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民國海軍的歷史沿革
中華民國建立後,由於經費不足、軍閥混戰,使得中華民國海軍發展進入停滯期。直到北伐完成後,於十年建設期間,海軍才有較大規模的建艦計劃。期間由於中華民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勝利國,使得當時海軍獲得第一批繳獲艦艇。與此同時,由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政權也曾多次策劃北洋政府海軍起義,比較著名的有肇和艦起義和護法艦隊事件。
1927年3月,閩系海軍歸附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1928年東北易幟後,海軍形式上實現了統一。1929年6月,國民政府設立海軍部,閩系海軍編成第一、第二和練習艦隊,東北海軍編成第三艦隊,其小型艦只曾進入黑龍江成立江防艦隊並參加了中東路沖突,粵系海軍編成第四艦隊。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海軍大部移駐青島,江防艦隊投靠偽滿政權。海軍部成立後,中央海軍獲得了一定的發展。1933年1月海軍電雷學校開學,電雷系成為民國海軍的又一派系。閩系、粵系、東北系以及電雷系,相互之間積怨很深,直到全面抗戰爆發,民國海軍依然處於實質上的分立局面:東北系控制的第三艦隊分駐青島,粵系掌握的第四艦隊則為廣東地方政府控制,電雷系亦與閩系中央海軍不相統屬獨立發展。 對日抗戰爆發後,為了節省經費,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將海軍部降為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部。而後海軍在日本艦隊攻勢下損失慘重,海岸線的喪失使得海軍僅剩少量炮艦在內河與內湖佈雷,阻撓日軍利用河道將船艦、軍隊及補給深入中國內部。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海軍接收日本降艦數十艘,美國也贈與登陸艦20餘艘、護衛艦數艘,使得海軍得以重建。1946年7月1日海軍署撤銷,改編為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部,隸屬中華民國國防部。國共內戰爆發後,部分海軍撤出長江,另有大量海軍人員因不認同蔣介石政權因而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1950年蔣介石政權撤往台北後,其海軍艦隊在多次海戰失利下也分別由舟山群島、海南島撤退,以集中防衛台灣,以武力抗拒祖國統一。
⑵ 海軍的歷史沿革
海軍的產生和發展源遠流長。它以戰船或艦艇為主線,從原始簡單的古代戰船,發展到多系統的現代艦艇,從個別分散的技術推演出密集綜合的技術,經歷了數千年的漫長過程。
木質槳帆戰船時代
古代埃及、腓尼基、中國、希臘是世界造船和航海的發源地。古代埃及的造船和航海歷史最為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最早的戰船於公元前1200多年出現於埃及、 腓尼基和希臘,主要用槳劃行,有時輔以風帆。
英國、瑞士和其鄰近地區,均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獨木舟,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1萬年前。遠古時期的獨木舟 。中國造船技術在歷史上一度處於領先地位,在7000年前已能製造獨木舟和船槳,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前221)已建造用於水戰的大型戰船。公元前5世紀,地中海國家已建立海上艦隊,有雙層和三層槳戰船,首柱下端有船首沖角。古代史上著名的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前146)中,羅馬艦隊用這種戰船擊潰海上強國迦太基,建立了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權。中國在三國時期(220~280),有高三、四層的樓船以及蒙沖、走舸、赤馬等多種船型,並且已有風帆戰船。南北朝時期發明車船(亦稱車輪船、輪槳船),以腳踏木輪推進。公元11世紀,中國已將指南針用於舟師航海。唐、宋時期(618~1279)使用了水密隔艙、減搖舭骨,艦船建造工藝方面採用畫船樣設計施工、鐵釘聯接、桐油加麻絲捻縫技術、船渠修造、仿照船模造船、滑道下水等,木質艦船建造技術已達到比較成熟的階段。 明代(1368~1644)已有關於造船的專著《南船記》、《龍江船廠志》;關於航海技術的專著《指南正法》、《渡海方程》,以及涉及大量戰船武備的《武備志》等。在明末抗擊後金的斗爭中,登萊巡撫袁可立已有成建制的海軍參與戰斗,並取得了良好戰績。「(袁可立)設游兵兩營,飛檣往來策應於廣鹿諸島。制炮設墩,旌旗相望。而虜遂遠徙,烏鰂之帆不復逍遙海上矣。」(孔貞運《明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誌銘》)
