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一下連雲港的由來和歷史背景
夏商時代:屬徐州,稱「人方東夷」「人方國」「隅夷」。
西周時代:屬青州(一說兗州),稱「人方國東夷」。
春秋戰國時期:先屬魯後楚,叫「郯子國」。
秦代稱東海郡,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下邳、淮陰、盱眙、東陽、 堂邑、廣陵、凌12個縣。
西漢時稱東海郡,屬徐州刺史部。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繒、良城、下邳、平曲、戚、開陽、臨沂、利城、海西、蘭祺、南城、山鄉、即邱、祝祺、費、厚丘、容邱、東安、合鄉、丞、建陽、曲陽、司吾、於鄉、都陽、陰平、?吾鄉、武陽、新陽、建凌、昌慮、都平、建鄉、平曲38個縣。
東漢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徐州刺史部。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鄉、昌慮、贛榆、陰平13個縣。
三國時期稱東海國,屬魏。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城11個縣。
西晉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徐州。轄朐縣、郯城、蘭陵、襄賁、戚、利城、祝祺、承、厚邱、昌慮、合鄉、贛榆12個縣。
東晉時期稱東海郡,隸屬於後趙、前燕、南燕、東晉。轄朐縣、郯城、利城、襄賁、祝祺、厚邱、贛榆7個縣。
南朝前期稱東海郡,轄齊郡、東莞、琅玡、西海、東海、北海郡;南朝後期轄青州、冀州(僑置)轄地同上。
南朝齊、梁稱:(一)東莞郡、琅玡郡,轄即丘、南東莞、北東莞3個縣;(二)北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5個縣;(三)北海郡,轄都昌、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7個縣;(四)齊郡。轄臨淄、齊安、宿豫、尉氏、平慮、昌國、益都、西安、泰9個縣。
北朝東魏稱琅玡郡(又稱海州朐縣)。(一)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東、勃海3個縣。(二)東海郡,轄贛榆、安流、廣饒、下密4個縣;(三)海西郡,轄襄賁、海西、臨海3個縣;(四)沭陽郡,轄下邳、臨渣、懷文、服武4個縣;(五)琅玡郡,轄朐、海安、山寧3個縣;(六)武陵郡,轄上鮮、浴安2個縣。
北齊北周稱海州。(一)東海郡,轄廣饒、東海2個縣。(二)朐山郡,轄朐山縣;(三)武陵郡,轄上鮮、洛安2個縣;(四)沭陽郡,轄沭陽縣;(五)海安郡,轄襄賁縣。
隋朝稱海州,後稱東海郡。轄朐山、東海、漣水、沭陽、懷仁5個縣。
唐朝隸屬於河南道。先稱海州總管府,後稱海州,又稱東海郡。轄朐山、東海、沭陽、懷仁4個縣。
五代時屬吳、南唐、後周,稱海州,轄朐山、東海、沭陽、懷仁4個縣。
宋明帝泰豫元年(西元472)於郁洲島(連雲港東部)立青州、冀州,是為連雲港獨立設州郡之始。青州領齊、北海、西海三郡,其中齊郡轄臨淄、華城、齊安、西安、宿豫、尉氏、平虜、昌國、泰、益都十縣,北海領郁、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七縣,西海轄縣不詳,冀州無實領土,共計十七縣,相當於今連雲港市連雲區和新浦區東部。同年,徐州移治朐縣(今連雲港市海州區),領東海郡,轄襄賁、僮、下邳、厚丘、曲城五縣,相當於今新浦區西部、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沭陽縣、新沂縣、漣水縣、灌雲縣、灌南縣、淮安市淮陰區。
宋後廢帝元徽元年(西元473),徐州移治新昌(今安徽省滁州市),而所轄淮北領土不改。
齊高帝建元元年(西元479),東海郡轉屬冀州,改名北東海郡,領土不變,同時,青州無西海郡,改轄東莞琅邪二郡,領即丘、北東莞二縣,此時連雲港東西兩部分才合一,作為一個完整的行政區,轄現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新沂市、漣水縣、淮安市淮陰區。同年,北海郡郁縣易名都昌縣。
