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餘姚有甚麼歷史悠久的地方
餘姚歷史悠久,境內河姆渡古文化遺址證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類定居,繁衍生息。歷代屬.
那是甚麼地方?上
但是也不可否認塑料城是1個可以通過努力創造
Ⅱ 餘姚歷史
餘姚歷史見於文獻記載從虞舜開始,先後有「舜耕歷山」、「禹藏秘圖」之說。春秋時期餘姚屬越國,戰國中期餘姚成為楚國轄地。餘姚秦時置縣,建縣已有 2200 多年歷史。 1985 年,經國務院批准,餘姚撤縣設市, 1995 年,餘姚被國務院升格為二類市。 餘姚城素為縣治所在,古城由南、北兩城組成,雙城合璧,別具一格。北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 200 ),南城築於明嘉靖年間。直至今日,餘姚歷史城區內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網水系仍有相當部分保存完好,並與成片的民居構成了較完整的古城區風貌。
餘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三大歷史文化聞名於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 1973 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它的稻作農業、干欄式建築、劃槳行舟和崇鳥敬日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遺存,足以讓人們嘆為觀止, 被人們譽為「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 二是「姚江文化」。自漢以來,餘姚名家輩出, 群彥爭輝, 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譽。三國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學家;東晉時的虞喜,最早發現了「歲差」;隋唐時虞世南,被唐太宗譽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在眾多的名家中,首推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和黃宗羲,被譽為「四先賢」,王陽明和黃宗羲被列入中國十大思想家。餘姚也因此被稱為「東南最名邑」和「文獻名邦」;三是浙東紅色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餘姚梁弄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中共浙東區委,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政治部等領導機關均設在餘姚梁弄。浙東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浙東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餘姚市首批歷史風貌建築名錄
(共50處)
序號 名 稱 時 代 地 址
1 桐嶺涼亭 清 丈亭鎮鳳東村桐嶺自然村
2 官房任氏進士第 清 丈亭鎮匯龍村上徐塔自然村
3 明山廟 清 大嵐鎮雅庄村大陳自然村
4 甘竹庵 清 大嵐鎮新嵐村甘竹自然村
5 陳宮廟 清 大嵐鎮戴糜村糜山自然村
6 俞氏宗祠 清 大嵐鎮大俞村
7 青陽亭 清 三七市鎮葉家灣村(青陽山小嶺頂)
8 張氏老宅 民國 三七市鎮三七市村老街13號
9 郭王廟 清 三七市鎮二六市村後房自然村
10 陳氏廿七房大宅 清 三七市鎮二六市村官橋自然村
11 姜氏九房老宅 清 梨洲街道姜家渡村西姜自然村
12 黃氏老宅 清 梨洲街道雁湖村何勝自然村
13 興隆廟 民國 梨洲街道金冠村冠佩自然村
14 雙喜橋 民國 梨洲街道金冠村冠佩自然村
15 徐氏老宅(陳雲來姚避居處) 明 陽明街道龍泉社區遜埭路
16 魯氏祠堂 民國 陽明街道北郊村
17 源茂老宅 清 陽明街道老方橋老街
18 趙氏啟承堂 清 蘭江街道馮村
19 金山新墅 民國 鳳山街道同光村蘇家
20 徐氏洋樓 民國 鳳山街道憲卿第社區府前路
21 唐家牆門 清代 四明山鎮棠溪村
22 唐氏祠堂 清 四明山鎮棠溪村
23 天興廟 清 四明山鎮北溪村
24 翁氏老宅
清 大隱鎮大隱村山王殿路
25 三官殿 清 臨山鎮臨山村
26 邵氏老宅 清 臨山鎮臨城村新邵家弄
27 陶氏老宅 民國 臨山鎮臨山村南二弄
28 胡氏三房大宅 清 馬渚鎮斗門村山前胡家自然村
29 陳氏老宅和積谷倉
清 馬渚鎮渚北村後陳自然村
30 樂安寺 清 馬渚鎮樂安湖村寺前自然村
31 介眉堂 民國 朗霞街道朗霞村朗霞中街
32 干氏老宅 清 朗霞街道幹家路村東干六房漕
33 施氏老宅 清 泗門鎮海南村施家
34 謝氏六房宅院 清 泗門鎮東大街社區
35 蔡元房 清 泗門鎮東大街社區
36 泰和里謝宅
民國 泗門鎮西大街社區
37 諸氏老宅
民國 泗門鎮汝湖社區紅桂路
38 吳氏舊宅 清 牟山鎮魏家村吳昂頭自然村
39 魏家祠堂 清 牟山鎮牟山村後方自然村
