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如皋歷史文化

如皋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7 17:20:46

① 急!急!急!如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黃氏家族的 黃氏玉容片 2016年被列為如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功效祛斑養顏 調經 護膚美容 細嫩肌膚等功效。

② 江蘇如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如皋哪裡好玩 如皋有什麼

如皋現存大量獨特卓異的人文景觀,如皋古城內外城河外圓內方,形如古錢,自古以來就是貨物集散、商賈雲集的生財之地。隋代建築定慧禪寺,山門北向,曲水環寺,群樓抱殿,為中華寺廟一絕;明代建築文廟大成殿國內罕見的全楠木結構;始建於明代的古典園林水繪園被譽為海內徽派園林孤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如皋師范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公立師范,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內有中國教師教育博物館;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公園)位於如皋城東,佔地近300畝,在如皋建軍的紅十四軍,是江蘇境內唯一的正規編制中央紅軍。此外,還有靈威觀、法寶寺、濟忠井、集賢里、石合泰等許多具有文史價值的遺跡和民居,富集著豐厚的旅遊文化資源。
水繪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如皋古城北隅,佔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 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為金陵八艷之一董小宛與明末四大才子之一冒辟疆棲隱之處。被中國現代園林之父陳從周教授譽為:「天下名園」。
如皋景點
定慧禪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始建於隋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地外如皋古城東南隅。山門正對玉帶河,東臨放生池,西南傍玉蓮池,寺院平面布置呈「回」字形,樓堂環繞四周,寶殿坐落中央,形成「水環寺,樓抱殿」的獨特格局。
內外城河風光帶: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如皋古城核心地帶,兩河環城而繞,外圓內方,形似古錢。內城河古名玉帶河,形成於明成代年間(公無1465~1487年);「水環城,城包水」的奇特風景觀成為古城如皋獨具魅力的風光帶。
如皋烈士陵園:如皋烈士陵園是國家民政部首批命名的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陣地之一,創建於1952年。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紅十四軍紀念館景區位於如皋市主城區東南部,佔地296畝,總投資約4億元,由紅十四軍紀念館、廣場景觀、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館、戶外拓展訓練基地四部分組成。
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江蘇如皋「東大街」位於古城的東北角,內城河蜿蜒其中,是如皋古城僅存的老街區。「東大街」始建於南宋,經歷代營構,現在「東大街」具有清末民初的風貌特徵。在水運發達時期,「東大街」是城內主要的商業街。老街巷裡的居民是這座古城最好的讀者,在東大街看老人們聊天,更能感受到古城如皋歷史和文化的深厚。
東方大壽星園:位於如皋西郊,如皋是著名的國際長壽之鄉,其長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而如皋的長壽文化則是世界生命科學中的精華。這個公園就是歷史的濃縮、經典的集萃和最精彩的長壽文化的呈示。
靈威觀:靈威觀為如皋唯一倖存的道觀,與句容茅山道院、蘇州玄妙觀並列為江蘇省三大道觀。歷經隋唐、宋元、明清、民國,代有修葺,幾度興衰。相傳,武當山玉公、信公、靜公三位道長,於隋朝前來如創立。初名祖師觀。
龍遊河生態公園:位於如皋城區南部,如皋龍遊河生態公園依龍遊河而建,規劃面積約42公頃,規劃河道面積10.8萬平方米,佔用地的25.7%,為市民們提供了一個親水遊玩、休閑健身和文化體驗的場所。
顧庄生態園:位於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如皋市城區南郊,方圓33平方公里,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和江蘇省首批鄉村自駕游基地。
此外還有一些小景點:范公苑、文昌閣、丞相亭、射雉亭、靖海門、頤園、龍游湖、江蘇盆景博物館、蘇通生態觀光園、如皋博物館、李漁紀念館、李昌鈺刑偵技術博物館、狀元墳、狀元陂、集賢里、法華寺、法寶禪寺、觀音凈院等等。

③ 如皋什麼時候形成

江蘇歷史文化名城如皋,公元411年建縣,已有1600年建縣史。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約2500年,歷史文化積淀相當豐厚。