15世紀,中國艦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適航性最好的船舶。鄭和(1371 或1375~1433或1435) 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七下西洋,已能綜合使用陸標導航、羅經指向、天文定位、計程、計時等技術, 留下了著名的《鄭和航海圖》。西方帆船艦隊的發展,帆裝和駛帆等技術的日趨完善,對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及殖民地的掠奪和開發起了推動作用。中國古代海軍兵器除刀、矛、弩、矢等冷兵器外,還有專門用於水戰的長鉤矛、長斧、鉤拒、拍竿等。在世界歷史上,中國最早出現火葯武器。明(單級和二級火箭雛形)等火葯武器;最遲在明洪武十年(1377)中國戰船開始裝備金屬管形火器──火銃;明代唐順之(荊川)所輯 《武編》(1549)記載有人工操縱的水底雷等。古代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海軍技術發展緩慢,使用木質槳帆戰船,一直延續幾千年。船上戰斗人員,主要使用刀、矛、箭、戟、弩炮投擲器和早期的火器等進行交戰。
機器動力鋼鐵戰艦時代
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冶金、機械和燃料工業的發展 ,使得造船的材料、動力裝置、武器裝備和建造工藝發生了根本變革,為近代海軍技術奠定了物質基礎。軍艦開始採用蒸汽機主動力裝置。初期的蒸汽艦,以明輪推進,同時甲板上設置有可旋轉的平台和滑軌,使艦炮可以轉動和移動。與同級的風帆戰艦相比,其機動性能和艦炮威力都大為提高。19世紀30年代,發明了螺旋槳推進器。1849年,法國建成第一艘螺旋槳推進的蒸汽戰列艦拿破崙號。此後,法、英、俄等國海軍都裝備蒸汽艦。60年代出現魚雷後,隨即出現裝備魚雷的小型艦艇。70年代,許多國家的海軍從帆船艦隊向蒸汽艦隊的過渡已基本完成,海軍的組織體制、指揮體制進一步完善,軍艦日益向增大排水量、提高機動性能、增強艦炮攻擊力和加強裝甲防護的方向發展,裝甲艦尤其是由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組成的主力艦,成為艦隊的骨幹力量。20世紀初,柴油機-電動機雙推進系統潛艇研製成功,使潛艇具備一定的實戰能力,海軍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兵種--潛艇部隊。英國海軍裝備無畏級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以後,海軍發展進入巨艦大炮主義時代。英、美、法、日、意、德等海軍強國之間,展開以發展主力艦為中心的海軍軍備競賽。美國人A.T.馬漢提出的海權論理論,適應了這種海洋戰略的需要,為海軍大國所推崇。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各主要參戰國海軍共擁有主力艦150餘艘,裝備魚雷的小型艦艇成為具有可以擊毀大型戰艦的輕型海軍兵力。20~30年代,海軍有了第一批航空母艦和艦載航空兵,岸基航空兵也得到發展,海軍航空兵成為爭奪海洋制空權的主要兵種。至此,海軍已發展成為由多兵種組成的,能在廣闊海洋戰場上進行立體作戰和合同作戰的軍種。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由於造船焊接工藝的廣泛應用、分段建造技術和機械、設備的標准化,保證了戰時能快速、批量地建造艦艇。艦載機的研製和使用技術日趨成熟,在提高飛機投彈命中概率的基礎上,又解決了魚雷攻擊的技術,其攻擊效果超過重型艦炮。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艦載航空兵、航空母艦和潛艇,有了迅速發展。交戰雙方主要海軍國家擁有航空母艦總數,由戰前的近30艘,發展到140餘艘;潛艇由350艘發展到1500餘艘,它們成為海軍的主要突擊兵力。