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佛教發展史
佛教(英Buddhism 梵 Buddha-s/āsana 或 Buddhānus/āsana,巴利名 Buddha-sāsana。注:/代表s上面一小撇。):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內由據今天三千多年容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他的名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
❷ 佛教在世界的發展歷史
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
東漢永平十年版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權官方傳入中國
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明晨問於群臣。太史傅毅答說:西方大聖人,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等於西域遇竺法蘭,攝摩騰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帝特為建立精舍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於是摩騰與竺法蘭在寺里譯出《四十二章經》。
佛教的教徒大多在印度與東亞一代,以佛教為國教的是泰國。
❸ 佛教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
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3)佛教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佛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佛教,就是指佛的言教,也可稱作佛法。
廣義的佛教,指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一種宗教,它包括信奉佛的言教,按照佛的教導去實踐的信徒所組成的宗教團體,佛的言教內容以及論述、發揮佛的教義思想的宗教經典,信徒所奉行的宗教儀式等等,亦即佛、法、僧三寶。這里的佛即釋迦牟尼,是佛教的教主;
法指佛所教導的教義,即佛法;僧即佛教的信徒。三寶具備,才構成宗教的佛教。
❹ 佛教的發展歷史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紀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版)王子所創,他的名權字是悉達多 (S.Siddhā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因為他屬於釋迦 (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廣泛流傳於亞洲的許多國家。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
❺ 佛教的發展史
3038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這是中國近代禪宗高僧虛雲大師提倡的版,現在權的主流是說2554年)我們把釋迦佛稱為佛祖,世尊,佛陀。世尊成佛後,天帝遙請世尊說法,世尊講經四十九年,然後示現圓寂。僧人在西周時已經來過中國,漢朝時傳入中國,佛教在中國慢慢分為五宗,南北朝時禪宗祖師達摩把禪宗傳入中國,為禪宗初祖,傳到六祖慧能後發揚光大,並分為禪宗也分為五宗,唐宋時期,禪宗在中國比較興旺,元朝以後由於人們的根基沒有古人的好,凈土宗開始比禪宗傳播得快。近代凈土宗的有印光,禪宗有虛雲,宣化上人等大師,
❻ 佛教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詳細點。)謝謝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創建時,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當時印度傳統的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種信仰。
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智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的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迦毗羅衛,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但一般認為生活於公元前6~前5世紀。
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
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逝世。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
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6)佛教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貢獻:
1、哲學思想
從哲學思想方面來說,佛教思想蘊藏著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洞察,對倫理道德的規范,對心理活動的分析,形成了深刻獨到的見解和完整嚴密的體系。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緣起,它否認有至高無上的神,認為事物永遠處於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中。同時強調個人解脫和普度眾生。
魏晉時期,佛教的哲學思想與道教合流,豐富了後期玄學的內容。隋唐時期佛教形成八宗,各宗對佛典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有別於印度佛教的中國佛教獨有的理論體系。
宋明時期,儒家似乎反對佛教,實際上卻又從思想上汲取佛教的精髓,形成了新儒---理學,朱熹的「一旦豁然貫通」就是脫胎於禪宗頓悟之說。
近代的改良派也從佛教汲取養料批判理學,如譚嗣同所建立的「仁學」體系,思想淵源之一其實就是禪宗。
2、社會教化
在教化社會方面,佛教傳入中國,潛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並改善著社會的風俗習慣,首先表現在對人生觀的改善,和對孝道的擴展上。
