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簡述歷史發展的動力

簡述歷史發展的動力

發布時間:2021-02-02 14:39:09

『壹』 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什麼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有時緩和,有時激化。生產關系實際就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人們會結成各種各樣的關系,包括社會分工和產品分配關系。生產力發展了,也就意味著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提高了,社會財富會生產得多了。這時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生產關系進行社會管理和分配,就會損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影響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人們也就不會採用新的生產技術,這樣就會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實際就是使社會生產的速度減慢,社會財富創造的速度減慢。人們的生活水平就會下降,國力就會減弱,國家會受到侵略。這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的矛盾尖銳了,這時就要改變生產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發展。
例如奴隸社會時代,由於生產力的落後,一個人不可能單獨完成生產任務,所以必須進行大規模的集體勞動。奴隸雖然被剝奪了全部勞動成果,但總還能維持生命,如果不當奴隸,恐怕遲早要餓死。這就是奴隸制度雖然很殘酷但能夠長期存在的原因。當生產力提高,個人的能力已經能夠維持生產生活的時候,再把勞動者的全部勞動成果剝奪,就會引起勞動者的不滿,勞動者就不會再努力勞動。這時就要採取封建生產關系,讓勞動者能夠佔有一部分勞動成果,這樣會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勞動者為了獲得更多的勞動成果,就會想辦法提高勞動技能,生產更多的社會財富,剝削者實際也能剝削到更多的財富。生產力也會得到促進。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不斷在發生,人們也就要不斷調整自己和他人的關系,採取更有利於提高生產力,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生產關系,於是人類社會就不斷向前發展.(1)人類社會是一個由許多矛盾構成的復雜矛盾體系,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2)這兩對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動著矛盾的不斷解決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一方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另一方面,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又反作用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再者,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必須藉助於新的上層建築的力量,才能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和新經濟基礎的形成,從而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使社會向前發展。

(3)這兩對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從較低級向較高級的社會形態發展。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以生產力的發展為最終動因。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產關系的相應變革;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又導致上層建築的變革;新的上層建築的建立,保證了新的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從而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生產力和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4)這兩對基本矛盾之間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又在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形態向更高階段發展。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就是社會基本矛盾辯證運動推動的結果。