40 雙桂樓 清 低塘街道低塘村
41 黃家牆門
清 低塘街道低塘村鎮北路68號
42 胡家大院-通議第 民國 黃家埠鎮五車堰村
43 斷塘廟
清 黃家埠鎮黃家埠村馮家自然村
44 謝家牆門 民國 陸埠鎮上街樹場弄
45 項氏老屋 清 陸埠鎮蘭山村項家
46 章氏老宅 清 陸埠鎮干溪村
47 趙家祠堂 清 陸埠鎮五馬村
48 錢氏擂鼓牆門
清 河姆渡鎮蘆山寺村浪墅橋自然村
49 雨花庵 清 河姆渡鎮車廄村後岸自然村
50 福泉橋 清 河姆渡鎮河姆村
Ⅲ 餘姚文化習俗
餘姚
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
概況
餘姚市位於浙江省東部,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21°09′、北緯30°03′。總面積1527平方千米。2005年底,戶籍人口82.58萬人。市人民政府駐蘭江街道北蘭江路1號,郵編:315400。行政區劃代碼:330281。區號:0574。拼音:Yuyao Shi。
地理
餘姚市位於浙東寧波平原,東與寧波市江北區、鄞縣相鄰,南枕四明山,與奉化、嵊縣接壤,西連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於錢塘江、杭州灣中心線與海鹽縣交界。東西極距58.5公里,南北極距79公里。總面積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佔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佔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佔18.94%。地勢南高北低,南部四明山山巒起伏,間有盆地、谷地,最高峰蘆山鄉青虎灣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殘丘,點綴兩岸;北部為濱海沖積平原。全市耕地64.35萬畝,園地9.84萬畝,林地72.15萬畝。主要河流姚江,源於境內四明山夏家嶺,自西向東流經中部,匯入寧波市甬江出海,全長109公里,境內流長54公里,支流30餘條,縱橫交錯,織成水網。並有眾多湖塘水庫。牟山湖為境內最大海跡湖,正常蓄水420萬立方米,四明湖為最大人工湖,總庫容1.2億立方米。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陽光充沛,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年平均氣溫16.2°C,日照2061小時,無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自然條件優越。山區溪流眾多,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可開發小水電約2萬千瓦,已開發9414千瓦。姚南山區螢石、高嶺土和花崗岩資源豐富,有開發價值。蕭甬鐵路橫貫中部,329國道穿越境北,姚江為浙東運河一段,水陸交通便捷。南部山區地勢險要,為浙東戰略要地。
漢族為主,有苗、白、壯、布依等少數民族。金屬礦產資源有銅、鐵、鉛、鋅等。非金屬礦產資源有螢石、高嶺土、粘土、石英、磷、泥炭等。野生動植物資源有穿山甲、水獺、丹頂鶴、白鶴、黑鸛、鴛鴦、灰鶴、銀杏等。中草葯材有絡石屯、貫眾、淡竹葉、茯苓、丹參、金銀花等40餘種。土特產品有茶葉、楊梅、乾菜筍、佛雕、工藝草編。名勝古跡有河姆渡遺址、黃梨洲墓、中共浙東區黨委舊址、王陽明講學處、通濟橋與舜江樓。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餘姚市轄6個街道、14個鎮、1個鄉,52個社區、265個居委會:鳳山街道、陽明街道、梨洲街道、蘭江街道、郎霞街道、低塘街道;臨山鎮、泗門鎮、馬渚鎮、牟山鎮、丈亭鎮、梁弄鎮、陸埠鎮、大隱鎮、大嵐鎮、河姆渡鎮、四明山鎮、小曹娥鎮、黃家埠鎮、三七市鎮;鹿亭鄉
2006年1月1日,原東北街道更名為鳳山街道,西北街道更名為陽明街道,東南街道更名為梨洲街道,西南街道更名為蘭江街道。
歷史沿革
餘姚得名,說法不一。一說,《風土記》載,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餘姚(「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雲餘姚」)。另一說,《越絕書》裁,夏少康封少於無余於會稽,以奉禹記,姚乃其屆邑,故曰餘姚。《山海經》郭璞注,句余山在會稽餘姚縣南,句章縣北,故此二縣因此為名雲,此為第三種說法。還有一說,「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說,明代《郡縣釋名》說,縣隸會稽,在餘姚山之西,以河東有姚姓,故曰餘姚。近有人主張,餘姚為越語地名,其義石明。
秦時置餘姚縣(一說漢建),屬會稽郡。東漢建安五年(200年)始築縣城,為浙東古縣城之一。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唐初「餘姚之境東包明州,西轄上虞,為越州巨鎮」,一度升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為「望縣」,「東南最名邑」。元貞元年(1295年)改為餘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復縣。1911年11月8日(清宣統三年九月十八日)餘姚「光復」。
