化、周期短、產量多、質量高、降低燃料消耗50%、減輕勞動強度的特點。窯爐改革結束了千年以來以柴燒窯的歷史,每年能為國家節約近30萬立方米木材。同時它開拓了瓷器燒煉的新路,也促進陶瓷工業多門路的發展,如建築瓷、電瓷、耐酸瓷、紡織瓷、砂蕊、瓷手模、瓷球磨壇和球磨子等工業用瓷的生產。這期間的失誤,是反右擴大化挫傷了技術人員的積極性,過急地把一些企業轉化為全民所有制,在生產上片面追求高速度,造成比例失調。三年困難時期,日用瓷產量一再下降,到1961年只有7304萬件,其中出口瓷為3137萬件。再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陶瓷工業曾一度處於困境。從1962年8月起,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各項工作都進行調整,陶瓷工業生產也逐步回升。當年日用瓷產量達到1.06億件。其中出口瓷3137萬件。到1965年,日用瓷產量達到1.74億件,其中出口瓷增至8002萬件。與1957年比較,日用瓷產量雖未趕上當年水平,但出口瓷產量卻較前增加。這期間在瓷業工人中實行了計件工資制度,在生產技術中實現了成型流水作業線、雙刀壓坯機、循環雙管施釉機等1460個新技術、新工藝項目,陶瓷工業又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陶瓷工業遭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壞而跌落。從1966年開始到1976年10年時間,各級領導「靠邊站」,陶瓷工藝美術家被列為反動學術權威,各項規章制度遭到廢棄,許多傳統產品視為「四舊」被砸爛、被禁止生產。後又以「瓷器不能打仗,不能當手榴彈甩」為由,對陶瓷單位大砍、大拆、大轉產。遠東第一流的現代化景德鎮瓷廠被砍掉,陶瓷研究所、陶瓷學院和陶瓷學校等教育研究單位被拆掉,13個大瓷廠被強令轉產汽車、拖拉機、電池、螺絲等產品,大批廠房、機械設備、科研儀器、檢測工具被撥作他用,工程技術人員被下放到農村勞動,四個瓷石礦被劃走。到1976年,陶瓷品種由1000多種減少到400多種,質量下降到一級品率只有20%多,全系統企業虧本達1300多萬元,景德鎮的陶瓷受到嚴重的破壞。
——景德鎮瓷業重新振興,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之後,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市黨政領導機關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的方針,到1985年,日用瓷產量達2.89億件,比1976年增長48%;1994年,日用瓷產量4.01億件;2000年,日用瓷產量、日用瓷品種發展到1000多種器型,2500多種花面,旅遊瓷、仿古瓷、民族用瓷的產品有很大發展,並且有一批名優產品獲得國際金獎和國內金獎、銀獎。建築衛生瓷和工業用瓷都在生機勃勃地向前發展。1985年全市釉面磚總產量達386.2萬平方米,為1956年的10倍。工業用瓷包括電瓷、紡織瓷、砂蕊、蜂窩瓷、耐酸瓷、瓷手模、瓷球、球磨瓷缽等都有很快的發展。特種陶瓷廣泛應用於機械、電子、光學、航空、航天等領域。全市生產高技術陶瓷的企業有7家,技術力量強,設備條件好,檢測手段齊全,許多產品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有的還屬國內首創,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因而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視,並以很快的速度發展起來。
