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埃及的歷史文化

埃及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7 16:35:48

1. 埃及的主要特徵,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風俗習慣

主要特徵: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國, 他們建造了聞名世界的金字塔和帝王谷。公元前3200年建立奴隸制統一國家。

風土人情:

埃及人(穆斯林皆如此)認為「右比左好」,右是吉祥的,做事要從右手和右腳開始,握手、用餐、遞送東西必須用右手,穿衣先穿右袖,穿鞋先穿右腳,進入家門和清真寺先邁右腳。

究其原因,穆斯林「方便」和做臟活時都用左手,因此左手被認為是不幹凈的,用左手與他人握手或遞東西是極不禮貌的,甚至被視為污辱性的。

歷史文化:

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特別是亞歷山大城,其次是開羅。其間夾雜著黎凡特文化的特點,即法國、希臘、土耳其和敘利亞文化的混合體。

隨著7世紀阿拉伯人的入侵,新的統治者和自身文化的保護人將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傳播開來,其中禁止偶像崇拜,對大部分埃及人從過去法老和希臘羅馬時代的宗教中解脫出來產生重大影響。

風俗習慣

埃及人喜吃甜食,正式宴會或富有家庭正餐的最後一道菜都是上甜食。著名甜食有「庫納法」和「蓋塔伊夫」。「錦葵湯」、「基食顆」是埃及人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食品。

「蓋麥爾丁」是埃及人在齋月里的必備食品。「蠶豆」是必不可少的一種食品。其製造方法多種多樣,製成的食品也花樣百出。例如,切爛蠶豆、油炸蠶豆餅、燉蠶豆、干炒蠶豆和生吃青蠶豆等。

埃及人通常以「耶素」為主食,進餐時與「富爾」(煮豆)、「克布奈」(白乳酪)、「摩酪赫亞」(湯類)一並食用。耶素即為不用酵母的平圓形埃及麵包,他們喜食羊肉、雞、鴨、雞蛋以及豌豆、洋蔥、南瓜、茄子、胡蘿卜、土豆等。

在口味上,一般要求清淡、甜、香、不油膩。串烤全羊是他們的待客佳餚。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埃及人還特別愛吃中國川萊。

喪葬習俗

在開羅市的東南部,有一座數百年歷史的墓地。它本是安葬愛資哈爾大學畢業生及顯赫人物的地方。每逢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死者的親友都來此聚集,懷念死者,這就是埃及人的獨特葬俗。

(1)埃及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稱「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沖,是大西洋與印度洋之間海上航線的捷徑。

南接蘇丹,西連利比亞,東臨紅海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經地中海與歐洲隔海相通,東南與約旦和沙烏地阿拉伯相望,埃及的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由於歷史的原因,英語、法語也被廣泛使用。

埃及是中東人口最多的國家和非洲人口第二大國,在經濟、科技領域方面長期處於非洲領先態勢。也是非洲大陸第三大經濟體。

其各項重要產業,如旅遊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著幾乎同等的發展比重。埃及也被認為是一個中等強國,在北非、中東和伊斯蘭信仰地區尤其有廣泛的影響力。