1949年5月23日餘姚解放。新中國建立後,境域多次變動,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區劃歸慈溪縣,慈溪縣西部稻區、山區劃歸餘姚縣。
1985年7月26日撤縣設市,隸屬寧波市,設9區、8個鎮、63個鄉。
經濟
200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 298.1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4.2%,其中一產22.53億元,二產175.13億元,三產100.4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分別為7.6:58.7:33.7。按現行年平均匯率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000美元,達到4404美元。
餘姚物產豐富,是一個農業歷史悠久、農林牧副漁各業齊會的綜合性農業區域。被國家授予「中國楊梅之鄉」、「中國榨菜之鄉」、「中國茭白之鄉」、「中國蜜梨之鄉」和「中國紅楓之鄉」稱號。近年來,餘姚加快結構調整步伐,使全市農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並已形成蔬菜、竹筍、茶葉、果品、畜禽、水產六大農產品商品基地,涌現了「瀑布仙茗」、「舜水蜜梨」、「國泰榨菜」等名牌農產品。
改革開放以來,餘姚一直躋身於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列。餘姚的工業門類齊全,基礎較為扎實,有「塑料之鄉、模具王國」之稱。工業經濟以儀表、電子、塑料、化工、輕紡、機械、冶金等傳統支柱產業為基礎,機電儀一體化、新材料、精細化工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同時以制筆、按鍵、燈具、汽車配件、水暖設備、電動工具、打火機等行業為主的塊狀經濟已遍及全市各地。近年來,餘姚名牌產品迭出,涌現了帥康、玉立抽油煙機、富達吸塵器、舜大全價飼料等中國名牌產品。
餘姚也是全國商貿市場大市之一。依託全國最大的塑料交易專業市場——中國塑料城,這里已成功地舉辦了兩屆中國塑料城全國塑料博覽會、2000年餘姚全國農業機械展覽會等大型經貿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對外開放和餘姚經濟的發展。
榮譽
餘姚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分別位居全國第20位和第11位。餘姚不僅是全國經濟實力百強縣,同時還是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科技先進(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文化模範(縣)市和全國創建文明村鎮活動示範點。
市樹市花市果
餘姚市市樹廣玉蘭,餘姚市市花杜鵑花,餘姚市市果楊梅.
餘姚名人
嚴光,又名嚴遵,字子陵,漢元帝建昭二年八月十二日出生於姚北黃清堰村(現下河嚴家村),是一位歷代傳頌的高風亮節之世。
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明成化八年(1472)出生於餘姚城內的瑞雲樓,是傑出的心學大師,著名的教育家、軍事家、書法家。
朱之瑜,字魯嶼,號舜水,出生於餘姚城內,是我國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傑出的教育家,中日文化交流先驅。
黃宗羲,字太沖,號南雷,學者尊稱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民主主義啟蒙思想家、史學家、學問家。
虞舜,姓姚,名重華,字都君,是中國上古時代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部落聯盟大酋長,即世稱作「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
虞國,漢代人。是孝義傳世、德行遠著的學者名宦。
董襲,餘姚人中難得的一員勇猛的武將,為經營江東(長江下游地區),建立孫吳政權的基業立下汗馬功勞。
虞翻(164—233),是三國時期著名的經學家。
虞潭(約263—341),字思奧,是經學大師虞翻的孫子。生於三國末期,死於東晉成帝咸康末年,是東晉時期為維護朝廷統一,屢統軍旅,轉戰各地的著名軍師。
虞喜(281—356),字仲寧,是東晉時期傑出的經學家和天文學家。
虞預(約285—340),字叔寧,東晉著名的歷史學家,是天文學家虞喜之弟。
虞願(425—479),字士恭。是南齊時的清廉地方官。
虞玩之,東晉南朝間人,字茂瑤。秉直敢言,為官清正。
虞荔(502—561),字山披。是南北朝時期陳朝的清正名臣。
虞寄(510—579),字次安。虞荔之弟。是南朝陳時維護國家統一的大臣。
陳橐,字德應。是南宋初年剛介博學的能臣。
胡沂(1107—1174),字周伯,是南宋時期著名學者,有膽略的諫臣.