20世紀80年代末,景德鎮陶瓷工業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舊中國遺存的2493個小作坊已經演變成機械化、自動化、現代化的大瓷廠,全市共有陶瓷工業企業121家,職工7.03萬人;過去單一的日用瓷生產,已發展為日用瓷、建築瓷、衛生瓷、工業瓷、高級技術陶瓷多門類的瓷業生產;過去分散的服務性行業生產,現在已建設成為一個包括原料勘探、礦山開采、陶瓷機械、耐火材料、石膏模具、陶瓷匣缽、瓷用化工、窯爐安裝、瓷器包裝等協作配套的系列生產;並把單一的陶瓷生產經營,發展成為包括生產、流通、科研、設計、文化、教育、考古、旅遊在內的完整的陶瓷產業體系。產品不但遍銷國內市場,而且享譽世界,行銷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97年,陶瓷工業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全面推進企業改革改制,公司31戶企業進行全面改制。2000年,公司深化改革,所屬24個企業全面進入改制狀態。
景德鎮市是以瓷業為主,以農業為基礎,多種工業綜合發展的新型工業城市。
新中國成立以來,景德鎮不僅保持了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以發展瓷業為主,而且電子、機械、建材、航空、醫葯、化工、採掘、電力等多種工業全面發展,成為綜合性的新型工業城市。1989年,市共有690個工業企業,其中大型企業40家,職工16萬餘人。全民所有制企業197個,集體所有制企業493個,完成工業總產值18.14億元。
電子工業自1965年起步,從無到有。到1985年已擁有15個企業,職工總數1.32萬人,總產值達2.05億元,實現利潤4033萬元。它在全江西省電子行業中佔有重要比重:職工佔31.3%、工程技術人員佔39.92%,固定資產原值佔44.1%,工業總產值佔34.14%,上繳利稅佔40.2%,成為江西省的電子工業基地。1978年至1985年,有9個電子工業產品獲國家優質獎,33個產品獲部優質獎,38個產品獲省優質獎,有8個工廠的產品多次為國家尖端科學項目和重點軍事工程配套,並多次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嘉獎和電賀。有四個廠的產品大量進入國際市場,還有的對外輸出技術和設備。
機械工業是景德鎮市的支柱產業之一,1985年全行業下屬企業24個,年工業產值達1.5億元,昌河飛機製造廠和直升飛機研究所共同研製成國內最大的「直八」飛機,昌河生產的微型麵包車,深受廣大客戶的歡迎。其它機械工業產品大體有四類:一是電工類產品,其產值所佔比重為15%;二是通用機械產品,產值所佔比重為13.1%;三是儀器儀表,產值所佔比重為7.8%;四是汽車配件、隨機工具等產品,產值所佔比重為14.1%。有些產品在國內外都有一定影響。市電瓷電器公司所產各種規格的高壓電瓷,產量居全國第一,是國內頗有影響的名牌產品。研製、生產的高壓氧化鋅避雷器,具有80年代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市製冷設備總廠,具備8個系列32個品種的生產能力,其中華意電冰箱投放市場,深受消費者歡迎,並已投入國際市場。市電機廠生產的系列電動機,產量居全省之首、產品遠銷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木工電機不僅與國內許多廠家配套,而且是出口免檢產品,機械全行業有9個產品獲部、省優質產品獎。
建材工業發展很快。建國前只有幾家私人開辦的磚瓦窯和石灰窯,經過30多年的建設,到1985年,建材工業已有建築陶瓷、水泥、大理石、塗料、石灰、機制磚瓦、石棉瓦、內外牆和地面裝飾材料、輕質石膏裝飾板等多種產品,成為景德鎮具有資源優勢和發展前景的新興行業。景德鎮陶瓷廠系全國建材行業的骨幹企業、1985年產釉面磚201.4產平方米。生產的「三角牌」釉面磚,是出口港澳市場免檢商品。市建材廠生產的「球心牌」小波水泥石棉瓦,於1981~1985年連續五年被評為省優產品。境內發現兩處大理石礦,岩石晶瑩明亮,花紋清晰美麗,有瑪淄紅、雪花白、漢白玉、錦黑色等幾十種,其中l處探明儲量1.25億立方米。是景德鎮具有發展前景的建材產品之一。