『貳』 論歷史發展的動力

關於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
原編者按:本文作者認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斗爭或生產活動,並論述了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關系,生產力如何直接作用於上層建築的某些領域等問題.所有這些問題,是很有意義的,需要認真深入地研究,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完整地准確地領會馬克思主義的有關論述.我們希望哲學和史學工作者進一步探討這些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在歷史研究與教學中,如果談到有文字以來文明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什麼,人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是階級斗爭.階級斗爭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經典作家極其重視階級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稱階級斗爭是"歷史的直接動力","社會變革的巨大杠桿",是政治變革的基礎,並且最終決定一切政治變革的命運,是歷史發展的"原動力"等等.
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談到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表示人同自然的關系,所以我們又可以把這種人類征服自然的斗爭稱之為生產斗爭或生產活動.
生產斗爭是人類活動最基本的內容,是其他一切歷史活動的基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 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都要進行的(現在也和幾千年前一樣)一種歷史活動,即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
生產斗爭又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恩格斯指出:"迄今為止在歷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極小作用的經濟事實,至少在現代世界中是一個決定性的歷史力量."恩格斯在概述關於歷史的動力時曾這樣寫道:"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達一種關於歷史過程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以及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很顯然,恩格斯是把"經濟發展"列為"偉大動力"之首的.可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肯定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動力的同時,還認為生產斗爭是更為重要的最終的動力.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一向極為重視對經濟史的研究,把它放在歷史研究的首要地位.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和交換的歷史聯系起來研究和探討."他們嚴厲批評了為剝削階級服務的從來不把物質力量作為歷史動力的歷史觀,指出:"過去的一切歷史觀不是完全忽視了歷史的這一現實基礎,就是把它僅僅看成與歷史過程沒有任何聯系的附帶因素.根據這種觀點,歷史總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種尺度來編寫的;現實的生活生產被描述成某種史前的東西,而歷史的東西則被說成是某種脫離日常生活的東西,某種處於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東西."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當時德國史學界那種輕視生產史研究的現象感到憤慨,說他們從來沒有對物質資料生產在歷史中的重要性做過研究,所以他們也就從沒有為歷史提供世俗的基礎,因而也從來沒有一個歷史學家.與此相反,對於那些在這方面做過任何嘗試,哪怕是極幼稚的,非常片面的嘗試的歷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都給予了肯定的評價.例如他們說:"法國人和英國人盡管對這一事實同所謂的歷史的聯系了解得非常片面(特別因為他們受政治思想的束縛),但畢竟做了一些給歷史編纂學提供唯物主義基礎的初步嘗試,首次寫出了市民社會史,商業史和工業史."1890年恩格斯在給康·施米特的信中所說的"必須重新研究全部歷史",首先是從這個意義上提出來的.
回顧我國史學界以往的研究與教學,我們認為存在著一個普遍傾向,即重視階級斗爭這一理論的研究和應用,而忽視關於生產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最終決定作用的闡發,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現象.如有的同志把階級斗爭看作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就是明證.因此我們認為,完整地准確地領會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發展動力問題上的論述,糾正我國史學界多年來存在的這種偏向,是進一步提高歷史研究和教學水平的關鍵之一.為此,我們願意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見,以期引起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重視.
二,生產斗爭是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
生產斗爭是發展的最終決定辦量.人們所熟知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及其變革的原理,就是生產斗爭的決定性作用的鮮明體現.但是這個最基本的原理卻被林彪,"四人幫"顛倒了.近來許多同志著文撥亂反正,從經濟學和哲學上對這個問題有所澄清.這里我們僅就研究中的幾個歷史問題,略述淺見.
關於生產力與社會性質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之後,無論依次更替出現的哪一種社會形態,都不是僅有一種生產關系存在,而是同時存在著一種以上的不同性質的生產關系.究竟哪一種生產關系是主導的,決定著社會的性質,這是由生產力的性質與發展水平決定的.例如,在原始社會瓦解過程中,不僅出現了奴隸制,也還出現過帶有封建因素的勞役制.為什麼歷史選擇了奴隸制,而不是封建制呢 這是因為生產力還十分低下,奴隸制的生產關系最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而且也只有奴隸制才能保證剝削者獲取剩餘勞動.
一定水平的生產力決定著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這正如馬克思所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馬克思所揭示的這一客觀規律,我們應當在歷史研究中認真加以應用,以期作出符合歷史實際的科學結論.迄今為止,關於中國古代社會性質分期問題的討論,比較側重於生產關系方面的研討,這是很必要的;但是有關生產力及其如何決定生產關系方面的問題,討論得還很不深入,這恐怕是各種主張莫衷一是的症結之一.