2. 埃及的歷史文化

埃及,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北瀕地中海,東臨紅海,地當亞、非、歐三洲交通要沖,海岸線長約2700 千米,主要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首都開羅。埃及人口和農業主要分布在尼羅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地區,是人類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號稱古埃及文明,有人說埃及文明是尼羅河文明,這是對尼羅河的最高評價。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佔領埃及,托勒密王朝覆滅,亦即通常所說的歷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2850年。從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 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Hotepseknemoui)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法老 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公元前2686~2181年) 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2613年。從納特里克特-吉塞(Neteriknet-Djeser)到胡尼(Houni),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築群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該建築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荷泰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製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於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 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從斯內夫盧(Snefrou)到斯克普斯卡夫(Skepseskaf),共有六或七位法老。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奈夫魯、胡夫和哈爾夫的統治時期為這個時代的頂峰。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築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2345年。從烏斯卡夫(Ouser)到烏納斯(Ounas),共有九位法老。最著名的是薩胡蕾(Sahoure)和吉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Isesi)。 在第五王朝,「太陽崇拜意識」迅速發展,在沙卡拉的烏尼斯金字塔牆上刻著著名的金字塔銘文。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2181年。從泰蒂(Teti)一世到女王尼托克里斯(Nitocris),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Pepi)二世。 雖然第六王朝文治武攻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商遠征,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全歷史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內亂。 第一過渡時期(公元前2181~1991年) 第七王朝:只統治了七十天。 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法老,但名字無文獻可查。 第九王朝到第十王朝: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六位法老,有三位名叫凱蒂。 第十一王朝:南方公元前2130~2040年。共有三位法老。 蒙圖荷泰普二世在公元前2050年統一全國,從此第十一王朝的底比斯君主統治了整個埃及。這雖然使他們的故鄉底比斯城地位越來越重要,但仍然不足以取代孟斐斯。底比斯的統治者適時尚須來回旅行,並在十二王朝時在通往法尤姆的入口處修建了行宮,和諸如伊蒂-塔維的小城。王朝在不放棄底比斯的同時向北轉移權力中心,顯示出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逐漸恢復。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公元前1991~1786年) 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2000年。三位蒙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公元前約2040年統一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門埃瑪特(Amenhemat)或塞索斯特里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內菲盧雷(Sebekneferoure)。 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是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歷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 第二過渡時期(公元前1786~1567年) 第十三到第十四王朝:公元前1786~1674年。約有四十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法老的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只不過是西克索法老的封臣。 第十五到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為「小西索克」王朝,只存於三角洲東部。「大西索克」王朝有五位法老,包括一位基安(Khyan)和兩位阿拉比(Apopi)。 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1567年。十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西索克的封臣。最後三位法老塔阿(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Kamosis),開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斗爭。 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王國(公元前1567~1085年) 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1320年。從阿赫莫西斯(Ahmosis)到霍朗赫布,共有十四位君主,其中有四點陣圖特摩斯,四位阿門諾菲斯。王後阿謝普蘇、阿肯納吞(Akhenaton)和圖坦卡蒙,都屬於本王朝。 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20~1200年。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塞緹一世、二世。 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200~1086年。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Sethnakht)之外,其餘都叫拉美西斯。 第三過渡時期(公元前1086~715年) 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85~945年。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Smendes),普蘇賽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里霍斯(Herihor)和皮納傑姆。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斷限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
歷史時期
公元前三世紀的曼涅托,將從美尼斯開始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止的埃及歷史分為三十個(或三十一個)王朝,現在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1、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2686年) 2、早王朝時期(約前2686-2181年) 3、古王朝時期(約前2181-2040年) 4、第一中間期(約前2040-1786年) 5、中王朝時期(約前1786-1567年) 6、第二中間期;(約前1786-1567年) 7、新王朝時期(約前1567-1085年) 8、後王朝時期(約前1085-332年) 9、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 從第1到第4時期,是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統一王朝出現的時期,第5至第7時期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第8至第9時期是埃及奴隸制國家衰落和陷於外族統治下的時期。 【註解】 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332年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佔領埃及,亦即通常所說的歷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3. 古代埃及文化是如何發展的

古代埃及的文化,與古代埃及人的社會生產、生活和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縱貫南北、每年定期泛濫的尼羅河,給古代埃及帶來了有利於發展農業的水和沃土,由此而孕育了以發達的灌溉農業為特色的古代埃及文明。為了更好地發展農業,古代埃及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歷法;因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古代埃及創造了象形文字;因宗教信仰和強化神權的需要,古代埃及造就了集建築和雕刻之大成的金字塔和神廟等。光彩奪目的古代埃及文化,對人類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它不僅在當時對周邊各民族和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對後世的發展也起過重大作用。