齊武帝永明元年(西元483),廢齊郡齊安縣。
齊武帝永明二年(西元484),青州齊郡移治瓜步(今南京市六合縣),同時廢華城縣入臨淄縣,青州因此增領今南京市六合地區。
梁武帝天監十年(西元512)之後,多析置州縣,青冀二州分為東彭城、北海、東海、僮陽、琅邪、北譙、齊、武陵八郡,其中東彭城郡轄龍沮(梁武帝置)、彭城(梁武帝置)、清河(梁武帝置)三縣,北海郡轄贛榆、都昌(梁武帝置)、廣饒(齊武帝置)、下密(梁武帝置)四縣,東海郡轄襄賁、臨海(梁武帝置)二縣,僮陽郡轄縣不詳,琅邪郡轄海安(梁武帝置)、招遠(原朐縣,梁武帝改名)二縣,北譙郡轄縣不詳,齊郡轄縣不詳,武陵郡轄高密縣,共計十二縣。
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西元549),趁侯景之亂、梁朝無暇顧及江北地區的機會,東魏佔領青、冀二州,並改名海州,轄東彭城、東海、海西、沭陽、琅邪、武陵六郡,其中東彭城郡轄龍沮、安樂(彭城縣改)、渤海(清河縣改)三縣,東海郡轄贛榆、安流(都昌縣改)、廣饒、下密四縣,海西郡轄襄賁、海西(分襄賁縣置)、臨海三縣,沭陽郡轄下城(新置)、臨渣(新置)、懷文(新置)、服武(新置)四縣,琅邪郡轄海安、朐(招遠縣改),山寧(北譙郡改)三縣,武陵郡轄上鮮(齊郡改)、洛要(高密縣改)二縣,共計十九縣,相當於今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南部、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漣水縣。
北齊(550-574)分東海郡廣饒縣置東海縣。
陳宣帝太建五年(西元574),陳收復海州。
陳宣帝太建十一年(西元580),海州為北周所佔,改琅邪郡為朐山郡,朐縣為朐山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西元583)廢郡,同時廢原南青州義塘郡為懷仁縣,並入海州,至此,贛榆縣北部始歸入連雲港地區。此時,海州轄朐山、廣饒、漣水、沭陽、懷仁五縣,相當於今連雲區、新浦區、海州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漣水縣。
隋文帝仁壽元年(西元601),改廣饒為東海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西元607),改州為郡,海州改為東海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西元622),海州置總管府,領海、漣、環、東楚四州,海州領朐山、龍沮(新置)、新樂(新置)、曲陽(新置)、沭陽、厚丘(新置)、懷仁、利城(新置)八縣,漣州轄漣水、金城(分漣水縣置)二縣,環州轄東海、青山、石城、贛榆四縣,東楚州轄山陽、安宜、鹽城三縣,共計十七縣,相當於今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漣水縣、阜寧縣西部、鹽城市區、建湖縣、鹽都縣、淮安市區、淮安市淮陰區、楚州區、洪澤縣、金湖縣、寶應縣。是為連雲港領域較大時期。
唐高祖武德六年(西元624),改海州新樂縣為祝其縣。
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625),改總管府為都督府,海州總管府改為海州都督府,同時東楚州改屬揚州都督,而以沂州來屬,沂州轄費、臨沂、顓臾三縣,此時海州總管仍轄四州十七縣,相當於今、漣水縣、山東省臨沂市區、費縣、平邑縣、臨沭縣、莒南縣。這也是連雲港領域較大時期。
唐高祖武德八年(西元626),廢龍沮、曲陽縣入朐山縣,利城、祝其縣入懷仁縣,厚丘縣入沭陽縣,又廢環州為東海縣,此時海州都督府轄海、漣、沂三州九縣。
唐高祖武德九年(西元627),廢漣州為漣水縣,改屬泗州。
唐太宗貞觀元年(西元627),罷都督府,分天下為十道,海州屬河南道。此時,海州轄朐山、沭陽、懷仁、東海四縣,相當於今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沭陽縣。
唐高宗總章元年(西元668),沭陽縣改屬泗州。 唐高宗咸亨五年(西元674),沭陽縣復屬海州。
唐玄宗天寶元年(西元742),改州為郡,海州改為東海郡。
唐肅宗乾元元年(西元758),改郡為州,東海郡復改為海州。
唐昭宗光化二年(西元899年),海州入吳國。