關於生產力與革命性質的關系問題.
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無數次革命,其性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引起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變化的革命;一種是在同一社會形態內部引起社會關系量變或部分質變的革命.這兩種不同性質的革命都是由生產力性質與發展水平決定的.
人類歷史上依次發生的四次引起社會形態變化的革命,都是新的生產力和反映新的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階級要突破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為自己發展開辟道路而進行的斗爭.在歷次這樣的社會革命中,都不同程度地發生過反復的斗爭.新的階級所以能取得最後勝利,新的社會制度所以能夠得以鞏固,最根本的原因不是靠政治權力,而是由於它所代表的生產力得到了充分發展的結果.如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曾多次發生過復辟反復辟的斗爭,只是到了產業革命之後,封建勢力復辟的企圖才最後化為烏有.列寧說,社會主義要最後戰勝資本主義,就必須創造比資本主義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
與上述革命不同的還有另外一種革命,即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中,曾發生過無數次的奴隸起義,農民起義和工人階級的斗爭.這些起義和斗爭,即使發生在一個社會的初期,如秦末農民大起義,資本主義上升階段發生的工人反對資本家的斗爭等,就其本質來說,也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的表現.以剝削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在其上升時期,盡管基本上適合生產力的發展,但同時又有束縛生產力的,與生產力相矛盾的一面.生產力要得到不斷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必須與生產關系相矛盾的這一面作斗爭.但是單純的奴隸斗爭和農民斗爭,最後的結局總是歸於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是新生產力的代表者.
關於生產力的發展同一個社會形態發展的階段性問題.
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或者今天繼續存在著的每一種生產關系,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表現出它本身所固有的階段性.而造成這種階段性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斷發展的生產力.手工工廠時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同現代以自動控制為標志的技術革命後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雖然根本性質都一樣,但又有極大的差別.這就表現出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性.最初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盡管打著深刻的封建烙印,但在當時卻是進步的革命的.現代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雖然脫凈了封建的痕跡,但它的本質卻是沒落的.這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及由此形成的生產的社會化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了.拿中國歷史來講,至今我們對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內部的階段性不能作出科學的劃分,也是由於我們對我國古代的生產力發展史僅有皮毛之見.
歷史發展的事實告訴我們,在一個社會內部,一種生產關系量變的速度和質變的程度,同生產力發展的快慢成正比.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內部生產關系的變化比資本主義要緩慢得多,因為生產力的發展沒有重大突破.
關於生產力與歷史發展不平衡問題.
無論從世界范圍看還是從一個國家范圍看,同一個時期,同屬一種社會形態的性質相同的政權,在不同的地區或不同的民族之間,往往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應該說是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決定的.
生產力對上層建築也同樣具有直接的最後的決定作用.
眾所周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可是經濟基礎究竟包括哪些內容,長期以來人們是有不同看法的.我們贊同經濟基礎中包括生產力這一觀點.我們認為在上層建築中,有的是由生產關系決定的;有的是由生產力決定的,如尚未被運用於生產實踐的自然科學思想;還有的則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分別決定著它們的不同側面,如教育,衛生,語言,文學藝術,管理企業的規章制度,某些思想,乃至國家機器的某些部門等等.
拿作為上層建築內容之一的教育來講,一開始它就誕生在一定水平的生產力及與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基礎上.教育是由教育方針,教學內容以及相應的教學和教學方法等組成的.教育方針在階級社會里是由生產關系決定的,是有階級性的;而教學內容有的有階級性,有的則無階級性,如自然科學部分.至於具體學科則更為復雜,如心理學,既研究人的自然性,又研究人的社會性,可稱之為邊緣學科.就教學方法而言,有的有階級性,有的是屬於認識規律與思維規律在教與學上的應用,本身是沒有階級性的.自古至今,隨著人類社會形態的更替,教育中那些帶有階級性的東西被不斷淘汰,更新,而無階級性的那些部分則不斷得到補充,提高,完善,在歷史的長河中具有連續性,繼承性.
企業管理中的規章制度無疑屬於上層建築.但它的內容具有二重性,有的由生產力決定,有的由生產關系決定.如勞動分工與協作的技術關系的規定便是由生產力直接決定的.
思想也是如此.拿哲學來說吧,哲學是生產斗爭知識和階級斗爭知識的概括,因此推動哲學發展的力量不只是階級斗爭,還有生產斗爭.哲學是如此,文化藝術思想也是如此.
因此我們認為,上層建築同階級性並不是必然地連在一起的,有的有階級性,有的則無階級性.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問題上,那種認為生產力不能直接作用於上層建築,只有通過生產關系的折射才能起作用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為什麼生產斗爭這種客觀實踐不能對觀念的東西發生直接的影響呢 難道精神不是由物質而是由物質以外的什麼東西決定的嗎
