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發展影響

歷史發展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07 23:29:45

1. 影響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因素有:
1、政治制度;
2、科技與經濟;
3、戰爭;
4、思想文化;

2. 對世界歷史發展有何積極的影響

①有利於國際關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於發揮聯合國的作用
③有利於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回治、經濟新秩答序
④有利於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⑤有利於大國關系緩和.
⑥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⑦使世界經濟發展出現兩個主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總的來看,它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因為各種力量的平衡和制約,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維護了世界和平與安全.另外,它促進了世界大國關系的緩和.尤其是為了對付人類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如恐怖主義、環境污染和突發性自然災害、艾滋病和水資源的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問題.同時它使世界經濟發展出現了兩個趨勢即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此外,廣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在總體上有所增強,可謂是機遇和挑戰並存,知識經濟也開始興起.

3. 歷史的發展受了哪些影響

歷史的發展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在社會歷史領域內進行活動的,全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某種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沒有自覺的意圖,沒有預期的目的的。後來恩格斯為了反對有的人對唯物史觀的簡單化,還提出了歷史發展的「合力」的思想,這種思想就是把作用於社會歷史的各種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看作是一個復雜的動力系統,是它們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甚至把許多人的意志力量也看成是一種「合力」。但是,這絲毫不能改變這樣一個現實:歷史過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其最終的決定力量是社會生產力。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所闡明了的歷史運動的規律。

歷史是豐富多彩的。按照辯證法的觀點,在人類的命運中,除了不固定本身外沒有任何固定的東西,除了變化本身之外沒有任何不變化的東西;只要注意觀察歷史的不可阻擋的進程,看到歷史的車輪是怎樣無情地駛過一個個帝國的廢墟、常常毫不惋惜地毀滅整整一代人,充滿了偶然突發的事件,但歷史發展的總航向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唯物史觀在人類思想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毫無疑問,歷史唯物主義會把人類關於自身歷史的研究提高到一個空前的高度。

4. 三國鼎立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在漢、唐盛世之間出現的「 三國鼎立」,並非表層意義上的鼎足而立,亦非簡單的割據分裂。

一、「 三國鼎立」的實質

赤壁之戰前,面對曹操的強大攻勢,孫權既不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又不願「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諸葛亮舌戰群儒,詳細分析了聯劉抗曹必勝,並勸孫權「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孫權與魯肅、周瑜商討再三,決定聯劉抗曹。孫劉聯盟開始建立。

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聯盟初顯威力,大敗曹軍,迫使曹操由攻勢轉入守勢。孫劉借機發展各自的勢力。劉備占益州,奪漢中,奠定了蜀漢的規模。孫權在江淮擴張勢力,佔領嶺南,又招撫了占據廣、交的士燮兄弟,做好了建吳的准備。

關羽在荊州地區的發展,引起東吳不安。呂蒙襲殺關羽,占據荊州。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孫劉聯盟亦宣告破裂。劉備為了奪回荊州,以給關羽報仇為名大舉進犯東吳,孫劉關系惡化為戰爭狀態。夷陵一戰,劉備大敗並死於白帝城。

劉備死後,孫劉聯盟必須恢復,才能共拒曹魏。諸葛亮鑒於後主幼弱,恐孫權「有異計」,立即派鄧芝「修好於權。權果狐疑,不時見芝」。鄧芝曉以厲害:「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長,共為唇齒,進可並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你若歸順於魏,大則要你入朝,小則以你的太子為質,若不聽從,必然派兵進攻,蜀也會乘機順流東下。如此,江南之地非你所有。孫權醒悟,「遂自絕魏,與蜀連和,遣張溫報聘於蜀。蜀復令芝重往」。孫劉聯盟重新建立。此後,蜀又派費禕、陳震前往。孫權與陳震「開壇歃盟」。從此,孫劉聯盟確定不移,一直到蜀亡為止。

孫劉聯盟對蜀、吳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其一,孫劉聯盟可以合蜀、吳之力與曹魏對抗,增強了反曹魏的力量,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其二,孫劉聯盟可以使蜀、吳不必顧慮對方,為各自內修政理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其三,孫劉聯盟有利於蜀、吳相互交流,互通有無,滿足各自需求,促進雙方發展。聯盟建立後,雙方聘使經常相互往來,互致方物;民間交往之盛自不待言。

