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價值觀

歷史文化價值觀

發布時間:2021-02-02 14:26:22

①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

中國傳統復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

一、製作為基本哲理的陰陽五行思想。

二、解釋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天人統一思想。

三、指導解決社會問題的中和中庸思想。

四、指導如何對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拓展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的這四個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滲透至各個文化領域、各種文化表現之中,並起著指導作用。同時,從一個角度來看,這四個思想對中華傳統文化有全方位的概括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四大核心價值觀念能夠貢獻給世界的,我認為是人之為人的、群之為群的、家之為家的、國之為國的一整套精神價值理念。這些價值理念的精神旨歸,使人成為健全的人,使群體成為和睦的群體,使家成為有愛有敬的家,使國成為禮儀文明之邦。

② 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是什麼

我國的傳統價值觀,主要有:

1、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2、知行合一觀。

3、重視人的精神生活。

4、愛國主義精神。

5、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

6、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等。

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特徵簡單地說就是道德至上,以倫理為中心,重群體輕個體,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重道輕術,以宗法為主導,重義輕利,家國一體。其中,道德至上是中國傳統價值觀最根本的特徵。

(2)歷史文化價值觀擴展閱讀:

在中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實踐是一以貫之的主線。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為中國人啟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條。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

修身的核心在養善。最後,善是宇宙之理。「黃天無親,唯德是輔」。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規律而行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的天道觀即是良心觀,天人合一是在這一價值層面得到普遍的認同與實踐的。

中國傳統道德要求必須將善在個體及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全面推進,以實現人道之本。在個體層面,善是愛人和利人的修為和行動。首先要學會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善與愛相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愛眾」;再進一步便是「民胞物與」。善與愛的情懷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推進就是追求大同社會的實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個體社會價值觀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勵無數志士仁人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

③ 從歷史文化的層面談談為什麼要堅定價值觀自信

價值觀自信,乃是指一個民族、國家對自身價值追求的堅定信仰、執著堅守和自覺實踐。價值觀自信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文化心理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集中體現。缺乏價值自信的國家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強國。

1、價值觀自信來自於馬克思主義所佔領的科學和道德的雙重高地

馬克思主義從不掩飾自己的價值追求,那就是:追求社會的公平正義,追求全人類的解放,追求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屬於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代中國形態。

2、價值觀自信來自於中華文化的豐厚滋養

每一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固有的文化根脈。作為世界上唯一未曾斷裂的文明,中華文明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寶庫。作為一個生長於五千年文明沃土中的古老國度,中國沒有理由成為一個物質崛起、精神塌陷的跛腳國家,

沒有理由成為失卻精神自我、四處漂泊的流浪國家,更沒有理由成為依附西方、寄人籬下的「香蕉共和國」。一言以蔽之,中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傳承,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有理由、有自信支撐起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

3、價值觀自信來自於中國道路的巨大成功

中國道路的成功構成價值觀自信的實踐基礎。中國道路不是西方模式的復製品,中國道路有其自身的特殊元素,中國特色的價值理念就是其內核。解碼中國道路的成果不能忽略價值維度。

(3)歷史文化價值觀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開放不僅意味著向歷史開放,向實踐開放,也包括向西方開放。自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來,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權的洪流發端於西方,席捲全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逆潮流而動,而恰恰是體現了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

不是背離人類文明的基本共識,而恰恰是吸收了人類文明的積極成果;不是拋棄了世界人民的價值追求,而恰恰是反映了不同文明所承載的共同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中國的方式呈現出來了的世界文明成果,是抹上了中國色彩、添加了中國元素的人類價值追求。