生產斗爭的發展又是引起社會分工和經濟體系變化的基本動因.在人類由野蠻走向文明大門的歷史轉變中曾發生過三次社會大分工.實現這些社會大分工的力量,我們只能從不斷發展的生產力中去尋找.不論在任何社會中,社會勞動分工的變化,經濟行業的改組,無不受生產力發展程度的制約.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社會用於生活資料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在明顯地減少,如世界經濟發達的國家,農業生產人口只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幾到十幾.產業與服務業人數相比,前者下降,後者則顯著上升.在產業中,技術研究人員與直接生產人員的比例,也在發生著明顯的變化.
不管在任何社會,生產斗爭的范圍與規模,生產社會化程度的高低,制約著人們之間聯系的范圍和交往的程度.在古代,人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當生產力發展到資本主義時代,人類便進入了世界性的交往的新紀元.
再有,城鄉,工農,腦體勞動三大差別的出現及其最後消失,最終也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例如,在生產的力源主要靠人力時,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最為明顯.而在現代高度發展的自動化的生產過程,生產者已變成腦力勞動為主,體力勞動為輔了.總之,技術越發展,越要求生產者有較高的知識,勞動與科學也就更為密切地結合.
從更加具體的事實上講,如家庭,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等等方面的變化也無不受著生產斗爭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小生產決定了一種自由散漫的小家庭生活,大生產卻使家庭生活越來越社會化和制度化.
生產力實在是一種最活躍的力量,它滲透到人類歷史的各個領域;甚至人類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生產斗爭直接推動的.恩格斯說過,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今天,現代技術特別是電子技術,不僅是人類高級思維的標志,而且又大大擴展了人們的思維能力.
總之,生產斗爭是一種普照的光,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一切歷史變革的終極原因.
三,生產斗爭與階級斗爭的關系
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是各因不同的基礎而產生的兩種矛盾運動,各有自己的運動規律,都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但是兩者的作用並不是平行的.從歷史總過程看,生產斗爭決定著階級斗爭.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水平是階級產生的基礎.
第二,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水平,是決定階級狀況及其歷史形態變化的基礎.以資本主義時期階級關系變化為例.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廠時期所造就的是以商業資本家為首的早期資產階級和手工工人為主體的工人階級.產業革命一方面使產業資本家取代商業資本家而成為資產階級的首領,另一方面產業工人則成為工人階級的核心.近幾十年來以自動控制為標志的生產力的新發展,使資本主產社會階極構成又發生了新變化.總之,在階級社會,每個階級的狀況及其歷史形態的變化只能從生產力的變化中尋求其最終的原因.
第三,生產力的狀況及其發展,是不同階級歷史命運,興亡成敗的基礎.一個階級的歷史命運不取決於它的人數多少,而是依其是否代表新的生產力和能否組織生產,發展生產而定.按人數,農民遠遠超過了地主,農民的革命斗爭一次又一次推翻過封建統治.他們幻想過"平均"和無剝削的生活,張魯,鍾相,楊么,洪秀全並為之做過令人贊嘆的試驗,但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農民的血汗沃肥了大地,他們撒下的種子卻總是被他人收獲.原因就在於他們使用的鐵鋤和牛犁是創造不出一個新天地的.
從歷史發展的全過程考察,所有的社會革命,特別是無產階級革命以前的社會革命,只是改變了不同階級在社會中的地位,促使一定的階級或興或衰.而真正使一定階級興盛或最後從歷史上消失的原因,還是生產力的發展.例如,封建主義革命,使地主階級成為社會的統治者,但終封建之世,一直存在著奴隸制.其原因就在於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沒有為徹底消滅奴隸制提供基礎.資產階級革命後,封建地主雖然在很長時期還存在,但由於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工人農民的反抗斗爭,在那些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終於把封建地主送進了歷史博物館.
第四,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最後消滅階級的基礎.當然,要消滅階級必須有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條件,但消滅階級這件事本身並不是從無產階級專政中產生出來的.只有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使生產力得到高度發展,才能為消滅階級准備好物質基礎.
階級斗爭可以給生產斗爭以巨大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是以生產關系的作用為基礎的.階級斗爭的高級形式是武裝斗爭,是奪取政權,鞏固政權.然而政權問題不是階級斗爭的最終目的,階級斗爭最終歸結為是解放生產力,還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如上近述,生產的一定發展水平是階級產生,階級關系變化和階級消滅的基礎和決定力量;而階級斗爭,革命階級反抗和改革落後生產關系的斗爭又推動了生產的發展.那麼,生產斗爭與階級斗爭是不是互為動力呢 我們認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和一定歷史時期內是這樣的;但從歷史總過程來考察,則不能說兩者互為動力.因為:第一,生產斗爭最終決定著階級的構成,並且是階級斗爭的基礎;第二,生產斗爭與人類相始終,而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第三,階級斗爭不總是推動生產發展的動力.落後階級向先進階級的斗爭就不是動力,而是阻力.先進階級向落後階級的斗爭一般說來對生產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但有時方針,政策錯誤,也會妨礙生產力的發展.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看,無產階級專政不過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很明顯,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存在的本身將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在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生產的發展不再是以階級斗爭為動力,而是要求階級走向消滅.當然,到了那時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仍會有不適應的方面,但這屬於另外的問題了.