其四,孫劉聯盟有重要的軍事作用,迫使曹魏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對蜀而言,聯盟為其北伐解除了「東顧之憂」,使曹魏「河南之眾,不得盡西」。對吳亦然。吳可無西顧之憂,河南之眾不得盡南。例如,建興六年(228年)十二月,吳魏交兵,諸葛亮乘機率數萬軍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圍陳倉(寶雞東),從西面進攻曹魏。再如,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進攻曹魏,四月至郿,在五丈原扎營,與魏軍對抗。五月,孫權率十萬人由巢湖進攻合肥新城。蜀吳互相配合,迫使曹魏兩線奔波。

在「三國鼎立」的四十多年間,孫劉聯盟除在夷陵之戰前後極短時間遭到過破壞外,一直得以持續保持。也正因為蜀吳共同抗擊曹魏,才使「三國鼎立」延續達四十餘年之久。因此,「三國鼎立」的實質並非簡單的三足鼎立,而是孫劉聯盟作為一方而與曹魏一方的對抗。

二、形成「三國鼎立」的條件

以中原地區為主體的北方,與以巴蜀、江南地區為主體的南方,在地理、經濟、政治等方面勢均力敵的對抗,是形成「三國鼎立」的條件。

(一) 地理條件:「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魏則擁有廣大的中原,地理上恰好為山水相依的南方對抗蒼莽廣袤的北方。

吳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吳軍習於水上作戰,而曹魏中原兵不習水戰。吳揚長避短,利用長江天險和強大水軍,就可以有效地阻止曹魏的進攻。赤壁之戰已經證明了長江天險是保護孫吳的一道天然屏障。後來,曹魏多年不能舉兵伐吳,其中一條原因就是魏軍不能輕易越過長江天險。西晉滅吳時,也是先佔領長江上游,強大的王浚水師順江而下,與吳平分長江天險才完成。

蜀與吳以長江為紐帶得以緊密聯系,互相依託,互相支援。蜀還有崇山之阻,進可攻,退可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建興六年,馬謖失街亭,魏軍攻漢中,諸葛亮派軍扼險拒守,魏軍寸步難行。延熙七年(244年),曹爽「率步騎十餘萬」,走儻駱攻漢中,「漢中守兵不滿三萬」;蜀將王平憑守駱谷口的「興勢圍」(關隘),擋住了十餘萬曹軍。

九州之地,魏有其七,地域廣大,邊境重要關隘要沖均派兵把守,滅蜀吳不易,守則有餘。強大的曹魏,雖獨霸中原,卻在四十餘年間,只能對南方的蜀、吳徒作虎視之勢。

(二)經濟條件:曹魏經濟與蜀吳經濟相均衡,即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北方經濟與以江南、巴蜀地區為中心的南方經濟相均衡。

東漢末年,中原地區成了軍閥混戰的廝殺場,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遼闊的北方地區變成了一片荊棘叢生的荒原。為了改變殘破的局面,曹魏採取了一些措施恢復發展經濟。至曹魏後期,北方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洛陽由「宮室燒盡,街陌荒蕪,百官披荊棘,依丘牆間……飢窮稍甚,尚書郎以下自出樵採,或飢死牆壁間」,變成了「其民四方雜居,多豪門大族,商賈胡貊,天下四方會利之所聚」的繁榮都市。從皖北到洛陽一帶,「 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成為人口稠密的富庶區。

東漢末年,中原軍閥混戰,江南相對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從中原流遷到蜀、荊、江淮一帶。南遷人民不僅帶來了勞動力,還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他們和江南人民一道勞作,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墾田面積顯著增加,建康「其四野則 無數,膏腴兼倍」。魯肅稱荊州「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業之資也。」周瑜也指出:江東富饒,足以自立,「今將軍承父兄余資,兼六郡之眾,兵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東吳的治鑄業、鹽業、絲織業、造船業都很發達。

益州本來就「民殷國富」,「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國政局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史稱「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成都平原「溝洫脈散,疆理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鹽、鐵、織錦業很發達。

