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何承天新律及其歷史意義

何承天新律及其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07 10:10:45

❶ 何承天的人物簡介

五歲喪父,聰慧好學,儒史百家,莫不該覽。仕晉,起家南蠻校尉桓偉參軍,歷長沙公陶延壽輔國府參軍、瀏陽令。撫軍將軍劉毅版為行參軍,出補宛陵令。趙恢為寧蠻校尉、尋陽太守,請為司馬。後為太尉劉裕行參軍,除太學博士。義熙十一年(415),為世子征虜參軍,轉西中郎中軍參軍、錢唐令。宋台初建,召為尚書祠部郎,與傅亮共撰朝儀。入宋,補南台治書侍御史。謝晦鎮江陵,請為南蠻長史,轉咨議參軍,領記室,行南蠻府事。元嘉七年(430),到彥之北伐,請為右軍錄事。後補尚書殿中郎、兼左丞,出為衡陽內史,後世因稱「何衡陽」。十六年,除著作佐郎,撰國史,轉太子率更令。十九年,立國子學,領國子博士,遷御史中丞。承天為性剛愎,頗以所長侮同列,與尚書左丞謝元交惡而累相糾奏,坐白衣領職。二十四年,遷廷尉,未拜,文帝欲用為吏部,坐宣漏密旨,免官。承天博通經史,精律歷,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歷法疏漏不當,撰歷二卷,奏請改歷,稱《元嘉歷》,對後世歷法影響很大。兼通音律,發明了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彈箏,復擅弈棋。嘗撰《報應問》、《達性論》,就當時熱衷談論的形神關系問題提出個人見解,宣揚無神論思想。有文集三十二卷,又刪並《禮論》八百卷為三百卷,著《分明士制》三卷、《孝經注》一卷、《歷術》一卷、《驗日食法》三卷、《漏刻經》一卷、《陸機連珠注》一卷,今皆不傳。

❷ 郯國的國君

郯子 春秋時期郯國君主,己姓(一說贏姓)子爵,少皞澗氏後裔。郯國之君稱郯子,因失籍失載,郯國世系不詳。通常提到的郯子,是指公元前525年朝拜魯國的那位郯國君主,和孔子是同時代人。據《春秋左氏傳》載:魯昭公17年(前525年)秋天,郯子朝魯,昭公盛宴款待。席間,魯大夫叔孫昭子問郯子為何以鳥名官,郯子回答得很詳盡。他說:「少皞是我的遠祖,我當然知道。我的祖先少皞摯初立位時,恰好有鳳凰飛來,這被當成吉祥的徵兆,因此就以鳥為師,用鳥名來稱呼各種官職:鳳鳥氏主管歷法,玄鳥氏掌管春分秋分,伯趙氏掌管夏至冬至,青鳥氏掌管立春立夏,丹鳥氏掌管立秋立冬。另外,還以五雉為五工正,分管手工業….」郯子的一番話,滿座人無不佩服。當時27歲的孔丘,在魯國做個小官,他聽說此事後,立即去拜見郯子請教。這就是韓愈《師說》中提到的「孔子師郯子。」孔子對郯子的博聞多識十分欽佩,尤其是象郯國這樣一個區區小國能夠珍視和保存自己的確歷史文化,更使他十分感慨。孔子後來還特意到郯國游學,在城北十里鋪遇到晉國學者程子,兩人在車上俯身交談,終日甚親,以致車上的傘蓋都傾斜了。後人建蓋亭以紀其事。
郯子朝魯一番話,載入史冊,流傳後世,至今仍是人們研究古代官制和民族形成的重要資料。郯子死後,後人建郯子墓、郯子廟、問官祠以作紀念。歷代文人墨客游覽古郯遺跡,又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佳作。人們景仰郯子對歷史文化的重要貢獻,過去在郯子廟中曾供奉「三聖」像,將郯子與孔子、老子並列。為弘揚古郯文化,郯城縣人民政府於1991年9月在縣城駐地建造了郯子雕像。
於定國(前111年—前40年) 字曼倩,西漢時東海郡郯縣人。定國之父於公,只做過縣獄吏、郡決曹這樣的小官吏,因其為孝婦辯怨的事跡載入史冊。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以此為素材,創作了著名悲劇《竇蛾冤》。
於定國自幼隨父學習刑典之學,熟悉法律。曾為縣獄吏、郡決曹,後補廷尉史。由於他辦案公允,聲譽漸高,受到漢昭帝器重,升為侍御史、御史中丞。漢昭帝死後,昌邑王劉賀即位。劉賀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於定國就與大將軍霍光等一起廢掉了他的帝位。漢宣帝即位後,於定國被提升為光祿大夫平尚書事,數年後又升為水衡都尉、廷尉,位列九卿,成為掌管刑法的最高長官,凡郡國決獄有疑,皆由廷尉審核決定。於定國執法公正,辦案明快。對疑難案件,倍加審慎,他量刑時主張寬平,對鰥寡孤獨著常存哀憐之心。他當了18年廷尉,朝野稱頌,與漢文帝時著名的廷尉張釋之齊名。當時稱:「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於定國為廷尉,民自以為不會吃冤枉官司。」漢宣帝甘露二年,升任御史大夫,次年又當了丞相,封平西侯,為百官之首。永光元年,因年事已高,漢元帝賜予安車駟馬,黃金60斤還鄉,70歲病卒。
