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7 10:11:33

A. 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有什麼重大意義

一、內部意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國共合作和全民族團結,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抵抗日本的侵略。

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陝北的紅軍主力和留在南方的紅軍、游擊隊分別於同年8月和10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和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在8年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抗戰路線,實行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建立了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先後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三次反共高潮。

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抗日武裝,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進行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等十二萬五千餘次對敵作戰。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政治領導權;

堅持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擴大抗日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內建立「三三制」政權,即在政權人員的分配上,共產黨員(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大體各佔三分之一。

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採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斗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而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二、對於外國

第二次國共合作無論在醞釀時期還是在合作期間,蘇美等國都曾起過積極作用,並一直維持到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以後由於美國的扶蔣反共政策,使國共關系完全破裂。

早在醞釀時期,共產國際和蘇聯就指示中共應當同其他一切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蘇聯還從中斡旋,為謀求國共兩黨的重新合作努力。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後,各國從各自不同的利益出發,對事變採取不同的態度。

蘇聯支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美英法等國從需要中國牽制日本維護自身利益出發,也支持和平解決。正是由於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才為第二次國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說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中國得了利,日本失了利。

「七七」事變後,中國人民的抗日得到了廣泛的國際援助和支持,最終形成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作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組成部分,長期得到蘇美英等盟國的支持。

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後,兩黨關系在曲折中發展,國民黨先後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使兩黨關系幾至破裂。在國內外強大壓力下,蔣介石不敢公開中止兩黨關系。

美國對蔣介石施加壓力對維護國共合作關系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皖南事變發生後,美國總統羅斯福派特使居里來華對國共關系進行調解,希望兩黨能團結抗日,居里在重慶與蔣介石和周恩來分別會談,並向蔣聲言:「美國在國共糾紛未獲解決前,無法大量援助中國」 。以此向蔣介石施加壓力,迫使其改善國共關系。

1943年,共產國際宣布解散,蔣介石拋出《中國之命運》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在此之後,1944年6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派副總統華萊士來華與蔣會談,調解國共兩黨關系,華萊士說:「羅斯福總統曾經談到中國共產黨。

羅斯福總統認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的黨員終究都是中國人,他們基本上是朋友,『朋友之間總有商量的餘地』 」。

「羅斯福總統表示,如果雙方不能夠一致,他們可以『找一個朋友來』,並且表示他可以充當那個朋友」。

蔣介石說美國「不了解共產黨對中國政府所構成的威脅,並且過高估計了共產黨抗日的作用」,並提出要政治解決之。可見蔣介石並不是真誠同共產黨合作,由於美國的強大壓力,使得蔣不能不作出一些讓步。

當然,美國調停國共關系是從它自身利益出發的。在抗戰勝利前夕,美國也曾就組成聯合政府從中斡旋,但在羅斯福總統逝世後,杜魯門上台,加上蘇聯紅軍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偉大勝利,美國的調停就越來越偏向國民黨一邊,最後推行一套反動的扶蔣反共政策。

(1)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歷史意義

1、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

2、北伐戰爭的迅猛發展,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和北洋軍閥;

3、黨大大地拓展了成員數量和組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

4、合作失敗後,使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

5、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後來,全國反帝反封的國民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北伐戰爭就是其中之一。

國共合作團結了一切可團結的階級,共同反帝反封,壯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於黨的不成熟,輕易地放棄了武裝,導致後來的反革命事變。

二、第二次國共合作堅持原則

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關鍵,在於形成並基本堅持了以國共合作為主要內容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總結這個時期的統一戰線經驗,主要是堅持了四個原則:

1、求同存異

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要以弱小的綜合國力戰勝處於帝國主義階段的日本,就必須實行全民族的大團結、大聯合,建立起以國共兩大軍事、政治勢力為主的統一戰線。

而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是階級基礎和性質完全不同的黨,特別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以後,汪精衛等在國民黨內提出在「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反革命屠殺政策的指導下,無數共產黨人遭到殺害。

兩黨處於不共戴天的仇視狀態,但在困難當頭、民族危亡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以博大胸懷、捐棄前嫌,從國家和民族大局出發,提出與國民黨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中國共產黨為爭取蔣介石政府抗日,求抗日之大同,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下,在許多非原則性問題上作了讓步。國共兩黨在國家受到侵略,以民族利益為重,同仇敵愾,共抵外敵。

2、既統一又獨立

為了抗日,中國共產黨必須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血的教訓、共產黨人的革命綱領,要求在統一戰線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

國民黨是執政的黨,它對共產黨的既定方針是限制以達到消滅。如果事事都要同國民黨統一,徵得它的同意,那隻能是把自己的手腳束縛起來,向國民黨全面投降。

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不僅制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正確的路線、方針,而且適時地提出了許多處理合作中出現的問題的政策、策略,使統一戰線能夠得以維持,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又使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性、先進性得以保持,「在中國革命史上開辟了一個新紀元」。

3、既聯合又斗爭

以蔣介石為首的親英美派大資產階級,是國民黨政府中的當權派、勢力派,但又是反共的頑固派。要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必須與他們聯合;

要保持共產黨的獨立性,必須與他們的頑固反共行為進行堅決的斗爭,並在斗爭中不忘記聯合抗日的大目標。

為此,中國共產黨對頑固派的斗爭採取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由於中國共產黨對頑固派採取了又聯合又斗爭的策略,盡管蔣介石政府在八年中搞了不少磨擦,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但沒有發動全面內戰,沒有退出抗日統一戰線。