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逐漸失去主力艦的地位。在襲擊塔蘭托、襲擊珍珠港、中途島海戰、珊瑚海海戰、菲律賓海戰、大西洋之戰中艦載航空兵和潛艇顯示出強大的突擊威力;航空母艦編隊或航空母艦編隊群的機動作戰、潛艇戰和反潛艇戰成為海戰的重要形式,改變了傳統的海戰方式。磁控管等電子元器件、微波技術、模擬計算機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出現了艦艇雷達、機電式指揮儀等新裝備,形成艦炮系統,使水面艦艇攻防能力大為提高。潛艇對水面艦艇和海上交通線的嚴重威脅,推動了聲納和魚雷、深水炸彈等反潛武器的發展。對海洋環境中目標所具有的磁性、水壓、光電、音響、溫度等特定物理場的研究,促進了潛艇、反潛艦艇、反水雷艦艇、水中武器和水中探測設備的發??的需要,發展了各型勤務艦船和登陸作戰艦艇,加強了海軍基地作戰指揮、海岸防禦、艦艇和飛機駐泊、勤務保障、裝備修理等體系的建設,所需的各種技術也逐步形成許多新的分支學科。海軍技術從吸收應用、派生、移植基礎技術,逐漸地自主發展成為專門技術。
現狀與發展趨勢
自人類進入了核時代,核導彈、核魚雷、核水雷、核深水炸彈便相繼出現,潛艇、航空母艦和巡洋艦向核動力化發展;20世紀50~60年代,噴氣式超音速海軍飛機搭載航空母艦之後,垂直/短距起落飛機、直升機等又相繼裝艦,使大、中型艦艇普遍具有海空立體作戰能力;潛射彈道導彈、中遠程巡航導彈、反艦導彈、反潛導彈、艦空導彈、自導魚雷、制導炮彈等一系列精確制導武器裝備海軍,進一步增強了現代海軍的攻防作戰、有限威懾和反威懾的能力;20世紀70年代以後,軍用衛星、數據鏈通信、相控陣雷達、水聲監視系統、超低頻對潛通信、電子信息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現代海軍武器裝備正逐步實現電子化、自動化、系統化,並向智能化方向發展,使海軍技術發展成為高度綜合的技術體系。
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擁有海軍的國家和地區有100多個,組織編制各不相同。
隨著國際貿易和航運的日益擴大,海洋開發的擴展,國際海洋斗爭日趨激烈。瀕海國家都非常重視海軍的建設和發展,不斷運用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發展海軍的新武器 、新裝備 ,提高統一指揮水平和快速反應 、超視距作戰能力。海軍大國仍將注重核動力艦艇、艦載航空兵和具有核進攻能力的兵種及遠程海空預警部隊的發展,並重視協調各兵種、艦種及支援保障勤務部隊的均衡發展,以增強戰略襲擊能力和在海洋上機動作戰、奪取制海權的能力,提高瀕海地區攻防作戰能力和應急快速部署能力。其他瀕海國家,多數將注重加強海軍近海攻防作戰能力,少數國家將進一步發展海軍遠洋作戰能力。
⑶ 海軍發展史
海軍的產生和發展源遠流長。它以戰船或艦艇為主線,從原始簡單的古代戰船專,發展到多系統的現代屬艦艇,從個別分散的技術推演出密集綜合的技術,經歷了數千年的漫長過程。
我國海軍起初沒有自己發展建造的能力,軟體方面多是走出去進修培訓的方式慢慢發展起來的,硬體最早主要是來源與繳獲國民黨軍隊的船隻發展壯大的。
⑷ 一路走來的古代海軍是怎麼發展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海軍的產生和初創階段,到了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造船技術和造船能力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戰船種類也日益完備。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長期分裂爭戰的時期。這一時期,中國古代海軍的艦船、武器、作戰藝術在艱難中仍不斷發展,尤其是南方的吳國、東晉和南朝的海軍建設持續發展,甚至涌現出不少新成果、新發明。
隋唐時期,隨著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力的增強,海軍武器裝備水平不僅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而且造船能力和造船技術也得到空前提高。
南宋開始大規模向海洋挺進,中國海軍艦隊逐漸控制了中國東海部;元代繼續發展,進而取得了南中國海的優勢。
明清是中國海軍從頂峰走向衰落的時期。明初中國艦隊的遠航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巡航於印度洋海區。但到了15世紀下半葉後,中國古代海軍卻逐漸走向衰落。