王郎(153—228年) 字景興,三國時東海郯縣人。幼年時熟讀經書,博學多才,年輕時被拜為郎中,認菑丘長。拜太尉楊賜為師學習經書。後在徐州治中幫陶謙掌管文書。當時漢室衰微,群雄四起,關東一帶戰事仍頻,王郎向漢天子請求勤王,漢獻帝見表後十分高興,隨即封陶謙為安東大將軍,王郎也被封為會稽太守,王郎推行仁政,「惠愛在民」,使「稽郡殷實富裕」,很有政績。王郎做太守第四年,孫策兵臨會嵇稽,王郎率兵決戰,因寡不敵眾被俘。孫策因王郎儒雅博學,未加害,留置曲阿不放。曹操於建安三年上表徵聘王郎,出任諫議大夫 ,參司空軍事。王郎精通法律刑理,以治獄見稱。曹丕即位後,王郎升遷為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魏明帝即位後,王郎被封為蘭陵侯。後任司徒。太和二年(228年),王郎死,謚號「成侯」,死後歸葬故里。今郯城縣港上鎮朗里村,即為王朗故里。
王肅(195---256年) 字子雍,三國時期魏國東海郡郯人。其父王朗。王肅得其家傳,博通經史,著述甚豐,是歷史上著名的經學家。18歲時,拜著名學者宋忠為師讀《太玄》,他勤於思考,常常超越出老師的講解而提出新見解。在學術研究中博才眾長,獨樹一幟,創立了與鄭玄相對壘的王肅學派。王肅所代表的經學被稱為「王學」,在經學史上是佔有一定地位的。魏文帝黃初年間,王肅入仕為散騎黃門侍郎,明帝太和三年(229年),拜散常侍,對軍國大事常提出建議,發揮了重要作用。王肅學識淵博,直言不諱,曾向皇帝建言革除政治弊端,撤並那些清閑無用的官僚機構,裁減冗官,使官有實職,職有實事。讓官員少些,俸祿高些,使公家出的費用少,為官者進仕之志高。256年,王肅死,追贈衛將軍,謚號景侯。
何承天(373---447年) 南北朝時期宋東海郯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無神論思想家和天文學家。東晉末任參軍及瀏陽令;入宋後,被召為尚書祠部郎,奉旨與傅亮共撰《朝議》,不久補南台治書侍御史。元嘉十六年(439年),何承天任著作佐郎,撰國史。後轉任太子率更令。元嘉19年(442年),立國子學,以本官領國子博士。後升任御史中丞。何承天是一位傑出的天文學家。他繼承舅父徐廣40餘年觀察的天象成果,又親自觀測了4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天文資料,創制了新的歷法,經朝廷批准自元嘉22年起使用,稱元嘉歷。又創日法,為唐宋歷法家所採用。研究天文學必須有相應的數學基礎,何承天精於歷數,在推算圓周率上有重要貢獻。他求得圓周率為3.1418。作為一位傑出的無神論思想家,何承天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寫出了《達性論》、《報應問》、《答宗居士書》等一系列論文,批駁生死輪回、善惡報應和神不滅等謬論,指出「生必有死,形斃神散,猶春榮秋落,四時代換」,有力的回擊了神不滅論。
何承天在數學、歷史、考古學和文學等諸多方面方面都卓有建樹。文學方面有《木瓜賦》等詩文傳世。在音樂方面,他精通音律,曾發明接近十二律的新律,又擅長彈箏,宋文帝曾贈予他銀箏一面,他曾參與撰修國史,《宋書》有志三十卷,大多取材於何承天撰寫的舊稿。
王僧孺(456—522年) 字僧孺,南朝齊梁間文學家,東海郯人。王僧孺仕齊起家,初為太學博士。後任晉安郡丞、侯官縣令等職。齊明帝蕭鸞即位後,下詔求賢舉士。始安王蕭遙光上表推薦僧孺,對他的人品學問給予極高評價。於是王僧孺被任命為尚書儀曹郎,不久又升任治書侍御史。後王僧孺出為錢塘令。梁朝建立後,王僧孺又歷任臨川王後軍記室等職,為官清正,流譽後世。
王僧孺是一位學者,三墳五典無不通曉,對文學也頗有研究。他精通譜諜之學,考定《百家譜》,為整理和保存歷史文籍做出了獨特貢獻。他擅長書法,楷隸皆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臧書家,曾收藏各種書籍萬余卷。
徐勉(466—535年) 字修仁,南北朝時期東海郯人。18歲時即被選入國子學讀書。後因射策考選,被封為王國侍郎、太學博士,後不斷升遷,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吏部郎、五兵尚書、吏部尚書、左衛將軍領太子中庶子、中書令等要職,成為梁王朝的重臣。身居顯位30餘年,清正廉潔,不徇私情,在垂暮之年寫成《戒子書》,訓導後輩要「見賢思齊」,注重修身立德,不要貪於財貨。徐勉博通經史,學識淵博,能熟誦《百家譜》;定百官為九品十八班。並對《周禮》很有研究,還十分熟悉晉朝以來的朝儀、國典。梁初,他受命撰修《五禮》,並作了詳細注釋。

