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傳統文化的歌曲有哪些
1、《弟子規》
《弟子規》是薛家燕、歐陽靖以及家燕媽媽藝術中心合唱團演唱的一首歌曲,於2009年發行。
2、《蜀綉》
這首單曲是李宇春為推廣四川的蜀綉文化而演唱的,歌詞則由其四川老鄉郭敬明所寫,在公司找到他時這首歌的曲子已經譜成;
因此詞的創作必須考慮跟音樂編曲配合,還要兼顧歌曲的要求和歌手的氣質,郭敬明為增加對蜀綉的了解,上網查了各種有關資料,在作詞時他盡力使風格貼近中國風,意圖體現出文化氣息;
因此從中國傳統詩詞中化用了較多的典故,歌詞的創作用了一周時間,過程中大的修改共有4次,每次修改完成後郭敬明都會約集北京、上海的音樂人討論並聽取意見;
籌備時李宇春也參與到歌曲的每一次的修改中,並貢獻了自己的意見,初次接觸蜀綉的她還提前請教師傅學習了女紅手藝。
3、《本草綱目》
周傑倫創作這首歌是因為一直對『中國風』很感興趣,為了表達一種民族精神,諷刺那些崇洋媚外的人,告訴他們,中國的祖先很了不起。
他認為中葯其實就是代表中國人,是除了功夫之外最能代表的,這些中葯漢方是我們祖先非常不易取來的,值得大家驕傲,所以我們也要重視自己華人的文化。
4、《蘭亭序》
《蘭亭序》是周傑倫演唱的一首歌曲,由周傑倫作曲、方文山填詞,收錄在周傑倫2008年發行的專輯《魔傑座》中。
2011年,周傑倫在央視春晚上演唱了這首歌曲,並獲得了2011年CCTV春晚我最喜愛的春節聯歡晚會評選歌舞類節目三等獎。
5、《青花瓷》
《青花瓷》是鍾興民編曲,方文山作詞,周傑倫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收錄於周傑倫2007年11月2日發行的專輯《我很忙》中。
2008年2月6日,周傑倫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該歌曲。2008年7月5日,該歌曲在第19屆台灣金曲獎頒獎典禮上獲得年度最佳歌曲獎、年度最佳作詞獎和年度最佳作曲獎三項獎項。
❷ 搜集關於歷史的音樂
松花江上來(918事變後),紅軍不自怕遠征難(長征),西江月.井岡山(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十送紅軍(紅軍被迫離開根據地,開始長征),農友歌(土地革命),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志願軍戰歌(抗美援朝),再見吧媽媽(對越自衛還擊戰),過雪山草地(長征),四渡赤水出奇兵(長征),游擊隊歌(抗日戰爭),祝酒歌(粉碎四人幫),英雄戰勝了大渡河(強渡大渡河),一支人馬強又壯(平江起義),共產黨來了苦變甜(西藏民主改革),戰斗進行曲(解放戰爭),軍民大生產(延安大生產運動),文化大革命好(文化大革命),草原上的紅衛兵見到毛主席(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學習雷鋒好榜樣(學雷鋒運動),天路(青藏鐵路通車)
墨明棋妙...這個群體就是專門創作這類型的歌曲的...