南唐元宗保大十三年(西元959),為後周所佔。
宋太宗至道三年(西元998),分天下為十五路,海州屬淮南路。
宋神宗熙寧五年(西元1073),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海州屬淮南東路。
宋高宗建炎年間(1127-1131),海州為金侵佔。
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西元1162),海州復歸南宋。
宋孝宗隆興年間(1163-1165),海州再割讓金國。
宋寧宗嘉定十二年(西元1220),海州再歸南宋。
宋理宗端平二年(西元1235),海州徙治東海縣。
宋理宗淳祐十二年(西元1253),海州復治朐山縣。
宋理宗景定二年(西元1262),海州改為西海州。
宋恭帝德祐元年(西元1275),西海州為元所佔,復改為海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西元1279),升為海州路總管府,領朐山、沭陽、贛榆(懷仁縣改)、東海縣及錄事司。後改為海寧府。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西元1284),海寧府改為海寧州,錄事司與東海縣均並入朐山縣。海寧州改屬淮安府路。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西元1292),設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海寧州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淮東道宣慰司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司淮安路。
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西元1367),海寧州歸吳,屬江南行中書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西元1368),海寧州復改名海州,屬淮安府,廢朐山縣,沭陽縣直屬淮安府。海州至此保有州治和贛榆縣,從唐貞觀元年(西元627)以來的局面從此被打破,相當於今天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是連雲港局域最小時期。同年,廢江南行中書省,海州屬中書省淮安府。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西元1381),廢行中書省,淮安府歸六部直轄。
明成祖永樂元年(西元1403),海州仍屬南京淮安府。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海州為滿清侵佔。
清順治二年(西元1645),設江南省,屬江南省淮安府。
清康熙元年(西元1662),從江南省分出安徽省,海州屬安徽省淮安府。
清康熙五年(西元1662),淮安府復歸江南省。
清康熙六年(西元1662),江南省改名江蘇省,海州屬江蘇省淮安府。
清雍正二年(西元1724),海州升為直隸州,統州治和贛榆、沭陽二縣,脫離淮安府管轄,恢復唐初以來的局面。相當於今連雲港市區、贛榆縣、東海縣、沭陽縣、灌雲縣、灌南縣、響水縣。
民國元年(西元1912)海州直隸州被廢,東海縣分成東海和灌雲兩縣;
1935年由東海、灌雲各劃出一部分成立連雲市,區域:臨洪口以南,燒香河以北,東至東西連島,西沿臨洪河新浦、板浦以東為范圍。為江蘇省第三個省轄市和全國較早的省轄市。民國時期實行市縣平級政策。
1946年4月1日,連雲市第一任市長張振漢到任。(因爆發抗戰,連雲市籌備被迫中止,故1946年才出現市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山東魯中南行署。先稱新海連特區後稱新海連市,轄新海市、連雲市、雲台辦事處(後又分前雲台區、後雲台區)兩市一區。新海連市時,轄新華區、民主區、錦屏區、浦西區、雲台區、連雲區等7個區。1953年1月1日起劃入江蘇省,歸徐州專署管轄,1961年新海連市更名為連雲港市,1962年為江蘇省直轄市。1983年國家地市體改時,江蘇省將原徐州地區的贛榆、東海、灌雲3縣劃歸連雲港市;1996年江蘇省又將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轄四縣四區。2001年行政區劃調整撤銷雲台區,現轄東海縣、贛榆縣、灌雲縣、灌南縣、新浦區、海州區、連雲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B. 連雲港的民俗風情有那些