總之,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北方經濟,由於遭受東漢末年混戰的多次破壞,盡管曹魏後期有所恢復和發展,但經濟的正常發展受到了抑制;以江南、巴蜀地區為中心的南方經濟卻有了巨大的發展,北、南方經濟力量基本上達到了平衡。這正是三國鼎立的經濟原因。

(三)政治條件: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北方人口及地主集團,與以江南、巴蜀地區為中心的南方人口及地主集團勢均力敵。

曹魏得到中原豪強地主的支持,東吳以長江南北的豪強地主為支柱,蜀漢得到荊益地主階級的支持。南、北方是否有對抗的條件呢?下面看兩組數據:蜀亡時(263年)有人口94萬,魏有443萬,吳亡時(280年)有人口230萬。嘉靖本《 三國志通俗演義》卷前有三國志宗僚一欄,開列三方人物477人,蜀漢104人,孫吳131人,曹魏242人。蜀、吳一方共有人口320多萬,曹魏一方有443萬。可見,無論是傑出人物(主要是地主階級及其幕僚),還是人口,都大體相當,這是蜀吳聯盟得以與曹魏對抗的政治基礎。

三、「 三國鼎立」的作用

「 三國鼎立」是從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走向西晉,即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為中國封建社會最終走向盛唐的頂峰,奠定了第一級穩固的階梯(兩晉及南北朝則可視為第二級、第三級歷史階梯)。

其一,「 三國鼎立」實現了局部統一,為西晉的統一創造了條件。歷史從分裂走向統一。

東漢末年,封建軍閥割據一方,全國處於分裂 混亂的狀態。經過多年的征戰兼並,曹魏逐漸實現了北方的統一。其中,197年,大敗袁術於蘄縣;198年,攻徐州,殺呂布,又打敗張綉、劉表聯軍;199年,張綉投降;200年,先在下邳擊潰劉備勢力,後在官渡大敗袁紹主力;隨後幾年,兼並幽、冀、青、並四州。至208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後來又統一了關隴地區。曹操統一北方,避免了群雄割據。他曾自負地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確,曹操統一北方,實現了局部統一,為全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孫策打敗揚州的割據勢力,在江東站穩了腳跟。孫權代繼孫策後,繼續經營江南,在江淮擴張勢力,奪荊州,占嶺南,招撫廣、交,統一了江南。

劉備進軍西蜀,占益州,奪漢中,南撫吳越,西和諸夷,統一了巴蜀地區。

「三國鼎立」,使全國由分裂割據逐步向統一發展。後來,西晉繼承了曹魏的衣缽,通過兩次大兼並戰爭,滅蜀平吳,最終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因此,「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而不是歷史的倒退。

其二,「三國鼎立」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利於經濟、政治、文化的恢復和發展。

孫劉聯盟與曹魏勢均力敵,彼此都不敢輕舉妄動。諸葛亮五齣歧山,戰斗范圍很小。此外,交戰范圍僅局限於彼此交界之處,於廣大地區損益不大。相對穩定的環境,為經濟、政治、文化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其三,「三國鼎立」 有助於激發三國間的競爭意識,促使各國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恢復和發展各自的經濟、政治和文化。