孫介,字不朋,餘姚燭湖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學者。因著《雪齋野語》一書被人們尊稱為「雪齋先生」。
王逨(1116—1178),字致君,祖籍宛丘(今河南淮陽),幼年隨父遷居姚江,是為餘姚人,南宋著名學者。
方山京,字子高,南宋理宗年間人,出生與梁弄姚巷。是南宋理宗景定三年的狀元。
趙善譽(1143—1189)字精之,祖籍浚都(今河南開封),生於餘姚。是宋太宗趙光義後裔。
孫應時(1154—1206),字季和。是南宋前期的儒家名臣。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後改名翥,字九萬,號菊磵,餘姚石山樟樹人(今屬慈溪)。是南宋時期「江湖派」詩人中的著名詩家。
岑安卿,字靜能,號栲峰,元代中晚期人,是一位有名節的學者。
黃茂(1258—1340),字茂卿,黃竹浦村人,元末餘姚州州判。
楊璲,字元度,號西園,元末明初人,一生崇尚儒學,是宋代理學在姚江的傳人。王綱(1302—1371),字性常,一字德常,以文學知名,是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的六世祖。
宋僖,字無逸,餘姚南城人。一代文章巨匠,曾參與《永樂大典》的編輯。
趙為謙(1351—1395),原名古則,字為謙,餘姚鳳亭鄉人。是元末明初的教育家、古文字學家。
錢古訓,號堅齋。是明代的一位對民族事務和史地深入研究的學者。
陳贄,字維成,號稼軒,是明朝前期在經學、史學方面具有較高造詣,且精於文學,名噪一時的大才子。
毛吉(1424—1465),字宗吉,明景泰五年進士,曾在中央和地方擔任過掌管司法的官員。
史琳(1438—1506),字天瑞,是一位知文識武,工於書畫的名臣。
陸恆,字有常,號拙庵。明代成化、弘治年間的學者,姚城名儒,王陽明的啟蒙老師。有《易學指南》等著作傳世。
馮蘭,十五世紀中期到十六世紀在世。字佩之,號雪湖居士,餘姚臨山衛馮村人,是一位較有才華的詩人。
謝遷(1449—1531),字於喬,號木齋。是明代前期秉節直諒的大臣,為當時世稱的「天下三賢相」之一。
孫燧(1460—1519),字德成,號一川。出生於橫河孫家境一個世代官宦之家。是一位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謀判分裂,不惜以身殉難的忠烈之士。
倪宗正(1471—1537),字本端,號小野,出生於餘姚北城武勝門內清暉佳氣樓。是明代著名的文章家。
徐愛(1487—1517),字日仁,號橫山,餘姚馬堰(現屬慈溪)人,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的最先及門弟子,妹夫。是王學的主要傳人。
徐珊(1487—1548),字汝佩,號三溪,王陽明學生,是一位不畏權貴的志士,嚴尊師說的王學傳人。
韓應龍(1498—1536),字汝化,是明代餘姚三狀元之一。
錢德洪(1496—1574),名寬,字德洪,以字行,又字洪甫。出生於餘姚緒山(即龍泉山)北麓的瑞雲樓,又曾在緒山就學,因此取名緒山,學者尊稱他為緒山先生。是五代吳越國君錢鏐的第十九世裔孫,明代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的高足弟子,嘉靖十一年進士。
趙錦(1516—1591),字元朴,號麟陽,是王陽明弟子中最年輕的學生,明代著名的學者型官員。
謝志望(1528—1555),字見甫,系謝遷之長玄孫,是明嘉靖年間浙東地區的抗倭英雄。
何良臣,字際明,號惟聖,生活於明正德至萬曆年間,是明代著名的軍事家。
葉憲祖(1566—1641),字美度,一字相攸,號六桐、桐柏,園居士、紫金道人,是明代著名的戲曲作家。
沈國模(1575—1656),字叔則,號求如,晚年居住橫嶴之石浪山,又號石浪老樵,是晚明著名王學傳人,姚江書院的首創者。
史孝咸(1582—1659),字子虛,號拙修,出生於城南半霖史家村,是南宋臣相史浩之後裔,是姚江書院首創者之一。
黃尊素(1584—1626),字真長,號白安,城東黃竹浦人,明季東林黨骨幹人物,著名思想家黃宗羲的父親。
朱啟明(1590—1671),原名之琦,字伯球,號蒼曙,出生於餘姚城內龍泉山麓。他是明軍將領,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朱舜水的胞兄。
韓孔當(1599—1671),字仁甫,是姚江書院第二代主講。
#F8t"Z"w R on0孫嘉績(1604—1646),字碩膚,天啟年間閣老孫如游之孫。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志士。著有《五世傳贊》、《存直錄》等作。
呂章成,字裁之,號餘民,是明末清初餘姚的一位身懷奇才的氣節之士。