❸ 古代樂律學的發展歷程

樂律學史的發展階段分期問題,歷來並無成說。由

於它和音樂藝術的各個歷史時期在文化形態上密切相關,

由於中國樂律學史是隨著音樂實踐的需要而發展著的,

根據音樂史上發生過的重大變化,分別按照:醞釀期(遠

古及夏商)、奠基期(西周)、經學期(秦、漢)、演

化期(魏晉隋唐)、整理期(宋元明清),共5個階段分

述如下:

醞釀期 上古至商周之際,為歌舞樂三者緊密相關的

「樂舞」時期。人們對樂、律的認識處在感性階段。實

踐中,夏、商古磬的實測音高反映出人們已有絕對音高

觀念。自新石器時期以來,已根據自然聽覺的需要,在

樂器製作中作傾向於純律關系的調律。《虞書》「律和

聲」的記載反映出先民對樂、律的關系已有初步理解。

進入西周的社會歷史階段前,商代五音孔陶塤已具備吹

奏出11個半音(包含某些半音關系)的可能性,已為周

代十二律理論的產生准備了前提條件。

奠基期 西周中晚期至戰國間,為王侯宮廷鍾磬樂

得到高度發展的時期。人們對樂、律的認識進入了對概

念進行規范,對度量關系進行計算,形成理論的階段。這

一時期的律制,被後世稱為「鍾律」。鍾律具有兩個歷

史來源:①上古以來的純律音系的傳統。②西周始見的

十二律名及其所代表的三分損益法。

鍾律在先秦宮廷音樂中的應用,已由當時的樂師總

結為系統理論:①音階理論。五聲與七聲的關系,七音

階名和變化音名的確立等。②樂學理論的均、宮、調體

系,術語與概念。③樂、律關系的理論及計量標准問題。

④正律器、生律法及其運算方式(名為「均鍾」的弦准

及律管的應用,記載於《管子·地員》的三分損益法,

《曾侯乙鍾銘》的□、曾三度音系)。⑤由黃鍾、大呂

等十二正律及其同位各變律組成的非平均律十二律位旋

宮體系(見宮調)。

這一時期的樂律學代表人物是伶州鳩。樂律學的重

要文獻除《國語》中的「鄭語」、「周語」及《曾侯乙

鍾銘》外,還有散見於經、史及子書中的一些片段材料。

經學期 秦漢間,鍾磬樂衰微,為絲竹、相和與鼓吹

樂興起的時期。先秦樂律學在官府失傳,附庸於「經學」,

成為經生副業。經師墨守伶倫制律與《呂氏春秋》的片

面記載,使律學理論沿著單一律制的三分損益管律而發

展;陰陽五行家與圖讖家使樂、律的解釋走上神秘難解

的途徑;而民間傳承的樂調又在「形而上者謂之道,形

而下者謂之器」的思想控制之下失載;其中,透過經師

的「傳」、「注」、纂集整理工作,透過文學、詩、賦

與諸家雜著遺留給後世的樂律學材料,是兩漢學者在音

樂史料嚴重散佚的情況下僅能作出的重大貢獻。

兩漢限用三分損益法與拘守管律的直接後果,是在

旋宮問題上出現了樂與律之間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宮廷

中的旋宮實踐,屢作屢輟,被後世看作「唯奏黃鍾一宮」

(《隋書·音樂志》)。俗樂中的樂調理論已經無從根

據經籍所載的宮調體系作為命名規范。相和歌的清、平、

瑟三調,楚聲中的楚、側二調,基本上是從屬於樂器的

調弦經驗的系統。

這一時期的樂律學家獨能擺脫偏見並有創造的代表

人物是京房,重要文獻有《史記》、《漢書》、《後漢

書》中的樂律材料及《淮南子》等諸家雜著。

演化期 魏晉至隋唐間,為清商樂和燕樂歌舞在貴

族社會中盛行的時期。樂律學在很大的程度上擺脫了經

學的統治,宮廷音樂的俗樂化和各民族直至疆域內外的

音樂文化交流,發展了樂、律的實踐,推進了樂律學的

新的進展;貴族士大夫直至個別帝王親身參與樂律學研

究也為這一時期的重大創造提供了客觀條件。

這一時期的創造主要是圍繞著俗樂調的旋宮性能與

樂器調律問題而進行的:①蔡邕的學說打破了單一律制

的束縛,開始了度量衡方面計量問題的進一步的精密考

據與研究。②京房六十律結合樂器調律與俗樂調的應用,

發展為荀□的十二笛律;又在另一條線路上衍化為錢樂

之、沈重的三百六十律。③何承天開創了由正、變各律

復歸於十二律的、力圖接近平均等程關系的新律的探索;

承先啟後,恢復與推行了京房、陳仲儒、梁武帝等重視

弦律的傳統。④范陽祖氏之學,經祖瑩、祖□、萬寶常、

祖孝孫等精研,化繁為簡,復歸於十二律旋相為宮的原則,

從實踐上解決了宮廷雅、俗樂的旋宮與樂器調律問題。

⑤俗樂調的理論體系在唐代得到系統整理,出現了《樂

書要錄》等專著及有關「二十八調」的系統論述。⑥荀

□解決了「笛律」的管口校正問題,屬於本階段音樂聲

學方面的重大成就。

這一時期的重要文獻除有關史籍中的樂志、律歷志

外,今存《古今樂錄》佚文、《樂書要錄》殘卷、徐景

安《樂書》佚文及段安節《樂府雜錄》等。

整理期 五代戰亂以後,至宋、元、明、清間,為音

樂生活繁榮於市井,歌舞伎樂的地位漸被戲曲音樂代替

的時期。唐代的樂律學知識已在戰亂中多所散失,加上

祖孝孫之學不傳律數,俗樂調的理論體系雖曾略見於晚

唐史料,但已不得確解。因此,北宋間雖已進入傳統學術

的大整理,樂律學的整理工作初被重視,已稱「絕學」。

但宋人畢竟在樂律學的傳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拓展了

研究規模,也使之漸成系統。自此以後,明人不絕如縷,

至朱載□而集傳統樂律學之大成。

中國傳統樂律學以十二律位統八十四調的學說,始

終貫串著旋宮實踐問題的主線,為解決樂、律矛盾而發

展著。自先秦鍾律起,至朱載□創新法密率終,囊括了

古代樂律學史的全部發展過程而達到頂峰。音樂文化史

上的律學實踐,在律制問題上當然並不以朱載□的平均

律為其終結,但樂律學的發展在清代雖有江永等人僻求

精奧,實已無補於樂律實踐。此外,歌曲音樂中的詞調,

琴曲中的琴調,至明清以來已無重大發展,清代戲曲宮

調理論徒托「二十八調」空名,已無實際意義;樂律學

史在清代的發展已不再是根據音樂實踐中提出的新課題

而追求進一步的探索,轉而走上乾嘉學派的途徑,通過

文獻學的研討,博求訓詁、註疏、考證;新起諸家的意

義所在,主要是就樂律學史中留下的疑難問題展開了新

的論辯。

❹ 何承天 歷史意義

其論周天度數和兩抄極距離相當於給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約為3.1429,對後世歷法影響很大。兼通音律,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能彈箏,復擅弈棋,著作有《達性論》、《與宗居士書》、《答顏光祿》、《報應問》等。他運用當時所能達到的自然科學水平,進行反佛的理論斗爭,在形神問題上批判神不滅的唯心主義理論,反對因果報應說。