曹操依靠豪強大族統一北方後,力矯漢末弊政,推行打擊豪強大族的政策,以抑制大族勢力的發展,來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他頒布「唯才是舉」令,一大批有才能的中小地主被吸收入曹魏政權,有利於革新吏治,使政治比較清明。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曹魏實行軍屯、民屯,取得了積極效果:在許昌附近募民屯田,一年得谷百萬斛;鄧艾在淮河流域屯田,每年得谷五百萬斛。地方官大力招徠流民,使其重返生產一線。如張既為京兆尹時,「招懷流民,興復縣邑」;蘇則為金城太守時,「與民分糧而食,旬月之間,流民皆歸,得數千家」;揚州刺史劉馥由於執行比較開明的政策,「流民越江山而歸者以萬數」。為了把自耕農束縛在土地上,地方官大多注意勸課生產。如河東太守杜畿「課民畜牸牛草馬,下逮雞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農,家家豐實」;顏斐為京兆太守時,令百姓「整阡陌,樹桑果」,閑月上山伐取木材做車,又令百姓養豬狗;鄭渾為魏郡太守時,「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課樹榆為籬,並益樹五果,榆皆成藩,五果豐實」。這些政策,對生產的恢復與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為了促進農業生產,還修建了許多水利灌溉工程,如在合肥修芍陂、茹陂、七門、吳塘諸堰,其中七門堰可溉田1500頃,芍陂可溉田至數萬頃;在淮潁地區,「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潁北,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頃」;在關中開成國渠,築臨晉陂,溉田三千餘頃;在河北疏導高梁河,造戾陵遏,開車箱渠。這些水利工程對促進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針對「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士人每專權自恣」,諸葛亮採取了信賞必罰的法治手段,打擊控制專權自恣的益州地主,政治比較清明。諸葛亮南撫夷越,西和諸戎,成功地安定了西南少數民族,並使其成為蜀漢的重要力量之一。為了保障成都平原的灌溉,諸葛亮派一千二百丁護理都江堰。蜀設司金中郎將、司鹽校尉等官職,加強管理鹽、鐵、織錦等手工業,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

為了增加勞動力,東吳強迫山越人離開山區,遷到平原,「強者為兵,羸者補戶」;又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管理民屯生產。為了增加軍糧,實行軍屯,還設司鹽校尉、司鹽都尉,管理鹽業生產;另設典船校尉、典船
都尉,管理造船。東吳的冶鑄業、鹽業、絲織業、造船業都很發達。