能源工業在建國以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煤生產自1983年樂平縣劃入後,到1985年已達206.54萬噸(其中市區11.06萬噸)。電力工業以火力發電為主。解放前景德鎮僅有一台48千瓦的小型發電機。到1985年,全市發電量10.915億萬度,其中市區發電量6.679億萬度。除樂平發電廠外,還有1977年建成的景德鎮發電廠,佔地面積386萬平方米,裝有5萬千瓦機組兩台,主機8台。兩個電廠裝機容量17.4萬千瓦,電力並入全省電網,既支援國家建設,又滿足全市工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的需要。
輕化、醫葯、食品等工業都有一定發展,輕化工業最早是以為陶瓷生產服務的手工業出現的。1985年,全行業所屬企業38個,主要生產瓷用毛筆、包裝材料、塑料製品、皮革製品、傢具、服裝、民用剪刀等。其中皮革、服裝、竹編工藝都已銷往國外。「三花牌」民用剪刀獲省優質產品獎,「海鷗牌」折剪出口量居全國之首。「瓷城牌」柏茂中號畫筆獲輕工部和省優質產品獎,產品暢銷24個省、市、自治區,324個陶瓷生產單位,並銷往日本。「麥鋒牌」高強度瓦楞原紙、經檢測物理指標達到美國、日本同類產品水平,獲得省優質新產品獎和中國包裝協會紙製品科技成果獎。醫葯工業有黎明制葯廠和東風制葯廠,技術力量雄厚,不斷創出名牌產品,運銷國內外,中葯和生化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還研製了紅管片、宮頸炎沖劑等新產品。此外食品、化肥、飼料等工業發展都很快。
交通運輸形成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的運輸網路。皖贛鐵路貫穿市區,北達南京與滬寧線相接,南至鷹潭,與浙贛、鷹廈線相接。市境內還有全程55公里的地方鐵路——景(德鎮)涌(山煤礦)鐵路,並連接有6條共長6公里專用線。公路,市境內有國道線一條,長115.75公里;省道3條,共長114.5公里;市縣道25條,共長436.24公里,鄉道44條,共長259.1公里,還有6條專用公路,總長27.65公里。水路,境內有420多公里的主幹河流和大小數十條支流,昌江渠化工程竣工後,枯水期間水位可在現有基礎上升高1.5米,300噸的拖駁船可常年經鄱陽湖與長江、贛江連接通航。民航有羅家機場,原通小型客機,現正停航擴建。郵電通訊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建國前投遞靠腳跑,電信僅有「西門子」磁石式交換機l台,容量10門。30多年來,郵政發展,電信設備不斷完善。到1985年,全市有郵電支局4個,郵電所25個,郵政代辦所9個,做到了鄉、鎮、村通郵,徹底改變了步班郵路狀況。1985年電信,裝機總數增至1724部,通訊線路全部為雙線迴路;長途載波設備有3路、迴路載波終端機5端,總容量105路;長途電話,省內直達線路33條,省際直達線路6條;電報通訊設備基本完善,收發報業務逐年增加。珠山西路郵電大樓竣工和萬門程式控制電話的安裝使用,郵電通訊面貌有顯著變化。
市屬農村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全市有耕地面積96.8萬畝,其中市區38.8萬畝,全市有水田80.6萬畝,其中市區33.8萬畝。經過土地改革、合作化運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推行經濟體制改革,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五業興旺,生機勃勃。198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2.6億元,其中市區1.1億元,與1949年比較,分別為5.72倍和5.16倍。全市農村多種經營產值為1.37億元,其中市區6194萬元;與1949年比較,分別為9.93倍和5.18倍。市區農、林、牧、副、漁五業的產值,1985年與1949年比較,農業為5.57倍,林業為15.59倍,牧業為4.03倍,副業為3.6倍,漁業為2.87倍,其中林業為江西省的林業生產基地之一。