海州元宵燈會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在連雲港市海州區舉辦。海州元宵燈會歷史悠久,在仿古公園朐園內,遊人可觀賞海州民間各式彩燈藝術品,民間文娛演出,花卉展等。
連雲港玉蘭花會
每年4月10日至14日,在東磊舉辦一次。花會以玉蘭為題,進行詩詞、書畫、攝影等藝術交流。早春時節,玉蘭花不待新葉吐綠,便搶先綻放了。千桿萬花,交相輝映,如玉樹雪山排空而出。一朵朵,亭亭束素,寶容皎潔;一瓣瓣,無一點微瑕,如羊脂美玉;一縷縷清香,沁人心脾。色如玉而香似蘭,故名玉蘭。連雲港東磊有四株古白玉蘭樹,其中兩株有千年樹齡,稱為「玉蘭花王」。故每年在此舉辦花會。
連雲港水晶節
不定期舉辦於東海縣。首屆在1993年10月6日至8日舉辦。水晶節期間舉行各種民俗文娛表演,舉辦書畫、兒童版畫展覽,還舉辦水晶研究會、經貿洽談會,以及農副產品展銷會等活動。連雲港東海是我國水晶的重要產區,年產500多噸,佔全國產量的一半,有「水晶之鄉」之稱。中國最大的水晶計4.36噸重,就產於東海。東海現有水晶加工企業300多家,有水晶製品一條街之稱。
連雲港徐福節
每年11月24日至26日,在贛榆縣舉辦。徐福是秦代的一位方士,受秦始皇派遣帶領三千童男童女下海求仙丹,他們歷經險難,漂洋過海,到達日本,以「五穀」和「百工」幫助日本先民們實現了農耕生活,並傳授了養蠶、繅絲等先進的科學技術,因而被日本人奉為「農耕之神」。為紀念這一歷史壯舉,發展兩國先民們建立起來的跨海虹橋,連雲港市每年在徐福故里舉辦徐福節,活動有祭祀大會、仿古樂舞表演、彩車遊行、徐福研討會、經貿洽談等等。
附:連雲港地區旅遊節慶一覽表
節慶名稱 舉辦時間 舉辦地
海州元宵燈會 農歷正月十五 海州朐園
連雲港玉蘭花會 4月10日—14日 東磊景區
白虎山廟會農歷 四月八日至十日 海州區
連雲港之夏 7月中旬—8月中旬 連島、海州灣
連雲港水晶節 不定期 東海縣
連雲港徐福節 11月24日—26日 贛榆縣
C. 連雲港有多少年的歷史
連雲港市古稱朐縣、郁州、海州,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自秦漢時起即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開專放門戶屬。秦 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至此。公元前212年,他在海州的孔望山下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海外開放的門戶--秦東門,使連雲港成為與嘉峪關、山海關、鎮南關遙相呼應的四大開放關隘之一。
連雲港可查的最早歷史
D. 連雲港海州古城的文化資料
具有300多年歷史抄的海州白虎山廟會襲,是在蘇北魯南地區具有一定影響的民俗文化活動,但由於前些年廟會逐漸演化為低劣商品拋售場所,所以海州區於2005年停止舉辦。今年,在本報和社會各界的大力呼籲和建議下,海州區決定重新舉辦傳統廟會,並將廟會更名為「白虎山文化旅遊廟會」,為傳統廟會注入新的文化創意,將突出「逛海州古城、觀民俗表演、獻無私愛心、購特色商品、品中華小吃、沐佛教文化」的主題,打造一張古城海州的文化名片。
據了解,整個活動將按不同內容,分七個區域。民俗表演集中在寶利商業街東廣場、古樓廣場、朐陽門廣場、雙龍井游園等地。主要內容為海州本地和周邊地區富有特色的五大宮調、淮海戲、京劇、魔術、雜技、小品等,以及國外知名的富有民族風情的歌舞表演。今年還特地在碧霞寺和百子庵內增加了佛事活動。
在寶利商業街南側,廟會專門安排了特色商品區域,有工藝美術品系列、地方土特產系列、文物收藏品系列、包裝設計廣告系列等等。此外,全國各地特色風味小吃也將匯集此處。在石棚山景區廣場,還將舉行車展和房展。
E. 連雲港有那些名勝古跡
連島海濱浴場
游大海、嘗海鮮、度假觀光的好去處。每年7-8月「連雲港之夏」的主會場。在此期間,這里將舉辦形式多樣、觀賞性強的沙灘、海上、空中游樂活動。白天有摩托艇大賽,俄羅斯歌舞表演,沙灘時裝模特表演,高空飛車表演等。夜晚有「海港之夜」游海活動和連雲港之夏納涼晚會。