④ 如皋的歷史

千年古城如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城市名片很多,江蘇歷史文化名城、華東紅色革命搖籃、中國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長壽養生福地等。這一張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無不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而如皋最值得關注和挖掘的重要特色文化之一,就是「龍鳳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龍鳳呈祥」是中華和諧文化的精髓,她昭示著一種祥瑞之氣。龍飛鳳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龍鳳文化」的地位是極高的。
在如皋,說到「龍」,必須提到被稱為「九十九灣」的龍遊河,這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歷史河流,相傳龍游而成。它好似巨龍縱貫如皋大地,且支系眾多,被譽為如皋的「母親河」。以龍遊河為代表的「龍文化」無疑是如皋的標志性文化符號之一。而說到「鳳」,當從如皋的地名來由說起。如皋之名,源於《春秋》中「賈大夫射雉」這一典故。與之對應,如皋又有著「雉水」、「雉皋」等雅稱。據專家考證,「雉」,就是鳳凰的原型。在如皋,也有不少以「鳳」為名的地名,比如老城區中的「鳳凰池」等。如此可見,「鳳文化」也是深植於如皋大地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龍鳳兼居」的如皋自古繁華,人才輩出,曾被譽為「中華第一大縣」。擁有如此珍貴文化資源的如皋,在擦亮四張城市名片的同時,也完全可以亮出頗具吸引力的「龍鳳文化」。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園林、城雕、路名等載體,著力打響「龍鳳古城,享壽如皋」等特色旅遊文化品牌,為如皋這一自古祥和之地再添人文內涵和瑰麗色彩,引領如皋旅遊業在九天雲端自由翱翔。
龍游江海到如皋,鳳舞九天映雉水。

⑤ 如皋名勝古跡有哪些

在如皋古城區內,有內外兩條城河環繞,人稱"雙環河"。城市格局極為獨特。
內城河,又名玉帶河、市河,始建於隋代,原為從運鹽河疏浚出的一條支流,目前的內城河除北部己成平陸外,仍成半環形。東起東水關,至古玉蓮池,經泮池南閘橋至嚴家灣,折而向北迄北yx水關,總長2381米,最寬處在古玉蓮池和泮池,最窄處在冒家橋至文德橋段。
外城河,又名濠河,為明代所開鑿修建,河四面環城,北段與通揚、如泰兩河同道。
冒家巷處原為古集賢里,因宋代王氏連中進士、狀元得名。並建有王學士祠。同時有胡公(安定)祠、范公(仲淹)祠。入明以後有天啟五才子之一李之椿(吏部侍郎、抗清英雄)、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等,如清以後有兵部沿書戴聯奎等。現存建築群多為明清建築,建築結構基本完整,門首風格各異,門堂、敞廳、穿堂、堂屋四進坐落分明,庭院水井、花圃等布局有致,磚雕、磨砝牆、金磚鋪地以及風洞的建築工藝多處可見,製作精細、講究。