(1)人生觀的改善
人都會思考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人死如燈滅」的思想。但得益於佛教的傳入,中國人才明白了「三世因果輪回」的人生真相。
所以,佛教緣起因果說為中國人所熟知,不僅改善了人生觀,還極大地提升了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水平,對減少社會矛盾產生了作用。
(2)對孝道的擴展
在中國,儒教和道教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依靠儒教的孝,立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佛教的孝道與儒教有根本的不同。
為追求真理、悟道而舍家離親的佛教的孝道,在儒教看來是大不孝,佛教卻認為這才是真孝,是拯救親人的大孝。所以,佛教的孝主要強調精神的永久的孝。
剃發並非不孝,是暫時的表面上的不孝,但卻是究竟意義上的大孝。出家是為了救父母,救曾經做過自己父母的所有眾生。
另一方面,在家的佛教徒並不否定儒教的禮,他可以一邊禮拜阿彌陀佛,一邊盡儒之孝道,這種現世的孝同樣是佛教所提倡的。
但即使在家之孝,其根本差別在於佛教不像儒教,不屬於隸屬關系,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它是自由平等的孝,並非義務,而是報答父母的感激之情的自然行為。
3、文化藝術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經長期發展,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孕育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文藝家、教育家、旅行家等。
如被魯迅先生稱為「民族脊樑」的西行取經的玄奘、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的鑒真等名人,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從文學方面來說,佛典的翻譯,實為開中國翻譯史之先河。
翻譯過來的經典本身,就是典雅瑰麗的文學作品。《法華經》、《維摩詰經》、《百喻經》等佛教經典對晉唐小說的創作,起了促進作用。
從藝術方面來說,現存佛教寺塔有許多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一些宏偉的佛教建築已成為各地風景輪廓的標志。
敦煌,龍門、雲岡、大足等地的石刻成為人類藝術寶藏的一部分。佛教音樂具有「遠、虛、淡、靜」四個特點,達到了很高的意境。
另外,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語匯:「宗教」、「世界」、「實際」、「平等」、「不可思議」等其實都來自佛教。如果拋開佛教文化,恐怕今天我們連中國話也說不全了。
❼ 講述佛教的起源和發展歷程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凈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歷史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恆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會結構進入奴隸制社會。當時的社會人群被分成四個等級:①婆羅門(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權和教育權,宗教經典和文化知識),②剎帝利(武士階層,後來還包括國王和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軍事和行政權。)、③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後來還包括從中分化出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④首陀羅(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組成,地位低下)。另外還有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奴隸,無種姓者,被稱為「賤民」, 「不可觸者」(untouchable)。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一種多神教,崇拜自然精靈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羅門教是維護當時的奴隸社會的一門宗教。它宣揚業報輪回的觀點,認為人在今生的行為(業)的善惡,將帶來來生輪回不同的因果報應;如果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或有違犯種姓規定的行為,或有殺生行為等等,死後將輪回轉生為下等種姓賤民或為牲畜,而如果學習吠陀經典,苦行,行善,死後可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婆羅門教強調向天神祭祀獻供,每年要舉行多次祭祀儀式,包括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靈祭種種獻祭。獻祭時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們耗費大量財物,甚至土地獻祭給神——實際歸婆羅門。 公元前5~6世紀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國家的興起,剎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中人數比較多的工商業主、高利貸者的財富和勢力增加。他們對婆羅門教的婆羅門至上的舊種姓制度不滿,而且婆羅門種姓的專橫、腐化也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對抗、批評婆羅門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門思潮。其中,在尼泊爾國南部的釋迦族中有一位年輕人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門思潮。