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鄭和的遠洋艦隊。這支艦隊7次遠航印度洋,標志著海軍力量達到中國海軍的頂峰。但是由於政府的腐敗,社會的動盪不安,中國海軍最終還是走向了衰落。
縱觀歷史,中國古代海軍建設的成就是巨大的,無論是在艦船製造、航海技術,還是在海軍建設、海戰藝術等方面,均長期居於世界前列。中國人民和廣大海軍官兵以自己的智慧和意志譜寫了一部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海軍史。
⑸ 新中國的海軍發展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脫胎於虛弱的國民黨海軍。經過60年的成長,中國海軍擁有22.5萬人,由3個艦隊組成: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
每個艦隊都由水面作戰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部隊和岸防部隊組成。危機時刻,中國海軍還將得到商船和漁船的支援。中國擁有亞洲最大的潛艇部隊。
1970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81年,第一艘國產導彈核潛艇下水。第二代的093級核動力攻擊潛艇和094級戰略核潛艇已經開始進入現役。同時老舊的潛艇也正在被更加新型的國產潛艇和俄制的「基洛」級潛艇所替代。
從1990年起,中國海軍總共接受了6個級別的多艘驅逐艦。大多數中國製造的水面作戰艦艇裝備了自製的「鷹擊-83」反艦巡航導彈。
早期服役的艦艇裝備了HHQ-7短程防空導彈系統,而後期服役的艦艇則裝備了性能更強大的中程和遠程防空系統和垂直發射系統模塊。為了加強水面作戰艦艇力量,解放軍海軍還引入了現代化的022型導彈快艇。
自從上世紀90年代早期以來,解放軍海軍的兩棲作戰部隊開始步入快速發展時期。
(5)海軍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艦艇部隊和海軍航空兵為主體,其主要任務是獨立或協同陸軍、空軍防禦敵人從海上的入侵,保衛領海主權,維護海洋權益。
其作戰部隊——除了海軍總部直轄外,分布於北海、東海、南海三支艦隊中。海軍是海上作戰的主力,具有在水面、水下、空中作戰的能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以新型航空母艦、新型驅逐艦、新型潛艇、新型戰斗機為代表的新一代主戰裝備,以及與其相配套的新型導彈、魚雷、艦炮,電子戰裝備等武器系統陸續交付使用。
人民海軍已經擁有大型區域防空艦、核動力潛艇、AIP潛艇等世界先進武器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現已裝備了轟炸機、巡邏機、電子干擾機、水上飛機、運輸機等勤務飛機。
海防導彈形成系列,不僅有岸對艦導彈、艦對艦導彈,還有艦對空導彈、空對艦導彈、空對空導彈等。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現役軍人約24萬人,艦船300餘艘,飛機600餘架,現役艦艇總噸位僅次於美國,是西太平洋地區最大規模的海上武裝力量。
⑹ 中國海軍近代發展歷程是什麼
洋務運動來
1840-1865年,是中國近自代海軍的萌芽階段.在這階段,中國的海防武裝仍然是舊式水師,並已衰敗廢弛到極點.面對前所未有的西方海上挑戰,林則徐魏源等愛國有識官員和知識分子,對近代海防建設進行了初步探索.19世紀60年代初,洋務派對舊式水師的近代化改造進行了初步實踐.但是,他們採用花錢購買洋船僱傭洋人和手工仿製近代軍艦的路是走不通的,因而,改造舊式水師的第一次嘗試失敗了.
1866-1873年,是中國近代海軍的籌備階段.在這一階段,洋務派吸取了手工造船失敗的教訓,創辦了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化造船工業,並造出了一批近代軍艦.與此同時,洋務派為培養海軍人才,還初步興辦了近代化的水師學堂並開始派遣海軍留學生,從而為近代海軍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874-1888年,是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建階段.這一個階段,由於發生了日本侵台事件,清政府發動了一場海防大討論.通過大討論,洋務派的近代海防思想基本形成;清政府則正式決定創辦近代海軍.經十年努力,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海軍.