古代埃及文化的基礎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與范圍大約和今天埃及國家相當,位於非洲東北部,境內尼羅河由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埃及氣候乾燥,雨量稀少,但每年泛濫一次的尼羅河,帶著極其豐富的礦物質和泥沙沖向下游,給沿河兩岸帶來了灌溉之利和肥沃的淤泥,為早期農業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天然的條件。

古代埃及歷史上下3000餘年,歷經31個王朝,王國的分合,法老世系的更替,統治中心的遷移,外族的入侵,都沒有動搖法老政教合一的專制主義政治。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封閉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古代埃及人封閉保守的思想觀念。二是尼羅河峽谷兩邊的懸崖峭壁及之外的沙漠或高山,形成了阻擋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使得政治狀況相對穩定,政治沿革、宗教信仰、文化傳統一脈相承。三是形成於古王國時期(公元前2686—公元前2047年)和中王國時期(前2133—前1507年)的文化特點,即崇尚古風遺訓、自然秩序,尊重製度、傳統和權威,植根於這片封閉的沃土上,對於變化、發展的觀念,古代埃及人採取了淡漠的態度。

古代埃及也曾受到外族的入侵,但穩定性和持續性極強的一脈相承的政治制度、宗教特點和文化傳統,不僅沒有遭受滅頂之災,還使入侵者得以同化。中王國時期,西亞的游牧民族希索斯入侵入埃及後,統治達100多年,逐漸吸收了先進的埃及文化。盡管古代埃及曾為波斯帝國的一個省,但波斯王在埃及也稱法老,並沿用埃及的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進行統治。即便是屬於愛琴文化的、以希臘一馬其頓人為統治核心的托勒密王朝的君主們也不例外,他們不僅宣稱自己是法老的繼承者,還自命是埃及人。

古代埃及發達的灌溉農業,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這些,都為古代埃及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保證。

科技知識與藝術古代埃及最先使用的是太陰歷,但隨著灌溉農業的發展,它已滿足不了現實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於是,古代埃及人在對尼羅河水漲落進行了長期觀察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它把天狼星和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肥尼羅河水漲落的周期365天定為一年,一年分三季(泛濫季、播種季、收割季),每季分4個月,一年共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作為節日。這個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歷,與回歸年的誤差僅為1/4天。

古代埃及的太陽歷,在當時世界,是一部最先進的歷法,並成為現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之淵源。公元前l世紀,古羅馬人以太陽歷為基礎,制定了「儒略歷」(即「朱里亞歷」),到公元16世紀又經過改革,產生了「格里高利歷」,這便是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採用的太陽歷——公歷。

古代埃及人在長期觀測天象中,積累了一些天體運行的知識。到新王國時期,埃及人已經能區別恆星和行星,並繪制標識了43個星座位置,這些內容,反映在古代埃及某些陵墓和神廟的「星點陣圖」上。

木乃伊是古代埃及醫學發達的最好物證,說明他們在解剖學。化學等方面具有了豐富的知識。當時的埃及醫學,已經有了內科、外科、婦科和眼科,醫學的專業分工也比較細致,他們不僅懂得脈搏的意義,還對心臟與血液循環的關系及對大腦的作用,有了初步的研究。1872年在底比斯發現的《艾貝爾斯紙草》,介紹了900多個醫治各種疾病的處方,被稱為古代埃及的一部醫學網路全書。另外,古代埃及的第一部葯學著作《葯物錄》,對許多葯物的治療性能,作了詳細的介紹。古代埃及的葯物和治療方法,如丸劑和栓劑等,不僅在當時發揮了很大作用,而且經希臘人的傳播,直到現在,還應用於醫學領域。

木乃伊就是經過防腐處理的干屍。製作時,先把死者的腦漿和內臟等取出來,用鹽水和防腐劑浸泡屍體,然後曬干,再在體腔內填滿香料,外面抹上膏油,再裹以麻布,最後裝入棺材中。這個過程,大約需要70天左右,之後,就成了經久不腐的木乃伊。