決心建立一種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來婆羅門教的生生輪回和因果報應的思想,但是它反對人依照出生種姓等級而認定命運,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養來達到成佛——意為覺悟者,達到覺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養人的社會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註重自己的修養,比較適應於東方的天人協調的哲學思想,所以在東方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當然,產生和流傳於封建社會的佛教的對人的社會性的制約作用,也還需要通過宣揚按照佛教的道德規則進行的生死輪回和因果報應來實現。 佛教雖然產生於古代印度,但是其發展和得到廣泛的傳播卻是在古代中國和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東方國家,象日本、朝鮮、東南亞國家等。反而在其發源地印度,佛教卻沒有成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羅門教改革後發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廣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會基礎。到了近代,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也進行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羅門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婦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會的內容,對繁瑣的宗教儀式進行簡化等。使得印度教成為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數人信奉此教,但是舊宗教中的種姓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陋習在一些地區仍然有存在。而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是隨著阿拉伯波斯帝國和西方殖民主義者對印度的入侵而得到傳播的,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基礎。特別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國家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佛教雖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成為了國教,佛教得到了極大的弘揚。但是到了9世紀以後,印度教經過改革後逐漸興盛,而佛教僧團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到12世紀阿拉伯民族的大規模入侵,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進入印度,統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毀。到13世紀初,印度的佛教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了約700年的佛教又出現了復興。1891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恢復了一些佛教勝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別是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有了新的發展。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 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以後又有幾百萬「賤民」陸續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雖然佛教徒只佔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特別是下層民眾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❽ 佛教的演變史
喔德爾 印度佛教史
❾ 講述佛教起源與發展歷程
佛教發源於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當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向恆河流域發展,主要生產方式從畜牧業生產轉向農業生產。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加上人們學會了種植產量比較高的水稻,再加上鐵器的使用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會結構進入奴隸制社會。當時的社會人群被分成四個等級:①婆羅門(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權和教育權,宗教經典和文化知識),②剎帝利(武士階層,後來還包括國王和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軍事和行政權。)、③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後來還包括從中分化出工商業主、高利貸商人。)、④首陀羅(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組成,地位低下)。另外還有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奴隸,無種姓者,被稱為「賤民」, 「不可觸者」(untouchable)。當時印度社會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一種多神教,崇拜自然精靈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風神、雨神等多神。婆羅門教是維護當時的奴隸社會的一門宗教。它宣揚業報輪回的觀點,認為人在今生的行為(業)的善惡,將帶來來生輪回不同的因果報應;如果不相信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或有違犯種姓規定的行為,或有殺生行為等等,死後將輪回轉生為下等種姓賤民或為牲畜,而如果學習吠陀經典,苦行,行善,死後可轉生為上等種姓,以至成為天神,與大梵合一。婆羅門教宣傳婆羅門種姓至上,說梵天用口造婆羅門,用手造剎帝利,用雙腿造吠舍,用雙腳造首陀羅,並為他們規定了社會職業,永世不可改變。婆羅門教強調向天神祭祀獻供,每年要舉行多次祭祀儀式,包括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靈祭種種獻祭。獻祭時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們耗費大量財物,甚至土地獻祭給神——實際歸婆羅門。