熊汝霖,字雨殷,姚北天華街(今朗霞街道天華)人,明末抗清志士。
鄭遵謙,字履恭,餘姚臨山衛人,少年時即有狹義心腸,輕財好義,是明末一位堅持民族氣節,為大義而斷絕親情的抗清英烈。
史標(1616—1693),字顯臣,是沈國模弟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是姚江書院第三代主講。
王翊(1616—1651),字完勛,號篤庵,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將領,民族英雄。
黃宗炎(1616—1689),字晦木,號立溪,學者稱鷓鴣先生,通德鄉黃竹浦人,黃宗羲胞弟,抗清義士、學者。
黃宗會(1618—1663),字澤望,號縮齋,世稱石田先生,黃宗羲二弟,清初學者。
徐景范,字文亦,號正庵,是清代中興「姚江書院」的王學傳人。著有《四勿徽錄》、《學問偶存》、《五經疑》、《紀史》、《正庵詩稿》等作。
黃百家(1643—1709),黃宗羲第三子,字主一,號不失,別號黃竹農家,通德鄉黃竹浦人,清初史學家,是近代西方科學知識的傳播者。
邵廷采(1648—1711),原名行中,字允斯,後改名廷采,字念魯。餘姚城區人,是清朝初期浙東地區的重要史學家。
勞史(1655—1713),字麟書,號餘山,是清康熙至雍正年間著名的平民學者。
陳梓(1683-1759),字敷公,字右民,號一齋,又號客星山人。姚北臨山人,是清代康熙至乾隆間的著名詩人。著有《四書質疑》、《經義質疑》、《刪後詩文存》、《客星零草》、《寓峽草》、《九九樂府》、《一知雜著》、《定泉詩話》等作。
邵昂霄,字子政,清朝著名的天文歷算學家。
盧文弨(1717—1795),字紹弓,好磯漁,人稱抱經先生,是清代著名的經籍校勘學家、藏書家。
邵晉涵(1743—1796),字與桐,又字二雲,號南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浙東史學的殿軍。
翁元圻(17541—1825),字載青,號鳳西。清代學者,書法家。
黃澄量,字式筌,號石泉。梁弄人,諸生,清乾嘉時著名藏書家。
葉樊(1791—1836),字季衛,號槿圃,餘姚城北武勝門人。是清代餘姚地區的橋梁建築師。
朱蘭(1800—1873),字久香,號耐庵,文治先生之子,姚城東門外醬園街人。清中晚期聞名全國的考試官。
黃春生(1811—1861),鄭巷黃李鮑村人,是清咸豐年間餘姚「十八局」佃農起義的領袖。
黃炳垕(1815—1893),字慰亭,號了翁,是清代後期著名的天文、歷算、史地學家,是黃宗羲的七世孫。
翁慶龍,初名琳,字巳蘭,號解虛心室主人。清代學者翁元圻曾孫,晚清的著名書法家。
虞悰(434—499),字景豫,出生於虞氏豪強大族之家,是南北朝時期的貴官巨宦。
阮令瀛(474—540),原姓石,是南北時期蕭梁朝的文宣皇太後。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
顧全武(866—930),少年時曾做過和尚,故又名顧和尚。是五代時期餘姚人中的吳越王錢鏐胡名將。
孫子秀(1212—1266),字元實,號靜見,梁弄汪巷人。是宋代較有才氣,注重儒學的官員。
謝丕,字以中,號汝湖,泗門人,明大學士謝遷之子。又是奸相嚴嵩的知心朋友。
呂本(1504—1587),字汝立,號南渠、期齋,出生於餘姚南城的玉蘭堂。明代餘姚三閣老之一,亦是依附嚴嵩奸黨的親信之一。
翁大立(1517—1597),字儒參,明代中期為治理洪水作出重大貢獻的大臣。
孫如游(1549—1624),字景文,是忠烈公孫燧的曾孫,明代餘姚三閣老之一。
王喜姐,祖籍餘姚雙雁鄉上黃村(今東南街道茭湖上黃村),為明神宗的皇後,世稱孝端皇後。
高士奇(1645—1704),字澹人,號瓶廬、江村,原籍餘姚匡堰鄉(今屬慈溪市)。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古董鑒賞家、收藏家、歷史學家。
邵友濂(1840—1901),原名維誕,字小村,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大臣。
高似孫,字續古,號疏寮,原籍鄞縣,晚年遷居餘姚。是聳代著名的方誌學家和目錄學家。
朱然(181—249),字義封,三國時期丹陽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是餘姚有史籍可查的首任行政長官。
宋漢章,餘姚豐南郎霞宋家人。近代著名銀行家,上海中國銀行負責人。
黃楚九,名承乾,字楚九,號磋玖,清同治十一年出生於餘姚通德鄉黃竹浦(今屬梁輝鎮)醫葯世家,為上海大世界的創始人。對近代醫葯業和娛樂業的發展作出過貢獻。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然,後改夢麟,字兆賢、少賢,號孟鄰,筆名唯心。1886年1月20日誕生於餘姚老蔣村。曾任北京大學校長、西南聯合大學主要領導人、國民政府教育部長、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是著名教育活動家。