⑺ 海軍陸戰隊的歷史發展
美國國會在1798年7月再度建立海軍陸戰隊,他們不屈不撓、嚴守紀律以及高適應性的傳奇專,也使得他們在屬19、20世紀的主要戰爭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5世紀一16世紀,一些國家為了向海外擴張,建立了經過專門訓練的登陸作戰部隊。17世紀中期,英國建立了海軍步兵團。此後,俄國、葡萄牙、法國、西班牙、美國等先後建立了海軍陸戰團或海軍陸戰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軍陸戰隊迅速發展,各國的海軍陸戰隊在登陸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英等國還多次把海軍陸戰隊用於局部戰爭,如美國在朝鮮戰爭和越南越戰爭中,英國在馬島戰爭中,都使用了海軍陸戰隊。中國在辛亥革命時,廣東革命軍曾組建海軍陸戰隊。1914年中華民國政府組建海軍陸戰隊。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於1953年建立海軍陸戰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陸戰隊,在參加解放一江山島等沿海島嶼的登陸作戰中,做出了重要貢獻。90年代初,世界上有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軍隊編有海軍陸戰隊。美國海軍陸戰隊是獨立兵種,由於其地位和作用獨特,被美國人視為「第四軍種。
⑻ 中國海軍 空軍的發展史
中國海軍是在戰爭的炮火中成立的,從一開始她就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解放初期,中國海軍的全部家底就是從原國民黨海軍中起義的部分小型艦艇,全部加起來不過幾千噸的樣子,還不如美國海軍的一艘驅逐艦,但就是這些小的不能再小的艦艇在保衛海疆的戰斗中屢勝強敵,捍衛了新生的共和國。進入五十年代,中國海軍從原蘇聯購買了部分裝備,構成了海軍力量的中堅,在這其中四艘火炮驅逐艦被中國海軍稱為「四大金剛」,成為當時中國海軍的標志性艦艇。 在五六十年代,中國海軍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提出了發展「潛、飛、快」的方針,將潛水艇、陸基海軍航空兵以及快艇部隊作為發展的重點,實行「近岸防禦」的戰略,但由於海軍力量的薄弱,屬於中國的幾百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基本上處於棄守的狀態。 進入七十年代,為了配合中國戰略導彈的發射實驗,中國自行設計建造了「051」型導彈驅逐艦(北約稱之為「旅大」級)、「053」型導彈護衛艦(北約稱之為「江湖」級)等一批中型水面艦艇,研製成功了第一艘核潛艇,這些國產裝備的入役大大提高了中國海軍的戰鬥力。在七十年代對中國海軍影響最深刻的恐怕就是西沙保衛戰了。在這次戰役中,中國海軍憑借著廣大指戰員捨生忘死的精神,以海上拼刺刀的方式擊敗了在噸位上數倍於自己的強敵,打贏了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對外軍的海上保衛戰,也在世界海軍史上創造了一個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 進入八十年代後,中國海軍的戰略核潛艇服役並成功地進行了潛地導彈的發射實驗,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海基戰略核反擊能力的國家。在此時期,中國海軍漸漸地由「近岸防禦」向「近海防禦」的方向發展,海上控制能力大大提高。但應該看到,同時期國外海軍裝備在技術上有一個大的飛躍,垂直發射、相控陣雷達、新型聲納、燃氣輪機、電子計算機等一系列新技術開始在海軍應用,艦艇的作戰能力成倍提高。中國海軍與世界先進海軍的技術差距擴大了。 九十年代後,隨著中國國力和海洋意識的增強,海軍發展進入了快車道。九十年代初,第二代「052」型導彈驅逐艦(北約稱之為「旅滬」級)、「053」改進型導彈護衛艦(北約稱之為「江衛」級)進入現役,這些新型裝備在防空、反潛、反艦能力上有一個大的提高,真正具備了三維立體作戰的能力。九十年代後期,第三代導彈驅逐艦的實驗艦「167」號(見圖)進入現役,這種新型驅逐艦噸位更大、綜合作戰能力更強、航程更遠,具備了進行遠海作戰的能力。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先進的艦艇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加入到人民海軍的行列中來。 新世紀並不太平,隨著陸地資源的日漸枯竭,世界各國對海洋日益重視,海上沖突也必將愈演愈烈;與此同時,各海軍強國紛紛加大海軍投入,力圖搶佔新世紀海軍技術的制高點。中國二十年的改革開放為中國海軍新世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我們相信在新世紀中國海軍一定會成為三百萬平方公裏海洋國土上的一條鋼鐵長城。新世紀,中國海軍希望與挑戰並存。參考資料:引用地址: http://www.xici.net/b730735/d50554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