首推傾盡天下~
其次還有書成,紫川錄,且試天下,清明上河笑,枯葉之蝶等等~很多
一定的歷史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總是同一些歌曲聯系在一起。法國大革命時期流行過《馬賽曲》,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誕生了《國際歌》,蘇聯衛國戰爭中到處傳唱《喀秋莎》,中國北伐戰爭期間響徹《國民革命歌》……
❸ 西方音樂的歷史文化背景簡介!拜託🙏了
西洋音樂主要指歐洲的音樂,由於歐洲歷史上統治階層比較重視音樂,因此許多音樂家版都得到資助權和保護,發展出比較完善的音樂理論。目前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全世界的音樂界佔有主導地位,歐洲音樂界發展的記譜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認。
❹ 關於音樂的歷史
中國音樂的歷史,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盡管關於黃帝的傳說夾雜著後人的理想成分,並有不少神怪內容,不完全可信(例如說黃帝時代建立了「十二律」,就是把後來的創造歸功於黃帝的說法,與現代科學考古發現不合。實際上是明仁宗第六代孫朱載堉所創!)要把黃帝作為中國音樂的源頭,也嫌太晚了:現代考古發現已把中國音樂的歷史,從黃帝時代大大向前推進棗其歷史遠比黃帝時代古老! 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發掘 音樂史 出了隨葬的至少16支骨笛,據碳14測定,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這些骨笛用鶴類尺骨製成,大多鑽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還遺留著鑽孔前刻劃的等分標記,個別音孔旁邊另鑽一小孔,應是調整音高用的。這些情況起碼說明,那時人們已對音高的准確有一定要求,對音高與管長的關系也已具備初步認識。經音樂工作者對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測音可知,號稱以五聲音階為主的中國,其實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備了有著穩定結構,超出五聲的音階形態了。(這一歷史事實雄辯地說明,中國音樂後來以五聲為主,並不象有人臆想的,是所謂「音階發育不完善」,而是一種歷史的、審美的選擇結果。)這也證明當時的音樂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在這之前,中國音樂一定還存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這段時間以千年還是以萬年計,現在難以猜測。 除骨笛外,新石器時期的樂器,還發現有骨哨、塤、陶鍾、磬、鼓等。這些樂器分布於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時間跨度也很大,說明它們是中國原始時期的主要樂器。其中鍾、磬、鼓在後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至於塤和哨,還有與骨笛形制、原理相同(今天稱為「籌」)的樂器,甚至直到今天仍存活於民間。 塤是一種很有特點的樂器,用土燒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種變形) ,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頭,中空,頂端開一吹孔,胸腹部開一個或數個指孔。塤是除骨笛之外,已發現的原始時代樂器中唯一能確定地發一個以上樂音的樂器,原始時期的塤只有1-3個音孔,只能吹出2-4個音,(這很可能與在不大的蛋形的塤上開孔,比在管狀的笛上開孔要難以計算有關。)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音階發展的進程,尤其能揭示出在中國音階的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音程關系;當今有學者指出,那就是從只能發兩個音的一音孔塤起便一再被強調的小三度音程。這一觀點對於認識中國音階的發展,音階音之間的律學關系,乃至中國的七聲音階仍以五聲為骨幹現象的內在機理,無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追問: 有沒有外國的?麻煩一下 回答: 【 古典音樂 發展的歷史】 說到 歐洲古典音樂 ,我們不能不提到中世紀伊麗莎白時期,格里高利時期的音樂,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 宗教音樂 !當時的人們對基督的信仰與崇拜,直接影響到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與音樂,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只限於在教堂中演唱,沒有樂器,但是,卻對今後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 歐洲音樂 開始進入了 文藝復興 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的不穩定, 教廷 的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資產階級萌芽,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的新思想,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在那時,歐洲傳統的 大小調 式逐漸形成! 歐洲到了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巴洛克時期 ,那時候不僅產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 巴赫 , 亨德爾 等偉大的作曲家,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 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後,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 復調 後繼無人, 樂風 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那時候,出現了三位音樂大師:「樂聖」 貝多芬 ,「神童」莫扎特,以及「交響樂之父」之稱的 海頓 !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樂! 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後,結束了嚴謹的 古典主義時期 。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作抒發內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炫技等音樂表現手法!