連島景區集山、海、林、石、灘及人文景觀於一體,是國家級的雲台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連島度假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四季宜人。連島海濱浴場是江蘇省最大的天然優質海濱浴場。這里金灘碧海,風和浪柔,是海內外遊客的避暑勝地,更是開展水上運動、水上娛樂的絕佳去處。每年可海浴時間達90天。
交通:新浦乘33路車可達,新浦華聯、墟溝鐵路海棠路道口、海州西門等處,夏秋季都有旅遊班車前往。
錦屏山
位於市區西南3公里處,因山色錦綉,美如畫屏,而被康熙皇帝命名為錦屏山。這里古跡眾多,是古海州文明的發祥地。景區內有孔望山摩崖石刻、桃花澗舊石器時代遺址和新石器時代的將軍崖岩畫。孔望山因孔子曾在此登山望海而得名,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為歷代遊客所景仰。2500多年前,著名的「孔子問官」(當年孔子曾在此山頭向郯子請教官職制度方面的學問)故事就發生在這里。今人為紀念他,在山頂塑起了「孔子望海」雕像。孔望山上景點眾多,有飄然亭杯盤硯石、石象、石蟾、龍洞古剎等等,最負盛名的是位於孔望山南麓的佛教造像,比敦煌莫高窟還早200年,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史學家稱為「九州崖佛第一尊」。孔望山摩崖石像中有大小石刻100多個,最大的1.55米,最小的僅10多公分。孔望山摩崖石像中有著豐富的佛學內容,其中「涅磐圖」表現了釋迦牟尼離開塵世,到極樂世界去時眾弟子「或悲戚,或哀號……」等痛苦情景。摩崖石刻中的「捨身飼虎圖」、「漢代宴飲圖」、「疊羅漢圖」等,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它的出現說明了漢代連雲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近年來,孔望山又開發了索道、游樂場等現代游樂項目,為遊客提供了游覽的新去處。
交通:新浦乘3路車可達。
花果山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西遊記》的取材地,被譽為「孫大聖故里」。它位於雲台山脈之中,距市區7公里。花果山最高峰玉女峰海撥625.3米,是江蘇省最高山峰。游覽花果山,如再讀《西遊記》,其最大樂趣在於領略這「四季花果不絕」的人間仙境。花果山上與《西遊記》故事緊密相連的景點有水簾洞、老君堂、仙人橋、南天門、唐僧家世碑、照海亭、懶漢石、美人松、一線天、九龍橋等。「連雲港之夏」期間來花果山,不僅可以登山觀景、品味《西遊記》,還可以在山門廣場和水簾洞廣場觀看「中華鼓王」棗殷庄鑼鼓隊表演「威風鑼鼓」;以及歌舞表演等。
交通:新浦乘10路車,海州西門乘5路車可達。
漁灣
位於雲台山南麓,是花果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內自然風光奇特優美,山澗峽谷幽深獨特,四季飛瀑不絕,特別是傳說中三龍戲水的老龍潭、二龍潭、三龍潭以及龍王三太子睡覺的龍床等景點,給人以如入仙境的感受。老龍潭瀑布落差40多米,遊人至此伸手可及。瀑布轟轟紛瀉,飛珠濺玉。半山腰的藏龍洞是名副其實的水簾洞,參差怪石環繞洞門,洞口水簾倒掛,洞庭可容下20餘人。在臨近洞口的「觀虹台」上遠眺,還可見到老龍潭瀑布折射的巨大彩虹,景色十分壯觀。
交通:新浦汽車站乘長途班車到開發區,轉乘的士。新浦華聯夏秋季也有旅遊班車前往。
F. 連雲港地理位置的歷史演變
概況
古典名著《西遊記》描寫的花果山下,有一座「煙霞散彩,日月耀光」的海港山城——這就是如今的連雲港市。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祖國18000公裏海岸線的臍部。
連雲港市位於江蘇省東北部,地理坐標:東經118.4`-119.48`,北緯34.7`-35.7`之間,東臨黃海,西接中原,北扼齊魯,南達江淮,素以「東海名郡」著稱。總面積7444平方公里,人口約460萬,其中市區面積88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65萬。全市所轄4縣4區,即東海、贛榆、灌南、灌雲4縣和新浦、海州、雲台、連雲4區。連雲港市依山而建,城市規劃一市雙城,中間有新墟公路相聯,東西長40餘公里。東部城區以墟溝為中心;西部城區以新浦為中心。
