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

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07 16:29:01

❶ 什麼是科學技術史

(關於科學技來術的產生、發展及其規源律的科學)科學技術史是關於科學技術的產生、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科學技術史既要研究科學技術內在的邏輯聯系和發展規律,又要探討科學技術與整個社會中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因此,科學技術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學,也不同於一般的社會歷史學。它是橫跨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❷  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促進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改變落後的生產關系,建立適應生產力水平的社會制度。因此,了解當前科學技術的發展形勢,對考慮地質找礦工作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由於科學技術發展的繼承性,有必要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作一簡要的回顧。

一般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從科學技術發展的角度考慮,已經歷了農業時期和工業時期兩個歷程,現正向信息化過渡。由於事物發展的不平衡,有的國家工業化的歷程還沒有結束,有的甚至處於開始階段。

在農業時期,人們從事畜牧業及農業,而以農業為主,有一些手工業作坊;以體力勞動為主;能源是人力、畜力及少量的用於生活方面的熱力(如食品加工及取暖等);所用的工具則經過了由石器、銅器發展到鐵器;利用陸上的可再生資源,進行自給自足的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生產,相應的社會制度是封建主義社會。在這個時期,天文物候學、動物學、植物學及醫葯學等競相發展。在這個時期內,科學技術發展很慢,農業時期延長達幾千年。

在農業發展到鼎盛時期產生的商品生產及其發展,導致了人類由封建主義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進入工業發展時期。

進入工業發展時期,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從世界范圍看,工業時期由發展到確立,大約只要用200多年的時間。在向工業時期過渡的過程中,由於科學技術上的重大發現引起技術上的突破,產生所謂產業革命,一般認為有四次[3]

第一次產業革命於18世紀60年代首先在英國發生,到19世紀30年代末基本完成。美國和法國在19世紀初,德國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也先後進入了產業革命;大約美國在50年代末,法國在60年代末,德國在70年代末都先後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產業革命。

第一次產業革命是由於發明了蒸汽機,發現了熱作為能源創立了「熱力學」而引起的,以紡織業機械化(從1733年發明飛梭到18世紀70年代已形成較完整的體系)為開端,以蒸汽機廣泛使用為主要標志,以機器為主體的工廠代替手工勞動為基礎的手工工廠的革命。這是一次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出現了「用機器製造機器」的各種「工作母機」。發展了紡織、冶金、煤炭、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等資本密集的新興產業。把農業社會推進到農業-工業社會。

第二次產業革命始於19世紀中葉,19世紀70到90年代進入高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基本完成。這一次由於1831年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創立了「電學和磁學」。1867年西門子發明了電機,1881年愛迪生建立了大型火力發電站,和1884年內燃機應用於汽車引起的,是以電機(包括發電機和電動機)廣泛使用為重要標志,以電力工業為開端,發展了電力、化學、汽車、飛機、拖拉機等技術密集的新興產業,使科學技術從機械化時期進入到電氣化時期,把農業-工業社會推進到了工業化社會。

第三次產業革命始於20世紀初葉,是由於電子、核子的發現,相對論、量子論的創立引起的,它以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1895年以後開始發展無線電通信技術,發展了廣播、電話、電報、電視、無線電通信事業。出現了電子工業、核工業、合成材料工業等知識密集的新興工業。

第四次產業革命始於20世紀40年代,世界上信息處理和通信技術有了巨大飛躍和突破,目前在世界范圍內正在興起,這就是從工業時期向信息化的過渡。

以上幾次產業革命,是否能說都是產業革命,還在討論。但是將它們看作是一場重要的新的技術革命,則是已被大多數人們所接受的了。

從工業化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也有的稱為向「後工業社會」過渡,開始於20世紀4C年代。

這是由於1946年美國發明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56年前蘇聯通信衛星上天引起的。70年代出現了人工智慧機器人,把信息革命推向高峰。它是以微計算機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在前幾次技術重大突破的基礎上,使工業、企業、實驗室、辦公室行政部門、科研工作和家庭等社會的各個領域實現信息化(微計算機化),智能機器人代替人的勞動和部分思維。在這次新的技術革命中發展情報信息業(包括電子計算機檢索、軟體設計、縮微處理、聲學情報、情報研究、復制、咨詢服務等)、電子計算機工業、智能機器人工業、生物工程工業、新能源工業、新材料工業、航天工業、光電子工業等知識、智力型新興產業形成了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商業、服務業)和第四產業(情報、信息、知識業)的產業結構,把電子化推進到信息化,把社會經濟從「工業發達社會」推進到「信息社會」。

人類社會技術進步的三個大的歷程見表11—1。

續表

(據陳樹楷等)

應該指出,在工業化時期,農業不是萎縮,而是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只是農業生產的產值只佔國民經濟總產值中的30%左右,從事農業的農民占總勞動力1/3左右;在信息化時期,農業和工業也得到發展,但從事農業的農民只佔總勞動力的5%左右(在美國,目前從事農業的人佔2%,但有8%的人從事與此有關的科技工作),從事製造業的工人約占總勞動力的10%~15%,絕大多數人從事律師、教師、工程師、計算機程序編制員、系統分析員、醫生、建築師、會計、圖書管理員、新聞記者、社會工作者、護士、牧師等,幾乎都是信息工作人員。信息業的產值占國民經濟總產業的70%以上。另外約有10%左右的人從事通常意義上的服務行業。在信息化時期,經濟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更加依靠文化和信息的發展。這就是在第一章中將信息與材料和能源並列,作為人類社會三大財富之一的原因。