❺ 概括中國古代律學家群體的特點並分析其社會作用

我國古代律學家與律學似乎離我們很遠很遠,因為一些名詞、名稱看起來非常生澀。如:律呂、弦律、管律、琴律、三分損益法、新法密率、宮調、犯調、旋官、四宮、清商調、工尺七調、燕樂十八調等等。但是,當你認真研究後就會發現,這些名詞、名稱離我們也很近。彈鋼琴的人都彈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十二平均律就是我們平時彈過的「半音階」,它源於朱載堉先生的「新法密率」。這些都是我國古人的智慧的體現。
律學是一門研究律制構成與應用的學科,律學的應用非常廣泛,它在樂器製造和音樂表演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了解一些律學知識,特別是知道我國古代律學家對律學的貢獻,是非常必要的。
律學家京房
京房(公元前 77 ~前 37 ),我國漢代著名律學家,易學「京氏學」的開創者,東君頓丘(河南省清豐西南)人。京房在律學史上是一個上承先秦、下啟魏晉南北朝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了推演三分損益法而成的擴大應用變律的「六十律」學說,同時他提出了否定管律採用弦律的理論與方法。這對於秦漢以來獨尊三分損益十二正律,獨尊管律的傳統是一種重大的突破,對後世具有重大的影響。著有《京氏易傳》三卷。
東漢時期的經學家、文學家馬融,在他的著名《長笛賦》中記述了京房改進西北民族樂器「羌笛」的詩句:「京君明賢識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後出,是謂商聲五音畢」。
律學家荀勖
荀勖,我國魏晉間著名律學家,穎陽(今河南省許昌)人。荀勖在律學上的成就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古代尺度的考古研究,以此制定律尺;二是在笛律的創制上,解決了「笛口校正」的問題,成為古代聲學史上的一個突破性的創舉。
荀勖先是掌管宮廷樂事 , 曾研製笛律 12 支,以校正音律。泰始十年 (274) 領秘書監、與中書令張華等依劉向《別錄》 ( 見《別錄》、《七略》 ) 整理宮內藏書。由於工作繁重,他上書辭去樂事,專心致力於圖書的校勘編次,用了大約 6 年時間 , 對 10 萬余卷圖書進行整理復校 , 以黃絹抄寫,青白絲綢包裹,仿魏秘書郎鄭默所編的宮廷藏書目錄《中經》 ( 又稱《魏中經簿》 ) 編成《中經新簿》,又稱《晉中經簿》。據阮孝緒《古今書最》所記載,該書共 16 卷,著錄圖書 1885 部, 20935 卷 ( 《隋書·經籍志》記為 29945 卷 ) 。目錄共分甲、乙、丙、丁四部,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其甲部記六藝及小學 ( 相當於《七略》的六藝略,收錄經部書 ) ;乙部記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數術 ( 相當於《七略》的諸子、兵書、數術、方技四略,收錄子部書 ) ;丙部記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 ( 將《七略》中春秋類目以外的史書,收錄於此 ) ;丁部記詩賦、圖贊、汲冢書 ( 相當於《七略》的詩賦略,收錄集部書 ) 。其中汲冢書乃指荀勖等所整理的咸寧五年 (279) 在汲郡 ( 今河南汲縣 ) 古墓中發現的古文簡牘文獻。此外,又集佛經目錄,附於四部之後。
荀勖的《中經新簿》現已失傳。根據文獻記載 , 《中經新簿》雖然只記書名、卷數,對撰寫人略作釋語 , 並無提要,著錄方法也比較簡單,但由於它根據《七略》以後 300 年中的學術變遷 , 各類圖書數量的增減和庋藏的方便,因襲鄭默的《 中經 》,將經、子、史、集四部按甲、乙、丙、丁排列,已突破了《七略》的文獻分類格局,構畫出四部分類法的雛形,對中國目錄學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律學家何承天
何承天 (370-447) ,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學家、無神論思想家,東海郯(今郯城 )人。五歲喪父,賴母徐氏撫孤成人。自幼聰明好學,諸子百家,莫不博覽,幼年從學於當時的學者徐廣。歷官街陽內史,御史中丞等,世稱何衡陽。元嘉時為著作佐郎,撰修宋書未成而卒。承天通覽儒史百家,經史子集,知識淵博。精天文律歷和計算,對天文律歷造詣頗深。曾上表指出沿用的景初乾象歷法疏漏不當,奏請改歷,稱《元嘉歷》,訂正舊歷所訂的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在位置,一直通行於宋、齊及梁天監中葉,在我國天文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論周天度數和兩極距離相當於給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約為 3.1429 ,對後世歷法影響很大。
何承天兼通音律,能彈箏,復擅弈棋,著作有《達性論》、《與宗居士書》、《答顏光祿》、《報應問》等。何承天在律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是:解決了從仲呂還生黃鍾不能回到本律的問題,他曾提出了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這種新律已完全能夠回到黃鍾本律上,而且縮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間的差距,基本上達到了十二平均律的要求,這是律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另外,何承天還運用當時所能達到的自然科學水平,進行反佛的理論斗爭,在形神問題上批判「神不滅」的唯心主義理論,反對因果報應說,宣揚無神論,《報應問》、《達性論》等這些著作記錄了他和佛教徒宗炳、顏延之等的辯論,見於《弘明集》與《廣弘明集》。《宋書》、《南史》均有傳。他還熟知歷代朝典,曾奉命撰修《宋書》,書未成而卒。
律學家蔡元定
蔡元定( 1135 ~ 1198 ),字季通,學者稱西山先生,建寧府建陽縣(今屬福建)人。南宋著名理學家、律學家、堪輿學家,朱熹理學的主要創建者之一,被譽為「朱門領袖」、「閩學干城」。一生不涉仕途,不幹利祿,潛心著書立說。為學長於天文、地理、樂律、歷數、兵陣之說,精識博聞。著有《大學說》、《大衍詳說》、《律呂本源》、《律呂新書》、《燕樂原辨》、《蒸樂原辯》、《皇極經世指要》、《太玄潛虛指要》、《洪範解》、《八陣圖解》、《家引經引義》、《地理發微論》、《陰符經註解》、《 < 玉髓真經 > 發揮》、《氣運節略》、《脈書》以及《翁季錄》等十七部著作,並協助朱熹撰成《近思錄》、《易學啟蒙》、《太極圖說解》、《資治通鑒綱目》、《周易參同契考異》等重要著作。這些著作分別收錄於《宋史》、《四庫全書》和《續編四庫全書》、《潭陽蔡氏九儒書》、《(建陽)廬峯蔡氏族譜》、《朱子全書》或其他專門類書。殊為可惜者,其中有的著作因時代久遠而湮沒無稽。