如當時的 帕格尼尼 , 李斯特 等就是那時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了一些以 民族音樂 語言進行創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 西貝柳斯 ,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 民族樂派 的偉大作曲家~ 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了以 德彪西 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 在浪漫主義後期,也就是歐洲調性體系發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後的時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馬尼諾夫,馬勒等作曲家,他們把歐洲傳統作曲法發展到了極致,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出現了象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 斯特拉文斯基 ,他的 新古典主義 崇尚復調和對位法,採用多調性,為以後的傳統作曲法到先鋒音樂的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明了十二 音序 列,之後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之後,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了 電子音樂 ,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後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註:按廣義的古典音樂定義: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專業 音樂創作 來看,印象派音樂和現代音樂皆不屬古典音樂之類;若按嚴格的古典音樂定義,則古典是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作品。 中世紀時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這一時期主要是羅馬天主教會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廣為演唱的單聲部歌曲集。大多用於兩種禮拜儀式:一是 彌撒 ,歌詞為紀念基督最後晚餐及其獻身事跡,這是教 堂儀式的中心;二是日課,就是修道院每天詠唱的八課聖事,主要以詩篇為主。 推薦:GREGORIAN CHANT 巴洛克時期(Baroque)(約為公元1600—1750) 這一時期的音樂是現代演奏會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 巴洛克音樂 帶有 顯見 的特性: 華麗、復雜、 藻飾 、扭曲, 著重 於超 現實和雄偉宏奇, 這些特質都能彼此融會貫通。如果 說文 藝復興時代(以及後來的古典時代)代表著 井然 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現, 那麼巴洛克時代 (及後來的浪漫時代)就是代表著騷動、不安和疑慮。四聲部的和聲,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數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產生於巴洛克時代;舊有的教會 調式 消逝, 大小調音階系統和沿用至今的相關調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時代大事。另外, 節奏思想也在這個時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樂曲譜中加入 小節線 。這些形式日後直接 衍生 為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前奏曲與變奏曲。不過巴洛克時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觸技曲、 幻想曲 、序曲和主題模仿(古幻想曲) 。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al)(約公元1750—1820) 因為這一時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生活與創作主要都在維也納,因此又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或「維也納 古典主義音樂 」。此時期作家中,莫扎特的 小夜曲 、嬉遊曲等都很具親和力。海頓的第一、二號大提琴協奏曲也會是很適合入門者欣賞的曲目。至於貝多芬的作品, 轟轟 烈烈的音響俯手可得,個人比較欣賞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春》、鋼琴奏鳴曲 《悲愴》 、 《熱情》 、 《月光》 。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ism)(約為公元1820—1900) 這一時期的音樂更注重表達人的精神境界與主觀感情,對自然景物的表現也愈加突出,創作上對民族和民間音樂的利用更加重視與頻繁。1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以振興本民族音樂為己任的民族樂派。在 音樂體裁 上出現了新的器樂獨奏體裁,如夜曲,即興曲,敘事曲, 諧謔曲 ,幻想曲與 無詞歌 等。此時期作品風情萬種,各自獨具特色,入門曲目有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美麗的 磨坊 少女》; 蕭邦 夜曲、鋼琴協奏曲第二號;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第一、二號;華格納歌劇序曲集;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一、三號; 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協奏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拉赫曼尼諾夫 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拉羅《 西班牙交響曲 》; 拉威爾 鋼琴協奏曲G大調。 20世紀的作品有布列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引》、《小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 欽奈 拉》、《彼得 洛希 卡》,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第七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在此推薦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畫家馬席斯》交響曲,以及美國作曲家 科普蘭 的《馬術競技會》、《一個平凡人的號角》。 古典音樂並非高不可攀.如果想接觸,了解古典音樂.多聽不僅是必由之路,也是最好的方法.你會發現,只要你聽久了,聽習慣了,古典音樂都是很好聽的,並不存在枯不枯燥的問題.它可以使人有一種美的享受,使人浮想聯翩.其次,了解一些 音樂知識 ,或著名作曲家也是很有趣的.但國內這一類的書(雜志)不大好找,憑我現在的了解,介紹給大家幾種,希望對想入門的和喜愛它的朋友有所幫助.如果誰還有補充的話,也希望你寫出來,供大家欣賞.