連雲港古稱海州,曾名新海連市、新海市、連雲市,曾經屬於山東省,即1949年到1953年,在1953年劃歸江蘇省,1961年以港口名稱更名為連雲港市。連雲港素有「淮口巨鎮」、「東海名郡」之稱,作為「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和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已被中國政府確定為華東地區新興的工業、外貿、旅遊、港口城市。早在五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錦屏山南麓的桃花澗,就是舊、新石器時代遺址。如今,連雲港舊貌換新顏,經濟發展明顯加快,經濟國際化水平已居江蘇前列。
區號:0518
郵編:222000
位置:位於江蘇省東北部,隴海鐵路終點,東臨黃海,北接山東,南連長江和淮河,背靠「東海第一勝境」——雲台山。
面積:總面積7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81平方公里。
人口:全市總人口465萬。
區劃:轄東海、贛榆、灌雲、灌南四縣和新浦、海州、連雲三區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其中,新浦區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文化
連雲港市古稱朐縣、郁州、海州,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自秦漢時起即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開放門戶。秦 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至此。公元前212年,他在海州的孔望山下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海外開放的門戶--秦東門,使連雲港成為與嘉峪關、山海關、鎮南關遙相呼應的四大開放關隘之一。
在中國的沿海港口城市中,連雲港市的文化古跡最為豐富,歷史最為久遠。據考古發現,遠在10萬年以前,在連雲港市的羽山附近就有人類活動。在4、5萬年前的錦屏山地區也出現了古人類活動。1979年在它的南麓桃花澗及東海縣附近的大賢庄,發現了迄今為止尚屬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唯一的有明確地層關系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錦屏山一帶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有10多處。其中,二澗遺址為中國原始農業最早開發地區之一,是5000年前中國東方民族的中心-少昊氏遺址。1986年在連雲港市中雲鄉藤花落發現的史前城址遺存為典型的龍山文化遺跡,距今約5000年的歷史。1979年發現的長20米、寬11米的「將軍崖岩畫」是我國沿海目前唯一反映原始農業部落生活的石刻岩畫,它對研究中國的民俗學及美術史等有著極其寶貴的參考價值。在孔望山南麓,有一堵長15.6米,寬9.7米的摩崖造像。經專家鑒定,確認其為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像摩崖造像,對研究中國的佛教史、外交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歷史上,多少文人雅士在連雲港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留下寶貴的遺跡。據《左傳》記載,魯昭公17年(公元前525年)秋,孔子「問官於郯」,孔望山因孔子登臨觀海而聞名,如今孔望山上尚存「問官台」。秦始皇出巡至朐縣,在朐山(現名錦屏山)立石秦東門。秦代方士徐福為贛榆縣徐福村人,受秦始皇派遣,東渡日本。吳承恩晚年以雲台山為背景寫成神話小說《西遊記》。李汝珍晚年在海州寫成傳世名著《鏡花緣》。其他如晉代的陶淵明,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蘇東坡、石曼卿、沈括、李清照、辛棄疾,元代的張叔夜,清代的吳敬梓、林則徐,近代的朱自清等等,大都遺跡猶在,遺篇留芳。