④ 關於歷史價值觀的定義

歷史價值觀這個提法非常少見,我特意搜索了一下,發現確實有人在使用這個概念,但是非常不普及。不是一個大眾化的概念。也沒有一個准確的定義。
歷史觀和價值觀都是常用概念,而歷史價值觀只是這兩個概念的結合。所謂歷史價值觀其實就是在關注歷史的時候所採用的價值觀而已。歷史價值觀應該是從屬於歷史觀的一部分,只有有了一個完整的歷史價值觀才能與偶一個系統的歷史觀。反過來也成立,有了一個系統的歷史觀,必然有一個與之相配套的歷史價值觀。總之,歷史價值觀不過是歷史觀的一部分。
歷史價值觀也同時是一個從屬於價值觀的概念。也就是說,歷史價值觀知識價值觀的一種。是一個特定價值觀在解讀歷史的過程中的具體應用。
1、歷史觀也簡稱為史觀,其定義如下:「歷史觀 又稱「社會歷史觀」。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 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摘自網路);
2、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網路)

一個有體系的歷史價值觀在解析歷史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最近一些年中陸續發現了很多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評價存在巨大偏差的問題。例如被很多人尊重的人可能會受到其他人的激烈攻擊,還有一些數百年來受到人們唾棄的人居然會有人來為他們翻案。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就是歷史價值觀的混亂造成的。
採用同一種歷史價值觀的人在面對同一個歷史人物或者同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會得出統一的結論和判斷,因為他們採用的評價標準是一致的。而採用不同歷史價值觀的人在評價同一個人物同一個歷史事件的時候卻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就因為雙方採用的評價標准不同。

歷史上,居於統治地位的正統史觀被所有人接受,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叛逆者採用迥異於正統史觀的特殊史觀,但是很少能影響正統史觀的統治地位。近年來傳統正統史觀遭到了顛覆,自西方傳入中國的唯物史觀大行其道,但並不妨礙有越來越多特殊的歷史觀出現,因而整個社會出現了一個在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評價的過程中非常混亂的情形。

⑤ 中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底蘊

深深地根植於中華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歷史底蘊的集中體現內。

(1)中華容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2)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升華。今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把長期以來我們民族形成的積極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繼承和弘揚起來,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推動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⑥ 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和諧,是中國古人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意識到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的一種理想狀態,是萬物生生不息、繁榮發展的內在依據。中國文化中,以「和」為本的宇宙觀,以「和」為善的倫理觀,以「和」為美的藝術觀,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以「和」為本的宇宙觀

中華文化的和諧理念濫觴於堯舜時代。《尚書》就有「協和萬邦」、「燮和天下」的記述,《周易》中也貫穿著「天下和平」的政治理念。先哲的目光遍及萬邦,所向天下,反映著中國上古時期人們對普天之下芸芸眾生「協和」、「和平」生活的美好憧憬,對國家社稷安定繁榮的無限期望和對萬邦歸順、諸侯稱臣的和諧天下的嚮往。時至春秋初期,管仲明確提出「和合故能諧」的和諧觀念。他認為只有協調、合作才能達到和順、和睦、和諧,反之則會失度、失衡、失敗。作為農業文明時代的思想家,管仲特別強調「四者俱犯,則陰陽不和,風雨不時」,災害橫生。管仲在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認識與把握的基礎上,提出他的「察和之道」。他把君臣之間、上下之間、百姓之間的和睦相處看作是國家政令通暢、政治昌明的文化標志。在法律制度並沒有建立的古代社會,《管子》提出的和諧之道不僅具有引導國家政治的社會意義,這種推及家庭倫理,倡導父母、夫婦「不失其常」、「中和慎敬」的和諧思想,在客觀上也為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價值觀的實現,敷設一條從個人、到家庭、直至社會的基本架構。

⑦ 歷史文化的含義

文化的含義有:

  1. 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 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 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等。

拓展資料

文化(culture)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准確或精確的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它涵括智慧群族從過去到未來的歷史,是群族基於自然的基礎上所有活動內容。是群族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