1985年市區有國營林業單位22個,集體林業單位122個,「普遍護林,重點造林,采育結合,永續利用」的方針正在深入貫徹落實,全市森林總蓄積量達718.75萬立方米,毛竹640萬株,歷年累計為國家提供木材130多萬立方米,毛竹630萬根,窯柴500多萬擔,並提供了大量的木炭、薪材、雜木棍以及香菇、松香、桐油、生漆等多種林副產品。茶葉是市區農村的大宗土特產品。浮梁有茶鄉之稱,產茶的歷史悠久。早在敦煌變文的《茶酒論》中就有「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記述。《元和郡縣志》載:唐元和八年(813年)浮梁「每歲出茶七百萬馱,稅十五餘萬貫」。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所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之句。這些都說明早在唐代,浮梁就是有名的產茶區和茶葉集散地。至近代,工夫紅茶制茶工藝傳入,先是在浮梁西湖鄉磻溪村,後擴至全縣。1882年生產紅茶3萬擔。1911年曾產紅茶6萬余箱。為茶葉歷史產量最高峰,所產紅茶風味獨特,暢銷國外市場。嚴台江智甫經營的「天祥」茶號所制工夫紅茶,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和獎狀。民國時期因連年戰爭,茶葉生產每況愈下,至1984年只產茶5000擔,1949年產4620擔。解放後,茶葉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初制廠逐年增加。1985年,共有大小茶場102個,茶園面積9.63萬畝,產茶3.2萬擔,為1949年的6.9倍。「浮紅」系列產品曾多次獲國家和省的優質產品獎。
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商業,財政、金融、基本建設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商業外貿形成了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多渠道、少環節的流通體制,城鄉市場興旺。1985年,各種經濟類型的零售商業、飲食業和服務機構達6401個,在業人員1.91萬人。個體機構及其從業人員分別占總數的72.8%和30.3%。1985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全市4.4億元,市區2.94億元,均是1949年的20倍以上。外貿方面,市區茶葉供應出口456噸,換匯266萬元,瓷器出口7213萬件,換匯2005萬美元,歷年累計茶葉換匯為9105萬美元,瓷器換匯41833萬美元。
基本建設有較快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解放初期,景德鎮道路照明、域市供水、公共交通基本屬於空白,街道狹窄,昌江東西兩岸市區僅憑1座用小木船連搭起來的浮橋溝通。從1950年至1985年,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47億元,其中市區10.28億元,新增固定資產7.65億元,其中市區6.24億元,全市竣工房屋建築面積554.75萬平方米。華風瓷廠、焦化煤氣廠、景陶瓷廠釉面磚工程、製冷設備總廠家用電冰箱生產線、洋湖水廠、出口服裝廠生產線等一批新建、擴建和技改重點工程相繼投入使用,有力地增強全市經濟發展的後勁。基本建設中屬於城市建設部分累計完成投資2789.52萬元,住宅建設全市竣工面積147.9萬平方米,其中市區132.95萬平方米。城市街道以珠山、瓷都大道為主幹,輔以中山路、中華路、沿江東路、沿江西路、東一路、東二路等20餘條街道,構成瓷都縱橫交錯的街道網,昌江上除改建原有浮橋,又新建昌江大橋、珠山大橋,將市區聯成一體。還有各種新型建築,已將古老的城鎮改造為新型的城市,顯露出瓷都的新姿。
景德鎮市教育發展,文化昌盛。尤以古今名瓷,作為珍貴的藝術品,傳播到世界各地,為弘揚中國的陶瓷文化作出