東大街始建於民國初年,為地主兼工商業者居式,其前面是店房,後面是花園和居室,對外有三個出口,保留了木質礎鋪磚等明代構築風格。
別具風韻的名勝古跡
名勝古跡是一個地區文化和經濟傳統的歷史積淀。自古以來,如皋交通發達,人文薈萃,經濟繁華,再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眾多別具風韻的名勝古跡。
古代遺跡何其多
如皋市政府所在地如城鎮是歷史悠久的古城鎮,如皋建縣前為如皋村,東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如皋建縣後為縣治所在地。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置如皋鎮。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恢復如皋縣,此後如皋鎮一直為縣治所在地。
北宋慶歷年間,初建譙門(即城門樓),元末毀於兵燹。明朝初年,重新修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改建為三間譙樓,在縣衙前面。譙樓上設鍾鼓,晨昏敲鍾擊鼓報時辰。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 ,知縣劉永准劃定了城池,建起六座城門:東門叫先春門,在迎春橋西堍;西門叫豐樂門,在豐樂橋東堍;南門叫宣化門,在閘橋北堍;北門叫北極門,在西惠政橋 (後改名范家橋)南堍;東南門叫集賢門,在集賢橋(今名冒家橋)北堍;東北門叫拱辰門,在東惠政橋(後改名賈家橋)南堍。那時,只有城門沒有城牆,僅有一條玉帶過河環繞。河上建有眾多石橋、磚橋,除以上六座城門外的橋梁外,有名的還有玉帶橋、太平橋、沙家虹橋、望月橋、曹家橋、燕橋、雁橋、文定橋、武定橋等。
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為抗擊倭寇,修築新城,辟城門四座,均建有譙樓。東門名靖海門,西門名錢日門,南門名澄江門,北門名拱極門。門外各設吊橋一座,東邊和北邊各建水關一座,城外環以寬闊的濠河。
古城如皋,是蘇北著名的文化古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如皋人民建造了大量的廟宇、道觀、園林、書院、會館、磚木石橋,反映了如皋豐厚的文化歷史。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前,僅如城就有寺、廟、庵、觀七十多座,著名的有定慧寺、中禪寺、海月寺、廣福寺(又名大寺)、伏海寺(即泰山廟)、大覺寺(又名大覺禪院)、菩堤社(又名菩提禪院)、舍桴庵(又名舍缽庵)、崇善庵、文昌宮(又名文峰閣)、福成庵、十家庵(又名神真庵、石家庵)、玉皇殿、靈威觀、關岳廟(又名關帝廟、武廟)、城隍廟、葯王廟、火星廟、都天廟、財神廟(又名增福財神廟)、孔廟(即文廟)等。著名的古園林建築有水繪園、逸園、匿峰廬、壺領園、古澹園、朴巢、深翠山房、水明樓、霽峰園、露香園、三瑞園、指樹園、古柏園等。
古城如皋向以水多、橋多、廟宇多、園林多聞名於世。由於歷史的變遷,如皋城牆已被拆毀,大量的名聞皋邑的古建築。古園林已不復存在,保留下來的為數很少,主要有水繪園、定慧寺、孔廟大成殿、靈威觀、東水關等。