蔡元定是一位著述全面豐碩、思想深邃卓越的著名學者,其生平學問,《宋史》有傳,《辭海》、《哲學大辭典》及各種中國哲學史、音樂史、中醫史著作均有介紹,惜均語焉不詳。為重現先祖之生平,發揚先賢之精粹,特參考《宋史·蔡元定傳》、《潭陽蔡氏九儒書》、《建陽蔡氏九儒研究文選》、《朱子全書》、《四庫全書》、《續四庫全書》、《廬峯蔡氏族譜》、《湖南蔡氏家志》、明《嘉靖建陽縣志》、《建陽縣志》、《莒口鎮志》、《道縣志》、《中國歷史大事年表》等,旁搜遠取,細加考訂,爬梳充實,撰成此大事年表,以供學界研究之用。
蔡元定在律學方面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了「十八律」的重要理論。蔡元定的學術生平高,著作頗豐,有《律呂新書》兩卷;卷一是《律呂本原》共十三篇;卷二《律呂辯正》共十篇。重要著作有《燕樂原辨》,但是已經軼失。還有《宋史·樂志》,錄存數百字,稱《燕樂書》。
律學家朱載堉
朱載堉( 1536 — 1611 年),字伯勤,號句曲山人,青年時自號狂生、山陽酒狂仙客。生於懷慶府河內縣(今沁陽市),系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仁宗帝的第六代孫,鄭藩王族嫡世,明代著名的律學家(有「律聖」之稱)、歷學家、數學家。其父鄭恭王朱厚烷能書善文,精通音律樂譜。朱載堉自幼深受影響,喜歡音樂、數學,聰明過人。嘉靖二十四年( 1545 年),年僅 10 歲的朱載堉就攻讀《尚書盤庚》等史書,並封為世子,成為鄭王的繼承人。
朱載堉雖然貴為王子,但生活道路並不平坦,這與他父親朱厚烷的經歷有關。朱厚烷曾被囚禁,朱載堉當時剛十五歲,他「痛父非罪見系,築土室宮門外,席藁獨處者十九年,厚烷還邸,始入宮」。(《明史·諸王列傳》)在這期間,朱載堉布衣蔬食,發奮攻讀,致力於樂律、歷算之學的研究,撰寫了大量學術著作。
隆慶元年,朱厚烷冤案平反,次年,朱載堉結束了「席藁獨處」的生活,重回宮中。萬曆十九年( 1591 年),朱厚烷病逝,朱載堉為世子,本可承繼王位,但他上書皇帝,甘願放棄。有司認為,「載堉雖深執讓節,然嗣鄭王已三世,無中更理,宜以載堉子翊錫嗣」(《明史·諸王列傳》)。即使如此,載堉也不答應,他「累疏懇辭」,執意讓爵,從他父親卒年起,直到萬曆三十四年( 1606 年),經十五年七疏之後,神宗皇帝才予以允准,「以祐橏之孫載璽嗣,而令載堉及翊錫以世子世孫祿終其身,子孫仍封東垣王」。讓爵之後,他自稱道人,遷居懷慶府,潛心著書,過著純粹學者生活。
朱載堉自幼喜歡音律、數學,《明史》本傳說他「篤學有至性」。在「席藁獨處」期間,他潛心著述。在恢復了王子身份以後,他仍然以學問為主,務益著書,從而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著作。嘉靖二十九年( 1560 年),他著《瑟譜》,萬曆九年( 1581 年),他完成《律歷融通》等書;萬曆十二年( 1584 年),又完成《律學新說》。萬曆二十三年,朱載堉「上歷算歲差之法,及所著樂律書,考辨詳確,識者稱之」。(《明史·諸王列傳》)這里提到的「樂律書」,即《律學新說》,而「歷算歲差之法」則包括《律歷融通》四卷、《聖壽萬年歷》二卷、《萬年歷備考》三卷、《音義》一卷。萬曆二十四年( 1596 年),朱載堉獻其新近完成的《律呂精義》一書(包括內篇、外篇)。萬曆三十一年( 1603 年),著成《算學新書》;萬曆三十四年( 1606 年),上《操縵古樂譜》等著作。此外,尚有不明撰述年月的《樂學新說》、《靈星小舞譜》、《旋宮合樂譜》、《六代小舞譜》、《小舞鄉樂譜》、《二佾綴兆圖》、《嘉量算經》、《圓方句股圖解》、《律呂質疑辨惑》等。上述著作,大部分都收入他的《樂律全書》中。
朱載堉對古代文化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創建了十二平均律,這是音樂學和音樂物理學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學史上的一大發明。在中國古代音律學發展過程中,如何能夠實現樂曲演奏中的旋宮轉調,歷代都有學者孜孜不倦進行探索,但是迄朱載堉時無人登上成功的峰頂,只有朱載堉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他在總結前人樂律理論基礎上,通過精密計算和科學實驗,成功地發現十二平均律的等比數列規律,稱其為密率,在其《律學新說》卷一中,他概述了十二平均律的計算方法:「創立新法:置一尺為實,以密率除之,凡十二遍」。
在《律呂精義·內篇》卷一中,他對十二平均律做了描述:「蓋十二律黃鍾為始,應鍾為終,終而復始,循環無端。……是故各律皆以黃鍾……為實,皆以應鍾倍數 1.059463 ……為法除之,即得其次律也」。
為了閱讀方便,引文中用阿拉伯數字代替了原文中的漢字數字。用這種方法確定的各律相應弦長,其音程相等,完全可以滿足音樂演奏中旋宮轉調的要求。這也正是現代國際音樂中通用的十二平均律。朱載堉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創建十二律的過程中,朱載堉也受到了父親的影響。朱厚烷精通音律學,他對兒子說:「仲呂順生黃鍾,返本還元;黃鍾逆生仲呂,循環無端。實無往而不返之理。笙琴互證,則知三分損益之法非精義也」。(《律呂精義·序》)朱厚烷堅信旋宮轉調能夠實現,同時又明確指出傳統三分損益法不可取,這對朱載堉有很大啟發。正是在他父親及前人工作基礎上,朱載堉最終完成了十二平均律的發明。
圍繞著十二平均律的創建,朱載堉成功地登上了一個又一個科學高峰。例如,為了解決十二平均律的計算問題,他討論了等比數列,找到了計算等比數列的方法,並將其成功地應用於求解十二平均律。為了解決繁重的數學運算,他最早運用珠算進行開方運算,並提出了一套珠算開方口訣,這是富有創見之舉。他還解決了不同進位小數的換算方法,作出了有關計演算法則的總結。在數學史上,這些都是很引人注目的成就。
在中國古代,音律學與度量衡分不開。朱載堉在研究音律學的同時,對計量學和度量衡的演變也做了考察。他親自做了累黍實驗以確定古人所說的尺長。為了確定量制標准,他測定了水銀密度,測量結果相當精確。他從理論上辯證說明了「同律度量衡」之關系,對後世影響很大。
朱載堉注重實踐、實驗和實測,他特別注意把自己的理論放在實踐中去檢驗。例如他提出的名為「異徑管律」的管口校正法,就是從數學中推導出來以後,又在實踐中進行檢驗,證明了它的確有其效。他的書中記述了大量的實驗事實,如管口校正實驗、和聲實驗、累黍實驗、度量實驗等,就充分反映了他的這一思想方法。
朱載堉在天文學上也有很高造詣,他是我國封建社會一位富有創造性的學者,是明代科學和藝術史上的一顆巨星,中外學者尊崇他為「東方文藝復興式的聖人」,被列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