古代埃及的醫學常常與巫術糾葛在一起,但古代埃及人與其他很多民族不同,他們已經認識到人的疾病與自然的原因密不可分,這在當時世界具有非常大的進步意義。

尼羅河一年一度的泛濫,雖給埃及農業帶來了豐沛的水源和肥沃的泥沙,但每次的泛濫,也把已丈量土地的痕跡或沖毀或淹沒,這就迫使古代埃及人每年必須重新丈量。古代埃及的數學,就是在每年的丈量土地和建造金字塔、神廟等建築的實踐中發展起來的。

古代埃及人在數學方面的成就抱括算術、代數和幾何三大類。古代埃及創造了自己的10進位的計數制度,並創造了表示一些數的象形文字元號,包括分數的符號。他們已知加、減、除,但不知乘,也沒有「零」的概念。在幾何學方面,他們已經會計算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還會計算柱體的體積,並知道圓周率為3.1605。

古代埃及人已經了解了一些物理常識,如懂得將杠桿、滑輪等原理應用於建築實踐中,還利用滴水計時,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水鍾。

古代埃及的建築藝術堪稱世界一流,其特點有三:一是建築物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二是設計巧妙,精密科學;三是雕刻藝術融於其中。金字塔和神廟是古代埃及建築藝術的典範,其中最負盛名的是胡夫金字塔和哈佛拉金字塔、卡爾納克(即阿蒙)神廟和阿布辛勒神廟。

關於金字塔的建造,有諸多難解之謎。胡夫金字塔的塔高乘以10億所得的數,和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大體相等;用兩倍塔的高去除塔底面積等於圓周率3.1459;穿過大金塔的子午線,把地球上的陸地和海洋分成相等的兩半;塔的底面正方形對角線向北延長,正好是尼羅河三角洲的兩腰……凡此種種,是偶然巧合還是精確測量,眾說紛紜,但它所反映的天文學和數學方面的知識是匆庸置疑的。至於有些學者認為,金字塔蘊藏著一整套互相聯系的數字、重量、幾何、方位、宇宙信息密碼等,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科學證實。也有學者斷定,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類是無法建造金字塔的,它是外星人光顧地球的傑作之一。對此,我們不敢苟同。

卡爾納克神廟是埃及最大、最雄偉的神廟。它佔地約18萬平方米,主殿由134根巨大的石柱支撐,中間最高的12根高21米,柱頂可容納100入。屋頂是.一塊巨石架在柱頂的橫樑上。石柱上刻滿了象形文字和浮雕,牆上裝飾著牆畫和雕刻。卡爾納克神廟不僅是宗教遺跡,而且集埃及文化、歷史、建築、天文、繪畫、雕刻之大成,是埃及藝術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瑰寶。

阿布辛勒神廟位於阿斯旺南部尼羅河邊的懸崖峭壁上,建於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期間。整個神廟是在懸崖峭壁上開鑿而成的。它面寬38米,高33米,深入山體65米。這座神廟,是埃及石窟藝術的傑作。1962年,埃及在尼羅河上游修建阿斯旺大壩時,為使這座神廟免遭滅頂之災,花了4年的時間,用電割方法把石體分切成塊,移到離原址不遠的高處,重新拼裝。經過近20多年的努力,神廟的重建工作才告完成,使這一罕見的人類文明古跡天衣無縫地保存了下來。

古代埃及的雕刻和繪畫,大都附屬在建築物上。其藝術特點,明顯地反映了古代埃及的文化特徵。如崇尚穩定和傳統的文化心理,使得大量雕刻和繪畫總是以「正胸側面式」的表現手法出現,數千年一成不變;尊重秩序和權威的文化心理,使得大量雕刻和繪畫比例失調,尊者大得令人吃驚,卑者小得令人可憐。到新王國時期,雕刻和繪畫藝術雖有所突破並明顯有所變化,但受閉塞的自然環境束縛,始終沒能跳出「穩定」和「傳統」的范疇。