綜上所述,「 三國鼎立」是三國各方勢力面對東漢末期的爛攤子奮發有為,重新收拾舊山河,在對抗中進步,在競爭中發展,從而在漢、唐盛世之間,起到承先啟後的積極作用。

5. 影響中國五千年歷史發展的大事

約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
約公元前16世紀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至殷。
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殷,西周時期開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共和行政。我國歷史開始有確切紀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被殺,西周結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春秋時期開始。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管仲為相。
公元前684年齊魯長勺之戰。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魯、宋等七國聯軍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宋襄公敗。
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楚軍大敗,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晉楚邲之戰,晉軍大敗。楚莊王稱霸。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踐大敗吳軍,闔閭死。吳王夫差即位。
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我國進入封建社會。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
公元首403年韓、趙、魏三家被立為諸侯。
公元前359年(一說,前356年)商鞅在秦變法開始。
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孫臏大敗魏軍。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
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
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完壁歸趙。
公元前279年田單用火牛陣攻燕,恢復齊國。
公元前278年詩人屈原投汨羅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實行遠交近攻計。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秦白起大破趙括。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公元前256年秦滅周。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親政。
公元首227年荊軻刺秦王失敗。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滅六國。
公元前221年秦王改稱始皇帝,建立郡縣制。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書坑儒。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趙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梁起兵。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
公元前206年劉邦滅秦。劉邦被封漢王。西漢紀年開始。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項羽自殺,劉邦稱帝。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在白登被圍。
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殺韓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呂太後臨朝。
公元前180年呂太後死,陳平、周勃迎漢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緹縈上書,漢文帝廢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
公元前138、前119年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誘匈奴兵至馬邑。漢、匈之間戰爭開始。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後回漢)。
公元前99年司馬遷下獄。
公元前87年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
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到長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開8年王莽建立新朝,西漢亡。
公元17—27年綠林、赤眉起義。
公元23年昆陽之戰,劉秀大破王莽軍,新朝亡。
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
公元67年漢使者從天竺取佛經回國。
公元73年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132年張衡製作地動儀。
公元166年第一次黨錮事件。
公元169年第二次黨錮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殺。
公元184年張角領導黃巾軍起義。
公元189年董卓進洛陽。
公元190年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城。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大致袁紹。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軍大破曹軍。
公元214年劉備進占益州。
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亡。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公元222年彝陵(猇亭)之戰,劉備被陸遜所敗。
公元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獲。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
公元234年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攻蜀,蜀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西晉,魏亡。
公元280年晉杜預、王浚等伐吳,吳亡。
公元291—306年八王之亂。
公元301年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義。
公元308年匈奴人劉淵稱帝。
公元316年匈奴劉曜攻佔長安,西晉亡。
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位,東晉開始。
公元319年羯族人石勒稱趙王。
公元354年桓溫北伐,到達灞上。
公元376年前秦苻堅統一北方。
公元383年淝水之戰,苻堅大舉進攻東晉失敗。
公元399年孫恩起義。
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宋朝(劉宋),東晉亡。南北朝開始。
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
公元462年祖沖之創大明歷。
公元479年蕭道成稱帝,建立南齊,宋亡。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502年蕭衍稱帝,建立梁朝,南齊亡。
公元523年六鎮起義。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
公元548—552年侯景之亂。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東魏亡。
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梁亡。字文覺建立北周。西魏亡。
公元531年楊堅稱帝,建立隋朝,北周亡。
公元589年隋滅陳,統一中國。
公元605年隋建東都,開鑿大運河。
公元611年隋末農民大起義開始。
公元613年隋煬帝再征高麗失敗。楊玄感反隋。
公元617年瓦崗軍佔領興洛倉;李淵太原起兵。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隋煬帝被殺,隋亡。
公元621年李世民平定東都。
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即位。
公元629年玄奘赴天竺取經。
公元630年唐滅東突厥。各族君長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贊干布結婚。
公元683年唐高宗死,武則天臨朝。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
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為相。
公元755年安祿山叛亂,顏杲卿、顏真卿發兵抵抗。
公元756年馬嵬驛兵變。唐肅宗即位。
公元757年張巡、許遠守睢陽;郭子儀等收復長安、洛陽。
公元762年詩人李白死。
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
公元770年詩人杜甫死。
公元783年朱泚之亂。
公元805年王叔文改革(永貞革新)。
公元817年裴度、李愬想平定淮西。
公元824年文學家韓愈死。
公元835年甘露之變。
公元846年詩人白居易死。
公元874年王仙芝起義。
公元880年黃巢進長安,建立大齊政權。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唐朝亡,五代時期開始。
公元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機稱帝。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
公元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滅後唐,建立後晉,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公元946年契丹滅後晉。
公元947年契丹改國號為遼。劉知遠稱帝,
建立後漢。
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後漢亡。
公元954年高平之戰,周世宗大敗北漢。
公元959年周世宗死。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北宋,後周亡。五代結束。
公元986年北宋征遼失敗,楊業戰死。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順起義。
公元1004年寇準保宋真宗親征,宋遼澶淵之盟。
公元1038年黨項族元昊稱帝,建立西夏。
公元1043年范仲淹實行新政。
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開始。
公元1084年司馬光完成《資治通鑒》。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
公元1120年方臘起義。
公元1125年金滅遼。
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東京,北宋亡。宋高宗即位,南宋開始。
公元1130年鍾相起義。韓世忠在黃天盪阻擊金軍。
公元1140年郾城之戰,岳飛大破金軍。
公元1141年宋金紹興和議。次年,岳飛被殺害。
公元1161年採石之戰,虞允文大敗金軍。
公元1162年辛棄疾到建康。
公元1206年韓侂胄北伐失敗。鐵木真統一蒙古,稱成吉思汗。
公元1210年詩人陸游去世。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
公元1271年忽必烈稱帝,定國號為元。
公元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
公元1279年元軍攻佔厓山,南宋亡。
公元1283年文天祥就義。
公元1351年紅巾軍起義。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明軍攻入大都,元亡。
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進應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公元1403—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於謙率軍民保衛北京。
公元1457年奪門之變;於謙被殺害。
公元1510年劉六、劉七起義。
公元1565年戚繼光、俞大猷基本肅清倭寇。
公元1572年張居正輔改開始。
公元1593年李時珍去世。
公元1601年葛賢領導蘇州織工反稅監斗爭。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公元1619年薩爾滸之戰。
公元1625年楊漣、左光斗被閹黨殺害。
公元1626年蘇州市民暴動,顏佩韋等五人就義。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受重傷死。
公元1628年陝北農民起義。
公元1633年徐光啟去世。
公元1636年李自成稱闖王。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公元1641年李自成破洛陽,張獻忠破襄陽。徐霞客去世。
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大順政權,入北京,明朝亡;吳三桂降清,清兵入關。
公元1645年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揚州。
公元1647年夏完淳被害。
公元1652年李定國在桂林擊敗清軍。
公元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
公元1682年顧炎武去世。
公元1685、1686年雅克薩之戰。
公元1689年中俄訂《尼布楚條約》。
公元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爾丹。
公元1764年曹雪芹去世。
公元1782年《四庫全書》修成。
公元1796-1805年白蓮教大起義。