❻ 歷史上何姓的名人,最好要很出名的。。。

何武(?-3),西漢臣。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今四川郫縣北)人。治《易》經,射策甲科為郎。歷任諫大夫、揚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時,封汜鄉侯。哀帝即位,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緩和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後被王莽所誣,自殺。
何敞(?-105),東漢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風平陵(陝西咸陽)人。和帝時,任侍御史,遷尚書。數切諫,言諸竇罪,竇憲怨之,出為濟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發民工修治鮦陽舊渠,增墾田三萬頃,百姓賴其利。後任五官中郎將。
何休(129-182),東漢經學家。任城樊(今山東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陳蕃征他參政,蕃敗,擢黨錮。黨禁解,辟司徒,拜議郎,遷諫議大夫。鑽研今文諸經,歷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認為《公羊傳》有三科九旨,系統地闡發《春秋》中的「微言大義」,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已佚;清王謨《漢魏遺書鈔》有輯本。
何進(?-189),東漢臣、外戚。字遂高,南陽宛(河南南陽) 人。靈帝朝因異母妹為皇後,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任大將軍鎮壓黃巾軍,封慎侯。靈帝死,他迎立少帝,專斷朝政。後與袁紹等謀誅宦官,被張讓矯詔殺害。《後漢書》稱其「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
何晏(?-249),三國魏玄學家。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字平叔。何進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娶魏公主,累官尚書,典選舉。貌美面白,人稱「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在漢儒經學漸失統治作用後,他「援老入儒」,宣稱「天地萬物以無為本」,主張君主無為而治。能詩賦。後因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
何曾(199-278),魏晉時臣。字穎考,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為文學掾,累遷司徒,封侯。魏末,積極參與司馬氏代魏的活動。晉武帝代魏,授太尉,進封公。性奢豪,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筷處。咸寧四年死,謚孝,後改謚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無神論者、天文學家。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歷官至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中丞。他博通經史,精於歷算。曾考定《元嘉歷》,訂證舊歷所定之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差無幾。他善彈古箏,且通音律,反對京房把樂律「謬為六十」。他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後奉命纂修《宋書》未成而卒。他曾運用自然科學觀反對佛教之理論,認為:「有生必有死,形斃而神散,尤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於更受形哉?」在形與神的問題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滅」論和「因果報應」論。所著有《報應問》和《達性論》。
何遜(?-約518),南朝梁詩人。東海剡(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南朝梁武帝天監中,官尚書水部郎,終廬陵王記室。文章與劉孝綽齊名,世號「何劉」。詩長於寫景及煉字,為杜甫所推許。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何記室集》。
何仙姑,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相傳是唐廣州增城女子,十四五歲時夢神人教食雲母粉而升仙,行動如飛,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說何仙姑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給的桃子,而能知人禍福。更有人附會何仙姑為呂洞賓的弟子。現廣州增城縣建有何仙姑廟。三月初七傳說為保仙姑生日,村裡唱大戲,放煙火,異常熱鬧。
何執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舉進士。歷寶文閣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等。崇寧四年 (1105),拜尚書左丞。大觀初,進中書門下侍郎。三年(1109),為尚書左僕射,無所建樹。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轉少傅,為太宰,遷少師。嘗戒邊吏勿生事,惜人才,寬民力。卒,贈太師,追封清源郡王,謚正獻。
何榮祖(1221-1299),元臣。廣平(今屬河北)人。字繼光。歷任御史中丞、中書右丞等職。世祖(忽必烈)時奉命將公規、治民、理財、御道等十事輯成一書,名為《至元新格》。成宗(鐵木耳)時,又受命編定《大德律令》。均佚。著有《大畜十集》、《物觀外篇》等。
何瑭(1474-1543)明學者。字粹夫,武陟(今屬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選庶吉士。得罪劉瑾。致仕。瑾誅,復官。以觸忌諱,貶開州同知。修黃陵岡堤成,升東昌府同知。嘉靖時,歷工、戶、禮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陰陽律呂》、《儒學管見》、《柏齋集》行世。卒,謚文定。
何景明(1483-1521),明文學家。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山人。弘治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因劉瑾專權,遂以病歸。瑾誅,復原官,直內閣制敕房,後擢陝西提學副使。為官廉介,敢直言時政。與李夢陽齊名,為「前七子」之一。又與邊貢、徐禎卿、李夢陽並稱「文壇四傑」。其詩文以擬古為主,而亦強調創造。著有《雍大記》、《大復論》、《四箴雜言》、《大復集》。
何良俊(1506-1573),明戲曲理論家。字元朗,號柘湖。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貢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失意,辭官歸隱著述。著有《柘湖集》、《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等。
何心隱(1517-1579),明學者。泰州(今屬江蘇)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永豐(今屬江西)人。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顏鈞弟子。他認為「心」是萬物本源,但肯定人的物質慾望應適當加以滿足,反對道家把人的慾望看成罪惡的說法。到處聚徒講學,曾以計促使嚴嵩罷相。後為嚴嵩所仇,並得罪張居正,被害。著《爨桐集》。
何震(?-約1604),明篆刻家。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安徽婺源(屬江西)人。精於金石篆刻,風格端重,名盛一時,被後世推為皖派或徽派開創者。與文彭並稱「文何」。有《續學古編》。
何騰蛟(1592-1649),南明大臣。字雲從,貴州黎平衛人。崇禎時任南陽知縣,因鎮壓農民起義,累遷至右僉都御史、湖廣巡撫。南明弘光元年 (1645年)任湖廣總督時,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東下,挾其同行,他堅決不從,在武昌漢陽門投江,後為漁舟所救。乃由江西間道走長沙,聯絡大順軍余部共御清軍。永曆三年(1649年),在湘潭被清軍戰敗,被俘後不屈而死。
何焯(1661-1722),清初校勘家。字屺瞻。江蘇長洲(今蘇州) 人。康熙中,受薦入南書房供職,相繼賜舉人、進士。教授皇八子讀書,兼武英殿纂修,再授編修。通經、史、百家諸學,藏書豐富,得宋、元舊版,親加校勘,工楷書。學者稱義門先生,傳錄其說為《義門讀書記》。康熙六十一年卒,贈侍講學士。
何紹基(1799-1873),清詩人、書法家。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道光進士。官編修、四川學政。通經史、小學、律算。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工書,得力於唐碑,傾注於顏真卿,參以後漢、北魏諸碑,遒勁峻拔,古拙有奇氣。著有《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集、文鈔》等。
何桂清(1816-1862)清臣。字根雲。雲南昆明人。道光進士。歷官至內閣學士,兵部戶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起,上疏論兵事,得咸豐帝信任,先後出任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參與同英美改訂稅則及通商章程談判;與太平軍戰於徽州、寧國;督理軍餉於常州。咸豐十年(1860)屢戰敗,棄常州逃往上海。被劾革職,同治元年棄市。
何如璋(1838- 1891),清臣。字子峨,廣東大埔人。同治進士。光緒三年(1877)以侍讀出使日本。累官少詹事。中法戰爭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秉承李鴻章主和意旨,在法艦進入馬尾港後,「猶嚴諭各艦毋妄動」(《清史稿》),致福建海軍覆滅,馬尾船廠損失慘重。後被革職充軍。
何啟(1858-1914),清改良主義者。字迪之,號沃生,廣東南海人。畢業於香港中央書院。後赴英學習醫學、法律。回國後長住香港,任律師和香港立法局議員。創辦雅麗氏醫院,並附設西醫書院。主張維新變法,著有《新政真詮》。
何老鳳,清末山東大鼓藝人。直隸固城(今屬河北)人,原名鳳儀。嗓音宏亮,吐詞講究「一字砸一坑」,表演傳神,在山東西北部、河北南部影響很大,時有「南有何老鳳,北有馬三峰」之譽。晚年在濟南演出。擅唱《三全鎮》、《瓦崗寨》等曲目。
其他何姓名人有東漢靈帝皇後何皇後;三國魏大臣何夔;東晉大臣何充;南朝宋大臣何恢、何瑀;宋學者何薳;明藏書家何錞,瓷塑家何朝宗;清地理學家何秋濤等。近當代何姓名人有革命家何叔衡,紅軍將領何挺穎、何昆,工運領袖何孟雄,中共領導者何克全,軍事教育家何長工,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國民黨將領何應欽、何鍵,地質學家何傑、何作霖,醫家何廉臣,物理學家何澤慧,化學家何炳林,我國橡膠業開山鼻祖何麟書,爆破專家何廣沂,礦業教育家何傑,歷史學家何干之、何茲全,法學家何思敬,詩人何其芳,畫家何海霞,琵琶家何柳堂,體育工作者何振梁等。望採納!!!!