古代埃及的雕刻和繪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既有神話傳說,也有歷史故事,既有徵戰討伐,也有生活場景,它們既是珍貴的藝術品,也是研究古代埃及歷史的重要資料。

古代埃及的雕刻成就,可以從巨大的獅身人面像、阿蒙神廟的石柱以及阿布辛勒神廟上體現出來。

古代埃及的繪畫成就,具有代表性的是中王國時期的《紙草叢書中的貓》和新王國時期的《三個女音樂家》等。

文字與文學埃及最早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形成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象形文字屬於表意符號,用一定的圖形表示一定的事物或概念。後來,出現了表示音節的符號,如埃及人把貓頭鷹叫做「姆」,它的圖形既表示貓頭鷹,又表示「姆」這個音。在此基礎上,到古王國時代,便演化出24個輔音字母。這是人類最早創造出來的標音字母。字母的創造,是古代埃及人留給西方文明最大的文化遺產之一。後來腓尼基人吸收這一成果,創造了22個拼音字母,為西方字母文字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沒有發展成字母文字,後來,經過多次演變,外形逐漸簡單,向字母文字過渡。它的24個輔音符號,類似字母。公元前二千年代,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在埃及文字和西亞文字的影響下,創造了22個拼音字母。古代希臘人又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希臘字母。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形成了後來羅馬及其周圍地區拉丁人的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世界上通用的字母。此外,印度字母、阿拉伯字母也輾轉由腓尼基字母發展而來。

古代埃及的文字,經歷了由繁到簡、由難到易的演變過程。這個演進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象形文字、祭司體(即僧侶體)文字、世俗體文字和科普特文字。

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形體復雜,難以書寫。到公元前16世紀,象形字體發展為祭司體,公元前700年時,又被世俗體所取代。公元3世紀時,埃及居民在希臘、羅馬的統治下改信基督教,使本民族的文字逐漸被淘汰,隨後在希臘24個字母的基礎,又增加7個字母,產生了科普特文字,又稱新埃及文。今天的科普特文字,僅用於基督教的祈禱和傳播,已為絕大多數埃及人所不識。

埃及人早期的書寫工具主要是刻刀和石頭,他們將文字刻在神廟和宮殿的牆壁以及貴族墓葬的牆上。古代埃及的文字,有許多寫在紙草上。古代埃及的紙草,後來流傳於地中海一帶。

古代埃及的文字十分復雜,即使在當時,也只有少數祭司和富貴子弟才能掌握,因此,在古代埃及形成了一個受人尊崇的職業——書吏。由於埃及文字的復雜,到希臘、羅馬統治耐期,人們逐漸棄而不用,使埃及文字成為死文字。直到1822年,法國著名學者商博良成功釋讀羅塞塔石碑,才使得一個湮沒了1000多年的古老文明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並為現代埃及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798年,拿破崙率領一支法國軍隊遠征埃及,第二年,他的一個士兵在尼羅河河口的羅塞塔鎮挖戰壕時,發現了一塊用象形文、世俗文和希臘文三種文字記錄同一內容的石碑,這塊石碑也因此被稱為「羅塞塔石碑」。碑中記載了公元前195年,孟斐斯祭司獻給托勒密五世的歌功頌德文告。銘文傳到歐洲後,學者們嘗試釋讀象形文和世俗文。法國學者才讓·費朗索瓦·商博良在眾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經10多年潛心鑽研,並與菲萊島上發現的銘文相參照,於1822年取得驚人突破,先釋讀出「托勒密」,後又逐步釋讀出亞里山大之後埃及70多位國王的名字等。