⑥ 如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古城為什麼發展不如靖江市、張家港市、南通市

暈死,像那些古城的話,很多都是靠著商業奇跡發展起來的,不是生意的話回,那很多的古城都是發答展不起來,其實這方面最新的例子就是麗江了。這點我想你應該能理解,如果不靠著商業的話,是靠著古城那邊的那些該死的建築,恐怕是發展不起來的。

⑦ 今長江以北的南通和如皋在古代屬於徐州還是揚州並且屬於哪個國家

南通屬於古代時期的揚州府

三國時期隸屬吳國

所以,南通北邊的海安、專如皋、如東講淮揚屬方言,即以揚州、泰州、南通中北部為代表的方言,南通南部的海門、啟東講吳方言,和上海話較相似,而通州地區則處於過渡區,自成一派講通東話。所以,南通是吳文化與淮揚文化的交匯處,歷史上受到吳文化與淮揚文化影響比較多。。

至於徐州。。。我到覺得徐州、連雲港、宿遷他們的民俗與文化比較相近,其他的鹽城與淮安也都是受淮揚文化影響的區域。

⑧ 如皋為什麼稱為"歷史文化古城〃

千年古城如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城市名片很多,江蘇歷史文化名城、華東紅色革命搖籃、中國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長壽養生福地等。這一張張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無不充滿著濃郁的文化氣息。而如皋最值得關注和挖掘的重要特色文化之一,就是「龍鳳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龍鳳呈祥」是中華和諧文化的精髓,她昭示著一種祥瑞之氣。龍飛鳳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龍鳳文化」的地位是極高的。
在如皋,說到「龍」,必須提到被稱為「九十九灣」的龍遊河,這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歷史河流,相傳龍游而成。它好似巨龍縱貫如皋大地,且支系眾多,被譽為如皋的「母親河」。以龍遊河為代表的「龍文化」無疑是如皋的標志性文化符號之一。而說到「鳳」,當從如皋的地名來由說起。如皋之名,源於《春秋》中「賈大夫射雉」這一典故。與之對應,如皋又有著「雉水」、「雉皋」等雅稱。據專家考證,「雉」,就是鳳凰的原型。在如皋,也有不少以「鳳」為名的地名,比如老城區中的「鳳凰池」等。如此可見,「鳳文化」也是深植於如皋大地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龍鳳兼居」的如皋自古繁華,人才輩出,曾被譽為「中華第一大縣」。擁有如此珍貴文化資源的如皋,在擦亮四張城市名片的同時,也完全可以亮出頗具吸引力的「龍鳳文化」。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園林、城雕、路名等載體,著力打響「龍鳳古城,享壽如皋」等特色旅遊文化品牌,為如皋這一自古祥和之地再添人文內涵和瑰麗色彩,引領如皋旅遊業在九天雲端自由翱翔。
龍游江海到如皋,鳳舞九天映雉水。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⑨ 關於如皋的資料和歷史有哪些

如皋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北翼,北緯32°00′~32°30′、東經120°20′~120°50′,南臨長江,與張家港市隔江相望,北與海安縣、東與如東縣、東南與南通市通州區毗鄰,西與泰興市、西南與靖江市接壤。全市總面積1477平方公里(不含長江水面),人口142.26萬人(2012年)[1]
;其中市區面積80平方公里,港區城市面積30平方公里。境內擁有長江岸線48公里,通揚運河、如海運河、如泰運河、焦港船閘等主要河流縱橫全境,總長180.8公里。[2]
如皋市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評為世界六大長壽鄉之一。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萬人中百歲老人高達270多人,其總數位居中國縣(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
地名來源

「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禮記》的木牘和《左傳》的竹簡。據《太平寰宇記》載:「縣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縣因以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傳》:「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十三經註疏》:「是皋為澤也,如,往也,為妻御車以往澤也。」西晉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蘇軾等曾以此為題材吟詩作賦。

「如皋」的意思是:到水邊的高地。「如」:往也,「皋」:水邊的高地。

如皋別稱雉皋、雉水、東皋,前兩名源於射雉說,後者出自西晉潘岳《秋興賦》「耕東皋沃壤兮」句。

簡稱別稱

「如皋」之名源於春秋時期。歷史上如皋還有一些別稱、簡稱,茲一並輯考如下:

「如」,如皋的簡稱之一,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春秋史料中不乏「如棠」、「如齊」、「如莒」等辭,戰國列禦寇《列子、夭瑞》中也有「望其壙,皋如也」之句。如,古作「往」訓,是動詞,今用作如皋的簡稱已是名詞。[5]

「皋」,如皋的簡稱之一,最早亦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荀況《荀子大略》中有「望其壙,皋如也」之句。據1990年新版《辭海》釋義:皋:通「高」,指沼澤,亦指近水處的高地。如皋的地理為「鍋背形」,據史載:「1931年黃淮大水,泛濫成災,蘇北里下河各縣一片汪洋,唯如皋憑借地勢較高而安然無恙」。「皋」作為如皋的簡稱亦常見於本邑的地名、單位和產品名稱中,如「新皋橋」等,解放前如皋曾出版過《皋報》、《皋鳴報》等。「皋」也是該市機關團體行文的約定簡稱。[5]

「雉皋」,源出《左氏春秋》所載「賈大夫如皋射雉」的傳說。明《嘉靖維揚志》載:「春秋傳賈大夫娶妻三年不言不笑,御從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即此地,故名如皋、雉皋。」「雉皋」作為如皋的別稱常見於本邑歷代文人的書畫作品的落款中,如皋才子冒襄,在其詩詞書畫上都署以「雉皋冒襄辟疆」,與冒辟疆同時代的吳偉業等人在和冒的詩書往來中亦稱其為「雉皋公子」。[5]