❼ 名詞解釋樂府,減字譜,文字譜,清商樂,相和歌,《酒狂》,何承天新律,《聲無哀樂論》,

http://ke..com/view/36698.htm
http://ke..com/view/391161.htm
http://ke..com/view/1468732.htm
http://ke..com/view/88912.htm
http://ke..com/view/88909.htm
http://ke..com/item/%E9%85%92%E7%8B%82/7110367
何承天新律:南朝傑出律學家何承天創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
三分損益算出的十二律「黃鍾不能還原」、不能旋宮轉調的缺憾。
http://ke..com/view/604439.htm

網路上能搜到的就不要提問了吧……

❽ 何姓值得欽佩的歷史名人有哪些求詳細的事跡。

http://..com/question/408957386.html

何武(?-3),西漢臣。字君公,西漢蜀郡郫縣(今四川郫縣北)人。治《易》經,射策甲科為郎。歷任諫大夫、揚州刺史、清河太守,廷尉、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成帝時,封汜鄉侯。哀帝即位,與丞相孔光擬定限田限奴婢方案,以緩和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貴族官僚反對,未能實行。後被王莽所誣,自殺。
何敞(?-105),東漢臣、水利家。字文高,扶風平陵(陝西咸陽)人。和帝時,任侍御史,遷尚書。數切諫,言諸竇罪,竇憲怨之,出為濟南王太傅,旋改任汝南太守。曾發民工修治鮦陽舊渠,增墾田三萬頃,百姓賴其利。後任五官中郎將。
何休(129-182),東漢經學家。任城樊(今山東曲阜)人,字邵公。太博陳蕃征他參政,蕃敗,擢黨錮。黨禁解,辟司徒,拜議郎,遷諫議大夫。鑽研今文諸經,歷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認為《公羊傳》有三科九旨,系統地闡發《春秋》中的「微言大義」,成為今文經學家議政的主要依據。另撰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等,已佚;清王謨《漢魏遺書鈔》有輯本。
何進(?-189),東漢臣、外戚。字遂高,南陽宛(河南南陽) 人。靈帝朝因異母妹為皇後,拜侍中、河南尹。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任大將軍鎮壓黃巾軍,封慎侯。靈帝死,他迎立少帝,專斷朝政。後與袁紹等謀誅宦官,被張讓矯詔殺害。《後漢書》稱其「雖外收大名而內不能斷」。
何晏(?-249),三國魏玄學家。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字平叔。何進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娶魏公主,累官尚書,典選舉。貌美面白,人稱「傅粉何郎」。和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在漢儒經學漸失統治作用後,他「援老入儒」,宣稱「天地萬物以無為本」,主張君主無為而治。能詩賦。後因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
何曾(199-278),魏晉時臣。字穎考,陳國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仕魏為文學掾,累遷司徒,封侯。魏末,積極參與司馬氏代魏的活動。晉武帝代魏,授太尉,進封公。性奢豪,日食萬錢,還說無下筷處。咸寧四年死,謚孝,後改謚元。
何承天(370-447),南朝宋無神論者、天文學家。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歷官至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中丞。他博通經史,精於歷算。曾考定《元嘉歷》,訂證舊歷所定之冬至時刻和冬至時日所差無幾。他善彈古箏,且通音律,反對京房把樂律「謬為六十」。他發明一種接近十二平均律之「新律」。後奉命纂修《宋書》未成而卒。他曾運用自然科學觀反對佛教之理論,認為:「有生必有死,形斃而神散,尤春榮秋落,四時代換,奚有於更受形哉?」在形與神的問題上,集中批判了佛教的「神不滅」論和「因果報應」論。所著有《報應問》和《達性論》。
何遜(?-約518),南朝梁詩人。東海剡(今山東郯城)人。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南朝梁武帝天監中,官尚書水部郎,終廬陵王記室。文章與劉孝綽齊名,世號「何劉」。詩長於寫景及煉字,為杜甫所推許。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何記室集》。
何仙姑,傳說中的八仙之一。相傳是唐廣州增城女子,十四五歲時夢神人教食雲母粉而升仙,行動如飛,日往山中采果奉母。另一說何仙姑為永州道姑,曾吃了仙人給的桃子,而能知人禍福。更有人附會何仙姑為呂洞賓的弟子。現廣州增城縣建有何仙姑廟。三月初七傳說為保仙姑生日,村裡唱大戲,放煙火,異常熱鬧。
何執中(1044-1117),北宋臣。字伯通,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舉進士。歷寶文閣待制、兵部侍郎、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等。崇寧四年 (1105),拜尚書左丞。大觀初,進中書門下侍郎。三年(1109),為尚書左僕射,無所建樹。政和二年(1112),加少保,轉少傅,為太宰,遷少師。嘗戒邊吏勿生事,惜人才,寬民力。卒,贈太師,追封清源郡王,謚正獻。