具體人類文化內容指群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附屬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規范,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其中中國文化烙印著民族與時代的特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的儒學思想。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⑧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哪些改變哪些沒有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屬於社會意識的范疇,是一種社會主義的觀念體系。這種觀念體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任何時代的社會意識,都和以前時代的社會意識有著聯系,它的產生和發展都要以前人所積累的思想材料作為前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正是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思想文化傳統。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密切關聯又不相同。傳統文化是區別於外來文化、當代文化,指一個民族、國家或地區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文化傳統是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一代一代的積淀,是文化的「活的靈魂」。中國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中國文化傳統,它貫穿於中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道德禮儀等各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的理論體系,其中的各個方面都貫穿著中國文化傳統。如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包容會通」、「見利思義、誠信為本」「勤儉廉政、精忠愛國」、「仁愛孝悌、謙和好禮」、「克己奉公、修身慎獨」等精神,通過改造融入了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之中。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升華和創新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並非中國傳統文化的全盤繼承,而是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升華和創新。

首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吸收、改造、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毛澤東思想在形成過程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和改造表現得非常充分。以「群眾路線」為例。西周政治家周公提出的「敬德保民」等思想,開啟了中國民本思想的先河;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思想,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政得其民」的歷史興亡規律;荀子進一步提出「君舟民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都被毛澤東思想改造成為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主張,也吸收和改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貴和尚中」思想。孔子在創立儒家學說時,十分重視「和」的價值與作用。他強調「和為貴」,把「和」視為做人處事、治國理政的價值判斷標准。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和同」思想,也是既承認差異,又要求和合,通過互補互濟,達到事物的矛盾統一,形成和諧的狀態。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他認為,萬事萬物都包含著陰陽兩個矛盾的方面,陰陽相互作用構成「和」。「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充分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貴和尚中」思想的現代價值,提煉出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和諧文化」,提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個創造。

其次,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的過程中,吸收和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綜合創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它圍繞愛國主義這個核心,包含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內容。民族精神這些方面的內容,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凝練下來的,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比如,愛國主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永恆的主題。愛國主義作為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同民族的發展歷史聯系在一起,體現為一種文化。中國歷史上無數的愛國志士,用他們的英勇事跡譜寫出了愛國主義的光輝詩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革命和拚命的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的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後己的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也都是在汲取傳統文化養分的基礎上,由中國共產黨人在波瀾壯闊的革命實踐中提煉出來的。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內容十分豐富,它圍繞改革創新這個核心,包含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知難而進、一往無前,艱苦奮斗、務求實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等精神。這些精神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和創新。

再次,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改造與創新。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一個艱巨的系統工程,它同樣需要繼承前人思想道德中有價值、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當前思想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胡錦濤同志提出來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結合我國道德建設的具體實際情況,為我國道德建設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原則和價值尺度。社會主義榮辱觀繼承了中國古代的「知恥」文化傳統,吸收了中國古代思想家所提出來的「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仁則榮,不仁則辱」、「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等榮辱思想的精華,把這些思想改造成為易懂易記、朗朗上口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擺正了個人在他人、社會、國家中的位置,體現出中國文化智慧中深刻的生命意識和精神追求,表現出人格的「自我的創造性轉化」。

三、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面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復雜環境屹立不倒、歷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中國傳統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豐厚的精神資源,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堅實基礎。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構建適合中國實際的、能夠形成國人共識的、反映中國現實發展的、引導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體系。要達到這個目標,應注意解決好以下問題:

第一,充分重視我國的傳統文化資源,處理好批判與繼承的關系。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瑪雅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都中斷、失落了,唯有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承前啟後、薪火相傳。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於中華文明有著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作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沒有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就沒有中華民族精神之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無法建立。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問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說明,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與中國傳統文化有相通之處,我們當代構建的價值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有密切聯系。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一是要充分重視。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我們對傳統文化基本上採取否定的態度,到了「文化大革命」,這種傾向被推向極致,變成了一場「大革文化命」的運動,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摧殘,在中國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心裡都留下陰影。否定中國文化傳統的結果,最終釀成了一系列惡果,造成了「斷裂的一代」、「西化的一代」,造成了對傳統文化沒有溫情和敬意、失落迷茫的一代人。改革開放後,黨中央逐漸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危害性,大力倡導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收到了顯著的成效。但也不可否認,在一些國人、特別是一些領導幹部中間,還沒有對這個問題充分重視起來,更沒有落實到行動中。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我們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契機。我們要認真對待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把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放到一定的高度上來認識。二是要認真發掘。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的瑰寶。它歷史悠遠、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寶貴的思想資源,如「和合」、「民本」、「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民胞物與」、「格物致知」、「即物窮理」、「知行合一」等命題和認識,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都值得很好地發掘。三是要批判地繼承。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否定中國文化誠然不對,但不加批判地全盤接受也是錯誤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乏糟粕的東西,必須對這些東西加以剔除。比如,儒家學說中的封建禮教、等級觀念、「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官本位」等觀念就是需要剔除的糟粕。法家學說中的「尊君」、權術思想,對現代社會管理也是消極因素。道家學說中的「守拙」、「貴柔」、「無為」等思想,在現代社會中都有一定的消極意義。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一說要重視傳統文化,就把古代的經典奉為至寶,認為只要熟讀經書就會無所不通,就是掌握了傳統文化,就可不加鑒別、不加批判地全盤拿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弘揚,必須採取「揚棄」的辯證態度,才能從中汲取積極的因素,構建出能夠反映國人共識的科學的核心價值體系。