6. 世界歷史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可以說在第一次鴉片抄戰襲爭以前,中國與世界可以說基本只有商貿上的少許往來,我們一直是政治思想及經濟軍事的超級大國,有自己獨立的體系,我們物產豐富地大物博,因此我們完全能夠在各方面自己自足。我們只知道有琉球、高麗等小邦附庸,因此對待外交上只有撫和剿兩種策略。但是這種地緣優勢到了19世紀中期即被打破,經歷工業革命的歐美及東亞強國對我們進行了百年來的蠻橫掠奪,百年屈辱史中的華夏子孫亦在不停地尋找著民主共和富國強兵的道路,從最開始的愚昧到學習國外的先進之處並模仿最終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一條民族振興之路。
大概的框架就是這樣,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7. 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產生了什麼重要的影響

蒸汽機的應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版,到了20世紀乃至今權天也沒有完全失去其作為動力機的意義.正如馬克思所說,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在短時間內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
一.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革新.蒸汽動力的應用,根本改變了交通運輸技術的面貌,直接導致了蒸汽機車、輪船的發明,帶動了鐵路的出現,美國人富爾頓建成的汽船開創了世界航運史上的新時代.英國人斯蒂芬遜製成的蒸汽機車,開辟了陸上運輸的新紀元.19世紀40年代後英國出現了鐵路建設的熱潮,美、法、德、俄等國也著手興建鐵路,很快形成了全國鐵路網.為社會生產和人們交往提供了更為快捷便利的條件.
二.帶動了許多工業部門的發展.到19世紀40年代,歐洲國家和美國都普遍推廣使用了蒸汽機.蒸汽機不但首先在紡織、采礦業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還被推廣到冶金、印染、機械、化工等一系列工業部門,加快了工業革命的步伐,從而引發了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的第四次重大進步(有史以來的第四次產業革命).

8. 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大事有哪些

從經濟方面講,是三次大轉變,一是農業的產生,二是工業化,三是信息化.
從人文方面講,一是文字回產生答,二是造紙術推廣,三是電腦發明和應用.
從人類發展講,一是青銅器的發明,二是鐵器,冷兵器的應用,二是火葯用於軍事,四是原子彈,核武器的出現.
從思想方面講,一是宗教的產生,二是唯心哲學的成熟,二是唯物哲學的成長.
從科學方面講,一是數學理論成熟,二是物理學和化學的成熟.三是量子理論提出,四是相對論提出.

9. 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什麼影響

新航路復的開辟:
地理大發現制時期,指從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在歐洲不為人知的國家與地區。歐洲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航海家,有哥倫布、達伽馬、卡布拉爾、迪亞士、德萊昂、麥哲倫等。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開始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也開始出現。

新大陸:
新大陸是歐洲人於15世紀末發現美洲大陸及鄰近的群島後對這片新土地的稱呼。在發現新大陸前,美洲大陸對歐洲人來講是陌生的,他們普遍認為整個世界只有歐亞非三個大洲而沒有其他大陸的存在。

新航路開辟過程中的特點:
1.以海上交通為核心;
2.受到西、葡兩國王室支持;
3.新航路的開辟以到達東方為目的。

10. 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有什麼影響

世界史,復一般是指有制人類以來地球上歷史的總和,雖然世界歷史本身早在人類文明出現後就出現,但人類一直到近現代才真正用這個概念來研究和述說歷史。
這種世界史的概念也在西方向外發展的過程中影響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在19世紀 末開始發展世界史的研究,中國知識分子也開始對世界歷史感到興趣。但在西方,一直到20世紀晚期,西洋史仍然一直是學術主流,直到1980年代,以來,打破西方中心的努力下,歐洲以及美國的歷史課程主流,才開始由西洋史轉向世界史。

閱讀全文

與歷史發展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