楊賢江,餘姚雲和鄉楊家村人。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家,一代青年的導師、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
沈宗瀚,乳名修年,字海槎,別號克難居士。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2月15日)生於餘姚鳳亭鄉,為我國著名農學家。
吳耕民,1896年3月17日出生於餘姚鎮精忠鄉東溜場村(今屬慈溪),現代園藝學奠基人,逝世前為中國園藝學會名譽理事、浙江農業大學一級教授。
谷鏡,公歷1896年9月26日生於浙江餘姚梁輝鄉楊梅潭村,為中國現代病理學創始人,著名病理學家和醫學教育家。
黃雲眉,光緒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出生於餘姚城內筍行弄銹衣坊。字子亭,以「半坡」為號,教育家、歷史學家,現代史學界公認的明史專家。1965年曾將舊籍245種,3130冊贈送給梨洲文獻館及餘姚梨洲中學。
嚴景耀,1905年7月24日出生於餘姚低塘姆湖嚴家村。著名社會學家,中國犯罪學的開拓者。嚴景耀、雷潔瓊夫婦俱為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
胡考,祖籍餘姚。1912年12月23日生於上海。1994年6月23日逝世與北京。是集畫家、小說家、詩人於一身的藝術家。
王仲犖,1913年11月9日生於餘姚(一說生於上海),一名頌平,又名元崇,為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家。
楊積芳(1856—1938),字馥笙,號福蓀、寄篁,又取號東漁,下沙畈人。曾在朗霞篁封橋住過。編纂有《六倉志》,留有《東漁印存》。
郭靜唐(1903—1952)幼名寅生,又名挹青,字琴堂。姚北周巷人。與樓適夷合辦《餘姚評論》、《餘姚青年》等刊物。
高培良(1894—1967)餘姚候青門高家弄人。與親戚郭永泉合資創辦「餘姚唯一特產製造廠」,生產筍乾菜,以「唯一」商標向政府注冊。
裘樹堂(1906—1990),又名柱常,筆名裘重,出生於餘姚龍泉山北麓的鄔家道地。為上海《新聞日報》的編委,中國上海翻譯家協會理事。另著有《黃賓虹傳記年譜合編》。
樓適夷(1905--),中共餘姚第一任支部書記。1944年12月到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浙東行政公署擔任文教處副處長。參加過抗美援朝。1980年寫有散文《誇我的故鄉》《適夷散文選》。
陸一飛,又名瑞雲,字挹斐,1931年出生於餘姚桐江橋。中國山水畫家,有不少畫是餘姚山水勝跡,出版過專集三本。
胡景耀,1937年出生於餘姚鎮,北京天文台研究員。1989年在歐洲南方天文台發現一顆閃爍綠色光環的行星狀星雲,被國際天文界命名為「胡星」。
Ⅳ 餘姚為什麼叫東南最名邑
餘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三大歷史文化聞名於世。一是七版千年權前河姆渡文化。 1973 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它的稻作農業、干欄式建築、劃槳行舟和崇鳥敬日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遺存,足以讓人們嘆為觀止, 被人們譽為「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 二是「姚江文化」。自漢以來,餘姚名家輩出, 群彥爭輝, 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譽。三國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學家;東晉時的虞喜,最早發現了「歲差」;隋唐時虞世南,被唐太宗譽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在眾多的名家中,首推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和黃宗羲,被譽為「四先賢」,王陽明和黃宗羲被列入中國十大思想家。餘姚也因此被稱為「東南最名邑」和「文獻名邦」
Ⅳ 餘姚出過哪些文化名人,請簡略地介紹其中一位
黃宗羲
嚴子陵
朱舜水
王陽明
虞世南