第二,整合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中國近現代在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曾經展開過幾次比較大的爭論,有過「中體西用」、「西體中用」、「會通以求超勝」、「全盤西化」、「儒學復興」、「民族大眾文化」、「創造性轉換」、「綜合創新」等觀點。筆者認為,張岱年先生提出來的「綜合創新」論在中國文化論爭中是一種極具價值的學說。這種文化主張,是在研究和分析了中國近現代文化論爭中各種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拋棄了中西對立、體用二元的僵化思維模式,排除了盲目的華夏中心論和歐洲中心論的干擾,特別是提出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注意吸收「會通以求超勝」論、「民族大眾文化」論中的合理因素,認為只有辯證的綜合創造,才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坦途。對古今中外有益文化加以綜合,以構建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是無原則的調和折中,而是發揚一種創新精神,進行創造性的綜合。為此,我們既要對傳統文化中有益於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合理成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文化樣式。例如,將傳統的重義輕利價值觀創造性轉化為義利兼顧的新型的價值觀;將儒家所極力倡導的「貴和尚中」精神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和諧理念;同時,我們又要緊密結合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狀況,把傳統文化的主導價值觀與當代中國的現實價值導向、價值理想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又高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觀。例如,將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觀念發展成為全球化背景下的、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當代愛國主義精神,以此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⑨ 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

我國自古一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可見這種「禮儀文化」深遠,那些個前賢先哲們將「知禮」作為個人修身的重大命題,把做一名「君子」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國傳統禮儀稱謂各異、形式多樣,而其核心價值理念可歸為孝、敬、雅三字。

孝行

孝是人類最自然的情感,子女長大成人之後,理應用「孝行」來表達感恩之心。子女對於父母的孝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體現了不同的層次。《禮記》說:「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唯」和「諾」都是應答他人召喚的聲音,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比較短促,回應的速度比較快,而後者是拉長了腔調的應答,回應的速度也比較慢。很顯然,前者的回應比較積極,後者比較怠惰。因此,孝順的孩子對於父母的召喚,一定是「唯而不諾」。不但如此,如果手上正拿著「業」,就是寫著老師傳授的學問的木版,一定要先放下;如果正在吃東西,要先把食物吐出來;趕快到父母那裡去,也許有急事,怠慢不得。如果內心沒有敬意,就不會有這樣的表現。

傳統文化「孝」

《禮記》又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凡是深深敬愛父母的人,臉上必然會有和氣、愉色、婉容,而不會有厭煩之心、惱怒之色。

僅僅做到以上幾點,還不是高層次的孝。高層次的孝,不僅要照顧好父母的生活,不讓父母無謂地操心,還要為父母增光,不辱沒父母的名聲。《禮記》說:「善則稱親,過則稱己。」有了善行就歸功於父母,有了錯誤則要歸咎於自己。

敬尊

《禮記》言:「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這里的「自卑」是自我謙卑的意思。「自卑而尊人」,是中國人彼此交往的重要原則,只有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處處尊重對方,社會才會進入高度和諧的境界,這也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平等。