「雉水」,與「雉皋」同源。《太平寰宇記》載:「縣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今易名為秀水港矣。」如皋歷史上曾是一片沼澤地,河湖港汊密布,其中著名的如龍遊河、車馬湖、牟尼湖、芹湖、秀水港、高陽盪等。名水出名雉,如皋的雉雞在歷史上是頗有名氣的,常見於古典文學作品中,如在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女秀才移花接木》一文中有詩雲:「聞得羅敷未有夫,支機肯許問津無?他年得射如皋雉,珍重今朝僕射姑。」「雉水」通常被用於書畫作品的落款中,有時也用作地名和學校名,清邑人劉鍾愉《王學士宅碑記略》中有「在雉水之東阡,有龍圖之舊宅」句,又如舊時如城太邑同仁堂的堂聯為「情聯雉水,誼篤仙源。」今如城安定小學的前身即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知縣趙廷健創辦的「雉水書院」,清邑人劉枝芬專門作有《雉水書院賦》。[5]

「澤雉」,是由「雉水」演變面來的,偶見於詩文書畫中,例1926年曾任民國江蘇省長的韓國鈞(紫石)在《五月丁堰道中書感》一詩中雲:「竟叫澤雉畜樊中」。當然這個別稱有點貶意。[5]

「東皋」,源出西晉潘岳《秋興賦》中「耕東皋之沃壤兮」之句。唐江都人李善《文選注》註:「水田曰皋,東者取其春意。」《辭海》釋義:「東皋,泛指田野或高地。」故潘岳的這句詩是描寫春天在肥沃的水田中耕作的春耕景象,意境當然是十分優美的。又唐代如皋與江都同屬揚州所轄,而如皋在江都之東,因此,如皋的歷代文人,就借用帶有詩意且方位明確的「東皋」一詞來比喻美好的家鄉。一說春秋時長江以北屬吳地淮夷(古代的東方人),如皋地處其東南隅故別名「東皋」。「東皋」常見於本邑的地名、商號、流派名、住宅名。[5]

「金城」,源出蘇北民謠:「金如皋,銀泰興。」1984年9月14日原揚州地委宣傳部長鄭鐸同志在《游如皋》一詩中雲:「古說如皋一片金,相鄰泰興只稱銀。」如皋是江海平原上最早成陸的地區之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如皋人民在長江「金三角」上辛勤耕耘,贏得了「金如皋」的美稱。「金城」常見於商號中。[5]

「海陽」,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源於本縣地理位置。如皋稱海陽最早始於西周,當時如皋為海陽地,隸揚州。西漢司馬遷《史記·蘇秦傳》載:「楚東有夏州海陽。」後來戰國、秦時如皋亦為海陽地。晉武帝泰康元年(公元280年)正式定名為海陽縣,至東晉安帝義熙七年改置如皋縣止,凡一百三十一年。[5]

「寧海」,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今海安。古代既曾領轄如皋,又曾為如皋的一部分。如城的寧海路即源於此。

「鄖」,源於如皋古地名。春秋時國內有三處地方名「鄖」,分別位於鄖、衛、吳三國,其中屬吳國的鄖地即在今天的如皋東。杜預註:「鄖,發陽也。」《羅泌路史》:「海陵東南有陽口,今皋北四十五里力乏橋即其地。」《如皋力發橋石碑》碑雲:「日惟立發,古稱發陽,魯衛今鄖,雲是斯地,春秋時有也。」據清乾隆《一統志》記載:「力乏橋即立發橋,又稱發繇口,發繇亭,立發口等。今已劃屬海安縣。」[5]

「海陵」,為如皋古縣名之沿襲。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206年),封其侄劉濞為吳王,如皋屬吳王所轄,改海陽名為海陵。清嘉慶《維揚志》載:「因其地並海而高,故名海陵。」《辭海》載:「海陵,古縣名,西漢置,以其地高阜而又傍海得名,治今江蘇泰州市。」漢武帝元狩六年,正式設置臨淮郡海陵縣。東漢、三國(時海陵縣曾幾經興廢,最終由吳國大司馬邑人呂岱重置)、南北朝、唐、宋、元等朝代,如皋都曾屬海陵地域。明太祖洪武元年,省海陵縣入州,領如皋一縣。[5]