❸ 通過科學技術發展史來看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過程

現在社會通過科學技術發展,人類歷史,文明發展是一些傳統的東西,得到現在的發展。把傳統的東西發揚的更加光大

❹ 如何從科學技術發展史了解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過程

我覺得應該也就能夠從一些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比如說是近代的工業文明,這回些應該人類歷史文明的一答個發展過程,並且這些也是和人類歷史文明息息相關的部分,所以我覺得能夠從一些科學技術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來看,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發展的過程和演變的一個過程。

❺ 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1.達爾文的進化論不適用於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達爾文提出的生物物種演變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

達爾文進化論思想對在面臨外國侵略,瓜分危機迫在眉睫的民族和國家情況下,從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規律出發,強調團結起來反抗侵略者,就必然成為激勵當時弱小國家和民族奮發圖強的理論武器。

但是,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特殊規律,用進化論說明社會歷史現象,必然會否定階級斗爭,否定社會的根本質變,從而為近代西方殖民者美化侵略,現代推行強權主義提供了理論根據。

西方一度流行社會達爾文主義。這種思想認為達爾文主義,特別是它的核心概念——生存競爭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類社會中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認為它在人類的進化、發展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思想常被利用來強調人種差別和階級存在的合理性以及戰爭不可避免等。社會達爾文主義成為帝國主義和種族主義政策的哲學基礎。

2.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沒有完全否定牛頓力學體系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繼承牛頓力學體系的基礎上,否定了是牛頓的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論,並沒有完全否定牛頓力學體系,而是發展了牛頓力學,將牛頓力學概括在相對論力學之中,牛頓力學只是相對力學在低速運動狀態下的一個特例。

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既否定又發展了牛頓力學體系。

3.量子論與相對論兩大科學理論的適用范圍不一樣

量子理論是20世紀最有成就的科學理論之一,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對許多科學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它的原理既適合微觀世界,也適合宏觀世界。

4.兩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發明創造體現的不同特點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創造主要是由技術工人和技師對生產經驗的總結,並未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創造完全以科技為基礎,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出現了一系列發明創造,如發電機、電動機的發明,因而兩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創造具有不同的特點。

(5)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近現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艱難而又去曲折的過程。不應否定洋務運動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歷史作用,正是洋務運動開始了近代西方科學特別是技術在中國的傳播。但是由於清朝統治的腐敗,歷經30餘年的洋務運動以失敗而告終。幾乎與此同時,日本的明治維新卻獲得了成功。

1868年的明治維新,建立了帶有日本特點的君主立憲制的明治政府。明治政府成立以後,開始大規模引進近代科學技術,並逐漸開始了日本科學技術的革命與改造,創造出適合日本國情的新的科學技術與生產管理的方法。

❻ 科學技術史

(1)科學和技術的性質:它總是根據客觀事實和法律為准繩實踐的基礎上,始終繼承的基礎上,以創新為靈魂,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事業,具有獨特的社會機構。

(2)科學和技術功能:認知功能,生產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和教育功能,社會功能和政治功能



(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一種形式,知識和一般的生產力,它可以滲透到對象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和原因的變化,這些基本元素,轉化為直接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說法的科學技術和現代生產力的重要地位,重要的作用,馬克思的「科學的科學總結,是生產力思想的深化。在當代中國,發展生產力,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

(4)的科學和技術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在科學和技術革命的重要推動力量社會動態的系統,「歷史發揮作用的革命力量在推動。」科學和技術革命是推動社會發展,促進轉型的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人。

(5)科學,技術以及「全球性」的問題:科學和技術的快速發展,就像是一個雙刃劍,既為造福於人類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但也帶來了危及地球上的人類社會生活的「全球性的問題。」,「全球問題」深刻地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先進性,科學性和價值的矛盾。「全球問題」不僅是一個自然的問題,科學和技術問題, ,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問題的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的復雜問題,社會作為一個整體的認識和實踐。從根本上說,我們自己的問題,人類活動和社會組織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可以由人的心靈和思維方式轉變的進展,並可能導致政治制度的變化!

❼ 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過程

在早期,中國的科學技術是在世界領先位置的。從早期的皇帝內經,到後來的四大發明,中國的版科學技術一直權都很發達,但後來,統治者固守閉關鎖國和重農抑商的政策,使我國的科學技術受到抑制,中國傳統的科學技術重視實踐,輕視理論,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科舉,輕視科學,這些也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後來的科技落後。
為了讓我們的科學技術重新發展起來,我們就不能閉關鎖國而要改革開放,不能輕視科學,而要把科學技術當成第一生產力。並且讓理論和實踐同樣被重視,這才能實現中國科學技術的新輝煌。

❽ 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簡史是什麼

  1. 近代自然科學誕生於十五世紀下半葉,和古代人把自然界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察的方法不同專,近代自然科學屬把自然界劃分為不同的領域和側面,

  2. 例如分為動物界、植物界和礦物界或者分為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和生命運動等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

  3. 近代每一門自然科學都要依據觀察實驗所積累的材料對探討的自然現象提出理論上的解說和說明,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不像古代學者那樣依靠哲學思辨對自然界提出種種猜測,也不像古代工匠那樣僅僅追求某種實際的目標(如製造某種產品,改進某種技藝),他追求的是對自然界的理解。

閱讀全文

與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