何榮祖(1221-1299),元臣。廣平(今屬河北)人。字繼光。歷任御史中丞、中書右丞等職。世祖(忽必烈)時奉命將公規、治民、理財、御道等十事輯成一書,名為《至元新格》。成宗(鐵木耳)時,又受命編定《大德律令》。均佚。著有《大畜十集》、《物觀外篇》等。
何瑭(1474-1543)明學者。字粹夫,武陟(今屬河南)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選庶吉士。得罪劉瑾。致仕。瑾誅,復官。以觸忌諱,貶開州同知。修黃陵岡堤成,升東昌府同知。嘉靖時,歷工、戶、禮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陰陽律呂》、《儒學管見》、《柏齋集》行世。卒,謚文定。
何景明(1483-1521),明文學家。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山人。弘治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因劉瑾專權,遂以病歸。瑾誅,復原官,直內閣制敕房,後擢陝西提學副使。為官廉介,敢直言時政。與李夢陽齊名,為「前七子」之一。又與邊貢、徐禎卿、李夢陽並稱「文壇四傑」。其詩文以擬古為主,而亦強調創造。著有《雍大記》、《大復論》、《四箴雜言》、《大復集》。
何良俊(1506-1573),明戲曲理論家。字元朗,號柘湖。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貢生,曾任南京翰林院孔目。因仕途失意,辭官歸隱著述。著有《柘湖集》、《何氏語林》、《四友齋叢說》等。
何心隱(1517-1579),明學者。泰州(今屬江蘇)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永豐(今屬江西)人。原姓梁,名汝元,字夫山。顏鈞弟子。他認為「心」是萬物本源,但肯定人的物質慾望應適當加以滿足,反對道家把人的慾望看成罪惡的說法。到處聚徒講學,曾以計促使嚴嵩罷相。後為嚴嵩所仇,並得罪張居正,被害。著《爨桐集》。
何震(?-約1604),明篆刻家。字主臣、長卿,號雪漁,安徽婺源(屬江西)人。精於金石篆刻,風格端重,名盛一時,被後世推為皖派或徽派開創者。與文彭並稱「文何」。有《續學古編》。
何騰蛟(1592-1649),南明大臣。字雲從,貴州黎平衛人。崇禎時任南陽知縣,因鎮壓農民起義,累遷至右僉都御史、湖廣巡撫。南明弘光元年 (1645年)任湖廣總督時,值左良玉由武昌起兵東下,挾其同行,他堅決不從,在武昌漢陽門投江,後為漁舟所救。乃由江西間道走長沙,聯絡大順軍余部共御清軍。永曆三年(1649年),在湘潭被清軍戰敗,被俘後不屈而死。
何焯(1661-1722),清初校勘家。字屺瞻。江蘇長洲(今蘇州) 人。康熙中,受薦入南書房供職,相繼賜舉人、進士。教授皇八子讀書,兼武英殿纂修,再授編修。通經、史、百家諸學,藏書豐富,得宋、元舊版,親加校勘,工楷書。學者稱義門先生,傳錄其說為《義門讀書記》。康熙六十一年卒,贈侍講學士。
何紹基(1799-1873),清詩人、書法家。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道光進士。官編修、四川學政。通經史、小學、律算。為晚清宋詩派作家。工書,得力於唐碑,傾注於顏真卿,參以後漢、北魏諸碑,遒勁峻拔,古拙有奇氣。著有《說文段注駁正》、《東洲草堂詩集、文鈔》等。
何桂清(1816-1862)清臣。字根雲。雲南昆明人。道光進士。歷官至內閣學士,兵部戶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起,上疏論兵事,得咸豐帝信任,先後出任浙江巡撫、兩江總督。參與同英美改訂稅則及通商章程談判;與太平軍戰於徽州、寧國;督理軍餉於常州。咸豐十年(1860)屢戰敗,棄常州逃往上海。被劾革職,同治元年棄市。
何如璋(1838- 1891),清臣。字子峨,廣東大埔人。同治進士。光緒三年(1877)以侍讀出使日本。累官少詹事。中法戰爭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秉承李鴻章主和意旨,在法艦進入馬尾港後,「猶嚴諭各艦毋妄動」(《清史稿》),致福建海軍覆滅,馬尾船廠損失慘重。後被革職充軍。
何啟(1858-1914),清改良主義者。字迪之,號沃生,廣東南海人。畢業於香港中央書院。後赴英學習醫學、法律。回國後長住香港,任律師和香港立法局議員。創辦雅麗氏醫院,並附設西醫書院。主張維新變法,著有《新政真詮》。
何老鳳,清末山東大鼓藝人。直隸固城(今屬河北)人,原名鳳儀。嗓音宏亮,吐詞講究「一字砸一坑」,表演傳神,在山東西北部、河北南部影響很大,時有「南有何老鳳,北有馬三峰」之譽。晚年在濟南演出。擅唱《三全鎮》、《瓦崗寨》等曲目

其他何姓名人有東漢靈帝皇後何皇後;三國魏大臣何夔;東晉大臣何充;南朝宋大臣何恢、何瑀;宋學者何薳;明藏書家何錞,瓷塑家何朝宗;清地理學家何秋濤等。近當代何姓名人有革命家何叔衡,紅軍將領何挺穎、何昆,工運領袖何孟雄,中共領導者何克全,軍事教育家何長工,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國民黨將領何應欽、何鍵,地質學家何傑、何作霖,醫家何廉臣,物理學家何澤慧,化學家何炳林,我國橡膠業開山鼻祖何麟書,爆破專家何廣沂,礦業教育家何傑,歷史學家何干之、何茲全,法學家何思敬,詩人何其芳,畫家何海霞,琵琶家何柳堂,體育工作者何振梁等。

閱讀全文

與何承天新律及其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