G. 連雲港古代有啥歷史名人么
連雲來港古代的名人自有:
許鼎霖:
許鼎霖光緒八年中舉,宣統二年,許鼎霖創辦贛豐機器油餅廠。光緒三十一年八月,與張謇先後合辦耀徐玻璃公司、鎮江開成鉛筆罐廠,上海大達輪船輪步公司等企業。
徐福:
徐福是秦朝時期著名方士,始皇二十八年,徐福等人在九洲島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傳播農耕知識和捕魚、鍛冶、制鹽等技術,還教給日本人民醫療技術等秦朝先進文化。
(7)連雲港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連雲港古跡較為豐富,歷史久遠。素有東海第一勝境之稱,是全國49個重點旅遊城市和江蘇3大旅遊區之一。
連雲港集名山、名海、名水、名竹、名石、名書、名井於一地,構成獨特的城市風貌和旅遊景觀,1959年和1978年在錦屏山南麓二澗和東海縣山左口鄉大賢庄。
均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唯一的有明確地層關系的舊石器時代遣址。錦屏山地帶新石器時代遣址有19處,二澗遣址為中國原始農業最早開發區之一。
1979年發現的長20米、寬10米的將軍崖岩畫。東漢時期的藝術珍品孔望山摩崖造像是中國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比敦煌石窟的佛教造像早100到200年,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
H. 連雲港有哪些名勝古跡
連雲港的名勝古跡有連雲港阿育王塔,興建於宋代天聖元年(1023年)。塔高40餘米,九級八面,是蘇北地區現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寶塔。據建塔時嵌在塔內壁上的碑文記載,此地原先曾建過一座塔,在唐代時號稱全國第二,可見此塔在我國的建塔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於花果山進山處的大村水庫旁,自古就是雲台山的一個主要景點,明代叫「古塔穿雲」,清代叫「塔影團圓」。它的特點有五:一是歷史古老;二是根深蒂固,經歷過郯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三是塔形壯麗,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衫,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遊客有參與的機會;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游興。
1974年在維修施工過程中,從塔心柱下還發現了石函、金棺、很相、佛牙等30餘件文物,對研究北宋佛教藝術和工藝美術,都有重要價值。
連雲港鬱林觀唐隸宋篆摩崖
鬱林觀唐隸宋篆摩崖在雲台山花果山上。石刻鐫於鬱林觀旁東岩壁上,因而得名。摩崖題刻有12則,出於唐、宋、元、明、清諸代,其中以「唐隸」、「宋篆」二刻最為珍貴。
原建於隋代開皇年間(581-660年)的鬱林觀,140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能夠指出它的遺址所在之處,完全得益於石壁上的那塊唐碑《東海縣鬱林觀東岸壁記》。唐碑鐫刻在一塊天然的平整巨石上,凈面高2米,寬3.8米,蒼勁的隸書氣韻恢弘。由於石質優良,從唐代流傳至今,依然字跡清楚如新,是國內罕見的珍寶。
《東海縣鬱林觀東岸壁記》是一篇美麗的游記散文,敘述海州司馬崔惟怦巡視海疆之後,順路到這里游覽的情景。這是雲台山有史以來首篇記敘旅遊建設的文章。
唐碑對面是一塊宋代的摩崖石刻,體量也很大,且保存完好,距今已有千年歷史。碑用三言詩的形式,敘述三位友人泛海登山暢飲終日的事情。由祖無擇作詩、蘇唐卿小篆、王公袞刻。三者都體現了當時的較高水平,所以後人把它稱為「三絕碑」。1978年,葉聖陶為鬱林觀石刻書寫了「唐隸未篆」的榜額,已鐫於古刻之右。