生產斗爭雖然從根本上制約著階級斗爭,但兩者作用的范圍和形式又不相同.
生產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但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中,它只能推動人們的社會關系發生量變和部分質變,並為根本質變准備客觀物質前提.生產斗爭本身不可能直接改變社會的性質.只有基於生產力發展需要的階級斗爭才是推動整個社會關系得到改造,引起社會性質的變化,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道路的直接動力.但是最徹底的革命也既不能隨意廢棄已有的生產力,又不能離開原來生產力水平任意創造一種新的生產力.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人類進行的生產斗爭或階級斗爭,總的來說,還帶有自發的性質.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使無產階級成為自覺階級.在無產階級爭取全人類解放的斗爭中,對生產斗爭與階級斗爭從來都是十分重視的,只是由於歷史條件的不同強調的方面不一樣罷了.
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前,生產資料雖然不掌握在無產階級手中,但對生產上的每一進步,馬克思主義者都是給予肯定的.馬克思主義是把技術進步作為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必要物質前提來看待的.當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無產階級不能從生產的進步中自發地獲得解放,只有自覺地進行階級斗爭,才能給自己開辟解放的道路.所以,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無產階級只能把階級斗爭提到首位,團結廣大勞動人民為推翻資本主義制度而斗爭.
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後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一方面,社會主義還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另一方面,無產階級不僅是生產者,同時又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和生產的領導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產階級就不能只抓階級斗爭,而必須根據客觀形勢的發展,逐漸把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生產斗爭方面來.要用辯證的統一的觀點領導階級斗爭和生產斗爭.無產階級為奪取政權而進行的斗爭,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無產階級掌握了政權之後所進行的斗爭則必須保證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如果在某個時期所進行的階級斗爭,沒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沒有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沒有促進毛澤東同志所說的生動活潑那種政治局面的實現,那麼人們就有理由提出問題:這種斗爭是無產階級的斗爭嗎 或者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嗎
共產主義運動的經驗告訴我們,既要反對"庸俗的生產力論",又要反對"庸俗的階級斗爭論".
第二國際叛徒考茨基之流"庸俗生產力論"認為,只要生產力充分發展了,不必革命,也不需要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就會從生產的發展中自然而然地長出來.這無疑是背叛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主義謬論.
與此相反,林彪,"四人幫"是在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出現的"庸俗階級斗爭論"者.他們鼓吹"階級斗爭"達到瘋狂的程度,事事,時時,無一不是"階級斗爭",惟獨不準講生產.他們胡說什麼"革命搞好了,生產自然而然就上去了".誰抓生產就給誰扣上"唯生產力論"的帽子.好像人們只要搞"革命"就可以不吃飯.林彪,"四人幫"經營了那麼多年的"革命",結果使國家陷入了經濟崩潰的邊緣,這就充分證明了這種"庸俗階級斗爭論"的反動性,也徹底暴露了林彪,"四人幫"反對社會主義的反革命面目.
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回顧以往的歷史研究與教學,我們認為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即沒有把生產斗爭是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觀點作為指導思想,或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甚而把這種觀點當作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進行了批判.
過去我們強調以階級斗爭的觀點為指導研究歷史,是完全必要的,正確的.有不少同志在探討階級狀況與階級斗爭時,程度不同地研討了生產力狀況對階級與階級斗爭的影響,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總的說來,這方面的研究是很不夠的,缺乏理論的自覺性.至今研究中國生產力發展史的著述甚少就是明證.一些通史或斷代史著作雖都有專章節敘述各時代的經濟狀況,也有一些關於科技的論述,但一般地說,還都限於"平面性"的介紹,或只對事情本身進行考察,遠沒有把它作為歷史進程中最終決定力量,同生產關系,階級狀況以及社會各方面的生活有機地聯系起來進行考察和分析.這些問題,我們認為是屬於前進中的問題.
林彪,"四人幫"鼓吹的"庸俗階級斗爭論"對史學研究干擾破壞十分嚴重.在他們橫行的那些年代,不準廣大史學工作者去學習領會馬克思主義有關生產力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那些極其重要的論述,不允許講生產斗爭對歷史的推動作用.文化大革命前探討這方面的文章,幾乎統統被當作修正主義,經濟史觀而遭到批判.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階級斗爭成了歷史發展的惟一動因,一切都要從這里作出最後的說明.這十幾年來編寫的許多歷史書籍,綱是階級斗爭,目還是階級斗爭.階級斗爭的地位真是揚揚赫赫,生產斗爭則幾乎完全變成為附屬物.
我們認為歷史學領域出現的這種偏向,已嚴重地影響了史學研究的發展.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們建議:
開展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的討論.歷史發展動力問題就是應該進行討論的題目之一.
開展對生產力發展史的研究,特別是對它的作用,力求有血有肉地揭示出來,消除當前存在著的概念化的毛病.
在研究的基礎上,改進目前史學著作"分割式"的論述方法.這種"分割式"嚴格地說還是一種形式邏輯的分類法,割斷了事物的內在聯系.我們應力求做到敘述的邏輯要反映歷史的過程,理論應從歷史事實中引申出來.