此外,如皋歷史上尚有「嵋山」等的別稱,台北市如皋同鄉會出版的《如皋文獻》第一輯中所載的柯新民《全國第一大縣——故鄉如皋》一文中雲:「如皋別稱有三:『曰臏山、曰嵋山、曰雉皋』」。[5]

建制沿革

如皋已有1600多年建縣史,有文字記載歷史約2500年。[3]

如皋在夏時屬揚州之域。

周時如皋為海陽地。

春秋時如皋為吳國海陽鄖地,吳亡歸越。

戰國時如皋屬楚,稱九夷海陽。

秦時,如皋先後歸九江郡、東陽郡,漢稱海陵縣。[2]

東晉時期,屬廣陵郡海陽縣。義熙七年(411年),分廣陵郡而設置建陵、寧海、臨江、蒲濤、如皋五縣。

北周時,廢蒲濤縣,並臨江縣入寧海縣。如皋縣隸屬於海陵郡。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如皋縣並入寧海縣,隸屬於揚州總管府(605年改為江都郡)。

唐朝,大和五年(831年)設置如皋場,隸屬於海陵縣。

南唐

如皋市風光(12張)

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如皋場為如皋縣,隸屬於泰州。

北宋初,如皋縣隸屬於淮南東路泰州軍,為中下縣。

元代,如皋縣隸屬於揚州路泰州府,升為上等縣。

明代,如皋屬於揚州府泰州。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蘇省,如皋屬江蘇省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劃歸通州。

民國初年,如皋縣先後隸屬於蘇常道和淮揚道。1927 年,廢道存縣。1933年,屬江蘇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時如皋為一等縣,與湖南邵陽同被列為全國最大的縣。[6]
1938 年3 月19 日,日軍占如皋城,如皋縣政府先後遷往李堡、豐利、馬塘。

1940年8月,新四軍東進至如皋西鄉,在盧港建立如皋縣政府。10月,縣隨軍繼續東進至如皋東鄉接管國民黨如皋縣政府。11月下旬,於馬塘鎮和平接管國民政府如皋縣政府,並分縣,東部為如皋縣(如皋東鄉),西部為如皋西南行政公署,1941年3月,在如皋西鄉升為如西縣。至此,原如皋縣以通揚運河為界劃分為兩個縣。1941年起,如西縣隸屬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

1945年9月21日,新四軍收復如皋城,如西縣復名如皋縣,原設於如皋東鄉的如皋縣更名如東縣。同年12月1日,蘇皖邊區第一行政區於如城成立,轄如皋縣、如東縣、紫石縣(今海安縣)、泰縣(今泰州市區)、泰興縣、東台縣、台北縣(今鹽城市大豐區)、南通縣、海門縣、啟東縣、崇明縣、靖江縣等12縣。[7]

1949年1月28日,如皋全境解放。5月12日,第一行政專員公署改稱蘇中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如皋屬其管轄,為一等縣。[6]

1950年1月,劃歸蘇南南通行政區專員公署,上升為特等縣。1953 年後,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區。1955年12月,如皋縣人民政府改稱如皋縣人民委員會,隸屬江蘇省南通專員公署。1968 年後,改稱江蘇省南通地區如皋縣,建立如皋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復名如皋縣人民政府。1983 年,江蘇省南通地區與南通市合並,如皋縣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1988年3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如皋縣如城地區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後全縣鄉陸續被批准對外開放。[6]

1991年2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如皋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由省直轄,並暫由南通市人民政府管理[4]
,同年6月1日舉行建市儀式。[6]

古城城門

如皋古城分內城和外城,外圓內方,形似古錢。內城有玉帶河(市河,內城河)無城牆,設六座城門(先春、集賢、宣化、豐樂、北極、拱辰);外城有濠河(城河,外城河)及城牆,設城門四座(靖海門、澄江門、餞日門、拱極門)及二水關(東水關、北水關)。[8]

如皋古城池(8張)

1951年因城牆多處傾塌、城門狹窄而拆除,僅有東水關完整留存至今。為進一步弘揚歷史文化,保持古城特色,挖掘旅遊資源,逐在原址重新恢復修建了靖海門。

閱讀全文

與如皋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