D. 中國景德鎮,多少,歷史悠久。

1.1【簡述】 景德鎮現轄一市一縣兩區,即樂平市、浮梁縣、珠山區、昌江區。景德鎮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重要組成,也是國家重要的山水生態歷史文化名城。景德鎮由於制瓷歷史悠久,瓷器產品質地精良,對外影響大,「瓷都」兩字成了景德鎮的代名詞。
市樹市花,1985年9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景德鎮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評選,將樟樹定為景德鎮市市樹,將茶花定為景德鎮市的市花。
·1.2【歷史變遷】
·古代 景德鎮市域春秋時屬楚東境,秦為九江郡番縣轄地,漢屬豫章郡鄱陽縣。東晉時稱新平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平縣。鎮為縣屬,因在昌江之南,故又稱為昌南鎮。八年撤縣,開元四年(716年)復置,縣治設在新昌江口,故稱新昌縣。開寶元年(742年)改名浮梁。鎮先後隸於新昌、浮梁縣。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鎮產青白瓷質地優良,遂以皇帝年號為名置景德鎮,並沿用至今。元代,浮梁縣一度升為州,鎮屬州。明代州又改稱為縣,此後景德鎮在行政上一直屬縣轄區。
·近代及中華民國 清乾隆之後,由於各種社會原因,景瓷生產從巔峰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造型等都呈明顯萎縮狀態。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事頻繁,政局動盪,外貿入侵,市場縮小,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摧殘。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也壽終正寢。中華民國時期的1916年,浮梁縣治從舊城(今浮梁縣)遷至景德鎮。1927年~1929年景德鎮曾一度稱市。1930年—1934年中國共產黨曾在景德鎮建立蘇維埃政權和組織。1935年,中國國民黨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從鄱陽縣遷至景德鎮,景德鎮成為贛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第二次中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和共產黨重新合作,於1938年在景德鎮設有中國共產黨的新四軍辦事處,北部山區的瑤里設有留守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和浮梁縣的政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景德鎮與縣劃開建市。5月4日成立中國共產黨景德鎮市委員會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先後隸屬贛東北行署、樂平專區、浮梁專區、上饒專區。1953年6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轄市。1960年,浮梁縣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劃入市境。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將樂平縣劃屬市轄,並將鄱陽縣屬的魚山、荷塘兩個行政區域劃歸景德鎮市轄。1985年,市轄樂平縣和珠山、昌江、鵝湖、蛟潭四個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浮梁縣建制,撤銷鵝湖、蛟潭兩區。1992年9月,樂平縣撤縣建市(縣級市)。2005年,景德鎮市轄樂平市、浮梁縣和珠山、昌江兩區。
·1.3【人口及人口來源】
·景德鎮人口 2008年景德鎮市總人口為156.5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0.67萬人。景德鎮市各行政區人口數據:珠山區(景德鎮市城區)面積40平方千米,人口28萬;昌江區面積380平方千米,人口16.3萬;樂平市面積1975平方千米,人口80.3萬;浮梁縣面積2854平方千米,人口25.9萬。
·景德鎮市城區的人口 景德鎮城區的原住居民並不多,相當一部分是近30年來新遷入的人口。據有關史籍記載,唐初景德鎮及浮梁全境人口不足一萬,到天寶年間發展到四萬有餘。這裡面有自然增長的含量,但更多的是人口遷徙的原因。據有關地方誌、宗譜記載,移民主要來自鄱陽、樂平等人口相對較多的鄰近的平原地區,還有來自豐城、南昌等古洪州窯附近地區的陶工瓷工。隨著瓷器生產的迅速發展,外來移民也迅速增多,移民中除大批來自都昌、樂平、豐城的瓷業工以外,還有大批來自南昌一帶的船民和碼頭工,來自徽州地區的非瓷商戶。他們大部分是流動人口,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逐漸定居在鎮區。建鎮一百年後的宋徽宗大觀二年,鎮區人口已經超過6萬,這6萬人口中「十之八九」是外來移民,初步形成了「八方雜處」的局面。元代,隨著景德鎮陶瓷經濟的空前發展使遷徙人口和流動人口都迅速增加,這一階段江、浙、閩、粵等沿海商人;荊、湘、川、滇、山、陝、魯、豫等內地商人;以及以蒙古族為主的各少數民族的采購商都經常雲集鎮區進行商貿活動,使出入鎮區的人口已經達到空前狀態。由此可見,景德鎮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城市。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E. 景德鎮歷史和風俗文化

景德鎮歷史

景德鎮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晚期,從現已發現的沽演等古文化遺址所收集的實物資料證明,大約在距今四千年前,先民就已經在這里勞動、生息、繁衍、過著狩獵和農耕的經濟生活。
景德鎮春秋時為楚之東境。秦朝錄九江郡番縣。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六年(公元前205年)置豫章郡屬鄱陽縣;武帝置十三州屬楊州;後漢屬楊州刺史部。三國時統為吳地,屬楊州。晉初屬楊州,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割楊荊十郡置江州,屬鄱陽郡。宋齊仍隸江州。梁承聖二年(公元553年)改鄱陽郡為吳州。陳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改吳州仍置郡屬江州。隋開皇九年(公元598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屬鄱陽郡。唐改郡為州。屬江西道饒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折鄱陽置新平縣,這就是景德鎮治域的開始。唐開元四年(公元761年)改曰新昌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縣、宋屬江東路饒州。元屬江浙行中書省饒州路,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浮梁升為州,明初改饒州路為饒州府,浮梁州復為縣並屬之。清浮梁縣隸饒州府。1914年,浮梁屬當陽道。1961年浮梁縣治從舊城遷到景德鎮。
1949年景德鎮解放,單獨建市,同年5月5日成立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先後屬贛東北行政區和浮梁專區管轄。1953年5月5日成立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先後屬贛東北行政區和浮梁專區管轄。1953年6月,政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直轄市。1960年9月,撤消浮梁縣的建制,行政區域並入市內。
景德鎮歷史大事
城市網2002-10-28 14:47
始置新平鎮