古代埃及的文學作品,內容廣泛,題材多樣。神話故事方面的作品產生最早,並且起源於民間口頭創作,之後才有了文字作品。較著名的有《船舶遇難記》等;訓導、格言、箴言一類的作品中,較著名的有《普塔霍太普訓示》、《阿米尼斯一世訓示》、《伊浦昧箴言》等;詩歌方面,著名的作品有《阿頓頌詩》、《尼羅河頌歌》、《牧童歌》等。此外,國特摩斯三世遠征記事和拉美西斯二世卡疊什戰役記事等溉是古代埃及的文學作品,也是研究古代埃及軍事史的重要材料。

古代埃及的文學作品,大多是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反映勞動人民生產生活的作品較少。但保留下來的這些作品,無疑成為研究古代埃及歷史的珍貴文獻,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同時,她對古代希伯來文學和古代希臘文學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宗教與葬俗普遍信仰宗教是古代埃及文明的一個基本特徵,它在古代埃及社會各個層面、各個領域中所起作用時間之長、影響之深,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盡管如此,由於封閉的地理環境、自給自足的經濟特點和單一民族的穩定性,特別是由於在古代埃及政教合一的專制統治中,政治總是處於首要地位,而宗教成為為政治統治服務的工具,所以,古代埃及始終沒能形成統一的宗教思想和完整的宗教體系。

古代埃及的宗教生命力之所以強盛,影響之所以深廣,是由它的特點決定的。古代埃及宗教神化王權,使得法老政治世代相傳,這是古代埃及宗教的第一個特點。

古代埃及宗教的第二和第三個特點,就是篤信死而復生和亡靈審判,這兩個特點,不僅僅對古代埃及陵墓的修建、木乃伊的製作產生了巨大影響,還為古代埃及崇尚秩序、尊重製度和傳統的文化特徵奠定了基礎,並且還成為後來耶穌死而復生和末日審判等基督教義的源頭。

古代埃及人認為,現世是短暫的,來世是永恆的,死亡是向永恆的另一個世界生活的過渡,靈魂將永遠存在。不僅如此,古代埃及人還相信,人死後必須向冥王奧西里斯報告生前的善惡,並接受天秤稱心,驗證所述的真偽。真善者,死後可進入地下樂園;偽惡者,心被惡魔吞食,並降生為畜牲。正是出於這樣的宗教信仰,古代埃及法老和貴族才不惜人力物力,大興陵墓、金字塔,精心製做木乃伊。

在修建金字塔作為陵墓之前,埃及國王的陵墓是平頂長方形的,一般用泥板和石塊砌成。後來又建成四方形的,並在頂部加建幾層依次縮小的方形平台以增加高度。金字塔就是由此演變出來的。最早建造的金字塔形陵墓是第三王朝的第一位法老左塞王在薩卡拉為自已建的「梯形金字塔」,到第四王朝時,金字塔愈造愈大,並由角錐形取代梯形。到第六王朝,歷代法老雖也建造金字塔,但規模越來越小,反映出法老權力的下降和國力的衰微。到新王國時期,王室的墓葬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為了阻止猖狂的盜墓行為,到第十八王朝早期,法老們終於放棄了金字塔這種已經延續了1000多年的墓葬形式,改為在底比斯附近的一條山谷懸崖上開鑿墓穴。因此這條山谷被稱為「帝王谷」。

古代埃及宗教信仰導致的葬俗特點——金字塔和厚葬風,給古代埃及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但金字塔和塔中的一切,為我們研究古代埃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料。

4. 關於古埃及的歷史有哪些

古埃及東臨紅海,西界利比亞,南鄰努比亞(衣索比亞和蘇丹),北瀕地版中海,全權境處於一片黃色沙漠之中,惟有一條長達6648公里的尼羅河從南到北貫穿其間,形成河谷綠洲。

古代埃及文明約始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經歷了拜達里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4000年)、阿姆拉文化(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格爾塞文化(約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於公元前3100年出現了統一的國家。古埃及的歷史一般可分為古王國 (約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又稱「金字塔時代」)、中王國(約公元前2041-公元前1786年,已進入封建時代)、新王國(公元前1567-公元前 1085年,又稱「帝國時期」)三大段。最高統治者為「法老」 (意為「大房子」),掌握軍政大權,是古代專制君主的典型代表。公元前12世紀中葉埃及開始衰落,周邊蠻族不斷入侵,使埃及文化逐漸衰落,直至公元前525年,古代埃及文明就再也沒有恢復過來。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以其希臘化的特色掩蓋了埃及的本色。