如果將就著的話,,余秋雨也算半個餘姚人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梨州,亦號南雷,浙江餘姚人。他的父親黃尊素為萬曆進士,天啟中為御史,是東林黨人,因彈劾魏忠賢而被削職歸籍,不久又下獄,受酷刑而死。十九歲的黃宗羲乃進京訟冤,並在公堂之上出錐擊傷主謀,追殺兇手,明思宗嘆稱其為「忠臣孤子」。黃宗羲歸鄉後,即更加發憤讀書,「憤科舉之學錮人,思所以變之。既,盡發家藏書讀之,不足,則鈔之同里世學樓鈕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則千頃堂黃氏、絳雲樓錢氏,且建『續鈔堂』於南雷,以承東發(疑係「林」字——筆者按)之緒」(《清史稿》480卷)。又從學於著名哲學家劉宗周,得蕺山之學。清軍入關後,黃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參加反清戰斗,達數年之久。失敗後返鄉閉門著述,清庭屢次詔征,皆辭免。
黃宗羲的啟蒙思想完全沒有外來思想的影響,空前絕後,被稱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
黃宗羲多才博學,於經史百家及天文、算術、樂律以及釋、道無不研究。尤其在史學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議必咨之」(《清史稿》480卷)。而在哲學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最先從「民主」的立場來抨擊君主專制制度者,真堪稱是中國思想啟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訪錄》一書中。
《明夷待訪錄》一書計十三篇。「明夷」本為卦名,為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卦象為「離下坤上」。「明」即是太陽(離),「夷」是損傷之意。從卦象上看,太陽處「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來臨的情況。這暗含作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憤懣和指責,也是對太陽再度升起照臨天下的希盼。「待訪」是等待賢者來訪,讓此書成為後人之師的意思。另外,「明」就是太陽,亦稱為「大明」,暗合「大明朝」;「夷」有「誅鋤」之解,又有「視之不見」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國之痛。該書通過抨擊「家天下」的專制君主制度,向世人傳遞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這在當時黑暗無比社會環境下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原君》是《明夷待訪錄》的首篇。黃宗羲在開篇就闡述人類設立君主的本來目的,他說設立君主的本來目的是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釋其害」,也就是說,產生君主,是要君主負擔起抑私利、興公利的責任。對於君主,他的義務是首要的,權力是從屬於義務之後為履行其義務服務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僕而已,「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然而,後來的君主卻「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益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並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均見《原君》)。對君主「家天下」的行為從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Ⅵ 餘姚的歷史文化村鎮
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村鎮
餘姚梁弄鎮
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餘姚市梁弄鎮橫坎頭村
寧波市級歷史文化村鎮(第一批,2005年8月日公布):餘姚市大嵐鎮柿林村、餘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
Ⅶ 浙江省餘姚市有什麼風俗人情,歷史文化等,還有家鄉特色
http://ke..com/view/15116.htm