【始置新平鎮】東晉時,置新平鎮,是為景德鎮建鎮之始。後發展為中國四大名鎮之一。

F. 景德鎮名勝古跡

景德鎮位於贛(江西省)、浙(浙江省)、皖(安徽省)三省交界處,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旅遊熱線--廬山、黃山、龍虎山、九華山、三清山、鄱陽湖、千島湖的中心區位(均在150-200公里左右)。景德鎮市本身的旅遊資源也非常獨特,內涵豐富,包括陶瓷文化、人文景觀、生態環境等,尤以陶瓷旅遊資源對外界的影響力占優勢。景德鎮陶瓷文化的歷史積淀是景德鎮官方對外宣傳景德鎮作為旅遊目的地的重要依據。讀過中國史書的人,一般對景德鎮這個地方都會有所了解。歷史上景德鎮的陶瓷文化在中國的影響非常深遠,慕名而來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
·主要旅遊景點
·湖田古窯遺址
·明清園 明清園在景德鎮東郊的雕塑瓷廠旁邊,建築物仿明清建築風格,非常獨特,是景德鎮國際陶藝中心所在地。園內的瓷器街是景德鎮古代瓷器商業街的再現,景德鎮的許多陶瓷工藝美術藝人在此設工作室,展示景德鎮陶瓷雕塑技藝。
·浮梁古縣衙和紅塔 位於浮梁縣舊城稱內,縣衙為近年復建,紅塔為現代翻新的古建築。
·浮梁縣瑤里風景區 風景區位於距景德鎮市區50公里外的浮梁縣北部山區瑤里鎮,是今日景德鎮市一個較為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建築:瑤里鎮的建築很有特色,許多建築物呈徽派建築風格,至今已經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
·自然風景:瑤里位於景德鎮的山區地帶,有些地方人跡罕見,自然生態保存得比較好,風景非常秀麗。瑤里北部與安徽省交界處的汪湖原始森林是瑤里鎮、浮梁縣乃至景德鎮市官方對外宣傳的一張旅遊王牌。
·瑤里與景德鎮瓷器:據瑤里鎮的年長者介紹,瑤里曾是景德鎮的制瓷中心之一,所產瓷器通過瑤河運達景德鎮銷往全國各地。現在瑤里鎮還可以見到當年大規模生產瓷器的遺跡。
·瑤里與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國時期,由於地處偏僻山區,瑤里曾經是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和軍隊活動比較頻繁的地方,現今仍保留有當年中共新四軍活動遺跡和瑤里中共軍隊的整編舊址,是瑤里對外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紅色旅遊的依據。
·景德鎮陶瓷館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
·龍珠閣 龍珠閣是古代景德鎮為皇帝燒制瓷器的工廠遺址,位於景德鎮市區的東門頭,現今建築為1990年仿古重建。
龍珠閣自唐代興建以來,幾經興毀。現在重修的龍珠閣紅牆黃瓦,重檐飛翹,秀麗端莊,氣勢恢宏。明、清王朝曾在此設立御窯廠,並派督陶官距此坐鎮,監造皇宮用瓷。該閣遂成為御窯廠的代表性建築,後逐漸衍化成景德鎮的標志性建築。閣內陳列了明清官窯復原模型和被評為中國十大文物精品系列展的明朝極盛時期出土的官窯瓷器展。
·蓮花塘 蓮花塘位於景德鎮市區,風景非常優美,塘邊建有當時景德鎮最為高檔的合資賓館---景德鎮合資賓館。
·玉田水庫旅遊風景區 位於距景德鎮市區12公里的浮梁縣湘湖鄉,區內環境優美。
·景德鎮陶瓷民俗博覽館於1979年開始籌建,該館以異地保護明清古建築為依託來立館,業務活動以研究展示瓷業習俗、傳統、工藝,開發旅遊為主。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館內布有「明閭」、「清園」等明清古建築群12棟,4600平方米,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賓館酒店
同時隨著景德鎮旅遊業的不斷發展,已有的酒店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每年,都在以3到5家的旅遊酒店模式建設,主要集中在昌南大道CBD,以及大量的私營賓館。·(五星級)紫晶賓館、西山湖賓館;·(四星級)景德鎮伊龍大酒店、景德鎮開門子大酒店、景德鎮大酒店、景德鎮聖山酒店;·(三星級)景德鎮錦江之星店(准四星級裝修標准)、景德鎮島外島大酒店、景德鎮合資賓館、景德鎮金葉大酒店、景德鎮昌南半島酒店、景德鎮新昌江大酒店、景德鎮良友賓館、景德鎮財政賓館、景德鎮昌河賓館;·(二星級)景德鎮瓷都賓館。
·景德鎮餐飲介紹
景德鎮大多數本地人的飲食習慣一般喜辣,正餐中的許多菜式基本都放入辣椒調味。景德鎮比較出名的小吃有鹼水粑、冷拌粗條米粉、清湯(即北方稱之為的餛飩)、餃子粑等,景德鎮小吃以街頭巷尾或路邊的小吃店最具特色。
·景德鎮著名菜餚:鯰魚煮豆沖、景德板雞
· 樂平狗肉:樂平狗肉是用蒸、煮相結合的方法烹製作冷盤食用的風味食品。因系用文火不加鹽煮熟,具有肉味鮮嫩,軟硬適宜,鮮美爽口,營養豐富等特點。食用時調味作料講究,獨具一格。