『叄』 什麼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生產力、 生產關系、 政治結構 、經濟力 、文化力這些都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1)社內會歷史的發展是一個容自然的過程,它有自己發展的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願為轉移。(2)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指歷史的發展有其自己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偶然性是指個人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自己的個人選擇,歷史發展的路徑和寬度和個人的選擇有關,適應歷史發展的就是進步的一方,阻礙歷史發展的就是落後的一方,歷史的發展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3)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
(4)對於執政者來說,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肆』 簡答題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有哪些

一樓答的絕對是錯的 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進步 主要矛盾是直接動力版 具體階級權斗爭是矛盾的反應 比如在古代 階級斗爭就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斗爭 主要矛盾就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 改革和革命都是斗爭的表現形式 只不過改革是統治階級(地主)使用的手段 是自上而下的 革命是受壓迫階級(農民) 是自下而上的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標志

『伍』 什麼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生產力、 生產關系、 政治結構 、經濟力 、文化力這些都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1)社會歷專史的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屬程,它有自己發展的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願為轉移.(2)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必然性是指歷史的發展有其自己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偶然性是指個人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自己的個人選擇,歷史發展的路徑和寬度和個人的選擇有關,適應歷史發展的就是進步的一方,阻礙歷史發展的就是落後的一方,歷史的發展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
(3)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力量
(4)對於執政者來說,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是歷史發展的動力.

『陸』 馬克思主義 簡述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有哪些

(1)社會基本來矛盾是社會發展自的根本動力.
(2)階級斗爭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革命是推動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動力.
(4)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
(5)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忠,對於推動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柒』 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包括哪些方面

社會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已發生的事件、經歷的過程以及對這些事件和過程的記述。是社會中的個人、群體、整個人類從事各種活動所造成的事物和過程的總和。同自然歷史一樣,社會歷史是一種客觀的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

社會歷史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著人們之間的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人們不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產力,每一代人只能從前一代人那裡獲得既定的社會生產力,他們可以發展這種生產力,但必須以現有的生產力為基礎。

因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具有最終的決定作用。但社會歷史又有自已的特點。自然界的歷史可以在沒有人的意識參與的情況下進展,而社會歷史則是在具有意識、追求著自覺目的的人的活動過程中形成的。

社會歷史的發展不是單純的直線的前進過程,而是一個曲折的前進過程,有時還會伴隨著局部的倒退。由於動物生存發展的地理環境不同、各種具體的社會條件不同,各個民族、部落、部族和國家的發展速度和發展水平也必然存在著差異,以至在同一時期內不同的民族、部落、部族和國家分別處於不同的歷史階段。

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則是朝著同一的根本方向前進著的,不管地球上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不同部族、不同國家處於怎樣不同的歷史階段,將來都會進入社會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社會。蜜蜂和螞蟻已經進入共產主義階段。

『捌』 歷史發展的動力

改革!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至於你說的人民,是歷史的主體也是歷史的創造者,不是動力。

『玖』 問題"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什麼

「歷史發展的動力是什麼?」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版而權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而為性。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
——朱熹《朱子全書》
村抖二:西方哲學界提出的七種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1)自然動力論(古希庸);(2)神學動力論(中世紀);(3)人性動力論(14世紀);(4)理性動力論(18世紀);(5)競爭動力論(19世紀)(6)民本動力論;(7)合力論。
——根據徐偉新、劉德福的《社會動力論》
材料三:在中國史學界,對馬克思恩格斯歷史發展動力觀的認識,「文革」 前和「文革」 中占統治地位的是階級斗爭動力論,近20年來,影響較大的是生產力動力論。實際上,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與生產力水平或性質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是歷史發展、社會前進的動力。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一看法,可以概括為「制度動力論」 。
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簡述歷史發展的動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