希望採納
❺ 求維也納關於音樂方面的歷史文化梗概,謝謝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世界著名的音樂之都,世界上許多著名的音樂家都在這里度過大部分音樂生涯。
❻ 求對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歷史文化背景及音樂特點的獨立見解,要具有自己的思想與觀點。
摘要:「巴洛克」是一個時期,而不是一種「風格」。1600到1750年這150年間就叫做巴洛克時期,這個時期出產的音樂作品就稱為巴洛克音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與其他藝術交相輝映,呈現出比往昔更加繁榮的藝術景象。本文通過論述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歷史文化背景及音樂特點,讓大家了解更多有關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的知識。
關鍵詞:巴洛克時期;音樂背景;特點
巴洛克時期音樂歷史文化背景
「巴洛克」也譯為「巴羅克」,這一詞產生於文藝復興時期,並源語葡萄牙語,原意指體大且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在義大利語中有沖動、任性、誇張、幻想之意。音樂家借用此語概括地說明同一時期的音樂風格它的節奏強烈、跳躍,採用多旋律、復音音樂的復調法,比較強調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變化。巴洛克音樂是後期發展的一個基礎。在聲樂方面,巴洛克音樂帶有很濃的宗教色彩,當時的宗教音樂在西方音樂的發展占很大的分量。那個時期的器樂曲發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樂方面的發展,弦樂的音色更能體現出巴洛克的特色,也比較適合吉他翻彈!
巴洛克時期音樂的三個階段
巴洛克風格的產生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隨著文藝復興的衰落和反宗教改革潮流的蔓延,在義大利以及天主教甚至新教世界中,藝術和音樂比納入具有新的教會精神的文化氛圍中。在古典主義形式的完美、平衡、和諧被打亂之後,綜合、調和以及刻意的修飾成為新一代風格教會為自己的世界從建築形式上提供了富麗堂皇、瑰麗精緻的形式,同時也給音樂打下了自己的文化烙印。巴洛克時期音樂課分為三個階段,即早期階段——1600-1640是巴洛克風格的形成期;中期階段——1640-1690是巴洛克風格的定型期和晚期階——1690-1750是巴羅的風格的盛期,也是完善期。
巴洛克時期音樂興起的原因
17世紀歐洲已跨入近代的歷史,幾個世紀的商業革命已摧毀了停滯的中世紀行會經濟。國家規模擴展,國王權力的增大,歐洲政治專制主義時代正向著鼎盛發展。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運動,使歐洲的教會處於分裂的復雜對立狀態,導致了宗教派別間及專制君主間的大規模戰爭。16世紀的人文主義思潮導致了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這一種新風格的產生;科學和文化的發展,特別是實驗科學的進步,推動了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發展;而宗教的興盛,新教和天主教的斗爭都在利用這種新風格為其服務。
(3)巴洛克時期音樂的代表人物
巴洛克時期音樂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維瓦爾蒂和亨德爾。巴赫是音樂之父,由此可見他的威望之高。維瓦爾蒂憑著他的《四季》一舉成名天下知。亨德爾是旋律大師,他的作品有一種優雅!他們所留下來的東西是巴洛克時期的一大筆財富!
巴赫作品——《馬太受難曲》,創作於1724至1727年間,取材於《聖經》中隊耶穌受難過程的敘述。整部作品結構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穌被門徒出賣和最終被捕的過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穌受審,被釘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場景。
維瓦爾蒂的《四季》屬於標題音樂,從形式上看,自然較其他協奏曲顯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這樣反而更能表現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四季》的標題分別為:《春》E大調、《夏》g小調、《秋》F大調、《冬》f小調。這四部作品畫意盎然,激發出人們對巴洛克時代音樂的濃厚興趣。