公元前5~6世紀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國家的興起,剎帝利種姓和吠舍種姓中人數比較多的工商業主、高利貸者的財富和勢力增加。他們對婆羅門教的婆羅門至上的舊種姓制度不滿,而且婆羅門種姓的專橫、腐化也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反對。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對抗、批評婆羅門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門思潮。其中,在尼泊爾國南部的釋迦族中有一位年輕人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門思潮。決心建立一種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來婆羅門教的生生輪回和因果報應的思想,但是它反對人依照出生種姓等級而認定命運,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修養來達到成佛——意為覺悟者,達到覺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養人的社會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註重自己的修養,比較適應於東方的天人協調的哲學思想,所以在東方世界得到廣泛的傳播。當然,產生和流傳於封建社會的佛教的對人的社會性的制約作用,也還需要通過宣揚按照佛教的道德規則進行的生死輪回和因果報應來實現。
佛教雖然產生於古代印度,但是其發展和得到廣泛的傳播卻是在古代中國和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東方國家,象日本、朝鮮、東南亞國家等。反而在其發源地印度,佛教卻沒有成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羅門教改革後發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廣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會基礎。到了近代,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也進行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羅門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婦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會的內容,對繁瑣的宗教儀式進行簡化等。使得印度教成為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數人信奉此教,但是舊宗教中的種姓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陋習在一些地區仍然有存在。而伊斯蘭教和基督教是隨著阿拉伯波斯帝國和西方殖民主義者對印度的入侵而得到傳播的,有比較悠久的歷史基礎。特別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國家以伊斯蘭教為主要宗教。佛教雖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時,成為了國教,佛教得到了極大的弘揚。但是到了9世紀以後,印度教經過改革後逐漸興盛,而佛教僧團內部派系紛爭不已,從而日趨式微。到12世紀阿拉伯民族的大規模入侵,伊斯蘭教隨著阿拉伯人進入印度,統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毀。到13世紀初,印度的佛教終於一蹶不振趨於消亡。直到19世紀末,在印度沉寂了約700年的佛教又出現了復興。1891年錫蘭(今斯里蘭卡)的達磨波羅在印度首創摩訶菩提會,恢復了一些佛教勝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別是1947年印度獨立後,佛教有了新的發展。1956年印度政府舉行釋迦牟尼涅盤2500年的國際性大規模紀念活動。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長、憲法起草人安培多伽爾在那格浦爾組織了一個有50萬「賤民」 參加的改信佛教運動,以後又有幾百萬「賤民」陸續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雖然佛教徒只佔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頗有影響。特別是下層民眾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
❿ 佛教發展的歷程是怎樣的
以下摘自聖嚴法師《佛教入門》,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甲、佛教發生在印度
佛教發生在印度。印度佛教一共分為三個時期。一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以及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的一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那是非常樸素、朴實的佛教。釋迦牟尼佛反對祭祀的迷信,反對偶像的崇拜。他主張人應該依照他的教理去做,依照他制訂的戒律去行,而不是把個人當作神來崇拜。他常常說:「我不領導人,我也是僧中的一份子。」佛是用平實的理念和方法,幫助眾生解脫身心的苦難。佛經的對象是人,是為度人。
佛滅以後三、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漸漸產生地域性、思想性的變化。由於印度氣候、語言、民族的不同,流傳的佛教在思想形態上便產生了種種變化。
不同的老師在各化一方的時候,為了適應當時當地社會大眾的需求,就產生了不同的思想和不同形態的派別,所謂部派佛教,便因此產生。部派佛教時期注重理論的整理和觀念的辨明,有重視個人解脫的傾向,因此部派佛教便被後來的大乘佛教評為小乘。但它本身又分兩個大部分:比較保守的叫上座部,比較開放的叫大眾部。
小乘的意思就是只求自了、自度自利。不過小乘也同樣勸人家來修行,也同樣傳播佛法。就像是自己有一輛小車子,也給別人一輛小車子。他乘了這輛小車子能夠證涅盤、了生死,也勸人家乘這樣的一輛小車子去證涅盤、了生死,所以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礎。