人們所謂的尊敬

這一思想貫穿了古人生活之中的各種行為禮儀。比如,對於人的容貌、神色等方面的要求,古人稱之為「禮容」。《禮記·玉藻》中說:「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君子居閑的時候,體態舒緩平和。如果要去見自己尊崇的人,立即會整肅儀容,容色謙敬無比。

說到做客,在我國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有著對帶著禮物去見朋友的記載。《儀禮》當中的《士相見禮》中說,士與士初次見面,一定要帶著禮物,常見的禮物是雉(野雞)。原因是,雉一旦被人包圍、無法逃脫時,既不會懼怕人的恐嚇,也不吃誘餌,而是迅速自殺,所以人很難抓到活的野雞。用雉作為見面禮,是藉此表達彼此要用「守節死義」的精神相互砥礪的意思。在先秦時期的禮儀活動中,禮物常富於道德隱喻,禮物不怕菲薄,禮儀的核心是增進彼此的情誼。

雅言

中國的禮貌用語大多是從經典裡面提煉出來的,不僅言簡意賅,而且有著跨越時空的永恆魅力。一個有教養的人,在禮儀場合說話,善於使用雅言,不僅得體而且有書卷氣。

文明雅言

傳統的雅言當中,祝人長壽常用的詞語之一是「竹苞松茂」,這個詞出自《詩·小雅·斯干》中的「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苞」是竹根。竹子是連根叢生的植物,一榮俱榮。而松樹則能凌寒斗雪,四季常青。後人取此句成「竹苞松茂」一詞,比喻人的根基像竹子那樣穩固,枝葉像松樹那樣茂盛。晚輩每每用「竹苞松茂,日月悠長」為長輩祝壽。

古人不僅在面對面的口頭交流中處處滲透著「自卑而尊人」的君子氣象,在書面交流中也十分注意禮儀規范。比如魏晉時期的書信寫法,一般包括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正文、祝願語、署名等幾個部分。由於收信人年齡、身份的不同,用語會有相應的區別。

比如,《孝經》說:「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曰嚴。」所以給父母寫信,常把「膝下」一詞轉化為對父母的提稱語。傳統書信的落款也大有講究,一般需要在自己的名字之前註明身份,如兒、學生等。此外,還要根據彼此的關系再綴上「啟稟詞」,比如對長輩用「叩稟、拜上」,對平輩用「謹啟、手書」等。

⑩ 什麼叫歷史文化傳承

歷史文化傳承就是繼承先進的歷史文化,推陳出新,不斷發展自己的文化,使之不僅是得到繼承,還能繼續得到發展,豐富。

歷史文化傳承問題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情,歷史文化傳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就像大白菜在泡菜壇的環境中變成泡菜。歷史文化傳承在於一代人與另一代人間的言傳身教,在於總體文化環境泡菜壇般的「熏陶」作用。

(10)歷史文化價值觀擴展閱讀

弘揚傳統文化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認識片面,囫圇吞棗。不注重當代轉化,而是把傳統文化中一些不適應現代生活和現代價值的方面加以宣揚。古人的認知有其時空限定,把特殊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經驗不加分析地應用於當下生活,不啻削足適履。

二是道聽途說,附會誇大。這往往導致對傳統理解的庸俗化。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遊,把一些並無歷史依據的噱頭隨意引申、任意渲染,甚至故意編造、有意混淆,以誇大宣傳,賺人眼球。缺乏人文底蘊的生拉硬拽,往往生造出許多內涵粗劣的假古董,形似卻無神,文脈不通。

三是迷信盲信,走火入魔。傳統文化中遺留了相當多的神秘成分,一些人缺乏科學、清醒的認知,對這些內容不加分辨,熱衷於把封建迷信活動當成優良傳統加以弘揚,致使算命風水、奇門遁甲、神術神功等內容粉墨登場。

四是缺少融合,走入極端。現代人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都已經過現代「重寫」,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都深深地和「現代」纏繞在一起。缺乏融合、形單影只的「讀經」註定難以產生好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價值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