亨德爾代表作——《水上音樂》,又稱《水樂》、《船樂》。亨德爾作於1717年,是一部管弦樂組曲。傳說是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為新即位的英皇喬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樂」的美名。全部組曲由二十首小曲組成,開始是一首法國式的前奏曲,其後是布萊舞曲、小步舞曲等各種形式的舞曲,同時也有緩慢樂章。樂器使用了小提琴、低音提琴、日耳曼橫笛、法蘭西橫笛、雙簧管、圓號、小號等。
巴洛克時期音樂特點
巴洛克時期,綜合、調和以及刻意的修飾、精美成為新一代的藝術風格特徵。雖然藝術中文藝復興式的人文精神並未消失,但是音樂主要成為新的教會精神和宮廷貴族時尚生活的表達方式。在不同作品的表現中,風格又是多樣而綜合的。17世紀中期在音樂風格方面採用的普遍分類,是教堂風格(如聲樂復調)、室內樂風格(如管風琴、古鋼琴等器樂體裁)、戲劇風格(如歌劇創作)這三類風格分類,其音樂特點共有以下六點:
兩種作曲常規。
蒙特威爾第提出「兩種常規」思想。即「古代風格」為第一常規,他自己的新手法為第二常規。這種思想像根源於柏拉圖,強調音樂要為歌詞服務。在第二種常規中,歌詞支配音樂以擴展音樂的表現力,使音樂能夠更加好地表現歌詞的內容、強調感情的表達,對那些舊有的規則和限制進行大膽的突破。例如採用無准備的不協和的音或非正規的解決等。
調性和聲與對位
巴洛克時期在對位上的變化是縱向思維引領橫向思維。在調性和聲體系中,和弦的關系是建立在對一個調性中心的趨向性上的。主和弦的根音決定了該調性的名稱。體系內的每個和弦都是獨立的實體,但是,它們之間卻有著一定的功能關系,特別是和主和弦之間。所有的和弦完全圍繞著主和弦,以及支持主和弦的另外兩個重要的和弦-屬和弦和下屬和弦組織起來,它們之間的功能關系得到強調,即使離調或轉調也不能動搖主調的地位。同時,復調對位在巴洛克時期並沒有完全消失,不少作家仍在沿用第一常規的手法創作無伴奏合唱和宗教作品,但是隨著通奏低音的運用,這些對位手法逐漸被納入了功能和聲進行的框架之中,形成了一種新的對位。
(3)情感類型化。
巴洛克的音樂家用音樂體現歌詞中所表達的情感或精神狀態,如憤怒、激動、宏偉、秀安、憂傷等。但是這並不是表達音樂家個人感情的,而是表現類型化的感情。為了這些情感的交流,逐漸出現了一套相對固定的手法,當時的人們逐漸認為各種音樂因素如音程、調式、調性節奏型等,都具有一種情感性。
(4)節奏與記譜。
音樂史上,通常節奏變化會導致記譜變化。典型的巴洛克節奏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非常規整的;另一類是非常自由的。巴洛克時期出現了小節線並被系統的使用於有規律的節拍之中。作曲家在作品的開頭標記一個譜號成為一種習慣性的做法。
(5)通奏低音。
通奏低音是一種不同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織體的主調和聲織體。它起源於16世紀末教堂管風琴音樂中應用的「管風琴低音」聲部,至少需要兩種樂器——演奏和弦的基本樂器以及演奏低音部的低音樂器來實現。通奏低音的運用貫穿於整個巴洛克時期,成為巴洛克音樂的一個最重要的技術特徵。
(6)聲樂與器樂與樂器製造。
巴洛克時期器樂與聲樂的發展是並行的。聲樂是指單聲歌曲這種新風格的出現,歌劇,清唱劇,康塔塔誕生。器樂是指純器樂的體裁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樂器製作方面,小提琴家族在這個時期形成,鋼琴在這個時期出現。此外,各種管樂器的製造也有了新的發展。這些發展使得巴洛克時期出現了典型的巴洛克室內樂和樂隊組合,造就了很多巴洛克時期名聞遐邇的演奏大師。
結束語
巴洛克音樂的歷史文化背深厚,聲樂作品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旋律線條優美、節奏多種多樣、裝飾音運用較多、曲式運用多樣化,注重結構,工整嚴謹,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音樂財富。
參考文獻
[1]王嘉陵:《西方音樂簡史》,四川文藝出版社,2009
[2]巴洛克時期音樂概述,網址:
http://hi..com/%CE%D2%BD%D0%D0%A1%D0%A4%B0%EE/blog/item/079fbc1dc4579e8d87d6b6cd.html
❼ 中國音樂的歷史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
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
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7)歷史文化的音樂擴展閱讀:
中國音樂從很早已經掌握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同時將中心放在追求旋律、節奏變化,輕視和聲的作用。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和西方音樂不同,西方音樂從古希臘的五聲音階,逐漸發展到七聲音階,直到十二平均律。
從單聲部發展到運用和聲。所以西方音樂如果說像一堵厚重的牆壁,上面輪廓如同旋律,磚石如同牆體,即使輪廓平直只要有和聲也是牆,正像亨德爾的某些作品。