4、結合自己力量和外援

國共兩黨從日本侵華戰爭爆發起,建立抗日統一戰線,依靠全國人民自己的力量。同時也獲得了國際反法西斯的國家和人民的援助,例如蘇聯、美國等國家的援助。

中國人民的抗戰,正是因為首先立足於自己的力量,才能在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進攻下,堅持抗戰八年整,中國沒有亡國,這是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結果。當然在這之中,也獲得了國際方面的援助。

中日戰爭爆發不久,共產國際就發表了《告國際無產階級宣言》,號召用一切方法援助中國人民抗戰。蘇聯政府給予中國大批軍火貸款,支援中國飛機1000多架,航空人員2000多人。

日本共產黨一再向日本人民號召,「不送一兵一卒到中國去!」日共領導人岡野進(野坂參三)親自來中國,同中國共產黨一起組織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反戰宣傳。

像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隸華大夫以及美國史沫特萊作家等人,自願來中國參加抗戰。即使英、美、法等國,因反對日本獨佔中國,也希望國共合作抗日。

當中國抗戰到反攻階段,由於蘇聯以百萬大軍出兵東北,從而加速了日本失敗的進程,使中國獲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

這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相結合的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爭取外援相結合原則的偉大勝利。

B. 國共兩黨的兩次合作的意義是什麼

1、1924-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 意義: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推動了國民大革命運動的迅速開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打擊,共產黨的影響力擴大。

2、1927-1937年:國共十年對峙 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3、1937-1946年:國共第二次合作 意義: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兩黨由對抗走向合作的開始。全面抗戰爆發後,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國共兩黨共同走向抗日戰場。

4、1946-1949年:國共再對抗 抗戰勝利後,美蔣勾結發動內戰,國共兩黨關系再次發生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對抗。

(2)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第一次國共合作標志

國民黨一大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正式實現。1924年初,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討論國民黨改組問題,通過《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通過了國民黨的黨綱,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通過宣言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主張。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徵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但是到了大革命後期。

1927年7月,由於蔣介石和汪精衛控制的國民黨右派不顧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宣布與共產黨決裂,發動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開叛變革命,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C.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意義是什麼呢

國共兩抄黨的第二次合作襲的意義:
①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了全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②為中共力量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③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使得外國列強刮目相看,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D. 初中歷史:兩次國共合作的背景及意義

第一次國共合作:
背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中共的發展陷入低潮。
過程:二七罷工後,中國共產黨意識到,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於是加快了和國民黨的合作。這是因為「中國現存的各政黨,只有國民黨比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較是真正的民主派」,而且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又建立了革命根據地,他的領導人孫中山也真誠的歡迎中國共產黨和他合作。同時,共產國際也指示中國共產黨要和國民黨合作。
孫中山在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以後,深感國民黨內人員過於復雜,應當改組。1923年,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會上確定了合作方針: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立性;幫助國民黨改組成為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聯盟的政黨。
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主要討論國民黨改組問題,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宣言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的主張,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這在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大會同意中國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意義: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後來,全國反帝反封的國民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北伐就是其中之一。國共合作團結了一切可團結的階級,共同反帝反封,壯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於黨的不成熟,輕易地放棄了武裝,導致後來的反革命事變。
第二次國共合作:
背景:華北事變後,中共意識到中日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共產國際號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過程: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開會,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會後,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的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他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內階級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中共的任務是把紅軍的活動和全國的工人、農民、學生、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切活動會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革命戰線,這個統一戰線必須由中共來領導。這個報告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基礎。
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感召下,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同紅軍和解停戰,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他們於1936年12月12日實行「兵諫」,逼蔣抗日。中共從全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七七事變第二天,中共發表抗日通電,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國共兩黨親密合作,一致抗日。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講話,「確定了准備抗戰的方針」。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威脅南京,第二天,國民黨發表自衛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後中國改變軍隊為八路軍和新四軍。9月22日,國名當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意義:團結了一切可團結的力量一致抗日,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全民族的抗戰開始。但後來,國民黨開始消極抗日,發動皖南事變,破壞了統一戰線。

E.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與深刻啟示是什麼

1 第二來次國共合作,促源成了全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 同時也為中共力量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3 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使得外國列強刮目相看。
4雖然抗戰辛苦,可是它也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第一,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第二,在政黨利益與國家利益問題上,政黨利益應服從於國家利益,短期利益應讓位於長遠利益.
第三,在政黨合作中,要學會團結,妥協,斗爭.

F.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意義

1 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了全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內爭的勝利,創造了容有利的條件。2 同時也為中共力量的發展和壯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機。3 顯示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使得外國列強刮目相看。4雖然抗戰辛苦,可是它也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G. 國共兩次合作的歷史意義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合作,建成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革命統一戰線,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
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了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取得了最終勝利。統一戰線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H. 國共的兩次合作的時間.意義.目的.成果.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時間:從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歷時三年半。
二、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1.國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2.北伐戰爭的迅猛發展,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和北洋軍閥;3.黨大大地拓展了成員數量和組織,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工農武裝;4.合作失敗後,使黨開始成長成熟,懂得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5.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後來,全國反帝反封的國民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
三、第一次國共合作取得的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宣傳共產黨的綱領,擴大黨在群眾中的影響;黨開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裝;廣大人民群眾受到一次革命洗禮,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
四、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時間:從1937年8月中旬到1946年6月結束。
五、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意義: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採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斗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而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六、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成果:中國共產黨開辟廣闊的敵後戰場,國民黨堅定了抗戰決心,並組織實施了正面戰場的大會戰,直至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

I. 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和深刻啟示是什麼

團結全民族力量,並取得國際援助,最終取得抗戰勝利。
啟示:統一團結的國內環境,有利於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

閱讀全文

與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