大乘佛教,是在佛涅盤後五百年到一千年之間漸漸產生的佛教型態。它一開始就強調,為了廣度眾生,為了成就佛道,要發廣大的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意思就是「但願眾生皆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三個派系:根據般若的思想,產生了中觀學派;根據唯識的思想,產生了瑜伽學派;根據唯心的思想,產生了如來藏學派。今天只是給諸位一個概念。這三大學派又可歸納為二類:第一是空的,叫中觀派。第二是有的,分為唯識的有和唯心的有。唯識的有叫瑜伽派,唯心的有叫如來藏派。
乙、佛教自印度向北方傳播
佛教從印度向北方傳播,分成兩個系統。第一個系統是中國的中原漢民族文化圈,第二個系統是中國的邊疆西藏蒙古文化圈。
佛教初傳中國大約是在西元六十七年,由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兩位梵僧,以白馬馱經,來洛陽。第二部佛經傳到中國,譯成漢文的是《四十二章經》。以漢文經過一千多年的傳譯,便形成了中國的漢民族佛教。漢民族的佛教又往外傳,首先傳到韓國,接著又從韓國傳到了日本,日本從韓國得到中國的佛教之後,又派留學生到中國來求法。從隋唐迄宋明,日本人得天獨厚,把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傳了過去。中國的很多佛教經典,在三武一宗等教難之後,被毀掉了,可是日本人卻保持得好好的,這點我們應該感謝日本。
除了韓國、日本以外,還有越南的大乘佛教,也是從中國傳去的。
中國的佛教,通常號稱大小乘十宗。小乘有俱舍及成實的兩宗。後來俱舍宗並入唯識宗,成實宗並入三論宗,只剩大乘八宗,它們是: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和法相宗。這八個宗派之中到現在為止,以禪宗和凈土宗的勢力最強。實際上,中國的寺院多屬禪宗。但只修禪而不念佛的寺院為數很少,故又開出禪凈雙修的法門。天台宗、唯識宗、華嚴宗多半是屬於學問的研究,專修的寺院和徒眾不多。所有的出家人統統都要受戒,目前已沒有固定於律宗寺院才能傳戒,僅有少數持律、學律的僧侶,並無特定不變的律寺。在一九四九年前的中國大陸,真正律宗的寺院大概只有數個。密宗從唐朝傳到中國,後來再從中國傳到日本去之後,中國自己的密宗就不見了。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密宗?這可能跟中國的儒家思想有關系。密宗的加持、神力、咒力等觀念,在中國儒家思想的角度看來,是很特異的現象,所以在漢語文化圈的中國不能盛行。
西元第七世紀,後期的大乘佛教自印度向北傳的另一個系統,便首先傳到西藏,後來傳到蒙古,這是屬於蒙藏文化圈的佛教。當時的印度佛教,已是密教盛行期,進入西藏之後,漸漸地適應當地人的需求,跟原住民的宗教信仰結合,而變成我們現在所講的西藏密宗。密宗在印度本身是屬於唯心系統的一支佛教。
丙、佛教自印度向南方傳
西元前二百四十年時,佛教從印度開始向南方傳至錫蘭,成為另外一系。然後傳到緬甸,再傳到泰國及現在東南亞地區的寮國、柬埔寨和高棉等地。這是屬於上座部的佛教。因為當地原來沒有高級的宗教,也沒有哲學思想的文化背景,所以佛教傳過去之後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故我們要了解比較樸素的佛教,可以在南傳地區找到若干痕跡。
丁、佛教傳向歐美及全世界
佛教傳到歐美,最早的是屬於南方上座部系的,特別是歐洲基督教的傳教士們,隨著殖民主義的政治勢力到了東南亞及西南亞地區,接觸到當地的佛教,並將佛典譯成歐美語文。例如有名的《世界佛教聖典》的翻譯,即是以南傳的巴利文三藏為主。諸位可以看一看,那是部好書。
其次,是傳到歐美來的日本系的禪。日本系的佛教也有許多宗派,其中的凈土真宗和日蓮宗,已是日本本土文化的宗教。唯有日本的禪宗,還比較保持著由中國傳去的風格。因此,歐美人士願意接受的是日本的禪。早期傳到美國的日本禪,其貢獻最大的是鈴木大拙。他首先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禪,然後他的禪思想風靡全美、風靡歐洲。漸漸的,日本有許多禪師首先登陸三藩市,然後到東部,現在已傳至中西部。目前,日本的禪也到了歐洲。
第三個傳到歐美的佛教,是屬於西藏系的密教。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八年間西藏達籟喇嘛帶著幾萬人從西藏逃出到印度做了難民。年輕的喇嘛們非常努力地學習英語,並且移民到世界各地。因此,歐美的很多地方都有西藏難民的蹤跡。伴著這些移民出來的喇嘛們,多是經過長時間修學訓練的優秀份子。他們從七、八歲做小喇嘛開始,就接受規律層次的佛教教育。到了二十多歲的喇嘛已經能夠說法利生了。有的是出來之後就參加當地的語文學會,我剛來美國,見到那些移民的年輕喇嘛就感到慚愧。因為他們用英語跟我談話,我不及他們。
西藏的喇嘛適應力非常強。他們出來以後傳教的主要對象是當地人。七○年代之後,西藏佛教,漸漸成為世界舞台上極受矚目的一派,到處都可以看到西藏中心。達籟喇嘛的旅遊世界各地,處處造成轟動。有一位曾在英國留學後到美國的喇嘛,叫 Trungpa,他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創立了一個西藏中心叫做NaropaInstitute, 四、五年之間,已在美國成立了一百三十幾個分支中心。雖然他於前一年(一九八八)過世之後,這些中心漸漸地一個一個的萎縮,但他的著作,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我們漢語系的佛教,非常慚愧,到現在為止,移民來美的佛教徒,都還僅在華僑社會活動,歐洲則尚無人去。其原因是我們中國佛教沒有系統和計劃的教育!
沒有基礎教育,沒有層次教育,更沒有高等教育。中國的佛教,不是說我們出家人無能,實在是沒有受到好的教育!
所以,我們要辦佛教的教育,來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在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里,日語和英語是必修的科目,希望畢業後的佛教人才,不做國際語文的文盲。就世界性的弘傳來講,中國佛教尚在起步的階段。
從歷史看佛教,曾經歷過分宗分派,一分再分的情形,現在,各宗各派的佛教徒,大家都試著要走出自己的地域,走向共同的世界,所以漸漸地又要會合成為一家了。過去小乘罵大乘,大乘罵小乘。小乘佛教說大乘不是佛教,大乘說小乘是自私鬼。藏傳的佛教罵我們顯教不懂修行,沒有修行的方法;漢地的顯教則罵藏傳的佛教都在弄鬼弄神。這樣互相對罵的現象,已在改善之中,正在趨向彼此諒解、互相學習。西藏佛教有很多我們所沒有的東西,我們的研究所也在訓練專門的藏文人才。計劃將一部一部的藏文佛典翻成漢文。台灣的妙林佛學研究所,則已在從事南傳巴利文三藏的漢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