G. 景德鎮的歷史故事

景德鎮在春秋戰國時期地屬楚國東南境,秦屬九江郡番縣,漢屬豫章郡鄱陽縣,三國時為吳地,東晉設鎮,始稱「昌南」,漢易名「新平」,轄於江州,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北宋趙恆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定名「景德鎮」,轄於浮梁縣。 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解放,隨後從浮梁縣分出,置景德鎮市,1960年,浮梁縣並入景德鎮市,成為市郊區。1983年7月,上饒地區的樂平縣、原波陽縣(即鄱陽縣)的鯰魚山鄉和荷塘墾殖場同時劃屬景德鎮。1988年10月,浮梁縣恢復建制。1992年9月,樂平縣被批准撤縣建市(縣級市)。
清乾隆之後,由於各種社會原因,景瓷生產從巔峰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造型等都呈明顯萎縮狀態。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事頻繁,政局動盪,外貿入侵,市場縮小,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摧殘。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也壽終正寢。中華民國時期的1916年,浮梁縣治從舊城(今浮梁縣)遷至景德鎮。1927年~1929年景德鎮曾一度稱市。1930年—1934年中國共產黨曾在景德鎮建立蘇維埃政權和組織。1935年,中國國民黨政府江西省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從鄱陽縣遷至景德鎮,景德鎮成為贛東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第二次中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稱為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和共產黨重新合作,於1938年在景德鎮設有中國共產黨的新四軍辦事處,北部山區的瑤里設有留守處。
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和浮梁縣的政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景德鎮與縣劃開建市。5月4日成立中國共產黨景德鎮市委員會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先後隸屬贛東北行署、樂平專區、浮梁專區、上饒專區。1953年6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轄市。1960年,浮梁縣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劃入市境。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將樂平縣劃屬市轄,並將波陽縣屬的魚山、荷塘兩個行政區域劃歸景德鎮市轄。1985年,市轄樂平縣和珠山、昌江、鵝湖、蛟潭四個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浮梁縣建制,撤銷鵝湖、蛟潭兩區。1992年9月,樂平縣撤縣建市(縣級市) 。2005年,景德鎮市轄樂平市、浮梁縣和珠山、昌江兩區。

H. 景德鎮的歷史文化

1949年4月29日,景德復鎮和浮制梁縣的政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景德鎮與縣劃開建市。5月4日成立中國共產黨景德鎮市委員會和景德鎮市人民政府,先後隸屬贛東北行署、樂平專區、浮梁專區、上饒專區。1953年6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轄市。1960年,浮梁縣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劃入市境。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將樂平縣劃屬市轄,並將波陽縣屬的魚山、荷塘兩個行政區域劃歸景德鎮市轄。1985年,市轄樂平縣和珠山、昌江、鵝湖、蛟潭四個區。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浮梁縣建制,撤銷鵝湖、蛟潭兩區。1992年9月,樂平縣撤縣建市(縣級市) 。2005年,景德鎮市轄樂平市、浮梁縣和珠山、昌江兩區。