I. 連雲港文化
連雲港,舊稱「老窯」,從前是個只有幾口破窯的荒涼漁村。因港口建於連島與雲台山之間,故名「連雲港」。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里提出在此建「東方大港」的規劃。1933年2月,隴海鐵路通抵海州、大浦後,鐵路局董事長錢慕霖向國民政府提出了關於建立「終端海港」的報告,取「連島」、「雲台」二山之首字以「連雲港」命名。同年,由荷蘭治港公司承建,至1936年建成兩個碼頭6個泊位,從此始有連雲港。
而今,連雲港是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擁有多個萬噸級泊碼頭,每年除中轉運輸大量國內物資外,還接待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批客、貨輪以及眾多的旅遊者。
傳說東海龍王敖廣的小女兒白龍公主,久居水晶宮,感到寂寞,聽說臨近有座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好看,就私自離開龍宮,躍出水面。看到山清水秀,高興得搖頭擺尾,霎時海面颶風驟起,惡浪如山,海水咆哮,暴雨傾盆,颳得船翻人亡,浮屍漂海,雲台山上的大樹東倒西歪,小樹連根拔起旋在天空,民房被風雨摧毀,變成一片廢墟。山神束手無策,急忙上奏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青風大仙下凡,來鎮鎖孽龍。
這天,小白龍又來到花果山,餓了吃仙桃,渴了飲泉水,又躥入水簾洞洗澡。返回時,迎面正遇上青風大仙,身騎白鹿,乘九氣清風,駕五色祥雲飄然而來,擋住小白龍的歸路。小白龍見勢不妙,吐出一團白氣,隱形逃遁。青風大仙放出一道金光,跟蹤追拿又對白鹿耳語幾句,白鹿飄然而去。
小白龍被金光追得滿山亂竄,無處躲藏,從南雲台山竄到北雲台山,想從鷹游門入海。抬頭見前邊海邊上烈火熊熊,濃煙滾滾,攔住去路。小白龍雙眼熏蒙了,看不清逃路。青風大仙指著白龍說:「孽畜,你殘害生靈,可知罪?」小白龍哪裡料到青風大仙派白鹿在此掘土燒窯呢?後悔莫及,只好連連點頭,哀求說:「大仙饒命,我只因羨慕花果山的美景,才來這里玩玩的,哪裡想到會殘害生靈?」青風大仙說:「念你幼稚,放你一條生路。但你必須做到三點:一要虔誠修善;二須改邪歸正;三若重犯定斬不饒。三點都能做到,立即放你回那龍宮。」小白龍一一答應了。青風大仙收回金光,就住到花果山青風頂上。
後來當地的人就用那白鹿掘的窯燒炭營生,一年是新窯,二年稱舊窯,年代多了這地方就叫做老窯了。
民國初年,連雲港開始在老窯這兒建港。據說,當年荷蘭人在築防波堤的時候,用數千斤重大石塊鋪設海底,打基礎。每每趁潮退時將巨石拋下,經過一潮,再到潮退時,巨石卻蹤影皆無,不知去向。荷蘭人被弄得莫名其妙,一籌莫展,堤壩無法壘砌,只得望洋興嘆。
一日,荷蘭人正在海邊尋求巨石的下落,來了個老漁翁,紫銅臉,白鬍子垂胸,身穿帆布納褂,袒胸露懷,赤腳,肩扛一把琵琶櫓,恰似漁罷歸來,口中吟道:「要想築牢堤壩,須趕章魚搬家!」荷蘭人見老漁翁來的蹊蹺,慌忙施禮,問道:「老先生,可知這大石頭下落?」
老漁翁答道:「問起這塊石的去處,漁人略知一二。」荷蘭人再施禮:「請道其詳。」
老漁翁放下琵琶櫓,手捋白鬍子,說道:「海岸各口,東海龍王敖廣都派有水族把守。鷹游門一口是章魚精把守。此魚精頭比笆斗大好幾倍,爪如黃花魚船的桅桿粗細,爪上的吸盤也似磨盤一般大小。你們趁潮退時拋下的數千斤重的石頭,到潮漲時,章魚精只用爪子一撓,石頭就順著淤泥滑出數十丈開外,沒入深水中,你上哪裡去找?要想堤壩築得成,必須趕這章魚搬家。」荷蘭人仍覺不得要領,施禮再問:「如何趕法?」
老漁翁答:「這章魚的窩巢,只能築在淤泥之上。只消挖去淤泥,換上新砂,章魚不能築窩了,只好搬家 ,永不會回來了。」說罷扛起琵琶櫓,信步東去,頭也不回地走了。
荷蘭人得到老漁翁的啟示,遂用挖泥船挖去淤泥,拋下黃砂奠定基槽,上置巨石,巨石之上壘砌石塊,防波大堤終於築成。為向老漁翁致謝,荷蘭人常在海邊尋找,每見身著帆布納褂、肩扛琵琶櫓的漁翁,疑是前番所見的老者。待到跟前辨認,看看,卻又不是,始終沒有見到。
J. 急求:連雲港的發展歷史
http://ke..com/view/5540.html?wtp=tt
這個絕對讓你對連雲港十分的了解。
希望對你有專幫助。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