中國音樂則不同,好像用線條畫出的中國畫,如果沒有輪廓(旋律)則不成其為音樂,但和聲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從未接觸中國音樂的西方人聽中國音樂「如同飄在空中的線」,而從未接觸西方音樂的中國人則覺得西方音樂如同「混雜的雜訊」。
❽ 關於歷史的歌曲
一定的歷史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總是同一些歌曲聯系在一起。法國大革命時期流行過《馬賽曲》,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誕生了《國際歌》,蘇聯衛國戰爭中到處傳唱《喀秋莎》,中國北伐戰爭期間響徹《國民革命歌》……正所謂歲月如歌、時代如歌、歷史如歌。20世紀的歷史歌曲見證了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勝利的歷程,融入了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血液,它激盪著人們的深情,激勵著民族的鬥志。今天,我們用音樂回顧歷史,讓歷史與歌聲在時空中交織,讓我們在歌聲中展開翅膀飛回從前,去觸摸歷史的脈搏。課前,同學們進行了調查采訪家裡的長輩、學唱老歌,收集歷史歌曲、填寫新歌詞等活動,現在,各組將圍繞主題展示其研究的成果。
小組一:我們組的主題是「抗日歌曲——救亡的號角」。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把中華民族推向亡國滅種的邊緣,同時也改變了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方向——抗日救亡成為中國音樂家的時代主題和由衷吶喊:「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在狂飆般的抗日救亡群眾歌詠運動中,產生出成千上萬首音樂作品,涌現出以聶耳、冼星海為代表的大批才華橫溢的愛國音樂家。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大地炮火連天,硝煙彌漫,廣大愛國軍民積極投入到抗戰烽火之中。抗日歌曲也具有強烈的戰斗性,聽歌唱歌猶如置身戰場與敵人搏鬥,那慷慨悲壯、激越昂揚的歌聲,是中華兒女真實感情的流露。如《松花江上》,傾訴了東北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憤之情,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義勇軍進行曲》則以慷慨悲壯的旋律,表達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戰斗豪情和中華民族不怕犧牲抵禦外侮的民族精神。這些歌真實反映了抗日戰爭的歷史畫卷。請聽抗日歌曲聯唱。(可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四場「抗日的烽火」用抓屏方式製成多媒體課件,作為背景放映)
聯唱曲目可選擇《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到敵人後方去》《游擊隊之歌》《南泥灣》《保衛黃河》等。順序可按抗日戰爭的不同階段編排。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雖然抗日戰爭剛剛過去了半個世紀,但日本國內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對這段侵華罪惡史,採取「不認賬」的態度,甚至公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更有甚者,借修改教科書之機公然歪曲歷史真相。重唱一首首滲透著中國人民血和淚的抗戰歌曲,既是不忘民族恥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對日本極少數右翼分子的有力回擊。歷史是不容篡改的,也是篡改不了的。
小組二:我們組的主題是「再聽文化大革命歌曲」,盡管「文化大革命」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這實在不能不算是一段漫長的時光。我們身邊有許多長輩親身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歌曲對他們來說記憶猶新,下面,請同學們聽一聽我們在調查采訪中錄制的文化大革命歌曲。(由被采訪者演唱,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啊就是好!革命大字報,嘿!烈火遍地燒,勝利的凱歌沖雲霄。」等歌曲。)同時展示組員收集的文化大革命時期膠木老唱片、舊歌集等。聽完這些老歌,請大家談一談你從歌中了解到哪些文化大革命的歷史現象?
❾ 歌頌歷史文化悠久的歌曲
《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