Ⅷ 餘姚通濟橋的歷史文化
與通濟橋北端相銜接的古建築舜江樓及城牆,也是餘姚城的重點文物保護回單位,舜答江樓高8米,廣5間,深3間,四周有走廊,重檐兩層歇山頂,檐角上翹,如鳥展翅,正脊兩端鴟吻高聳,中央嵌有一面金光燦燦的大銅鏡。明代陶安有詩說:「與客閑片時,登樓愛奇觀。憑欄出樹杪,振衣在天半。諸峰繞城邑,萬室夾江岸。」寫出了舜江樓的風光。舜江樓初建於元至元年間,由當時餘姚州判葉恆設計。樓上置有用水滴漏來記時刻的刻漏。到了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多次侵擾餘姚,舜江樓就成為控倭西進的制高點。現存舜江樓建築是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樓上置銅鍾作火災報警和報時之用。1985年又大修一次,由書法家沙孟海題了「舜江樓」匾額。通濟橋和舜江樓構成了一個「長虹騰空,躍閣鎮流」的古建築群,庄嚴典雅氣勢不凡,似乎與奔騰不息的姚江水共同訴說著古城餘姚悠久的歷史與文化,是餘姚城的象徵物。
Ⅸ 餘姚的由來
餘姚歷史見於文獻記載從虞舜開始,先後有「舜耕歷山」、「禹藏秘圖」之說。春秋時期餘姚屬越國,戰國中期餘姚成為楚國轄地。餘姚秦時置縣,建縣已有 2200 多年歷史。 1985 年,經國務院批准,餘姚撤縣設市, 1995 年,餘姚被國務院升格為二類市。 餘姚城素為縣治所在,古城由南、北兩城組成,雙城合璧,別具一格。北城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 200 ),南城築於明嘉靖年間。直至今日,餘姚歷史城區內原有的里巷格局、街道尺度、河網水系仍有相當部分保存完好,並與成片的民居構成了較完整的古城區風貌。
餘姚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以三大歷史文化聞名於世。一是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 1973 年,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它的稻作農業、干欄式建築、劃槳行舟和崇鳥敬日等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遺存,足以讓人們嘆為觀止, 被人們譽為「七千年前的文化寶庫」。 二是「姚江文化」。自漢以來,餘姚名家輩出, 群彥爭輝, 故有「姚江人物甲天下」的美譽。三國的虞翻,是著名的《易》學家;東晉時的虞喜,最早發現了「歲差」;隋唐時虞世南,被唐太宗譽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在眾多的名家中,首推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和黃宗羲,被譽為「四先賢」,王陽明和黃宗羲被列入中國十大思想家。餘姚也因此被稱為「東南最名邑」和「文獻名邦」;三是浙東紅色文化。 抗日戰爭時期,餘姚梁弄成為全國十九塊抗日根據地之一的浙東抗日根據地的領導中心,中共浙東區委,新四軍浙東縱隊司令部、政治部等領導機關均設在餘姚梁弄。浙東根據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浙東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譜寫了壯麗的詩篇。
Ⅹ 江餘姚河姆渡和良渚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
1.河姆渡遺址人工栽培稻穀的發現說明農業不是哪個聖人發明的,而是人內類自身進步的結容果,從而有利人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史觀和群眾觀念。
建築技術說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現代人一樣較高的智商。
發現以象牙雕刻為代表的原始藝術品:具有強烈的宗教意義,原始先民已有復雜的精神生活。
可以知道良好的自然環境是河姆渡文化繁榮的關鍵因素,而河姆渡人對自然萬物的認識和利用則是決定因素。
2.良渚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有力的證據。
與北方的粟作農業相比,稻作無疑需要更加繁細的耕作管理技術,這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良渚文化社會組織的復雜性。
除卻物質文化之外,良渚文明對於後來的中原禮樂文明的形成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