古埃及的莎草紙書

5. 古代埃及都經歷了什麼歷史文化

古代埃及文明約始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經歷了拜達里文化(約公元前5000年~公元專前4000年)、阿姆拉屬文化(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格爾塞文化(約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100年),於公元前3100年出現了統一的國家。

6. 埃及歷史,風俗,文化

古埃及人十分重視自己的外表修飾。對鏡梳妝打扮,再塗些化妝品,灑點香水,這些現代婦女每天必做的「功課」,在四五千年前的古埃及就存在了。現已發現的古埃及人使用的化裝用品,主要為裝香油和香膏的器皿,裝眼線膏的小瓶,化裝匙和銅鏡等。
香油和香膏是將花的香味混合在動植物的油脂中製成,可謂現代香水的前身。古埃及人不僅將這些「香水」塗在臉上,也塗在身上,並把香膏製成香料堆在頭上,香膏逐漸融化流到假發和身上,他們以這種方法使香味保持長久,增加自己的魅力。眼線膏是方鉛礦或孔雀石磨成糊狀後與油脂混合而成。人們將它塗在眼圈和睫毛處,使眼睛顯既大又明亮。裝化妝品的器皿及其用具有玻璃、象牙或雪花膏石精製而成,外觀奇巧,本身就是美的象徵,如現存巴黎羅浮宮博物館的第十八王朝的化裝匙,用優質木頭和象牙精心雕刻而成,外形為一個呈游泳狀的姑娘,手捧一個桃仁形的盒子,姑娘戴著假發,沉沉的耳墜和項鏈。
披金掛銀也是古埃及人打扮自己的一個重要方式。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人們都喜歡佩戴首飾,甚至在繪畫中給動物也戴上首飾。製作首飾的材料有金、銀、寶石、玉石、銅、貝殼等,不同的顏色蘊含著不同的象徵意義。如黃金為太陽的顏色,具有帶來生命的特性;白銀是月亮的象徵,主要製作神明的骨骼;綠松石或孔雀石是尼羅河的顏色,它「賦予」萬物以生命;東部沙漠中出產的碧玉和紅玉髓,分別象徵著植物和鮮血,都含有生命的色彩。用這些材料加工成的首飾包括:護身符、頭帶、耳墜、耳環、戒指、項圈、項鏈等。在各種首飾中,最精美的是那些用製作景泰藍方法加工成的首飾,將黃金與雕刻成各種形狀的寶石搭配在一起,形成一件件色彩斑斕的貴重首飾。
古埃及的黃金主要來自南方的努比亞和庫施王國,金匠們已懂得如何製作金箔,再用金箔加工成各種形狀的首飾,只是當時的金箔比現在的要厚上幾百倍。與黃金相比,那時的白銀較希缺,主要從西亞進口,所以比黃金珍貴,一般是與黃金混合,製成合金飾品,同時也能達到使首飾更加耐磨的效果。
古埃及人除了愛打扮外,還特別愛干凈,尤其是在宗教儀式中,不潔被認為是對神的大不敬,將會受到神的「懲罰」。當進行祭拜活動時,即使是法老,也要沐浴更衣。出於這種愛干凈的需要,古埃及人常常把容易藏污納垢的頭發和鬍子都剃掉,,男男女女都成了光頭和無胡須的人。取而代之的是各種假發和假鬍子。久而久之,光頭與戴假發成了古埃及人的一種習慣,如果誰留了毛發,就會被別人羞辱和嘲笑。這就是古埃及壁畫或紙草畫中,人人都戴著漂亮的假發的原因。

閱讀全文

與埃及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