I. 介紹景德鎮

景德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歷史上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國家甲類對外開放城市。

1953年6月政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直轄市,現轄一市一縣兩區,即樂平市、浮梁縣、珠山區、昌江區,面積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萬,其中市區人口50萬。

景德鎮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西北與安徽東至縣交界,南與萬年縣為鄰,西同波陽縣接壤,東北倚安徽祁門縣,東南和婺源縣毗連,坐落在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居東經116°57′-117°42′,北緯28°44′-29°56′。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山峰層疊,河流密布,山環水繞,景色秀麗。市區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09.8小時。

景德鎮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可見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宮廷詔令此地燒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鎮因此而得名。

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制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創造出無數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四大名瓷著稱於世。"毛澤東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國賓館用瓷以及各類藝術陶瓷倍受世人贊賞。


(9)景德鎮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景德鎮歷史文化

景德鎮是世界著名瓷都,制瓷歷史悠久。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可見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陶瓷。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制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陶瓷工業非常繁榮。

歷史上的景德鎮瓷器,不但海內擅聲,而且海外亦廣為流譽。據有關史書記載,古代東南亞、阿拉伯、非洲及歐洲地區的人十分喜歡中國瓷器,特別是景德鎮的瓷器。公元1405年(明永樂三年)開始,鄭和七次下西洋,攜帶的大量瓷器,景德鎮瓷器佔有重要地位。陳志歲《景德鎮》詩:「莫笑挖山雙手粗,工成土器動王都。

歷朝海外有人到,高嶺崎嶇為坦途。」詩朴實地紀載了「瓷都」的歷史形跡,且寫出了景德鎮瓷器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

參考資料:網路-景德鎮

J. 景德鎮陶瓷價格及歷史文化特色

導語:景德鎮瓷器作為我國傳統瓷器的品牌之一,其美名遠揚與世界各地,到中國旅遊的外國遊客若不買一件景德鎮陶瓷小工藝品或是陶瓷,則不算真正得來過中國,景德鎮陶瓷蘊藏著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其文化價值是遠遠高於市場與欣賞價值的。




景德鎮瓷器最低檔次則為小工藝品,比如我們常見的紀念品,大多數為5-20元左右。稍微高檔的則為陶瓷茶具,比如說青花白瓷、陶瓷托盤也就價值290元,還有陶瓷五福臨門蓋碗則價值180元。中高檔的是陶瓷餐具,比如說陶瓷壽碗,根據陶瓷網的報價則為230元,還有方形魚盤,56頭骨瓷餐具套裝則為560元,另外一款值得一提的是藍色多瑙河青花系列則價值390元。最高檔的則為精品瓷具,比如金邊釉上彩、高檔骨質瓷瓷具價值720元。



關於景德鎮的文化可謂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景德鎮的出現是在漢代的時候。但是五代十國戰亂之時,南北文化開始呈現大融合的局面,所以景德鎮燒制的白瓷名揚遠播,從此也奠定了「南青北白」的壟斷格局。之所以景德鎮瓷器成為南方瓷器的代表,是因為它的品種繁多齊全,並且用途也十分廣泛,做工十分精良,以其擁有較為古老成熟的經驗,打造造型多變的陶瓷。故而在古代的生產於生活方方面面都有用及它。



另外景德鎮也享有「瓷器之國」的美譽,在明清時期,它便成為了全國制瓷中心,已經完全壟斷了全國的陶瓷行業。自古對景德鎮陶瓷的贊譽就多不勝數,比如說它的瓷身潔白的像一塊美玉一樣,薄的像一紙張,明透如鏡子一般。所以到了清代時候,特別是乾隆時期,乾隆喜愛景德鎮的陶瓷,所以在官窯與民窯的分布更為廣泛,並且這個時期製作的陶瓷在傳統的工藝上開始有創新,著名的唐三彩就是清代的著名的陶瓷。



景德鎮瓷器開始融入西方繪畫特色,畫筆層次分明、並且有的也有西油畫的創作素材,所以景德鎮開始通過絲綢之路等其他文化交流渠道傳入西方。這一舉動不僅傳播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並且也大大促進了清代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對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所以景德鎮瓷器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偉大的瑰寶,是我們應當引以為傲的東西。

閱讀全文

與景德鎮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